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经济转型催生新投资哲学
中国经济转型催生新投资哲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投资与财富管理编辑 冯涛
中国股市上证综指周三收跌0.61%,结束此前连续三个交易日的反弹行情。相比于主板指数,创业板指数延续了近期火热的表现,大涨1.97%,再创年内新高。金融、地产、水泥等权重股表现疲软,而传媒、互联网、电信运营等小盘题材股表现强势。
权重股持续下跌、小盘股不断上涨成了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特点。之所以会有这一趋势,是因为自3月中旬新一届中国政府换班后出台的种种措施已明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开始了。中国股市也对新政府改革思路作出最直接的反馈:传统周期性行业诸如钢铁、煤炭能源等大盘蓝筹股,跌跌不休;而代表新经济的、主要集中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的成长股,不少屡创新高。
不少蓝筹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已跌到极低水平。据统计,截至6月25日,沪深300指数对应的12个月预期市盈率为8.5倍,即使不包含银行股,市盈率也仅为11.2倍。A股的估值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且低于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市盈率。另一方面,经过近期的强劲表现,创业板、中小板个股估值水平高企,粗略计算,创业板整体市盈率超过50倍。
对投资者而言,此刻是去“抄底”代表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大盘蓝筹股呢,还是“追涨”代表新经济的小盘成长股?
如果要顺应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思路,投资者当然应当选择代表新经济的股票。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别人都不要的,我要——这有些类似巴菲特 “购买便宜货”以及“用低估或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企业”的投资哲学,更何况目前不少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和价格都很低。
在得出答案前,投资者需要考虑几点因素。首先,不能用过去的思维来判断未来的中国股市,例如,过去不少投资者认为指数的大幅上涨只能依靠权重股拉动,但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以传统周期性行业为代表的权重股已很难重现往日辉煌,指数驱动力很有可能转而来自代表新经济的成长股。
其次,传统意义上的“牛市”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个股普涨或者板块轮涨的局面可能不复再来,取而代之的,是5倍市盈率的行业板块和50倍市盈率的行业板块在市场上共存——类似于前一阵创新高的美国股市。
最后,作为中小投资者,投资必须考虑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因为市场的纠错过程往往是漫长的,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第二篇:浅谈中国经济转型
班号:01220801姓名:张晗学号:20080187浅谈中国经济转型
一、经济转型的提出
经济转型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被苏联和东欧各国涉及。那时的“经济转型”偏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而今,我们所讲的经济转型侧重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书的热销,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一个特有名词。它代指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在此之前,前苏联及东欧各国采取的经济转型均采取了快速私有化的方式,即采取“激进”措施将原来的计划经济一次性破除,重新建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相比之下,中国的渐进式却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效果,并逐步为全世界所认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转型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学家们逐渐把目光放在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上。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对经济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多年之前的煤都阜新在2001年首次提出了经济转型这一概念,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三十多年前,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一世纪初,当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经济进入了瓶颈阶段,经济转型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议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与冲突。原有的资源配置对社会发展渐渐发生了阻碍,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日益显著,环境日益恶化,整个中国进入了以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怪圈中。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人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劳动力成本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很大阻力。
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策略,因此在经历一段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之后,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加深。这也是要求经济转型的一个原因。
三、中国经济的目前状况及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指由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知识密集型,更加具有创新、低能耗以及环境友好型制造业。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密集型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中国高速发展的显示状态,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压力、资源压力、能源压力„„这些都是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的有关评论,中国经济转型还与一些社会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好这些问题,对经济转型将带来极大的帮助,例如城市户口体制改革,调节资源利用费用,金融体制改革等。
四、经济转型的主要发展措施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和出路》一文。总结文中内容,我国的经济转型要采取如下措施:
