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城市生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利用
现代城市生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利用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传统文化的亮点,正如谚语中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有规定的日期的,这是约定俗成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也是所有传统节日的开始,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祭祀或纪念的对象,民间流行着春节祭祖,端午节祭屈原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等等;此外,每个节日庆祝的礼仪形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清明扫墓踏青,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等;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被融入到每个传统节日中。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节日有文化内涵,有历史记忆,有文明礼仪的传承,还有一种情感的寄托,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不仅存在于传统社会,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活力,在未来社会也会被传承。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它自己的发展形态,融合了美妙的传说、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情趣。传统节日习俗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深深地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
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不少节日自商周之后上升为礼俗,成为国家祭典。到秦汉时元旦、除夕、端午、七夕等节日基本已经定型了。之后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节日文化得以加快交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节日内容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如:登高、秋千等新节日内容。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广泛传播,也对节日内容有了新一层的影响,如:四月八浴佛节、腊月初八腊八节等都为佛教信仰的产物。自宋元起,有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礼仪和娱乐性质的活动,摆脱了宗教迷信的笼罩、压制,例如用来驱除鬼神的鞭炮,逐渐成为了节日庆典活动的必需品。所以说,节日是在发展中不断的有所补充、丰富、完善,又有所淘汰改进的。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勤劳等美好的品质特征,也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中华民族永不能忘记它那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它已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从哲学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文化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追求,凸显一个民族的价值。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具有鲜明的特征传承着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一家的概念,这种古典的世界主义虽然与今天全球意识不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异国需要一个流动地适应、变化与变异成新的过程。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春节在某些欧美国家或是城市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节,作为观光旅游项目供人欣赏。当地政府会组织与其相关的活动,市长还会在当天向民众致辞并一同参加游行活动,参加者不仅仅是我们的华人华侨,更多的外国人会参与进来,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让世界民众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还能够普及世界文化知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温厚与崇高,我们应努力让春节走出国门,影响更多世界民众。
当今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重组与创新的时代,各国文化通过多种渠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扬长避短,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联系中对不同体系的文化重新做出判断,多一种文化样式,多一种文化选择,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势不可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对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现代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功能有以下几点:
3.1 通过饮食文化来缅怀祖先,寄托思念
饮食文化是最易传承的,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仍保持着这个传统的饮食文化。
端午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这一天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悬艾叶、捣蒜芷,喝雄黄酒,还有的地方要吃油糕和绿豆糕。包粽子所用箬叶可疗咽痛或调女经;将捣蒜和雄黄酒洒在院落门庭可以驱蛇,挂菖蒲,悬艾叶可以驱邪祛病,净化环境。可见,端午节既是纪念和缅怀爱国的诗人,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节俗。如今,古老智慧和灿烂文化融于一体的端午节已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自古以来烹饪技术的集中表现。无论人们的生活水平再日益的增高,但传统的饮食仍然经久不衰,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我们节日的餐桌上,受到人们的喜爱。
3.2 通过节日活动可以凝聚亲情、友情、乡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节日活动可以让人们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使得身心获得休息,调整心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协调相互关系,缓和矛盾。节日期间,人们有大量的时间走访亲友、相会乡亲四邻,以获得较好的人际 关系,增进人们生活的快乐指数。
第二篇: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题目:《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姓名:郑 凤 斌
工作单位 :城 关 小 学
联系电话:***
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摘要: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
关键词:小学生 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教育
在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这几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
悠悠中华文明史,节日习俗即是其杰出体现。各个节日,各地各方的节日习俗多种多样,这样一个好的素材,教材,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课堂和平时的学习中让小学生了解、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来由和风俗,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及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
一、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节日文化的确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其主要部分和文化内核是优秀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传统美德,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慎独修身、吃苦耐劳、先优后乐、公而忘私、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虚礼让、惩恶扬善、勤俭节约、爱国爱家、仁爱和平、知耻自励、忠义勇毅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凝聚着炎黄子孙。
