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讨会致new辞
在信息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讨会致辞
鄂尔多斯市教育局(2010年11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在初冬来临之际,我们相聚鄂尔多斯,隆重召开信息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鄂尔多斯市教育局对莅临我市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多年来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关心支持鄂尔多斯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这既是对我市电化教育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感谢参会的各位同仁们,谢谢大家!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7旗1区,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这里历史悠久,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迈开了文明的脚步;这里文化灿烂,鄂尔多斯青铜文化、萨拉乌苏文化赋予了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资源富集,能源矿藏尤为瞩目,素有“塞外宝库”的美称。煤炭探明储量1676亿吨,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1/
2、全国的1/6;天然气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其中
234567-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也为林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方向和机遇,促进南阳林业建设信息化是现代林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林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南阳林业信息化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加强林业资源监测信息化
2、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
3、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
4、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
主题词:信息技术 林业 应用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也为林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方向和机遇。林业信息化是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林业部门从80 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 进行生产管理, 国家林业局1992 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 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 世纪,“数字林业” 1
建设进展顺利, 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 内容不断丰富, 信息量不断增加, 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 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 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阳是一个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47.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90.04万亩。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林业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促进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为建设现代林业奠定扎实基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林业资源监测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林业基础薄弱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林业的经营管理始终处于粗放经营的局面。如森林资源数据的获取,长期依靠大量的人力完成,靠人的两条腿满山遍野,一株一株的测量,数据处理靠手工运算 每次调查的数据都需要1 2年才能使用,各类森林资源数据和信息更新周期太长。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合称3S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实时林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提供了可能。通过遥感影像、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像等三维激光扫描等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和快速获取,便于实时动态的对林业资源的变化进行监测。
森林分类经营区划中应用GIS技术将研究区域的森林进行功能区分 ,能把森林区划分类经营的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区划的成果可保存,能够一次输人,多次调用。改变了以往的林业区域布局带有较强主观倾向性的弱点。遥感图像主要采用中分辫率(空间分辫率10m——3m)多谱段(波谱分辫率至少含可见光、近红外)卫星遥感数据,经过处理的遥感图像数据,按标准生成数字图像或影像图。GPS技术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已开展使用 ,在林业也不例外。凡是涉及到点、线、面、立体空间的点位确定和点间位置关系的确定都可以通过GPS技术解决,而且迅速、准确。
二、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
GIS技术在营造林规划设计中运用,方便更准确地了解林业资源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直观地进行生产经营方案的制定。应用管理营造林规划档案,动态生成本地区的可造林地情况分布图,可以更好地实现适地适树提供可视化手段。此外,可以利用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坡度、坡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子作为适地适树分析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立地分析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高适地适树分析的可视化程度。
河南省2007年进行的生态省规划工程、国家每年下达的退耕还林、国家级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各种防护林工程外资造林工程,规模庞大,每年的验收和自查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运用信息技术,对所有的工程造林和地方一般造林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建立造林地区域分布图,逐小班记录在计算机中,建立起一套造林小班数据库,明确小班的位置、面积、树种、管护以及成活保存等基本信息,这样无论是检查还是自查时都可以方便的通过数据库调取小班情况,进行实地核对,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防止同一小班重复申报不同工程的现象出现。
三、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
森林火灾、病虫害灾害以及自然地质灾害对森林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南阳对森林火灾火情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地面巡护和设置瞭望台监测的方法来实现的,这种方法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在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不适合时,都不宜进行监测。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火源火情是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陆地资源卫星、地球静止卫星、低轨卫星探测林火。能够发现热点,监测火场蔓延的情况、及时提供火场信息,用遥感手段制作森林火险预报,用卫星数字资料估算过火面积。它探测范围广、搜集数据快、能得到连续性资料,反映火的动态变化,而且收集资料不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影像真切。
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对林产品造成的损失也是触目惊心的 ,其损失的程度超过森林火灾。应用遥感探测森林病虫害的原理是依据森林植物绿色叶子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异 ,而对光谱反射率有明显的影响 ,可以根据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红外彩色片上的反映 ,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探测。
林业生产灾害频繁爆发 ,例如水、旱、病虫、火、雹、霜冻、风倒、雪压等,这些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往往很大 ,需要短时间内迅速查清面积范围 ,以便及时抢救 ,或供生产计划部门进行病虫害防治 ,扑灭林火 ,监测火灾蔓延林区水利建设及火烧迹地的管理等 ,利用红外波段的航空遥感和卫星影像绘制灾区平面图是非常有效的。
四、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
林业产业涉及方面较多,有经济林、药用林、木材加工、花卉种苗等,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主要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掌握林业重点企业运行、林产品市场价格、林产品进出口态势、重点地区和重点林产品经营加工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实现对林业产业管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把林业信息网络真正作为林业种苗和产品交易的平台,林业技术交流的窗口,林业方针政策的咨询中心,真正做到为广大林农服务。林业信息中心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成立网上技术,信息与政策专家服务队,对林农提出的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和政策问题,专家咨询服务中心可在网站给予及时的答复,对问题当时难于解答的,可由网上专家服务中心到现场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也可以通过专家服务电话,予以解答,真正解决林农对林业技术、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个行业新的革命,南阳林业也应该把握机遇,迎头赶上信息化的步伐,没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林业。
