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大学金融图书馆简介
清华大学金融图书馆
清华大学金融图书馆(以下简称“金融图书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图书馆(以下简称“人行图书馆”)。2012年6月29日,在人行图书馆的基础上,建设成立了金融图书馆。它与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医学图书馆一起共同构成清华大学的7个专业图书馆。金融图书馆隶属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校图书馆”),其管理、文献资料、设备、人员以及运行经费等均由校图书馆提供;馆舍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提供。
一、筹建
2012年3月29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以下简称“金融学院”)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院成为清华大学第17个学院。同时酝酿成立清华大学第7个专业图书馆--金融图书馆。
早在2011年10月,校图书馆就逐步介入金融学院的相关建设工作,为成立金融图书馆做准备。校图书馆馆长邓景康多次带领各业务主管馆长到金融学院参加研究生座谈会、与原人行图书馆的负责人会商;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部完成了2012年金融图书馆期刊和报纸的下订工作。
2011年11月7日召开的校图书馆馆务会决定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图书馆接收工作小组(以下简称“筹备组”),2012年2月29日-3月11日,筹备组与原人行图书馆进行了工作交接,主要涉及馆舍、书刊资料、机器设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等的交接。从2012年2月29日起,原人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原馆长李守平外都撤离了,由筹备组的四位成员(罗美淑、李新和、晏凌、冯璐)全面负责开馆运行,主要开展流通借还、现刊阅览工作,开馆时间为周一~五8:00-19:00。由于金融学院的读者还没拿到清华大学的证件(工
*作证或者学生证),全部工作还在原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上运行。(*注:该系统为北京金沙汇科技有限公司的“金盘图书集成管理系统(GDLIS)”)
2012年3月9日,金融图书馆书目馆藏转贮工作启动。该工作由校图书馆编目部负责,目的是尽快实现金融图书馆的资源与清华大学整个图书馆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通借通还;主要工作包括对原人行图书馆馆藏书刊粘磁条、加盖封口章并粘贴条码,在校图书馆Millennium系统中逐一查重并建立馆藏记录,如系统中没有相应的书目记录,则需要对该馆藏重新建立书目、馆藏记录并配置新的索书号,最后还要对所有馆藏粘贴新的书标。2012年6月底,该项工作结束,完成中外文图书和期刊共计39,131种/80796册。
2012年4月14日-4月20日,金融图书馆开展了“清华大学金融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暨“2012世行信息推广”活动。目的是加强金融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推介图书馆资源及服务。活动期间举办金融相关专题培训讲座4场,共计220人次听取了讲座并参与培训;制作宣传展板7块,宣传海报5张,宣传材料800份(3种);发放图书馆数据库使用宣传资料4种,共计664份;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77份;发放小礼品220份。同时酝酿成立了金融学院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简称“金融图管会”)。2012年5月28日,为配合金融学院整体装修改造工作,金融图书馆开始闭馆,启动馆藏下架、打捆工作,为馆藏搬迁做准备。
2012年6月18日,金融图书馆地下书库开始装修。金融图书馆馆舍装修改造期间,全部馆藏都将保存在地下书库。
2012年6月底,金融图书馆馆藏整理和清点工作完成。完成2011年期刊298种的清点、下架、工作,送装订190种。剔除不符合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原则的馆藏图书6402册,合订期刊2945册。
二、馆舍布局
原人行图书馆位于成府路43号院内D座一、二、三 层,共有馆舍面积1400平方米。一层为外文图书、中文过刊、外文过刊、学位论文;二层为中文图书;三层为中外文报刊、工具书、国际金融组织资料(IMF、ADB等)阅览室。这样的馆舍布局每层楼都至少有一个出入口,不利于集中管理和读者服务,同时也造成人力的浪费;而且D座没有电梯,这对于经常搬运书刊的图书馆来说非常不方便。因此,金融图书馆正式成立后面临的第一项大工程就是馆舍装修改造。
经与金融学院商议,决定利用学院整体装修改造这个契机,将金融图书馆馆舍由原的位置迁移到A座4层,以便今后金融图书馆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整个A座4层面积约900平方米,为了弥补馆舍面积的不足,学院在B座地下提供给图书馆约3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成密集书库。
装修改造后的金融图书馆由2个部分组成:地下密集书库和地上开架借阅区,总面积1200平方米。地下密集书库设计馆藏容量7万册,用于存放闭架借阅的图书和合订期刊。地上开架借阅区设计阅览座位60个,馆藏容量6万册,用于存放开架借阅的图书和合订期刊、原五道口纸本硕士论文、原五道口纸本博士论文、金融特藏资料、现刊、报纸等。在开架借阅区还设有自助借还书机、自助文印机、电子信息检索阅览设备、阅报机、校园IC卡刷卡机等。
2012年7月23日,金融图书馆全部馆藏开始搬迁到刚装修好的地下书库:7月26日完成1274箱装箱馆藏的搬运,7月31日完成5000捆(约50000册)馆藏的搬运,至此馆藏搬迁工作结束,金融图书馆装修改造工作拉开序幕。
2013年1月4日,金融图书馆装修完成,开始搬家。从这天起,金融馆的馆员为争取开学开馆的目标艰苦奋斗。
2013年2月25日,金融图书馆开馆试运行。试运行期间的开馆时间是:周一~周五8:00~22:00,周六、日14:00~22:00。预计2012年11月竣工。
三、馆藏资源与服务 金融图书馆致力于金融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收藏,为我校金融学学科发展提供积极有力的文献保障和深度的学科服务。
