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2019-05-12 12:3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实践和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实践和探索》。

第一篇: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实践和探索

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实践和探

张泽中学封卫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的社区功能也在不断强化。社区既是引导、教育和保证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也凝聚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利用社区资源,通过社区活动,可提高队员的全面素质。同时,队员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社区,社区应该承担教育的职能,它是队员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正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它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延伸,有利于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作风传播到社会,并服务于社区。

我校大队部根据这一新形势,在抓好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同时,把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建设作为近阶段的工作重点。我们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大队,并以“雏鹰假日小队”作为少先队工作社区化建设的基础,探索农村学校社区少先队工作。

一、成立雏鹰假日小队,构筑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基础

队员在社区中生活的时间大部分都在节假日,并且学校中的组织系统在社区中被打乱了,以学校少先队组织为单位开展社区少先队活动,给假日参加活动带来不便。根据农村社区的地域性和社会化特点,我校以村为单位,建立十个社区少先队大队,每个村的社区大队中又建立若干个社区小队,平均每小队七至八人左右,构成了假日小队组织,开展社区中的少先队活动。假日小队的队员打破了中队、年龄的界限,实现了由按中队组建小队到按居住地组建小队的转变。假日小队的辅导员实现了社会化,广大队员的家长、离退休人员、大中学生、社区工作干部成了假日小队的辅导员;活动空间从学校转移到社区中,家庭、村委会或居委会、主要街道、村办厂等都成了队员的活动阵地。

假日小队是社区少先队组织的重要形式,是少先队员活跃于社区最基本、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建立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机制,保障社区工作正常运转建立好雏鹰假日小队是少先队走进社区的第一步,如何在社区中把雏鹰假日小队有效地组织起来,必须建立一个领导机制,(1)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由镇团委牵头,对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各村委、居委团支部书记担任主要领导人,在镇团委的领导下开展社区少先队工作。(2)设立总辅导员,因村团支部书记在队员开展活动方面还不够熟悉,学校特别安排两名骨干教师作为每个村少先队工作的总辅导员。这些都是保障社区少先队工作正常运行的领导机制。

三、树立队干部的管理意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

农村学校社区少先队工作能顺利运行,还须有一支强健的小队长队伍。在我校的少先队工作中,有计划地对小队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开展好雏鹰假日小队。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是少先队凝聚和教育少先队员的主要途径,开展适合队员特点的社区队活动更是少先队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他们在总辅导员的带领下,定期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如社区卫生、植绿护绿,也可开展一些娱乐性和实践性活动,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丰富队员的小队活动内容。各小队结合“雏鹰争章”中的个别章目达标要求,让小队长和小队队员自己设计一些以争章为目的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进行各种技能训练,最后,由村团支部书记和校总辅导员统一在社区中进行考章达标。

四、发挥农村优势,建立多种类型的小阵地

农村中拥有各种教育活动资源,都可作为社区少先队活动的小阵地。根据活动的类型建立不同的活动阵地。

1、娱乐型活动阵地:(1)建立家庭学艺阵地,如学做家务活、厨艺大比赛、棋艺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进行。(2)建立娱乐活动场所,如打羽毛球、踢足球、跳绳等体育活动。(3)利用大自然的环境,建立野外娱乐阵地,如我镇的姚王社区大队,在村委的一致同意下,由总辅导员和团支部书记带领队员们一起去鱼塘钓鱼,钓到的鱼全可带回家,吸引了不少队员参加,又可培养他们的钓鱼技能。

2、服务型活动阵地:在活动前,预先考查村里有需要进行服务的老人与地点。比如帮助孤老做家务,清扫村老年活动室,美化一条路等都是服务的内容,也是镇团委在这次暑期社区少先队活动中要求队员们做到“八个一”中的两项活动。

3、考察型活动阵地:在乡镇中,有些合资企业效益较好,有些本身就是我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本地区的一些领导干部,组织队员进行考察活动,来了解本镇的经济发展状况。让队员们树立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因地制宜地开辟供队员参观考察的教育阵地。如本镇的井凌桥社区大队参观了耀江玻璃厂,通过参观考察活动,队员们都了解到这家厂是专门把一些普通玻璃经过加工处理成了一些耐热、防盗的独具功能的玻璃,又增长了科学知识。

4、实践型活动阵地:利用农村中的一部分家庭承包的蔬菜基地或养殖基地,队员可以参与实践活动,学习种一种蔬菜或学养一种小动物,培养他们的技能。如四村村社区大队,有一名初一队员家长正好是种菜能手,承包了一些蔬菜基地,在队员家长的引导下,队员们加入了实践的行列,本次活动内容是如何采摘番茄的姿势和动作,让队员们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五、学校、社区密切配合,促进少先队工作的开展

学校少先队和社区少先队是两个不可缺少的少先队组织体系,必须密切配合。我校在培训假日小队干部的同时,支持和大力协助社区少先

队建设,积极动员每个少先队员在校外参加社区少先队活动,配备两名总辅导员,协助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指导每个村委至少每个月开展一次村委社区大队活动;同时,在假期中开放我校的一些活动器材和设施。去年暑期,我校的体育场向社区开放,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足球比赛,深受队员们的喜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有利于社区少先队的开展。

六、建立各种制度,推进社区少先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发展,必须健全各种制度。

1、管理制度:在社区大队中设立一个大队长,配合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及学校指导老师,负责开展好每月一次的大型活动;假日小队的小队长负责安排和组织好本小队的每次活动,起到组织和监督作用。

2、反馈制度:要求各小队在每次活动前后,及时把活动手册交给村团支部书记签名,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奖励制度:在每次开学初,对一些优秀假日小队及优秀队长给予表彰,评选出最佳队员,最佳活动方案等,都能激励队员积极参加社区中的活动。

在农村学校社区少先队工作实践过程中,当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由于各种原因,校外辅导员很难请上门;农村家庭中的父母,一般都是忙于工作,无瑕顾及队员的各种假日活动;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有少部分同学因天气热而未能参加社区活动;有的认为社区活动没意思,还不如呆在家里看电视;再有家长不支持,要求队员在家里做作业、看书,不让队员参与假日中的各种活动等。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辅导员更进一步地去思考应对办法。

第二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留守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们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是农村未成年人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他们也是外出务工人员最牵挂的人群。所以留守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也关系到社会稳定。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在校寄宿生活的农村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状况。探索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进行积极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留守学生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学生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奠定良好的人生发展基础。

