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国标催生电力环保行业新机遇
从今年1月1日其,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将正式开始实施,新标准将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尤其是NOx,限值为100mg/m3,此标准已严于欧盟现行的NOx排放限值为200mg/m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新国标的实施,预计将给电力环保行业带来新机遇。按照新标准,“十二五”期间将对新建和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通过环评审批的燃煤火力发电锅炉全部实施烟气脱硝,对2004年1月1日前建成的火电机组部分实施烟气脱硝。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电力环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到2015年新增烟气脱硝容量8.17亿千瓦,以老机组改造每千瓦脱硝装置投资280元,新机组加装每千瓦脱硝装置投资150元计算,整个“十二五”期间火电厂脱硝投资规模在1700亿元以上。
伴随脱硝市场将规模化启动,SCR脱硝催化剂市场也将快速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电力环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SCR催化剂总市场容量约为320亿元。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火电烟气脱硫投资金额将超过600亿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电力环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在我国火电行业中,脱硫机组容量已达5.78亿千瓦,脱硫占比已超80%,未安装脱硫设备的火电机组约1.3亿千瓦,“十二五”期间需投资98亿元;另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新增火电装机3亿千瓦,需投资450亿元;此外,“十二五”期间用于脱硫系统改造的投资需87亿元。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电力环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火电厂布袋除尘器的安装量不足10%,“十二五”期间,按照每年火电装机6000万kw,每年新装机中安装布袋除尘器的比例分别为10%、20%、30%、40%和50%,新装机中约需要过滤面积900万m2,老机组按照每年改造8%计算,需要过滤面积约为3000万m2,二者对应的火电厂布袋除尘器市场容量约为300亿元。
在电力企业普遍面临煤价高涨,成本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新国标的出台,将大大提升电力企业的经营压力。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况下,近一步加大电价补贴才会对电力环保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
本文作者:贺重阳(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
第二篇:环保行业:美丽中国说催生环保新机遇 推荐(2013)
环保行业:美丽中国说催生环保新机遇 推
荐
2013-01-04 11:33
“美丽中国”提法将环保概念全新升级。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概念,其核心是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环境”和“生态”的地方共计28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度增长至45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同的高度,彰显了执政党搞好环境保护、彻底消除环境危机的决心和意志。这为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系列政策规划展现“十二五”环保产业巨大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国家规划环保投资总额1.4万亿,实际投资1.8万亿,十二五期间国家规划环保投资总额3.42万亿,同比增长143%,相比“十一五”而言,“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面临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
行业投资主线:梳理环保规划,精选细分子行业。回顾环保“十一五”规划预计投资及实际落实情况,对比“十二五”规划目标及预计投资额,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存在较大增长空间的细分子行业是大气污染治理中氮氧化物治理(脱硝)、固废污染物处理和重金属污染修复与监测。
大气污染治理中脱硝市场有望爆炸式增长。《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0%,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氮氧化物排
放限值标准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要求所有火电厂于2014年7月1日前达到该标准,预计未来两年火电厂脱硝市场将呈爆炸式增长。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走出低谷,重现高增长态势。根据国务院《“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新增垃圾焚烧能力21.76万吨/日。“十一五”我国垃圾焚烧能力规划新增6.66万吨/日,“十二五”期间垃圾焚烧能力规划增量同比增加227%,市场空间广阔。
重金属污染治理市场逐步启动,空间广阔后劲十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顺利出台,《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预计于2013年上半年出台,这一规划出台有望点燃土壤修复这一千亿级市场。
第三篇:中高考改革催生学校发展新机遇
中高考改革催生学校发展新机遇
备受社会关注的《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于上周四正式发布。选考、选学、一贯制、名额分配、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都成为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在这次被称为“史上最强”的中高考改革中,多项措施打破了教育多年的惯例,比如将不再划分文理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考题也越来越开放,考查学生9年、12年的积累;中招名额分配比例不断提高,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学校会产生什么影响?学校是否将面临重新洗牌?学校又将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
影响一选考带来新挑战
特色学校迎来新机遇
分析新的招考方案,无论是新中考还是新高考,都出现了选考。这一理念的出现,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似乎第一印象就是孩子可以偏科,参加考试的时候只选择孩子成绩最好的科目。
“实际上,新方案的本意是鼓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并不是鼓励学生偏科,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特长领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海淀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表示,新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意味着一次挑战和改变。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副校长白继侠表示,学校都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初三前基本不会让学生形成偏科现象。“有人理解选考就是鼓励偏科的观点是片面的。相反,接近中考前进行选考就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科,过去没有选择史地政生作为考试科目的时候,初中就已经人为地设置偏科了。”白继侠说。