金融图书馆馆藏以经济、金融类为主,总量约8万7千余册,包括:中文图书32,299种/61,758册;西文图书(含俄文)5084种/6,646册;日文图书779种/894册;中文合订期刊810种/7,265册;西文合订期刊147种/4,028册;日文合订期刊12种/205册;博士论文513册/141人,硕士论文5712册/1535人;每年订购纸本中外文报刊近200种。另外,还藏有珍贵的国际金融组织资料(IMF、ADB、WB等)约2万件。【此处数据有必要更新吗?不更新也没有问题。不用更新,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新增。】
金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得到了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收到若干捐赠,如刘鸿儒老师捐赠设立的“刘鸿儒赠书专柜”等,为丰富专业馆藏资源起到重要作用。金融图书馆面向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和金融学院校友开放,提供覆盖全馆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设置随手可得的电话咨询系统,布置随处可见的公共信息发布系统,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和辅助设备。读者可以在金融图书馆获得所需要的全部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清华大学的师生可持本人工作证或学生证按有关规定借用金融图书馆的图书资料。金融学院的校友凭金融学院校友办发放的“校友卡”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按有关规程使用金融图书馆。金融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校图书馆之间实现通还服务。
装修改造后,金融图书馆的开馆时间还在与金融学院商议中。
四、目标与愿景
作为一个专业图书馆,金融图书馆的目标是为清华大学金融学教学科研服务。因此满足金融学院各项教学科研的需求,成为金融图书馆最主要的目标。
清华大学金融学院是在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它既有百年清华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又与研究生部深厚的业界背景相融合。这里先后走出了两千余名校友,其中不乏中国金融界的领袖,甚至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务实之路”以及“紧贴金融改革发展前沿的培养模式”是金融学院最鲜明的特点。学院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金融EMBA,常年举办各种金融类的高级培训班;教师以外聘为主,且多为中国金融界著名专家、学者,如巴曙松、刘鸿儒、周小川等。学生一般集中在一年级修完学分,随后的时间多在各金融机构实习并完成论文。因此金融图书馆的读者需求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地理位置分散,读者需求非本地化现象严重;
2、对经济数据、经济金融指标等事实型数据需求大,这类事实性数据最好图文,附带生动案例;
3、读者需求的时效性很强,且一般很难通过图书馆的正常采购途径获得。
鉴于上述特点,金融图书馆将秉承“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依托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调动金融学院校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导,实体馆藏为基础,致力于开展专、精、深的学科咨询和服务,不断开拓创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培养更多金融专业精英,打造国家的金融智库,为建设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清华大学图书馆40问
清华大学图书馆40问
1.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何年?经过怎样的历史变迁?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你知道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吗?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在1916-1920年间陆续建成的图书馆(东部)、科学馆、体育馆(前部)和大礼堂,全部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主持设计。四大建筑在1920年前后相继落成,和稍早建成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为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为学校发展成为大学奠定了基础。
3.您是否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
清华大学图书馆建于1916-1919年间,建筑面积2114.4平方米。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全部照欧美新式避火法建造。图书馆于1930-1931年间又进行了扩建,为老馆之中部大厅和
西翼。由杨廷宝(1921届校友,在建筑界与梁思成一起被誉为“南杨北梁”)设计,建筑面积5588.56平方米。扩建部分与原有者浑然一体,很难看出是先后建造的,被公认为扩建工程中的杰作。到改革开放后图书馆又有新的发展,紧接老馆以西建设了新馆。新馆建于1988-1991年间,由我校关肇邺、叶茂煦教授设计,建筑面积20120平方米。新馆与旧馆风 格和谐统一。清华大学逸夫图书馆建成后,曾先后获奖:(1)1992年4月获国家教委颁布的邵逸夫先生捐款工程一等奖。(2)1993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3)1993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4)1993年获建筑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5)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奖。(6)2001年获九十年代北京市十大建筑奖。(7)2009年获国庆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4.你知道逸夫馆前小广场前池内铜质喷水塔是由谁捐赠吗?
