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企协同发展
政企协同发展 共促“厚道鲁商”文化建设
2017年6月下旬,乐陵市委宣传部、统战部主要负责人率部分企业代表莅临六和电力参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总经理隋小林,副总经理贺振岭、朱士玉及稽查办公室主任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稽查办公室主任对参观者一行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公司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内容和取得的成绩做了汇报。宣传部、统战部相关领导对六和电力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肯定,鼓励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打造立得住的企业品牌!
相关企业代表就文化建设工作、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做了深刻交流。
第二篇:政企互动统筹发展
政企互动统筹发展
——福全镇“企业服务年”活动报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县工业发展大会会议精神和县委、县府关于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厂,服务引导促发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全县工业发展大会后,镇政府专门召开会议,本着“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宣传引导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镇实情,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到企业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切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
此次“企业服务年”第一阶段活动从5月开始,到7月结束,大致分三个步骤开展,目前已经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在“企业服务年”第一阶段期间,以解决企业当前发展中及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抓手,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解企业之难。全镇57名干部,于5月下旬走访了全镇918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家,由镇党政班子成员走访调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70家,个体工业676家,由驻村指导员和一般干部走访调查。在走访过程中,走访人员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深入到企业车间、工地,摸清企业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仔细填写走访调查表,形成了“政企互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此次走访调查,共收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五百余条,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如下五类困难和问题:一是企业资金短缺,回收款难,银行贷款难;二是发展受场地限制,缺土地、厂房;三是用电不正常,影响生产;四是同行竞争激烈,产品成本提高,利润空间薄;五是招工难,本地人工资高,外地人流动性大,技术人才短缺。其中,反映前三类问题的企业达三分之一以上,第四、第五类问题在小企业中最为突出。
摸清了企业的情况后,镇政府将高度重视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落实责任人和时间,上门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对于第一类资金问题,镇政府将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对于第二类土地、厂房问题,镇政府将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活动,实行内部调节;对于第三类用电问题,镇政府将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帮助企业度过“电荒”关;对于第四类产品利润问题,镇政府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推行一些技改项目,增加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拓宽市场;对于第五类招工问题,镇政府将开展劳务引进和培训辅导活动,为企业输送、培训各种技术人才。
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镇政府将以“企业服务年”为契机,在县委县府“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下,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营造全社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通过服务企业,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经济攻坚越“坎”,力争“双过半”目标的圆满完成。
第三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蔡 奇
《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20日
06 版)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员令。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总书记亲自决策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总书记非常关心京津冀区域的发展问题,多次深入三省市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5月,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总书记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了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全面系统阐述了其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2015年2月和4月,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方法。2017年2月23日至24日,总书记视察河北、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分别就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作出重要指示。显而易见,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战略构想到顶层设计,再到基本思路、方式方法和重大举措,都是总书记亲自决策推动的。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以大历史观来谋划这一区 域未来发展,果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出了强烈的使命担当、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2016年,京津冀以全国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有25%的外商直接投资落地这一区域,研发经费支出也占全国15%。当然,京津冀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北京“大城市病”突出,水资源匮乏,人口规模已近天花板,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有利于破除隐形壁垒、打破行政分割,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进而言之,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新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年多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有力领导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精心指导下,京津冀三省市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编制实施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十三五”规划,出台了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环保等12个专项规划和一系列政策,落实《规划纲要》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北京认真对接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 两个政策意见,严格实施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序疏解,带动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增量、增速“双降”。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河北积极对接京津服务京津,率先打通一批瓶颈路、断头路,深入实施“6643”工程、禁煤区建设及各种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以北京为中心、“半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33%,“4+N”产业合作格局加快构建。