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实践与探索
我对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全面确立,各项改革稳步前进。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改革中的关键一环。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乡镇社区居民为主要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了从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规划社区管辖的村,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诸多社会保障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渐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涵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特别要做好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这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新亮点。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实践、探索
本文我对农村社区保障事业的实践与探索、就如何加快社区社会保障发展步伐,努力打造社会保障发展平台,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地、失业、工伤等一系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问题,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献言纳策、齐抓共建。
一、当前农村社区社会保障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近十年来已把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艰苦扎实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失地农民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区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全国养老保险和其他参保各类人数达3。1亿。其中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4319万人,经济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达4678亿元,各地运行基本平稳,基金收支平衡。失业、失地人员保险进展平稳,全国参加事业保险人数已达6537万人。此外,我国还有6271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2139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事业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达1。2亿。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成员的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但相对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及时加以解决。
二、当前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社区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前几年中,由于各单位、各部门面临着机构改革、减员增效而引发的下岗人员和事业人员增多。外贸、供销、粮食等集体企业下岗人员,特别是原国有集体企业下放为乡镇企业的下岗人员;更为突出的是回乡知识青年、社区管理的国药店、集商总店、缝纫社、理发店、集体饮食店、旅店、粮油加工厂、食品站、农具厂、铁器社等下岗老职工,三年前各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七站八所机构改革,精减人员等,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严重问题。这对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随着我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加快,给农村社区社会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战。当前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要把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管理等方面做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健全城 乡服务体系,深化行政区域改革,撤乡并镇,合并村社,扩大社区管理区域,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农村,简称为乡镇农村社区,其社会保障体系几乎不存在,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覆盖面窄,社会保障能力不足,机制不健全。例如;四川省开江县人口53万,属川东一个农业小县,20个乡镇,每个社区,但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已参加和享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不足20%,有不少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其基本生活极度困难。国家所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虽解决了划归社区管理的部分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社区居民医疗保险问题,这种状况是对社区社会保障的一项缺陷,而且为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设置了许多障碍。
(三)、随着我过老龄化的加快,给社区社会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要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来源。养老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出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说,从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保障的重点是养老,因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正是老龄化的高峰期。但是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地方政府就在养老保险的年龄上做出了明确界限,男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方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加之目前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根本没有达到应保尽保的要求,同时对原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退下的老干部、老职工,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事
业单位精减下岗人员以及编外清退人员的养老保险有60%以上没有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加之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代人负担两代人的养老问题等等。这对于我过的社区社会保障事业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更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过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较大,是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面临严峻挑战。有于过去我过政府在历史上没有对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的社会保障作为统筹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积累资金,更没有逗硬的措施,因而社会保险资金缺口较大,筹资压力较重,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突出,各单位、各部门、各乡镇欠款金额较大,导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而且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多元化筹资途径尚未形成,导致一些单位、部门和乡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无着落。这些矛盾的突出,一是历史上没有资金积累。在筹资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挪用现期个人帐户的资金或者通过财政周转资金去发养老金,形成个人帐户的“空帐”。二是现期养老金征收难。一方面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愿参加社会保险,另一方面困难企业效益差、负担重,又无能力缴费。三是乡镇在前几年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乡镇无资金缴纳养老保险金。以上情况表明:导致社会保障局、机关事业保险局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无法按期发放养老保险金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给社会保险部门带来了工作难开展、资金难筹措、养老金难兑现、应包的不保,逾期入保对象缴纳滞纳金过重,投保人员反感情绪极为严重。这些因素的产生,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五)、随着我国对小城镇开发利用的步伐加快,被划归社区管辖的村、社失地农民给社区社会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发(20004)28号文件精神《关于深化改革、严格控制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经以法批准的建设,农民可以用土地使用权入股。在城市规划区内,但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导致无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性意见”。但是,对上述文件规定,个别地方根本没有把文件精神吃透,将文件规定的政策不用足用够、用活,只是一门心事抓小城镇开发,没有将失地农民所出售的耕地款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将现金分配到农民手中,不少农民将分得的资金在几年内全部消费用完,这样造成不少农户既无耕地,又无资金,生活无着落。既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也没有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必要生活费,导致不少农民远离家乡外出务工谋生存。一旦年老又怎么办?这对于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同时也给当地政府如何解决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生存问题提出了严峻考验和很难解决的重大课题。
