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8:2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学生社区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社区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的特性,使其在当今大学生的各项发展中有着相当权重的作用。然而通过分析当前学生社区文化的现状,在活动的定位、可持续性、创新性、整体系统性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笔者以温州医科大学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中的实例,为社区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走品牌化建设的新路径。

关键词:学生社区;高校;品牌活动;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融朋辈互助于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温州医科大学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为例》(编号:13DJSZYB14)的阶段性成果。

学生社区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个概念,它已不仅仅承担宿舍区的住宿功能,有了更丰富、深厚的内涵,近年来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校园文化,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及人格培养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增强客观认识能力,完善自我批评、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1】 因此,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使社区文化如何更深入和富有成效地开展,是高校学生社区工作一项需要去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当前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温州医科大学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经验介绍,阐述了品牌化的建设社区文化的理念和其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1.1 缺乏顶层设计性

组织者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较为科学周密的顶层设计,内容较为粗浅零散,略显杂乱无序,缺乏主题和重点,缺乏活动的设计理念,缺乏活动的灵魂,无法在后期开展过程中对社区学生产生较为深层次的一些影响和感染。

1.2 缺乏发展持续性

社区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地持续下去,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地行为准则和规范【2】。当前大部分的社区文化活动的持续时间较为有限,为了活动而活动,在一阵热闹喧嚣过后,真正沉淀下来的内涵很少,社区文化真正渗透入社区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较为欠缺,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1.3 缺乏内容创新性

大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仅仅为一些娱乐性、游戏性、联谊性的活动杂合体,且年年类似,一成不变,内容上毫无创新性,没有特色,更没有关注当前的一些形式和政策,缺乏社区文化的时代发展性。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具体做法

该校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坚持走品牌化建设道路,使社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将“朋辈互助”理念融入到学校和谐社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区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切入点,形成社区文化品牌,促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2.1 学生自治队伍建设

目前已招募有400余名学生,志愿加入朋辈互助团队,其中还包含10名外国留学生,前期通过对该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朋辈互助队伍。他们来自全校14个不同的学院,打破学院的界线,打破国籍的界线,不分肤色,在社区的大家庭里,为身边的同窗、朋辈们,付出自己的一份爱,为学生提供一个在为朋辈付出,为身边的同学付出的过程中展现自我,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成长成才的平台,培养了他们在事业上自我设计能力和公共社交能力,又强化了自我个体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日常服务项目设计

开展社区“八心”朋辈互助服务,包括温心接送员,知心和事佬,爱心小粥,诚心自助小铺,热心维修员,细心清洗员,贴心中转站,耐心督导员共八项朋辈互助服务内容。并开设社区朋辈互助服务热线“580580”(我帮您,我帮您)预约服务,为社区学生提供便利贴心的服务。

日常通过开设诚信自助小铺构建大学生文明诚信的道德体系;“爱心邮递员”传送“爱心小粥”,让生病虚弱的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情,暖胃更暖心;温心接送员,让学生来时路、回家路上有了温心的风雨同行人;文明督导员不论风雨烈日,坚持在做好引导社区学生规范停放自行车,让社区停车秩序井然。热心维修员们通过自学获得技能,通过为同窗修鞋、修伞、修车、修剪裤脚,让服务者感受充实、提升自我,让被服务者存一份感动。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爱河,流淌在社区学生的心间。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付出,提升修养。该活动受到了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及各地市报社、电视台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2.3 品牌社区节文化

一年一度的社区文化节初具人气,到目前为止以举办八届。“和谐邻里,温情社区”;“温馨家园,和谐寝室”;“同一片天空,同一社区,同一个家”等温馨、温情、融合的文化节主题,在社区倡导朋辈互助的良好风尚。“情浓社区,爱满中秋”让留校学生感受一份来自朋辈献上的融融温情。为就近服务大学生,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大厅、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服务中心等平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院也纷纷推出独具学院特色的文明寝室创建工作品牌项目,“准和谐寝室-和谐寝室-标兵寝室”的三段式寝室孵化蜕变工程、“五星寝室”建设、“握手文明,告别陋习”留学生争创文明之家行动等等,都融合了朋辈互助的理念和身影。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3.1 牢固树立品牌化意识,做好科学战略规划