而在顺义区第十五中学校长王振江看来,就算是偏科,如今的偏科也不同于以往。新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学生提供了选择性,文理不分科,每一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去选考部分学科,这是让每一名学生发挥自己长项的“以长博长”。
长期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深深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在高考中,理科较好的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整体处于领先地位。如今,选考的出现,让众多过去称为“小科”或“副科”的科目被赋予主科同等的地位。新方案中强调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个性化是学校和学生最终的追求目标,因此,一批以特色见长的学校和特色学科将获得家长学生的青睐,这批学校在这一机遇下将迎来新的发展,其结果必将影响或改变原有学校的格局。
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书记王祺认为,由于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利,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小科”,很有可能出现“以小博大”的局面。“可以想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将会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各个学校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科目或独特的教学特色。”王祺说,“未来,加强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有可能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形象的一条有效途径。”
影响二 改革倒逼学校调整课程结构
跨学科贯通培养将成主流
在今天学校改革中,课程最受关注。随着新方案的发布,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调整,而课程是首当其冲的。学校课程要进行转型升级,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可选的课程。新中考、高考方案中,从关注单纯的分数到关注人的发展,在罗滨看来,要关注人的发展,就需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学校在落实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时,要注重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整合好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北京57中校长刘晓昶认为,在学科建设方面,除了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教“宽”教“活”,“教师只有在学科核心素养上下功夫,才能落实考试改革的精神。”
另外,本市多所学校也率先进行了试点试验,将初中课程压缩至两年完成,高中从3年延长到4年,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据白继侠介绍,广渠门中学的二四学制已有4年之久,初一的课堂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程并不是简单平移或压缩,而是依据课程理念和学科目标重新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四学制”实验规定初中两年内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重心上移,同时开设一定量选修课程,适当增加体育课、艺术课。
影响三选课走班制大势所趋
学校人才储备和师资配置面临挑战
随着学生选择性的增多,中学的班级课表不再是统一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表。因此传统的行政班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选课走班制成为了必然趋势。然而,究竟该什么时候走班?是从初一开始就没有固定班级,还是到了初三学生选择完要考的内容后再进行走班?
王祺认为,学校必须保证国家规定课程的开齐开足,不能提前引导学生有所“偏好”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也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多种多样的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为毕业年级学生的多元化选择提供资源支持。这些课程设置上的变化,将对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许多创新性挑战。白继侠与王祺持相同观点,她表示,由于学生在初三五月份才选考,行政班不会过早打乱,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走班形式的选修课,为学生初三选考提供一些帮助。选考后,会根据学生的考试需求,走班或重新分班备考。
“要实施走班制,不能单纯地根据学生的选择就组班。”刘晓昶说,学校要重新调度教师资源,保证学生的选择性,在班级形式上,实行选课走班。当然学校必须提前摸底调查,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刘晓昶初步估算一下,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大概有20多种组合的走班。“这对学校的师资配备是个挑战。对人员的编制、聘任,教师的培养、培训都和过去有所不同。”面临改革,57中借鉴上海的经验,“理科院校95%到98%的专业需要考物理,那么按照这个趋势,物理教师的人才储备就要提前有预案。”同时刘晓昶也表达了她的希望,行政部分的人事改革政策要跟上,灵活应用相关政策。因为中高考改革的背后涉及到相应的人事调整,否则会阻碍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影响四“副科”升级“主科”
教师拟将在学区、集团内统筹安排
伴随考试科目、选择的增多,学校将在师资配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师资配置、教师课时、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等方面都要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以此来应对改革的挑战。新中考方案中增加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科目,这些原来的“副科”如今也将成为主科。这些非中考科目变为中考备选科目,给这些学科的教师也带来较大的挑战和压力。“部分年轻教师没有经历过本学科中考,对考试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都不熟悉,也没有指导学生备考的经验。”王祺指出,学校应当加强教研指导和校本培训的力度,提升相关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到工作数量和工作性质的调整,也应适当提高相关学科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顺义区仁和中学校长蒋吉姝同样认为,新方案给予每一门课程以同等程度重视,对于充分调动一线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每一位教师,无论什么学科,都将有机会、有责任、有义务参与班级管理,尤其是对于过去的所谓“副科”教师而言,在新中高考方案背景下,将会促进其专业成长。
原来初
一、初二年级有历史、地理,初二开始有物理,初三学习化学,现在却不同,因此师资配置需要重新配置。学校依据初三学生的选择,安排课程。然而,学生在选课时难免会出现某门学科人数过多,师资出现不足的情况,单纯依靠学校招聘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此,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校长何英茹预测,今后教师学区内走动、学生区内大课都将成为一种趋势。