同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开展,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长超过30%,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初见成效,京津两市助力河北张承保地区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要着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架构和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重点是继续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有序迁出。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承接北京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北京要把疏解功 能与改善环境、控制人口、提升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统筹腾退空间利用,推动老城重组,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二)着力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骨架,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重点是充分发挥北京“一核”作用,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和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沿京津、京雄(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廊道建设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形成区域发展主体框架;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统筹推动重点工作持续突破。共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便捷畅通公路交通网,打造“一小时通勤圈”,构建现代化机场群、港口群,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建立一体化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大气、水等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燕山—太行山生态安全屏障、京津保湿地生态过渡带、环首都国家公园等建设,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三省市产业发展链条,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等战略合作和功能承接平台,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好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衔接,集中力量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金融、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联动、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等机制,打造区域体制机制高地。建立交界地区协同管理长效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 管控。完善共建共享、协调集约的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体系,营造京畿特色、多元活力的文化体系,建设设施均好、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河北省张承保环京津相关地区任务。
(四)共同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牵引作用。准确把握筹办冬奥会定位,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科学实施筹办工作总体计划,确保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加强筹办工作协调,确保主要竞赛场馆和基础设施2019年底前建成、2020年测试赛成功举办。统筹赛事需求、赛后利用和环境保护,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确保各项设施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高水平做好赛会运行保障和服务,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彰显民族和文化特色,促进中外文明对话交流。把普及冰雪运动贯穿筹办工作始终,以青少年为重点,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扩大冬季运动覆盖面。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打造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在审议《规划纲要》时就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握“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要深入研究论证新城问题,可考虑在河北合适的地方进行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化新城。2016年3月和5月,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设立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汇报,强调这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这件事情。2017年2月23日,总书记实地考察河北省安新县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区,就雄安新 区规划建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雄安新区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设计建设。2017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个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这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能力、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经过多地多方案比选、科学研究论证后所作的决策,凝聚了各方共识。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规划建设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使之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实践。按照中央部署,雄安新区要抓好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七大重点任务,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党中央明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目标,到2020年,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新区雏形初步显现;到2030年,一座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新城将绽放光芒。
第四篇:政企合作——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新模式
政企合作——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新模式
引言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寿命延长。然而,随着老年人群体的日益壮大,老年人如何养老的问题,摆在了政府、社会和家庭的面前,发展养老产业、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紧迫问题。
在老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养老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是公办养老机构,但随着养老事业需求的扩大,公办养老机构逐渐无法跟上步伐,而民办养老机构作为一种社会新产物,开始成为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潜力军。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运作模式有很多,本小组从新农村建设、高新区发展等政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得到灵感,提出政企合作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设想,详细介绍该模式的思想、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分析该模式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一、养老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2011年人口调查结果显示: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总人口性别比均呈下降态势。人口死亡率上升的省份有18个,死亡率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特别是高龄人口数量增加的影响。