关键词:留守学生 寄宿制学校 问题 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si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ore and more migrant workers and business people, make their children at home, some look after, some entrust the grandparents entrusted with relatives and friends, which make these children into “left-behind students.” They are also the most concerned about migrant workers crowd.So left-behind whether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linked to the future of population quality and labor, but also related to foster social stability.This topic research, will on the boarding life of rural left-behind student survey and study on a comprehensive grasp their family life, school life condition.Explore education and social, family education of joint positive effective methods and ways to enjoy education rights, unattended students get their uniqu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make left-behind students can better perfect personality, forming good quality, lay the good life development foundation.Key words: Left-behind students Boarding schools issue policy

正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轻壮年劳动力外流发达城市、农村合乡并镇的行政政策、农村家长为孩子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国家追求教育事业的效率和效益等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出现及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农村学校教育中的诸如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另外农村寄宿制更直接地体现出一种和谐社会的关怀精神,它在让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方便地接受教育的同时,更为农村多达2000万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关怀的港湾。“然而,这个港湾,正日益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其中人们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情感缺失的批判尤其①显得犀利和沉重”。这就为学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新难题,我们做了细仔调研分析,并结本地区实际进行了大胆探索,收益良多,现就我们近段时间来的研究探讨成果交与各位同仁商榷,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对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管理存在问题调研分析

(一)、学校管理的困惑与思考

麻城博达学校是一所于1996年8月8日落成的新学校,为打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从第一届学生进校起,博达便采用了以教师管理为主的学生规范化管理。但运作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很多困惑:

寄宿制学校的晚自习管理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晚自习纪律,学校除派行政领导值班外,还派教师轮流值班,每层楼一个教师,每幢楼三个教师,每天晚上学校有十几个老师在值班。这样好像晚自习很“太平”,但教师成了“监工”,学生成了“学奴”。时间一长,不但同学们不愿被监视,老师们也不堪重负,学校经费开支也日益增大;

为了学生管理的规范性,学校强调学生工作的计划性。学校在开学初即事先设计了学生每月的主要活动,甚至包括班会的内容安排。这种上对下的安排,由于内容的陈旧,形式的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以致在组织各项活动中,老师热火朝天、忙得要死,学生却无动于衷、恭维不多。结果是老师怨同学、同学怨老师。学生活动计划虽完成了,但效果却不如意;足球是博达学生的伙伴。但博达的足球场草皮是引进的优良品种,为了养护,必须对同学活动有所限制。传统式的简单命令、控制又让学生耿耿于怀。学生虽慑于学校的明令禁止,但学生暗地里的破坏行为也越来越多。这些困惑,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看来,这已不仅仅是学生管理的技巧、方法问题,它说明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学生观已成为博达的重要研究课题。2010年秋,我辅导区共合并村初小5所,教学点一个,为了让被拆学校学生能上学,上好学,我们对75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意见征寻,调研发现,66.7%的学生离现在就读学校均在4.5公里以上,且都是要经过崎岖的山路,学校住校率达100%;2010年10月,我们对西片4所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大致相同。经过多方走访分析发现:

①林崇德著:《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版,第52页。

1、独立生活能力差。寄宿学生大部分家居偏远,为了上学,他们不得不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自制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生活习惯,卫生意识等比较差,如:早晨起来不整理内务,不会正确刷牙,不会摆放洗漱用具,不会正确使用卫生间,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及时洗刷餐具,不及时打扫宿舍卫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学生大多数来自于边远山区,受家庭环境影响所致,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然也与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有关

2、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文明礼貌意识差,合作意识差。如:出口脏话,随地乱扔纸屑果核,不讲普通话,不写规范字,容易和同学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不能互相谅解、互相帮助,甚至打架等。独生子女的出现是一方面的原因,造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谦让和合作意识;受家庭教育影响是主要原因,家长自身素质差,对子女的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常规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有效的矫正和引导,家长学校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于提高。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主动性不够强,方法不够科学,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休息、活动之间的时间关系,学习盲目性、随意性大,没有计划和目标。这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关,学习常规落实不好,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下和学生接触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课堂上引导不够,讲的知识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4、缺少家庭的温暖。由于居住条件相对偏远,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经济收入很低,部分家庭支付学生在校费用存着一定困难。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许多寄宿生家长选择了外出打工,孩子一般请亲戚朋友托管,或者是由学生的爷爷奶奶照看,这样缺少了家庭教育,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巩固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在所调查的寄宿生中, 58.7%的学生在心情不好时会告诉朋友„„15.5%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最后是告诉父母;据一些生活教师反映,一年级的学生住校时由于想家往往要哭闹一两周之后才能适应。新学期刚开始时高年级学生都会因为想家而偷偷哭。寄宿生在校期间普遍有想家情绪。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7%的寄宿生在想家时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排解,既无法与家人联系,又不能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诉说,只能憋在心里,不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常在想家的时候“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二)学校管理方面的困难

1、学校软、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住宿学生数量增加,学校宿舍紧张,即使有也很拥挤,故学校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学校没有专职的生活教师,也无管理寄宿生的编制,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培训孩子们自主生活能力的任务加重了!此外,学生休息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日显重要,但相对分散,难以管理。特别是学生上放学途中的安全难有保障。

2、“寄宿制学校机器”的运行和管理缺乏人文情怀的关爱。各种形式的寄宿制学校在我国各地迅猛地建立起来,其管理模式大多实行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寄宿制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寄宿制带来的问题却令人始料未及。就农村寄宿制学校自身的运行和管理而言,在许多方面,它加重了寄宿制学生情感缺失的程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功利性、目的性强, 忽视教育的细节和过程, 对教师考核和激励不足。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存在偏差, 政策注重学校硬件工程建设, 缺少管理

上的制度约束。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可以概括为三点: “重制度轻细节, 重结果轻过程, 重‘管’轻‘育’”。①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 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在寄宿生日常管理中, 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课上的学习, 生活教师负责学生课后的休息照顾, 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却缺少沟通交流, 没有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寄宿生的情感问题便成了教师管理工作中的真空地带。

二、解决策略探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让学生住得开心,家长放心”的管理目标,经过反复摸索研究,现就探索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观念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生观呢?从上述学生管理行为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管理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不以学生发展为本,而是以完成计划、便于管理为目的。我们仍然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仍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用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去要求学生。这种由上至下的控制式管理的结果使得学生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的状态。