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首要任务是要上下形成品牌意识,这是建设品牌化社区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社区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品牌化学生社区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之前,开展好充分的调研,在对前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归纳总结的情况下,为下一步的文化建设做好科学的谋划,使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学生的成长成才达到同步。

3.2 加大各项资源的整合,推行品牌的项目化

品牌的项目化运作,是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3】。整合有限的资源,推进社区文化的项目化运作是建设社区文化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推行模式。

3.3 注重品牌宣传形象设计,做好品牌后期宣传

学校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学会营销品牌【5】。要建立社区文化的识别系统,不断强化品牌的视觉形象系统,加强品牌的宣传与包装,使品牌的延续性更强【6】。

参考文献

[1]刘建波,李克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徐斌成.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0,(5)

[3]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语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4]陈巍.论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5]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洪晓畅(1984-),硕士,助理研究员,温州医科大学学生社区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第二篇: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韦荣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特征、价值、功能等内涵要素,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例,探索了文化品牌的建设途径以及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品牌建设 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必然选择,它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本文化特色相适应,体现着大学人文精神和教育品位,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开展有特色的可持续的文化品牌建设,以积极应对品牌时代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是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等概念的引申,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集中体现。

(一)文化品牌的构成与特征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是指文化品牌理念,它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宗旨、校训等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包括文化品牌的精神实质、目标追求、所要实现的价值等,它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内容和魅力所在,是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层面是指校园文化品牌的名称、标志、载体等,它是文化品牌的外在形象,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视觉系统,在展示文化品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行为层面是指以组织制度为主体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具体化和社会化,具体表现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原则和考评制度等。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品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形象

和地位,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标识,是难以被其他学校所模仿和复制的,是学校自身的核心发展力和校本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次,文化品牌的精神、个性、品质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却包涵着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引领和个性特色。再次,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牌的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二)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品牌是经过长期传承、逐步积淀而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高职院校长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结晶,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品牌的创新是指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在继承原有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所共同开拓、发展、创造而形成的新文化品牌,以及由这种创造所形成的发展性过程。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深深地根植于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又吸收着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蕴含着校本文化传统的优势,无不体现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与创新,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

(三)文化品牌的价值与育人

文化育人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文化品牌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高职院校每个师生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每个师生产生重要影响,滋养着师生们的人格,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必须发挥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就意味着文化品牌要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文化品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具体实践中,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文化品牌的受众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意志、能力以及特长在参与文化品牌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使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四)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商业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要学会营销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有形展示,文化品牌具有教育、展示、宣传、激励、导向等功能。文化品牌的形象与宣传关系密切,要通过文化项目活动,生动、形象地把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出来。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应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一是注重媒体宣传,既要注重在省、全国级的刊物上的宣传,也要注重在本地的有关媒介上的宣传。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把网站建成校园文化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吸引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关注,通过网站塑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

二、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

近几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厚德强技,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贤能人才”为目标,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能竞赛”文化品牌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技能竞赛文化品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至今,学生在全国、广东省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名次均居全省前列。其中,2008年获全国首届高职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管理模拟项目冠军,201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两个项目一等奖。

(一)以技能竞赛塑造文化品牌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高职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技能竞赛源于长期的生产劳动竞赛历史和文化,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技能竞赛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质;对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大检验,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说明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基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技能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定位在技能竞赛上,紧紧抓住“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技能竞赛”文化品牌。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在技能竞赛方面,有师范教育 “八个一”训练竞赛的传统(每天写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一小黑板粉笔字、给一句话注音、一次三分钟演讲、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写一篇周记、每学期制作一份手抄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继承学校传统竞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探索技能竞赛的丰富内涵,力

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崇尚实践、崇尚技能的兴校方针,大力培育竞赛文化。

(二)以赛促学

以赛促学就是将技能竞赛贯穿“教学做一体化”之中,就是将技能竞赛内化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断完善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依托数量众多、设施齐全、师资充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全方位保障、举合力推动竞赛工作开展,在全校营造了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浓厚竞赛氛围。

