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产商到生活服务提供商 北大资源创新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5: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地产商到生活服务提供商 北大资源创新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地产商到生活服务提供商 北大资源创新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从地产商到生活服务提供商 北大资源创新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从地产商到生活服务提供商 北大资源创新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学习时报 2013年5月20日

编者:“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一届中央政府推动未来中国城镇发展、解决中国深层次矛盾的重要发力点。如何有效推进城镇化,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各种棘手的问题,是目前各界都非常关注并在研究的重要课题。日前,中央党校“新型城镇化与社区建设”课题成果发布会在中央党校报刊社举行。发布会由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北大资源集团协办。

课题成果发布报告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度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社区建设的七大对策。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3%,在规模快速扩张同时,忽视了人的城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市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老龄化、城市居民需求升级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城市配套设施缺位、服务短缺,社区建设滞后等矛盾显现,迫切需要新的社区管理理念和新的社区管理模式。

“我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克服过去城市化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要地不要人的现象,尊重城乡居民的地位;二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尤其要注意农村社区的发展以及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四是城市的现代化,加强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克服目前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病,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谈到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副主任、“新型城镇化与社区建设”课题组成员向春玲教授表示,基于此,要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就需要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社区建设。

报告提出社区建设首先要加强社区规划,由城市核心区向新型城乡、城郊社区延伸,由物质型社区向综合性社区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居民、企业主动参与转变,并且强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社区服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会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城市处处长贺更行还以深圳桃源居社区以及武汉百步亭社区建设为例,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参与社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参与报告会的北大资源集团总裁余丽也表示,社区建设正逐渐成为决定未来房地产行业竞争格局的重要一环,先前已经有不少开发商在此领域提前布局,如万科在全国所开发的小区中建设社区食堂,合生创展打出优质生活运营商的口号,首创置业推出的“全生活”的品牌理念等。她透露,目前北大资源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建设新文化(300336,股吧)社区的战略,在未来北大资源开发的楼盘中将整合北大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设置北大幼教中心、新文化中心等载体。

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此次课题成果的发布,将对如何通过社区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和社会管理,克服“城市病”,如何构建宜产又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凝聚力,从而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和参考作用。而新文化社区的出现也将为中国新一代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范本。

发布会由中央党校报刊社常务副总编辑钟国兴主持,课题组负责人、时任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致辞,课题组成员向春玲教授做了课题成果报告,方正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北大资源集团总裁余丽与嘉宾们分享了北大资源集团在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于群等先后做了专题点评。发布会之后,济南天桥区区委书记毕筱奇,开封新区民政局副局长崔军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部分媒体,就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话题进行了圆桌座谈。本报现将发布会上方正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北大资源集团总裁余丽的精彩言论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2013年3月5号,时任北大校长的周其凤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他有一个梦想,他认为北大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他希望让全国人民共享北大。看到这个消息以后,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北大资源这几年一直通过我们打造的社区在践行着让北大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2009年,北大资源集团重新确定自己的定位,就是要做资源整合型的城市运营商。作为北大的企业,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充分依托北大,把包括幼儿园等在内的优势的教育资源植入到社区里面去。

我们也希望借助方正集团强大的信息产业来创造一种新的开发模式,即借助方正强大的信息化力量来打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社区。同时,由于方正集团现在拥有了全金融牌照,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金融超市的概念植入到社区里面去,让我们的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投资理财服务。我们也希望依托北大医学部强大的专家资源和八大附属医院优厚的医疗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北大资源集团这几年围绕这个方向一直在探索。这个开发模式也得到了各省市政府的欢迎。今天济南市和开封市的领导也来到发布会的现场。我们和开封市合作的35平方公里开封新区的项目,以及与济南合作的徐李片区项目正在顺利进行。

这种开发模式和优势资源的植入仅仅是开发商前行的第一步。我们希望能够传承北大的人文和文化精神,来打造与其他社区不一样的新文化社区。

这样一个社区更加注重知识文化建设,注重自然生态的规划,注重人文设计,注重居民共建,包括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运营中,自我服务、共同管理,这就是我们想打造的新文化社区。

