第一篇:浅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浅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课堂反馈、教学调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谈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一、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缺失
近期笔者有幸随区考核组,对全区近24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业务考核,分批听取了部分教师的汇报课,感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提问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缺乏互动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问的欲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然而在课堂提问中“以师为中心”的现象继续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思考、表达、作业、互动的时间。也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跳出教案的束缚,当学生答题遇阻或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硬把学生拉到自己备好的教案里。为了急于获得结论,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或假装没听到,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与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相吻合的答案,在转问无果时,干脆师代生答。这样势必造成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别人如何回答教师提出,一味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回答问题。课堂上若缺少的互动,我们的教学也势必会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精彩、难得的教学契机。
2.提问缺乏科学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多囿于教材,没有通盘考虑教学内容有资料显示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能同时考虑学情与教材的问题并不多,这说明在目前状态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处于“教教材”的水平而难以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教师设计问题时较注重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动机、需要、体验和获得。问题设计时计划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考虑不够;在操作时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学生学情的分析。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大气”,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的生成空间,但是由于问题没有明显的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尤其在低年级小朋友想象丰富,童言无忌,把数学课弄得像看图说话课,小朋友兴高采烈,回答的问题却离题万里,这时老师却不能掌控课堂发展趋势,只有草草收场,课堂陷入尴尬境地。
3.提问缺乏启发性。
个别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而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放弃对过程的探究,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提问与反馈,使所提问题失去思考价值。
例如,证明定理:“在等圆(或同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余三组量也相等。”按下列步骤提问:你能说出它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你能证明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结论,证明纯属机械操作。
如果换种方式,在提问时注重启发,而不是暗示,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你能否在等圆(或同圆)中截取两条相等的弧?”再提示“你共学了哪些与圆有关的线段或角?能否由它们画出?”事实证明,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①用圆规直接截取相等弦的方法;②用画相等圆心角的方法;③用画相等弦心距的方法。再问:“你怎么知道你画的方法是正确的呢?”由于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践了结论,因而有明确的目的性,想急于探求原因。这样的提问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知识的由来,因而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
4.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的教师课前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课堂提问随意性强,问题深浅变化不明显,缺乏层次性。所提问题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可以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常见的语句有“是谁”、“是什么”、“哪里”、“对不对”、“是不是”等等。
二、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几点思考
1.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
(1)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理解概念、获取新知、或是巩固旧知识等等,为此,每个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所提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定向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能一问中的,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能有效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程。
(2)增强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疑点及主要内容等设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使课堂提问由浅入深,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在复习归类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抓注学生易混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①直线比射线长吗?由于直线是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射线是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所以有的同学就错误地认为直线比射线长。实际上,由于它们是无限延长的,无法度量,所以就无法比较长短了。
②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越大吗?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叉开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数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数越小,与角的两边画的长短无关。
③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垂线吗?“垂线”是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数学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不能孤立他说哪条直线是垂线。
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看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不是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两条直线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线,正确的说法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⑤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两之间的距离吗?线段属于“形”距离属于“量”,这种说法错在把形和量等同起来了。正确的概念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⑥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吗?根据角的定义,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只不过是平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不能说“平角是一条直线”;“而周角是两条边重合成一条射线,不能说周角是一条射线”。
(3)增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强度是不同的,教师应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应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思维处在高度活跃时,应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提问内容学习前的提问与学习后的提问,学生思维与记忆的范围也会有大小之别。为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要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要多设预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该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推让”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辩的形式进行“自解”,最终完成了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适时地“难得糊涂”一回,让教学陡增几份精彩。
2.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想”的时间。
据专家研究,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够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列举更多的论据;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影响。
课堂提问学生有了“想”的时间,就会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连珠炮式的提问,以及所提的那些学生不动脑筋就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不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简单的提问、学生肤浅的答问,你来我往充斥课堂,“想”就被挤掉了。老师的提问必须以学生的思为出发点和归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应设计在让学生“要摸到,跳一跳”的水平线上。既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又要顾及经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就把“想”这一因素作为提问的设计的核心问题来看待了。只有在课堂上再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想”就可望落实到位。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算理,可提出下列问题:①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②小数加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样的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采用小组交流,较好地给予了学生“想”的时间和“说”的机会。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想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尤其要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
