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石再思考
王石再思考:万科启动转型 押宝住宅产业化
提交者:韩慧琴 2013-01-25 08:26 点击率 61 [导读]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巨头还是中小公司,都有生存空间。
万科董事长王石接受腾讯财经独家专访
“从2016年开始,万科会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1月23日,万科董事长王石在接受腾讯财经独家专访时如是说,此时王石正沉浸在万科转型的畅想中。在经历绿色化、住宅产业化的转型后,“万科真正持续的增长2016年才开始”。
近年王石淡出万科管理层,过着近乎隐士的游学生活,王石说,痛并快乐的校园生活给他带来了新生。他坚信,个人修行在潜移默化中,能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从新的角度审视万科时,他看到了万科未来的方向。
王石不担心游学生涯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他对万科多年形成的管理制度充满信心。王透露,万科CEO郁亮也在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自己未来的三分之一时间会作为一个大学的“教书匠”。万科的国际化转型
虽然长期在海外游学,但王石一直对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保持关注。尽管房地产一直饱受调控之苦,但王石仍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巨头还是中小公司,都有生存空间。
“根据美国和日本市场的经验,房地产是非常特别的行业。比如说连锁零售有三四家大的,其他家就没有空间了。房地产是不同的。房地产商的地域性非常非常强。所以第一你看不到非常成熟的跨国房地产公司,基本都局限在国内。第二个你也很难看到在一个比较大的国家,一个房产商在任何城市都有它的影子。”王石指出,美国前五大房地产公司,它们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占国内总量的16%;日本前五大的占比加起来约20%;中国前五大加起来占比8%,“即使它占到20%,大头 80%还是中小房地产商的”。
基于国外历史经验,王石认为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无需悲观,做好专业化,能更好地度过难关。为了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市场,万科也在积极推行国际化的进程。1月23日,万科携手新世界发展在香港拿地的消息,引来香港市场哗然。因为,市场从未想过,万科这么快就会在香港出手,而且是联同新世界发展一起出击。
王石认为,国际化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作为董事长,他用个人海外学习的过程来影响企业,这对企业中层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这也是万科国际化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动力。“万科的总部人约三百人,但基本上30%是海归,而且预计在两年之内总部的海归人员上升到50%,这就是万科国际化的一个表现。”王石说
事实上,万科2012年成立的美国业务小组,2013年也会落地。国际化业务对万科而言是一个尝试性投资,还在不断地摸索。押宝住宅产业化
在国际化的同时,万科住宅产业化、绿色化的转型也在同步进行。
“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住宅市场,也在迅速地城市化,每年有1300万人从农村移到城市,需要大量的建筑,需要大量的住宅,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这样就消耗大量的木材。”王石意识到这样大地消耗木材是不可持续的,他向绿色和平组织寻求建议。绿色和平组织很快安排王石参观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去,他在那里生活了一个礼拜。在某些地方对比过去的照片和现在卫星拍的照片,王石非常吃惊。25年前还是完全被绿色覆盖的热带雨林,现在看上去像是布满“疮疤”。
“大家都看到必须要做绿色建筑,只不过是什么时候做。从某种角度上你得押宝,万科先走了一步。”
2004年,万科成立20周年,彼时经营规模不足100亿元;仅仅6年后的2010年,万科销售破千亿元。王石不希望1000亿元成为万科的“玻璃天花板”,现在,这家以创新著称的房地产公司押宝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万科倡导的住宅产业化通俗的说就像是“搭积木”,房子的柱、梁、楼梯、楼板、外墙等是在车间里完成,再运输到现场安装。按照王石的计划,2015年万科整个住宅产业化系统将完成;2016年,万科会因此迎来真正持续的增长。
一直热衷呼吁环保的王石,不停地在不同场合,反复解释住宅产业化之于环境的意义。他说:“我相信中国城市环境的恶化,消费者也越来越注意了。比如说最近北方的大城市,包括北京,连续长时间的雾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空气污染造成的。污染来源一是燃煤,再一个是汽车尾气,还有建筑工地扬尘。搞住宅产业化,在工地施工好了之后,现场基本都是封闭的,可以把对扬尘对空气的污染降低一些。”
不过,现在这些创新的住宅产品并没有完全被市场买账,原因之一就是成本。此前,万科试点推广住宅产业化,也还要靠传统项目摊薄成本。鉴于此,王石不断呼吁政府为此增加补贴。他说:“在工业发达国家推广住宅产业化,政府是给补贴的。华人居住的地方,香港、新加坡这些地区住宅产业化都给补贴。这两年北京、上海、昆明、深圳一些城市也开始这样做了,我估计下一步的力度会加大。尽管现在的市场不是很大,但是我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的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会有一个非常新的局面。”
“万科山”上的王石
万科的转型早于同业,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万科看到了目前的模式难以长久。而万科能够抢占先机,或许与王石、万科之间的相对不甚紧密的关系有关。
诸多企业家将亲手创办的企业视为自己的子女,百般呵护、牵肠挂肚,然而王石与万科的关系并非如此。对王石来说,万科似乎只是他征服的一个又一个山峰之一,登顶之后,再无牵挂,只有下一个山峰才是他的目光所及。与真正的山峰不同的是,万科深深地烙上了这个唯一的征服者的印记,遍览群山的王石,赋予了万科独特的视野,这是万科能在商海鏖战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1984年,33岁的王石创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当时王石整天被遥控电气开关和录像机配件环绕。1988年,他决定和家电“划清界限”,正式涉足房地产行业,这一年,他开始推进公司股改,并将公司更名为“万科”。当时谁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这家公司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房地产行业的领头羊。
在万科初涉房地产行业时,王石就凭借过人的眼光,帮助万科完成了一次次跨越。1988年,万科参与深圳威登别墅地块的土地拍卖。王石以高于周边地块的住宅平均价格的楼面价格,拿下了该地块。随后数年的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成就了王石在行业内的第一桶金。这种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举动,最终都成为王石职业生涯的神来之笔。