我们认为,要改变原有的“教育中无学生”的状况,就必须彻底根除传统线性的师生关系,建立网络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建构知识、建构自我。在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指导下,我们提出了由下至上的、低重心的学生自主管理设想。自主管理是建立在视学生为独立个体的基础上,它强调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性向,主张学校适应学生,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自主管理所改变的个体行为不是主要依赖外部的控制和管理实现,而是依赖于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

目前,博达学生自主管理重在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框架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资质和孕育“拔尖”人才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在运作上我们推出了学生管理的五项重大举措:

1、三级学生助理制度。学校为学生设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学生处主任助理和班主任助理。学生校长助理由学生会主席、部长以及值周班长轮流担任,他们参与学校决管理研究策层的活动,向校长直接反映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学生处主任助理由值周班的同学轮流担任,他们协助学生处参与值周班管理、劳动以及全校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班主任助理由各班干部轮流担任。

长期以来,学校的食堂为规范管理,采用了快餐制的方式,食堂为了方便操作,饭菜总是同一品种。学生校长助理上任后提出要增加饭菜花色品种,给学生以选择。学校采纳了这一建议。目前,学校每餐均有三种菜肴供师生选择。足球场使用问题,同样由于学生校长助理、自主管理委员会体育部长的参与而变得很容易解决。他们召开了年级学生体育部长会,商议了各年级操场使用时间,同时协助学校加强管理。这种局面是学校当初就希望的,但由于我们一直是硬性规定,单方面的、上对下的控制式的管理,学生很反感,甚至在《博达人》报上用漫画向学校提意见。目前的这种结果是“他管”向“自管”的结果,是管理主体转换的结果。

目前,学生助理制度已成为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博达学生的“低重 ①中国辅导学会:《辅导学大趋势》心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达的校园里,从早锻到就寝,从课间操到晚自习,从教室到宿舍,从食堂到绿化,到处都有学生参与管理和劳动的身影。

晚自习管理过去一直让学校头疼。本学期,我们通过值周班牵头,通过学生班主任助理对各班进行管理。学校每个年级只派一个值班人员巡视。这种管理再次把学生推上了自主管理的舞台。学生宿舍管理也是值周管理的主阵地。上午值周同学参与寝室卫生检查和劳动;中午,他们协助老师值班;晚上就寝时,他们又参与就寝纪律检查。

2、学生互助委员会。“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人际关系淡漠、独生子女的增多、青少年学生中自我中心者日益增多”。①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家庭环境以形成自己的合作社会。而利用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培养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意识,倒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博达不仅有学生学习互助、班级结对互助、寝室结对互助、“爱心”基金帮困互助,同时还将爱心互助延伸到校外。博达进才学生管理中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将学生推上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舞台。教育者通过暂时的“隐退” 而张扬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获得了超越与自我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摆脱监护,运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在能动的活动与实践中走向自律,实现自我的自由。

3、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的良好机遇加强硬件建设。这一工程的实施,使学生和教师的住宿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寄宿制工程”带动了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极大发展,减轻了由于宿舍紧张给学校带来的管理上的压力。

4、生活教师担当重任。为解决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的问题,我们为每个宿舍安排了兼职生活教师,生活教师由各班班主任轮流担任,为了所实有效,学校每周安排一名学校领导带班,确定了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生活能力培训日,为巩固成果,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自我劳动服务竞赛,经过培训,学生已经养成了起床叠好被子,将生活用品摆放整齐,简单地钉纽扣,洗小件衣物、每天打扫寝室卫生、同室相互帮助的良好生活习惯。

5、晚自习制度。为了让学生在校安全有保障,学习有人辅导,我校实行了住宿学生晚上集中学习制度,我们将一至四年级的住宿学生合编为一个班,五、六年级各班进行专人辅导学生学习,为住宿生课后巩固和预习有了良好学习环境。

(二)、寄宿生“联动管理机制”

1、宿舍管理实行“三清一公示联动管理”制度。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安全为首”的工作思路,在安排住宿时,学校分管领导、治保主任、班主任都做到了“三清”,一是住宿人数清,学生信息清、学生所住宿舍和床位清。“一公示”是为加强直观管理,学校为每个宿舍编号,将每个宿舍的舍长,住宿学生名单、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训练的教师名单予以公示,这样值勤领导和教师在值周期间很容易了解每个宿舍的情况。并实行晚间进出登记制度,确保住宿区的安全。同时实行夜间点名制度,及时了解住宿学生的归宿、当天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及时为住宿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2、宿舍实行“学校领导——班主任——执勤教师——舍长四维一体”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每天至少检查一次,班主任全天检查,执勤教师负责夜间纪律和安全,舍长是该宿舍的信息报告员,宿舍如果发生应急事件,这一管理网络会在第一时间开始有节奏快速运行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①林崇德等著:《学校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3、实行学生有病急时救治制度。在校住宿生生病,执勤教师接到信息员报告后马上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并即刻将患病学生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实施救治,病情严重的在与家长取得联系的同时做好转院的相关准备工作。

4、住宿学生离校实行请假报告制度。住宿学生请假后,该班班主任老师要将其学生离校情况全面详实地向执勤领导和值班教师反映,以便值勤教师夜间查房时心中有数。学校实行学生无请假离校追查制度,学生无请假离校由执勤教师与该班班主任共同寻找,切实摸清学生去向,确保学生的安全。

(三)、生活教师队伍的优化

要想做好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支过得硬的生活教师队伍。生活教师是随着民办教育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的新的教育队伍,目前还没有专业的从业人员。现在的生活教师来自不同的岗位,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教育的需要,应聘用那些懂教育、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生活教师。在构建学习型学校时,加强对生活教师的培养。要转变生活教师的观念,由生活管理为生活教育。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成为受社会尊敬的人。”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生活教育一定要有高尚的品德、文明高雅的举止和高度的责任感,给学生起到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给学生以良性的导向。

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教师的相对稳定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生活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每位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各异,中途突换生活教师,学生感到茫然,另外新的生活老师大多是新手,没有从事过这项工作,遇到问题总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常出现混乱。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新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有磨合期的,学生对新老师的心理相容也是要有个过程的。在这期间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说,生活教师最好是跟班走。要稳定生活教师队伍,除了待遇留人、工作环境留人外,要更多地给予她们人文关怀,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评价机制。如:评比职工标兵、学校发展奖等。