(1)《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2)《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3)《遥感图象处理与判读规范》(试行)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1999年5月
(4)《广东林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建议》,张春花 广东林业科技,2005年第21卷第4期.(5)《浅谈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陈烨,崔文霞,新疆林业2008(6)
(6)《基于3S技术的数字林业的思考》,周早弘,华东森林经理 2004,18(1)
(7)《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刘捷,天津农业科学 ,2007,13(1)62-64
(8)《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林业管理水平》,高明楣 农业经济 2004(5)
(9)《浅谈遥感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黄传忠,中南林业调 查规划,2000年8月,第19卷第3期
第三篇: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提要]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越发?l繁,不同区域间的货物交换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物流产业,并为此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受此大环境的影响,物流管理作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有效手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物流管理的本质目标是借助全部物流信息功能,加强内部协调控制,从而降低物流服务总成本,在此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在对物流信息管理作出简要分析与概述基础上,重点就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基金项目:2015~2017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课题:“一呼百应B2B移动电子商务大数据实时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60401010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7日
一、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行业的战略布局越发复杂,并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本身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从涵义与现状两个方面探究了物流信息管理,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涵义。不同国家对物流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别,就我国的市场经济布局来看,物流既是让物品流通起来,以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方式满足两地间的供求关系。由此延伸,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设计、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使之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新时代,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技术融入推动其现代化发展。如果没有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将成为一纸空谈,进而限制了其最终发展层次。综合来讲,物流信息有着十分明显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实时性等特征,并随着市场经济变化不断更新,这就奠定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牵涉到了加工、包装、运输、装卸、存储等多个环节的设计与控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物流信息管理还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对其提出了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物流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根本性体现,同时还带动了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受物流行业的影响,物流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领域引发了剧烈动荡。究其根本,物流信息技术万变不离其宗,即仍以通信、软件以及业务管理为主,现已涵盖了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物流信息管理环境,对推进企业全面效益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注入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越发丰富,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文以物流产业发展为立足点,着重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并相对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人员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务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其健康持续发展大有裨益。现阶段,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以及GPS技术等,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表述如下:
(一)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自动采集、输入单元技术,其一经问世快速在物流管理领域应用普及,极大限度地提升了物流效率及准确率。常规来讲,条码技术实现了信息自动扫描设计,相较于传统键盘录入数据的方式,其工作速率提高了五倍不止,尤其是二维条形码的应用更是承载了数千字符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自动纠错能力,因而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且廉价实用的基础信息技术支持。简单而言,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物品标识与描述方法,同时相关企业可借助自动识别技术、POS技术、EDI技术等,准确掌握物流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位置,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出即时反应。例如,在物流产品的收货仓储环节,工作人员可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自动扫描和录入相关数据信息,并根据种类划分归置到指定区域,如遇需求情况时可快速、精准的查询到。如此,既有效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同时还满足了用户的即时查询服务需求。
(二)RFID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简称,它是一种基于无线电广播通信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可被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中。相比于条码、Q码等扫描识别技术,RFID表现出了明显的特性优势,包括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隐蔽性增强以及记忆容量大等。此外,RFID属于非接触式无线通讯技术,可将芯片、点线等封装在塑料壳等容器中,因而可免受污染和腐蚀,环境适应性更强,同时还可利用无线射频读写器任意增加、删除、修改存储信息,操作性及应用性便捷。现实生活中,RFID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物流管理的仓储、运输等环节。以物流运输管理为例,企业可将电子标签嵌装到货物运载设备中,并通过RFID技术对相关车辆进行扫描,进而实现不停车监控,大大提升了配送速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发激烈的物流行业竞争,谁能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就越能获得消费者认可,进而占据竞争主动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
(三)EDI技术。通俗来讲,EDI是一种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新型技术,它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按照协议完成贸易、运输、保险、银行以及海关等行业信息的交换与处理全过程。综合而言,EDI技术最大的特点优势就是实现了信息数据无纸化和标准化,现已普遍应用于物流管理领域。在EDI技术的应用初期,其主要服务于美国企业间的业务贸易,但随着后续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它的技术结构更加纯熟,相对成本投入也降低到了一定水平,使得小型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全球物流EDI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其反应能力,同时还有效避免了信息重复,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需客观提出的是,互联网EDI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使得相关企业面临着愈发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此外,电子单证的盛行,也导致物流相关企业缺乏纸质单证,一旦遇到法律纠纷则很难处置。因此,企业不单要充分发挥EDI技术应用的便捷性、高效性,同时也需关注其可能引发的信息安全事故,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方案。