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涉及广渠门地区的多所中小学,白继侠表示,今后学校除了提前储备师资外,集团内部师资统筹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组建综合学科教师。
王振江提醒教师,只有懂得改变的教师才能适应改革。他认为,学校里再没有“小科”“副科”课程,将来的教师培训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史、地、政等原来所谓“小科”教师当班主任会十分普遍。据了解,目前,顺义区第十五中学已经将教研组进行了重新划分,过去学校是以年级来划分年级组,现在学校打破了年级和学科界限,将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设置成一个大教研组,各个年级的教师都集中在一起开展教研。将物理、生物和化学设置成一个大教研组,数学和英语各自单设一个大教研组。“将来的中高考命题中,穿越学科边界已成常态,每一个学科教师有必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王振江说。
影响五名额分配指标不断提升
或将形成教育新格局
新中考方案明确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完善优质高中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今年力争达到不低于招生计划50%的目标。
此次中招新政更着力改进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大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力度,进一步完善优质高中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远郊区和一般初中学校倾斜,从而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学校来说,这应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何英茹说。
在她看来,对于普通校而言,可以通过新课程改革,不再单一追求标准化考试的分数,摆脱了传统优势科目优质教师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各学科教师的能力,通过重整校内校外资源,借助小升初就近入学等政策的契机,积极参与,获得重新洗牌的机会,乘势而上,提升学校加工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而对于优质校而言,面临的压力也不小。原有优势能否保持及提升,同时积极应对考试改革带来的新挑战,为学生全面优质发展提供服务,是这些学校必须解决的新问题。总之,无论什么学校,在新中考改革中,都需要充分理解政策产生的背景和未来社会的需求,积极应对,重新调整校内资源才能保证中考政策稳妥落地,真实发挥引导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王振江则表示,站在普通初中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政策导向绝对是一个利好,新增名额分配指标都投向一般初中校,从教育生态来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众多普通校都获得质量提升和优质发展机会,才能形成良性教育生态。同时设定名额分配最低录取分数线(500分),也将倒逼普通初中校尽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此次中考改革,表面上是考试科目和分值上的变化,本质上却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由“取长补短”变为“扬长避短”,变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而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的最直接体现。
第四篇:传感器:物联网成引擎,新技术催生新机遇
传感器:物联网成引擎 新技术催生新机遇
作为政府从战略层面进行推进的产业,物联网如何从愿景走向现实应用并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单元,传感器在物联网信息采集层面能否如愿以偿完成它的“使命”,成为物联网成败的关键。并且未来 MEMS、MOEMS(微光机电系统)将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使无线传感网、光网快速加入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为其提供更明确的应用方向和更丰富的市场机会,物联网也将成为传感器市场的新引擎。
传感器成基础
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研究所副所长范茂军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物联网主要需要图像、化学、位置、温度、压力等几大类传感器。”
作为物联网最主要的技术基础之一,物联网对传感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京仪集团长城金点定位测控(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旭成介绍,在产品方面,对传感器的要求是体积小、成本低、重量轻、功耗低;在技术方面,要求材料科学、机械设计与加工工艺、检测技术、光学技术、电子电路设计、可靠性工程等技术支撑;在传感器指标方面,对测量范围、精确度、分辨率、灵敏度等有严格的要求。
应用是带动物联网发展的“隐形的翅膀”。“传感器、RFID、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采用了最新的传感器、RFID等高新技术。”中国物流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王继祥表示,“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感器、蓝牙、RFID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
据了解,全国已有上千家企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其中从事MEMS研制生产的已有50多家。我国已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
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开发基地,MEMS、MOEMS等研究项目列入了国家高新技术发展重点。胡旭成介绍,目前传感器行业正在执行“十一五”计划,MEMS等5项新型传感器已列入研究开发的重点。
标准期待完善
如今得标准者得天下。而物联网的标准体系非常复杂,涉及很多基础标准,如传感器网络技术标准、RFID标准、云计算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以及一些应用标准。
在国际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标准化方面,已出台了包括IEEE1451.5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等在内的标准体系。我国在构建传感器标准体系方面也在加快推进,山东标准化研究所副院长钱恒说,在传感器标准方面我国已成立相关标准化组织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正稳步开展。目前已制定的传感器国家标准包括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压力传感器性能试验方法、传感器通用术语、传感器命名法及代码等。钱恒介绍,我国已新立6项国家标准,包括总则、术语、通信和信息交互、接口、安全、标识;新立2项行业标准,包括机场传感器网络防入侵系统技术要求、面向大型建筑节能监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标准是从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必由之路。”钱恒表示,“因为物联网就是建立在信息设备和信息数据标准技术之上的高度标准化网络,因而我们应强调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的双重标准化。”
