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课堂设计教学思考
多媒体课堂设计教学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与“黑板+口述”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新主题。但是,现在我们老师使用的课件大部分都是自己编写的,质量参差不齐。试想如果老师使用的是一个质量不高的课件,那么再好的环境和设备对教学效果都发挥不了大的作用,因此课件的质量严重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呢?本文就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1课件的设计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影视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特别是人们普遍的认识心理学。教育学中的认知构建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刺激——反应——加工——迁移等环节。学习的过程就是外界对大脑进行刺激,使大脑对这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反复的刺激——反应,才能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和加工,通过个体的主动构建,最后将这种反后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另外在知识迁移的质和量上,心理学家Treichler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83.5篇来自视觉,11篇来自听觉。对所迁移信息记忆的时效性方面,人能三小时后能记住听到内容的30%,三天后降为15%:三个时后能记住看到内容的70%,三天后降为40篇;但如果视听觉并用,三小时后仍然能记住90%,三天后还可保持75%。
课件是一种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的教学工具,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它多种媒体的作用,通过声音、色彩、动画等调动学习者所有活跃的思维细胞,强化对各种感官的刺激,使所提供的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迁移。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信息的工具,它的设计要符合教育学中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的原则,从而容易激活学习的原有知识经验,利于原有的认识结构同化和索引新知识,加速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2课件的设计要遵循教育性原则
教学内容是课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任何形式的课件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离开了教学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隔靴搔痒。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围绕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好节奏、深度、分量,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包括一定量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和深入。这就要求课件的设计还必须紧跟教学体系改革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地迁移到学习者的大脑中,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注意学生认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教育目的不只是让学习者学会课本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
因此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测评方法等环节与传统的设计不同。例如在讲授“二进制”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设计成先给出二进制的概念,再讲二进制数的特点以及二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换算,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相互换算,也可以设计成先让学生认识十进制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十进制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二进制的定义和特点,然后让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最后由学生自己类推八进制、十六进制的特点。后一种教学设计不仅教会了学生二进制,而且还教会了学生任意进制,加深他们对进制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3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开发课件
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的一门工程学科。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开发软件当作生产一个工程产品来处理,把产品的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又有明确任务的阶段,同一阶段的任务尽可能相同,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最终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课件作为一种教学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我们采用软件工程的思路来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还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个课件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在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开发课件时,将开发课件的步骤与软件生命周期的阶段一一对应。
第一阶段就是计划阶段,包括制定开发课件必须完成的总任务和达到的总目标,对此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开发计划。第二阶段即课件开发阶段,进行需求分析,明确教学目的,制定课件的大体框架,完成教学设计和脚本制作,并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思想选用合适的开发工具制作课件,并用图像、声音、动画等予以润色。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测试,通过在不同的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及一些有意识的误操作测试课件的稳定性;通过反复运行,测试课件超连接是否正确,动画与解说词及内容是否同步。
4课件的制作要讲究艺术美
课件是一种集多种媒体于一体的混合体,合理地组织搭配这些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习者在充满视觉美的氛围中、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新知识。这样学习者就会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乏味枯燥的事,而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试想,假如使用一个纯文字化的课件,大片的文字材料,偶尔配一些简单堆积的图片,或一些单调刺耳的声音,加上或昏暗或艳扎的色彩,这怎么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呢?甚至还不如“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效果。
具体来说,在课件界面的整体布局上要做到中心均衡,主次分明,图形图像轮廓平滑清晰,色彩丰富均匀。对于图形图像可以先用flash对其边沿进行处理,再用photoshop等工具进行着色和打光,这样图形图像不但色调柔和逼真,而且占内存小。对于动画我们先用3ds.max制作,再用Animotor等工具处理,这样不但能提高动画的输出速度,而且画面流畅形象。对于文本要做到笔画丰满,大小有别,主次分明,呈现方式不宜过于活跃,以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对于着色要遵循大统一,小对比,冷为主,突出重点的原则,即在整个课件中选用某一冷色系色彩作为主背景,选择清晰明快简洁的色彩为文本色彩,与背景形成小的对比,对于重点、概念等需要强调的部分选用清晰度较高,对比较强的色彩以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解说词内容紧贴画面内容,语言力求通俗。在背景音乐的选材上要做到素材典型,格调和谐,高信噪比,从而使学习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为了达到资源共享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多媒体课件也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开发多媒体课件时,还需要专业课程老师、课件论证专家、多媒体技术专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及测试维护人员的通力协作,才能紧跟教改的步伐,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课堂的思考