一学年中,我们除了利用开家长会来到达与家长沟通外,还要求各班班主作老师每学期要做好一次全班学生的家访工作,对学困生、“双差生”、“问题生”、“生活困难生”、“留守生”进行建档转化与帮扶工作,对这些学生教师做到周转化不间断帮扶,每月家访一次,与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工作,对生活存在特殊困难的及时予以解决,力争达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不让每一个孩子失学。

三、效果总结及建议

博达学生管理中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将学生推上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舞台。教育者通过暂时的“隐退” 而张扬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 ①江泽民:《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5.月,第3页。

时,教师自身也获得了超越与自我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摆脱监护,运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在能动的活动与实践中走向自律,实现自我的自由。生活处已初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温馨的生活环境和一种文明、向上、健康、活泼的生活氛围;基本实现了生活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经过近段时间的努力,我校寄宿生管理工作已走上科学、有序、有效的轨道,在校住宿生安全得得到了很好保证,做到了家长放心,学生开心。在多次接受市、县领导的检查中均受到领导的好评。

“当前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①。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作为寄宿制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围绕寄宿生的吃、穿、住、行、育充分开发生活教育校本课程资源,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走向生活、热爱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我们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拓展生活教育 作为寄宿制学校,在对学生评价方面更应对生活教育方面给予拓展。如:在评比三好学生的基础上,可开展评比注重学生身体等全面素质发展的“阳光少年”活动、及以学生自理能力为主,凸现生活层面的“五星级寄宿生”评比活动等。

(二)、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 最好配有专职保安和生活教师,这样职责分明,会更好地为寄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好务。宿制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应具备一颗“母亲”般的心灵。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使每位教师都具有“母亲”的本领和“爱心”„„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都要对孩子关怀备至,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像“母亲”、学校是“家庭”。

(三)、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保障学生能住得进,住得好。在营造绿色花园式校园的基础上,校园的一些景点要特意布置“家庭式”的景点„„这样从局部到整体的育人环境都能表现家庭的内容,体现家庭的品味,让学生体味到家庭的温暖。

总之,素质教育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事实上,寄宿制学校并不是缓解原有义务教育困境的唯一途径。对原有教学网点师资加强培训、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校车系统措施,以及合理引入社会力量等均应纳入决策选择视野。应更加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鼓励基层教育部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义务教育发展模式。此外,尽快加强现有寄宿制学校的政策配套工作,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体制,保证农村学龄儿童真正因此受益,亦是教育部门刻不容缓的要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1,第5页.参考文献: [1] 俞国良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 佐斌主编、郑晓边副主编:《心理素质教育<高中学生、教师用书>》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汪向东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6年增订版。

[6] 冯忠良 著:《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版。

[7] Bubb, Sara.The insider's guide to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succeed in your first five years as a teacher / Sara Bubb.London : RoutledgeFalmer, 2004

[8] Curtis, Kathleen A.The PTA handbook : keys to success in school and career for the physical therapist assistant.Thorofare, N.J.: Slack, 2004

[9] Rothwell, W.J.: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Career Development System, Spring semester.2000

第三篇: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对三郎镇天国新村的调查与思考

冯龙庆 苏茂林 武素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农村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是我市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在这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中,如何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合理的建设受灾群众安置区和安置区的有效管理是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干部群众三年来的不懈努力,三郎镇天国新村在震后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建成了村容整洁、楼房林立、管理有序、灾民满意的新型农村安置区,成为我市农村灾后重建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安置区建设突破了原有自然形成的农民住居格局和村社管理模式,现存的农村行政管理理论范式和实践经验都将失去现实性,新的农民安置区呼唤着新的村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天国新村的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总结鲜活的经验、探索问题的根源、思考继续前进的路径,将有益于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工作的现实需求,对今后我市新农村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三郎镇天国新村概况

崇州市三郎镇天国新村坐落于原三郎镇天国村,是我市灾后重建的农民永久性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约460亩、306682m2,建筑面积约200亩、133455m2,道路公共设施沟渠占地约110亩、73177m2,绿化面积约150亩,人均绿化面积约24m2。该新村共安置三郎镇七个村和一个社区部分农户,共计1200多户、4300多人。新村现有居住户行政分属于全镇七村一社区,其中原天国村农民只有74户(共计274人)入住。农民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数入住相应户型的房屋,形成邻居不同村、隔壁不同社,集中居住、行政分属的“杂居”新村社区。同时当地青壮年农民多外出务工,留守本地的是“386199部队”(38指代妇女,61指代儿童,99指代老人),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基本上没有能力参与新村社区自主管理。如何让这个大社区有效运行,管理好、维护好受灾农民新居,如何让受灾农民在此安居乐业是三郎镇党委、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自去年入住后,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不菲的成绩。

二、天国新村模式的主要做法

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对象之间必须同向运动和发展。三郎镇受灾农民入住天国新村安置点后,打破了原有行政村固定的行政区划和范围,形成类似城市社区的农村新型社区。从散居到聚居,原有乡亲邻里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实践、新对象促使原有村社治理模式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天国新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一)成立机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

机构设置是有效管理的前提,由于新村安置农民分属不同的村社,行政隶属一时难以重组,原有村级行政机构分散于各村原址,为保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具体负责天国新村社区管理,在正式入住之前,三郎镇党委、政府出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专职负责社区管理。管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物业管理员、治保巡逻员、保洁员组成,成员大多数是原天国村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管理经验。主任、副主任统筹协调社区主要事宜。物业管理员三人,一名内勤负责接待群众的来人来访和意见反馈,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向上级汇报,及时安排处置住户遇到的生活问题和安全隐患;一名水电工,负责解决社区内居民水电问题;一名外勤人员,主要协助其他两名工作人员做好物业方面的其他工作。另外,保洁员11人,主要负责社区内坏境卫生工作;治保巡逻队员6人负责社区内治安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

(二)化整为零,实施分区组团管理

天国新村是一个开放式的灾民安置点,入住农户多,人员复杂,仅管委会的力量还无力实现全覆盖管理。为了营造一个“整洁、安全、乐活”的小区生产生活环境,管委会充分征求住户意见,在现居住地实行“分区组团”管理。以区内干道为界划将整个社区分为A、B、C、D四个区,每个区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组团区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区长),负责协助管委会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每个组团区内以相对集中的楼栋组成小院,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院长),负责协助区长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管委会依托区组团,形成层级合理、责任明确的全覆盖统筹管理机制,实现整个新村有序管理。