逸夫馆前小广场前池内,树立着一座样式古朴的铜质喷水塔,基托的下面雕刻着“Class 1922”字样,这是1922级同学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品。
1922级是校史上留美预备部时期毕业人数最多、人才最众的一个班级,共毕业学生94人,其中包括闻一多、萨本栋、吴泽霖、雷海宗、潘光旦等。
5.抗日战争初期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被迫南迁。你知道日寇在占领清华园之后,对清华大学图书馆做什么暴行了吗?
1942年,梅贻琦校长在《抗战期中之清华》(三续)中沉痛地向校友提到“故园之情形”: “据最近由平南来校友叙及,清华园仍为敌人占作伤兵医院。大礼堂中一部分之座椅最初曾遭破坏,逮敌人亦以为集会之所,始不再续予损害。图书馆之出纳部分为会客室,阅览室为食堂,书库内藏书,西文书之贵重部分被掠一空,运往敌国;中文部分今年出版之各种期刊,悉遭焚毁。其他中西典籍,於去秋扫数移至伪北京大学,于是插架琳琅之书库,以告一空矣。”
6.你了解抗战时期,长沙临时大学时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吗?
由于七七事变发生突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图书、仪器、设备大部分未能运出,清华大学抢运出的一部分图书仪器设备,因交通阻断,一时不能到达,图书仪器极感缺乏。当时又限于经费,无力大批购置。于是,长沙临时大学与迁至长沙的北平图书馆合作,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图书馆。
7.您是否知道中共清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图书馆工作过?
1926年11月间,燕京大学经济学毕业生王达成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找到一个工作。他在图书馆购置股任职员,每天在图书馆一楼上班。到清华前,中共北平市委的负责人陈为人向
介绍了清华的两个党员,一个是雷从敏,一个是朱莽。这就是说,在王达成来清华前,清华只有这两位中共党员。王达成到清华后,陈为人通知雷、朱两人到他房间来,开了个会,把三个人组织了起来,成立一个支部,并任命王达成为支部书记。这就是清华第一个党支部建立的过程。
8.哪位共产党员的纪念碑竖立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北面墙壁上?
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墙壁上汉白玉烈士纪念碑的这段铭文,纪念的是一位清华学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施滉。
1949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解放后的第一个校庆日,清华1924级部分在京校友为他们的老同学、清华留美生中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施滉烈士在清华园立碑。步入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你会看到在大厅北壁上,嵌着一面白地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这就是施滉烈士的纪念碑了。上面镶着施滉烈士的铜像,刻着他的简历,还刻有这样的诗句: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9.您是否知道清华大学校园中的“三•一八”断碑? 韦杰三(1903―1926),广西蒙山人。1925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学习。1926年3月18日,参加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举行的抗议八国通牒的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遭到段祺瑞反动政府的屠杀,身中4弹,于3月21日牺牲。时年23岁。1957年,清华大学在图书馆的草坪上竖立了一根由北京圆明园旧墓址移来的、已经断折了的白色大理石柱,旁边有一块石板,铭刻着韦杰三的主要事迹。为了纪念“三·一八”,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13届学代会因考虑到纪念韦杰三烈士的断碑原址比较偏僻,决定将其迁至图书馆前,以随时唤起人们对 烈们的怀念。1957年3月18日,在“水木清华”山后的小溪旁举行了浓重的迁碑仪式。1986年图书馆扩建时,断碑迁至“水木清华”后山坡。
10.清华大学的校训也篆刻在图书馆里,你知道它在什么位置吗?