下表是我国2010和2012年人口比率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1-201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率均超过10%,并且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数据表明,中国早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目前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社会养老福利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大体上,老年人社会养老福利服务需求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日常生活需求。子女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提供足够的照料,高龄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难以通过居家养老或是社区养老得到满足,加大了他们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2心理需求。“失独”老人与“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得不到子女的精心照料,长期处于孤独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入住养老机构则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政策背景
中国养老体保障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传统体制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1995年3月以后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阶段。随着改革的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地与时俱进,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艰巨的考验。例如,该制度具有鲜明的两极分化特征:城市地区借鉴发达国家的退休制度,人们退休后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但是对于农村,却只有极少数人口能够享受五保制度,大部分人主要依靠家庭积蓄养老。这样的两极差距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所以,我国需要建立起覆
盖面更加广的养老体制,让更多的老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开始落实“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职能改革政策,将一部分职能交还于市场与社会,让市场和社会承担起原本就应该承担的责任。
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我国应尽快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并鼓励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以统筹推进设施建设与机制建设,增强发展活力,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这有利于整合市场资源,防止贪污腐败,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福利服务需求。同时,这也要求产生相应的能够有效管理约束的社会组织,在社会与经济方面的监督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政府更好地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创造有利环境。
二、民办养老事业的优越性
为了解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我们主要选择了两家养老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公办的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养老院和民办的惠民养老院。通过对两家养老院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民办养老院在居住条件、服务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公办养老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居住条件优良
公办的万春镇养老院规模较大,最多容纳102人,且位置接近马路,比较喧闹。其院内有专职服务人员分别提供烹饪、清扫、洗涤等服务,但老人的饮食长期只有几种样式,且提供清扫洗涤服务的频率约为每周一次。相较之下,民办的惠民养老院规模较小,最多容纳50余人,且位于近郊,环境比较安静。养老院的房间宽敞舒适,每天为老人打扫房间,每三天为老人集中清洗衣物,饮食样式每天变换,为老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了较优质的保障。
2.设施更加齐全
公办养老院院内活动范围小,只有部分社会人捐赠的少量健身器材。这些器
材中又有部分由于常年失修,处于闲置状态,根本不能满足老人锻炼的需要。其次,房间内的设置比较简单,床铺舒适度较差。相比之下,民办养老院附近活动场所面积较大,也有比较齐全的健身设施。同时,院内的床铺用品一应俱全且舒适,让老人生活的更加健康美满。
3.服务更加到位
民办养老机构还非常重视老人的身体健康,定期安排体检,并注意调节饮食。并且老人对于管理方面提出的意见,管理人员都可尽快解决,更加到位的服务和完善的管理使老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4.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健康丰富
民办养老机构不仅照顾老人的衣食住行,还定期组织唱歌等娱乐活动,养老院附近的茶馆也为老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了老人的生活。周末经常会有志愿者前来为老人们组织表演和活动,给老人们带来了快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公办养老院管理方面的一些缺陷和设施的不到位,老人的居住状况并不理想,这部分可能是由于国家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支持有限所造成的,由此看来,仅通过公办养老机构难以让大多数老人都能够过上幸福的养老生活。而民办养老机构良好的条件和完善的管理使我们看到了它的优越性,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升高,民办养老机构作为“托起夕阳”的朝阳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政企合作——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新模式
(一)政企合作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背景
1、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现存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主要依靠政府支撑和发展。但是,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项目都投入巨额资金,巨大的负担只会让国家运行举步维艰。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民政部就明确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口号,社会福利事业向社会开放,打破由国家包办的局面,形
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各级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民办养老机构适当的政策支持,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推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但是,由于政策落实得不到位,我国的民办养老机构在并未在政策支持下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调研中我们发现,民办养老机构仍存在以下问题:
1、规模较小;
2、资金不足——包括前期筹建资金和后期的运营资金;
3、市场需求低,入住率低下;
4、管理不规范,运营效果差;
5、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差,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6、社会观念传统,不信任民营养老机构
这些问题使得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养老问题的解决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民办养老机构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高。然而,我国愈发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将思考如何使民营养老机构得到迅速发展,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2、政企合作思想的产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发展,市场愈发活跃,市场各方参与主体也壮大起来,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这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具有巨大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来推动各方面的发展,让政府退居幕后,只起引导和扶持作用。在这种大背景下,“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开始运用到社会很多方面,如:政企合作以推动高新区的发展,政企合作搞好新农村建设等。