(三)多种形式,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管理会成立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区住户进行宣传教育,树立社区共建共享的意识。利用巡逻员、保洁员与群众频繁接触、相互比较熟悉的优势,在茶余饭后、红白喜事、健身娱乐等非正式场合,加强对农民社区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引导,让他们积极支持、配合并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通过组织文艺活动方式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管委会成员)与居民之间的联系,进而改善居民与管委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宣传社区管理的政策和条例规范;充分调动妇女力量,以“三新”活动为契机,“门前五包”为载体,通过评选“清洁之家”、“文明之家”、“清洁小区(院)”、“文明小区(院)”等活动,营造住户居室整洁、社区环境优雅的小区。发动老年人组成老年巡调队,发挥其威望高、闲暇时间比较多的优势,巡视督查小区环境卫生秩序、治安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形成社区管理的有效力量;发动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具备服务能力的热心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协助管委会做好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并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通过评优奖优,对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较为突出的保洁员、巡逻员、组团和居民个人进行奖励,激励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天国新村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管委会与村(社区)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

天国新村是由三郎镇七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的部分灾民,只按户型、打乱原籍集中安置形成的。灾民的行政区划归属未改变,土地也没有随着村民的搬迁而随之流转,新村居民在行政、经济上仍隶属原行政村,心理归属也倾向于原行政村。管委会和原有行政村行政机构的职能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两套班子分别服务于同一对象,同一对象居、籍不同辖区,管理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效对应,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有效指向其对象。管委会与原有行政村两委职责交错、分工不明确,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导致管委会缺乏有力的管理权限、社会管理服务境地窘迫尴尬。

(二)社区自治管理短期内难以实现

天国新村内的入住居民都是5.12地震的灾民,由于经济条件差,才选择统规统建住房,享受国家补贴安置,承担意识薄弱、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适应物业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社区内稍有文化、技能的青壮劳力又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而难以承担起现代社区的管理重担;此外,社区机制尚未建立理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主管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只能由政府临时成立的管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管理的过渡模式来实现社区暂时管理。

(三)管理成本较高,政府负担过重

目前,天国新村管委会成员共21人,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劳务补助计算,仅此一项支出,每年就将近30万;公共设施维护、办公经费支出和管理费用,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年至少需要10多万元。这对一个自身没有集体经济资产、缺乏“造血”功能,不成建制、没有长期保障资金投入的社区来说,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更不利于社区管理的持续发展。

四、对天国新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村社区建制,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新村社区管理组织,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要实现天国新村的顺畅、统一管理,宜将新村1200多户居民按照产改后自由迁徙原则,从原有行政村中剥离出来,政经分离、人户统一,实行属地管理,建立新的社区行政区划,由社区组织进行管理服务。

(二)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社区自治是社区管理的必然趋势,建立相关机构和制度是实现高效、有序、科学、可持续社区管理服务的必要条件。天国新村管委会在临时过渡管理基础上,要尽快做好“渡”的基础准备,学习总结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关系,引导居民实现自主管理。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等,党组织、居民委员会、议事会、经济组织、小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及各类社会组织,各施其职、各行其事;对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和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执行;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意愿,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新型农村社区事务公示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合理配置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化解新村管理运行困难。要实现天国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运行,需要社会公共服务资金的必要投入作为基础保障。在新社区未成建制、没有专项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前,可与居民原属村社协商,按一定比例合理转移部分村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新村管理基金,贴补新村运行,减轻政府负担。

(四)加快培育新村集体经济,增强新村造血功能,解决社区管理的后顾之忧。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除了政府的投入输血作为启动基础,关键在于自身要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因此,社区管理组织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产业发展,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协调并移交部分蜀兴公司所属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要为预留商铺)经营权给社区,由管委会按市场机制招引社会资金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盘活社区资源;利用自身的150余亩绿化地,联合绿化企业进行苗木地经营,既免费解决了小区的绿化、省去了管理费用,同时还可从土地出租中获得一定收益补充小区建设管理资金;兴办新型农村社区经营实体,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提供超市、农贸、家政、配送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结合山区实际,引导社区居民发展旅游、经济作物种植产业,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五)市场化运作,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由政府投入转变为业主自主管理,减轻政府负担。通过宣传引导新村居民加强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树立“自治共管”理念,形成“共建共享”氛围,自觉参与并承担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及其费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包括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就业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机构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党员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倡导崇尚科学、尊老爱幼、勤劳致富、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崇州市委党校 课题组

第四篇: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问题,是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容易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重点领域。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要的意义。为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宜昌市在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代理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主要问题

我市在农村集体资金监管上探索多年,从当初的村账站管到实行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从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到现在推行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各个阶段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以来只重视资金的监管,在资产,尤其是资源上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不严,非生产性开支较多,重大收支事项不民主;二是农村集体资产家底不清,责任不明,主体缺位;三是农村集体资源利用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操作不透明,发包不规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二、主要做法

各地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代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组织试点、宣传发动、清查建档、规范管理、建章立制、检查验收等六个步骤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其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打牢“三资”代理基础工作 各地坚持把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代理工作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十个全覆盖”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组织,明确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

1、制定方案。去年8月,市纪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和市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服务的实施意见》(宜纪发[2009]11号)文件,今年,又印发了《推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和监管代理工作全覆盖实施方案》(宜纪发[2010]10号)文件,对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也都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2、建立机构。一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主抓的前提下,市、县(市区)两级都建立了由纪检(监察)、组织、农办、民政、财政、国土、农业

(农经)、审计、林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代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成立工作专班。各县市区都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3、抓好试点。去年9月,在夷陵区召开了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枝江市、夷陵区、当阳市王店镇作为试点单位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并参观了当阳市王店镇和夷陵区黄花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试点现场,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全面开展。随后各地也迅速开展了试点。

4、宣传引导。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在实施之初,存在领导怕麻烦、村集体怕丢权、村干部怕监督、群众怕集体资金被乡镇占用的“四怕”现象。对此,各地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一是召开领导班子会,传达会议精神,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方案;二是召开村干部动员会,安排部署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三是召开村民或村民代表会,统一群众思想,由群众表决是否对村集体的“三资”实行委托代理;四是召开培训会,对村干部和工作专班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五是发放公开信,张贴宣传标语,宣传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

作的好处、有关政策和工作程序,让广大群众知晓政策,积极参与和支持开展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