北大资源集团近两年从产品的定位、规划设计、策划,包括前期的市场营销,以及后续的居民入住以后的物业管理都围绕这几个方向进行研究。在这里向各位具体介绍一下。

新文化社区探索之一:我们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希望打造一个创新的幼教中心。2010年,北大资源集团与北大幼教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在济南、东莞、重庆等地方的项目中与幼教中心合作,建设幼儿园。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品牌层面的,更多的是注重教育理念和课程、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

北大幼教中心是北京市早教示范教育基地和示范幼儿园,借鉴和融合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技教育资源,突出“爱的情感教育”特色,强调儿童“在快乐中游戏,在行动中学习”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汲取了全纳教育思想精髓,物化儿童教育的生态观,奠定儿童与自然、与社会、与同伴、与自身互补共生、交叉融合、终生发展的基础,构筑家、园、社区三方立体教育模式。

我们在社区建设的幼儿园就传承了北大幼教中心的教育理念,吸纳北大的人文精神,包括对于儿童教育的生态观和构筑家园、社区一体等多个方面。比如在重点课程开发方面,都传承北大幼教中心的优势成果,开辟以儿童兴趣为导向的快乐与发展课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融合活动课程、以儿童健康发展评估指导的亲子教育课程等等。

我们也非常注重幼儿园的规划设计。从户外的跑道、大中型活动器械的设置、园林到室内的阳台、厨房设计等等方面,都带有人文的精神,比如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季节的变化,我们刻意不去扫秋天的落叶等等。比如阳台,除了考虑安全性,还希望班与班之间能够独立又能够沟通,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包括洗手间的设计也是要男女分开,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观念等等。

北大资源幼儿园的规划设计除了结合当地幼儿园的建设标准,还借鉴国际上,包括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的设计优势,归纳成自己的设计理念,特别注重自然生态方面的设计。比如在所有社区进行幼儿园选址的时候就考虑到生态、绿色的理念,配有植物园、景观树、动物主题小品及室外活动器械。同时考虑北大的文化传统,采取北大的建筑元素,传播北大的人文。建筑风格上也采取学院派的风格。在人文设计方面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比如选址通常选择交通便捷可达的地方,而且门口尽量留有很多的空间以方便家长接送孩子,而适当加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也为社区儿童家长搭建交流平台,形成关注教育的文化圈层,把幼儿园的教育从园内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在济南的尚品清河项目,我们建设的北大幼儿园的建筑已经落成,我们将向全国招标,希望在社区中的幼儿园建筑都是标准化的。这仅仅是尝试将北大的教育资源植入社区的第一步。

新文化社区探索之二:我们未来要在北大资源的社区中打造一个创新的文化中心新文化中心。北大资源的新文化中心是我们打造的一栋社区公共文化建筑。用文化生活场所取代了过去所有的小区会所,以空间来容纳文化、以理念引领生活,改变传统小区的格局与功能,以独特的建筑形象树立起项目的精神符号和城市的新地标。

在功能配置方面,我们设计了北大资源大讲堂、书院、艺术馆、剧场等等。

展开来讲,北大资源大讲堂具有多种功能,可以做报告厅、学术讨论厅、培训教室、视频会议、舞厅等等。我们将请北大的教授和专家,包括附中、附小的老师,还有附幼的专家深入到社区里进行巡讲,也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外请专家。

在北大资源江山名门项目,去年已经举办了12期北大资源大讲堂。北大的刘伟副校长也在这个讲堂上授了课。这个讲堂不仅面对未来的业主,也面对整个重庆市的居民。重庆电视台也进行了电视转播,在该频道文化类的节目里收视率排名第一,累计有1.7亿人次观看,极大满足了当地居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求。