新技术将成新动力
由信息采集层和网络层构成的信息感知体系是物联网应用推进的主要领域,而在其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作为物联网现阶段发展核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成本低、范围大、灵活等特点,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调研机构HarborResearch预测,无线传感设备的出货量在2010年将达到2亿个。但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也面临着延长节点工作时间、增加通信距离、小型化、标准化等技术挑战和寻找应用场景等市场挑战。
“无线传感网需要大量的新型传感器,不仅要求具有传统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外,还必须具有低功耗和无线高传输等特点。”范茂军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而MOEMS可使传感技术有着更快的转换和传输速率,使得光网可快速加入以光传输为主导的物联网,光网会在未来10年内普遍地加入到物联网中。范茂军强调,在加入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光信息的处理技术,二是光信息的快速转换技术,三是微型光信息的快速和反复擦除技术及芯片技术。目前国内外在MOEMS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表现在光通信中的各种开关实现了光信号的通路转换以及在多种传感器中实现了光作为检测和转换的多种应用。
“微纳米技术是未来微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微传感器是物联网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传感器。如果微纳米等新技术快速融合到传感器技术之中,这不仅将为传感器产品发展带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还可给传感器在设计方面带来新的突破。”范茂军指出,”这也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全球的传感器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创新之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新技术的发展将重新定义未来的传感器市场。我国传感器厂商在传统传感器市场已“城门失守”,在MEMS、MOEMS等新技术领域,还需加强修炼,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能够成功上位。
专家观点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研究所副所长范茂军
国内传感器厂商占据中低端市场
从发展态势看,国内传感器厂商有三种情况:一是国有企业发展处于平稳增长状态,总体上跟不上国外最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除少数厂家外,总体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传感器技术发展快,工艺和制造设备更新快,许多新设备国内厂商无法制造等原因造成的。并且设备的单台价格少则几十万美元,多则数百万美元,绝大多数厂家靠自身积累很难购买新型设备,致使在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无法跟上国外企业飞速发展的步伐。二是民营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占据了中低端市场,传统技术和装备手段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产品的制造要求,市场发展状态良好。除个别厂家在个别品种方面将国外生产的芯片拿到国内封装出相关产品、占据市场较大份额外,其他高端产品均是国外厂商在垄断。三是外资企业的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并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把持高端市场,这种势头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转变。
我国传感器业取得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数量方面,通过多年的积累,随着装备的改进,产能在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以每年近一倍的速度在增长;二是在品种方面,除少数品种外,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多数品种的产品;三是在质量方面,国内厂商开发的多数产品性能能够满足工程需要,产品质量开始接近国外产品水平;四是在新产品方面,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工艺技术和加工手段的差距,我国企业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少。
面临的问题在于:原创技术少、新型加工手段缺少、工艺装备落后、持续发展的体系没有建立。
京仪集团长城金点定位测控(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旭成传感器业面临四大挑战
传感器是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单元,是物联网的耳目,是物联网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等极其之泛的领域。我国传感器市场也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最近几年,中国的传感器销售平均增长达到了39%。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销售额将达到632亿元。
在技术方面,我国传感核心技术缺乏,成为行业发展、甚至物联网产业进步的阻碍力量。在企业方面,我国传感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和世界级大型公司竞争。在政策方面,我国行业专业激励政策不明确,企业不易得到辅助。在市场方面,我国传感器业面临中高端依赖进口、低端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回顾我国传感器行业50年发展历程
开发新一代的高、精、尖传感器
我国传感器行业已经历了50个春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传感器行业带来了生气与活力;90年代,在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普遍应用”的决策指引下,传感器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传感器主要发展历程阶段
“八五”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学术交
流方面,1989年10月由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发起主办的“STC〞89首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已延续至今,每逢活动不但国内学者、企业家云集且有不少其它国家的人士参加。目前,其论值组织机构为:“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团体联合组织委员会”。在原电子工业部的努力及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的积极组织下,实施的“双加工程”即:加快力度加快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了我国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生产基地。
“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规模经济。
“陕西基地”,主要是建立电压敏、热敏、汽车电子规模经济。
“黑龙江基地”主要建立气、湿敏规模经济。