在政企合作发展模式的实践中,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亮点,也是政企合作与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最紧密的项目。柏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列。政府和企业签订协议书,采用政企合作的方式实施柏泉农场公共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柏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柏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柏泉村镇建设项目”等。企业按照政府审定的项目相关规划及设计方案要求,全部出资完成该类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移交政府管理和使用;政府则以资源作价返还
方式作为企业的投资利益回报。政企双方通过 BT 方式(政府购买服务)进行合作,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采用平等协商、协同运作的方式,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缓解矛盾,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政府利益与企业利益间的平衡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本小组在该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影响之下,想到将该模式推广到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方面,以“政企合作”的方式推动我国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最终达到解决我国长期养老事业问题的目标。
3、政企合作模式的优势
“政企合作”在推动民营养老机构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1)保障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首先,养老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这种公益性就决定了政府依然要履行应尽的责任,不可全部交给市场。同时,养老机构的建立和运营是一项长期性事业,在短期内盈利的可能性极低,为了避免民办养老机构在高门槛前望而却步,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壮大,政府必须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2)企业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我国社会属于“未富先老”,大多老人没有能力承担自己的养老费用,全部由政府来承担养老事业又是困难的,因而政府需要寻求合作。企业作为市场重要的主体,具有资金充足、管理先进、人员齐全、运营效率高等优势,是政府合作对象的不二人选。“政企合作”既能继续让政府继续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又能相对减轻政府负担,同时企业的参与还能克服目前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管理落后、资金不足、运作效率低等缺点。
因此,要发展民营养老机构,推动整个养老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尽快加强“政企合作”的步伐。
(二)基本思想
“政企合作”模式的基本思想为企业和政府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民营养老公共服务机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
1、政府支持
(1)支持企业创办民营养老机构
我国土地归属于国家,国家具有土地方面的优势。因此国家可以为企业提供土地支持——在合作期间内企业可以无偿使用土地。这样,一直影响民营养老机构建立的巨额土地成本问题就得以解决,成本的大幅降低将可以吸引很多企业的目光。
(2)为企业后期经营提供便利
民营养老院能够建立只是合作的第一步,养老院的后期运营才是合作持续下去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为企业创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后期经营提供便利。便利可以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提供直接资金支持。如前所述,养老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前期投入多且收益见效慢。为了企业能持续经营养老机构,需要国家给予部分资金补贴,用于完善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补贴老年人饮食费用等,引导养老机构走上正轨。
其次,政府可以增加购买服务,减免水电费及税收,进行间接扶持。增加购买服务,就是安排部分五保户居民也能入住到这些养老机构中,享受好的医疗、娱乐设施和服务,逐步朝“使我国老人能安度晚年、乐享生活”的目标迈进。这也能够为企业所办养老院提供市场需求,提升养老院的入住率。
最后,政府可做好宣传工作。政府可以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增加媒体对这些养老机构成果的曝光,以引导社会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为养老事业的真正发展做好充足的舆论宣传。
2、企业经营
企业在民办养老机构后期经营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养老机构有效运营。
首先,企业可以利用资金充足的优势。相比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能较快的拿出一大笔钱来创办一家养老机构,同时企业正常的营业收入又能使企业保证养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得到补充,这就避免了现在民办养老机构虎头蛇尾,能建立却无法持续经营的缺点。
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其管理优势。好的企业必然管理先进,具有充分的管理及经营经验。企业创办民营养老机构,将企业的管理及经营经验运用到养老机构中,逐步推进养老机构规范运营、管理,也可以改变目前养老机构管理不规范,私营老板不懂经营管理理论,使养老机构入不敷出的现状。
再者,企业可以利用其设施优势。养老院要逐步改变人们心中的落后面貌,就必须构建一些先进的设施,如健身器材、娱乐设施、自助设备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减轻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企业可较方便地为养老机构筹建此类设施。
最后,企业可以利用其人员优势。人员优势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人才,他们将为推动养老机构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第二,企业也要承担部分员工的养老费用,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给予退休员工进入养老院的费用优惠政策,这既为企业解决了退休员工的去处和费用问题,又能增加养老院的入住率,也能培育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企业形象。这些能部分解决目前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普遍较低的问题。
(三)内容
1.养老机构的地点选择
养老机构主要解决的是城镇养老问题,所以企业在选择建设地点的时候要根据城镇的特点以及养老行业的特点。具体主要需要考虑一下几点:
(1)远离闹市。老年人需要安静的环境,调查发现有些养老院就处于公路旁边,往来车辆产生的噪声给老人的生活和休息带来不便。
(2)尽量接近老人们的子女。调查发现在选择养老机构时,高达70%以上的老人更愿意选择离他们子女近的机构。中国人的家庭情节很重,子女养老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养老机构接近子女生活、工作的地点,可以为子女经常看望老人提供便利。
(3)提高入住率,形成辐射效应。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同的养老机构入住率是不一样的,位于城市中心的一些机构接近饱和,入住率很高,但是不能
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有些郊区的机构入住率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在建设养老机构时需要考虑入住率问题,尽量让一个机构能够形成辐射效应,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等级划分
这里我们将养老的对象主要分为三类:
其一是五保户。五保户老人是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由于一些乡镇存在少数的公办的养老机构,对于农村乡镇的五保户提供养老保障。在公办养老机构数量不足或是五保户老人自主选择民营养老院的情况下,一些五保户老人可以进入由企业创办的民营养老机构,这时政府需要单独补助,按照公办养老机构的标准进行恰当的改进。即五保户进入企业创办的的养老机构还是免费的,由国家保障。