首先,学校通过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他们中间还有一些学生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才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崭露头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习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其次,以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同学成为技能竞赛的优胜者,为学校乃至整个地方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成为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三)以赛促教

首先,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加强教学工作。技能竞赛的举办,是激励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驱动力,技能竞赛不仅是参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而且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技能竞赛正是各位指导教师力求通过所教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首先大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不然就不能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要培养出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必然要求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包括理论水平都要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其次,以技能竞赛激励教师提高操作能力。技能竞赛要求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了提高技能训练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技能竞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以技能竞赛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参与评判,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实习指

导的针对性,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技能竞赛全员化

技能竞赛全员化就是实现技能竞赛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上,注意避免“应赛教育”的倾向,即避免以竞赛代替教学、为赛而学、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等极端功利主义倾向,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在校学生都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在重视参赛选手的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

学校实施技能竞赛全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专业都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设计、确定几项技能竞赛项目,把技能竞赛与教学考试、实训考核、毕业设计以及学生技能考级等工作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充实、更新技能竞赛内容与技能竞赛标准,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二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加技能竞赛、担任学生参赛指导教师等方式,使技能竞赛覆盖每一位专业教师,将技能竞赛的成绩和参加技能竞赛的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与技能考试的结合,将技能竞赛与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综合评价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三、文化品牌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在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人文精神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通过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

(一)尊重规律,崇尚规则。技能竞赛活动涉及激励理论、博弈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等基本理论,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比如竞赛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用结合,手脑并用,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技能竞赛活动制定了许多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保证技能竞赛的顺利、有序、健康开展,参赛选手要正确处理公平公正问题,要按照技能比赛各项规定,严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裁判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竞赛活动的过程,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就是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和自律自觉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技能竞赛文化品牌对尊重规律,崇尚规则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倡导改革,重在创新。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表现在:

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从而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推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创新精神。技能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一种特殊的考核,其难度远大于一般的考试,要求思维量很大,灵活性很强,熟练度很高。可以说,高水平的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智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三)正视竞争,更重合作。技能竞赛是一项具有竞争性的教育类比赛活动,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不自觉的比较,都有获得较高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工作的肯定与表扬,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技能竞赛对比赛后进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意志力,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技能竞赛中的团体竞赛项目,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有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有良好的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团队作战。因此,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建新、王珉.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 史文生.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

韦荣,男,出生年月1964.10,籍贯广西柳州,副教授,教育硕士,联系地址:广东河源市东环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17000,联系电话***,电子邮箱wrwm@21cm.com。

第三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摘要: 党建品牌化是新时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探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以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品牌化建设;党建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内涵

在经济学领域中,品牌是一个名称、符号或设计,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方面代表着独特的意念、文化与特征,另外一方面则是产品质量、信誉和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是区别于其他商品的重要标志,超越于产品本身具有的有形价值。在以往,关于品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多是在经济层面里进行探讨的,而将品牌创建理念引入到高校党建工作实践中来,则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表和符号,即高校党建品牌化活动的品牌名、logo或其他等外在标志符号。二是理念和行为,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和行为活动的载体。为了更好地推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我们应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师生为重点,以基层党支部和支部党员为主体,培育具有高度认同感、品牌感染力深,模范作用强的党建特色活动和创新实践,以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战斗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可以不断拓展高校党建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进行学生党建工作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完成各项工作,解决党建工作中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通过特色而鲜明的党建品牌来吸引和凝聚师生,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并利用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凸显党建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促进高校党学生建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动力。