多年来,三大基地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兴衰不一,它对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行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九五”其间,通过科技攻关,传感器技术领域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主要以工业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科学测试仪器为服务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可靠性水平和产业孵化为目标,安排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共性要害技术攻关三个层次内容。传感器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51个品种86个规格的新产品。初步建立了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品已进入到亿万人民的家庭生活中,并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得到一定应用。
在研发主力军的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感技术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全国已有1688家企事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其中从事MEMS研制生产的已有50多家。
“十五”其间,为了发展先进制造与振兴机械工业的要求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分析,传感技术攻关的目标是:提高传统传感技术等级、可靠性和可应用性水平,增强竞争力;积极创新系统,开发新产品,缩小差距,支持和促进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振兴制造业。传感
器技术国家指定的科技攻关范围较小,仅选择了少数项目,集中在几个单位内进行,MEMS等5项新型传感器已列入研究开发的重点;国家计委决定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化专项中有5项新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已经启动;一些省、市新建立的“传感器产业基地”、“MEMS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开发新一代的高、精、尖传感器已具备条件,如光纤、红外、超声波、生物、智能及模糊控制传感器,采用MEMS技术制作微传感器等,这些新产品逐步实现了CAD设计、全部实现可靠性设计,质量分析及质量信息治理均采用计算机化。
“十一五”——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自此拉开了“十一五”的大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着重强调了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培育生物产业,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等计划的提出,以及对传统制造业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无疑为中国传感器的技术发展和市场空间的开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前阶段工信部下发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新型元器件技术开发将重点围绕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等。并且对于传感器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规划和政策支持。从“十一五”规划纲要至今从中国传感器市场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总体保持着强势快速度发展格局,最新传感器技术大多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但是真正的应用却往往首先在中国实现,这正是源于中国庞大而多样的传感器市场特点。相信通过“十一五”重要的发展期中国传感器技术将有进一步跃升,逐步缩短与世界先进传感器技术国家间的差距。
第五篇:投标催生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化
投标催生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化
2011-10-
21当前(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良性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以及招投标制度的确立,明确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助于培育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环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给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物业管理招投标的实行,使得具有良好信誉和丰富物业管理经验成为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最重要标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物业管理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同时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也可以淘汰那些资信不良的中小物业服务企业,从而促进物业管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996年,在全国首次物业管理公开招投标——深圳鹿丹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权招投标中,万科物业积极参与并一举中标,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开路先锋。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物业服务企业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招投标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物业服务企业的独立市场地位,将竞争机制引入物业管理行业,通过市场优胜劣汰,促使物业服务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物业管理招投标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一是没有解决分期开发楼盘的物业管理招投标问题。
开发商由于资金流转、市场容量、土地结构等众多因素,对于大盘多采用分期开发的形式,有的开发周期甚至长达10余年。对于分期开发的楼盘何时进行物业管理招投标,是分期招标还是一次性招标,在招投标办法中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建议主管部门能够明确此类项目的招投标操作细则,为开发商的实际操作提供指引。
二是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综合、客观评价问题。有些开发商由于不了解物业管理市场环境,不熟悉物业管理业务,在招投标实施过程中,单纯考虑价格因素,片面追求“物美价廉”。因此,建议应进一步细化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评价标准,将企业评价作为选择投标方的前提与重要依据。
三是发展商的责任问题。一种现象是大包大揽,有的开发商将法规规定的招投标视为一
种形式,造成开发商在招投标进程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使招投标失去了选择“最适者”的意义。另一种现象是将开发完的物业视为包袱,一旦中标方选定后,一推了事,在房屋质量验收、开发资料提供等方面采取不积极、不合作的态度,加大了物业管理的实施难度。因此,法规对开发商约束机制的完善与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的加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