1991年,万科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成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此时人们才发现,王石在上世纪80年代末积极推动公司股改的用意。看似无心插柳的一步棋,将同时代的房地产同行,远远抛在身后,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来说,率先拥有一个便利的融资渠道,完全可以决定竞争格局的走向。凭借资本市场的助力和王石为万科注入的价值观,在上市后的20年里,万科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1.4.%,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6.2%。风头一时无两。
进入新世纪以后,王石开始有意与万科保持距离,释放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长久以来,万科与王石的关系若即若离,就像一根棒子的两端,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却又有鲜明的距离感。
对这一点,王石并不否认,自己与万科是一种既紧密又松散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王石用自己的视野去影响万科。事实证明,脱离王石直接管理的万科,依旧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地标”。
2012年,万科销售额达到14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个销售额超200亿美元的房地产公司。
可以说,王石带领万科站在了世界之巅。
如今万科依旧是万科,但王石已经不是以前的王石,在获得了更多私人时间后,王石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正是有了思考的时间,才让王石看到了“万科”转型的必要性。
第二篇:王石语录
王石语录
1、万科过去有一个每年干部20天的休假,如果你不休假,是有一个月的补贴。后来觉得这样不对,为了鼓励休假,如果你不休假,把补贴去掉,不鼓励你不休假。现在到了第三步,强迫你休假。这也是企业的文化,你对中层的爱护更大,显得他的价值更大一些。
2、但我们这个社会一直是强调抑制个性的,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完全抹杀个人主义的,而我有属于个人表现愿望是极强的。我想如果我有一个天地,我能作主的话,我一定要实现我少年时代读这些书时所追求的东西……
3、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4、不为诱惑所动的定力。
5、中国目前拥有170万个品牌,与美国的品牌数量相差不多,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一批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有的品牌还在一些产业领域举足轻重,但是跟世界级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商业周刊》推选《全球最具有价值品牌百强》当中,美国共有58家公司入选,而中国企业无一入选。世界级品牌价值的标杆是什么呢?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该品牌全世界用户中的认知度达到10%以上。中国品牌未能够入选也是情理之中。
6、我从来不培养接班人,我是培养团队,我是建立制度,我是树立品牌。这个团队怎么建立?我觉得团队是综合性的。团队建设当中,需要把握的第一点是制度;第二,透明不黑箱;第三,规范不权谋,;第四,要讲责任。
7、“其实,登雪山令我的生活产生很大改变。登雪山随时伴着生命危险,这种状态下,每次能安全地回来,最令我怀恋的是那些艰险历程。你问我登顶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站在峰顶,天气好的话,没有云层遮挡,看着深不可测的山谷,心里很害怕,我只有一个想法:赶紧下山!因为,登顶只完成了登山的一半,更危险的还没有来临。若天气不好,脚下都是云,不知能不能安全下山,更要赶快下山!”
8、从前我的字典里面是没有“妥协”这两个字的,现在我们要大场合的讲,万科能不能学习妥协,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网络时代,资源整合不是说听谁的,或谁对谁错,它就是一个互相妥协的场合,如果万科学不会妥协,这种整合能力是不具备的。
9、“其实,每次一进山我就后悔了,上到海拔四五千米,风刮着,头疼,恶心,我就骂自己,问自己怎么犯贱又来了?可爬着爬着,还没登顶,我又开始想下一次该登哪座山了……”
10、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个人不行贿,但是你的公司就没有行贿的行为吗?我想一个公司,如果从制度上确定一件事不能做,那财务上就无法支出。作为万科来讲,它是制度上不允许行贿,尽管到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但是还没有揭发一个案例说万科在行贿。
11、“登山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谈判时我往那儿一坐就有优越感,我在山上一呆就能呆一个月,你能吗?无论从意志上还是体力上你都磨不过我。”
12、第一次登山时,特别担心自己一但睡觉了就醒不过来……这时候你就开始考虑家庭、公司的事情,人生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考虑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地把过去不能直接面对的东西现在直接面对,而且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你面对了并不是说你不怕死,而是你更珍惜,即“我思故我在”,我怎么样来好好地度过我存在的现在。回来之后,你会更加珍惜你原来所忽略的东西。
13、我从来不培养接班人,我给万科建立了一个制度,培养了一个团队,谁当一把手也差不到哪儿去。
14、我有我的正常消费需要,我做公益是有公益的需要,我有很多需要,我的需要在我有能力时我都会去做。我不能说我的收入全部都只做这一件事情,我非常乐意承担社会责任,行善要尽早,但是我个人该要得要,比如工资奖金,该正常消费的就得消费。
15、我的志愿不是当所有者,而是当管理者。中国目前缺少职业经理阶层,但现在的年轻人更想当老板,既当所有者又当管理者。我只想当后者。
16、我想中国既然面临偶然性和荒诞性,实际上我们要走向法治社会,可以说很难,也可以说不难。比如说我们谈到农民问题,多少年的农业税,说取消,一个文件就取消了。现在我们既然谈到平等,社会上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生存的平等,我觉得是不够的。要做到平等,最起码在就业、受教育等方面,尽量取消二元化社会。农民进城,他们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险能和我们城市人一样,我觉得中国的未来复兴就非常有希望。
17、作为我来讲,我一直是属于不安分守己的,我现在已经56岁了,还是属于激情四射,还是处于理想主义的激情,很想做一番事业,大丈夫志在四方,做一番事业。
18、“中国房价涨得过快、升幅过大,已经出现泡沫,泡沫早晚都会破裂。”
19、“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管理企业与登山不无关系,同样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精神,而登山,更如人生一样,虽时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终会成功。登山是人生的浓缩,之前,因为成功而有机会登山,而我仍需要继续攀登一座峰,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峰。”
20、健康丰盛是万科的价值观,希望在万科的每一个职业经理人都能够愉快工作、成长和收获,无论最终选择了怎样的职业生涯,也希望都能够取得成功。
21、人对自己的命运有无穷好奇的期盼,一直试图创造生命的意义。物质生活越丰富,工作形态越超脱,事业成就越大,社会影响力越大,对这个问题的焦虑就越强烈。