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

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开展党建项目品牌化,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过程。通过高质量的品牌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个体影响力的普遍增强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激励广大党员不断积极进取追求上进,以更完美的表现展示党的先进形象。另外,通过培育党建品牌活动,丰富党建形式,以党建带动团建,加强对广大青年团员的教育引导和榜样示范,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3.高校学生党建项目品牌化建设是应对党建工作挑战的重要举措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研究性,但思想不成熟、组织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受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新闻的影响和误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党建工作载体和方法使党建功能实效性欠缺,因此需要采用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以党建品牌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党建活动,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创新品牌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需要由一系列制度文本构成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科学制度,它是党建品牌保持影响力和持久力的前提。好的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就像一面旗帜,可以把广大学生党员牢牢地凝聚在旗帜周围,发挥出强大的正面力量。例如广东白云学院 “阳光队”,是财经学院党总支管理下的学生党员志愿者队伍,在党建的各项工作中,结合我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培训教育、管理考核、支部建设、先锋模范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夯实了品牌体系的建设基础。

2.构建品牌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党建品牌效应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品牌建设只有得到广大党员的认同和信任才是真正的党建品牌,才能使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在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全面的工作机制,共同打造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阳光队”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最新社会思潮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如:“我的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系列活动、“阳光杯”技能展示等,使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凝聚他们的全部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示范作用。

3.推进品牌化建设的网络体系,提高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应时刻紧跟党建工作潮流和时代潮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具有高度认同感、模范作用强、感染效力深、影响示范远的品牌特色活动和创新实践,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发展。

第四篇:“青年文化”品牌建设探索

物资供应“青年文化”品牌建设探索

作者:殷富磊

摘要:“青年文化”品牌建设是活跃企业青年工作、增强青年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青年文化”品牌,就是指企业在对青年人群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最富有特色、形成制度而最终长期坚持并造成一定影响的青年文化活动。它是一个标志,能极大的提高企业青年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也是一面旗帜,引领广大青年凝聚到党和团的组织周围,开创工作生活的新局面。可以说,搞好“青年文化”的品牌活动,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重要指示精神,实现组织覆盖全体青年、工作及影响覆盖全体青年的最好抓手,也是实现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组织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共青团;品牌;企业文化建设

引言:近年来,随着企业青年群体需求多样化和思维多元化的转变,如何更好的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立足载体满足青年文化需求、创新努力培育青年文化项目、健全青年文化支撑体系,使青年群体的学习与锻炼、培养和成长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活动,并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长效机制塑造成为独具特色“青年文化”品牌活动,是企业在战略发展规划上需要提前谋划、超前运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1、“青年文化”品牌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青年文化”品牌活动是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所在,是企业文化的活力之源,在引导企业文化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凝心聚力作用。把丰富的“青年文化”品牌活动作为增强青年员工凝聚力的基础,积极探索品牌活动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扩大在青年员工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文化建设聚人心、攒力量,发挥品牌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2、先锋模范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核和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青年文化可围绕企业的工作核心,结合“青”字号工程,创建各种有效活动载体,突出中心,统筹安排,以先锋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开展“青年先锋岗”创

建活动,成立青年科技创新小组,创建“青年绿色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同时在基层单位开展行业品牌建设,以安全管理、精细管理和配送服务等类别,加大品牌建设。

1.3、文明使者作用。文明创建是当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品牌活动,发动青年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在这方面,企业青年要秉承雄厚的传统优势,继续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使者的作用,着力开展好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

2、如何发挥“青年文化”品牌活动在物资供应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企业党政工团等组织要不断创新品牌活动。实践证明,没有活动就没有凝聚力,“青年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努力形成多个“青”字号活动品牌,推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搭建青工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为供应处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2.1、要通过“青年文化”品牌活动,努力构建青年文化的三大体系

2.1.1、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青年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时代特征日趋明显,这些都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物资供应处首先要着眼文化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始终保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努力建设企业德育文化体系。

2.1.2、要建设以创新性为特征的企业科技文化体系。以培养青年员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宗旨,通过大力开展“导师带徒”和“劳模带徒”课题评比,以及“五小成果评比”、“青工技能拉力赛”和科技创新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青年员工的创新意识得到启迪,创造能力得到锻炼。

2.1.3、要建设以健康向上为特征的高品位企业娱乐文化体系。把提高青年员工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的“知识型”文化活动、提高青年员工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竞技型”文化活动和陶冶青年员工思想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艺术型”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品牌,使娱乐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上,而是呈现出高品位、综合性、立体化。例如:演讲比赛、安全漫画展评和安全动漫视频评比,足球赛等寓教于乐活动。