在新文化中心中还设有书院。它的整个规划设计也延续北大图书馆的建筑元素。我们希望这个书院能够容纳学术思想类的图书,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沙龙,形成圈层聚会的文化交流场所。大家都知道北大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大概有800万册藏书。中国的高等教育文献保护系统的管理中心就设在北大图书馆。这个系统是与全国所有高校图书馆联网的,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借阅到全国所有高校的图书。

我们将和中国的高等教育文献保护系统管理中心展开合作。同时,我们也有中国最大的正版资源数据库,就是方正的中华数字书苑,大概有220万册的电子书,也可以共享给居民。我们还会定期在书院做一些读书会、作者分享会等等。

在北大资源的项目所在地,我们还希望将当地的北大校友会活动基地放在我们的社区中心,以传播北大的精神,分享北大的文化。

在这个新文化中心中,还设有更多的文化设施和内容,比如剧场,参照北大百年讲堂的多功能厅的方式,在这里可以做中小型的演出、电影放映、远程教育、大型会议讲座、联欢会等等。我们会和北大的艺术社团合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社团,每年定期组织北大艺术的巡演深入到社区里,以北大艺术资源作为引领,整合地方重要的戏剧、文化、舞蹈,还可延伸到拍卖、歌剧、音乐剧、活动演出、沙龙等等方面。此外,还可考虑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展,考古文物流动展览,包括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宝藏、家具、丝绸、服装等等的知识普及和巡展。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北医的怡健殿健康管理中心也会放在文化中心。由于方正拥有北大强大的医疗资源支持,我们也希望把健康管理中心和社区门诊植入到社区里面去。如通过方正集团旗下的北大国际医院项目为发展重心和战略平台,依托北大医学部及所辖众多三甲医院资源,开展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老年养护等项目。

方正还有一家软件学院。软件技术学院目前开设的课程已经延展到各个领域。我们去年向国家申请了护理学院,这可以为我们未来打造健康社区而进行专业人员储备和技术培训。

同时与北医旗下的怡健殿健康管理中心全面合作,将怡健殿首创的健康体检、健康促进和健康管家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循环服务体系植入社区,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社区医疗服务、专家级医生预约上门服务、医院挂号绿色通道服务、客户健康管理、老年医疗服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专业服务。

将来在社区中会有社区门诊、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根据社区规模的大小派驻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以此为全社区的居民提供健康管理计划,包括体检的个性化需求、康复指导等等。小病可以通过社区的全科医生解决。有大病的时候,可以提供外地居民预约挂号服务,未来甚至可以跟国际医疗机构联网。我们现在也在研究居家养老的模式,我们将通过社区的健康管理中心和社区门诊打造一套服务,实现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

在济南北大时代项目中,规划中的社区文化中心,面积达近万平方米,规划有北大资源大讲堂、剧场、文化广场等,它将成为整个济南天桥区的文化中心。

在社区中植入的文化中心,都将以北大文化作为主旋律。我们也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生活氛围,将过去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社区回归到亲密的、更加和睦的邻里关系,最终提升居民生活的宜居度、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管是在大社区,还是小社区里面,只是文化中心的规模不同,但它肯定是共同的符号。

新文化社区探索之三: 在我们的产品结构中有大项目,比如刚才提到的开封35平方公里的项目,还有济南北大时代项目。我们还有一些小社区,我们无法把刚才提到的所有有形的建筑都植入进去,那么如何让这些小社区居民也能享受优势资源服务呢?我们也有一个研发成果,就是创新的云服务,一个创新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这个灵感来自于我在英国的经历,去年我在那里待了十天,我发现在英美很多国家,50%或者是70%以上的居民不再开车去超市、购物中心,而是愿意足不出户进行网购。因为有强大的支付体系和物流体系的支撑,网购太容易了,太方便了。这样的话就解决了刚才提到的瓶颈。很多设施无法植入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享受我们提供的服务。我们专门在总部成立了电子商务的开发平台,现在有了初步的雏形。