22、我到哈佛去讲演,很多老外教授不知道万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用5秒钟来介绍万科,就是城市住宅开发商。我的专业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当中只是搞住宅,第二我是一个上市蓝筹股,是上市公司,而且在权重股。第三是受尊敬企业。5秒钟的介绍,就把自己做什么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上的责任确定下来了。
23、“万科把自己放在高峰,这样才能有做大事的胸怀。同时也要把自己放在低谷,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
24、诱惑就像美丽的罂粟花,在你面前洋溢着芬芳……即使是毒药你也想拥有而不能自拔而堕入陷阱。衡量一个人价值尺度,不仅在于他/她的能力,更在于
25、“比如说作为管理者来讲,我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决策,就是事做不做,这是王石来决定的,否则当董事长,总经理就失职。第二个,要做谁去做,就是用人的问题。第三个,他一旦做错了,你承担责任,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做错了,你承担责任。这是我管理者的原则。”
26、“我不喜欢打高尔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打高尔夫就一定安全吗?它的时速是每小时100公里,像颗子弹一样,我曾经有一个香港朋友满口金牙,正好高尔夫球飞到他嘴上,很巧,飞到这儿当场毙命,满口牙全掉了。”
27、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28、“登山之后的乐趣就是,离开都市的你会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文明给你的东西。平常,我住在宾馆里,放在屋里的果盘,我一般动都不会动。进山后,一个普通的苹果也变得异常珍贵。从山上下来,我在宾馆睡觉前洗澡时,热水痛快地从花洒中流下来,想想自己在山上好几天不能洗澡,我会感叹现代文明真好!坐在马桶上,使用着漂亮而现代的洁具,我觉得太美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人都能挺过来,回到都市,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呢?”
29、我想说,实际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很成功,尽管你发现我很自信,但实际上我还是一个普通人。
30、在1984年万科刚成立的时候,万科的员工手册上就印着一句话:“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低谷就流向哪里。”
31、作为管理者来讲,我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个,决策,就是事做不做,这是王石来决定的,否则当董事长、总经理就失职。第二个,要谁去做,就是用人的问题。第三个,他一旦做错了,得承担责任,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做错了,都得承担责任。这是我作为管理者的原则。
32、与其说阅读名着作者传记是为了借鉴成功之路,毋宁说是人类的天生猎奇和窥视癖好。至于不出着作的知名历史人物的传记,你当真相信?权当人生游戏阅读消遣吧。
第三篇:王长江:关于“甲申悲剧”的再思考
王长江:关于“甲申悲剧”的再思考
今年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70周年。70年过去,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章所涉之事,也已过去300多年。但是,对有关内容的讨论,似乎并未随时光流逝而淡化,情况还有点相反。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不当李自成”的话题为何常讲常新?
在当下中国,“不当李自成”无疑是我们党内一个屡讲不衰的话题。不但在全国执政之初为人们所热议,而且这些年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
一个话题被经常议论,必定有它的原因。依我看,这个话题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事情本身浓烈的悲剧色彩;二是这件事所揭示的规律性命题。
首先,就事情本身而言,它是浓缩了历史的一个片段。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本来就是一个个王朝不断兴衰更替的历史。但是,就在1644年,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两个王朝,一个是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一个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建立的仅仅在首都存在了42天的大顺王朝,相继灭亡,则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玩味。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论,可以说,这是一面高质量的镜子,包含了巨量可供探讨、思考的丰富内容。研究者能从中挖掘各种有意义的政治历史文化素材,当政者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而且既能照见政权沉浮的大势,也能照见治国理政的细节。
其次,从规律性而论,这段历史虽然距今已有370年,却丝毫没有使我们有太多的陌生感。一个能够被反复关注并提及的历史事件,大体是两种情况:一是它包含着大量成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不断重温这些经验,总能使我们从中获益良多;二是其中有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些教训所提示的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直到今天也仍然需要深入思考的历史性难题。毫无疑问,1644年的那段历史属于后者。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集中分析了明朝历时276年而亡、李自成政权得而复失的原因,力图就如何避免政权由盛而衰、人亡政息的结局作出回答。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高度重视,并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列为全党的学习文件。在从西柏坡进入北京前夕,毛泽东又言及此事,进一步表明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的决心。今天,作为一个强大的执政党,无论党的自身力量,还是我们所领导的伟大事业,70年前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是,在历史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范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执政的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能不能长期执政、怎样长期执政的问题,甚至比过去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也正是站在这个角度,可以说,学习《甲申三百年祭》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甲申悲剧”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崇祯是个勤勉、想有点作为的皇帝,但面对明王朝的衰亡,他无力回天。李自成夺了大明江山,全然是承担了改朝换代的责任,可惜的是屁股还没坐热便宝座易手。所以,两个掌权的标志性人物都属悲剧角色。我们不妨把两个失败叠加在一起,称为“甲申悲剧”。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里对两个失败分别作了深刻分析。对于崇祯,郭文着重指出了两点:一是皇帝本人“生性多疑,好刚尚气”,二是吏治极度腐败。在讲到李自成的失败时,郭沫若则用了两个“假使”:假使初进北京时,李自成听了李岩的话,对军队有严格的管束,对吴三桂等采取正确的政策,清人入关就难以成功;假使退出北京后李岩的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就能保有根据地与清兵对抗,避免陷入绝境。
