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培训的七大误区(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5:2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销商培训的七大误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销商培训的七大误区》。

第一篇:经销商培训的七大误区

经销商培训的七大误区

2011-09-24

培训,是企业所能给予经销商的最大的无形财富。通过培训,不仅可以统一经销商的认识,激发经销商的经营热情,而且,通过培训,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经销商的管理水平以及市场操作技能,增强经销商对厂家的向心力、培训,是企业所能给予经销商的最大的无形财富。通过培训,不仅可以统一经销商的认识,激发经销商的经营热情,而且,通过培训,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经销商的管理水平以及市场操作技能,增强经销商对厂家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最终达到厂商协同发展的战略目的。

可是,近年来,笔者在形形色色的各类经销商培训当中,却发现很多企业在组织经销商培训时,存在诸如有数量没质量、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脱节、“神话”培训的作用、注重培训内容忽略培训的形式等方面的一些误区,从而让经销商培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导致一些培训流于形式,培训费用打了水漂,让培训组织方的企业好生尴尬。那么,在经销商培训当中,究竟存在哪些误区呢,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经销商培训从而尽量避免走入这种误区呢?

误区一:培训规划打折扣

如果你问一家企业的老板有没有做过经销商培训规划,他会肯定地告诉你,有的,并且,说不定还会拿出成套的培训纲要指给你看,但是如果你问他真正落实下来的培训有几场呢?他很有可能会遗憾的告诉你,由于种种原因,那个成套的培训规划执行的不是很好,甚至列出的一些培训计划由于市场变化而压根就没有执行过。

无独有偶,前不久,一家快速消费品企业的营销总监也向笔者表达了同样的困惑,他向笔者诉苦,说他做的年度经销商培训计划,总是月月搁浅,让他郁闷不已,问具体原因,他说他们的培训计划,完全是“跟着感觉走”,别的厂家都在做培训规划,于是,老板也让他们做培训规划,可真正实施时,老板却说花钱太多,缓一缓,然后就“石沉大海”,要不,就是在内部选拔一些专业度不高的管理人员来培训。从而让他精心制定的培训规划“流产”。

上面所描述的现象,在很多企业都是存在的。其实,一些企业并不是没有培训规划,而是有规划,但却没执行。有规划,没执行的具体原因不外乎:

1、企业压根就不重视培训。培训仅仅是一种“摆设”。是借以向外人炫耀或满足企业虚荣心的“宝”。

2、培训经销商是奢侈投资。现在请一个知名专家培训,一天下来上万元费用,划不来的。

3、经销商忠诚度不高,培训后不做了怎么办。现在的经销商“朝三暮四”,害怕经过培训,能力提高了之后“见异思迁”,让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

4、很多企业培训经销商是“随大流”,并没有把经销商的培训真正放到战略的高度上来。而仅仅是赶时髦、追时尚的产物,因此,一些厂家对于经销商的培训,很多是把它当作一种“花瓶”,当成一种“施舍”,因此,缺乏执行的“根”,出现偏差便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其实,随着企业掌控渠道难度的加大,企业对于经销商的培训,一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对此,要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投资,而不是一种短期的投机取巧的行为。试想,国际著名的可口可乐、宝洁公司,每年都要投巨资培训经销商,目的何在呢?培训后的这些经销商不仅没有“跑”掉,相反,他们更加忠诚于可口可乐、宝洁公司,从而,让这些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得以实现。因此,企业要想更好地携手经销商开创未来,就一定要把培训作为企业的战略手段之一,除了必须要有年度、季度、月度培训计划外,关键的是还要贯彻始终地执行,再好的培训规划,如果没有执行,一切都是零。

误区二:对培训期望值过高

很多企业在培训经销商时,往往对培训期望值过高,甚至把培训当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认为只要对经销商进行了培训,提高了经销商的素质和水平,市场销量就会“蹭蹭蹭”地大幅度的上升,其实,这仅仅是厂家片面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一家企业的培训经理告诉笔者,说07年该企业的培训费用非但没有增加,相反,相比去年,还下降了10%,问及原因,老板说,去年的培训效果不明显,销售增长量不是很大,所以……。呜呼,还有如此评价培训效果的,笔者倍感郁闷。

对于经销商的培训内容,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观念类的,引导经销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时刻“跟党走”;二是管理类的,提升经销商人财物以及市场的管理水平,促使厂商步调一致;三是实操类的,即技能类的,是指导经销商如何开发市场、如何铺货、如何维护客情等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其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妄图通过培训经销商,从而全面解决市场问题,以此评价培训,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正确的。