(二)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三资”管理规范化 各地为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走过场、流于形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操作程序,确保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1、建好中心。依托原有的乡镇会计代理服务中心,组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与各行政村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代理财务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核算、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和农村集体“三资”产权交易的相关服务工作。代理服务中心根据各村的业务量配备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实行专业化管理。经过规范化的建设,代理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四到位”。全市乡镇代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达364人,均取得《会计证》。

2、清查建档。清产核资是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中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各县市区及乡镇工作专班,严把 “四关”,对各村“三资”进行了认真清理:一是清查登记关。按照清产核资统计表要求,对集体的每一项资产分门别类做好登记,确保不漏不错;二是群众参与关。在清理过程中,充分吸纳村民代表参加,资产评估和重估多方听取群众意见,体现了阳光操作,杜绝了闭门造车现象;三是公示公开

关。每个村在清查登记结束后,都在本村醒目的地方将清产核资情况进行上墙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记录,并做好解释和整改工作,让群众满意。四是审核建档关。对公示无异议的农村集体“三资”分别设置台账一式二份,村和代理服务中心各一份。村集体所有的“三资”由乡镇政府统一颁发印有县市区政府印鉴的所有权证和处分权证。通过清查建档,确保了资金回“笼”、资产入账、资源上册,做到了账实、账账、账表、账证、证证“五相符”。

3、规范管理。为规范管理,各地将全面清查登记后的农村集体“三资”纳入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统一监管,并逐步实现电算化。实行“五个统一”规范化管理要求:一是统一设置账户。将各村在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一律取消,由代理服务中心统一在金融机构开设“村级资金核算专户”,实行“单一账户管理,分村设账核算”。二是统一使用票据。统一印制“村级收入专用票据”和“村级往来资金结算票据”。三是统一代理流程。每村设一名报账员,负责向代理服务中心报账、业务联系、村务公开及日常财务收支工作。每笔村级财务发生时,经办人必须取得有效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交民主理财小组或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并签署意见,再经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审批联签后,由报账员报代理服务中心审计后入账。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准入帐。四是统一议事程序。“三资”日

常管理统一纳入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内容,在开发、出租、出售、使用资产和资源或“三资”产权主体和数量发生变动时,先由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讨论提出意见,按“四议两公开”(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方案公开、结果公布)程序民主决策后,报代理服务中心备案并履行有关手续。五是统一招投标管理。对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和工程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度。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严格审核监管,组织公开招投标。

4、完善制度。按照《关于推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服务的实施意见》(宜纪发[2009]11号)文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规范了资金管理制度、健全了资产管理制度、建立了资源管理制度等共13管理制度,促进了农村集体“三资”代理和监管规范化。同时,制定了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确保代理服务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

(三)创新监督手段,提升“三资”管理绩效 各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监督手段,加大监督力度,扩大监督层面,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1、督导检查。在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监管工作中,市、县两级都认真开展了检查和督办。市农村集体“三

资”清理和监管代理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多次组织检查组和督导组,进行检查督办,下发督查通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明确工作要求。

2、民主监督。一是财务公开。统一规定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形式,将农村集体“三资”运营情况和各项财务收支进行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做到常规事项定期公开、急重事项即时公开、群众点题事项随时公开。二是民主理财。各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主理财小组,积极参与村级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村级经济合同签订、村级支出、财务公开等事项,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行监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是民主决策。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方案和重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事项,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实行民主决策,严格审核。全市村级财务公开率和民主理财率达100%。

3、综合监管。把农经审计、查处违规违纪案件等行业监管、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监管融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过程,确保监督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化。

三、初步成效

两年来,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和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在上下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规范化管理、阳光下运行、多元化监督等措施,基本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全覆盖,达到了“五化”要求,即:工作程

序化、制度规范化、监督公开化、交易市场化、服务一体化。截止到10月底,全市10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1401个村的农村集体“三资”全部纳入服务中心实行委托代管。通过清产核资清理债权115954.19万元,清理债务141623.26万元,清理资产2029515.31万元,新增资产1662139.13万元。资产资源处置发包和项目建设开展招投标共986宗,标的额13161.02万元。从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一年来的运行实践来看,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规范了管理行为,推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农村集体“三资”代理代理服务后,既规范了村干部的从政行为,又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有效地控制了村级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杜绝了公款私存、白条抵账、支出无度和集体资产跑、冒、滴、漏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遏制了基层腐败现象的发生,推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也强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后,使村集体的经济活动,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更加严格,更加透明。透明度的提高,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干群之间的对立抵触情绪,干群之间更加团结,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盘活了集体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为盘活集体资产,各地通过清产核资和处置资产来确保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是清产核资。通过对村集体资产摸底、登记、评估,明确了村集体资产的分布、存量、结构及效益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防止村集体资产被闲置、流失和侵占。二是处置资产。按照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办法的规定,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体土地、山林、茶园、果园等资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四、经验体会

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谋划,有力推进。我市将此项工作作为反腐倡廉建设“十个全覆盖”的重要工作来抓,说明了领导的重视和工作的重要。我市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任何工作离开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就寸步难行,没有强大的领导阵容,也难以推开工作局面。此次试点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了组织协调力度,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同时,市纪委联合多部门多下发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和原则,提出工作措施和要求,要求各地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从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入手,有组织、有步骤地全面铺开。

(二)群众参与是前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经济管理,涉及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清产核资”、“民主理财”、“四议两公开”等贯穿于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之中,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仅以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为例,此项工作刚开始,就存在少数村干部惧怕清理出问题,不愿搞清理;少数农民群众认为清理起不到多大作用,不想参与清理;少数乡镇干部认为目前农村财务会计代理制比较规范,不需要清理等认识误区。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利用报刊、电视、发放宣传单、走村入户等形式,宣讲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的重要意义。通过宣传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热情提高,形成了和谐的清理工作环境。由于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为全面清查和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三)规范管理是保障。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但实行委托代理之后,能否管好,能否让农民群众满意,这是一个考验。为此,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用制度来约束行政行为,从而保证了工作的高质量,管理的高效益。

(四)监督检查是保证。监督检查是防范问题、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纠正问题的关键措施。从办试点开始到全面铺开,各县、乡(镇)两级纪委、经管、财政部门就始终坚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督办,每完成一步都进行检查验收,一步不走完,不能进入下一个程序。全部工作完成后,统一组织检查验收,从而保证了工作质量。