3.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问在恰当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1)抓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抓疑难点提问。问在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思维受阻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抓发散点提问。“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保罗•哈尔莫斯语)。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4)抓住空白点提问。所谓“空白”点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的探索,把“空白”补充出来,加深理解。抓住“空白”点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平行四边形,当然很难量,教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变得好量呢?这段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各自在操作,教室里很安静。几分钟后,同学们才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可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拼到另一边去变成长方形就好量了;有的同学干脆提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不必再用面积单位去量,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改为底,宽改为高),就能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操作这一段“空白”里,既巩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能动地调节与新知不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最终获得新知。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原有知识得到巩固,新学知识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养。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科学、合理,有艺术性。我们只有认真分析自己问题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设计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整体性。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四、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五、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六、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总之,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第三篇:课堂提问对中职数学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对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作用
【摘 要】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中专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文章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分析课堂提问的作用和实施方法,探究如何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效率;课堂提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中职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而生源中的大部分都是中考中的落榜者,甚至是初中弃学的。他们数学基础较差,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多问题也随之而生,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被动,懒于思考等。由此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恰当的课堂提问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如何诱导?那就需要提问,需要指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就是这样的道理。因为好的提问能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知的欲望,使其积极思考,深刻领悟,追根究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在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巧妙设问,而不是一带而过。因此,恰当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和探索,改进有些学生思维单一的困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探讨中职数学的课堂提问在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应当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因此,用巧妙的提问来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跌宕起伏、丰富多彩。
2.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认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得到长久保持的有效方法,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可用观察提问、悬念提问、归类提问、对比提问、演译提问、归纳提问等形式,揭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强化学生的认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境情,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课堂提问的实施方法
1.对于复习型问题,要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回顾
数学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也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人有一定的遗忘周期,因而,对于旧知识的回顾也是非常关键的。如何才能达到更大的效率,笔者认为,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问,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和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例如,在讲函数概念时,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说“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大家回忆一下”,短时间的停顿后,提示大家说出,并给出更完善的利用集合映射得出的函数概念。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新的概念形式。2.对于引入型的情景问题,要有趣味性,刺激他们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讲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讲一个漫画故事: 漫画一:话说猪八戒西天取经归来,从高员外手里接下了高老庄集团,成了高氏
集团的CEO,可好景不长,因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困境,急需大量资金投入。
漫画二:而孙悟空自从在花果山开办旅游公司以后,生意蒸蒸日上,公司资产日益雄厚,很快成了上市公司。
漫画三:八戒找悟空借钱,悟空说,我每天给你投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是有一个条件,作为回报,投资后,第一天你必须返还给我1元,第二天2元,第三天4元 „ „依次类推,后一天是前一天的2倍。也是一个月,怎么样?
漫画三:八戒想:第一天,收入100万,支出1元;第二天,收入100万,支出2元;第三天,收入100万,支出4元„这不赚大了。不过,猴子不会这么傻吧,会不会耍我呢?
提问:假如你是八戒的“智囊团”,帮八戒算一下,悟空的条件是否可以接受? 这样,一个情景,一个问题就带着学生进入了新课堂,刺激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地解决问题,愉快地学习。
3.对于新知识、概念型问题,要围绕关键,突出重点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围绕难点设置问题。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要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4.对于较难提高型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时要将将一道数学题的问题进行分解,由浅人深地提出,让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达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克服数学问题的难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不等式的乘法性质时,给出这样的几个问题:(1)6和2哪个大?4和3哪个大?6*4与2*3哪个大?
(2)4和-2哪个大?2和-3哪个大?4*2与(-2)*(-3)哪个大?(3)如果ab,cd,那么acbd一定成立吗?(4)要使acbd恒成立,ab,cd要如何限制条件?
不仅自然地推出了不等式的乘法性质,强调了运算过程中条件限制的要求,而且
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特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也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创造了条件。
四、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问题逐个地提出,又逐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而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分层次处理问题的意识,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2.针对性原则
教师的“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某一个具体知识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在提问设计时还应考虑,哪一层次的问题找谁回答,谁先回答,谁后回答?是指名回答还是举手回答?是个体回答还是分组回答?是口头回答还是书面回答?等等,并留有变通的余地。
3.挑战性原则
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样,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时刻保持成就感。
4.探索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
5.整体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只提问少数特定的学生、先点
名后提问及按学生座位或学生名册顺序轮流提问等,均不能体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提出后,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应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暗示。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目标、有策略地去实施和完善。不能使用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的问题;也不能对预知以外的答案置之不理;更不能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当然,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大家肯下工夫,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些实施课堂提问的有效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叶影华, 浅谈中职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J].职教天地,2009年12期 【2】王玉霞,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中学数学杂志, 2002年11期 【3】董倩英,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的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1年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李敏 QJ15X049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
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