其二是在没有入住养老院之前就缴纳养老费用的老人。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的养老保障制度。企业一般在职工在职的时候为职工预先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费用,职工本人在职时也为自己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费用。这样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在退休后享受一定的退休养老保险费用。这是企业的一项福利政策。民办养老机构引用这种模式,对于一些希望在自己老后进入养老机构的人,可以在之前每年缴纳一定的养老费用给企业,并与养老院提前签订养老协议。这样在这些人年老后就可以按照之前的约定以较低的费用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养老。当然这是自愿的。
其三是没有缴纳养老费用直接进入养老机构的人。由于国家已经在前期的建设中投入补助,所以企业在进行定价时是需要受到政府管制的,不能与单纯的企业办民营养老院价格相同,确保能够保障大多数人们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能力。这些人直接申请进入养老机构。但是不会享受缴纳养老保险的人的待遇。
3企业资金来源
养老产业不同于企业一般的经营活动,企业必须了解养老行业的特点。养老行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慢的特点,对企业的资金是一个较大的考验。而
且创建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很多爱心人士在创办公益性项目后,因为资金等一系列问题而被迫放弃,这也是民办养老机构很难持续发展的原因。因此,政府和企业合作以后,政府有义务扶住企业的发展,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提供支持。结合上特点,养老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以下几部分:
(1)企业自身的资金投入。一般情况下,经营较好的大型企业都有闲置资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在初期投入一笔资金投资养老行业,和政府合作建设养老机构。
(2)信用担保借款。政府可以和当地银行达成协议,利用政府的信用为企业作融资担保,帮助企业快速取得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后期运营中,企业有可能会遇到资金问题,为维持养老机构持续运营,政府可以提供担保,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宽该企业的借款条件,帮助企业获得资金。
(3)社会公益组织资助。政府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养老机构。例如,政府可以牵线搭桥,让企业建立起和E基金、中国福利彩票等公益性组织的长期合作关系,借助这些组织的资助,让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时为社会人士提供平台参与到其中,促进民办养老事业的发展。
4养老机构后期运营
在养老机构的后期运营上需要引进相关的设施来保证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如运动设施、生活必需品、床位等。政府由于其自身特点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需要帮助企业寻找相应的老人运动设施供应商、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商、床位供应商等等。政府与企业合作来寻找供货方,既避免了寻找途径狭窄的弊端,又能通过政府的权威确保了企业能够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商品,同时,在政府的监督下,供货商提供次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这样一来,民营养老院的整体质量必然得到提高,老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在企业的后期管理方面,应该采取企业负责,政府监督的模式。众所周知,企业的最大特点是盈利性,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企业会提高养老机构的经营效率。但是政府必须从中起监督作用,不能够让企业完全按照企业管理的运营模式去运营养老机构,他们需要考虑养老机构的特殊性,因为过分地逐利或是采取不恰当 的手段逐利可能会使养老院变成一个百分百的市场经济中的逐利手段,因此,这个特点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去融合养老机构的运营方式,才能推动养老院更好的发展。
另外,对于养老机构医疗设施及老人的心理建设等问题,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联系一些医院,和养老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和长期医疗服务。同时,政府可以安排一些义务心理人员来为老人提供心理咨询,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
5相关产业带动
养老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养老保健品产业、医疗产业、老年人文化产业、保险产业等等。尤其是当政府与企业合作兴办养老院时,这个带动效应将会更大。为了利用这一机会使得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引导,结合当地的特点,抓住机遇,立足现在,大力发展经济。
首先,与当地政府合办养老院的这一企业必然会在自己的领域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从外面进入的各项新投资如果是参与合办民营养老机构的企业需要的,政府可以将投资先拨给这一企业,也就是说,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相当于将投资受限引入这个企业。这个企业可以在当地进行再投资,从而更好地促进这一地区所有相关企业的发展。
其次,养老事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该地区护理、医疗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养老事业的相关服务项目可以带动当地人民的就业。例如,当养老院需要有关老年人的服务的岗位时可以在当地进行招聘,然后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促进当地人民的就业。
(四)政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由于政企合作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且政企合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政府过度干预
我国政治体制中,“大政府”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对公办养老机构的统筹管理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对从筹建、审批到后期监督、补贴拨款等的每个环节进行,政府均掌握控制权。这样一种办事方式的惯性,有可能在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中变成过度干预,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甚至导致政府和企业的矛盾。
政企合作模式特点为政府积极推动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在此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政府要改变在管理公办养老机构时对于经营、管理事务“一手抓”的主导角色,而应更多地放权给企业,只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让市场机制遴选企业,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企业积极性,发挥政府与企业优势的最佳组合,以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2.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由于发展民营养老机构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章制度对此进行规范;且我国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尤其是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仍存在“无法可依”或“少法可依”的状态,使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成为难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的选择方式,政府的补贴方式、补贴额度,养老机构资金、经营困难时各方应负担的责任,政府对企业监督制约的程度等。
政企模式的有效运作必须以可行、清晰、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政企合作兴办民营养老机构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有效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明确双方责任,为双方职责划分确立法律依据,以便使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发挥政企合作的优势。
3.政府和企业的双重风险
在民办养老机构的筹建、运营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政府和企业作为合作方,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对于政府来说,需承担企业资质和经营能力的风险。因为对企业的遴选、监
督等都尚未形成机制,中标的企业有可能资金实力、社会责任感不足,或没有能力有效运作养老机构。且政企模式项目一般都有投资回报慢、开发建设时间长等特点,在民营养老机构初期建设时期,效益较低,若企业出现资金困难等问题,则很有可能中止合作,这就使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面临困境。
