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浙大人

时间:2019-05-15 05:0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眼中的浙大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眼中的浙大人》。

第一篇:我眼中的浙大人

我眼中的浙大人

2007年的春天尚来不及展现完华尔兹绚丽的舞姿,华丽的乐章即在夏日突袭而来的热烈中沸腾起来。当夏日的繁盛有了她最细微的拨节,跳动的音符似乎也有了其最原始的意义。仿佛是这求是园生生不息的心跳,倘佯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绵延于江南湿热的空气,维系着一批又一批浙大学子的求知之心。

喜欢,在这初夏微凉的晚风中走在紫金校园,晚霞的余晖扫去白天的燥热,宁静安详疏解一身的疲惫。过往是一样带着幸福的神色,迎面是一抹淡淡的微笑,风吹过发梢带起柳条的飞舞,心为之一颤启真湖荡开一圈一圈的波纹,一样的步履诠释着同样的求是使命。

第一乐章•温婉的柔板

温和的江南气候,淡雅的西子湖,透着淡而优雅的气质,造就了浙大人那份特有的淡定与从容。写意的山水和灵动的空间必需要有写意的人来点染,就像夜晚邻家小孩在院里追逐的单纯快乐。浙大人在这里求知、畅游书海的同时也在读着这里的一切,他们让这里的一切带上了表情,蒙上了记忆的碎片,每一个瞬间都仿佛在演绎一个动人的故事,那是每个浙大人共同的珍藏。在这或许被称作为风花雪月的江南都市,我们被彻彻底底的融化在里面,像柔软的棉花糖,像从天而降飘落于掌心的雪花,留下一滴的晶莹。

软绵绵的,不是柔弱而是柔韧,不是细声细气而是细腻。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带着不舍的离家之情我们来到这里,同样几年之后竟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离开。没有郭沫若的《再别康桥》,因为学子们从这儿带走了太多太多。一路走来,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喜悦,苦涩而甜蜜。太多感激的话,在舌尖滞留,变成一份执着的守候。回忆像是一首流水般自然的歌,在浙大人耳边静静地流淌,在他们涉足过的地方,用他们不懈地努力将那份思念拖成长长的影子。

一份永恒的依恋,一个灵魂的归宿,思念飘在风里,写在心间,放慢击键的节奏,行板如歌,听,是谁的脚步声,在走近?

第三乐章•沉稳的中板

每一个浙大人心中都有一座老和山,他们的浙大历程便是一个攀登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也将一直延续,终其他们一生。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来浙大干什么?第二,将来毕业了做什么样的人?这是竺校长留给每一个浙大学子的问题。可以说,浙大学子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对于人生和未来的思考。这是浙大赋予我们的思想魅力,深刻而精确的品质,让我们的人生闪烁智慧的火花,自信让我们持有的那份从容更加坚定。像是那优雅的冰舞者,毫无保留的展现她绚丽的舞姿,将冷静与热情的融合演绎到极致。

那种眉宇间透出的深邃,是浙大人拥有的气质。

第四乐章•清新的小快板

浙大人就像是春末夏初交接时的气候,热情、凉快、清爽而又动感十足。像这个季节的花一样尽情地释放美丽,浓缩在芬芳中,随风飘散自己的模样。那是一只只求是鹰在广阔的天宇翱翔的身姿。他们追逐飞的动力,寻找飞的方向;他们愿意尝试,渴望着挑战;他们想着飞在时代的前列,让自己成为追逐的目标;他们希望在第一抹阳光射向大地的时候有他们热烈的欢呼。

青春的舞动,他们急促的呼吸声带动时代的脉搏;薄荷清茗,他们跳跃的身姿如夏日午后的阳光,投下斑驳的光影。

眼望着启真湖,微风过处,湖面微微荡起些许的涟漪。湖边苇丛沙沙的摇摆,奏响朴实而华美的乐章。偶尔有飞鸟掠过天际,划出优美的弧线……这大概就是浙大人的心灵之邸吧!