多媒体教学课堂的思考
多媒体教学课堂的思考
作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张晓城
(本文浏览次数:
679)【摘要】 当前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所存在的问题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怎样进入日常课堂教学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误区。要充分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作用,必须重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及其整合方法。从新理解课程的概念、教学概念、学习的概念以及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
【关键字】 多媒体技术;课程整合;认识误区;教育关系
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教育并导致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过程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教育的信息化也改变了课程概念、教学的概念、学习的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最终全面改变了教育模式。随之而来,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加工、获取、传递方面的落后局面。能用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引导学习者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传递立体化,符合认知理论模型,对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和认识误区。比如在理论上显的超前和乐观。把多媒体技术会带来的优质课堂教学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同时片面的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多媒体教学模式
难以发挥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黑板搬家” 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其他教学方法依旧。老师眼不离显示器,手不离鼠标、键盘。成为无章法的机械式教学模式。“电灌”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它起到的作用成了替代板书。对技术问题讨论的很多,而对教育本身却淡化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讲得天衣无缝。要使学生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或者引用大量信息。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
3.有“肉”就不吃“豆腐” 完全抛弃了传统,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决不考虑传统教学手段。忘了“豆腐”中含有“肉”不具备的营养成分。殊不知,“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理论”≠“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虽然本身具有一些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良的特性,但是在带来优良特性的同时,信息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局限。比如,网络教育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分离。这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但同时也打破了面授教学所特有的师生交互性强、学习氛围佳的特性。研究证明,在所有的沟通形式中,面对面进行沟通的形式影响最大,也最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之间相互知识建构、社会建构。可见,只吃“肉”而不吃“豆腐”也会造成“营养不良”。4.“血”不溶于“水” 教师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下,一般均能表现出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这里的“信息技术环境”指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虽然通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也能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但是并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让学生观看或操控用flash或3Dmax制作的实验动画完全替代了实物操作。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人的经验从直接经验、代替经验到抽象经验,依次排成一个“经验之塔”。教学活动应从具体到抽象,而真实的实验经验属于直接经验,不进行真实试验而直接播放试验录相或课件,违背了“经验之塔”所蕴含的教学原理。有的教师甚至在实验网络教学时,即使与学生近在咫尺,却非得通过BBS对话方式才可以交流,认为这才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其实恰恰相反,人为地拉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在199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考察团就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作了实地考察。发现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是用了投影仪,多媒体等工具。教学几乎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美国在九十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其教育部门的高层主管还承认有较大程度的削弱。” 有人撰文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势有目共睹,模式不再单调,案例不乏精彩,推广却不理想”,发出了“整合课程为何叫好不叫座”的疑问。可见,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而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比较匮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二、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进入日常课堂教学无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在课堂教学中为何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情况,不是多媒体技术的问题,而是理念上,使用方法上的不当而引起的,应将多媒体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抓住其切入点,扬长避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1、教育现状的反思
回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历程。可以发现任何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理论作指导。南国农教授曾在电化教育的定义中明确提出“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已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所以,我们应首先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多媒体技术只能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是教育本身。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可以发现,目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但是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3、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4、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5、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二、应对措施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殊功能。不存在一种“全能媒体”传统教学中教师书写板书所特有的亲和力、口头讲解及形体语言所特有的感染力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并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传授系统和科学知识。不足之处是: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如,教学仪器的配置、资源的管理、开发等这与“有效学习”相违背。
