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姜堰市俞垛镇社区教育中心徐中泉严鹏远
摘要: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是乡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做法:1.确定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2.建立有效的运行载体。3.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4.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从而促进了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真正把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抓实到位,必须做到:加强宣传,积极实践;健全网络,完善制度;强化统筹,资源共享;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主题词:社区教育实践策略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是乡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
有研究者认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同样具有上述类似的条件。
泰州邻近我国沿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已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
另一方面,“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转岗和再就业,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迫切,人们从温饱中解放出来,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呼唤着社区教育。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发展相应变化。目前,泰州农村社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类:
1.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燎原计划”项目培训,乡镇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都属于这一范围。
2.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都属于此类范畴。
3.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业余社区、青少年宫、文联及各种协会组织都属于此类活动。
4.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主要指农村的老年教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一旦通过有效组织,必将产生良好作用。
5.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包括青少年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各类文化站、文化宫的双休日课程,都是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包括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 1
化建设教育,以及“三个代表”、十七大精神等内容的教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我们俞垛在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摸索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1.确定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我们首先在俞垛镇成立了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这是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机构。
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的主任由当地镇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镇成人学校校长担任,顾问则由各界知名人士担任。
我们还从本地实际出发,树立群众观念,根据群众自愿原则,构建了“社区教育协会组织”这个网络。教育协会会长由镇党委党群书记担任,镇党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镇成校校长、镇知名企业负责人四位问志担任副会长,协会理事由下辖的十大分会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共同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协会秘书长由镇成校校长兼任,社区教育协会还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和教育局有关领导为社区教育协会特聘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
2.建立有效的运行载体
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没有稳定的办学实体,社区教育就难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2005年泰州市选择了部分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试点工作,我镇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家。
成立了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后,根据群众参与的原则,我们还成立了社区教育协会,下辖党员思想教育分会、普法教育分会、老年教育分会、文艺体育分会、企业家(职工)教育分会、计生妇保家教分会、青少年思想教育分会、农村新科技教育分会等十个教育分会。以这十个分会作为基点,俞垛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自2006年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百次万人”活动,在文化体育、科技法律、岗位培训、技术教育、生活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如群众文体分会,把社区内零星、个别、散乱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起来,每年举办一次“农民艺术节”活动,开设了健身操、舞蹈、太极拳、乒乓球、台球、书法、绘画等培训班,成立了舞龙队、舞狮队、号鼓队、腰鼓队和农民乐队等社会文体团体。农业新技术推广分会则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实施“燎原计划”,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3.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是低偿、无偿的教育服务,因此,必须筹集一定量的经费以保障社区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我们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社区教育经费问题。我们镇,以当地人口的人均1.5元,从镇财政下拨给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教育各项培训的开展。
社区教育还需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们的硬件建设基本上以镇政府下拨款为主;软件建设则以上级补助、社会和企业及个人捐助等途径筹集资金,同时广开学路、拓宽生源,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使社区教育逐步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农村社区教育面向基层,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坚持“政府统筹”这一点,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力争在政策调控方面做好参谋,狠抓组织落实、职责落实及基地落实,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4.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我们认为教育培训活动应多元化。
