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本科毕业论文:浅谈教师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毕业论文
浅谈教师和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姓名: 单位: 字数: 时间:
论文提纲:
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身体、心理各方面都比较稚嫩,容易受损伤。因此,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幼儿心理素质,就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该论文就教师和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幼儿教师首先要善于创造爱的氛围,关注每个幼儿,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
2、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树立良好的班风,以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3、幼儿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4、幼儿教师要重视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的体魄,这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幼儿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情绪,杜绝“心理虐待”,以免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浅谈教师和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芜湖市实验幼儿园 李文华
内容摘要:
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身体、心理各方面都比较稚嫩,容易受损伤。如:有些幼儿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有的幼儿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从而引起孤僻、退缩、冷漠、压抑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幼儿心理素质,就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认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善于创造爱的氛围,关注每个幼儿,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并要树立、培养良好的班风,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集体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这样既使得幼儿身心愉悦又锻炼了他们的体魄,更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最后,幼儿教师还应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情绪,杜绝“心理虐待”,以免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幼儿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具备沉静、谦虚、慈爱、耐心、机智等品质,保持稳定、愉快、适度的情绪,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温馨的氛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幼儿、心理虐待。
人是身心结合的统一体,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多项研究也证明,成年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源于他的儿童早期。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身体、心理各方面都比较稚嫩,容易受到损伤,幼儿身心的社会适应性也较差,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的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了限制,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幼儿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从而引起孤僻、退缩、冷漠、压抑等心理问题。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小伙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因此,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生活质量,是我们幼儿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而要做好一个幼儿教师,不仅要向幼儿传授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能力,而且还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为幼儿创设一个愉快的生活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1、教师要创造爱的氛围,关注每个幼儿,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 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幼儿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老师对他的关注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关注。为此,幼儿教师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问幼儿:“你为什么喜欢你的老师?”幼儿回答:“她经常表扬我”“她上课时常提问我”“她在妈妈面前夸我”“她让我当值日生”“她去我家玩”“她教给我们学本领”“她带我们一起做游戏、陪我们玩”“她很关心我,睡觉帮我拉被子”。从上述回答可以看出,幼儿喜欢教师的教育行为有:
1、表扬自己。
2、教本领。
3、共同游戏。
4、给予劳动的机会。
5、关心自己。在幼儿看来,教师多看他一眼或关切地说上一句话,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而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幼儿快乐一天、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针对幼儿心理实施教育,向每个孩子表示爱意,让幼儿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师还应帮助个别适应性差的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我曾教过一个孩子,在我进这个班之前,配班老师告诉我,这个女孩午睡一直不好,还老是要小便,影响别的小朋友午睡。我想:午睡不好,可能是生理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她究竟属于哪一类呢?于是我就仔细观察她,发现她午睡时总不断瞅着老师,显得很紧张。问了家长,又说在家午睡很好。可见她是由于先前不习惯在幼儿园午睡,且因睡不着而受到老师的责怪,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情绪以至形成了午睡时老要小便的习惯。于是我对她说:“你放心睡吧,如果你要小便你自己轻轻起来,不要影响别人就行了”,开头几天,她仍是老样子,我没责怪她一句,也不催促她睡着,只管自己备课,却暗地里很注意她的情绪。她老望着我,我装作没看见,漫不经心。过了几天,她竟然睡着了。以后,她一直午睡得很好。她母亲很高兴地对我说:“我女儿说李老师在,她就会睡着”。她不知我用了什么法宝,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我解除了孩子的紧张心理,给了她一种安全感,使她在我温和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平静的心理,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我还教过一个男孩子,在幼儿园少言寡语,他很喜欢唱歌、听录音。