图书馆老馆正厅壁上端嵌清华老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是1958级于毕业40周年之际献给母校的礼物。
11.你知道“闻亭”二字是谁题写的吗?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我校校友和教授,他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均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校,重建钟亭。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图书馆主任潘光旦教授所书。亭内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
12.自建馆以来,我馆中外文图书资料使用了哪几种分类法?
自1912年建馆至今,我馆已走过了近百年,在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排架方法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采用了多部分类法。刚建馆时,我馆的中、外文图书均使用“杜威法”进行分类和排架。20世纪30年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的施廷镛先生主持创编了“中文图书分类法”,从那时至50年代末,我馆的中文(包括古籍)和日文图书均采用这部分类法进行分类排架。这部分类法在图书馆界常被称为“施法”,另外,因这部分类法在结构上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个大类,在我馆也常被称为“八大类”。直到今天,它仍是我馆古籍编目的主要分类工具。
50年代末至1977年,我馆的中外文图书使用“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又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简称“大型法”)进行分类排架。这部分类法是目前我馆使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前身。
20世纪70年代由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后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我馆自1977年开始至今一直在使用这一分类法进行图书资料分类排架,这部分类法是我国图书馆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分类法,至2010年已出版到第五版。
13.你知道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考部的前身吗?
图书馆主任洪有丰曾介绍,“民国元年时,图书室隶属于庶务处,仅有管理员一二人,司理一切,无所谓组织也。至民国三年夏,图书室始离庶务处,另为学校行政之一部。但是规模甚小,亦无组织可言。迁入另建之馆舍后,一切办法,尚循旧例。民国8年(1919年)秋,图书馆主任戴志骞先生,改弦更张,厘订组织,设立管理股、中文编目股、西文编目股、参考股”。参考股即参考部的前身。
14.您是否知道曹禺先生与图书馆的故事?
1933年,23岁的年轻大学生曹禺在清华图书馆里完成了不朽的名著《雷雨》。每当他回忆起这部剧作的写作过程时,总念念不忘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帮助过他的图书馆金管理员:“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样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文的性格与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根据历史资料推断,曹禺是在当时的西文阅览室,即现在清华图书馆老馆第一阅览室。
15.复校后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经历过怎样的资源补充过程?
清华复校后,图书馆任务繁重,除建筑物遭日军损坏需重新整修外,原留馆之大半藏书已被日本掠夺或转拨其他单位,需要清查索回。潘光旦于1946年秋回到北京,兼任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他亲自奔走之处甚多,例如争取敌伪图书之分配、洽购私人大批藏书等。在任期间,潘光旦曾经手收购刘半农遗书14000册,苏州金氏藏书15000余册,接受北平卢本斋图书馆赠书等。
16.清华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的几位知名馆员与馆长
洪有丰,中国图书馆学家,1916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院。1919年赴美攻读图书馆学,1921年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学士学位,学习期间兼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编目部工作。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
毕树棠,1921年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从此有了良好的自学条件。他边工作边自学外语,以英语为主,兼学法语、德语、拉丁语,新中国建立后又自学俄语,被清华师生誉为“活字典”。毕树棠埋头于清华图书馆工作60余年,撰写了大量的中外书刊介绍,向读者通报出版界的消息和世界文坛动态。他为人谦诚,学识广博,得到清华名教授的礼遇,翻译了司各特的《圣•罗南之泉》与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密西西比河上》等著作。
戴志骞,1914年应聘为清华图书室主任,1917年赴美留学,获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学校学士学位,为早期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于1914-1917年,1919-1923年,1925-1928年三次出任图书馆馆长。
17.80年代初,清华大学图书馆采取何种现代化方式为全校师生提供咨询服务?
1983年4月,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书目计算机辅助检索系统正式开通,为全校师生提供咨询服务。这是我国图书馆业务从落后的手工作业向先进的自动化管理迈进的成功尝试。
18.您是否了解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清华大学中心?