例如我们的社区教育协会,根据社区群众需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面立体的教育活动。十个分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每月都有不同的教育活动。如党员思想教育分会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他们深入开展创“五好党支部”活动,开展党课教育、征文比赛等,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班等系列教育活动。老年教育分会提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口号,依托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书画、养生保健、营养食疗、健身舞等专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更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总之,俞垛社区教育协会依靠群众力量,自2006年起开展声势浩大的“百次万人”活动,促进了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不但为本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也推动了周边地区学习化社会的进程,它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2007年,俞垛社区教育经省专家的评审验收,成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俞垛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被评为江苏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1.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加强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三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2.健全网络,完善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从目前泰州市来看,市、县(区)、镇都建立了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各级都设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并由各级行政首长、部门领导等兼任相应的职务。
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成人教育中心校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都通过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这个网络组织实施,同时,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也在协调、指导社区内其它教育培训机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了基本网络,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这也是把社区教育推向深入的一个举措。我们俞垛镇在这方面已摸索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如制订社区教育协会章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等,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强化统筹,资源共享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如俞垛镇的党建工作纳入党员思想教育分会;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各地中小学在双休日、晚上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公园、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的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村民学校、职工学校在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作用,以达成居民“学有去、学有用”的格局。
4.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我们认为社区教育需要有一大批志愿者和热心人。借鉴各地的做法,我们镇率先建立了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离退休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
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已初步形成了“百人讲师团”和“千人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近百次的演讲、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抓实到位。
第二篇:社区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关于近年来我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前沿。在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社区管理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随着“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城市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已由以横向整合为特征的单位转向以“块”管理为主的社区。因此,创新社区管理,强基层固基础,显得十分紧迫。为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近段以来,我们对外地在社区管理方面一些好的做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区社区管理的实际和状况,提出了以构建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目前我们正组织人员对这一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我区社区管理现状
(一)我区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城市社区45个,居民89933户,262103人,目前社区有社区工作者270名,各类协管员189名(其中劳动保障协管员144名,流动人口协管员45名)。
(二)“四级网络”管理模式
2008年以来,我们在北大办事处西湖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逐步推行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2009年,“四级网络”管理模式在全区城市社区全面铺开,各社区依托“四级网络”,实现了全区社区党建、救困助残、创业就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城市创建等30余项工作在社区的全覆盖,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2010年以来,区委组织部又对我区“四级网络”管理模式进行了拓展,统一在社区制作了社区党建四级网络示意图,在运用“四级网络”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提升。
社区“四级网络”在我区的推行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管理相对松散、不够精细;网络负责人变动快、管理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限;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思与设想
为使原有松散型社区管理模式向紧密型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强化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近段时间,我们对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焦作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网格化管理模式等外地经验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东大办事处4个社区划分的16个工作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排查摸底,对每个网格的管辖面积、小区楼院、居住人口、驻区单位、共用设施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摸底,建立了网格基础资源信息库。在上述调研基础上,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三
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处置平台、“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问题处置机制,初步设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划分网格。可以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根据“人、地、物、事、组织”和管理难度,根据居民住宅、商业网点、驻区单位、社区共用设施等分类,合理划分社区网格,各网格之间要有机衔接,不留空白。原则上每个网格以300-500户、900-1500人(常住人口)为宜,45个城市社区大约可以划分为300个管理网格。
二是建立信息平台。统一开发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处置平台,全面支撑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制定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模式和问题处理流程,规范处理环节和步骤,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处置机制。
三是定位网格功能。网格设置立足于实现资源共享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挥“网格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特点,并形成各部门工作合力,主要突出信息联通、处置快速、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便民服务、民主自治等六项功能。