我们开发的服务平台叫资源e家,这是一个依托北大的教育资源,融合方正的科技、医疗、金融等相关产业资源,集合教育、健康、金融、购物、生活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大家去淘宝网、京东商城是去买产品,我们想把买产品的网络变成既可以买服务,也可以买产品的平台。

目前这个平台有七八个频道。如教育频道,有北大教育资源的介绍,包括某些课程的分享。未来希望能尝试开通线上咨询系统,甚至是视频的系统。当孩子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可以进行作业的辅导,包括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服务都可以在教育频道实现。

还有书院频道、健康频道、理财频道等等,由于方正拥有全金融牌照,理财频道可以重点推广方正的基金、股票,也能让业主享受更多更好的理财产品和服务。

方正同时是全国四家苹果零售商之一,我们还设有苹果零售频道,社区居民可以优先享受苹果发布的新产品,已经实现网上购买。还有购物、物业服务等等方面。

大家感觉可能很简单,但是打造这样一个电子平台并不容易,对后台的服务体系要求非常高,包括客户的注册、购买、支付体系、发票的解决、售后服务、投诉等等。将来,在业主们购买了北大资源的房子以后,不仅会给业主房子的钥匙,还会给他一个平板电脑,上面会有资源e家的所有服务内容。

我们坚信自己的研发方向,未来北大资源不仅仅是地产开发商,还更加重视为居民社区提供生活服务,北大资源还将成为生活服务提供商。

以上是北大资源集团在新文化社区建设中,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有两个深刻的教训,一个是不重视文化设施的规划,二是不重视城市的规划。城镇化不能在过程中把文化“化”掉”。现在有很多很大的社区,万人的社区,而公共的文化平台却是缺失的。我们这几年所探索的,可以说也与政府要求相吻合,北京市朝阳区在垡头做了一个文化中心,这里创造性地推出了公共文化的居民自我管理机制,建立“文化居委会”和志愿者服务体系,举办什么活动,中心未来如何发展,全由居民说了算。

在这个“多功能”的文化中心里,有图书馆、电影院、咖啡厅、舞蹈教室、琴房,还有大书柜等等。居民还能在文化中心办喜事。这是政府在这方面尝试的成果,朝阳区下一步还要在香河、望京等多个地方建设文化中心。

在国外,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也非常重视文化方面的政策,新加坡专门成立了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体现了对文化和社区的重视。同时在社区中都规划有文化中心和文化俱乐部。今年,新加坡首个社区博物馆也会建成。说明我们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前一段时间的长春盗车案,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快,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建设怎样的道德体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都会引起世人的思考。仅靠北大资源这样一个企业的力量肯定是非常渺小的,但我们愿意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自己的实际行动。我希望北大资源可以在文化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相信通过文化可以滋养人的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相信文化的力量。

第二篇: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张德才

2005年第8期 ——民主法制

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2004年,宜昌市西陵区以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三推”:即由党员、社区居民代表、驻区单位推荐;“一选”:即选举委员会选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探索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三制”:即重大事项听证票决制、社区事务公开制、两委工作述职制;“一评”:即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绩效民主测评)有效推进了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主要做法

——实行“三推一选”,民主选举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是在选举前,区委、区政府组建专班,开展调研,制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三推一选”工作的指导意见》等3个指导性文件,还发出了《致社区居民、共产党员及驻区单位的一封公开信》,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借助媒体造舆论等形式,广泛宣传“两委”班子换届实施“三推一选”的意义、原则、程序,以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资待遇等,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竞选和选举。二是组织“三推”提名,确定初步人选。首先由党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社区居民户代表、驻社区单位3方面的代表,根据“两委”所设职数,联合进行等额推荐提名,然后根据本人意愿和“三推”票数,按30%的差额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提交选举委员会审定,最后由选举委员会按照《选举办法》确定正式候选人。三是现场竞职演讲,投票差额直选。正式候选人确定后,由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印发候选人情况简介。在此基础上,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让候选人进行现场竞职演讲,投票差额直选。据统计,本次换届选举,入户登记户代表选民45100多人,入户登记率为98.63%。有40450户选民户代表参加了选举投票,参选率为89.7%,325家社区单位参与选举,参选率为97.3%,6200多名社区党员参加了社区党组织的选举,参选率88.6%。40个社区自荐报名456人,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2岁。“三推”确定正式候选人272名,差额率为30%。其中,原社区工作者188人,社区下岗职工55人,社区退休人员23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6人。