2.2、要通过共青团载体的相互结合,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的新型工作网络体系

2.2.1、加强青年文化五支队伍建设,提高企业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专职团干部队伍建设,引导专职团干部快速实现从单一服务型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服

务型等综合型的转变;加强青年团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团干部在员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化“理想、责任、作为”教育;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以“管理工作规范化、考评工作机制化、服务工作特色化、基础工作职能化”为目标,全面推进志愿者的“队伍、组织、项目、机制”四大建设,逐步形成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长期化、阵地化和广泛化;加强企业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一支由专家教授、知名人士指导,以优秀团员青年为基本力量的企业文化宣贯队伍,引导企业文化向高雅性、科技性、大众性、开放性方向发展;加强团标兵队伍建设,以青年员工中优秀共青团员、各类荣誉的获得者、积极从事科技创新的员工为基本力量,加强共青团标兵队伍建设,以确立学习榜样,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2.2.2、注重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坚持“三基”,重点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活动作为工作突破口,广泛有效地把青年特别是游离在团组织之外的青年覆盖起来;着眼于影响全体青年,要把青年中带有普遍性、共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一是活基层。就要强化“基层第一”观念,充分体现面向基层,尊重基层,服务基层,强化基层联系制度。坚持团的会议开在基层,工作做在基层。坚持探索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尝试探索团支部联合开展活动等方式,强化沟通交流,活跃基层团的生活,提升基层团员青年凝聚力;开好与团支部内部青年的见面会,及时吸纳青年建议,营造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提高团员参与程度,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服务能力,使团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实到支部。及时调整充实不合格的基层机构或选举产生新的基层团支部机构,加强团小组建设,把积极上进的团员选拔到团小组长岗位上来。二是强基础。就要要坚持团的“三会一课”制度,巩固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创新团的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根本。紧紧围绕矿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优化载体,创新思路,建设和谐型、学习型团组织,稳步推进团的建设。特别要做好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动态联系和关注。三是固基本。就要切实履行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注重共青团工作的事业化、实效化,叫响共青团品牌,扩大共青团影响,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依托党支部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把团的考核纳入党支部“三基”建设考核。

2.3、要通过“青年文化”品牌活动,努力构建青年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

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诚心诚意为青年员工健康成长服务

作为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竭诚为广大员工服务。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员工思想问题、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感所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切实把握青年员工的思想实际,真心实意地为青年的生活、学习排忧解难,使企业文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建立起企业文化保障体系,从组织、制度、经费、队伍、机制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又要广泛吸纳和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和空间。加强企业文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运用影视、网络、短信等现代传媒服务全体员工,增强企业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结论:新时期的“青年文化”品牌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要大胆开拓,拼搏进取,勇于创新,大力打造适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在服务大局与服务企业员工的有机结合中推进企业青年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文化品牌的创建过程中,要引导青年的价值观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融合在一起,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企业“青年文化”品牌建设提高企业软实力,形成企业的精神支柱,为加快供应处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第五篇:实践化教学的借鉴与探索

3月22日我校在白卿宫会议室,召开了“实践化课程教学理论研讨会”。董事长徐伟浩、执行董事周广有、校长于存雷、副校长孙永新、丛东华、建工学院院长胡铁明、机电学院院长李连德、会计学院院长郝桂岩、酒店管理学院院长丁旭、基础教学部主任李建华、教务处处长李晓桥参加了研讨会。校领导对课题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李晓桥处长、李建华主任分别作了即席发言。

校课题组:王娇、孟蕾、耿立言、郭仁东、芦丹、郭鸣宇、张健、孟军红、李娜、刘淑伟、付洋、孙伟、李野、李立田、白阳15位老师参加研讨会并发言。建工学院毕艳葵、张吉松老师,机电学院杨柠嘉、衣连滢、刘丹丹、李婷雪、耿立明作为学院课题组的老师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实践化课程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各学院实践化课程教学研究,推进我校实践化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现将校董事会研发中心概括整理的《实践化教学的借鉴与探索——实践化课程教学研讨会理论观点综述》一文转发给各学院和各位老师,供大家研究实践化课程教学时参考。