对于企业来说,需承担政府侵吞经营利益的风险。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存在以权谋私的机会,有可能出现克扣企业的运营补贴等行为。如果企业的利益被政府侵占,则会失去经营的积极性,民营养老机构也很难维持下去。
为防止出现政企矛盾导致民营养老机构出现问题,减少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应建立合理的企业遴选和管理方案,明确企业进入养老机构项目的具体条件、空间及程序,同时,建立规章制度制约政府的权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政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总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民营养老事业已成为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趋势。采用政企合作的方式,结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共同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为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描绘了一幅蓝图。当然,政企合作模式也有很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规范,让产业这一托起夕阳的朝阳产业蓬勃发展。
第五篇: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孟晓苏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合作论坛》讲话
2014年6月15日
中央最近明确提出“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人把它称为“京津冀一体化”,也有人据此感到迷茫,说河北还有不少贫困县,京津冀怎么能谈一体化呢?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早提出人之一,我认为需要廓清这些概念。准确提法来自总书记。去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去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今年2月26日习近平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都要求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所以我认为,准确提法应当是“京津双城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如果谈一体化则是“京津一体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下面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1、“京津一体化”起源毛主席思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城镇化发展布局要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这是2000年以来我国对城镇化发展格局认识的新发展。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之后,对城市群的更清晰阐述。我国领导人对京津一体化很早就有预言,根我了解,这种思想早在毛主席时期就已有预言。
我八十年代曾在中央长期工作,当过万里同志秘书、秘书局长、国家商检局副局长。1994年我在中房集团任职时,有一次跟万里同志谈到北京建设,共同感慨房子已经建到三环外了,这时候万里同志说:“我想起毛主席六十年代说的一句话,那是我向毛主席汇报北京城市规划时。毛主席说:多少年之后,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不就连在一起了吗?”万里同志还感叹地说,你看毛主席当年就有这样的预见。我马上问道,毛主席说过这么重要的话,我能把这句话转告给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市的领导同志吗?万里同志说可以。后来我陆续把这话直接转告了三省市的主要负责人。
毛主席所预言北京和天津未来会连在一起,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北京与天津的城市发展方向,应是相向发展。但传达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城市规划方向相背发展,很好的发展思路被一再拖延。
去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春兰担任天津市委书记之后,她上任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共同促成签署了京津两个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去年3月份我跟孙春兰书记有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专题向她介绍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把万里要我转达的毛主席的话转告给她。孙春兰作为曾在中央机关工作,又在多省市当然领导职务,思想开阔。她很看好北京和天津之间的联系,对天津的规划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她认为天津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北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发展天津,而不是相反的认
识。特别是听到我所传达毛主席的话很为振奋。毛主席的这一重要思想,我相信她转达给了总书记。
2013年5月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又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这些重要思想是对多年来京津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认识的高度概括,是对毛主席当年重要思想的继承、完善与发展。(待续)
(续一)
2、“一亩三分地”是区域发展障碍
2005年国家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北京为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2006年国务院又批复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努力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和北方航运中心”。这都是在鼓励京津一体化发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因区划问题与思想障碍,京津冀中有些省市表现出各自为政、只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认真落实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的问题。不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各省市,那里是合理分工、主动融合。而当时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背向发展。天津的规划是背向北京发展,天津一些人则认为背着北京天津才能发展,顺着北京方向发展天津就要吃亏。北京则多绕了100多公里与唐山兴建“京唐港”,这就明显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自然流向,地方行政力量反而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
这和北京的地形、水源等基础条件是相关联的。从2000年开始,持“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这一规划思想的不少有识之士,包括吴良镛先生与不少到中国访问的国外规划专家也都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当时我是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城市开发委员会主任,我们提出了不少这方面的意见。我2000年在北京市人大会议厅里的一次会议上发言,就批评北京那时“年轮式扩张”、“浸漫式发展”、缺乏正确发展方向的“摊大饼模式”。北京是个簸箕型的城市,北边和西边都是山,连诸葛亮都要“遇山而止”,北京市的发展怎么会是开发西山?所以不可能再向西向北发展。我建议北京市把向东、向南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后来北京两次修改规划,确立了“一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思路,把向东向南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以长安街为城市轴线,以西边环保带和东边发展带为两带,主要是向东向南发展的主轴;多中心则避免了大城市病。这个规划是科学合理的。而向东向南发展就在北京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的连结带上构建出一条黄金发展通道。(待续)
天津单向的“滨海大开发”战略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忽视向北京的发展、背向北京发展。天津的规划方向曾被有的领导同志形象比喻为“一根扁担挑两头”,当时有人却把这个正确表述曲解为:“一头是天津市区、一头是滨海新区”。我问他们挑扁担的人是在哪里呢?没有了。时任津南区区长开玩笑说,中间挑扁担的人只好由津南区来充当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天津现在“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规划思路是有问题的,“一轴两带”把天津规划为蜈蚣型,没有重点,也没有突出天津市区的中心地位与向两端发展的方向;“南北生态”又把离开天津市区以外的地方当作边缘地区限制开发。其实在面向北京的方向,离
天津市区越远就离北京城区越近,本来是应重点发展的,保留生态应是在“两翼”以外的地区。如果规划思路不科学,如何推动实现京津一体化呢?