因此,我们认为应积极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设计的原则。在保留“传递——接收”式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知识内化和外化的机会及条件,促进学习者学习动力系统和原认知技能的发展。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实施网络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应和普通课堂一样进行直接交互,这样才能交流更流畅。此时并不排斥信息技术手段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应该用在能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设计中。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交互、可操作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上述所说)。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
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孙长忠.基于建构主义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模式探究[A].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张鹏.整合课程为什么叫好不叫座.[N].中国教育报,2004-3-29.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 育,2001,(4):42-44.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三篇:多媒体视频课堂的教学设计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在技能、思维、情态等方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体现;
1、技能的学习与运用;(1)能综合运用PowerPoint2010的知识;(2)学会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3)学会评价多媒体演示文稿;(4)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
2、情态的发展性培养;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技能、思维、情态等方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体现如下:
1、技能的学习与运用。
(1)能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10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学会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3)学会评价多媒体演示文稿。
(4)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2、情态的发展性培养。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3、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了小学初步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上网搜索并下载信息资源的能力。经过本单元前期的学习,已经对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对各种媒体的表现作用已经有初步认识。同时,在上一课学习了图文处理方面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当中合理运用各种各种媒体体现制作者的设计意图。
2、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创作技能。难点:
1、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
2、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本单元第一节课开始便要求学生组成了3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并由小组内选出组长一名。负责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小组内存在着合作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交流能力不佳等问题。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合作自主学习情况,并对学习小组在交流与讨论等方面给予指导。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围绕“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学前准备
(1)本地(局域网)资源:制作主题学习网站。学生在网站上注册,并展开学习。学生可以在这个主题学习网站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扩展技能、作业任务;可以提交自己的作品,自己对别人的评价意见,互相展示作品等。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学生提前获得使用主题学习网站的方法。
(4)课前交流:(5分钟)
一、让学生自由结组:每三个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要求分组时要做好传帮带。
二、让每个小组长代表全组在《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学习网站
上注册(用户名为组名)。
三、让学生登入并把IE浏览器最小化。
四、告知学生可以在讨论时间自由活动。只要是和学习相关的不做限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朗诵毛泽东诗词《重上井冈山》伴随着一首毛泽东诗词朗诵拉开了这节课的帷幕,同学都知道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一个伟人,更是一个历史名人。说到历史名人,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展示你尊敬的历史名人。
(二)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3分钟)包括如下内容:
(1)打开《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学习网站并登入。(1分钟)
(2)点击首页上“新任务”中的《[活动一]制作“历史上的名人”演示文稿》。从老师提供的4位名人中任选一位做为自己的主题,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1分钟)
(3)请各小组成员下载ppt.rar压缩文件并解压缩。请各小组长单击“把此习题加为我的作业”这个超链接,把活动一作为本组的第一个作业。(1分钟)
(三)教师讲解知识点。(10分钟)
(1)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任务分析。(3分钟)
单击导航栏上的“①学习知识”超链接,点击“【基础知识】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任务分析”超链接。
师生互动提问:
A、什么是多媒体演示文稿? B、什么叫幻灯片? C、幻灯片有什么特点?
D、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告知: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常用创作工具是Microsoft Office PowerPonint 2003。
师生互动提问:
A、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大致步骤有哪些? B、我们应该介绍名人的哪些方面内容? C、需要准备哪些媒体类型的素材? 讨论:(2分钟)请各小组用两分钟时间来讨论以下内容:
一、我们小组需要准备哪些素材,二、这些素材出现的形式和顺序,三、需要几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的大致内容,四、在每张幻灯片上素材所处的大致位置。讨论要求:请小组长主持本组的讨论并用纸和笔记录。
告知:我们需要一些基本技能把这些素材加入到我们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当中去。请同学们单击导航栏上的“①学习知识”超链接回到知识点列表,这些技能是:添加文字、添加图片、添加视频和音频、链接动画、播放预览等。
(2)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标准(2分钟)
我们了解了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大致步骤。现在是不是马上就开始做呢?别急,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是优秀作品。请同学们点击“评价标准]优秀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是什么样的。”来学习一下什么是优秀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小结:
(a)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b)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c)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3)经过上述的准备,我们终于可以动手做我们的作品了。老师带领大家来学习基本技能一添加文字,其余的基本技能。请参见学习网站给大家提供图文教程。(3分钟)
教师开始演示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或ppt.rar提供的资源进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文字添加操作。
单击导航栏上的“①学习知识”超链接回到知识点列表,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知识点了。如果全组都学会小组长可要在“你学会了吗?”后打上勾啊。注意:如果小组内有成员还没有学会,小组长可没有权力打勾,这时候,我们要团结协作帮助不会的同学,我们的口号是;我们是一个集体,不丢下每一个人!跟老师一起喊!
