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简介
(http://lib.bjucmp.edu.cn)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最早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1993年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001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同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遂分为东西两区。现馆舍总建筑面积15811平方米,其中西区图书馆为2006年新建,2007年投入使用,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东区图书馆199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现图书馆下设办公室、流通部、东区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信息技术部一个行政与五个业务部门。图书馆现有职工38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1人,在职硕士生3人,本科生15人,大专生14人,大专及以下4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3人。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馆馆藏建设已形成了一个以中医药文献为主、西医文献为辅、兼容其它学科的藏书体系。现馆藏纸质书刊达66万余册,并每年新增纸本文献4万余册,其中馆藏中医药图书3.1万种,共近20万册。馆藏线装书2435余种,共6179函,3万余册;其中含善本及少量孤本,主要以明清两代刻本为主,许多是医学经典藏书,2005年起我馆陆续收到教育部赠送总价三百多万元的《中华再造善本》一套。馆藏期刊10万余册,其中中西医期刊6万6千余册,外文期刊2万8千册,现刊千余种。另我馆自2000年开始陆续购买了电子图书,至今已33万余册,其中中医药类电子图书2.3万册。我馆自主开发了《道藏医药文献数据库》《馆藏中医古籍数据库》《本校师生著作学术文库》《中医医德文献数据库》《国外中医药法律法规数据库》《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论文》六个数据库。图书馆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并和校园网相联。本馆可向读者提供文献外借、阅览、检索、Internet上网、中医药科研课题检索与查新等服务。我馆对本校师生免费开放,周开馆时间达到85小时。我馆书刊已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对读者实行全开架借阅一体的管理模式。每年9、10月份会对每个新生进行图书馆入学教育。我馆还承担了我校文献检索课的部分教学任务,并不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等活动。我馆2002年与周边的化工大学图书馆、服装学院图书馆、外经贸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了四校图书馆馆际互阅的体系;2003年底加入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为我校读者和联合体成员馆读者提供馆际互借服务,极大的丰富了我校师生的可借阅图书量。我馆是全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委员馆,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协会的委员馆,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编目工作委员会的理事馆。1999年,本馆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分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的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2004年教育部对我馆查新机构重新进行了认定,授予“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YZH01)”公章和机构名称匾牌。近五年来,我馆参加了国家科技部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美合作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课题十余项,并有近十项课题获奖。这五年来我馆工作人员在各种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四十余篇,由我馆工作人员独著、合著、主编、参编的出版物也有十余种。21世纪我馆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中医药图书文献馆藏最丰富、智能化程度最高、科研能力最强的大学图书馆。
第二篇: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简介
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78年,2003年4月原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分部)、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河北工程学院,图书馆也随之合并为河北工程学院图书馆,2006年2月随学校更名而改为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现有三座馆舍,分布于主校区、丛台校区、中华南校区,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670席。图书馆设有机构: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阅览部、技术部、丛台校区分馆和中华南校区分馆。另外,在校属学院中设有8个资料室。
图书馆拥有各类印刷型馆藏资源200万册,全文电子图书370万种,全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年订购中外文期刊3200种;先后引进中外文数据库27个,自建数据库3个,全文电子期刊近39000种,学位论文410万篇。涵盖理、工、农、医、管、文等多个学科,形成了学科覆盖基本齐备、多种载体形态并存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图书馆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上不断拓展,除提供书刊借阅服务外,还提供参考咨询、电子资源检索、学科服务、馆际互借等深层次和个性化服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面向院系的学科服务;图书馆网站为读者提供7×24小时的书目查询、借阅查询、电子文献浏览和下载、文献传递、新书荐购、学位论文提交等服务;作为Calis成员馆,可以依托成员馆的丰富资源,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传递服务。
近年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条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图书馆现拥有各类服务器13台,存储空间为50TB,目前数据存储容量为30TB。采用ILASⅡ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搭建了各校区图书馆统一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了各校区图书的通借服务。图书馆网站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化服务,读者通过网络可随时进行书目查询,浏览和下载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新书推荐、学位论文提交、文献传递、意见反馈等。