虽然我市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这项制度实施时间还不长,还存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落实、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村级债务包袱沉重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今后,我们将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 巩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成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努力把我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湖北省公安县狮子口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调查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开展以来,狮子口镇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实行村帐代管、招投标委托、集体资产资源监管等三项制度为抓手,有效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基层廉政建设、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推行“村帐代管”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村帐代管”是在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代理各村账务。主要是“三统一”、“三监管”。“三统一”:一是统一银行账户。服务中心在银行开设一个账户,在签订委托代管协议的基础上,按照“集中管理,分村核算”的原则,各村在与服务中心办理财务移交后,对转移支付、财政补助资金、资产资源处置变现收入等所有村级资金,全部存入专户,由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分户记账核算。二是统一支出审核把关。对村实行备付金制度,备付金额根据村级规模大小、可用资金等情况,由服务中心核定。各村日常小额开支从备付金中列支,备付金列支用完的,可凭开支据,另行增加。对村级较大开支事项,须经村委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研究同意,并填报“大额备付金领取申请表”,报乡镇分管负责人审批,服务中心审核后,再行办理拨付手续。村级支出要过四关:负责人审批关,村干部会审关,民主理财小组唱票评据关,服务中心专管人员审核关。三是统一由服务中心代理记账。服务中心会计人员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记账,并负责原始凭证整理、报表上报、下传和资料归档。“三监管”:一是村级收入监管。对村级收入实行统一的专用票据,实行票据领用登记、核对、核销制度,村级收入必须按时存入专户;服务中心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防止坐收坐支和资金体外循环。二是预算监管。服务中心年初按照财务制度,编制各村年内预算,村内的开支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超预算开支的,村级预

先实行书面报告,并经乡镇分管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服务中心方可列支;服务中心对预算执行情况提供报告。三是债务监管。服务中心对村级债务实行严格监督,禁止村级举债办事。

(二)推行“镇村招投标委托制度”,规范农村招投标市场。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安排专门的招投标工作人员,各村招投标事务全部在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办理,村级不允许自行组织招投标活动。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以及资源的租赁、发包与拍卖等,统一在“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平台操作下进行。具体办理程序为十个步骤:一是由村民代表拟定方案,并形成决议;二是办理招投标事宜;三是申报审批;四是发布公告和信息;五是资产评估;六是接待报名;七是现场交易;八是办理手续和签订合同;九是公示结果;十是资料归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严把“四关”:一是把好民主观。对纳入服务中心运作的项目,看是否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符合民意。二是把好标的评估关。村级要成立资产评估预算小组,对资产评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评估不准确,要求专业机构评估的,由村向镇服务中心报告,由服务中心聘请有资质的评估单位进行评估,村评估小组成员参加,确保工程项目预算评审和资产资源价值评估结果准确。三是把好信息公告关。对纳入服务中心运作的项目,在镇村公开栏进行公告公示,对涉及村组的要公示到组,对涉及原承包主或者原租赁主的,由服务中心将书面通知送达到户,尽量做好交易事前工作,防止和避免不利于交易的事件发生。四是把好现场运作关。竞标和招标活动参照《招投标法》和《拍卖法》的规则,原则上在乡镇设置的固

定场所进行,必要时到村交易。“三资”办负责人主持招投标会议,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村民代表全程参加。

(三)推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规范集体产权管理。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责和监管目标。推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有利于解决过去集体资产资源挪用占用、闲置浪费、产权不明的问题。首先是开展财产清查。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会同村资产清查小组开展清查登记,在登记的基础上,实行“五账二簿”管理。“五簿”即建立五本台账:固定资产台账,债权债务往来台账,家庭承包方式土地登记台账,资产资源其他方式承包登记台账,土地流转登记台账。“二簿”即农户结算登记簿,经济合同及相关合同登记簿。在全面开展财产清查的基础上,服务中心把清理登记后的资产资源总额,与财务管理的资产资源数据对口,需要调整的找出原因,调整时由村清查小组书面说明情况。财产清查统一后,服务中心每半年或一年组织一次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对村级资产资源的处置,服务中心严格把关,未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擅自处置的,要求迅速纠正,对违纪违法的,交由有关部门依法依规查处。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保证了农村集体资金运行安全。该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代管资金近千万元,实现的收入资金全部存入专户。资金管

理实行印件分离,现金支票运作,支付款项实行审核审批制,并定期盘点和核对银行帐户,有效保障了资金运行平稳、安全。

(二)提升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效益。该镇通过对资产的清理清查,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对村级资产实行效益化监管,半年内,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处置农村闲置资产50万元,增加效益10万余元。该镇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租赁、拍卖和发包,均在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办理,并采取竟拍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发包、租赁和拍卖。半年内,集体资源效益处置收入30万元,增值10余万元。村级资产资源效益的增加,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稳定和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三资”管理在法律上存在一定争议。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代理和监管农村集体“三资”后,削弱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处置的权利,虽然在效果上明显表现为利大于弊,但法律依据不足。二是村民法律意识差,增加了“三资”管理执行难度。主要表现为:家庭承包、土地确权执行难到位;集体资源承包到期后再行发包,难以按时执行;农村经济合同由于普遍额小面广,履约执行难度较大。三是乡镇“三资”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二)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乡镇“三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和操作水平,主要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如《招投标法》、《拍卖法》等。二是规范和统一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相关的文本,保证“三资”管理规范运作。三是加强对农村干部、农民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教育,为“三资”管理创造良好的运作条件。

二、农村财务管理上的创新探索与具体做法

(一)建立机构,健全组织。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农村财务管理的特点,街道构建了农村财务管理的三层监督机制:第一层面是健全各村民主理财小组。规定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一般由3至5人组成,组成人员必须懂农村财务,在群众中具有威信、办事公道、热心为民的人士,并有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全过程监督,街道有关部门每年不定期的对民主理财小组组长进行业务培训;第二层面是以片为单位建立了财务网络小组,定期开展各项活动。活动中,各村财会人员对各村的帐户相互检查、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对发现的问题各抒己见。这一做法得到了村干部和民主理财小组的认可,促进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第三层面是成立由纪委、农经、社会事务、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检查督导小组,实施一年不少于四次的日常内部监督和审计结果的督办制度,确保村级民主及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同时街道办事处主任代表街道与各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了甬江街道农村财务管理责任状,明确了村级财务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建立制度,完善内容。为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针对本地实际,建立了各项村级民主建设和财务管理制度,并强化措施确保落实。到目前,各股份经济合作社都建立了重大事项股东代表会议表决制、股东代表联户制度、党员股东代表接待室制度、“三权前置、一权独立”的民主决策制度等各项基层民主制度和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大额现金使用日报制度、财务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合同管理、印章保管及使用、票据领用管理、财务档案管理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还对非生产性开支实行“定额”制度,明确通讯费、报刊征订费等开支标准。建立村级民主管理、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农村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街道成立村级民主财务管理检查监督小组,负责日常的检查和监督,对在日常工作检查中违反村级民主管理、财务管理行为的,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不及时或不到位的,直接与村干部的考核结果与工作报酬相挂钩,在规定时间内仍不整改的,由街道纪工委下发督办通知书,按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进行问责处理。

