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概论论文 (晏军 学号:1005020540153)
社会学概论论文
院 系 :经济与政治学院 专 业 : 思想政治教育 班 级 : 思 政(2)班 学生姓名 : 晏 军 学 号 :10020020540153
任课教师 : 蔡朝旦(老师)
2011 年 12月 12日
浅谈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中的社会现象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 晏
军
学号:1005020540153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位领导人都在极力地发展中国,为中国人民谋福利,建成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系,使我国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一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国。但是通过各种渠道,例如:电视、报刊、上网,我们不难了解到,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菲律宾强争南海事件、物价高居不下、城市农村人口比例还是很大,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待这些问题呢?
关键词:古代文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台湾; 钓鱼岛; 市场经济;
奥运会;教训
说到中国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说起,试问: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有什么突破?有人说:在唐代出现了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清代的小说是文学上的璀璨明珠,那是无价之宝,是没有哪个人、哪个国家能够超越的!
一、说古代名人 的确!那是好的。但是,你知道吗?中国是火药的发源地,火药是中国人很自豪的发明。后来传到外国,别人就制造了枪炮,枪口对准了我国的国门,而中国就知道制造烟花,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享受,那是多么的浪费!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享受的时候,有多少人没有饭吃,被活生生饿死了。但是外国人的统治者却把自己的财产充当军费。哎„„差距啊!在当时,就这样的中国有什么资格谈发展?那样的发展方式,是不能使经济繁荣昌盛的,是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能打仗吗?能让中国富强吗?还不如用你那些写诗、享受的时间来搞搞实业更加实际。而那些所谓的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的作者,比如:李白、杜甫、欧阳修、曹雪芹„„都是在政治失意、生活潦倒的时候,才知道写这些东西来针对朝廷,发泄心中的不快,还说什么批判现实,说什么壮志难酬、仕途不济啊,自己斗不过别人,说别人奸诈狡猾;自己没能力、没办法去争抢,说别人蛊惑人心,残害忠良,有本事你也去蛊惑一下,去保护那些忠良嘛!我认为他们都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小人,在当时根本就没人搭理。反而我们后人还像拥护神一样,每天贡奉,当成自己的什么“知心好友”!哎„„悲哀啊!
我说他们不思进取、自甘堕落是有道理的,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曾看过一些书,书上说: 李白,仕途不济,终日与妓女留香为伴无所事事,花天酒地,自己已经没有生活的能力了,还在闲着,还要靠妓女的接济,我不是歧视那些性工作者,而是一个男人居然混到要靠女人来养,还是风尘女子,实在是令人汗颜啊!当时李白的诗,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只是那些附庸风雅的人才会把李白捧的高高的,但也并不是真正喜欢、真的懂李太白的诗,李白还自以为自己潇洒!呜呜呜„„
杜甫,被贬了,心里很是不高兴,就成天的喝酒,喝醉了,就发疯,居然把官给辞了,但是朝廷没有怪罪于他。相反,朝廷更不需要这样的人,朝廷没有你,一样好好的发展下去,并不少什么。但是你杜甫离开了朝廷就不一样了,你到处漂泊,无依无靠,一身破衣服包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好生可怜啊!于是有一天,有人收留了你,是你的侄子,你白吃白住也就算了吧,没事还要酒喝,好生无礼的要求,几年过去了,还是一个样子,没有变化,依然那样不思进取,还是那件破衣服,还是那个瘦身子。终于,家乡发大水,被困在了洪水之中的一棵小树上,一困就是七天啊!后来邻县的知县把他救下来了,给他衣服、酒粮,还杀了一头牛,杜甫一番狼吞虎咽之后,被撑死了„„
曹雪芹,不用我说,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最近的热播剧《红楼梦》就是他写的,曹雪芹的祖上是很有钱的,就是到了自己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自己不争气不能承担家里的生活开支,只有靠妻子辛辛苦苦的抚养三个儿子,后来,曹妻实在是忍受不了了,就离家出走了,儿子也活活饿死了„„自己就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写到了书里,说什么社会残酷,还要对社会进行批判。
你说,像这样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还能干什么呢?他们对社会的批判值得我们相信吗?要我说,他们简直就是社会的垃圾。不要也罢!
二、1949年后的中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伴着喜庆的乐声,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中国的发展非常快,总的来说,取得的成就还是相当不错的:
1950年,土改开始,农民获得了土地。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步宪法颁布实施。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制。
2003年,“神五”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
2004年,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以上事件选自《中国近现代史》高中读本)我国现在在倡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然要进行现代化改造,那什么叫做“社会建设”呢?