天津的规划发展思路应该是“一体两翼”,就像一只大鸟,以天津市区为身体,一翼伸向滨海,另一翼伸向北京方向。工业主要分布在滨海,城市发展则应面向北京。经济要素向的自然流动是阻止不住的,天津港的物流当然也是要顺着这条通道进出大北京。我认为“一根扁担挑两头”的正确解释应该为天津市区是挑扁担的人,扁担两头一头是滨海,一头是北京方向的武清区。这样一来,北京的主要方向是向东向南发展,天津一翼向滨海方向发展,而另一翼向北京方向发展,这就使两个城市逐渐连在一起了。
在三地交通问题上,“一亩三分地”思想就有点以邻为壑。北京过去有人生怕把资源流到别的地方去,不愿意修筑放散型的公路设施,特别是通向河北和天津的公路和高铁。时任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曾经问我,为什么北京不情愿跟我们接通高速路呢?我反问他,你知道你们廊坊跟北京是什么关系吗?我看是情敌关系,修完路人气就跑你们那里去了,北京人担心资源流走。但是在修京津第二高速公路的时候,天津设计的是上下八车道,交通部说没有这么多车道的,时任天津武清区委书记王树培说,国外还有16车道的,在天津方面坚持下才修了8车道的高速公路。天津还把修路权交给了北京首创集团,让北京的国企有利益可得,这样才减少了修路的阻力。
(续二)
3、“双城记”主轴与三地功能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不合实际的说法,以“京津双城记”为主轴就是这个战略的重要立足点。三地都应选准各自的功能定位。国家发改委早在2004年就开始调研制定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首先谈北京。北京城市建成区1268平方公里,容纳七八百万人比较宽松,却挤下2000多万人口。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等人说,北京只适合容纳700万人口,应扩容城市或把2/3人口迁出去。现在北京也认识到,已经不能不往外疏散人口了。最近听说北京已有计划至少迁出500万人。把谁迁出去呢?把城市清洁工人迁出去?把在城里开出租车的迁出去?那还得找另外一批城市服务人员进来。与其想把老百姓迁出去,不如把一部分原有城市功能迁出去。使地铁公交拥挤不堪。道路拥塞就限号、限行、限购汽车,这都是些笨办法,治标不治本。我相信北京会拥护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我赞成北京“跨行政区划疏散人口”的思路,建议学习纽约人口疏散到新泽西州等类似经验,建立新型的首都与辅城的关系。
天津在片面的“滨海大开发”思路下背了些包袱。这个战略一味背向北京发展,没有分清工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带有所不同。现在天津市正在积极申报设立自贸区,而滨海区现在的基础条件与办公设施条件都比上海自贸区要好。如果天津获批设立自贸区或其它称谓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可以和上海南北呼应,滨海区大有前途。而天津西北部的地区连接着北京,首都第二机场会提升天津与北京相向发展的积极性。在北京天津的中间地带留下巨大发展空间。
谈谈首都第二机场选址问题。目前选址在河北固安,而不是在三省市交界地带,这是为什么呢?机场选址涉及多方,北京希望在北京地面上,机场当局从户籍政策出发希望建在北京地面。而在河北积极争取时,天津的态度却不明朗。当时我和其他不少专家都认为,首都第二机场应选址京津冀三省市交界的通州、廊坊与武清一带,天津市却有人说怕影响了滨海机场的报批。结果把机场选址推到北京大兴与河北固安交界地去了。你看有些干部的想法就是这么狭隘。其实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怎么会影响滨海呢?机场目前选址对天津市发展的带动力就比较小。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轴是以北京和天津为轴线的环渤海城市群,周边其他区域则是辅助地区。主辅需要明确。河北省西部北部应以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为主,制造业基地应部署在河北南部地区。邻近北京的地域空间有限,人口稠密,更需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包括减少高炉、热电厂、拆除污染源企业、淘汰过剩产能等。河北已成为世界最大钢铁基地,众多钢铁工厂已把北京包围了,对北京空气污染的贡献率很高,所以中央决定淘汰钢铁过剩产能的8000万吨中,有6000万吨在河北省。(待续)
(续三)
4、我国有必要建设“行政副中心”
13世纪以来设立元大都,北京五朝建都,已成为“文化古都、现代城市”。一直以来大家都把北京当成唯一中心,以至于如今北京已将各项功能混杂在一起,这种管理和治理理念太落后了,谈不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拆迁旧房把东城老百姓搬到通州,把西城老百姓搬到大兴,但大家上班都得回城区,使交通拥挤不堪。现在实行的限行、限购政策是挤居民搬出北京。只考虑把老百姓搬出去已不现实。首都功能不应是北京功能,而是国家功能。不分流城市功能光想赶老百姓走,就会把京津冀一体化变为空谈。