四是配备网格人员。可以通过整合街道和有关部门工作力量,在每个网格统一配备工作力量。根据现阶段
社区工作需要,首先可以在每个网格配齐3名工作人员,以后还可以根据社区工作需要,逐步把职能部门工作力量配备在网格中。
1、设网格责任人1名,同时兼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可以由街道办事处中层以上党员干部担任,全权负责网格内党建、网格内各项工作问题的巡查发现、协调处理和联系上报工作;
2、设网格管理员1名,按每个网格配备1名的原则,择优就近在每个网格中选聘,按一人多岗和一岗多责的要求,网格管理员既是政策宣讲员,也是民事调解员;既是计生管理员,也是消防安全员。他们不分专业、不分条口,承担网格中所有信息采集、日常事务、便民服务和简易问题的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管理员在网格内矛盾隐患清、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将不必要的矛盾隐患及时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也可以有效解决各个部门要求在社区分口、多头设置协管员的难题,可以有效的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设网格警员1名,以社区民警为主,主要负责网格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社会治安、安全隐患、突发事件等工作的处理;
4、社会力量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整合网格内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党员;网格内小区物业、庭院管理人员、院长、楼栋长;居民代表、志愿服务人员等共同参与社区网格管理,形成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管理员以及网格内各种社会力量相互联系、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网格管理乘数倍增的效应。五是完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日巡查走访、日碰头周例会、问题“双报告、绩效考核等制度,保证网格管理员每天至少对所负责的网格开展一次全面巡查走访,办事处、社区、网格责任人、网格管理员多方定期研判网格内社情民意,确保网格内一般性工作能随时得到解决;突发性工作能及时得到处置;需要协调职能部门审批处理的工作能在最短时间内分级、分类得到处理,真正实现“小事调解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街道”的目标,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条块结合、快速联动的处置机制。相信通过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的实施,我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对三郎镇天国新村的调查与思考
冯龙庆 苏茂林 武素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农村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是我市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在这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中,如何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合理的建设受灾群众安置区和安置区的有效管理是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干部群众三年来的不懈努力,三郎镇天国新村在震后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建成了村容整洁、楼房林立、管理有序、灾民满意的新型农村安置区,成为我市农村灾后重建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安置区建设突破了原有自然形成的农民住居格局和村社管理模式,现存的农村行政管理理论范式和实践经验都将失去现实性,新的农民安置区呼唤着新的村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天国新村的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总结鲜活的经验、探索问题的根源、思考继续前进的路径,将有益于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工作的现实需求,对今后我市新农村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三郎镇天国新村概况
崇州市三郎镇天国新村坐落于原三郎镇天国村,是我市灾后重建的农民永久性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约460亩、306682m2,建筑面积约200亩、133455m2,道路公共设施沟渠占地约110亩、73177m2,绿化面积约150亩,人均绿化面积约24m2。该新村共安置三郎镇七个村和一个社区部分农户,共计1200多户、4300多人。新村现有居住户行政分属于全镇七村一社区,其中原天国村农民只有74户(共计274人)入住。农民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数入住相应户型的房屋,形成邻居不同村、隔壁不同社,集中居住、行政分属的“杂居”新村社区。同时当地青壮年农民多外出务工,留守本地的是“386199部队”(38指代妇女,61指代儿童,99指代老人),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基本上没有能力参与新村社区自主管理。如何让这个大社区有效运行,管理好、维护好受灾农民新居,如何让受灾农民在此安居乐业是三郎镇党委、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自去年入住后,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不菲的成绩。
二、天国新村模式的主要做法
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对象之间必须同向运动和发展。三郎镇受灾农民入住天国新村安置点后,打破了原有行政村固定的行政区划和范围,形成类似城市社区的农村新型社区。从散居到聚居,原有乡亲邻里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实践、新对象促使原有村社治理模式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天国新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一)成立机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
机构设置是有效管理的前提,由于新村安置农民分属不同的村社,行政隶属一时难以重组,原有村级行政机构分散于各村原址,为保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具体负责天国新村社区管理,在正式入住之前,三郎镇党委、政府出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专职负责社区管理。管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物业管理员、治保巡逻员、保洁员组成,成员大多数是原天国村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管理经验。主任、副主任统筹协调社区主要事宜。物业管理员三人,一名内勤负责接待群众的来人来访和意见反馈,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向上级汇报,及时安排处置住户遇到的生活问题和安全隐患;一名水电工,负责解决社区内居民水电问题;一名外勤人员,主要协助其他两名工作人员做好物业方面的其他工作。另外,保洁员11人,主要负责社区内坏境卫生工作;治保巡逻队员6人负责社区内治安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
(二)化整为零,实施分区组团管理
天国新村是一个开放式的灾民安置点,入住农户多,人员复杂,仅管委会的力量还无力实现全覆盖管理。为了营造一个“整洁、安全、乐活”的小区生产生活环境,管委会充分征求住户意见,在现居住地实行“分区组团”管理。以区内干道为界划将整个社区分为A、B、C、D四个区,每个区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组团区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区长),负责协助管委会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每个组团区内以相对集中的楼栋组成小院,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院长),负责协助区长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管委会依托区组团,形成层级合理、责任明确的全覆盖统筹管理机制,实现整个新村有序管理。