第二篇:一个北大人眼中的清华大学

一个北大人眼中的清华大学

在这篇短文的开头,我很想感谢《求学》杂志对我的信任,专门为我开“晓楠看大学”这样一个栏目,让我自由无拘地发表这些极为个人的,甚至可能偏颇的看法。而且我这个人,虽然本性懒散,也仍然想尽一个师姐的责任,让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看到大学在僵硬的建筑与数据之外的一些生动的性格与风貌。因为在我,大学不是专业、师资、条件任何一个方面可以概括的,我更愿意把大学看作一种精神与生命,这是我最想传达给你们的一点。我总觉得,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你们随处可以收集到关于大学的资料,所以我想出些新意,向你们介绍一些你们本来并没有机会接触的东西。我猜你们可能不是很适应阅读这样的文字,所以《求学》登过我第一篇文章之后,我时常忐忑不安,怕编辑们会收集到这样或者那样对于我的意见与否定,然而结果似乎并没有那么坏,很多同学给我了宽容与鼓励,也真诚地感谢你们,你们给了我勇气去继续这样一种轻松而宽泛的风格。另外我也看到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我会参考它们,尝试着写出更加符合你们的需要的文章。

比较客观地说,我在很多地方都与中学生交流过,所以我对于你们的困惑与软肋可能比你们自己更清楚。借这样的一个栏目,我期望不仅传达给你们我的关于大学的理念,也很想谈及人生、责任这样一些不可回避的话题。尽管我自己也只是在2005年温暖的5月刚刚成年,但是我走的路无疑是比你们多的,所以我的话也是值得一听的吧。我在一篇关于北大的文章里面已经说过,很希望你们的视野能够更广阔一些,从而时时反省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快快地成长并且充实起来,因为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等待着新生的脊梁。

那么这次,我们的主角是清华大学。当北大与清华这两个名字排在一起的时候,我彷佛瞬间被置于两座高山之前而不能不止步仰望。每一个《求学》的读者,相信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在中国读书的我们,尽管面临的是每个省数万考生顶多只有百来人能够录取到北大清华的事实,心中却仍然存着对于它们的不可磨灭亦不可逾越的梦想,于是拼着十年的青春也要迈入它们高高的门槛。我自然不是例外,在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瞬间,我才感到,自己十年来惴惴不安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并且,一直以来,北大离我更近一些——一方面由于自己对于文科的特别喜爱,另一方面我又始终不能克服严重的偏科,所以我是不想也不敢正视清华的。然而现在真正来到了北大,对于这两所学校我又有了些更加生动直接的感受。

北大与清华的区别是再鲜明不过的,谈到北大的时候,我们想起来的是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钱玄同、辜鸿铭、冯友兰,而谈到清华的时候,恐怕就是叶企孙、钱三强、钱伟长、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陈省身、华罗庚,这两个学校似乎是一文一理的,尽管这些年北大和清华都在规划建立综合性大学,这个区别在短时间内怕是没法改的吧。这里不可避免要牵扯到关于报考志愿的问题,我这样建议大家,理科生如果有志于继续学习基础科目,报考北大是不错的原则,因为北大的数学、化学、物理、生命科学这些基础科目在国内拥有最雄厚的实力,如果希望学习机械电子自动化这一类的工科课程,那就最好报考清华了。

学科上的区别直接造成了北大与清华迥异的风格。北大追求自由,清华讲求法度;北大营造浪漫,而清华尊崇现实;北大欣赏叛逆,而清华遵守规矩;北大像一个潇洒而不羁的诗人,而清华则像一个儒雅而严谨的学者。所有这些,我们在北大与清华的学生身上能看到最生动的体现。在北大,学生社团多达一百八十多家,并且这个数目每年都在增长,几个同学,倘若有着共同的兴趣,就可以申请成立一个社团,为自己创造一个发挥才能并结交朋友的平台,然后在清华,学生社团与相关的活动少得多,只有学生会与团委能够撑起门面,然而你知道,在北大,很多人是不愿意加入这两个比较官方的机构的。在北大,我时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同学,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乃至服饰打扮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是北大人宣告自我个性的方式之一,然而在清华,朴素与同一大行其道。在北大,每个同学在学习之外通常都会花时间参加很多活动,然而在清华,这样的时间可能会少很多。我在这里并没有任何褒贬,毕竟两个学校的风格就是如此,然而我可能不自觉地更加倾心于北大,相信读者们会理解这一点的吧。

一直以来,北大与清华的学生是有着相互“鄙夷”的传统的,隔着一条马路的两所学校,似乎总是不能和和气气地毗邻而居。北大的学生通常简称清华为“五道口男子职业培训中心”(五道口在清华东门外),并且自豪地宣称从来不会因为男女比例不协调而造成种种问题,而清华的学生总觉得他们的邻居做学问不够踏实,总有一天会摔跟头,而且反复强调在排名上清华是一直压着北大的。然而这种争辩是有趣的,不带有丝毫的敌意,两个学校之间经常会有联谊,北大与清华的学生走在一起的时候,也总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或许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在里面吧。