为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适应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需要,教育部在七八十年代在全国成立13个外国教材中心图书室,分工负责理、工、农、医、管理等各门类外文教材的引进、管理、推广、研究。目前各外国教材中心隶属于各中心所在的图书馆,比如清华大学外国教材中
心就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外国教材中心成立于1985年,二十多年来,清华大学外教中心借助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在调查各院系使用需求的基础上,系统收集了所负责 的理、工、管理类西文教材教参,除满足本校教师的使用外,还为全国各科研院校提供文献。
19.“清华大学文库”建立于什么时期,清华大学文库包含哪些收藏?
清华文库建立于1987年,主要收藏清华学人(包括曾在清华任职的教师、工作人员和历届校友)的个人学术著作;清华自建校以来的校刊及其他内部或对外出版刊物,以及各种有关清华人、事、物、历史等的书籍资料等。具体包含普通校友文库、名人专架、院士文库、人文名师文库、清华机构出版物、清华资料、清华主办的国际会议论文库、清华纸本学位论文等。清华文库”除收藏以上类型的赠书外,还收藏校友捐赠的其它珍品,包括各种非书资料,如名人手稿、笔记、书画、照片和物品。例如文洁若女士在清华读书时使用的校徽、她与先生萧乾的部分获奖证书、手稿、奖杯、奖品;朱鉴荣校友捐赠的闻一多先生手书条幅等等。
20.你是否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的联系,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帮助教师、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自1998年开始在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2006年又进一步扩大至部分专业馆。每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负责联系某个院系,主要针对教师、研究生层面开展工作。
21.你知道清华大学图书馆曾被称赞为“杰出的图书馆”吗?
1996年8月,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期间,IFLA大会主席韦奇沃斯及秘书长沃格特前来图书馆做了长达1小时的参观指导,并分别留言:“我对清华大学图书馆留下深刻印象,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看它都可称做是杰出的图书馆”,“我高兴地参观了这样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图书馆”。您了解学术信息资源门户吗?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地利用电子资源,图书馆在学校“211”二期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引进新的电子资源整合系统,建立了“清华大学学术信息资源门户”。该门户系统对清华大学读者可利用的电子资源进行整体性揭示(包括:购买的资源、自建的资源、网上免费资源等);实现针对分布异构电子资源的整合检索和获取目标信息的无缝链接;并能够为注册用户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包括:个人电子书架、我的数据库、我的电子期刊、个人检索历史、定制Alert服务——即系统定期把最新检索结果发送到用户邮箱等)。“清华大学学术信息资源门户”将电子资源的导航与检索、馆藏书刊目录查询、馆际互借
和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参考文献引用以及网络搜索引擎等扩展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一个门户,读者可以远程访问、无缝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更为有效地利用图书馆提供和揭示的信息资源。
23.您是否了解图书馆推出的服务宣传月活动?
为了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与联系,图书馆每两年举办一次服务宣传月活动。2006年推出了“走进你身边的图书馆——2006图书馆宣传推展月”活动,包括特邀讲座、主题展览、“了解图书馆服务讲座”、网上调查等活动。2008年10月,图书馆举办了主题为“沟通无极限,服务有新意——2008年图书馆资源服务宣传月”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启动现场咨询、“最受读者欢迎的服务项目”评选,读者体验上架等。2010年11月,图书馆举办主题为“悦读畅享,书香百年——2010年服务宣传月”活动,活动 内容包括“图书馆,我想对你说”有奖征言、“读者之星”评选、新服务新变化、人文社科图书馆介绍会等,向全校读者全方位推广图书馆的新资源和新服务。
24.清华大学科恩图书室的由来?
罗伯特•科恩教授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波士顿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及科学哲学的研究。2007年,科恩教授把他终身收藏的21,000 余册书刊,全部捐给清华大学。
这批捐赠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所有22个基本大类。科恩图书是是清华大学第一个以捐赠者命名的图书室,是专门为感谢科恩先生捐赠所建。
25.您是否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收藏情况?