(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社区社会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约2。5亿,其中农村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大约6500万人。农民是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时,这些弱势群体他们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他们的劳
动安全保险、社会保障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据2004年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农民工排在25种职业中的最后一位,其现状令人堪忧,各级用工单位为农民提出的食宿条件拥挤、赃乱、不透风等。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劳动保障措施不力,劳动安全问题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时有发生,工伤、死亡、职业病、车祸、意外事故也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农民工的生存安全。有的因公负伤却得不到较好治疗,被迫返乡,生活无赖。有的因公致残却得不到合理赔偿而流浪乞讨,欲哭无泪,有的因公、因车祸或意外事故命归他乡,使年迈的父母无依无靠,使年幼的子女提前离校,成为新一代文盲,这类问题举不胜举。
笔者认为:无论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还是乡镇社区下岗人员和失地农民,应当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工伤保险条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不要让农民把青春、健康献给了城市,把年迈和伤病留给自己。笔者呼吁劳动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和乡镇社区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期盼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民工,不要让他们流汗后再流泪。
三、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发展的前景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中的重要支柱。并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业和事业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反应了探索我国社会保险之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前景如下:
(一)、农村社区社会保障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十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做了明确规定,这表明社会保障目前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心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国民福利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社会现代就业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目前人口众多和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使我国的就业压力长期处于居高不下,形势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规模不减,失业率持续升高,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快。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三是滞后的劳动就业体制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笔者认为,要设法改变传统的城乡分离、区域封闭格局。消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转的体制性障碍,用平等的劳动合同来规范国有单位和私营非公有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采取和完善现行就业政策体制,一定要消除就业中的歧视现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现代就业保障体制,其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应依法受到保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妥善解决好应保尽保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弱势群体,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进一步加大国家福利制度,落实惠及城镇居民的力度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要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共同承担的办法。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贫困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不断增多的严峻形势。由此可见,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群体的服务保障问题也将日益突出。这样传统的养老保障制度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必将寻找其它途径加以解决。笔者认为: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链锁的成形,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空间的加大,对城镇社会居民和老龄人口必将最终形成一体化的户籍、劳动关系、劳动工资、托老养老、集中安老和护理治疗政策,国家的福利制度将惠及城镇社区居民,其社会福利机构、城乡救助体系、社区助老服务体系必将由然而生。但是,我国完全将贫苦老人、孤寡老人彻底摆脱贫困还任重道远。特别是那些贫困县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压力更大。笔这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国家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将会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让贫苦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农村社区弱势群体得到关爱,逐步走向不能只靠政府的力量,更多的还要积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整活全社会的“尊老敬老”、“安老养老”意识,农村社区保障事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跃上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男,1957年9月出生,四川省开江县甘棠镇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经济师。任四川省开江县甘棠镇原人大主席。中国乡土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诗高级创作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评论月刊杂志社评论员;中国行业科技发展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行业战略咨询协会首席专家;中国北京燕图联文化发展部特约作家。
第二篇:08.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姜堰市俞垛镇社区教育中心徐中泉严鹏远
摘要: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是乡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做法:1.确定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2.建立有效的运行载体。3.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4.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从而促进了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真正把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抓实到位,必须做到:加强宣传,积极实践;健全网络,完善制度;强化统筹,资源共享;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主题词:社区教育实践策略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是乡镇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
有研究者认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同样具有上述类似的条件。
泰州邻近我国沿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已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
另一方面,“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转岗和再就业,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迫切,人们从温饱中解放出来,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呼唤着社区教育。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发展相应变化。目前,泰州农村社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类:
1.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燎原计划”项目培训,乡镇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都属于这一范围。
2.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都属于此类范畴。
3.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业余社区、青少年宫、文联及各种协会组织都属于此类活动。
4.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主要指农村的老年教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一旦通过有效组织,必将产生良好作用。
5.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包括青少年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各类文化站、文化宫的双休日课程,都是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包括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 1
化建设教育,以及“三个代表”、十七大精神等内容的教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我们俞垛在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摸索出几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1.确定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我们首先在俞垛镇成立了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这是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机构。
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的主任由当地镇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镇成人学校校长担任,顾问则由各界知名人士担任。
我们还从本地实际出发,树立群众观念,根据群众自愿原则,构建了“社区教育协会组织”这个网络。教育协会会长由镇党委党群书记担任,镇党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镇成校校长、镇知名企业负责人四位问志担任副会长,协会理事由下辖的十大分会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共同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协会秘书长由镇成校校长兼任,社区教育协会还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和教育局有关领导为社区教育协会特聘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
2.建立有效的运行载体
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没有稳定的办学实体,社区教育就难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2005年泰州市选择了部分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试点工作,我镇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家。
成立了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后,根据群众参与的原则,我们还成立了社区教育协会,下辖党员思想教育分会、普法教育分会、老年教育分会、文艺体育分会、企业家(职工)教育分会、计生妇保家教分会、青少年思想教育分会、农村新科技教育分会等十个教育分会。以这十个分会作为基点,俞垛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自2006年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百次万人”活动,在文化体育、科技法律、岗位培训、技术教育、生活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如群众文体分会,把社区内零星、个别、散乱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起来,每年举办一次“农民艺术节”活动,开设了健身操、舞蹈、太极拳、乒乓球、台球、书法、绘画等培训班,成立了舞龙队、舞狮队、号鼓队、腰鼓队和农民乐队等社会文体团体。农业新技术推广分会则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实施“燎原计划”,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3.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是低偿、无偿的教育服务,因此,必须筹集一定量的经费以保障社区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我们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社区教育经费问题。我们镇,以当地人口的人均1.5元,从镇财政下拨给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教育各项培训的开展。
社区教育还需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们的硬件建设基本上以镇政府下拨款为主;软件建设则以上级补助、社会和企业及个人捐助等途径筹集资金,同时广开学路、拓宽生源,增加收入改善办学条件,使社区教育逐步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农村社区教育面向基层,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坚持“政府统筹”这一点,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力争在政策调控方面做好参谋,狠抓组织落实、职责落实及基地落实,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4.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我们认为教育培训活动应多元化。
例如我们的社区教育协会,根据社区群众需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面立体的教育活动。十个分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每月都有不同的教育活动。如党员思想教育分会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他们深入开展创“五好党支部”活动,开展党课教育、征文比赛等,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班等系列教育活动。老年教育分会提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口号,依托老年大学,开设了老年书画、养生保健、营养食疗、健身舞等专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更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总之,俞垛社区教育协会依靠群众力量,自2006年起开展声势浩大的“百次万人”活动,促进了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不但为本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也推动了周边地区学习化社会的进程,它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2007年,俞垛社区教育经省专家的评审验收,成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俞垛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被评为江苏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1.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加强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三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2.健全网络,完善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从目前泰州市来看,市、县(区)、镇都建立了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各级都设立相应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并由各级行政首长、部门领导等兼任相应的职务。
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成人教育中心校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都通过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这个网络组织实施,同时,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也在协调、指导社区内其它教育培训机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了基本网络,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这也是把社区教育推向深入的一个举措。我们俞垛镇在这方面已摸索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如制订社区教育协会章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等,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强化统筹,资源共享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如俞垛镇的党建工作纳入党员思想教育分会;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各地中小学在双休日、晚上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公园、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的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村民学校、职工学校在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作用,以达成居民“学有去、学有用”的格局。