社会建设是关注社会运行和发展,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之条件与机制的社会学的必然的实践指导。【1】
我国社会建设的深层理念指出中国社会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共赢互利等等基本理念。【2】
郑杭认为:所谓社会建设,从正面说,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建立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就是不断的研究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的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3】
在当今社会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各方面的分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我们应该在党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努力为改善民生奋斗,从我做起,牢牢抓起。但是有人说:我们国家有很多时候是理论指导的很好,实际操作是很缺乏的,比如:在台湾问题中,中方态度很明确,一定要收复台湾,但是对于的反动分子,却有很大的让步,对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核武器装备的事件上,态度不强硬,没有杜绝美国向台湾的武器输送,致使台湾当事人不断有与美国政府相接触的事情发生,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上,我国也是含糊其辞,日本扣押我国渔民很明显是向我国示威,但是我国政府不但没有强势救援,还要和日本议和,并且赔款。
中国的频频妥协,不是好事,让别的国家看了还以为是中国无能,好惹。连一个芝麻小国菲律宾也来和中国争土地,是什么让这些小国家如此猖狂?难道是有世界上第一大国----美国的支持?让他们的腰杆挺的那么直?还是说中国真的是不能打仗?怕了他们不成?
有人说:这只有一个原因:我们都知道,抗美援朝,美国是没有打赢中国的,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美国强大的,但是中国还是赢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民不怕!,因为有毛泽东主席的英明果断、不畏惧美国、敢于革命和斗争,而在这些种种事情上,是不是看出现在的中国不行了?
在经济上,中国一直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建设小康社会,但是现在的房价、地价比我的血压升的还要快,就是买白菜也要几元一斤,请问国家没有能力来调整这些问题吗?要是没有的话,我们又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2008年8月8日到2008年月日我国成功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我们国家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中国真的“长大了”!但是又有人说:这个盛会中,中国并没有赚到多少钱;相反,还亏了不少。修建那么多的体育馆、会馆、展览馆,有多少是保留下来的,奥运会完了之后基本上是被拆迁了的。而那些小国家出不起钱建馆,还不是中国花钱来修,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啊!
我觉得这些想法太过于片面,我个人认为,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要是想用武力解决的话,当年炮轰金门,就一直打,早就打下来了,并不是怕哪个国家,但是要知道,打仗很容易,但是要在杖后在建设起来的话,那就很难了,我们不是吃了这个苦吗?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不动用武力是与社会的主题相一致的,要争取世界的支持。美国不就是以武力解决吗,结果怎样?
中国花大钱来办奥运会,不是说中国钱多没地方花,不是为了向外国人显摆中国多么的富有,而是为了得民心。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国内,中国人民认为中国共产党 能带领我们脱贫致富,连这么宏大的工程我们也能完成,还有什么做不到?坚定了中国人民发展的信心。而从那些外国人口中听到“中国人真了不起”之类的话,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对党的拥护,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对于国外来说,中国也着实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里发展如此之快,一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国,中国是睡醒的雄狮,是东方的巨龙!外国人对中国是刮目相看了,使那些妄图要打中国歪主意的国家开始改变初衷,想与中国合作互赢,希望依靠中国有所发展中国对外投资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联系交流,有好关系,争取到了外国人民的拥护,这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不相违背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少了很多敌人,多了很多朋友,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清了不少绊脚石的,并不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只会花钱的,最重要的是这是隐形的战争,不需要冲锋陷阵、不需要流血流泪,人民也在开开心心的享受,而不是担惊受怕的睡不着觉。
我国吸取“计划经济”的教训,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可观的成果,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缺点。任何事物本身就具有两面性,不能一刀切。我们得到了市场经济的好处,也要承认不足,要未雨绸缪,承担其风险。物价上涨是市场经济的缺陷造成的,国家也极力的进行调整,否则也不会有历史上的经济、金融危机了。
总之,中国的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只有这样上下一心,才能够办大事,至于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那些事件、现象,我们应该合理的去理解,去看待。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不管什么社会制度,都有不完善的时候,就算是共产主义,我想也不例外吧!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党和政府,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完成,而不是和政府相对抗,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的建设发展,也会让外国人看笑话,乘机与中国作对,那样就真的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306页,2009年3月1日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另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308页,2009年3月1日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郑杭生《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与公平正义》,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2月04日,另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309页,2009年3月1日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 课程结课考核论文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题目: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近年来各界人士争先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感到忧心。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局的加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大学扩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的关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也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局,近年也初具成效。不仅解决社会部分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还为一些不怎么发展的城市输送了一批优质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除了国家政策的调节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也因重视这一问题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进行人才储备战略——帮助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是也应该注意综合素质的加强,提高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国家政策 学生素质 原因 建议
国家相关政策:
⑴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⑵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⑶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⑷ 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5)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就业促进法》和修改以及完善《劳动法》。
取得的成效:
首先,我国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发展,这对社会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是个有力的拉动。社会劳动人群得到了方向性的流动,减少了劳动人才向东部沿海发展城市的流动造成的人才拥挤,缓解了中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本也着“人才储备”的目的,招聘数量不会有太大减少;随着国家鼓励消费、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拓,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进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稳定的发展。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正在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势必要有一些企业、一些人在这一轮的更新中被淘汰。但是产业结构更新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大学生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性工作的铺垫、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兴起,这些工作都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做的,大学生的机遇也就来了。