毛泽东对李自成的失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无疑是我们党也走了造反、夺权这条路的缘故。在毛泽东看来,胜利冲昏头脑,是李自成农民政权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结合党的历史,毛泽东强调:“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亲笔回信中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但是,若不只是单单问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或是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而是要问“甲申悲剧”的原因在哪里,我们似乎应该有更多的思考。骄傲是李自成失败的直接原因。然而,仅一个骄傲,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把同一年灭亡的明王朝拢在一起看,更不仅仅是骄傲的问题。谦虚一点,冷静一点,使政权延迟更长一点时间是可以的,但要长期执政,仅仅如此远远不够。靠执政者永远保持谦虚不骄傲的个人品德,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靠不住的。
“甲申悲剧”前后两个失败有一个明显的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得了天下,有了权力,却失去了民心。在我看来,这才是问题的要害。两个政权的败,都败在民心渐失。而失去民心,又都和权力有关。明王朝极端专制,由专制而导致权力运行紊乱、失控,朝纲不整;由专权而导致掌权者孤家寡人、无人担当,贪腐横行,崇祯自己都这样说:“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李自成的大顺朝,则是一进北京便权欲膨胀,不是忙着登基、封官,便是忙着纳妾、敛财,军纪废弛,民怨日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个道理,在“甲申悲剧”中是通用的。
民心的问题,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但民心可畏,却在朝代更迭的历史中被反复证明着。权力和民心,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但放纵权力不加管束,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失民心”。对此,为政者始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所谓民心,对掌权者而言,就是政治学里所讲的执政合法性问题。民众认同你,你便得了民心;民众不认同你,你就无民心可用;民众从最初的认同,到后来变得越来越不认同,就是失去民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的体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民众的认同为指向。
“甲申悲剧”告诉我们,要想得民心,就要管住权力,以防权力运行过程变成民心渐失的过程。
管住权力,仅靠掌权者的自我约束不行。在中国封建专制条件下,除了皇帝本人,没有任何人能约束住权力。这就使皇帝本人的德行和能力成了王朝延续的决定性因素。从历史上看,出几个德行好、有能力的皇帝并不难,但要所有的皇帝都有好的德行却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因为此,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个王朝由兴而衰的“历史周期律”。上世纪40年代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进行的那场著名的“窑洞对”,谈的就是历史周期律的问题。跳出历史周期律,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做到既执掌政权,又顺乎民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历代王朝都始终没有走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而“甲申悲剧”只是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浓缩版、极端版而已。
怎样管住权力,跳出历史周期律?实事求是地考察一下世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难得出结论的。在近代以前,西方国家也和中国一样,经历着反反复复的王朝更替。但在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民主政治之后,这一过程便总体上停止了。其原因,概在于民主政治为民众参与约束权力的实践提供了渠道和平台。而且历史表明,民众的参与越有效,政权就越难以完全背离民意,因失去民心而崩溃的风险就越小。这种约束,绝非执政者情愿,而是民众自己在长期斗争中争取来的。我们自然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但让人民在约束权力中发挥主体作用,恐怕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必由之路。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在“窑洞对”中,黄炎培先生请教毛泽东:中共诸君准备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个回答,今天听来都振聋发聩。如果当初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对民主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探索,如果我们后来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照搬苏联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模式,如果我们很早就着眼于从制度设计、而不只是从为政者们的个人品德方面约束权力,那么,我们现在可能已经跳出了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历史周期律。
今天,我们需要沿着民主的道路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这就是“甲申悲剧”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第四篇:三农问题 再思考
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穷人 就不懂得政治
-----温家宝
19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看望师生,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后,他在该校作了长达50分钟的即兴演讲。
当晚8时34分,温家宝走进地大西区教一楼第二阶梯教室,200余学子全体起立鼓掌,掌声和欢呼声持续约半分钟。晚上约9时30分,演讲结束,温总理和前排学生握手,所有师生起立鼓掌。温家宝以祝贺地大登山队登顶珠峰为演讲开场白。温总理说:“今天的新闻联播播出了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珠峰登顶成功的好消息,我向他们表示祝贺。这告诉我们,不畏艰苦和挫折,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而且,这也是我们的传统。”