然而北大与清华的校园是一样美的,我个人虽然不喜欢东门附近的清华的金属式的建筑,但是仍然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去游览清华园,因为它集中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北大与清华的前身都是中国皇家园林,并且北大与清华的风格都是由第一任规划者,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K.Murphy)确立的,只是北大因着他而浸润着中国式的古雅,而清华则是别样的西方的严谨。从北大的东门出来,沿圆明园东路走三四百米就是清华的西门了,我在心情不悦的时候,经常会沿着这条路走到清华去,清华因为大而沉静,实在是一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我推荐大家从西门开始游清华,因为这是清华最安静的一个门。

从西门进入清华,走过很短的一段路就是清华园最初的样貌所在——水木清华。所谓“水木清华”,其实是清华大礼堂西边一个幽静的池塘,然而因着“清华”这个名字并且依着古典的工字厅,它成了清华的精髓。晋人谢琨诗云:“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这便是“清华”一词的渊源,所以从这首诗里就可以大约看出水木清华的风貌了。水木清华虽然小,却给人空间上的开阔感,我猜想当初它的建造者一定是在中国的山水画方面造诣颇深的。山水画讲究意境深远,咫尺之间有千里之意,最典型的表现方法就是山水相依,山孕育水,水延长山。水木清华便是这样,虽然是一个小池塘,然而面对着一座连绵的小丘,小丘的一角洒出宽而缓的瀑布,流成了水木。水木清华依着的亭子便是工字厅的后厦,亭子上悬着这样的对联:“外风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洵间是仙居。”我游清华的时候,总是会习惯性地走到这里来,作为景,水木清华是清净而开阔的,并且我总觉得其中有一种优雅闲适的精神,这种精神能让我忘记自己正在游览肃穆而严谨的清华大学。清华的气质是严谨的,奇怪的是偏有这样一个池塘在这里调和着气氛,使清华温柔起来。所以我想,每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一定不是单一的,在清华,文质与理性这样两种气质糅合起来使得我一时间竟迷失在这水木清华了。

清华总体上的风格是西方式的古典的,这种风格在它的大礼堂上面有着最深刻的体现。那么我们再往东走一点,去看看这个建筑吧。所谓西方的风格,必然有大大的草坪与长长的轴线,在草坪那端,便坐落着巍峨的大礼堂。草坪使得我们的视野极其开阔,为大讲堂营造了一种威严的气氛,加上泛着古绿的铜顶,敦实的红砖墙身,汉白玉的高高的门柱,确实造就了一个完美的建筑。然而或许是我愚钝,不懂得其中的奥妙,我竟不是特别喜爱这讲堂。大大的草坪给了我一种不可克服的距离感,从而使得这完美的建筑显得有些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圣殿,不可接近。我理想中的建筑是平和的,它不仅本身是平和的,而且能给人平和的享受。而当我看到这讲堂的时候,绿色的草坪,红色的建筑与蓝色的天空,给予我视觉上的刺激,所以我总是很快地逃离。估计我这样的人,可能也是很难去西方继续深造的吧,因为我总不能脱离东方传统的审美观呢。

我会接着往南走,到了清华贯穿东西的主干道,就会看到清华园的标志建筑,白色三拱的清华的二校门,它是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也是历史的见证人。二校门是我比较喜欢的建筑,洁白并且挺拔,有一种坚实谦逊的美,我想这大概也是清华的精神所在吧。这样的一个门,并没有被神化,反而作为一种精神被永恒地保存,以至于任何一个经过它的人都会被打动并向往着它的朴实。我在看着清华的二校门的时候,心底不能不萌发出对于这个古老的校园的敬意。好的建筑,内中是有着某种灵魂的,所以久看不厌。站在清华的二校门前面,你只要轻触它洁白的身体,就会有一种微凉沁入心底,刹那好像就能看到它的历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了又走,然而他们对于知识与真理的追求却沉淀在这石做的图腾上,凝固了,一百年只似一瞬。

清华的建筑,据说是多种风格组合的结果,由西往东可明显地分为“灰区”(中国古典园区)、“红区”(西方古典建筑区)、“黄区”(仿苏建筑区)、“白区”(新科技教学区),限于篇幅,我只介绍我最喜欢的水木清华与二校门,而它们恰好也分别代表了东方与西方风格。以后介绍学校的时候,我仍然会涉及到它的建筑,毕竟,建筑是校园的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的风格正是它的历史的外显。