实践化课程教学的借鉴与探索

----实践化课程教学研讨会理论观点综述

校董事会研发中心

(2014年3月22日)

认真学习了董事长徐伟浩老师,关于实践化教学的讲话精神,逐一阅读了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各位老师的论文,参加考察了澳大利亚几所大学的课程教学,概括这几个方面,谈 一点看法,算作实践化课程教学研讨会理论观点综述。

一、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

国外课程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以培养学生课程能力为目的。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动脑思辨能力。全部课程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应用课程知识与理论,去发现、认识、分析、解决与课程相联系的实际问题。课程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是在课程问题探究和论证的过程中完成的。试想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和解决相关的课题了,还能说他没有掌握课程知识和课程理论吗?

几年来我们学校创新了PST—CCE岗位实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我理解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岗位动手操作能力,这切中了实验、实训、实习课的教学目标。实践化课程教学与国外教学模式接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的目的。实践化课程教学,应当针对不同的课程设定十分具体的课程能力指标,“教”与“学”均统一于预设的课程能力指标,应当认识到课程能力指标是“两个能力”教学目标的分解和实现途径。这个问题说的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目的。

二、有教材与无教材

我们常听说国外大学有些专业课程没有教材,乍听起来匪夷所思。没有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何说起呢?原因如下:一是国外教师基本都是博士身价,课程的任教者或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是对这个学科具有独到研究成果的人。二是国外教师对任教的专业课程乃至学科领域的前沿、现状、社会需求及生产应用等等,了如指掌。三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课题乃至学科领域的课题,了然於胸。通过设 置系列化的课程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解决,就能考察出学生是否掌握和能够运用这门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所以人家没有教材,仅通过课程问题,链接和贯穿教材内容。

我们是用别人写的教材去讲课。实践化课程教学,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做到国外那种程度,我们或指日可待,但是眼下还不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本门课程的教材。

2、了解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关联。

3、掌握本课程学术前沿。

4、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和期刊。

5、针对教学需要,能够设计出足以使学生把握这门课程的课题,自己对这些课题进行了研究。

6、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研究课程问题,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个问题讲的是教学内容问题,也涉及到实践化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问题导向与探究式学习

什么是问题?就课程教学而言,问题就是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理论的应用点,学生通过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就能够基本具备认识、分析、解决相关课程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情境、论题等等,要求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设计、分析、研究、体验、论证,这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课程问题,单单由某一个学生独立完成是有困难的。为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国外大学一般采取分组研究和分组作业的形式,完成这些课程问题。分组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发明者始料不及的。在这种学习形式之中,学生们互相启发、借鉴、竞争,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 动精神,有助于课程能力的形成。简要的说,这些构成了课程的教学方法。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实践化课程教学方法,诸如:项目、案例、情景、分组等等,都是实践化教学方法的形式,其本质与核心是课程问题,以及透过这些课程问题所承载的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我们的实践化课程教学,应当牢牢的抓住设置课程问题、分析课程问题、解决课程问题这个“牛鼻子”,同时善于运用项目、案例、情境、分组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还应当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应当打教学方法的“组合拳”,不能搞“单出头”。实践化课程教学重视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征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排除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最基本的传授式教学法,同样有用武之地。结合不同的课程,应当探索和运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是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学术研究方法和课题论证方法的教学,很多大学专门开设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课程。我们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用什么方法教,应当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应当教会学生掌握项目设计、案例分析、情境研究、分组讨论等学习技巧。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研究型的教学了。或可过去学的有关知识忘记了,或需要更新了,但是掌握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却受益终生,这是“可转移能力”的重要内容。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设立课程问题、撰写课程论文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以课 程论文为载体的的实践化课程教学特色。一是每门课程都要设立几个课程问题。二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研究完成。作为学习成绩考核或作为课程作业的问题,都可以独立完成或分组研究完成。三是形成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实践化课程教学特色。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