再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大学生村官,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用武之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国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与完善、《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法律的完善,用人单位也逐步完善自己的用人制度,以前非法用工、拖欠工资等现象得以从根本上消除。除此之外,不仅使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法制更加的趋于完善,社会也更加的和谐,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必不可所少的。
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成绩,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同时我们也要从这些政策中去发现对就业有利的重要信息,轻松就业。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些政策后面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一些仍然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些弊端不仅有国家政策的弊端,也有社会弊端以及大学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一一说明和分析。
存在弊端的原因:
1、国家政策和经济
(1)近年来历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各大高校的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时毕业生数目就非常的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可能在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虽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但同时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社会用人单位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因此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因为这可能是用人单位提高了资金的投入却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
3、学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因而导致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4、学生自己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自身素质的缺乏。大学毕业了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除了过硬的“硬件”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软件”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的择业能力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1)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和发展的地方,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偏僻西南地区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或去条件优厚的外资企业做白领,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一、国家政策领导和合理调控
国家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在解决就业地域结构不平衡方面,应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的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政府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快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社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各个用人单位应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一味的追求高学历,忽视本科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应根据自己的公司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虽然缺乏实际经验,但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实际工作的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四、大学生要充实自己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是最重要的途径。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大学生要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素质:第一,学会做人,这是加强思想道素质的建设;第二,学会生存,这是培养身心健康,提高处世能力的要求;第三,学会学习,这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四,学会创新,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建设。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努力寻找理想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健发展。尤其对社会的结构和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人才流动的问题,这必然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①大学生就业网 ②百度论坛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论文
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感想
之传统的颠覆
时光飞逝,转眼便期末了,《社会学概论》这门课也接近了尾声,回想这一学期,这门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呈现给我的样子完全不是我在报课的时候所想的那样,这门课的老师李喆同样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这一切都是传统的颠覆!
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一进教室耳旁传来了悠扬的音乐声,一时间我搞不清这是什么状况,因为我从来没遇到这样的课堂。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我们的第一堂课,这样的氛围让人放松,瞬间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另一个让我惊讶的是教室爆满,这还是第一次,我去的相对有点晚(当然是相对于满教室的同学而言,其实也不晚,呵呵),进了教室后几乎找不到座位,实属罕见。上过选修课,但没上过李老师这样的选修课。
从一开始,一切都给人一种震撼,可以说这个老师不一般了,但老师的言论更不一般,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师说的这些隐藏的社会问题在生活中,在媒体上从来不会听到,老师的观点颠覆了我们头脑中的传统观点,这种特别的观点与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完全不同。老师给我们分析过每位领导人的经典之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这又是一次传统思想的颠覆,老师的观点、言论我曾经闻所未闻,我不知道还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也从未敢这样想过,这有悖于我们接受的教育,从小学校就教导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中国共产党怎么怎么好,我们一直为我们的祖国而自豪着。但现在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我应该用我自己的眼睛去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老师曾给我们放过一组图片,图片里是明星们的各种招牌动作,他们的这种动作暗含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张学友的招牌动作是兰花指,他的这个动作表现出了他的女性心理,他狂炒菲佣三年换21人惨入菲领事馆黑名单,这鲜明地体现出他女性般挑剔的心理。还有 乐坛教父罗大佑,每每当他唱到高潮部分的时候,就一只手握着麦克风,另一只手指着场下观众,从左扫到又,再从右扫到左,一只脚也随着节奏一颠一颠地,这展现出了他乐坛教父的气概,罗大佑是靠着自己的实力走出来的歌手,他有自己的骄傲。人们在做某些日常性动作时,有一些习惯性动作带有很浓厚的个性色彩,这对于我们知人识人,客观评价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情形是我们一天天地逐渐形成的。
一门枯燥无味的课让李老师讲出了新意,有一节课印象特深刻,是关于跳楼事件的,老师从不同于媒体的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富士康跳楼事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跳楼,难到真像媒体所说的那样只因富士康苦重工资低吗?如果你觉着富士康不好你可以换别的工作呀,为什么非要走上死亡这条路呢?对于这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李老师为我解开了疑惑,也许第一个跳楼的人确实是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的压力而选择了这条路,而其他人呢?就应该有所质疑了。老师的话勾起了我的记忆,我曾经是有过自杀的念头的,我想像过各种各样的自杀方式,那时我是高三,我在担心我的高考,我怕考不上,怕丢父母的脸,真是一种煎熬啊,我只想逃,谁也不见,现在想起来也会有一阵的心酸。老师说如果上了他的课的人还想自杀就不要说是他的学生,我在想我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自杀呢?自杀是亲者痛,仇者快!为了亲人我们要好好的活着!