1)需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长久之策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贸易共同作用驱动的,人们称之谓“三驾马车”的驱动方式。而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外需产生波动,出现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势必随之遭受影响和冲击,不得不进行需求结构调整。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理所当然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
2)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一是按照调高调优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强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强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3)贸易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依赖国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出口主导型经济。今天我们要将外需主导型经济转变成内需主导型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外贸战略,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提出这一调整的根据,既出于对我国外贸现状的现实思考,又基于对未来世界市场需求趋紧的理性分析。
4)要素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靠资源消耗的发展不可持续,必须对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进行坚决调整,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由要素投入推动型转变为科技创新推动型,这是实现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由之路。
5)企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
宏观经济的整体转型,取决于企业转型的进展和效果。因此要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须从一个个企业做起。企业转型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至关重要的是要搞好企业结构转型。企业结构关乎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最终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五、经济转型成功实例
阜新市是经济转型一词的源头,我特地查找了一些关于阜新近年来经济转型的资料(数据截止至2008年)。
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居辽宁首位,总量由2001年的70.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33.9亿元,年均增长1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643元增加到1.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4.5亿元增加到14.6亿元,年均增长23.4%。城市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新型能源、煤化工产业及装备制造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阜新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结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同时阜新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森林覆盖率同比上升32.1%,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循环农业示范市。
第三篇: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十八大后的十八项
改革
http://.cn2012年10月23日 22:27FT中文网
中欧陆家嘴(10.54,-0.06,-0.57%)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刘胜军(微博)中共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引发全球瞩目。
此次会议之所以倍受关注,盖源于以下几点因素:其一,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美国去杠杆化、欧洲陷入漫长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7%以上的增长堪称世界经济的希望之火;其二,十八大之前中国经历了重庆唱红打黑的“折腾”,社会认知出现分歧,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其三,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吴敬琏先生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几乎到了临界点。忠言逆耳利于行。新一届政府能否对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并重启改革进程,攸关下一个十年的社会稳定。
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充分享受了“入世”红利,“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不能一味抱怨企业不争气,而要反思制度环境。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动物,企业行为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导向。而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负向激励”: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2)央企靠行政垄断做大做强,市场经济的“费厄泼赖”难以保障;3)土地、资金、劳动力、环境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被显著扭曲,致使企业可以靠“扭曲的成本优势”赚取利润、获得生存空间;4)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审批权,寻租成为企业最快捷的“商业模式”;5)由于法治尚不完善,再加上企业家寻租成为常态,这导致企业家安全感缺失,重庆打黑更是充分彰显了企业家在公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于是乎,富人移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花钱消费其实是人的动物本能,无需刺激,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消费。眼下中国储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除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费的安全感亦是关键原因:首先,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次,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财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战。2004-2011年中国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平均为-0.3%,按照目前超过30万亿的居民存款规模,每年损失即高达1千亿。再次,由于中国股市目前仍然是财富掠夺而非价值创造为主的市场,居民难以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经济的成长性。第四,房价高企,严重透支居民未来20年收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的奇怪现象。最后,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导致居民严重缺乏安全感。理解了上述经济转型的“症结”所在,就不难给出十八大之后的“改革任务清单”:
1.利率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以价格杠杆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在现行的利率管制下,一方面贷款利率被压低,刺激了对贷款的过度需求,鼓励了过度投资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利率不能反映供求关系,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刺激了地下高利贷的蔓延,威胁到金融稳定。此外,利率的管制也不利于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本质上是居民(存款人)对企业部门(贷款人)的补贴。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不存在实质性障碍。
2.减税
根据福布斯的研究,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全球排名第二。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从1978年31%下降到90年代中期10%的水平,近些年又回升到的20%的水平。膨胀的三公经费、年底的财政突击花钱引发舆论鞭笞。由于掌握了大量经济资源,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涉足不断深入,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政府立即、大幅度减税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根据经济学上著名的“拉弗曲线”,在税负过高的情况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扩大税基,甚至可能出现减税带来税收增长的“官民双赢”局面。
3.开征遗产与赠与税
市场经济的竞争,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但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合法致富,而非靠寻租致富。否则,仇富几乎等同于“仇腐”。第二,对贫富差距必须有适当的纠偏机制,特别是遗产税。当前中国贫富差距已经过于悬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把财富转移给子女。开征遗产税,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
4.打破央企垄断
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天敌。虽然中国在2008年就实施了《反垄断法》,但在打破央企垄断方面却未能取得任何进展。虽然2011年发改委曾对中国联通(微博)(3.68,0.01,0.27%)和中国电信(微博)的宽带接入问题进行反垄断调查,但亦无下文。其实,央企垄断的本质是进入壁垒的行政限制。虽然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打破央企垄断的36条、新36条,但民企投资的“玻璃门”依旧。打破央企垄断,消除所有制歧视,是建设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5.央企改革
在上一轮的国企改革中,借助股份制、上市等步骤,国企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亏损大户变成了如今的盈利大户。但是,研究表明,国企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国企在土地、贷款、补贴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如果剔除这些因素,很多国企将转为亏损。下一轮的国企改革应着力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国企必须退出房地产等竞争性领域;第二,必须落实“政企分开”。特别是,党的组织部门应放弃对国企管理层的任命权,还权于董事会,取消国企领导的行政级别,逐步实现国企管理层的职业化和市场化;第三,遏制国企腐败和高福利。中石化前董事长陈同海日均消费4万元、中石化天价吊灯、中石化广东茅台事件,揭示了国企腐败的触目惊心。2008年垄断行业员工只占全国就业人群的8%,而工资却占全国工资总额的50%。根据《南方周末》的调查,过去20个月时间里,太原这个中国最重要能源城市开工的“集资建房”,占到其保障房套数的60%以上,是太原201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的2倍以上。这是一种严重的集体腐败。遏制央企腐败的出路在于央企去行政化、破除垄断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6.以央企利润弥补养老金欠账
根据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的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在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的今天,如何弥补养老金欠账,已成为现实的挑战。幸运的是,中国央企的利润和股权价值可以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应利用目前央企良好的财务状况,将央企利润主要用于弥补养老金空帐,并逐步把央企股份减持变现投入到养老金。如此一来可以一箭双雕:既解决了养老金来源,又实现了央企的逐步退出。
7.废除IPO审批制
尽管出发点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过去20年的实践表明,IPO审批制不仅没有发挥保护投资者的作用,而且导致了供求关系扭曲、寻租盛行、上市公司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痼疾,可谓证券市场乱象之源。吴敬琏先生批评中国股市还处在强盗贵族时代,这是很深刻的。上市本应是企业的基本融资权利,现在却演化成了特权,扭曲了资源配置。要让创业板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微博),惟有废除IPO审批制,还选择权于市场,同时证监会必须回归“抓坏人”的监管主业。
8.允许民营资本开办银行
中国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间接融资所占比重高达78%。金融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其核心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但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资本为绝对主导且新设银行审批困难,导致银行业出现了“准垄断”格局,以致于“利润高得不好意思”(民生银行(5.96,-0.06,-1.00%)行长语)、“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温总理语)。可以说,金融体系功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异化,成为实体经济的沉重包袱。民生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民营银行的表现证明,以风险为借口阻止民营资本开办银行是站不住脚的。国家应允许民营资本开办银行,既可促进银行业的竞争,也可以实现银行体系的多层次化,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9.鼓励居民境外投资