温家宝说:“我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学习了近8个年头,很早就想回学校看看。我本想准备演讲稿的,但想着,回家跟家人谈话不需要准备演讲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温家宝说,他在担任领导工作后,还一直关注地质问题研究。他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很关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界限问题,这是一个古生物的问题。“刚才,参观了学校的一个实验室,现在用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感到很高兴。”
“2008年,在接受《科学》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采访时,我说过,要是我不从政,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 温家宝说,地质学不是一门简单的科学,是一门深奥博大的科学,需要有志青年为它献身,需要有志青年利用地质学造福祖国,造福人民。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人类发展,只要地球变化,地质学就不会枯竭!温家宝说,从政后,没有忘记对科学发展的关注,仍在思考地球发展方向。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在冰岛考察火山和地热时,与学习地热的学生座谈时,讲了地质科学发展的六点方向。
一是地球科学应研究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还应包括天体。二是地质构造,特别是板块变化对地球带来的变化。三是矿产资源和能源,特别是需要新的实践和理论。四是地质灾害防治是涉及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应该做到有效预报、预防和治理。五是现代科学在地质学的应用。六是地质科学要开发新领域。
温总理举例说,在内蒙古煤田勘探时,发现钼矿与煤共生,大型煤矿的成长中很少见的。煤层气的发现和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实践比较落后。一次在巴厘岛与奥巴马总统会谈时谈到,美国的煤层气开采与使用技术成熟,煤层气开采已经到了实用的地步。我国具备煤层气开发条件,对开采技术应用和管道输送要求很高,我国在矿产和能源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实践和理论。
他说:“这告诉我们,矿产和能源上不要只局限在书本知识,要不断探索。”
温家宝说,“1960年,我在校期间,很热爱地质课程,除书本外,还曾钻研过河流走势变化和力学原理,还有北方磷矿成因。在工作之后,我还自己研究地质力学。作为科学工作者,思维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应是禁锢和封闭的,要只承认规律和真理,不屈服于任何权威”。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
温家宝说,“在母校的学习,使我养成了从不迷信权威的习惯,遇事总是要问一个为什么,通过自己,探寻追求真理的脚步。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是母校教给我的。现在,许多老师、同学也是这样的。地球太大、宇宙更大,自然处在变化中,人类和社会存在发展,要不断地探索,这才是科学精神。” “今天,我们学校登山队登上珠峰了,相信地质工作也会登上高峰,母校又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温总理讲起自己的学生生涯,读大一时,他一进校就生病了,需要隔离。生病期间,不能去上课,他还是认真钻研。那一个学期,加上最难的结晶学在内,每门课程仍然得了优秀。
从那以后,他坚持锻炼,刮风下雨都没间断,从开始争取4小时上课、到后来8小时上课时间,一直到大学毕业,脱掉了病痛这顶帽子。
参加地质工作,就要跋山涉水。在祁连山工作,常常是带一个馒头,一路上遇到柴火就捡起来,在山上烤馒头吃;没有柴火,晚上回住地,吃一碗面条、一个馒头。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艰苦,恶劣环境下,他告诫自己,人要有愿意吃苦、而毫无叫苦的精神。只要努力,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总会进步。
温总理说,当时他从来没有测过遥控点,每一次,都是爬到设定地点,做好素描,填好图,定好点。有时,下山还要背一包石头回住地,累得不能坐下。在工作的时候,曾经有过几次危险经历:在祁连山主峰,夜遇暴雨,深夜搬了三次家,总是先转移设备和数据资料,之后才是自己的生活用品。
“还有一次是在过疏勒河时,走到水中间,突遇河水暴涨,水流很急,我紧紧抱着牦牛的脖子,半个身子已经浸泡在水里,这样过河。”
温总理说:“跟大家讲这些,我是想说,吃苦可以锻炼人,不仅磨练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一个人的精神。对于任何工作,能担起来就勇敢的担起来,不怕任何困难,甘受任何打击和委屈,把工作做好,不把困难丢给别人。这种精神也是母校给我的。”
不懂得穷人 就不懂得政治
“上大学后,我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除学好专业外,还大量阅读历史、哲学、经济等方面的书,一心想着为人民做点事情。”
温总理说,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想得最多的,是要和人民在一起。母校给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1963年、1964年在湖北、河南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经常到农村参加劳动,吃在老乡家、住在老乡家。假期到农村去,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炕,利用这样的机会了解群众,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品质。
在地质队工作时,交了许多农民和牧民朋友。当时看到他们为了买瓶酱油、买点盐要跑很远的山路,拿几个鸡蛋到地质队换钱,他就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这是最根本的,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人生观也是在母校期间形成的。担任领导职务后,走遍了全国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矿山、油田,住过山村、下过矿井。工作繁杂时间不多,但在周末还是下乡视察,觉得和人民在一起非常亲切。温家宝说,这些年,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推行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他说,一个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经济。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的目标。“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不要忘记树立远大理想,把今天学习与今后工作结合在一起,练就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工作。母校培养了我,铭刻在心,牢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回报母校。努力做一个永远让母校记得的优秀学生!”