二、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比如说清明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探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2)组织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3)随同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
三、寓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例如端午节, 除了引导学生开展关于端午节的班主题会,准备好材料, 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利用课外活动课,教学生包粽子。透过碧绿的粽叶,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去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了解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外,端午节还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义举的日子。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有着民众追成幸福、躲避和仪对邪恶,以及团圆、喜庆等意。
四、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家庭活动之中
由于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借用正月二十九的福州地区特有的节日“拗九节”开展感恩主题班会,为养老院的爷爷奶奶煮一碗拗九粥,是学生了解和体验到爱的无私和伟大。通过这样班会,唤起学生回报父母之心。强化培育学生的传统美德意识,营造“敬老爱老”的感恩氛围;春节期间开展“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的实践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我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在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并做好总结工作。
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在节日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通过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萌发了敬老、友爱、勤劳、善良、感恩、回报等健康情感与品德,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互动发展;进一步开发了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进一步促使教师、家长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我相信,将传统节日与中学生情感教育巧妙结合起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情感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理解,又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注释: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自2008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第三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现代传承的思考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现代传承的思考》
课程名称:《民俗学概论》
姓名:。。
学号:。。
专业:。。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现代传承的思考
2010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农历新年和西方情人节刚好是同一天,许多人讨论究竟该过哪一个。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西方外来节日,更喜欢与自己的另一半度过甜蜜幸福的情人节。
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对现代人缺乏吸引力?陕西民间文学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认为,“因为它有些沉重,又富含教化意味”,“传统节庆积淀深厚,但主题多源于‘祭祖’、‘劝行孝善’,而且仪式感很重。为何圣诞节、情人节能在中国‘反客为主’?因为我们罕见‘狂欢式’、‘享受式’的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积淀了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蕴含着大量历史民俗”。中国日益开放,工业化逐步实现,我国传统节日也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提取当代价值”。
那“提取当代价值”与“普及传统内涵”是否矛盾?傅功振认为不必担心,“普及传统文化内涵永远是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更娱乐,更轻松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寓教于乐’。”
为传承传统节日,国家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足可以看出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在此,我就以春节为例,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实现我国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在我国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其主要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和拜年。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一般而言,人们春节期间有相对多的空闲时间,是放松身心的大好时机。吃年夜饭,与朋友家人一起聊天,是一种过春节的很好方式,简单但意义深远。近年来,出现了年夜饭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现象,这是社会恶性竞争反映到节日的结果,是对节日本质的一种极大扭曲。
其实,早期社会也存在明显的节日攀比现象,大讲排场,而实际的内容却十分少,过节变了味,这是我们应该摈弃的。另外,我们应该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跳出家庭这个狭隘的圈子,更多地向周边的人传递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在这一点上,西方有许多“狂欢式”的节日,人们可以没有多余的顾忌,陌生人之间在大街上也可以一起狂欢。而在中国,这极会被认定为“疯子”之类的行为,但不得不承认,这恰是人类纯真一面的流露。人与人之间完全可以在无利益的冲突基础上实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使民俗事项过分世俗化,各种利益关系充次其中,已经开始腐蚀民俗事项的机体,这不利于民俗的健康发展。
守岁那晚,许多人会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悲哀,过节方式如此单一,以至于只好看电视了。中国人不应该在谈及如何过春节时只谈春晚,难道一档节目就是你过一个节日的绝大部分内容了。鉴于此,多从自身和实际出发,创新过节方式。我们完全没必要静坐家中,到室外活动不是很好吗?
对于放鞭炮,其形式陈旧,不合时宜,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诸如打鼓、唱喜庆的歌曲。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可用无污染的“鞭炮”取代传统的鞭炮。而贴春联是我最喜欢的,成本低,简单易行,却可以展现各家各户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事实上,春联并非各家各户亲自书写,往往是购买的,内容也有些趋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浮躁与虚荣。流于形式,贴春联的意义大减。
过春节,拜大年,走亲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人情味浓厚。此时正值冬季,气候还相对寒冷,人们拎着小包大包的礼品给亲朋好友送礼。可以想象那场面多壮观——路上挤满了各色轿车和摩托车,交通瘫痪,这是我送礼的真实写照,人们送礼也不容易啊,许多人平时忙于自己的事业,加上距离较远,跟亲人和朋友之间少有交往而春节却可以填补这一遗憾。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些人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过节送礼也草草了事,根本起不了交流感情的作用,并且自己疲于奔命,这明显是得不偿失的。这毕竟不是工作任务,没有必要一味求快。现代社会更需要用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来调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因此过节送礼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享受元素,大家彼此关照,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亲属关系。不能只关注物质层面的,而忽略精神层面的深沉内涵,每个人完全可以在节日里获得精神愉悦和物质满足的双丰收。总之,要传承中国传统节日,必须不断创新形式,紧跟时代步伐,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以健康文明的方式实现节日的社会功能,促进