(三)多种形式,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管理会成立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区住户进行宣传教育,树立社区共建共享的意识。利用巡逻员、保洁员与群众频繁接触、相互比较熟悉的优势,在茶余饭后、红白喜事、健身娱乐等非正式场合,加强对农民社区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引导,让他们积极支持、配合并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通过组织文艺活动方式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管委会成员)与居民之间的联系,进而改善居民与管委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宣传社区管理的政策和条例规范;充分调动妇女力量,以“三新”活动为契机,“门前五包”为载体,通过评选“清洁之家”、“文明之家”、“清洁小区(院)”、“文明小区(院)”等活动,营造住户居室整洁、社区环境优雅的小区。发动老年人组成老年巡调队,发挥其威望高、闲暇时间比较多的优势,巡视督查小区环境卫生秩序、治安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形成社区管理的有效力量;发动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具备服务能力的热心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协助管委会做好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并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通过评优奖优,对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较为突出的保洁员、巡逻员、组团和居民个人进行奖励,激励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天国新村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管委会与村(社区)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
天国新村是由三郎镇七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的部分灾民,只按户型、打乱原籍集中安置形成的。灾民的行政区划归属未改变,土地也没有随着村民的搬迁而随之流转,新村居民在行政、经济上仍隶属原行政村,心理归属也倾向于原行政村。管委会和原有行政村行政机构的职能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两套班子分别服务于同一对象,同一对象居、籍不同辖区,管理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效对应,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有效指向其对象。管委会与原有行政村两委职责交错、分工不明确,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导致管委会缺乏有力的管理权限、社会管理服务境地窘迫尴尬。
(二)社区自治管理短期内难以实现
天国新村内的入住居民都是5.12地震的灾民,由于经济条件差,才选择统规统建住房,享受国家补贴安置,承担意识薄弱、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适应物业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社区内稍有文化、技能的青壮劳力又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而难以承担起现代社区的管理重担;此外,社区机制尚未建立理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主管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只能由政府临时成立的管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管理的过渡模式来实现社区暂时管理。
(三)管理成本较高,政府负担过重
目前,天国新村管委会成员共21人,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劳务补助计算,仅此一项支出,每年就将近30万;公共设施维护、办公经费支出和管理费用,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年至少需要10多万元。这对一个自身没有集体经济资产、缺乏“造血”功能,不成建制、没有长期保障资金投入的社区来说,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更不利于社区管理的持续发展。
四、对天国新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村社区建制,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新村社区管理组织,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要实现天国新村的顺畅、统一管理,宜将新村1200多户居民按照产改后自由迁徙原则,从原有行政村中剥离出来,政经分离、人户统一,实行属地管理,建立新的社区行政区划,由社区组织进行管理服务。
(二)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社区自治是社区管理的必然趋势,建立相关机构和制度是实现高效、有序、科学、可持续社区管理服务的必要条件。天国新村管委会在临时过渡管理基础上,要尽快做好“渡”的基础准备,学习总结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关系,引导居民实现自主管理。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等,党组织、居民委员会、议事会、经济组织、小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及各类社会组织,各施其职、各行其事;对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和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执行;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意愿,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新型农村社区事务公示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合理配置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化解新村管理运行困难。要实现天国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运行,需要社会公共服务资金的必要投入作为基础保障。在新社区未成建制、没有专项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前,可与居民原属村社协商,按一定比例合理转移部分村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新村管理基金,贴补新村运行,减轻政府负担。
(四)加快培育新村集体经济,增强新村造血功能,解决社区管理的后顾之忧。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除了政府的投入输血作为启动基础,关键在于自身要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因此,社区管理组织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产业发展,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协调并移交部分蜀兴公司所属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要为预留商铺)经营权给社区,由管委会按市场机制招引社会资金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盘活社区资源;利用自身的150余亩绿化地,联合绿化企业进行苗木地经营,既免费解决了小区的绿化、省去了管理费用,同时还可从土地出租中获得一定收益补充小区建设管理资金;兴办新型农村社区经营实体,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提供超市、农贸、家政、配送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结合山区实际,引导社区居民发展旅游、经济作物种植产业,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五)市场化运作,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由政府投入转变为业主自主管理,减轻政府负担。通过宣传引导新村居民加强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树立“自治共管”理念,形成“共建共享”氛围,自觉参与并承担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及其费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包括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就业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机构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党员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倡导崇尚科学、尊老爱幼、勤劳致富、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崇州市委党校 课题组
第四篇: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实践与探索
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实践与探索
乡镇人大离农村最近、离农民最近,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对巩固基层人民政权极具现实意义,但乡镇人大又是人大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正视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履职走形式、监督缺底气的现状,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十分必要。
一、当前乡镇人大工作现状
