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自信是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文化自信是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作者:林雅华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18日 02版)
【光明论坛】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华、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遗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追求,是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若无文化底色,何来中国特色?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结合,接续民族传承,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根本命题。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唯有接续民族传承,重塑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坚定、意志之顽强、追求之高尚。这些红色革命文化的结晶,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红军长征为例,这一艰难历程不仅映射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解放使命,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屈不挠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矢志不渝信念,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些共同为社会主义先进 1 文化观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红色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丰沛的历史遗产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蕴:甘于奉献的道德观、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不畏万难的人生观。而其中洋溢的道德理想主义,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解放使命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为什么能”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具体文化实践中的生动表达,是现代中国向世界呈现的鲜活文化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时代精神的坚定把握、对时代使命的自觉回应。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回应时代主题的过程中,创造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是鼓舞人心、凝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因此,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涵养底蕴、获得滋养,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聚磅礴的文化力量。
(作者:林雅华 系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第二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国先进文化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增强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群众路线、坚守传统文化。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坚持群众 路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扶持文艺创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群众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更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帮扶精神等等。还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比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求真务实不忘初心。1941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多一点,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一点;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会遭受挫折。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政治上坚定,事业上才能成功。我们要恪守“求真务实”真言,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以理论和业务“两把刷子”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保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实事求是、不忘初心。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 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民族自信,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历史实践证明,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能增强每个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升腾起砥砺奋进、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富饶“中国梦”的雄心壮志。重拾文化自信,中国人已经在路上;再造伟大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
第三篇:我与文化自信
我与文化自信
源远流长,刚柔并进。
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感触。
碰巧的是假期去了泰国做文化传播交流,感触很深,中国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从生活起居到节日风俗,无不受到了影响。在国外真正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自豪。
之前有一段时间关于韩国申请筷子的文化遗产,包括之前已经成功的端午节申遗、美国麻将大赛中国输得一塌糊涂等等相关新闻,不得不说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我们的文化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很多媒体特意借此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流散,不乏痛心疾首和冷嘲热讽。
很多的体验事件交织构成了目前一个相对混合的体验,到底中国文化的自信体现在哪里。
自信体现在两个两面,认同和尊重。
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遵守就是最大的认同。很同意一个观点就是,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都是自发主动地。好比中秋节我们都会吃起月饼,端午节吃起粽子,元宵节吃起元宵等等,这些习以为常、潜移默化的遵守便是对于民族文化深入广泛地流传的一个最好的写照。
曾记得一场讨论会谈到了西化的节日,诸如圣诞节现象等等,其实这是偷换了概念,日新月异,文化交流,和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在西方节日中融入我们自己的文化理念不也是一个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的解释吗。
另一方面就是国际外国对于我们的文化认同。针对国际上这些申遗、文化对比现象,我们在保持一定的关注反思之中也应该看到一定程度是文化的心虚,由于我们文化的魅力,或者说正是这样的文化魅力才会加快这些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偷窃,趁早抢占文化成果,在相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自有短暂历史之中加入文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
其次是文化尊重,我们会保持我们的敬重爱戴。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出国仍然会选择筷子作为吃饭工具,仍然会时刻挂念自己的祖国,看到五星红旗会心生依恋,听到义勇军进行曲会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民族文化发自心底的尊重。
我们改变了文化,倒不如说是文化改变了我们。因为中国文化我们团结一致,无论是传统的家国观念、亦或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贯穿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我们是自豪的,我们对于文化也是自信的!
眭铭刚 2015053843
第四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
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第五篇: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
文化自信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之魂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言书。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重要的地点场景,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味着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新时代的呼唤。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彰显着民族的生命力,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远源流长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支撑。2011年7月1日,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今天,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由“树立”到“坚持”是一个飞跃,也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相承一脉。只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更加看准了,更加认定了,既然是看准了和认定了,就不容置疑,不容含糊,就必须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到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对自身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价值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经世致用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接续历史和文化传统,把文化继承好、发展好,并建立起对文化传统的强大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坚实的文化基础。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的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根基,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这也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写照。
自信才能引发自豪,自豪才能焕发力量。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提并论,显示了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要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特征,顺应了人民的期待,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要坚持和发展;二要广泛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以辩证取舍的科学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融合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加强交流、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努力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要大力开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新局面。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必须要抓住机遇,推动文化大发展,再创文化的新辉煌。尤其是作为文化工作者,必须要牢记使命,认真履责,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出发,创作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更好地为文化强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