(四)GPS技术。GPS的英文全称是Global Positon System,翻译成中文即为全球定位系统,它同时可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在物流信息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物流管理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商业数据信息都涉及地理位置因素。而GPS与GIS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对物流车辆的实时调度与跟踪、最佳运输路线导航等,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查询服务,使之对自己的货物动态有精准的了解。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还为车辆考核提供了必需的信息依据,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显著功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企业可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尽可能发挥GPS/GI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监控和管理功能。此外,还需逐步丰满大众信息服务页面,通过GIS方式更加形象全面地展示相关数据信息。未来随着科技发展,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还需深入探讨,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其服务功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将越发完善,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越发坚实。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学者持续关注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并结合物流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应用建议。同时,企业自身也需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引入与建设,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总结更多有效应用策略,从而改善物流管理环境,从根本上控制总成本投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综合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轩慧慧.试论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6.5.[2]李凤梅.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6.5.[3]蔡利华.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商,2016.33.[4]向军.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城市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当下,应用计算机现代化通信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够对河道设施运行管理实现有效地监测与控制,能够实现对河道设施及调度实行动态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甚至将来还可以通过网上互连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为防洪减灾服务。
关键词 河道管理;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100-02
0 引言
全球背景下,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突出的客观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迫使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的有效办法。因此,采用现代化手段,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动态掌握区域水资源变化及利用情况,最大限度的调控使用效率,对区域内的雨情水情进行自动监测,实现雨情水情监测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准确传输;对各类水资源信息和防汛抗旱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分析和处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城市河道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背景
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河道管理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河道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城市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河道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城市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信息技术在城市河道管理中应用的实际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城市河道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
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城市河道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从总体上看,业务处理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相关技术规范不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使用效率较低。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点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不完全符合其它水利业务应用的要求。
2)从整体上看,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的信息要素类型较少,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与水利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数字化的信息量占水利信息总量的比例严重偏低。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3)从整体上看,现有网络覆盖面窄,传输能力低,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河道管理业务的需求。从采集点到计算机网络基层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可重用性与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导致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4)初步建成了相关专业资料数据库。包括水、雨、风情信息库、气象信息库、水利工程电子地图库〈工情〉、法律法规库、防汛抢险知识库、历史资料和图片库、行政管理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构成支持决策系统的基础,并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享。其它在建的数据库有:综合性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数据库;灾害监测与评估专业数据库;等,虽然数据库建设已涉及相当多的水利业务,但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标准化程度低、存储数据难以同化、安全与更新机制缺乏、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5)在水利局机关、各区机构、部分镇等纵向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个别系统还达到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但由于信息资源不足,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整体协调困难,致使已经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另外,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
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在城市河道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系统组成城市河道管理应用信息系统,在设计和开发时,主要应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内容有:
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采集层采集的内容有气象、水雨情、工情、旱情、图像、水质、地下水、水土保持等信息,采集手段包括遥感、遥测和其他传感器自动采集、云台摄像、手工输入、通过数据接口自动获取等;具体的采集内容、手段、采集地点的布局等根据具体系统决定;
2)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
3)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
4)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
5)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城市河道管理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
6)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
7)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结论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城市河道信息资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城市河道管理现代化,增加城市河道管理的科技含量、降低城市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城市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世纪城市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河道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的同时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和水利政务等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城市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第五篇:关于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信息技术在青岗坪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煤炭产业也逐渐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手段逐步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当中,各种影响煤矿安全的不利因素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煤矿安全管理有了质的飞跃,真正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煤矿安全信息技术应该充分的将计算机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紧密整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