4.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我们认为社区教育需要有一大批志愿者和热心人。借鉴各地的做法,我们镇率先建立了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离退休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
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已初步形成了“百人讲师团”和“千人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近百次的演讲、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农村乡镇社区教育工作抓实到位。
第三篇:社区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关于近年来我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前沿。在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社区管理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随着“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城市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已由以横向整合为特征的单位转向以“块”管理为主的社区。因此,创新社区管理,强基层固基础,显得十分紧迫。为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近段以来,我们对外地在社区管理方面一些好的做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区社区管理的实际和状况,提出了以构建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目前我们正组织人员对这一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我区社区管理现状
(一)我区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城市社区45个,居民89933户,262103人,目前社区有社区工作者270名,各类协管员189名(其中劳动保障协管员144名,流动人口协管员45名)。
(二)“四级网络”管理模式
2008年以来,我们在北大办事处西湖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逐步推行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2009年,“四级网络”管理模式在全区城市社区全面铺开,各社区依托“四级网络”,实现了全区社区党建、救困助残、创业就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城市创建等30余项工作在社区的全覆盖,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2010年以来,区委组织部又对我区“四级网络”管理模式进行了拓展,统一在社区制作了社区党建四级网络示意图,在运用“四级网络”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提升。
社区“四级网络”在我区的推行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管理相对松散、不够精细;网络负责人变动快、管理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限;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思与设想
为使原有松散型社区管理模式向紧密型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强化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近段时间,我们对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焦作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网格化管理模式等外地经验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东大办事处4个社区划分的16个工作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排查摸底,对每个网格的管辖面积、小区楼院、居住人口、驻区单位、共用设施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摸底,建立了网格基础资源信息库。在上述调研基础上,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三
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处置平台、“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问题处置机制,初步设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划分网格。可以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根据“人、地、物、事、组织”和管理难度,根据居民住宅、商业网点、驻区单位、社区共用设施等分类,合理划分社区网格,各网格之间要有机衔接,不留空白。原则上每个网格以300-500户、900-1500人(常住人口)为宜,45个城市社区大约可以划分为300个管理网格。
二是建立信息平台。统一开发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处置平台,全面支撑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制定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模式和问题处理流程,规范处理环节和步骤,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处置机制。
三是定位网格功能。网格设置立足于实现资源共享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挥“网格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特点,并形成各部门工作合力,主要突出信息联通、处置快速、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便民服务、民主自治等六项功能。
四是配备网格人员。可以通过整合街道和有关部门工作力量,在每个网格统一配备工作力量。根据现阶段
社区工作需要,首先可以在每个网格配齐3名工作人员,以后还可以根据社区工作需要,逐步把职能部门工作力量配备在网格中。
1、设网格责任人1名,同时兼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可以由街道办事处中层以上党员干部担任,全权负责网格内党建、网格内各项工作问题的巡查发现、协调处理和联系上报工作;
2、设网格管理员1名,按每个网格配备1名的原则,择优就近在每个网格中选聘,按一人多岗和一岗多责的要求,网格管理员既是政策宣讲员,也是民事调解员;既是计生管理员,也是消防安全员。他们不分专业、不分条口,承担网格中所有信息采集、日常事务、便民服务和简易问题的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管理员在网格内矛盾隐患清、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将不必要的矛盾隐患及时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也可以有效解决各个部门要求在社区分口、多头设置协管员的难题,可以有效的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设网格警员1名,以社区民警为主,主要负责网格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社会治安、安全隐患、突发事件等工作的处理;
4、社会力量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整合网格内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党员;网格内小区物业、庭院管理人员、院长、楼栋长;居民代表、志愿服务人员等共同参与社区网格管理,形成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管理员以及网格内各种社会力量相互联系、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网格管理乘数倍增的效应。五是完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日巡查走访、日碰头周例会、问题“双报告、绩效考核等制度,保证网格管理员每天至少对所负责的网格开展一次全面巡查走访,办事处、社区、网格责任人、网格管理员多方定期研判网格内社情民意,确保网格内一般性工作能随时得到解决;突发性工作能及时得到处置;需要协调职能部门审批处理的工作能在最短时间内分级、分类得到处理,真正实现“小事调解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街道”的目标,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条块结合、快速联动的处置机制。相信通过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的实施,我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这使得虽然目前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却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本文首先对社会保障的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进行介绍,然后进一步指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问题 建议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
1935 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体系法》中记录着社会保障体系,这成为其最早出现的地方。后社会保障一词逐步被国际劳动组织接受并在一系列的公约、文件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该词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基本保障体系与补充保障体系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四个方面的内容;后者主要是指单位补充保障、社会互助保障、个人储蓄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一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三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四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五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困和防止农民返贫,解决 “三农 ”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状况,我国二元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平等,社会保障向城市居民倾斜,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利于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和经济交流;有利于安定农村社会生活和实现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就会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就会稳定发展,从而成为全国稳定发展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和城市保障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1.地区差距大,覆盖面狭窄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实现全面覆盖,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农民参保水平仍普遍较低,覆盖范围较窄。