——推行“交叉任职”,实现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做到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实现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是完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减员增效问题,一方面,区委明确规定各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必须控制在5-7人,不得突破。另一方面,采取交叉任职的办法,精简社区专职人员职数。同时,进一步强化各街道责任,把推进社区“交叉任职”作为街道党政班子工作考核内容,有效促进交叉任职贯彻落实。全区40个社区书记、主任交叉任职面达100%,“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面76%,“两委”班子职数由原来的247名减为209人。

——推行“三制一评”,完善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一是重大事项听证和票决制。凡是涉及社区的投资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兴办公益福利事业,社区改造,社区有关规章制度等一些重大事项或事关社区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必须由“两委”班子提出,并召开有社区各方面成员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二是社区事务公开制。每个社区均设立社区事务公开栏,定期将社区财务收支情况、重大决策执行情况、重要项目进展情况,以及承诺事项的兑现情况予以公开,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三是社区“两委”工作述职制。每年召开一次居民代表大会,听取

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述职。四是每年年末,由街道牵头组织成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工作考核小组,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民主测评。

初步成效

西陵区在社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已取得初步成效。

——搭建了社区自治新平台。一是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扩大了基层民主,激发了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广泛参与的热情。二是有效解决了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选举难、推出“新人”难和落选人员安置难等“三难”。

——实现了社区工作者的减员增效。一方面通过交叉任职,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头经费大幅下降,保证了社区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构筑了社区建设新格局。把社区单位意见纳入“两委”班子,是“三推一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激发了社区单位的参与意识和共建意识,增进了社区与辖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合作与发展,社区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

几点启示

西陵区在社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的实践,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推行“三推一选”是顺应社区居民迫切参与民主选举的需要,是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载体。“三推一选”突破了以往的提名方式、考察方式、选举方式,将选人用

人的决定权交给了社区选民、党员和辖区单位,打破了以往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做法,使“官由民选”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第二,“交叉任职”是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推进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交叉任职”,扩大了“两委”班子中的党员比重,特别是党支部委员兼任居委会成员,畅通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途径,使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三,“三制一评”是顺应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愿望,增强对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办法。通过实施“三制一评”制度,把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社区工作的评议权交给居民,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同办好社区事务、共同建好文明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作者系中共西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三篇: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2004年,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建设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专门有1章来阐述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就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党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 公共安全投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管理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分12个部分、42条,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其一,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有序和谐运行; 其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新体系;二是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新特点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群众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当前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举措

1998年12月,第1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通过《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2文件。重点推进街道改革,“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1999年12月,第2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刚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等5个文件,围绕抓住区级枢纽、理顺市区财政体制、下放部分市政管理权限、完善街道“条专块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第3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城市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

2002年08月,第4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研究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问题。

2004年09月,第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深化街道体制 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明确街道职能: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6年6月,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2007年12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同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2008年9月,召开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同年,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9年3月,召开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推进志愿者工作文件。

2010年7月,出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

2011年6月,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另《规划纲要》正在审议之中。

(二)过去五年建设与管理创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后,又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 要》,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1、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2)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4)实施“九养政策”等系列惠民举措;(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3)成立区县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4)在社区、商务楼宇建立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工作站;(5)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构建五大体系框架。

3、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重要步伐。(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2)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3)试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4)试点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5)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6)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7)加快推进5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与建设。