过去政府欠农民欠的太多了-----温家宝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消息,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看望政协经济、农业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在发言时称:“实践和事实证明,党中央、国务院果然没有让农民朋友失望,两年来农民收入保持了高增长。”宋丰强说,去年两会,他见到总理时说,当年农民的“九盼”已经变成了“九喜”。
对此,温家宝说:“这些年,我们在农村实行强农、富农和惠农的政策,农村的面貌、农业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九喜”,温家宝坦言:“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过去政府欠农民欠的太多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称,今年两会前,宋丰强根据自己的调研和追踪发现,在当前农村的好形势下,农民朋友又有了新愿望、新期盼。他把这些愿望总结为新“九盼”:一盼粮食“九连增”,二盼进城扎下根,三盼土地不强征,四盼收入再提升,五盼技术送上门,六盼有病能看成,七盼养老有保证,八盼校车放心乘,九盼乡村环境美。温家宝听后说,在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时候,特别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农业现代化,“三化”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要认真完成。
温家宝特别强调说:“中国经济出问题,很有可能出在农业上,对于这点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任何时候,都毫不放松的抓好三农。”
链接:宋丰强总结的“农民九盼”
2010年3月4日,温家宝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经济界别和农业界别的联组讨论会,听取八位委员的发言。宋丰强排在第五位,他发言的题目是《农民增收与“九盼”》。具体来说,“农民九盼”就是一盼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保持稳定并继续下去;二盼农业补贴标准继续提高;三盼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再提高一些;四盼农资价格跌一点;五盼学到实用的农业技术;六盼学到进城务工的一技之长;七盼创业有门路;八盼由农民合作社带领闯市场;九盼融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新社)
第五篇:石再任的故事
石再任是个实在人。
从前,他给地主扛活的时候,有一天,地主死了孩子,让一个伙计去埋。那伙计不知说了句啥不中听的话,把地主惹恼了,被吊在梁头上,打得死去活来。正在这时,石再任一步赶到。他见自己的伙伴挨打,心如刀绞。忙问清原由,就上前说:
“东家,他生来是个实在人,你嫌他不会说话,下回再死了孩子,不用他也就算了!”
石再任说的本是实在话,可却被地主打了两个嘴巴。在旧社会里,实在人是吃不开的。石再任因为实在,时常被人暗算。有一年,地主和石再任算活价。本来活价就不高,再让地主那个算盘子一拨拉,七扣八折,结果只剩下一吊二百钱。血一把、汗一把地干一年,只得一吊二百钱,已经够可怜的了!哪里知道,地主见这一吊二百钱要被穷人拿走,红了眼。一来,地主虽然家大业大,他却是个视钱如命的“财迷鬼”;二来,他最怕的是穷人不穷了,因为一没穷人,他就没了长工,没了佃户……于是,他一手按着桌上的一吊二百钱,一手拍一下石再任的肩膀头,眯起那对三楞子母狗眼儿,皮笑肉不笑地向石再任说:
“小伙子,我给你说个媳妇要不要?”
“说媳妇?”石再任从来还没敢想过这个问题。“咱这么穷,谁肯跟着咱?!”
“我给你说一个小后婚头……”
“别逗俺啦,东家。”
“凭老爷我,能跟你说瞎话!”
接着,地主又把女方的姓名、年龄、长相……说了一遍。又说:“可有一件,人家是要点彩礼的!”
石再任一听皱了眉头,就说:
“算了吧,我买双鞋还没钱呐!”
“不要紧,老爷我帮帮你。”地主把桌上的钱抓起来,托在手里说:“这钱先归我吧,不过,这些是不够的;差多差少我先给你出上……”他说罢,笑一笑,把那一吊二百钱又扔进了钱柜子。
地主给石再任说媳妇是个骗局。后来,石再任向地主催问时,谁知地主竟把脸一翻,说根本没有给他说媳妇这回事,并硬说活价钱已如数给了他。这时,石再任才知道上了当。可是,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那是地主的天下,穷人明知上了当又有什么办法呢?石再任只好赌气辞活不干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说明石再任是个实在人;还说明旧社会,实在人是要吃亏的。如今,时代变了,世道变了,天地间一切的一切,都变了。当然,石再任也变了——他由年轻轻的小伙子,变成了须发斑白的老头子;由一无所有的长工,变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由光棍汉变成了有妻有子的人。同时,他经过党的教育,生活的教育,他人越老,觉悟越高,爱社、爱队、爱集体,成了全村人人尊敬的人物。但是,唯独他那脾性,一如既往,还是个实在人。
实在人净办实在事。远的甭提啦,我举个最近的例子吧——这天夜里,石再任一觉醒来时,见窗上的月光没有了,外边呼呼地刮起风来。他爬起来,凑在窗前一听,凭着和老天爷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的经验,就知这风要越刮越大。这时,他忽然想起这样一件事:“哎呀!东洼那八亩麦捆还没垛起来,风一大,不都给刮到东海去吗?”于是,他赶紧穿好衣裳,就下地去了。刚出门不远,忽然听到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驴叫。他想:“准又是饲养员光贪睡觉,忘了添野草!”他心里想着,腿就拐了弯儿,直奔饲养棚走去。
饲养棚和磨坊紧靠着。他来在近前一听,饲养棚里没有动静,磨坊里却在轰轰隆隆地响着,显然是有人在推磨。接着,他拔腿走进去,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饲养员王大理。石再任一见就急了,批评说:
“牲口干一天活了,夜里也不让它歇歇,你想把它累死怎么的?”
王大理开头吓了一跳,他一看是石再任,心又放下了,笑哈哈地说:“你真是一个心眼的实在人,白天用牲口,得往外拿工分!咱当阵子饲养员,别的光沾不上,这点事再不沾点光?……你要夜里用的话,以后说一声就行。”
“你这是啥思想?牲口是全队的财产,大伙把它交给你,这是信得着你……怎么大家拿你当人,你不往人处走?”
“你知道个啥!我掉的心眼也比你多!”大理不耐烦地说,“去吧,我用不着你操心!”
石再任心里怎么想嘴就怎么说:
“我劝你你不听,我可要找队长告你一状!”
大理仗凭他是石再任的姐夫,他认为石再任虽然这样说,是决不会这样办的,于是便赌气说:“告去吧,我和队长是堂叔伯侄,他吃不了我!”