中国房价、股市等长期处于泡沫化状态,重要原因在于货币超发和资本账户管制。大量资金需要寻求投资出路,但又只能局限于国内。这使得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变的非常困难。与此同时,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等低收益资产,机会成本巨大。国家应放宽居民海外投资限制,可以一箭三雕:减缓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积聚;实现居民财富的多样化配置和有效保值;减少外汇储备,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
10.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企业普遍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国企业的成长。但如今,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瓶颈,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严重削弱了企业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的激励。保护知识产权,已不再是仅仅保护跨国公司的利益,而是要保护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
11.地方政府退出经济领域
由于GDP至上的发展思路,地方政府日益“公司化”,热衷于招商引资,大搞基础设施,甚至涉足PE等领域。地方政府过度涉足经济活动,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也易诱发严重的腐败行为。此外,也导致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严格执法,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
有,地方政府的拆迁和征地,已经成为诸多群体性事件的源头。中央亟需进行顶层设计,严格界定地方政府的权力边界,防止地方政府公司化愈演愈烈。
12.财政民主化
近年来,在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土地财政现象日益突出。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2.9万亿。地方政府掌握了惊人的财务资源。在当前人大制衡虚化、地方财政不透明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存在极大的腐败和浪费风险:三公经费、官员腐败、形象工程问题日益突出。在缺乏制衡与透明度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收入永远处于饥渴状态,甚至在“四万亿”刺激计划后出现了普遍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只有对财政支出实行彻底的阳光化,接受纳税人的监督,才是确保财政资源使用的正当性与高效率的根本出路。
13.环境保护
在GDP崇拜的推动下,环境保护执法被不断边缘化。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的背后,是惊人的环境污染。根据世界银行(微博)2007年发布的《中国的污染成本》报告,水和空气污染的成本高达GDP的5.8%。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好处在即期而污染成本在远期,我们很容易陷入经济奇迹的幻觉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污染引发的疾病已经日益显现,如不及时改善环保执法,势必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发因素,对此必须有足够的危机感。
14.抓贪官压房价
近年来,房价的飙升引发公众强烈不满,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甚至超过20倍。房价居高不下的背后,是“房叔”的崛起:番禺城管局政委蔡彬仅为一处级“小吏”,拥有21套房产;“土地奶奶”罗亚平拥有27套房子,山西蒲县煤炭局长郝鹏俊有36处,其中35处在北京;上海外高桥(7.95,-0.06,-0.75%)保税区处长陶建国29套房产;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14套房产。贪官,才是最大的“刚性需求”。虽然短期内房地产存在空置率高的现象,但由于少数人已极低成本控制了大量房源。结果,对普通民众而言,房地产依然供不应求,房价调控屡屡成为“空调”。要想真正实现房价的合理回归,加大反腐力度并将贪官的房产进行拍卖,当属有效的方法。
15.城市化
中国经济如何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将是新一届政府必须直面的课题:2012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欧美市场的需求明显复苏仍需时日;中国自身高达50%的投资率,宣告过去政府主导大搞基础设施投资的时代迫近尾声;消费需求启动有赖于艰难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的城市化被寄望为下一轮增长的引擎。从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仍然较低(不到50%)来看,城市化潜力巨大。但是,城市化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启动户籍、教育、医疗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棘手的难题。
16.撤销发改委
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各个市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开展有效的竞争和创新。政府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即公平竞争规则的维护者。政府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更不能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否则带来的只能是扭曲和寻租。目前的发改委,主要职能已经蜕化化“审批”,与当年的计委神似,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格格不入。要想在下一个十年取得体制改革的突破,一个可行的做法是撤销发改委,恢复当年的体改委,专门致力于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
17.司法独立
吴敬琏教授警告说,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只能是法治的市场经济。没有法治,迟早会陷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沼。现阶段,由于政府过度涉足经济活动,加上司法体系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导致选择性执法和弹性执法现象突出。其结果是,民众对司法体系缺乏信任,屡屡将问题诉诸于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社会稳定堪忧。要加强司法独立,首先要建立违宪审查机制,把树立宪法的尊严作为起点。同时,要实现司法体系在财务和人事上的相对独立,这是独立司法的必要基础。
18.政府“瘦身、放权、让利”
目前,政府规模太大、权力太大、控制的资源太多,这将逐渐扼杀市场经济的活力。各类领域的改革,都基本可以归结为政府要“瘦身、放权、让利”。最近,国务院公布了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并指出:1)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2)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期盼新版“两个凡是”照耀下一个十年的改革之路。