4、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2)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年志愿服务世人瞩目;(3)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化、规范化;(4)认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5)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6)实施大学生社区计划,推进社工专业化职业化;(7)动员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8)推动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安全稳定工作根基更加牢固。(1)建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体系;(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4)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5)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6)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7)探索做好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工作。

6、社会领域党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1)成立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委;(2)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3)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

(4)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5)推动社区区域化党建“三有一化”;

(6)开展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试范点;(7)开展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绩,任重而道远。

1、把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

2、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根本);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动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途径);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方法)。

3、明确发展目标。

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个更加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深刻理解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动员社会参与; 创建社会文明; 构建社会和谐。

5、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的构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是中央精神与北京经验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科学理论与北京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形成,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的新成果;

“五大体系”的实施,是纲要老五大体系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完善,是改革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今后五年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从《意见》到《规划》,对今后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科学部署,努力构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全面开创具 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是今后五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意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文包括12个部分、50条,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以及41项具体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规划》以《意见》为依据,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对今后五年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勾画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的总体框架,力求体现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十个“着力”: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二)“十个理念”:

执政为民理念: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和创新管理

创新驱动理念:以体制机制法制创新为动力 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办事理念: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司法公正

全员覆盖理念: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 群众满意理念: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党建引领理念: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整体推进理念: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四、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建设的三个“W”: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

五大体系: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个“W”(Who):社会建设由谁来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W”(Why):社会建设为什么?

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管理管什么? 十项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第二个问题:社会管理由谁来管?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问题:社会管理怎么管?

创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群众自治、道德约束 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

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事务承办者。

(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强学习(理论政策、本职业务、现代科技)

尽责敬业(让居民满意、让组织满意、实现自身价值)联系群众(了解居民、熟悉居民、服务居民)

善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经验)管好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扮好角色(联系服务居民、完成上级任务、团结同事)

第四篇: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胡锦涛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今日的网络正在飞快地融入人类社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6年全球互联网人口只有4 000 万人,到了 2006 年便已突破 10 亿人。其中,中国的增长率对该数值的增加贡献最大。截至2007年12月31 日,我国大陆地区的上网计算机台数已达5 940 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0%,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 29.9 万台的198.7倍;网民总人数为 13 700 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 600万人,增长率为23.4%,是1997年10 月第一次调查结果 62 万人的221.0 倍,绝对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一、网络社区的特性

网络社区除了与实在社区一样,它除了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等,使社区居民(网民)得以互动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属性。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瞬间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互动。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受时间的限制,今天发的帖子,不一定会有人回,但几天以后可能得到很多反馈。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在网络社区里,网民以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性别、年龄、身份等在网络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摆脱了实在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社区的活力主要靠“人气”和点击率,吸引这些的主要是看社区的主题是否适合大众口味。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网络社区内流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进入还是退出社区,人际交往有不稳定性和短暂性,维系社区组织和制约社区成员的制度无强制性,这些

都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和群体流动的频繁性。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基本准则。这个特点其实和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有关,在网络社区里,传统的上下级被“斑竹”代替;只要不违反BBS 条例,什么都可以说,俗成“灌水” ;要想成为网络社区的一员“门槛很低”,一般的情况下,要使用社区提供的各项功能服务,必须在线注册;在网络社区中“生活”,必须遵守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否则将被社区管理员以删除ID的方式“除名”或以封 IP、禁止发言、降级等方式予以“处分”。

5.人性得以充分展现,自我得以尽情释放。就如实在社会中最真实的选举和募捐是在不记名情况下一样,网络社区中的人更能暴露出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和民主性,也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匿名性和符号性,使得人们能够忘记实在社会中的烦恼尽情释放自我的情感,使得人们可以不受实在社会中的约束彰显自己的才华。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义务性和公益性,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灵魂中的至善才得以充分展示。