(四)学生实践并自主探究(20分钟)
接下来、每个小组用15分钟的时间完成本组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并上传到本组的作业报告中,看哪个小组在最好的前提下完成的最快。当做完后请举手示意一下。完成最快的,老师会有相应的分数奖励。现在开始边学边做自主探索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教视巡视过程注意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在Internet中,运用“百度、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2)基本技能的指导,与活动进度的敦促。(3)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小组交流与讨论。(4)指导学习网站的使用。小结:(3-5分钟)对于在学生探究过程出现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逐一解决。并针对小组学习情况给予相应的点评。(3分钟)
(五)学生展示,互评。(5分钟)
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完了。哪个小组做的好,哪个小组亟待于提高呢。下面利用4分钟的时间在学习网站上观看其他的小组的作品,并根据评价标准打分。打分的方法是:符合哪个具体标准就给那个组的作品加上一分。评价的时候,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比如:每个人评三个组或每个人负责一方面的评价等。)
小结:根据学习网站得出优胜三组。并拍照留念(1分钟)。
(六)课外扩展(如有时间则做,如无时间则课下做)[探究]放映自己的幻灯片,体会各种媒体在演示文稿中的作用 [实践与探索]用图形结构表示你自己制作演示文稿的步骤。
六、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第四篇:美术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
美术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未来的人才需要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一门重要课程。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必须要重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激活美术课堂,是多媒体技术介入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在《古希腊雕塑》一课中,老师首先播放用Macromedia Authorware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调入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模仿古希腊雕塑造型的演出片断和中国运动员刘翔在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的精彩镜头,然后通过丝丝入扣的快速提问和学生的快速回答,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开幕式中那个片断,和教材中关于古希腊雕塑的重要性的叙述联系起来,说明2004年希腊奥运会开幕式中把古希腊雕塑作为表演内容的原因所在,水到渠成引入到“古希腊雕塑”这一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再如:在高中美术鉴赏《玉石之分》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在黑板上用楷书板书该课题,而是在课件上用篆书字体来显示,让学生辨认。绝大多数同学会把玉念成王。然后告诉同学们,在古汉语中,王和玉是相通的,汉字中许多以“王”为偏旁的子,都和玉有关,而这些字,都有一个相近的含义,那就是表示“美好”。以此简单的开头,引发学生对“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涵的人文特性的思考。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一段时间,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课件似乎便成了课堂的中心。鼠标替代了教鞭,主仆易位,表面上教师控制着课件,不断点击按钮翻页,使人感到教学是如此的轻松、新奇,但我们慢慢发现,使用这种课件,轻松中暗含无聊,新奇中似有窒息,实际与传统的幻灯片播放无异。而教师则被课件套牢,亦步亦趋去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越雷池一步。老师成了操纵按钮的工匠,学生成了被牵着走的小牛犊。
建构主义提倡,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学习,让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议论可以使一个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楚、明朗。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讨论题等材料,给学生创设一个他们之间产生议论、甚至产生争论的学习情境。由于现代中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讨论时,容易兴奋,思维特别活跃,甚至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样获取的知识往往根深蒂固的烙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协作学习,有利于敏锐的判断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如在《古希腊雕塑》一课的课件中,老师在课件中同时展示米隆《掷铁饼者》和奥运赛场上的铁饼运动员的图片,让同学们自己体扮演运动员角色,投掷铁饼模型演绎投掷动作,感受实际投掷铁饼这项运动的动作和雕塑动态的不同,然后去分析讨论两者不同的原因。通过这一简短、寻常的教学环节的进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提出了两个研究性课题:《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通过古希腊雕塑看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广泛收集资料,探索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研究性报告。
3、应突出美术鉴赏课自身特点
善于选择媒体素材。美术鉴赏课相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比较趋“静”,强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心灵感受。恰当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像功能适当烘托课堂气氛很有必要。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老师用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有助于学生置入到山水画的意境当中。在鉴赏《格尔尼卡》一画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画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利用音像剪辑放映一段二战时期的战争场面,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他们对德国法西斯的憎恨,对和平的热爱。所有这些音像素材的使用,必须为美术鉴赏这一中心任务服务,否则无异于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美术教师的课件应该美。美术鉴赏课,直观性很强,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在学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就取决于多媒体画面艺术。应该说,美术教师在课件的界面设计上有自身独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应该在自己设计的课件中充分的反映出来,应该让课件界面既传达知识信息又体现视觉美感,这也是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美术鉴赏课件应该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计算机和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计算机可以向学习者输出信息,也可以接收学习者的输入命令,并根据命令进行相应处理。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最基本的特点,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计划,也利于学生的自学。