[关键词]信息技术 煤矿 计算机
青岗坪井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约30公里处,处于旬耀煤田的中东部。青岗坪井田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2.1-3.3km,井田面积约12.1km2。地质资源量127.61Mt。本井田地质构造简单,储量较为丰富,开采技术条件优越,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煤质优良,具有建设高产高效大型矿井的资源条件。
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煤矿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总数,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尽管近年来,国家针对煤矿安全问题采取了多方面的有力措施,但由于长期以来煤矿安全投入明显不足,煤矿企业安全装备严重缺乏,安全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国家煤矿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推广采用先进的煤矿安全装备与手段已成为煤炭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煤炭产业也
逐渐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手段逐步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在煤矿生产中的强制应用手段,这些系统的使用使各级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各煤矿的瓦斯、井下人员、产量等数据,对监督和管理煤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我国煤矿行业当前特点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社会得以繁荣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既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又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比重中占绝对优势。由于我国能源储量特点,长期以来,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保持在70%的高位水平;从1953年的96.2%到1978年的70.7%再到2007年的70.4%,煤炭消费比重居高不下。但是,我国煤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煤矿事故主要还是由四大类构成:瓦斯事故、顶板事故、水害事故和运输事故,所占比例分别为36%、33.3%、9.9%和9.3%。据统计,仅国有重点煤矿中就有44.4%的矿井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占51.3%,煤尘有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煤矿占25.04%。小煤矿中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超过15%,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矿井占91.35%,其中高达57.71%的矿井具有强爆炸性。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
低,信息技术和安全投入都还不满足实际需求。
二、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建设目标和原则
作为未来“数字煤矿”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煤矿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矿井地理、生产、物流等子系统类似,其主要内容是安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与集成。实时、准确、全面的安全信息管理和响应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利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项技术的紧密整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
三、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目前,各软件和系统集成商开发的系统千差万别,但从信息设施的各类来划分,可以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信息管理四大部分。
1、安全信息收集。
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信息监控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监控中的应用,既是提升煤炭生产安全水平的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也是强化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的一次管理革命。煤炭作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其生产安全历
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技术和落后的管理监督体制,煤炭生产安全事故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煤矿的煤炭瓦斯爆炸、透水事件等恶性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监控中的成功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落后的煤炭生产安全管理方式,把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纳入了信息化现代化轨道。
作为煤炭行业的先导性技术,“数字煤矿安全”广域网络动态实时多级监管系统中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应用等诸多内容。其中很鲜明的一点便是,通过政府和部门提供的相关支持,引入安全领域技术,打造综合性应用网络,实现多级单位的大规模、大范围联网。该系统可以对网络管辖区域内所有煤矿瓦斯防治情况,包括井下瓦斯浓度、风机开停状态、设备送电断电情况等实施集中监控、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针对突发情况及时采取调整作业方式、停止生产、撤离人员等措施。另外,通过该监控系统,还可以对井下采掘工作的位置进行全程跟踪。
3、计算机检测系统
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将井下的检测站采集的人员信息通过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讯传送到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对人员信息进行存储、显示和跟踪。计算机通过编程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数据库,显示井下各检测站的人员信息,存储人员的历史信息。同时,编制了一大道简单、便于维护的矿井拓扑图绘制软件,为直观地显示井下
人员的分布情况提供了保证。
4、人员定位查询
可查询到某人员当前是否下井及在某一时间段的下井记录。此外,部分模块还可以和其他矿井信息技术结合使用。以上面介绍的人员状态查询模块为例,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可以和跟踪定位系统配合使用。目前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可在任何联网地方监控入井人员数量、身份和井下工作位置,是打击煤矿超能力生产,超人员入井的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在突发情况下,监控计算机上还可立即查询事故现场的人员位置分布情况、被困人员数量、为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5、人员考勤定位系统
系统以现代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通讯技术中的信令技术及无线发射接收技术,在井上调度室设置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在井下相关位置布置监控基站。监控基站和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光纤、电缆或以太网环网相连接,煤矿井下人员、车辆、设备之间等目标分别携带无线数据收发机,系统通过监控基站与收发机之间的无线通讯,实时了解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四、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中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目前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联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由于供应商众多应用系统五花八门,设备也是型号多样,极不统一。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还
不能有效实现联动,满足实际需求,由于不能信息共享,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对集中管理、决策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加快发展适于煤矿安全生产的电子产品和装备,推进我国煤矿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做好技术支撑,仍然是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相信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煤矿行业的推广和应用,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会得到有效遏制,煤矿行业也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带动下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