李老师的课给人一种颠覆产同的感觉,李老师这个人同样地颠覆了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他前卫、另类,他带给人一种震撼,一种活力,我有种想法,大学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老师,大学就是一个发展人的思维,培养人的能力的地方,我们不该再墨守成规,我们要展现出二十一世纪年轻人的活力,学完这门课我收获颇多,我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
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是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3创建符号互动论4加哥学派在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定性分析之前,研究者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又徐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两者的不同的:1找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实物量的方面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的定性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来表述,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3习俗的特征?1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2习俗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3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4习俗是比较持续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习俗也在变4文化冲突的根源?1文化冲突的根源首先来源于民族性。文化原本都是本民族的,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民族性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性格和心理气质特征。当与外来文化接触后,常常会遇到相互排斥,甚至抵制.反抗,发生冲突在所难免2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由阶级性引发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5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6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性
本结构与社会的基本相联系而从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在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易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从在,它只是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使的钥匙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使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3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本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4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如人的食、性、休息等在内的生理需求;有遗传和吧变异的等自然生物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的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具有社会的属性,这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性,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性,是社会化的客观依据5设会唯名论和为实论的主要观点?社会为名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从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形式。这个思想渊源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唯民论。它否认概念或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从在的。社会唯实论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民论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从在。这个思想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从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本质从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中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一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的了解。三是通过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个人的约束形式。四是社区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五是社区为个体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六是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能通过多种文化途径传播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构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结构7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8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9家庭的特征?一是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二是他们之间从在者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三是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四是他们共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等;五是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但同时有对孩子承担某种保护、合作和抚养的义务,父母与子女相依为命;六是孩子之间从在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9家庭的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10利益群体的特点?1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11社会制度的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政治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15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的功能3社会控制的功能4社会参与的功能5社会保障的功能序。由于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以及利益驱动的多级化,规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十分必要。政治制度可以同托权力的作用,对社会群体活动实行协调、监督、控制;二是管理各个事物。公共事物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以不同利益要求为基础的共同行动,如何使这些行动目标和行动过程被限制在社会的整体目标和有序的范围内,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任务13中国爱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是?1协助人们政府全面准确的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团结广大教徒,发扬本教的优良传统,倡导本教积极进取的思想,热情参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3帮助和推动宗教教徒认真学习宗教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法规4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维护宗教教徒信仰自由的权利5办好教务,组织好正常的宗教活动,支持宗教教徒管理好宗教活动场所6动员和组织宗教教徒积极参与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7培养和教育教职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协调人们政府保护宗教文物古迹8发展与各国宗教教徒的友好联系,增进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弘扬民主文化14社区的内涵?所谓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证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16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即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是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即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17社会控制的内容?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18恐怖主义组织的类型?1民族主义恐怖组织2极端宗教恐怖组织3极“左翼”恐怖组织4极“右翼”恐怖组织5黑社会恐怖组织19我国家庭暴力的新特点?1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2夫、妻互殴现象增多3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强,后果严重
史进程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20全球化的表现?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2交通和通讯的全球化3信息全球化4政治的多极化5文化全球化21我国全球化面临的挑战?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从在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因素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表现在那些方面?1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3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2简述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区别?古代城市往往具有手工页和商业相结合、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古代城市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受农业文明的约制,城市依附于农村,城市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城市和工业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城市孕育了工业革命,工业化也刺激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3简述拟具论的基本观点?拟具论是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4男女性别的突出区别?1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不同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5在竞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6在记忆力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平时
1、何为社会角色?它有哪些类型?
答:人与人门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类型有: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③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④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
答:⑴、①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提有村体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
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②、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⑵、群体的类型:①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③内群体
与外群体。④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⑤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3简述社会角色的失调情况?
答: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的因素,在社会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
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
⑴、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
抵触,防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⑵、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
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⑶、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⑷、角色失败: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4、简述社会组织的涵义及其特征?
答:⑴、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⑵、特征:一方面,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间交往产生的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的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限,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话的社会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5、简述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答: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分化的一般含义是事物从同性质向异性质的风化。社会分层研究所说的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的结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类型:①水平分化: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
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环境、互动影响力大体相同。
②垂直分化: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环境、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