但除了音乐活动,班里任何活动他都落在别人后面,尤其是在动手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方面显得更差。一到美工活动时,他就发愣,角色游戏中总是处在别人指挥下的配角地位。常常独个儿玩、不合群,显得孤独,也很固执。经老师观察并向家长了解其在家情况后,我们感到他的上述表现的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心。于是,我利用他的特长,常请他给小朋友表演唱歌,教小朋友唱歌,提高他在孩子中的威信。在其他活动中,亦给他一定的帮助。一段时间后,他的手工制作、绘画、讲故事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角色游戏中他已从配角地位开始争当主角了。他越来越开朗,当他和小朋友之间有不同意见时,也能大声地与他们争辩。自信心的增强,使在集体面前不再感到心理上的压抑,他的心理也得到了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2、教师要注重培养、树立良好的班风,以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不正,幼儿的心灵就会被扭曲,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冲击。相反如果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幼儿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第一,培养集体的凝聚力。使幼儿爱集体,乐于为集体做奉献。教师可通过组织主题教育来实施、深化这方面的教育。如“春游”,教师可利用幼儿喜欢春游的心理,先让他们讨论“春游去那儿呢?”“怎么去呢?”“要做哪些努力?让我们大家春游得更开心吗?”通过这些讨论过程以及实际活动,让幼儿既知道集体的事情需要大家关心、努力,又能在集体活动中体验乐趣,直接感受爱集体。第二,培养幼儿“分享”精神。幼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时期。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分享快乐与忧伤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很重要。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与“分享”。如“过生日”,许多幼儿都喜欢在幼儿园里过生日,请大家分享他生日的快乐,吃蛋糕和糖果,而大家都会祝贺他,说一句祝福的话,送一件自己制作的生日礼物,一起唱歌、跳舞、合影留念。这一过程就是一次分享快乐的过程。再如:班上一个 幼儿不小心摔伤了腿,住进医院,暂时不能来上学了,教师带着幼儿,每人从家里准备一些水果,去医院看望他,关心他,鼓励他早日康复再来上幼儿园,使幼儿从这一活动中分享别人的痛苦,学会关心别人。第三、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班集体的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这将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特爱模仿,游戏自然成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孩子没有压力,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任意摆弄物体,表现人物的形象,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幼儿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会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在游戏中失败了,也不会有挫败感,可以兴致勃勃地再来一次。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情绪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愉悦的环境还可以纠正幼儿一些不良心理因素。
幼儿期孩子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还不能真正参加成人劳动,而游戏却能满足幼儿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趣中学习和生活,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发挥他们在现实中尚未表现的能力,既发展了身体,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游戏时,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方式,应是幼儿的伙伴和合作者,而不是指挥者,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充分尊重幼儿兴趣,让他们自己选择,大胆想象,勇于创造,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通过游戏的广泛开展,幼儿身心健康都获得了发展。
4、教师要重视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的体魄,这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运动不光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自尊和自信的确立。儿童这种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掌控能力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他们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应付自如。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我经常鼓励孩子去试一试,做一做,体验成功与失败。在游戏和活动中,幼儿都喜欢当带头人,我就在组织活动时使所有幼儿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并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可使孩子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由于坚持户外体育锻炼,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机体机能增强,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胆量也逐渐地大了起来。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开展体育活动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身体动作也是社会交往的手段之一。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我想办法为幼儿提供能与同伴共同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如我们设计了“螃蟹背球”“二人三足”“蚂蚁过河”等很多必须两人以上的幼儿共同合作才能成功的游戏,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友好相处,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体育活动也会潜伏危险,孩子们不得不从中学习保护自己。但孩子们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鼓励幼儿参与多种形式的运动,不仅不是引发事故的根源,反而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另外在体育活动时,我也经常为孩子们设置一些小小的困难,让幼儿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我也及时肯定、鼓励他们,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加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到: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取得进步,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很好的解决问题。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比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保持时间也长。如开展冬季锻炼,既能让幼儿很好地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也能使幼儿学习一些冬季的自保常识。