人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四篇: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赵金霞(学员)发布时间: 2010-11-21 10:33:58
一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向社会和文化及伦理方面的扩展。在教育领域,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具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外,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对应,教育的内涵也需要丰富和拓展,涵盖环境教育、发展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文化多样性教育等多种领域。这些教育领域将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适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传统节日则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节日与一个民族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对自己的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着该民族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在这个民族也将无法实现。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这些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西方文化逐渐深入,对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传统节日日益被年轻人冷落,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已不知道或者漠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非常紧迫。我们有必要通过教育工作,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蕴涵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使学生通过过节,能够接受传统美德的影响与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之,继承、弘扬、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用中华传统美德影响青少年一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中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政治、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进行传统节日及传统美德教育。如:利用语文教材中重阳节诗词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象征意义、重阳节的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的向往,又能让学生从这些重阳节诗词中感受到文人墨客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寓中国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结合“端午节”我们在初中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演一回“端午传说”,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节庆活动的照片,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重阳节开展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及重阳赏菊活动;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
我们还在原有节庆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往在清明节开展活动时,我们总是采用踏青、祭扫烈士墓等形式,学生对这种过节的形式不太满意。于是我们开展了清明节祭文、墓志铭评比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更珍惜生命,懂得尊敬逝去的人。家长们对于此项活动非常满意,给予了大力支持。
3、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环境往往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还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浓厚校园氛围。
第一、我们在校园中布置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展板,展示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
第二、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进行传统节日的宣传,有效地弘扬了民族文化,调动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积极性,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第三、通过信息技术,扩大宣传的成果。我们指导学生制作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的网站,并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全校学生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必行,也十分可行。在年轻一代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忘之时,我们利用课堂,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
第五篇:乡村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谢家庄小学 徐倩云
摘要: 中国乡村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途中思索的重要标志。因此,乡村中小学生对乡村传统节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而作为乡村小学,我们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更深的见解。
关键词:传统节日、乡村学校、传承、创新
中国乡村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精神寄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途中思索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还要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乡村中小学生对乡村传统节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氛围日渐淡漠,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西方节日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相对保守的中国人开始习惯西方的节日。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青年人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是不端正的,只是盲目地追随跟风。例如,让老师们头痛不已的节日莫过于西方所谓的愚人节。有些学生利用愚人节把老师作为捉弄的对象,目无尊长,破坏课堂纪律等。现代时尚对节日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少年教育中对弘扬民间文化传统的忽视,种种迹象表明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了能进一步做好乡村学校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唤醒乡村中小学生的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家庭,村校以及社会都要采取措施去破解这个难题。
一、我镇传统节日文化渊源及现状
太和镇在广州市白云区中北部。清道光元年(1821),由谢家庄、营溪等8乡及海外华侨集资兴建太和圩,祈“太平和睦”之意。近年来,通过稳定第一产业,巩固和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全镇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旅游、服务业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太和镇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提高,地方政府就加大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太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每逢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中秋等,文化广场都有大型文艺晚会。各乡村学校均派出队伍同场竞技、表演切磋,精彩纷呈,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广场还会举办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逢元宵节,我们太和镇各村都有舞狮习俗。其中谢家庄小学,作为一间乡村学校,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背景,自发开展一系列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精彩,表现突出。