(三)强化民主,实行公开。村务财务二公开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针对村民提出的有关财务公开表式设计过于专业,群众看不懂等问题,街道对二公开工作提出了提高透明度的要求,具体途径:一是不断创新公开方法。甬江街道在外漕村制作了十米公开栏,对所有集体固定资产厂房出租的情况、收取租费的进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公开监督,彻底解决村民群众看不懂、看不清、看不明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街道推出了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记录簿制度,明确规定了10个事项为重大决策事项,要求各村在决定上述事项时,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查和决策程序,在记录簿记录程序运作过程,并在二公开时把民主记录簿内容向村民群众公布。

(四)专业审计,力求实效。街道地处近郊,各村村级可用资金多,经济实力强,特别是近两年来,街道许多村因土地被征用后,各项补偿款陆续到位,导致货币资金急剧增加。为有效地防范资金管理风险,避免内部监管法律权威的缺乏性,从2004年6月开始街道提出由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1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审计,截止到2009年底共完成5个审计和村主要干部的离任审计,并对审计意见进行了梳理、汇总和整改、反馈,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安全,促进农村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篇:秦都区社区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

依托党建 构筑和谐

——秦都区社区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和谐的社区,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怎样抓好和谐社区建设,是秦都区近年来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经过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创新、总结,秦都区走出了一条“依托党建抓服务,通过服务促和谐”的社区建设之路。

一、加强组织建设,奠定和谐基础

打铁先须自身硬。秦都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一直着力在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内炼”社区组织建设硬功,为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组织架构,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一是改进党组织设置。针对居民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关系不够顺的问题,秦都区在2001年结合全区街道设置调整,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理顺了区、街道和社区的三级党组织关系。二是创新社区党组织形式。秦都区突破传统的组织设置观念,先后在社区建立新的党组织形式——楼栋党支部109个,使党员先进性进了楼栋,使无职党员在楼栋党支部的组织下找到了奉献社区、发挥先锋作用的舞台。三是灵活社区党组织管理。通过实行

全社区干部工作目标承诺制,推行社区事务公开制,强化社区干部考核监督,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干部队伍工作热情,进而建立起了一支能够始终将和谐社区建设落实在行动上、展现在服务里的社区党员干部队伍,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3、加强组织阵地建设,打造“设施标准化、服务正常化”的社区组织活动场所,保障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秦都区按照“面积适用、标识统一、设施齐全、制度健全、功能完善”的原则,采取“相关单位腾让、原有场所改建、依托项目新建”等形式,有效地解决社区组织活动场所问题。通过协调辖区单位和居民小区为22个社区建起了面积充足的文化活动广场,下拨党费为社区配备“两机一柜”等电教器材,连续两年在财政预算中列出专款50万元,专门为社区配备微机、电话等办公设备,增强了社区服务居民群众的功能,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二、开展共驻共建,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组织建设,更离不开辖区单位与广大居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为了发挥分布在社区中的不同行政体系、不同级别间党组织的资源优势,秦都区创新形式,在社区党组织中开展以“党的建设联抓、服务群众联手、社区设施联建、共筑和谐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一共”活动,解决社区党建工作

其中,西兰路街道的“社区论坛”经验还被拍摄成专题片《我们的论坛》在中组部《社区党建》刊发,全国发行。

3、“党员议事会”——使居民、小区物业和业主委员会有了沟通平台。为了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秦都区经过多方调研后,在社区成立了以居民群众、小区物业、业主委员会三方党员代表为主要成员的社区“党员议事会”,为解决三方矛盾和小区居民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提供了沟通议事平台,推动了小区事务民主化。

三、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和谐活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社区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形式,更是激发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的重要手段。在创新载体上,秦都区坚持贴近民心、贴近居民生活、贴近社区实际问题,坚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着力从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的每一件小事入手,创新活动载体。

1、组建便民服务站和志愿都服务队,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秦都区在31个社区都组建便民服务站,并设立各类便民服务网点125个,还印制大量的各类便民服务卡为居民发放。辖区渭阳西路街道七里铺社区成立的家政服务站,还与西兰路街道沈家社区、水厂路社区家政服务站实行“网络化”经营,安置下岗职工、为群众上门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在社区组建以辖区单位党员和社区党员为主要成员的

民事调解、志愿服务等公益性岗位,社区驻地单位和居民都是当然的参与者,且其参与社区事务率越来越高,参与劲头也越来越大,和谐社区建设成果日益丰硕,也得到了上级认可。截止目前,秦都区先后有渭阳西路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吴家堡街道勤俭路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西兰路街道建设路社区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渭阳西路街道中华社区、古渡街道珠泉社区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社区党建示范点”。(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委组织部 张启胜 杜相卫)

下载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实践和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社区化的实践和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

    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 —— 对西宁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将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

    农村社区化管理典型材料

    社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定居牧民现代文明生活和管理工作水平-----塔城市畜牧兽医局典型发言材料近年来,塔城市委、政府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塔城......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 2010-092010-09-25 10:13:42 • • 作者:高占生 来源:每日甘肃网 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即:住宿管理小......

    08.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姜堰市俞垛镇社区教育中心徐中泉严鹏远 摘要: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是乡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定稿)

    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新......

    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

    农村廉政建设探索实践1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对延安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 陕西省农业厅 戴福成刘建歧 2013年3月31日 延安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结合实际......

    实践化教学的借鉴与探索

    3月22日我校在白卿宫会议室,召开了“实践化课程教学理论研讨会”。董事长徐伟浩、执行董事周广有、校长于存雷、副校长孙永新、丛东华、建工学院院长胡铁明、机电学院院长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