在孩子经受挫折时,及时给予鼓励或肯定性的评价,以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做好引导工作,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主动对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当然,我们每次为幼儿设置的困难也不能太多,由于幼儿的形象和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接受 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教会孩子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要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5、教师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情绪,杜绝“心理虐待”,以免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幼儿们除了在家,其余大多时间都在幼儿园渡过,而在幼儿园孩子们一直是与老师一起生活和活动,于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言行举止和情绪状态就十分重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成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教师的情绪与幼儿心理健康是成正比发展,教师的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情绪污染,会对幼儿造成了“心理虐待”。
在一些幼儿园,经常可以见到几位教师聚在一起,对某一个幼儿评头论足:这个孩子真笨,什么也不会;那个小姑娘长得真漂亮,她家里……老师之间还经常传播一些花边新闻,津津乐道,毫不介意孩子在旁。她们无所顾忌的谈论也许并无恶意,但对幼儿的影响却不可估量。当幼儿听说自己的父母能干时,顿觉高人一等,反之则会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威望往往高于一切,老师的言行也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对幼儿的态度、行为。我过去班里有个幼儿,刚进班时,我不了解他,每次排队做操,他总是自说自话地离开队伍,一次我很生气,就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哪能一天到晚地乱跑,像鬼一样!”没想到,这句话被他听到了,他冲我大叫一声:“我不是鬼!”我也生气地回了他一句:“不是鬼,为什么乱跑?”“不跑了!”他又冲了我一句。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没想到这次以后,他见到我就翻白眼,我知道我伤了他的心,尽管他的智能与其他孩子不一般,但他也有情感上的需要,也有被人理解,尊重的权利和要求。我意识到这些以后,马上采取了弥补措施,向他道歉取得他的谅解。其实,很难说在我们工作中会没有差错,虽然有些是无意的,却给幼儿带来伤感,老师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就应尽力弥补,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还会出现下列情形,如:游戏时,有一幼儿报告:“老师,XXX打人!”老师不问青红皂白:“你怎么又打人了?走!到小小班去吧,我们大班不要你了!”教师死命的拖着一个孩子往外走; 午睡时,XXX小朋友还没睡着。老师说:“XXX,怎么又是你,从开学到现在你就没睡着过!”“又动了,怎么你就不能安安分分的躺在床上,老是这样动来动去,难道你有多动症?”; 下课后,由于某小朋友在课堂上乱插嘴。老师说:“你现在讲吧,给你时间讲!”“不说话了?哑巴了?以后其他小朋友都不要睬他,让他一个人讲好了。”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对孩子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研究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
蒙台梭利曾说过:“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 为了使幼儿的心理都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我们幼儿园老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沉静、谦虚、慈爱、耐心、机智等品质,保持稳定、愉快、适度的情绪,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张雪《幼儿园精神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幼儿教育》杂志2004年12期第8页。
第二篇: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和贯彻实施,幼儿心理成为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了解幼儿心理,在教学中正确利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健康发展,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具有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的特点,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胆小退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自私冷漠等。根据幼儿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充分利用生活化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为积极情绪;痛苦、悲伤等称为消极情绪。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时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幼儿厌学,对幼儿园产生恐惧。
如何使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前提是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温馨的氛围。意识到这一点,在创设区域环境上笔者力图再现幼儿的生活场景,突出区域的真实感、温馨感。创设以“娃娃家”为基础延伸的区域,教师将教室分成了几个平行区域:厨房、餐厅、菜场、医院,整个活动室再现幼儿现实生活场景,其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使幼儿园成为一个让幼儿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具体操作如下:
区域里布置了“亲亲热热一家人”的全家福照片,满足小班孩子的情感需要,给予幼儿心理慰藉,起到了很好的稳定幼儿情绪的作用。如:熹熹是非常腼腆的孩子,从不主动和老师和同伴说话。最近区域里开展了装饰“全家福”相片的活动,熹熹在相片装饰时选择了苹果、芒果和橘子,还一旁自言自语。笔者轻轻走进他,问:“为什么选择这三样东西呢?”熹熹很快答出:“爸爸喜欢吃橘子,妈妈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芒果。”这是熹熹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和笔者交流。由此可见,对小班幼儿提供生活化区域可以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
生活化区域活动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复杂的事物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的展开多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在各种公共场所、街道、影院、公园,常常能看到一些醒目的标志牌。于是在生活化区域中,笔者也设计了标志,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有趣、易懂的图案,让图案成为标志,帮助儿童正确行动。所使用的标志还可将数、形、颜色等概念有机渗透,使幼儿在形成物归原处习惯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厨房”区域活动中,教师在玩具盒上贴上相关的图形与图案,在玩具橱上也对应地做好相应的标志。刚开始时,孩子们对这些图案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一连几天孩子们还是没有有意识地将玩具盒送回相对应的玩具橱,只是对这些图案开始有了关注。于是笔者借助交流分享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玩具盒上的图案,并问孩子:“这个玩具盒的家在哪里呢?”孩子们看看玩具橱上的图案,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在以后的活动中,许多孩子开始将玩具盒送回相应的“家”。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笔者也总会发现有个别孩子没有将玩具送对“家”,这个时候笔者会引导孩子们都来做“小小监督员”自己观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地将玩具送到相应的地方。通过每次的区域活动幼儿取放玩具的过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自己整理玩具,归放玩具,游戏中的一些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有利于提升幼儿心理感受