在清华里面走着的时候,我时时会感觉到一种知识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源于行色匆匆的学生,也源于这个严肃的校园,最后凝聚成为一种传统与力量,而这种气质催生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我们的国家找到前进的方向。在清华,我总觉得时间在飞逝一般,觉得自己必须快步跟上去才能不辜负这宝贵的生命。而在北大,这种气氛是及其少见的,我们在不断推翻现有的束缚,以最舒服的方式度过我们的大学,也许没有人能评说出这两种求学方式的好坏出来吧。有一次看电视的时候,中央台的一个教育节目,采访了几个清华的女生,每一个都特别朴素,当主持人问到她们平时的生活的时候,她们全都是说上课,自习。这自然与清华课业比较重是有关系的,然而我看到的更多是她们的一种求学的精神,为着一个目标便毫不懈怠地昼夜努力,而我自己可能是无法适应这种生活的,所以我不能不生出敬佩与感叹。

我这个人,本来是相信佛理中所谓“不执著”的,因为这世间的真理本来就存与每个人心中,很多事情是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的,而我们偏喜欢执著地画蛇添足,这正是争论与战争的源头。这样一种不执著的态度,让生命成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清华给我的感觉确实是某种执著,或许执著于真理,或许执著于学习,然而这种执著却让我敬佩。毕竟人活在这世上,不执著的清冷的哲学只能是我们给自己找的一条退路,一种解释,却并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必然会有所执著,那么,又为何不执著于学问呢?或许每一种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并且学习的吧。

到这里我仍然无法回避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可能这个话题并不是你们所关心的,然而我想,既然写这个栏目,我就一定要对你们负责,让你们不仅仅看到光彩的进步的大学,也看到我们的大学需要改进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除了你们之外没有人可以改进。清华与北大,我始终觉得这两所大学代表着两种求学的态度与两种对于知识的关注。这两种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并延续的,然而我们却不可避免地看到一种的式微与另一种的繁荣。我们看到,历史、中文这些专业很久以来因为招不够人而只能依靠调剂的生源,这些专业冷门确实是因为它们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好的工作,然而更加重要的原因我们的社会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因此基础科学,尤其是文科,由于不能在社会的进步中起到即时的明显的作用而被我们抛弃,并且我们也很难再静下心来去研究学问了。就算是在高中,我们那时文理分科,十二个班里竟只分出了两个文科班,并且学校对于文科班的重视完全比不上对理科班。有一次我在北大的论坛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现在文科的基础科学似乎颇有些落寞了”,便被“落寞”这个词打动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原是极其重视文化的,我们显然不可能贬低科学的力量,然而,我们自己的传统的“落寞”,毕竟是值得悲哀的。

关于清华,我总记得有一天,偶然在清华漫步,累了,坐在一条凳子上,四周围了一圈笔直而颀长的树,不偏不斜地执著地伸向天空,似乎无所祈求,树中间是不大不小的空地,我彷佛来到了一个喜欢的森林,于是坐在那里不想起来。天色渐暗,周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风簌簌吹过,很舒服,清华,恐怕本质上不是关于任何物理、化学或者机械的科学,虽然它表面是严格的,规矩的,我想它应该是一个温情的,人性的大学。我忽而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据说这是他在近春园所做,或许我所在的地方正在那附近呢。然而天究竟黑了,我又是一个怕黑的人,于是不得不离开。以后心中总惦记着那个隐匿的园子,每次到清华必然费心寻找,只是它似乎凭空消失了,再也寻不见。但是我心中的清华,在那之后,就定格成为那个园子了,隐秘而厚重,任何人不能看到它的底,那么,我的这篇文也应该有个结尾了。

张晓楠(2003年江西省文科状元,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求学》杂志北京工作站站长。)

选自《求学》(理科生版)2006年第1期

第三篇:我是电大人

2006年末,张华做出了人生历程中的重要决定—参加一次系统学习,提升、充实自己。那年他已经37岁,参加工作已经20年。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信息不断冲击着已经中年的他,虽年近不惑,但疑惑却更多,他知道自己需要一次系统的学习,以便能跟随社会变化而不落伍。

1987年至今,他曾经断断续续参加过一些讲座、学习,但只有1998年原单位委派他参加的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企业管理)让他在工作中受益,并产生了对管理学的兴趣。从此,他认识到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系统学习与一般讲座的区别。当时,面临着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他认为只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学校才能完成自己系统学习的目标。他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校,一位年轻的朋友向他推荐自己所上的电大,张华询问是否能学到东西,朋友肯定的回答让张华至今记忆犹新:“能学到,只要坚持就能有收获。”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张华参加了入学测试,办理了入学手续,成为电大2007年春季的学员,专业是他喜爱的工商管理。