2.资金缺乏,来源不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是以 “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 ”,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这不仅造成农村社保资金的短缺,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同时,各省市的社会保障项目不一,比例不同,又无法律约束,因而征收手段不硬,导致收费困难,欠费现象普遍。
3.资金管理水平低下,监督乏力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督。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按地区和部门分开制定的,地区间条块管理较为松散。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形式多种多样,统筹办法各地自行确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的状况,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负责;抚恤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和职工所在单位负责。由于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一个机制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社会保障费管理不严格、漏洞较大,社会保障资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
4.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由于立法滞后,在对社会保障方面发生的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请诉讼时,仲裁机构和法院难以根据权威性的法律规定对这类争议和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一些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五.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从长远来看,关键是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形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注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续接机制和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筹资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在农民个人自愿参保的基础上,政府应为参保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二是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二)加快推进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一是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规、政策体系。二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各级政府的投入要制度化,分担比例要合理化。三是要创新管理体制。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应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多个部门都管但又管不好的现象。四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要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保障广大参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科学的保障线标准。由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东中西部地区制订不同的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因缺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义务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三是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国家财政不仅要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五保供养的资金比例,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按照中央要求确保五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重点是提高倒塌房屋和救灾口粮的救济标准,解决好受灾群众生活安排问题。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三是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四是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构建和谐,改善民生是时代主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它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需要、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财政部网站
《中国金融》
《新农村》 2011年第 2期
第五篇: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对三郎镇天国新村的调查与思考
冯龙庆 苏茂林 武素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农村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是我市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在这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中,如何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合理的建设受灾群众安置区和安置区的有效管理是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干部群众三年来的不懈努力,三郎镇天国新村在震后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建成了村容整洁、楼房林立、管理有序、灾民满意的新型农村安置区,成为我市农村灾后重建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安置区建设突破了原有自然形成的农民住居格局和村社管理模式,现存的农村行政管理理论范式和实践经验都将失去现实性,新的农民安置区呼唤着新的村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天国新村的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研究,以总结鲜活的经验、探索问题的根源、思考继续前进的路径,将有益于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工作的现实需求,对今后我市新农村发展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三郎镇天国新村概况
崇州市三郎镇天国新村坐落于原三郎镇天国村,是我市灾后重建的农民永久性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约460亩、306682m2,建筑面积约200亩、133455m2,道路公共设施沟渠占地约110亩、73177m2,绿化面积约150亩,人均绿化面积约24m2。该新村共安置三郎镇七个村和一个社区部分农户,共计1200多户、4300多人。新村现有居住户行政分属于全镇七村一社区,其中原天国村农民只有74户(共计274人)入住。农民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数入住相应户型的房屋,形成邻居不同村、隔壁不同社,集中居住、行政分属的“杂居”新村社区。同时当地青壮年农民多外出务工,留守本地的是“386199部队”(38指代妇女,61指代儿童,99指代老人),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基本上没有能力参与新村社区自主管理。如何让这个大社区有效运行,管理好、维护好受灾农民新居,如何让受灾农民在此安居乐业是三郎镇党委、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自去年入住后,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不菲的成绩。
二、天国新村模式的主要做法
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对象之间必须同向运动和发展。三郎镇受灾农民入住天国新村安置点后,打破了原有行政村固定的行政区划和范围,形成类似城市社区的农村新型社区。从散居到聚居,原有乡亲邻里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实践、新对象促使原有村社治理模式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天国新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一)成立机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