6.社区通信、聊天服务、张贴讨论和投票是主要功能。网民在社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聊天室提供了类似电话和会议室的实时交流平台,E-mail 提供了类似邮政通信的非同时在线交流工具,使用最多的张贴讨论则方便网民更深入、更持久、更全面地探讨关心的问题,而网民在社区就某一问题发起或进行投票要比现实的投票更透明、更民主、更公开的同时,也能更真实地反映网民的偏好。

二、建立网络社区的体会

首先是理念支持。为什么办网络社区,为什么人办网络社区,办成什么样的网络社区,网络社区的主旨和特色是什么,网站要持续多久?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经费支持。域名每年一百元,网络空间每年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也不是说有了钱就一定能办好,每天都有为数不少的网络社区关闭就是最好的验证。

再次是技术支持。任何一个网络社区都需要一个或者更多的电脑和网络技术高手来维护,并且工作量巨大。如程序维护、空间维护、脚本文件修改、文件上传、文件安装等等。

最后是人员支持。网络社区不是一个人能管理起来的,需要很多管理人员各

尽其职,各负其责,在其他条件具备之后,人的因素就是决定一切的核心要件。

一般网络社区的建立有两种类型:一为一干朋友通过某种方式“认识”以后,出于娱乐或少数人员交流的需要,其中一人出资或众人集资,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都是社区的主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为首者以友情为重,和和气气却难以有大的作为;二为少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认识后,想使更多人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并欲有一番作为,于是其中一人出资或众人集资,制度先行,确立自己的网站宗旨而不动摇,法重于情,不求一时之繁荣,以求长期发展。

从交往具有超时空性来看,全国各地甚至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来访交流;从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来看,每位会员都注意保护自己,很难了解到每个会员的真实身份;从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来看,三年多仅“斑竹”就更换100 多位,有的会员再也不来了,而每天都有新会员加入;从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基本准则来看,社区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从站长到普通会员都要遵守;从人性得以充分展现、自我得以尽情释放来看,三年多培养了几十位网络作家和播音主持人,其中有的在实在社会中

发挥出了更大的潜力,有的在政府有关评奖中获奖;从社区通信、聊天服务、张贴讨论和投票是主要功能来看,私密的信息交流、开放的聊天室、公开的讨论、重大问题的投票,为会员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三、网络社区与网络文化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第五篇:央企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化信息管理探索与建设

央企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化信息管理探索与建设

摘 要 央企集团建设了重点实验室、工业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各型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本文针对央企集团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化管理工具不足,评估考核、统计分析等管理效率较低,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有限、优化配置程度不高等问题,探讨建设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采集为基础,采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对科技创新资源全过程的信息掌控和综合管理,形成集团与科技创新平台互联互通的新格局,促进形成多学科、跨专业协同设计管理与研发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资源 央企集团 信息化 智能化 建设

一、需求分析

依托央企集团下属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业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各型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包括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等资源,而且也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产出。[1]具体来说,主要有人才队伍、科研任务、设备设施资源、科技成果。

目前,由于各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依托企事业集团下属研究所建设,聚焦在某一优势学科或细分行业,强调“专”“精”

“细”,承担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性重大科研任务能力较弱;[2]科技创新平台与集团之间直接互联互通程度较低,信息化管理工具较少,评估考核等管理效率较低;整体科技创新资源虽然丰富,但开放共享程度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程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搭建科研任务、科研成果、科研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数据库,建设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系统研制的目的与意义

建设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与意义在于:

从集团层面实现“战略资源整合、业务流程管控、信息情报分析”,[3]全方位掌控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管理效率与科学性,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准确建立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全链条协同创新,形成集团与下属科技创新平台互联互通新格局。从科技创新平台层面实现资源过程管理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之间开放共享与协作交流,形成一体化创新环境。

更具有意义的是,在当前科技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下,本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支撑国家层面科技创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4]

三、设计原则

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为集团管理层、科技创新平台,其往往不在同一城市,业务涉及国防领域,需通过集团广域网提取管理信息。[5]设计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资源顶层实时掌握,信息智能融合,风格简洁朴素,易用性强,符合保密要求。[6]