清华大学图书馆图书馆中收藏有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古籍、少数民族典籍及文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洪有丰、袁同礼、朱自清、潘光旦在担任图书馆主任期间曾亲自主持文献入藏,使得大批极具学术价值的古籍善本汇聚本馆。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任教清华园,图书馆的古籍也围绕着他们各自的研究专题而不断丰富着内容。刘半农、卢木斋、金天羽、陶孟和等私人藏书或捐赠或售卖于清华,亦使藏书家原有的独到之处成为清华古籍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刘仙洲、张子高、陈岱孙等众多学者的私人赠书入藏清华,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的古籍收藏。目前馆内共珍藏中文古籍2.8万部,23万余册,西文善本数百种。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清华大学图书馆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清华大学图书馆还收藏有珍贵文物,1947年为筹建清华大学美术史考古学系及博物馆,由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李济、袁复礼诸位先生主持,短时间内搜集购买了大批文物,此后这批文物一直珍藏于图书馆。八十年代以来,图书馆还接收了一些校友的珍贵馈赠,如宋丘余庆绘《设色工笔花鸟卷轴》、唐银壳鸾凤月宫龙腾镜等19面青铜镜、徐悲鸿绘《奔马》等。目前这批文物包括青铜器1489件,甲骨1755块,兽骨、玉石器234 块,古钱币217 件,字画40幅,舆图、阵图27幅,清乾隆时期巨型缂丝佛像1幅,碑刻墨拓近千幅。这批丰富多彩的出土及传世珍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26.您知道图书馆收藏有甲骨吗?
清华大学图书馆现藏有甲骨1755版,兽骨233块,在大陆145个甲骨收藏单位中,其收藏数量列第十一位,可见清华大学所藏甲骨数量是非常之丰富的。
这批珍贵甲骨来源包括原胡厚宣先生收藏七百余片,于省吾先生所藏六百余片,及原通古斋藏27片等。甲、骨均有,不仅数量多,而且大都文字记录完整、骨面清晰,内容丰富,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尤为可贵的是,清华大学现收藏有一批抗战期间出于安阳小屯的甲骨材料,甲骨为一坑独出,在出土后屡经流散,后经胡厚宣先生等收购、整理和保护,现主要部分为清华所有。这是目前现存十数万片甲骨中除去发掘品唯一可知是具有一单独出土单位的一批资料,为学术界广泛关注,非常重要,堪称甲骨精品。
相关部门及学校和图书馆各级领导历来对清华大学所收藏的这一批珍贵甲骨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以整理和保护。
27.您知道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吗?
建设学习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学习条件,是图书馆多年追求的目标。2007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图书馆对三期建筑大厅和四层多功能电子阅览室进行了改造,406室改成成为信息空间。改造后的406,家具设计摆放成IC形状,作为Information Commons 的符号象征。
28.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有哪些?
为使学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及服务形成合理布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若干已有一定基础的院系图书资料室逐步发展扩大,建成相应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目前全校已有六个专业图书馆—— 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医学图书馆。
29..您了解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吗?
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前身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学院从创建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到九十年代末期,结合学院所设立的专业,该馆艺术设计类藏书已处于国内美术院校领先地位。
1999年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图书馆随之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建馆50多年来依照学院办学方针,图书馆建设适应艺术设计和美术教育的专业要求,在国内同类型图书馆中具有藏书完整、专业方向明确的优势。
为了实现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学校、学院和大学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该馆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2005年10月,美术图书馆迁入清华园校区,面向全校师生提供阅览服务。
30.您了解清华大学医学图书馆吗?
清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图书馆成立于2006年7月,并于2006年9月18日正式开馆,是继经管、法律、建筑、人文、美术专业图书馆后的又一个研究型专业化图书馆。它是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锦记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文达先生捐赠1000万港币和清华大学注资共同兴建而成。为纪念李文达先生捐资助教之义举,特将本图书馆命名为“李文达医学与生命科学图书馆”。
31.您是否了解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于2011年4月百年校庆期间正式落成并投入服务运行。人文社科图书馆由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坐落于清华大学教学核心区,是清华大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建筑平面布置为矩形与圆形两个体量穿插的形式;北侧设置为南北向带锯齿状的矩形,西侧为圆环形,形状像一把钥匙,寓意着图书馆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建筑设计简洁大方,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建筑立面挂装浅米色石材,与校园整体色调统一协调,在突出浓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失现代感。建筑总面积为20000平方米,共7层,包括2层地下密集书库、地面层和地上4层;提供阅览座位1000余席,馆藏容量为120万册书刊。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厅名为“日新厅”,取自“人文日新”之意,由图书馆采编科古特藏支部承欢老师首次提名。
32.您知道即将建设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北楼吗?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经过三期建设,现有规模约27820平方米,但仍不能满足清华大学未来发展的需要。几年前清华得到著名华人金融家、实业家、印尼力宝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文正先生800万美元慷慨捐赠,准备兴建北楼,这将极大改善和推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新建成的李文正馆将藏书120万余册,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提供1000余阅读席,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并与图书馆原来的三期工程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综合性、藏书丰富、多功能、现代化、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共同组成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系中的总馆。
33.您使用过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新版中英文主页吗?