这时,石再任觉得自己说不服他,再加心里挂着地里的麦捆,便一跺脚走了。
次日,队长见麦捆垛好、压好了,就知又是石再任办的这手活。因为他干这样的事,已经有过好多次了。有一回,队长晚上派活时,忘了布置平墒沟。第二天,耙已套好,要下地了,忽然想起了这件事。再临时派人去平吧,牲口就得在一边等着,太耽误活;不平吧,地耙不平,保不住播种质量。队长正懊悔自己农活不熟,急得搓腚跺脚捶脑袋,忽然旁边有人说:“那墒沟石再任已经平完了。”“他哪时平的?”“夜里呗!”……有一回,夜里突然变了风向,石再任一听风声,就知这风是雨头。接着,他又想起场里的坯摞还没盖好,于是,他半夜三更爬起来,摸着黑去盖坯摞。可是,当他把几十摞坯都盖完,只剩下最后一摞时,大雨下来时,活不能干了。结果,别的坯摞没受损失,这一摞倒了。泡成泥了。……还有一回,石再任正睡晌觉,被老婆喊醒了。老婆说:“快帮我把房上晒的粮食弄下来,天要下雨了!”石再任揉揉朦胧的眼睛,朝天一望,黑云满天,天边上,还时而传来隆隆的雷声,看样子,一场暴雨就要下来了。这时,他忽然想起了队上晒的那场粮食,拔腿就往外跑。老婆拉住他问:“你往哪跑?”“场里。”“干啥去?”“晒的那场粮食……”“偏显着你喽!”“显不着我你去呀?”“咱房上的粮食……”“这一点点值几个,你怎么分不出哪头炕热来呢!”石再任正说着,又是一阵雷声。他再也沉不住气了,一甩袖子跑出去……为这事,他两口子闹了一场别扭,好些日子谁也不理谁。
石再任的老婆不是实在人。为队上的事,两口子常打吵子。这回,石再任半夜三更去垛麦捆,是不是又和老婆闹气了?队长有些不放心,就借故来到他家,想探听一下情况。他进门一看,石再任正生闷气,就问:
“大叔,又生啥气呀?”
石再任拔出嘴里的烟袋,在炕沿上磕去烟灰,又吱吱地吹了两口,没头没脑地说:
“我见不得这号人——和集体三心二意,处处想占队的便宜……”
石再任说的是饲养员王大理。队长却认为又是他两口子再生气,就笑了笑,带着批评的口吻说:
“你这脾气忒暴,以后得改改……叫我看,她如今大大的进步了!”
“怎么?他进步啦?”
“当然进步喽!”
“他用队上的牲口推磨,不顾牲口死活……”
队长没等石再任说完,就打断他的话,插嘴说:
“看问题要全面一些,你不要……”
队长认为:两口子打仗,用不着细分清理,先按下一头,把事情压下去也就完了。可是,石再任见队长刀枪不入,死活给大理争理,就赌气地说:
“你们的支派近,是不是?可你要放明白点,你这队长并不是土皇上,还有党给我做主呐!走——咱到支部说理去!”
石再任说罢,没容队长分说,拉上他胳臂就走。这时,队长有些摸不着头脑,只好跟他走了。
来在支部,见了支书,两个人把情况一说,都咯咯地笑起来,误会解开了。
支部根据石再任反映的情况,又经过多方调查,不仅证明情况一字不虚,还发现王大理有不爱护牲口的事实。经干部们研究后,对大理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决定撤换他这个饲养员。
这一闹,大理可急了。他找上石再任的门来,气愤愤地质问道:
“石再任!我当姐夫的哪儿对不起你?”
“你对不起我的事多啦!”石再任也有些带气地说,“远的甭提啦,就说说眼前的事儿吧,队长派活,你避重就轻;干活,你偷工躲懒;分东西,你挑肥拣瘦;有点便宜,你挣破眼皮……”
大理知道石再任说话口冷,对谁也不留情面,怕他越揭越多,就拦住说:
“别扯淡!这事与你有啥相干?你连个干部边也占不上,真不觉愁!”
“怎么?与我不相干?我是社员嘛!队上的东西,都有我一份哩!”石再任说,“就说那回你多占工分吧……”
“少说闲话!”大理说,“我是说,你到支部去告我……”
“我告啦!咋的?”
大理见硬的不行,又把口吻变软,苦笑着说:“俗话说得好——是亲三分向。咱王、石两家,是这么近的亲戚,你怎么就不想一想?不看我也罢,就不看你姐?你办这事,就不怕庄乡爷们儿说你六亲不认……”
“说句实在话吧,我只认一门亲!”
“一门?哪一门?”
“共产党这一门呗!”
大理见石再任软硬不吃,只好说了几句气话,搭讪着走了。
晚上,为选一个新饲养员问题,召开了全队社员大会。会上,为找一个好饲养员,社员们都开动了脑筋。有的说:
“我看让小五当吧,他年轻力壮,爱社如家……”
这时,会场上,社员们正在议论。石再任磕了磕烟灰,突然嚷了一声:
“我不同意!”
“为啥哩?”
“他没有经验嘛!”
大家认为有理,同意了。接着,有人又提议让春海当,石再任说:
“他干不了!”
“咋干不了?”
“他雀盲眼!”
“那有啥意思?”
“喂夜草不方便,可牲口不得夜草不能肥!”
石再任这么一说,有的公开表示同意,有的默默地点头。过一阵,又有人说:
“我看刘老三能行,他是喂牲口的老手了,在全队不数第一也数第二……”
又是一阵议论声。头一个公开发言的,还是石再任。他说:
“他也不行!”