四、主要设计思路

根据央企集团科技创新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该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数据库、管理端、科技创新平台端、首页功能模块。

数据库:数据库是系统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建立科研队伍、科研任务、科研成果、资产设备全方位信息的数据库,包含项目进展、科技奖励、专利论文、人才培养、开放共享、成果转移转化等动态信息。

管理端:具备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情况、科研信息(含科研队伍、科研任务、科研成果)、资源共享、考核及后台管理等功能。

科技创新平台端:各科技创新平台实时更新基本信息、科研队伍、科研任务、科研成果、资源共享、学术交流情况,可查看所有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情况。

首页功能模块:展现科技创新平台重要科研进展和运行管理动态,发布相关通知公告、行业动态、政策法规和近三年重要数据对比,展示科技创新平台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并为相关科技创新平台推荐领域内专家(如图1)。

五、系统主要功能

(一)信息采集

科技创新平台实时录入自身人才队伍、科研任务、科研成果、设备设施全方位信息要素,如有更新,则可即时维护信息,并可暂时保存。每月固定期限前,科技创新平台可提交所有数据,生成当月月报,更新数据库,管理层以月报为准获得信息支持。每月开放期科技创新平台用户可随时填写,封闭期只有查看权限。此项设计可方便科技创新平台用户随时进行数据录入修订,管理端获得信息支持时则不受科技创新平台端信息维护的影响。

信息采集过程中,需手动录入的较少,一般采用自动识别、自动检查纠错等方式,减轻录入工作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录入效率(如图2)。

(二)自动化考核

针对集团管理层对科技创新平台阶段性考核的需求,在科技创新平台各项科技创新资源信息采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功能模块,将考核体系计算方式转化进入系统,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任务、科技成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定量指标进行自动计算,专家评价等定性指标加入后,得出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评价。整个考核过程中只需手动加入专家定性评分,其余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如图3)。

(三)分级分类资源开放共享

科技创新平台在填报资源信息时,对于有保密要求的科技创新资源,其属性可设为“定向开放”与“不开放”。可以进行大众共享的资源,其属性可设为“完全开放”。系统根据相关属性,生成开放共享资源发送管理端审核,审核通过后通过集团科研局域网正式发布,对“定向开放”的资源,集团科研局域网用户可根据不同等级查看,“完全开放”的资源相关信息可链接集团面向外网的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开展资源共享活动。

(四)智能化辅助决策

系统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科技创新资源信息进行深度分析,选用抓取到的论文数据生成领域专家能力、科研机构能力、领域专家合作、科研机构合作、科技热点等数据,分别建立相应的关系图谱,进行能力度量和预测,筛选出相应的专家、科研机构等,分别进行排序,选取领域专家进行专家推荐,生成关系图,向管理层、科技创新平台用户推荐,支撑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如图4)。

(五)安全保密管理

针对各项数据安全保密的需求,一是对系统管理员权限进行了分离,分别由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承担,三员权限设置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二是支持数据加密传输。

六、建设效果

第一,集团管理层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各项资源信息全面掌控,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创新等决策更加科学、高效,促进形成多学科、跨专业协同设计管理与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第二,集团管理层对科技创新平台月报报送与评估考核效率大幅提升。第三,科技创新平台对自身资源的管理进一步提升。第四,科技创新平台之间开放共享程度更高,企事业单位之间、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活跃,优势互补,科研服务功能增强。

七、结语

本文以央企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主要设计思路、典型功能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本系统结合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其建设对央企集团资源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尹??(198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工程师,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谢文凤.政府对高校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2] ?~玉江.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EB/OL].战略技术前沿,2015-11-12.[3] 杨超.大型国有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4] 丁晓玲,徐伟平,胡敏.网络化分布式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114-118.[5] 王云,曾令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2,27(12):58-60.[6] 王应良.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6(23):63-64.

下载从地产商到生活服务提供商 北大资源创新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地产商到生活服务提供商 北大资源创新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