培训的功能往往是“启迪”、开拓思维、解决短期内的一些突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培训决不是“立竿见影”的 “神药”,因此,并不能“一针下去”,把企业的有关经销商和市场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病症”都给治好了,它只能持续地而“润物细无声”地对经销商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调理。

其实,抱有这种想法的厂家说明其对经销商的培训往往是一种投机心理,太过于功利,没有把培训的作用与目的搞清楚。因此,在组织了培训,与其预期的目的有偏差之后,就会对培训存在偏见。

经销商培训,是“慢工出细活”的工夫。需要持续不断地对经销商进行企业文化、产品知识、企业政策、业务技能、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逐步提升,需要系统、持久地培训,因此,需要辨证地去看培训的长远效果,而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作为厂家,只有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去看待经销商培训,企业才能抛弃短见,才能真正地把经销商培训当成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误区五:培训缺乏评估与跟踪

经销商培训不同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员工培训后可以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以改善以后培训方式或调整相关的培训内容,但经销商培训,却由于参训对象是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而往往难以做出比较及时有效的跟踪与评估,并由此让培训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同时,由于一些企业对经销商培训缺乏规划性与系统性,仅仅把培训当成企业对经销商的一种“恩赐”,因此,在利用经销商年会、订货会、研讨会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后,便把培训评估与跟踪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具体这次培训究竟给经销商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或收获,企业无从得知。因此,未来的相关培训便也无从改进,经销商培训也就几乎相当于“一锤子买卖”。

企业要想让经销商培训有声有色,落到实处,培训跟踪与评估必不可少,可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进行,但具体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培训的内容是否为经销商现实所需,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是深还是浅?

2、培训的形式如何?讲师的培训风格是否活泼、互动,有没有穿插一些让经销商参与的

培训项目,诸如游戏、测试、练习、问答等。

3、培训给经销商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给经销商运作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解决

了哪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对以后培训有什么好的建议?

4、其他需要改进或完善地方有哪些?

企业只有对培训进行了跟踪和评估,才能更好地挖掘经销商的实际需求,才能在培训组织当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从而让培训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

误区六:培训层次感不强

一家饮料公司组织经销商培训,可以容纳500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这次讲课的内容是渠道管理,可令讲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来参加培训的经销商,除了一级商外,还包括了大批的二批商、零售商,因此,这次培训本来是讲经销商如何去管理二批商、零售商的,结果,这些被管理的对象全都在场,这让培训师一下子蒙了,有些问题他不知道该讲不该讲,以致几次讲解的时候语塞。后来,他才知道,企业为了让有培养价值的客户有所提升,便把很多销量不错或有增长潜力的各级渠道商一并召集过来培训,从而来个“一锅烩”。但最终的结果是,经销商听了有些感觉,但二批商、零售商听了,却如坐针毡,不知所措,最终的培训评价是,很差。

上述案例,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有些企业为了节省费用,让费用“物有所值”,因此,每举行一次培训,恨不得将企业所有的各个层级的经销商都参加进来,在笔者应邀培训的一些企业,有的甚至把经销商的业务员也参与进来,因此,让整个培训失去条理与层次,讲课的重点无从把握。

在经销商培训当中,还有一些企业的做法更绝,平时不培训,而是到年终岁尾集中培训,妄图通过几天的“填鸭式”培训,让经销商的素质和能力一下子提高起来,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比较理智的方式。经销商培训要想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分清培训的层次与阶段,具体是如下两个方面:

1、培训的阶段性。按照年度经销商培训规划,根据企业战略需要,分阶段对经销商进行培训,让经销商能力的提升能够按部就班,潜移默化,形成系统性、递进式培训。

2、培训的层次性。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销商,其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将不同层次的经销商统一进行相同内容的培训是不可取的。培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经销商,设置不同形式的培训内容。

经销商培训,只有具备了阶段性、层次性,才能更好、更贴切地满足各级经销商的内在需求,满足他们的被尊重感,让培训成为他们能力提升、事业发展之必需。

误区七:培训师缺乏甄选

很多企业对经销商培训很重视,但往往对培训师的选择上疏忽大意,造成的后果是,所讲的与经销商想听的风马牛不相及,让培训徒有形式。

比如,有家快速消费品厂家给经销商做培训,由于对培训讲师缺乏了解,仅仅是看了一下培训机构发给企业的讲师介绍,就签了培训协议,结果,该讲师却擅长讲耐用品营销,跟快速消费品企业有很大的差距,结果,整堂课下来,讲师讲的津津有味,但台下的经销商却一头雾水,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企业的意图落空了。