一个课件,不管是从内容、目标还是任务,都应该划分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而这各个部分的排列上,既有一个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同时还应提供一个灵活的跳转。课件的初做者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课件没有模快化,整个课件只有下一步、下一步,一直到最后,呈现给使用者的是一种线性结构和单向流程。这种摒弃计算机的高度智能性的做法,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没什么两样。利用Authorware插件DirectMediaXtra插入视频,这个插件可以对进行实时控制音、视频播放、停止,甚至还可以改变媒体的播放速率、音量的大小等。
美术鉴赏过程是动态的过程,美术鉴赏课应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多媒体课件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性。因此课件的交互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小练习,是利用Authorware中的目标对象交互制作的一个拼图游戏程序,该程序先让学生观察一幅美术图片数秒,然后进入打散该图结构的界面,要求他们用鼠标拖动其中的部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片的重新拼合,如果放错了位置,图片会自动返回原处。类似这样的人机互动,能促进学生的强记能力、判断能力和快速思维能力,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
4、自己动手制作美术鉴赏多媒体课件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每个美术教师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课件资源。这些资源中一些是某教师上某节课的完整课件。
制作课件的平台软件有多种,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开展,掌握这些软件的应用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美术教师对photoshop、3dmax这样的专业软件能自由操控,像Authorware、Flash这样的软件也并非高不可攀。随着Ofiice软件系列软件更新,用PowerPoint也可以作出非常精彩的美术鉴赏课件出来。
如何使多媒体技术介入美术鉴赏课教学,决不仅局限于上述几点。许多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特别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结合网络教学增强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灵活性、加强美术学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懈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 李克东
谢幼如
510631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E-mail:likd@scnu.edu.cn
E-main:YJSXie@public.guangzhou.dg.cn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并总结出一套可操作性的教学工作表格。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的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定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实施的效果。它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设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当前,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由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的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并提供一套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个章节(或单元)组成,每一节(或课)又中分为若干个知识,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如图1所示: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是属于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哪一类别。利用如图2所示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可以进行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最后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
图2模型中,横轴代表各学科内容的分类,纵轴代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各个水平层次。
图2
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模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需求、学生特征、学科特点)
1、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包括广义的概念,如社会的责任,国家的需要等等。
2、学生的特征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的求学目的和基础水平。学生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结验系统。原有的认识能力是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3、学科的特点
我们要考虑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法则等特点,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色。
教学目标根据其范围大小不同,一般来说,可分为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单元和课时目标等四级。通常学科目标和年级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而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则需由任课老师自己制订。
二、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做?)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媒体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最有效刺激的信号的教学设备(硬件)。
通常这些载体和设备包括唱片机与电唱机、录音带与录音机、幻灯片与幻灯机、投影片与投影机、电影片与电影机、录像带与录像机、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等等。常用的几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的特点 媒体种类
主要教学特点 模型
录音(C D)
投影
幻灯
电视(V C D)
CAI课件(CD—COM)
进行立体模拟
语言声音的重现
进行平面模拟
静态实景的重现
呈现动态过程
进行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