所谓行政副中心就不是主中心。首都副中心不能不建,但不宜太远。我不赞成“迁都”之议,北京以长安街为主轴的行政主中心地位不宜改变。重大政治活动还要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地。所以行政副中心不要离北京城区太远。现在中央办公不仅挤在市中心,使政治活动、商务活动与城市生活交错混杂,而且降低了政务活动品质。比如国家重要礼宾活动都要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其实就是在市中心的马路边,周边不仅得临时禁行,还得准备防暴车以防不测。这事已见怪不怪,真能凑合,远不如一些国家在总统府如白宫南草坪等专用场所礼宾更规范。
我国应当效仿国外惯常做法,远学美国建华盛顿、澳大利亚建堪培拉,近学马来西亚建布城的经验,离开主城区为中央国家机关设立专门办公与接待场所,不要都挤在市中心。例如韩国的首尔在江南地区建立第二办公区之后,缓解了老城拥堵的状况,现在正在推动“世宗市”的建设与中央机构迁移;马来西亚则在离首都吉隆坡40多公里的布察加亚建设一座新城,联邦政府行政机关包括总统和总理的办公场所都迁到那里。这种副中心选址就很合理,既疏缓城市压力,又未变更首都区位,还能拉动内需发展经济。仅仅把中央机关的一些下属单位迁出去是不够的,还得频繁回北京开会,相当于没有迁出去。有了空间才能实行官邸制,可以在新的行政办公区内设立主席府、总理府等。
除了政府机构就是大专院校。我曾给一些大学校长提出建议,尽快在北京市东南方向选址建设分校,否则新机场建成之后,现在位于海淀的高教区将成为交通最不便利的地方。原来的北京大学只是在市中心的沙滩红楼,若不是建国初期迁址海淀也不会有现在的北大。如今中关村已成为闹市,如何摆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所以我早就建议选址京津之间建设大学城,把北京和天津大部分大专院校搬出现有市区。当然这些措施不仅涉及到户籍、公共资源配置、行政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牵动人们的传统观念与生活习惯,小打小闹、决心不大是难于成事的。
前些日子媒体炒作“保定是副中心”,保定是个大市,可以分流北京部分城市功能特别是部分制造业,但不可能作为行政副中心。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如果把北京比作是心脏,廊坊市和天津武清区是在腋窝处,保定是在膝盖处,石家庄就在脚踝上了。
京津冀的中间经济带不应成为被搁荒的地带,而应该成为城市功能外迁的主要区域。政治副中心的最佳选址应在北京与天津、廊坊交界地带,即通州、大兴、武清、廊坊地区。天津市武清区与北京相连,京津走廊的绿色之肾——大黄堡湿地就在武清境内。武清城区中心距离北京CBD仅七十公里,我们要保护湿地,但湿地周边还有上百平方公里的空间,天子脚下地广人稀,人均八亩地,而且交通便利、水源丰沛。我认为在大黄堡湿地东侧应是中央第二办公区或称行政副中心的最佳选址。我陪欧盟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区视察大黄堡湿地的项目时他曾说过:“我们欧洲人最喜欢这样的地方,距离大城市不到一小时车程,而且环境非常好”。(待续)
(续四)
5、京津冀战略考验国家治理能力
这次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中央最高领导人意图非常明确。习近平特别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考虑,表达了中央最高领导人最明确的意图。话也都说得很到位,重要国家战略在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深入理解可以认识到,如果京津冀协同发展仍然不能落实,还是各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说明国家没有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出了毛病,还可以说是国家领导人的能力有问题。在这种决心与魄力面前,地方行政力量还会继续阻碍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吗?
从新闻报道中我看到,有关负责人纷纷表态支持总书记的意见。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态说“豁然开朗”!李士祥副市长代表北京市会见记者说“耳目一新”!看来最令人担心的北京市的态度已发生积极变化。在这种决心与魄力面前,地方行政力量是否继续阻碍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我相信北京会拥护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今后会如何发展?重要国家战略是否能落实?是不是像过去一些事说说就完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空谈还是实干?我们拭目以待,更希望共同推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