体验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生活化区域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亲身经历的体验微缩,也是所有参与者交汇互融的体验。具体操作如下:
当进入“娃娃家”时,幼儿穿上围裙,戴上假发,就成了“妈妈”,幼儿把平时观察过的妈妈的言行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满足了幼儿对“妈妈”这个角色的心理认识和需要。生活化的区域里的体验扮演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娃娃家”里,当“娃娃家”的“妈妈”带着生病的娃娃去“医院”看病时,妈妈这个角色在空间上就得到了延伸。“妈妈”从医院回来要去餐厅上班的时候,“妈妈”这个角色就自然转换成了“工作者”。通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扮演,就能体会并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生活化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这对小班幼儿而言尤其重要。另外,在对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同伴间相处生活化的场景,幼儿能从体验中初步获得一些能力:愿意参与游戏、遵守规则、与同伴相处,并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助推了小班幼儿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
第三篇: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
策措施
[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
[关键词]:
存在的问题 具体的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上的原因 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年2期27卷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2005
[3]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第四篇: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
策措施
[摘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具体的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
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
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
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
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上的原因
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
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年2期27卷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2005
[3]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第五篇:电大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孙斌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分析信用社内外部环境、目标设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对策
引言: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随着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且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无法有效地控制风险。本文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求改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的发挥与作用。农村信用社内控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股东过于分散、“三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理事长、主任虽然实行分设,但二者之间大多是兼任,换句话说,主任仍然拥有很多控制权;二是经营理念落后,仍然习惯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尽合理,重经营、轻管理;重业务、轻监控,忽视了内部控制监督的重要性;三是尚未形成内控文化,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屡禁不止。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银行的存在就是为了承担风险,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识别与评估,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三个阶段。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完全依靠经验,职工业务素质低下,普遍缺乏内控意识和风险识别及评估的能力,手段落后、人才匮乏,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就是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具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项业务操作程序,但是一些人往往将内部控制制度简单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汇总,片面地认为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在部分信用社的管理者当中还存在着“内部控制”束缚日常工作思想,因而将内部控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导致内部管理跟不上业务的发展需要,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贷款评估流于形式,常常是业务先于内部控制而建立,而不是内控现行;二是检查这些内控政策与程序的贯彻和落实。但对于农村信用社一些政策,大多比照农业银行制定,与农村信用社情况不符;其次是出现不少的制度空白,业务早已经开展而相应制度却跟不上。最后是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普遍存在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现象。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其经营状况。表现为不遵守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任意调账、调表,会计资料及报表难以反映实际经营情况,甚至成为应付检查、考核、掩盖