2007年初入学后,经过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关于电大学习的介绍及自己对入学指南的学习,张华了解了电大教育的特点、方式、主要环节。他发现这正是符合自身特点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和场所,从此他开始了电大的学习生活。

首先,张华制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日程安排,以便工作、学习两不误。在时间上,他保证每周3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包含面授课)。正常工作日,他每天早晨基本早到办公室一个小时左右,下午下班晚走两个小时左右;周末、周日只要不上面授课,他通常都在办公室学习。看书、写作业、网络学习交叉进行,他坚持按制定的时间表进行学习。家中,床头摆放相关学习书籍,他有空看上几页,这样不断的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有事他还与上初中的女儿互相讨论英语的学习方法,他利用多种方式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张华坚持参加95%以上的面授课程。为了参加这些面授课程,他推掉了一些应酬,这获得了家人、朋友的谅解。电大多种学习方式中,他感到面授课对自己这种年龄的人更适合,相比网络学习,面对面的解疑释惑能让自己理解记忆得更深刻。他珍惜并享受着这些课程,认真做了课堂笔记,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刻印象: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述得激情洋溢的许老师;用古今案例旁征博引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袁老师;对英语课程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于老师;讲授西方经济学条理分明、细致易懂的杨老师;讲授实用、严谨的财务管理、会计课程的韩老师以及支持和帮助他的班主任吴老师。他们用丰富的学识、优雅的魅力吸引着学员的学习兴趣,他们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张华的知识水平迅速提升,让他受益颇深。

再次,张华认真对待形成性考核作业,坚持做到按学习进度逐步完成,绝不从网络抄袭。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他在面授课上通过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后亲手完成;作业中布置的论文,他亲自找材料、查信息、按要求完成,做到了学习—巩固—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平时他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防止了学前忘后,做到了前后连贯。每到考前他都提前将工作安排好,安排i两周左右的时间全天侯集中复习,通过老师找到一些旧试卷,熟悉考试题型,理解题意,尽量多做几份试题,对于一些难点、重点的习题他采用强制记忆的笨方法。课本上所有的习题他都坚持自己做一遍以加强印象,充分的准备加上心态的平静,考试也就轻松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有了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行动,不能坚持到底是一个人失败的主要原因。要持之以恒,在学习上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华一直鞭策自己:“如果自己选择的生活不能坚持,那我还能坚持什么?”要做到坚持学习,必须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持之以恒的学习信心。他购买了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书刊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思考得失。他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工作中,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使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得到了快乐。事实上,每个专业里都有几门难学的课程,微积分、代数、统计就比较难,但他抱着“病人有病必须服药”的态度坚持修完了以上的课程。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他有时竞像女儿一样盼望着假期的到来。

成年人会有许多烦恼,解决这些烦恼,积极应对挑战,就要调整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加强学习、提升能力。许多人在选择生命中的目标上所花费的心思甚至少于挑选一件服饰所费的心思。张华深深体会到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带来财富,但学到的知识会增强自己的力量与信心。他最爱的管理大师余世维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都讲过一句话:“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之本。”他相信教育会使人们成就自己的未来,坚信这次选择是正确的,他会努力将所学知识用在工作和实践中。

第四篇: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逐渐成长。现在的我越来越为自己身为一名农村信用社人感到骄傲!

考上农村信用社之前,我心中的农村信用社有一丝神秘,有一些期盼,更对在农信社工作的人充满羡慕。后来我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其职能始终是服务农民,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三农”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60年的激情岁月里,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透视着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农信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怎能让我对在这里工作不充满向往!

现在我幸运的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中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的营业网点装修的明亮整洁,我们的办公环境优越舒心,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为我们带来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忘不了,我们新员工入职时培训的新鲜感;忘不了,-1-

拥有自己第一张金燕卡时的激动;更忘不了,在实习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吸收着新知识,迎接着新挑战,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农信社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农信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如果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就会获得成长的收益;如果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就会得到进步的机会。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希望的种子决定了我,要用最努力的行为和最积极的态度,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职员工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与金钱打交道,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其险无比;与金钱打交道,对于无私心的人来说,却可以陶冶更高尚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始终谨慎小心,因为只要一个微小疏忽,就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只要一个微小失误,就可能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时,是同事们帮我答疑释惑;每当工作上犯错误时,又是同事们对我教育启发;当我心情失落时,是同事们给我鼓舞;当我骄傲时,又是同事们提醒我以谦虚。我周围的农信

人正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标杆!一路走来一路欢喜!能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工作,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这个大家庭,为我提供学习的动力,使我不断成熟进步,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我都会执着坚定地一路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4年我在农村信用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将用一生的勤奋去浇灌!