机构设置是有效管理的前提,由于新村安置农民分属不同的村社,行政隶属一时难以重组,原有村级行政机构分散于各村原址,为保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具体负责天国新村社区管理,在正式入住之前,三郎镇党委、政府出资,组建“天国新村安置点管委会”专职负责社区管理。管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物业管理员、治保巡逻员、保洁员组成,成员大多数是原天国村灾民临时安置点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管理经验。主任、副主任统筹协调社区主要事宜。物业管理员三人,一名内勤负责接待群众的来人来访和意见反馈,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向上级汇报,及时安排处置住户遇到的生活问题和安全隐患;一名水电工,负责解决社区内居民水电问题;一名外勤人员,主要协助其他两名工作人员做好物业方面的其他工作。另外,保洁员11人,主要负责社区内坏境卫生工作;治保巡逻队员6人负责社区内治安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
(二)化整为零,实施分区组团管理
天国新村是一个开放式的灾民安置点,入住农户多,人员复杂,仅管委会的力量还无力实现全覆盖管理。为了营造一个“整洁、安全、乐活”的小区生产生活环境,管委会充分征求住户意见,在现居住地实行“分区组团”管理。以区内干道为界划将整个社区分为A、B、C、D四个区,每个区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组团区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区长),负责协助管委会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每个组团区内以相对集中的楼栋组成小院,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院长),负责协助区长引导住户积极参与组团内和社区公共区域的安全、卫生事宜。管委会依托区组团,形成层级合理、责任明确的全覆盖统筹管理机制,实现整个新村有序管理。
(三)多种形式,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管理会成立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区住户进行宣传教育,树立社区共建共享的意识。利用巡逻员、保洁员与群众频繁接触、相互比较熟悉的优势,在茶余饭后、红白喜事、健身娱乐等非正式场合,加强对农民社区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引导,让他们积极支持、配合并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通过组织文艺活动方式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管委会成员)与居民之间的联系,进而改善居民与管委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宣传社区管理的政策和条例规范;充分调动妇女力量,以“三新”活动为契机,“门前五包”为载体,通过评选“清洁之家”、“文明之家”、“清洁小区(院)”、“文明小区(院)”等活动,营造住户居室整洁、社区环境优雅的小区。发动老年人组成老年巡调队,发挥其威望高、闲暇时间比较多的优势,巡视督查小区环境卫生秩序、治安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形成社区管理的有效力量;发动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具备服务能力的热心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义务协助管委会做好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并为居民提供义务服务。通过评优奖优,对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较为突出的保洁员、巡逻员、组团和居民个人进行奖励,激励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天国新村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管委会与村(社区)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
天国新村是由三郎镇七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的部分灾民,只按户型、打乱原籍集中安置形成的。灾民的行政区划归属未改变,土地也没有随着村民的搬迁而随之流转,新村居民在行政、经济上仍隶属原行政村,心理归属也倾向于原行政村。管委会和原有行政村行政机构的职能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两套班子分别服务于同一对象,同一对象居、籍不同辖区,管理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效对应,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有效指向其对象。管委会与原有行政村两委职责交错、分工不明确,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导致管委会缺乏有力的管理权限、社会管理服务境地窘迫尴尬。
(二)社区自治管理短期内难以实现
天国新村内的入住居民都是5.12地震的灾民,由于经济条件差,才选择统规统建住房,享受国家补贴安置,承担意识薄弱、能力不足,短期内难以适应物业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社区内稍有文化、技能的青壮劳力又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而难以承担起现代社区的管理重担;此外,社区机制尚未建立理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主管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只能由政府临时成立的管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管理的过渡模式来实现社区暂时管理。
(三)管理成本较高,政府负担过重
目前,天国新村管委会成员共21人,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劳务补助计算,仅此一项支出,每年就将近30万;公共设施维护、办公经费支出和管理费用,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年至少需要10多万元。这对一个自身没有集体经济资产、缺乏“造血”功能,不成建制、没有长期保障资金投入的社区来说,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更不利于社区管理的持续发展。
四、对天国新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村社区建制,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新村社区管理组织,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要实现天国新村的顺畅、统一管理,宜将新村1200多户居民按照产改后自由迁徙原则,从原有行政村中剥离出来,政经分离、人户统一,实行属地管理,建立新的社区行政区划,由社区组织进行管理服务。
(二)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社区自治是社区管理的必然趋势,建立相关机构和制度是实现高效、有序、科学、可持续社区管理服务的必要条件。天国新村管委会在临时过渡管理基础上,要尽快做好“渡”的基础准备,学习总结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关系,引导居民实现自主管理。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等,党组织、居民委员会、议事会、经济组织、小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及各类社会组织,各施其职、各行其事;对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和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执行;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意愿,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新型农村社区事务公示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合理配置社会公共服务投入,化解新村管理运行困难。要实现天国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运行,需要社会公共服务资金的必要投入作为基础保障。在新社区未成建制、没有专项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前,可与居民原属村社协商,按一定比例合理转移部分村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新村管理基金,贴补新村运行,减轻政府负担。
(四)加快培育新村集体经济,增强新村造血功能,解决社区管理的后顾之忧。新村管理服务的可持续,除了政府的投入输血作为启动基础,关键在于自身要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因此,社区管理组织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产业发展,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协调并移交部分蜀兴公司所属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主要为预留商铺)经营权给社区,由管委会按市场机制招引社会资金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盘活社区资源;利用自身的150余亩绿化地,联合绿化企业进行苗木地经营,既免费解决了小区的绿化、省去了管理费用,同时还可从土地出租中获得一定收益补充小区建设管理资金;兴办新型农村社区经营实体,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提供超市、农贸、家政、配送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结合山区实际,引导社区居民发展旅游、经济作物种植产业,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五)市场化运作,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由政府投入转变为业主自主管理,减轻政府负担。通过宣传引导新村居民加强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树立“自治共管”理念,形成“共建共享”氛围,自觉参与并承担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及其费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包括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法律服务、就业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机构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党员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倡导崇尚科学、尊老爱幼、勤劳致富、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崇州市委党校 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