“又为啥?”
“他的身子骨不大结实嘛!”
“那也算个条件?这又不是当兵!”
“你们认为喂牲口是个养老的差事吗?这活要轻有轻,要累有累,就分谁来干了!叫王大理那号人干,是个轻活;要叫刘老三这号人干,就是累活!”
“话不说不明”——叫石再任这一点,人们又醒了腔。
接着,一个急躁小伙子干脆质问石再任说:
“我那石再任老叔哟!别人不行,那么你老干行不行?”
人家说这话,是嫌他挑得太真,有点不耐烦的意思。不过这句话呀,倒引起全场的人的注意。大家全都看着石再任,有人追问他道:
“石大叔,怎么样?你干不干?”
石再任慢腾腾地站起来,笑眯眯地说:
“好,我干这个角色吧,大家同意不同意?”
这种少有的场景,把人们逗笑了。在笑声中夹杂着七高八低的喊叫:
“同意!”
“没意见。”
“当然同意了!”
“…………”
说到经营牲口,石再任是全村有名的第一把能手。那么,为什么却没有人提他的名呢?大概人们是考虑到这样两点:
第一,他已经上了年纪,又是军属,都不忍心把这个重担子放在他老人家的肩上;
第二,大理被撤换,是他“奏本”的结果。为这事,大理很不谅解他,两家的亲戚关系闹得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选他他也许不干!
现在,既然他答应干,人们当然从心眼儿里高兴。可是,队长到底是队长,他觉得:无论如何,这个担子不能放在一位军属老头子身上!于是,他提高嗓门,压下嘈杂的人声,向大家说:
“你们仔细想想:他怎么能呐?我看,咱们还是另选个人吧!”
队长所以把话说得含糊其词,是因为已经有些人表示同意了,他怕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同意他是不关心人吗?只有你队长一个人关心他?可是,石再任没有想到这里去,他带气地说:
“队长信不着我,舍不得把这些宝贝疙瘩交给我!是不是?”
队长见他发生了误会,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下来了。
石再任上任的头一天,正赶队长来问牲口去推麽。石再任说:
“你来晚了,没有可派的牲口了!”
队长见栏里的牲口一头不少,以为石再任是开玩笑,就势打趣说:
“你想报复我呀!”
“报复你啥?”
“明明牲口满槽,咋说没得可派了?”
“别看满槽,该派的已经派出去了!”石再任指点着牲口说,“这一头刘二嫂问下了,那一头小虎子问下了……”
“这几头呢?”
“那几头是大牲口,今儿让它们好好歇一天,明天还有任务呐……”
这时,队长听石再任一说,心里想:“这饲养员可太好啦,干部、社员一视同仁;牲口的使役安排得条条是理!”但是,队长是个好开玩笑的人,他却故意逗石再任说:
“无论如何,你总得给我一头去推磨呀!”
石再任翻了队长一个白眼,没有吭声,一回身去忙着给牲口筛草了。
队长见这情景,没再说啥,笑了笑,走了。
这时,石再任的堂六叔也在旁边,队长走后,他凑在石再任的近前,关切地说:
“唉!你呀你呀……”
“我怎么啦?”
“你怎么一个心眼儿!”
“这话啥意思?”
“队长既然把嘴张开了,总该让他合上呀!”
“没关系!”石再任满不介意地说,“他不同别人!”
“为啥?”
那大叔凑在石再任的耳朵上,悄声说:
“你给队长开个方便,会有你的亏吃?往后不要总是一个心眼儿!”
石再任把脑袋摇得象个货郎鼓,说:
“不,不,不——我还是一个心眼儿吧!”
他们正在说着,街上传来牲口的叫声。石再任拔腿跑出去,一看,原来是王大理耙地回来了,他正在卸耙。石再任走过去,想帮他卸耙。可到了近前一瞅,见大青骡子出了一身汗,心里立刻起了火。要是别人,在这情况下,也许先问问情况。可石再任不,他张口就挖苦上了:
“为了挣工分,把牲口赶得这个样子,你啥思想?你算得什么人?……”
大理经过支书、队长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已经开始转变了。今儿石再任对他的批评,确实有点屈枉他。原来事情是这样:今早正赶了个紧班活,大理怕剩下个活尾巴,饭后再来太耽误事,所以便加了把劲,把活干完了。这时石再任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批评,他当然觉得怪委屈!要是别人,他也许会解释解释,可面对着石再任,他却偏偏没有解释,并赌气说:
“少操点心吧,我这事你管得着吗?”
“我是饲养员嘛!咋管不着?”
“哎哟哟!你咋老糊涂啦,你再看看,这是你那棚的牲口吗?”
石再任一点也不糊涂,他早就看清了这是四队(他是三队)的牲口。并且,根据队干部们的协商,三队派大理帮四队耙地这件事,他也早听说过。这时,他又向大理说:
“是我糊涂还是你糊涂?四队的牲口就是铁打的?累不坏?四队的牲口就不是大伙儿的财产?就没有你的份儿了?……”
石再任说着,大理只顾卸耙,没去理他。忽然,石再任又见大理满头大汗,衣裳贴在脊梁上,浑身冒着热气,又说:
“怎么就不知道把汗擦擦?着了风还好受?我看你真是越老越糊涂了,给你!”
石再任说着,从头上抓下毛巾递过去。
这时,队长正巧从大门里走出来。他望着石再任那副实在相,咪咪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