近年来,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同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推进全乡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发挥监督职能,努力推动政府工作。乡镇人大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积极行使监督权,推动政府改进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机会,通过听取和审查政府工作报告、审查本级财政预决算,加强了对政府整体工作的监督。如提出关于本乡镇涉及农业、工业、民生、环境、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方面的工作建议,并根据情况作出相关决议。二是协助配合上级组织开展的对部分政府职能部行政执法评议和工作评议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大依法开展监督的职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2、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着力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乡人大主席团把密切同代表、同选民的联系作为重要基础工作来抓,使人代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激发代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乡镇人大经常走访代表。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向代表通报政府工作重点和进程,进一步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为代表参政议政奠定基础。加强代表联系选民工作,要求每位代表联系选民5人以上,每年走访选民10人以上,听取选民的心声,掌握选民的需求,开展了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为人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加强了代表建议督办力度,人大代表的建议一般主要涉及交通道路、社会治安、教育卫生等方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乡镇人大分别进行现场察看,进一步征求提案人的具体要求和想法,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专题召开会议进行逐一分析疏理,督促政府部门及时做好意见、建议的答复和落实工作,并开展了意见、建议办理“回头看”活动,对政府办理情况进行了追踪督查,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保证。
3、加强法律监督检查,着力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开展普注宣传教育。乡镇人大主席团根据本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依法治乡,强化依法行政,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大了《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乡上下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同时,乡镇人大把加强信访工作作为密切联系选民,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做好信访件的交办和督办工作,推动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加强主席团自身建设,着力提升依法履职水平。各乡镇主席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学习十八大精神,做到思想认识统一,目标任务明确,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做到学理论与学法律相结合,学法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制订和完善了代表活动制度、选民走访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以及代表述职评议等制度,增强人大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人大尽管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但由于在机构的设置、编制、职能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乡镇人大的权力运行,特别是闭会期间职能发挥受到制约,影响了乡镇人大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对乡镇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由于乡镇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宣传形式和手段单一,程序性报道多,实质性报道少,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些基层党员千部对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足,乡镇人大的形象有待进一步树立。
2、乡镇人大干部配备不科学、不到位。首先是没有乡镇专职人大副主席。主席都身兼数职,职而不专,由于日常事务繁多、精力有限,客观上影响了人大作为民主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其次是人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结构单一,导致在具体工作中,还不能够有效的把握重点,抓住关键。
3、乡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乡镇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由于选举中过于强调代表的结构比例,致使一些代表文化程度偏低,履职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差,代表意识不强。二是很多都是兼职代表,导致其执行职务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其真正人大代表的作用。三是一些人大代表业务知识差,法律意识低,提出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的质量不高。
4、乡镇人大自身建设不够,兼职程序不规范。首先是乡镇人大工作的软硬件设备建设,难保证代表活动的需要。其次是很多乡镇虽然都建立了代表活动小组,制定了代表活动计划,但代表活动计划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开展代表活动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三是部分乡镇人代会质量不高,人大主席团会议不规范。
三、做好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的几点建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乡镇人大正处在完善和发展阶段。改进和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对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政治权的实现,促进乡镇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紧扣中心,在服务发展上有新作为。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第一要务,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监督,积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组织深入调研分析,努力建设经发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新农村。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医疗卫生、农村广播电视、交通和农村危房改造等热点问题,开展监督,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交办、转办、督办工作,提高信访办理效率和质量。
2、抓住重点,在依法监督上有新举措。坚持把以人为本、为民谋利作为人大工作的根本宗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动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督促推进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调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群众饮食安全,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关注全乡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事关民生的工作,通过开展视察或调研,提出相关建议,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突出主体,在代表工作上有新路径。按照十八大要求,建立务实有效的代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代表联系选民,让代表始终服务群众,依法行使权力。全力推进“人大代表之家”的常态化运行,充分发挥载体平台作用。认真搞好代表活动的组织、引导工作,调动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昏继续邀请代表参加集中视察、专题调研等,有计划地组织代来向选民述职,不断增强代表的责任意识。
4、与时俱进,在自身建设上有新提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牢固确立做好人大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倡导学习调研、求真务实、弘扬先进的良好风气。
第五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