二、乡村地区传统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人员的频繁流动,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乡村地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民大多数选择弃农外出打工,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大多是来源于传统农业的。农田的荒废,让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漠视于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农田消失了,用于灌溉之便的水道也因工厂排入废料而变得污浊甚至干涸。以往一到端午节,乡村各生产队都会积极准备龙舟赛,节日气氛浓烈。反观近几年的赛龙舟,在小朋友的眼里,他们对龙舟的印象只限于远远地站在珠江边观看,不像以往那样能近距离接触。
(二)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受西洋文化的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比如西方万圣节和中国鬼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演绎的是主题差不多,但一个火爆,一个冷清。
但过西方节日不代表崇洋媚外,而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传承本土文化之余,还要尊重外部世界的文化。外来传统文化节日有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给人类带来了文明、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缩影和写照。虽然母亲节是西方引入的,但我们同样也可以以之为契机,加上一些流行元素,例如有些学校在教学生学唱《听妈妈的话》。可见乡村小学也有现代化的新面貌。
(三)本地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
太和镇交通路网纵横,105国道、京珠高速路贯穿其中,毗邻帽峰山森林公园。仅谢家庄全村总人口5138人,其中外来人口就有3000人。在谢家庄小学就读的学生中大部分为外地人员子女,这些外来学生在过节的时候,跟谢家庄本地学生的方式也不一样,甚至影响了本地学生的过节习惯。例如端午节传统食物粽子在各地就不尽相同。潮州粽子馅多料足,客家粽子显得质朴。小朋友们偏好吃潮州粽子,市场上也是充斥了外地特色粽子。强烈的对比之下,当地的客家粽子逐渐退出了市场。外地文化元素的融入,对当地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另一大冲击。
(四)乡村特色缺乏带来的影响
特色,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集中体现,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灵魂。目前,传统节日都是大同小异,溶入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甚少。而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南北差异大,有些节日在北方盛行,在南方却闻所未闻,如腊八节。太和镇缺乏过腊八节的传统,但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中华的传统节日。所以当老师在教学课程中,可以渗透这方面知识。如数学课学31天的月份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忘”,在讲到腊这个月,可以传授腊八节方面的知识。
三、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
创新是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节日文化要创新,才更具生命力,才能向高层次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创新,才更具时代性,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审美情趣。
(一)创新组织结构,要建立学生自行自愿参与的组织机制。谢家庄村一些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春节舞狮、闹元宵等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从90年代起,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计划不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舞狮队只见旧人,不见新人。学校协助村委对此现象设计了 “谢家庄小学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知晓情况访谈方案”,让小学生了解谢家庄村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的情况。运用了假期培训、培育传人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学生团体。所以现在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谢家庄谢氏宗祠前会有由谢家庄村委会主办,谢家庄小学协办的一年一度狮子闹元宵活动。
现在谢家庄村的春节和元宵舞狮习俗非常浓郁,几乎每条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狮子队。舞狮活动中,谢家庄9社的东海堂狮子队中就有4名谢家庄小学女子舞狮队员,这在整个太和镇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舞狮在继承、发展、创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金镀眼睛银贴耳,奋迅毛身摆双耳”,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希望。乡村闹元宵的文化中除了舞狮,还会大排宴席邀请父老乡亲,谢家庄小学仪仗队也会参与助兴。谢家庄村与谢家庄小学对乡村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效力可见一斑。
(二)要做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客家山歌是本镇的特色,在过去重大节日,当地人都喜欢用客家山歌对唱的形式来庆祝节日,但现在客家山歌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而谢家庄小学在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中期汇报中,给专家们展示了音乐科的客家山歌拉歌活动,其场面与氛围受到了专家们一致的肯定。于是,镇上的其它村校也开始效仿我校,在音乐课上开设客家山歌的课程,依据不同的节日制定不同的主题,音乐科每月组织客家山歌拉歌比赛,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乡村地区的文化,体现乡村特色教育。
(三)要将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鸣锣开道,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财力、物力支持。
比如,我们学校已经借助太和镇铜锣湾森林公园这一旅游景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端午龙舟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生们通过参观学习、自主访问等形式获取了更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的学生还在重阳节那天,“兵分两路”,一路去太和镇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另一路到帽峰山举行登高比赛,锻炼身体;我们还能利用乡村家庭资源在春节期间开展“抄写春联”等有益的实践活动。
通过龙舟赛、爬山、写春联等比赛的举办,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特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进一步地提升我们学校的品位。
(四)要进一步加强客家文化和特色节日文化的挖掘,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学校文化形式。
谢家庄村以客家文化为主,在综合性学习课题《家乡的特产》中,学生们提到许多客家特产,有烧鸡、烧鹅、梅菜扣肉等等,这些就是客家文化食品中的特色。学生们还会提到,逢年过节,客家人还会“制年糕,打米饼”。
学校举行大课间活动的背景音乐中,我们都以客家山歌为主,如:《客家山歌唱天下》、《客家人系有料》等,创设客家氛围,提升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还有我们学校出版的《游戏集》更以客家文化为底蕴,充满了鲜明的乡村特色文化,如:客家儿歌“谢家庄,禾镰割草粪箕装,黄肉番薯话春黄,半夜鸡啼喊天光”;让学生自编乡村儿歌,并收录于《游戏集》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发掘身边的客家特色节日文化。
综上,乡村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在乡村学校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长远的规划和长期的努力。开设传统节日教育,让传统节日文化在我们乡村学校得到传承与创新,好比从小给孩子注入了必备的传统文化血液,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可能具备“造血”功能,担当起继承、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