如果说农村信用社好比一艘前进的大船,目标任务是船头,它决定着船前进的方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船身,它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构成部分;员工的素质以及绩效考核的办法是船桨,它决定着船行进的速度!工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急需资金支持时,出现了我们农村信用社人的身影,我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兄弟搭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与富裕的桥梁,我们宣传着信用社的新政策、新业务,不仅是送去了资金,更是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不仅是在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是在雪中送炭!

我们面临着农行的重返、邮政银行和各种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与我们争夺市场,要怎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我们不能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因为雄鹰是在风雨中练

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只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我们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工作中,坚持多一点坚韧,少一点浮漂;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机巧;选择农村信用社,便以农村信用社为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也许我并不能做到完美,也许并不能做到优秀,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做!我会用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农村信用社和祖国的“三农”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我们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的不是荣耀,而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事业的豪情;追求的不是地位,而是农信事业的永恒!

今生与农信社相伴,一路携手同行!我无怨无悔!

第五篇:我的“小大人”妹妹作文

我的“小大人”妹妹作文

我的“小大人”妹妹

山东高青县田镇中心小学三年二班 杨丽娆 256300

我有一个小妹妹,她是一个讨人喜欢,又淘气的“小大人”,挺有意思的。

我的小妹妹眼睛大大的,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儿,脸蛋中间有着个灵巧的鼻子,小小的嘴巴,说起话来还真像个小大人,她好逗人、好可爱的。我为什么要说她是个小大人呢?且听我细细给你道来。

有一天,我带着妹妹和另一个小朋友,跟着爸爸一块出去玩。爸爸说:“不如我们去公园湖边玩吧。”我们爽快地答应了。到了那里,我们飞快地跑到了湖边玩耍。玩着玩着,我看见一个游人在岸边上打水漂,我就被他吸引住了,也拿起一块又小又扁的石片,迈向河边,俯下身子往水里打起水漂来。哇,连打了三个,那小石片“噌噌噌”地在水面上跑出好远,可好玩了。妹妹看见了,走过来,板着面孔,很认真地说:“快上来!快上来,掉下去咋办呀!”说着,就去拉我上来,一看她那严肃的样子,我就乖乖地上岸了。这半天里,她拉着我的手一直不放,唯恐我掉进湖里呢。有时我就使劲往前跑,可还没跑几步,妹妹就又喊上了:“站住!老实点,跟我一块走,掉到湖里谁救你啊?”我只得和她一块慢悠悠的往前走。

在离开公园时,她非要买冰淇淋,爸爸不答应。你瞧,她怎么说:“我是要你给姐姐买的,你哄着她点,她才听话呢。”嗨!明明是她想吃,却反而成照顾我了,气得我没法,用眼直瞪她。爸爸被她逗乐了,只好给去买了,当然是一人一只。

你瞧,我的小妹妹是不是挺有意思啊,说话、做事像个小大人吧?

指导教师:宁飞、王俊臣

下载我眼中的浙大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眼中的浙大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我与大人打乒乓球 2018

    我与大人打乒乓球 今天早上,妈妈带我一起来到单位。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院子,院子中间有一个环形的小花园,花园的前面和右面是办公楼,左边则是一个又高又大又长的宣传......

    班长大人

    我们的班长大人除了个子比较长之外没什么特长,平凡得有点老土,老土得有点掉渣(人称“586”)。 每天清晨早自习,他照例用破锣似的嗓子大声喊:“值日生值日!”于是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我眼中的钓鱼岛

    我眼中的钓鱼岛 钓鱼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称该岛为“钓鱼屿”。其后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见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门课的开设,是在用马克思......

    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的文章大多是描写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情感深愤忧广,......

    我眼中的鲁迅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要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面部特写。这......

    我眼中的荆轲

    我眼中的荆轲 孙敬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荆轲侠义的形象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儿女。清朝诗人龚自珍曾在诗中评价荆轲:“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家,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是每个孩子栖息的港湾。我就有一个温馨的家。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健身房运动。走进去一看,哇!运动器材真多呀!有跑步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