图书馆新版中英文主页集成了强大的立体整合检索功能,界面清新、功能强大、动感灵活;支持IPV4和IPV6双栈访问。中文主页的日点击量达百万次;英文主页于2008正式推出服务,为来访的国外学者和学生提供高效的资源导引和检索服务。
34.您知道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实体馆藏数量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确立了建设研究型、数字化、文明开放的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奋斗目标,经过 “211”、“985” 等项目的建设,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跨上了新的台阶,基本实现了基于网络计算机环境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
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由校图书馆及人文、经管、法律、建筑、美术和医学等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建筑总面积约 4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余席。实体馆藏总量376万册(件),包括20多万册古籍和一批甲骨、青铜器和名人字画等文物珍品。
35.您是否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管理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出现,而随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图书馆将继续坚持“读者为中心、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努力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36.百年校庆期间,哪位国家领导人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观并与学生进行座谈?
2011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到清华大学视察指导工作,先后考察了美术学院和电子工程系,并在图书馆与清华学子亲切座谈。在图书馆,吴邦国关切地询问起同学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还好吗?来图书馆上自习是否还提前抢位置?同学们告诉他,现在依旧如此,每天很早来到图书馆,座位就已经基本满了。吴邦国 满意地点点头,他说:“这就是清华的学风。清华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传统,具有很好的读书环境,正是如此才培养出了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37.你是否知道图书馆曾被称为“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过: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
38.图书馆利用新技术,推出了哪些系统服务?近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积极利用新技术,实现适应信息服务环境变换的业务创新。在图书馆主页推出了一系列“酷”服务,包括馆藏地图服务、短信服务、RSS订阅和图书馆工具条。在主页LAB新体验中,智能聊天机器人、电子期刊RSS订阅、TWIMS、Thulib cookies、社交网络、OPAC新体验、最新文章推送、RSS订阅、图书馆工具条、个性化主页等新服务新体验均受到读者的欢迎与喜爱。
39.百年校庆期间,图书馆推出了那些展览?
百年校庆期间,为迎接八方校友,展示清华珍贵馆藏,图书馆举办了许多大型展览,包括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物珍品展、地方志与地方文献展、清华知名校友资料展、“保钓、统运”专题展、馆藏老论文展等系列展览。展板系列展览包括图书馆新服务新变化、清华大学名人手稿专藏展、地方志与地方文献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主题展。清华大学校友也在图书馆展出大学大师——香港清华同学会捐赠摄影作品展、清诗华墨——宗家源书法展、《百年树人》主题文化作品展等文化成果,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40.您知道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有远程书库吗?它在什么位置?