改革知易行难。改革之路,将遭遇诸多敌人:叶公好龙、皇帝的新衣、击鼓传花、囚徒困境、民粹主义、既得利益、好好先生。要突破层层障碍,通过改革来释放新的增长动力,领导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感、历史的责任感、强大的意志力和自我牺牲精神。如果下一个十年能成为改革的十年,中国应能顺利驶过“历史的三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第四篇:中国经济转型30年
《中国经济转型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09金融2姓名:马楷鹏
学号:200930950222 30年》----读书笔记
《中国经济转型30年》
----读书笔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农村改革、工业经济,还是银行业、公共财政,甚而在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方面都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经济转型30年》这本书于2009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一次印刷出版,属于改革开放研究丛书,该书共分九章,由12位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共同完成,书中作者各自选取了一些重要角度,尝试展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提炼和分析相关经验和教训,识别和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并阐述中国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乃至中国经济成功经验对于经济学理论可能做出的贡献。
能够读到这本书其实非常偶尔,我当时是被它的标题吸引,看看了提纲,觉得内容还是挺不错的,这本书翻起来,给人感觉是一本可以用作中国改革开放研究的基础教材,它涉及了中国农村改革,工业经济、银行业、公共财政等多个领域的成绩和经验,这里面很多的事情有所耳闻,这本书却把这些重要事件详细完整地归纳起来,并加以点评,使读者既增长了知识,又受到了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总体上概括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特征。从这几个特征,体会中国30年来的经济改革。
首先是改革的渐进性质。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在过去三十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是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第二个阶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10月)是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第三阶段(1993年11月至今)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战略性改革为特征的改革阶段。改革阶段从浅入深,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同时,在改革阶段实施过程中,也是采用这种渐进式地方式,逐步推进,摸着石头过河。以第一阶段放权让利为例,国家在这一阶段按照先后顺序采取了扩权让利试点、实行经济责任制、实施利改税改革。把计划经济中原来集中在地方政府的企业权利归还给企业,1978年10月,在这种措施刚刚实施的时候,只是在四川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六家企业,率先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在取得比较好效果的基础上,1979年试点单位扩大到4200个,1980年又
发展到6000个,逐渐扩大改革的规模。
其次是增量改革的特点。改革就意味着变化,变化有可能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在保证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一种增量改革的方法,即改革从解决激励问题和微观效率入手,却不过早地涉及任何存量的调整,因而减少伤害传统体制下的既得利益群体,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政治成本和风险。这一点,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得到,比如,现在像电力行业一些国有企业,平均工资要高于社会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或者零工资增长率,这样做,可以一方面逐步拉小行业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电力行业的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是改革促发展的原则。中国式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就是说,改革从表面上来看是缺乏总体蓝图情况下,为解决当时存在的紧迫问题和以追求直接效果而分步骤进行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中国改革缺乏目的性,中国式的改革始终是围绕以提高生产力、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增强国力这个原则进行的。从结果来看,1978至2007年全国GDP的年增长率为9.8%,人均GDP的年增长率为8.6%。有意思的是,相对于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幅度正好相等,超过6倍。到了2007年后,城镇居民收入幅度开始超过农村居民。从结果来看,改革一直是以增加居民收入这个原则进行的,当然,缩少城乡差距已经成为国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最后是改革的整体推进特点。虽然中国的改革是缺乏一个总体蓝图的,但是由于改革推进方式具有的自发性和经济体制各个环节需要统一配套运作并相互适应,因此,中国改革仍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无论是局部效果还是阶段效果来看,其实改革都是整体推进的,并不存在实质上超前或滞后的领域。从农业改革、工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程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各个方面改革都在稳步推进。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到了攻坚的关键时期,对于现在大三,即将走入社会工作的我们来说,了解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的基本事件和取得成果,是非常有利的。事实上,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方式等重大改革,已经也一直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此,对于国家改革的重要问题,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要有所了解的!
第五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
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自身不断修正克服矛盾的过程便是经济转型。也正是由于经济转型,经济才会在曲折中发生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基层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但是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政府作用发挥的优劣,决定了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经济转型进展的快慢,决定了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