各种违规行为的调节手段。二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从上到下层次太多、链条冗长,容易出现人为拖延、理解偏差,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不够,达不到及时、可靠的要求。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的计算机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管理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因而不能很好地辅助管理人员对信息做出准确的细节分析与综合把握,从而未能及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控制手段相对落后,一些必要的监测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事前、事中的预警、预报机制不完善,资产质量、资金交易、业务经营效果缺乏定期分析,对重大问题报告不及时。
一是业务部门的监督流于形式,以授信为例,制度明确规定授信审查人、审批人之间的权限和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审查、审批业务,不得故意绕开审查、审批人。但实际操作却扭曲这一程序,许多贷款不是先向信贷部门提出申请,而是客户先找主管领导,再自上而下层层指派,最终由具体经办人员办理。这种逆向操作不仅人为掩盖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且使农村信用社的正常业务秩序和内部控制程序遭到干扰和破坏。
二是稽核监督软弱无力。农村信用社的稽核制度虽然早已确立,但是一直隶属于管理层,其人事任免、工作经费、人员配备等都要受制于日常管理,致使稽核工作软弱无力。有些信用社虽然有自己的内部稽核部门,但是缺乏必须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比如,监事长常常是从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任职;还有很多信用社稽核人数少,内部稽核力量明显不足,如从审计部门中抽调人员充实到财务部门、信贷部门等,稽核人员流动性大,适应不了日益扩大与更新的内部监管工作的需要,且稽核人员素质偏低,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
二、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明晰产权关系
目前,很多信用社股本金相对较少,产权关系复杂,所以在股权设置上,应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具体措施包括:(1)拓宽入股范围。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基础,广泛吸收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与其他经济组织入股,但事先必须声明限制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2)为切实解决因股权结构分散化所造的问题,应增大单个社员最高持股比例,吸收内部社员股,增加自有资本金比例。这样,不仅增强了信用社的盈利性,而且调动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在农信社的内部形成“社员代表大会(股东大会)--理事会(董事会)--主任(经营层)”的法人治理机构,将信用社办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与自我约束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重整监督稽核体系
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合理配置稽核人员,完善对稽核人员的监督考核。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熟悉政策法规、有高度责任感的监管队伍。同时,加强对稽核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轮换与回避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不称职的要及时做出调整,对违反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的要加倍予以处罚。抓好对各级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审计与离任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不断增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三)建立合理的授权负责制度
信用社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各级管理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对相互推诿扯皮造成的损失应追究相应的责任。在授权过程中, 根据被授权人的实际情况实行区别授权, 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授权。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各级管理操作人员, 要在各自岗位上按所授予的权限开展工作, 并对职责范围的工作负责。凡开办的每一笔业务都要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 对特别授权的业务要经特别批准, 以免因操作上自我约束能力差、原则性不强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互相监督制约不力。
(四)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信用社的具体活动必须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来完成,不允许单人不受监控与制约而独立完成某项业务。一是应该完善授信、资金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流程的内部控制。二是应严格岗位分工,坚持互相牵制原则。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使每位员工与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五)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提高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与基础。农村信用社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提高信用社员工的文化、道德、业务和理论素质等。并可针对信用社工作特点,进行普法教育,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开展警示与“现身说法”活动,增强员工的法制法规意识。此外,还要加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自控、互控能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孙涛.农村信用社改革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07(1):18-19
[2]杨亦民等.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60-68
[3]郑桂华.构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武汉金融,2006(6):37-38
[4]杨子强.股东选择与权利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础性问题[J].金融研究,2005(2):145-151
[5]樊层凌、王耕.基于COSO最新成果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和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811-3812
[6]王艳丽.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加强-以新疆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92-96
[7]刘清泉.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实践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6(8):58-59
[8]马宇、许晓阳等.经营环境_治理机制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_来自安徽省亳州市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7):185-196
作者信息:
孙斌(1986—),男,汉族,四川资阳人,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