图书馆现有在职职工107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38人;有博士学历4人、硕士学历8人、大学本科53人。职工队伍的学科层次、专业知识结构、职称比例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
依托丰富的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图书馆正致力于为师生提供高水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建成与学校学科建设相适应的、高水准的、信息全方位覆盖的数字图书馆。
第三篇:图书馆简介
赛罕区图书馆申请补助报告
赛罕区图书馆建馆于1979年,2012年8月图书馆再迁于南二环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三楼。图书馆现馆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同服务中心共享使用有多功能教室、大型培训室、会议室、职工活动中心等总使用面积逾3000平方米,目前赛罕区图书馆达到三级图书馆标准。图书馆在职人员10人,馆内设有借书处、少儿图书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赛罕区支中心五个服务窗口。报刊阅览室座席120个,电子阅览室计算机30台接入互联网光纤100兆,免费为读者上网查询资料。藏书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免费为读者提供信息查阅,每周开放56小时。
目前,我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公共设施、报刊杂志书籍种类及数量等方面较不完备,特此提出申请。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文献资源数量、品种不齐全,藏书量不足。按照赛罕区
图书馆现有藏书50000册图书且80%的图书陈旧情况来看,按国家设定人均拥有藏书量指标0.6—1.5册/人均,远远不满足我区现有63万人的借阅需求。需新增大量图书满足读者的需求,且少儿类图书藏书严重缺少。
第四篇: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简介
一、基本概况
1、图书馆成立于1977年12月19日。1989年建成2130平方米的图书楼,占地面积4.5亩;总资产172万元。现有藏书15.3万册,年均接待读者3.5万余人次,图书流通6.2万余册次。
2、部门设置。采编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流通处、资料室、办公室等部门。
3、人员编制。12人,行政管理2人,业务人员10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6人,技校1人。
4、技术职务。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
2010年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投资80万在我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商洛市级支中心”,电子阅览室服务机40台。
二、资金投入
从2006开始,各级财政部门先后投资80余万元用于商洛市图书馆图书楼维修改造,我馆翻新了图书馆楼屋面,馆舍内安装了暖气,各部位配备了空调。完成了阅览室、采编室、图书流通处以及门庭的改造维修,更新了阅览室桌椅。2008年我馆自筹资金5万余元更换了书库、样本库木质书架。与此同时还完成了馆舍外部“绿色走廊”的建设,硬化、美化了图书楼的外部环境。
自2006年起,购书经费单列,每年财政预算6万。2009年起增加到每年10万。
三、延伸服务。
近年来,我馆除搞好日常阵地服务外,还适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特别是2011年7月1日实施的图书馆零门槛进入,全面免费开放以来,上街市、下农村、走机关、进学校,通过“展板”、“资料目录”、“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免费服务项目、内容、延长开放时间、“文津奖获奖推荐书目”、“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建设新农村推荐书目”等,并在商州区沙河子镇文化站、杨峪河镇上赵塬村、下赵塬村建立了图书流动服务点,为农民朋友送去了文化、科普信息。我馆还在商州看守所及商州监狱建立了服务点,对服刑人员进行普法教育,促进服刑人员改造。为方便读者,我馆上街现场为市民办理“借书证”、“阅览证”,倾力满足老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残障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的读书与文化、科技信息需求。适时开展了图书和“共享工程”网络推介、讲座、展览等服务。通过满意服务,竭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多种服务的需求,为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均等化,满足我市民众基本文化需求,构建和谐商洛,营造书香商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文法系、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中药企业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9个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科研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等9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本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学校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上合作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于1999年开诊,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建于1958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
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剂量注射液GmP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药品。
建校48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2万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2342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40个合作项目,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校代码:10026
所在省市:北京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联系电话:010-64214980 学校传真:
学校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