新时期,为了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缓解空间压力,清华大学图书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馆情,启动了远程书库建设项目,建立了清华大学图书馆远程书库。基于地价、运输费用、运营成本、保存条件等方面因素,对学校周边及京郊地区进行考量,最终确定与清华大学核研院合作,启用我校昌平校区已有的闲置书库(原为档案库)。清华大学图书馆远程书库的建立改善了主馆馆藏空间不足的现状,节省了书刊存储空间,为图书馆开辟学习共享空间(包括咨询区、媒体区、学习讨论室、小组活动室、读者休闲区等)提供了物理空间保障。
第三篇: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简介
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78年,2003年4月原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分部)、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河北工程学院,图书馆也随之合并为河北工程学院图书馆,2006年2月随学校更名而改为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现有三座馆舍,分布于主校区、丛台校区、中华南校区,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670席。图书馆设有机构: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阅览部、技术部、丛台校区分馆和中华南校区分馆。另外,在校属学院中设有8个资料室。
图书馆拥有各类印刷型馆藏资源200万册,全文电子图书370万种,全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年订购中外文期刊3200种;先后引进中外文数据库27个,自建数据库3个,全文电子期刊近39000种,学位论文410万篇。涵盖理、工、农、医、管、文等多个学科,形成了学科覆盖基本齐备、多种载体形态并存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图书馆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上不断拓展,除提供书刊借阅服务外,还提供参考咨询、电子资源检索、学科服务、馆际互借等深层次和个性化服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面向院系的学科服务;图书馆网站为读者提供7×24小时的书目查询、借阅查询、电子文献浏览和下载、文献传递、新书荐购、学位论文提交等服务;作为Calis成员馆,可以依托成员馆的丰富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传递服务。
近年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条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图书馆现拥有各类服务器13台,存储空间为50TB,目前数据存储容量为30TB。采用ILASⅡ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搭建了各校区图书馆统一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了各校区图书的通借服务。图书馆网站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化服务,读者通过网络可随时进行书目查询,浏览和下载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新书推荐、学位论文提交、文献传递、意见反馈等。
图书馆现有在职职工107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38人;有博士学历4人、硕士学历8人、大学本科53人。职工队伍的学科层次、专业知识结构、职称比例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
依托丰富的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图书馆正致力于为师生提供高水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建成与学校学科建设相适应的、高水准的、信息全方位覆盖的数字图书馆。
第四篇: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简介
一、基本概况
1、图书馆成立于1977年12月19日。1989年建成2130平方米的图书楼,占地面积4.5亩;总资产172万元。现有藏书15.3万册,年均接待读者3.5万余人次,图书流通6.2万余册次。
2、部门设置。采编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流通处、资料室、办公室等部门。
3、人员编制。12人,行政管理2人,业务人员10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6人,技校1人。
4、技术职务。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
2010年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投资80万在我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商洛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服务机40台。
二、资金投入
从2006开始,各级财政部门先后投资80余万元用于商洛市图书馆图书楼维修改造,我馆翻新了图书馆楼屋面,馆舍内安装了暖气,各部位配备了空调。完成了阅览室、采编室、图书流通处以及门庭的改造维修,更新了阅览室桌椅。2008年我馆自筹资金5万余元更换了书库、样本库木质书架。与此同时还完成了馆舍外部“绿色走廊”的建设,硬化、美化了图书楼的外部环境。
自2006年起,购书经费单列,每年财政预算6万。2009年起增加到每年10万。
三、延伸服务。
近年来,我馆除搞好日常阵地服务外,还适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2011年7月1日实施的图书馆零门槛进入,全面免费开放以来,上街市、下农村、走机关、进学校,通过“展板”、“资料目录”、“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免费服务项目、内容、延长开放时间、“文津奖获奖推荐书目”、“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建设新农村推荐书目”等,并在商州区沙河子镇文化站、杨峪河镇上赵塬村、下赵塬村建立了图书流动服务点,为农民朋友送去了文化、科普信息。我馆还在商州看守所及商州监狱建立了服务点,对服刑人员进行普法教育,促进服刑人员改造。为方便读者,我馆上街现场为市民办理“借书证”、“阅览证”,倾力满足老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残障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的读书与文化、科技信息需求。适时开展了图书和“共享工程”网络推介、讲座、展览等服务。通过满意服务,竭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多种服务的需求,为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均等化,满足我市民众基本文化需求,构建和谐商洛,营造书香商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图书馆简介
赛罕区图书馆申请补助报告
赛罕区图书馆建馆于1979年,2012年8月图书馆再迁于南二环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三楼。图书馆现馆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同服务中心共享使用有多功能教室、大型培训室、会议室、职工活动中心等总使用面积逾3000平方米,目前赛罕区图书馆达到三级图书馆标准。图书馆在职人员10人,馆内设有借书处、少儿图书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赛罕区支中心五个服务窗口。报刊阅览室座席120个,电子阅览室计算机30台接入互联网光纤100兆,免费为读者上网查询资料。藏书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免费为读者提供信息查阅,每周开放56小时。
目前,我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公共设施、报刊杂志书籍种类及数量等方面较不完备,特此提出申请。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文献资源数量、品种不齐全,藏书量不足。按照赛罕区
图书馆现有藏书50000册图书且80%的图书陈旧情况来看,按国家设定人均拥有藏书量指标0.6—1.5册/人均,远远不满足我区现有63万人的借阅需求。需新增大量图书满足读者的需求,且少儿类图书藏书严重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