这些讲的是实践化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

四、课前、课中与课后

国外大学研究式、探究式、讨论方式的专业课程教学,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功夫在后台,不在前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和需要研究的课程问题,推介参考书目和资料,要求学生预习和探究。课中(课堂上)辅导、释疑、互动、总结。如:澳洲大学专门开设辅导课,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中(课堂上)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课后进行再研究,或在课后结合课程作业研究课题或分析案例、或设计项目等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些是以能力培养和能力形成为课程目标的教学特点。

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实践化课程教学的课堂已经延伸到课前、课中和课后,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概念,不如此就不是全面的实践化的课程教学,或者说就无法达到实践化课程教学的目地。我阅读了在座的各位老师的论文,每篇研究的都是课堂中的实践化教学,而没有涉及到课前和课后,这是极其片面的。设计实践化课程教学,必须设计课前和课后学生预习、探讨、研究的课程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主动研究问题的积极性。这里说的是 实践化课程教学的设计问题。

五、考试与不考试

我们常听说国外大学生不重视考试,不像我们的学生面对考试,压力很大。也听说国外大学有的课程根本不考试,学生就得到了学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或撰写了课程论文、或设计了课程项目、或进行了典型案例的分析、或在小组讨论中进行了论证表述、或在课堂上专题作了总结、或已经有了新的发明和发现等等,总之老师通过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和研究,已经认定他不仅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知识和理论,而且已经具备了认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就成为了不重要。

实践化课程教学和国外大学的课程能力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课程能力的考核,不是通过单一的文字笔试所能验证的。我们应当在实践化课程教学实践中,不但探索和创新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形式,应当十分重视过程考核和效果考核,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笔试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与这个问题想联系的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的评估问题。我校实践化课程教学,总体上讲尚处于研究阶段,全校30个专业,1000余门课程,今年仅有8个学院的130名教师申报了实践化教学课程,而且是否能如期实现还有待努力。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制定有区别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导向,大力推进实践化课程教学。这个问题讲的是教学考核与评估的问题。

六、课程思想要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通过概念、定义、原理、公式的课堂讲解,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实践化课程教学是以能力培养和能力形成为目标,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实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两者都围绕专业建设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要素展开,但是教学运作方式却有天壤之别,需要实现课程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课程思想的变革,最主要的是要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的教学思维定式,跳出自己头脑中自然形成的安排课程教学的思维顺序,适应实践化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进行思维方式的重新编码,进而实现实践化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个问题是制约实践化课程教学深化推进的主要障碍。

七、坚定不移的走教学实践化之路

2013年11月1日董事长徐伟浩老师,在系主任培训会议上发表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践化教学》的讲话,继而校办以《自主学 动手学》为题,正式发布了徐老师关于实践化教学的系列讲话,并加注了【校长按语】。以徐老师的讲话为标志,我校开始了以“实践化课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教学改革。

2009年8月以来,我校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应用型教学特色。如果说过去几年的教改,我们致力于解决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徐老师所说的“实践化教学”,所要解决的是“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调动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主动意识,是实践化课程教学的精髓。

经过几个月的探索研究,经过对国外大学的考察学习,透过大家的论文和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徐老师讲话所指出的教改方向是正确的、超前的、有光明前景的。

我们应当坚定不移的走实践化教学改革之路!

下载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社区文化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张德才2005年第8期 ——民主法制 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2004年,宜昌市西陵区以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

    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5篇范文

    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胡锦涛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社区品牌建设

    积极开展品牌创建 不断深化和谐社区建设XX街道XX社区XX社区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居民户4422户,人口9112人。我们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以区‚四型社区‛创建为主线,以品牌创建为......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

    中国茶叶市场现状 与品牌化探索(范文模版)

    中国茶叶市场现状 与品牌化探索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 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 实际上却是暗流......

    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赵颖 李慧英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

    社区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5篇)

    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关于近年来我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前沿。在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社区管理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随着"单位人"......

    企业制度文化与雇主品牌建设

    浅析企业制度文化与雇主品牌建设雇主品牌的实质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3]企业制度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为了树立良好的雇主品牌形象,应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