为什么会出现案例中的这种现象呢,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缺乏对培训讲师的系统了解,不明白他的长项,不知道他的短处。结果造成了讲师讲的,和学员听的,背道而驰的现象。

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很多企业在选择培训师的时候,容易走极端,要么动辄聘请大牌培训讲师,出场费用几万元,要么就是低价邀请一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讲师前来“忽悠”,这其实是企业的一种虚荣心在作怪。邀请的这些大牌培训讲师,很多时候都是讲战略、讲管理这些宏观课程出身的,缺乏对一些市场细节的了解,因此,有时并不见得能够适合经销商的口味和需要;而低价聘请的讲师,虽然能够满足企业节约成本的现实需要,但一分价钱一分货,他们能够给经销商带来什么样的收益需要好好掂量,因此,选择讲师,贵也好,便宜也罢,适合企业的才是最好的。

经销商培训,在讲师的选择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培训内容选择讲师。对于观念类、管理类这些比较宽泛的内容,可以选择这一领域的权威进行培训,但对于实操类、技能类的培训内容,讲师最好是实战型的。由于经销商都喑熟市场,因此,要尽量选择从市场一线出来的实战讲师,这种类型的讲师,最能与经销商有共同语言,最容易获得经销商的认同,从而,能够让培训气氛、效果突显出来。

2、通过一些渠道了解讲师实力。可以通过该讲师培训过的企业了解其培训风格、从业经历等能代表其实力的培训案例,考察其是否适合企业经销商培训,也可以通过讲师的培训光盘、培训机构对其的评价,来了解这个讲师的实际情况,讲师的从业经历最好与企业有相同或类似的背景。隔行如隔山,如果行业差别太大,由于市场环境、渠道状况、运作模式的不同,操作起来,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选择讲师方面,尽量找相同或相似背景的讲师来讲解。

企业只有选择好了合适的培训师,才能让自己的培训战略落地,才能让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匹配,才能“叫好又叫座”。

总之,随着培训行业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经销商培训必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所采用,其实,只要企业摆脱了经销商培训中的诸多误区,认真筹划,不激进,不盲目,经销商培训作为独立的培训学科还是会愈加显示它的价值,它的作用的。

第二篇:企业营销培训七大误区浅谈

企业营销培训七大误区浅谈

一、培训心态不正确

培训是企业的一项战略,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许多企业把培训当成最神的壮阳药,想马上见效,而且效果持久。这种培训心态导致对培训心理期望过高,结果可能总是失望,对培训失去信心。还有一些企业老板坚持培训无用论的心态,强调在实战中学习和提升,就是进行培训顶多是买些讲师的光盘甚至是连正版的都舍不得购买,让大家看看了事。

二、培训需求不明确

培训之前培训负责人没有认真组织有关学员的需求了解不充分,而是根据公司高层意见自上而下制订培训计划,造成计划与需求不对等,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案例某家企业邀请一个专家讲授《高效的营销团队建设》,结果企业让非营销人员(生产、管理和行政)也来听,结果对非营销人员来说一些专业的营销理论和工具对他们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他们么不感兴趣,要么听也听不懂,实际上老师讲的内容非常不错。但结果是非营销人员一致认识老师讲得不好,因为听不懂,用不上。

三、培训计划不系统一些企业培训工作缺乏系统计划,根本没有什么培训计划和月度培训计划,而是根据领导人的意图,随意组织,随时安排。这种无计划性的培训,效果又会如何呢?

四、培训对象不明确

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总想培训课程一锅烩,结果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例如一个企业举办一场《打造高效的营销团队领导力》的课程,本应是中高层人员学习了,但企业老板认识基层营销人员也学习一下,对将来走上领导岗位有好处,结果课堂上老师教中层领导如何管理下属的工具和手段,都被下属学到了,结果在管理中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团队管理更加混乱了。

五、培训师资不合适

有些企业老板总认为外来和尚好念经,选择老师时,只求老师所谓的名气,而对老师的从业背景却少有考虑,可能花重金请来的是所谓表演派的大师或学院派的教授。表演派大师可能课堂非常幽默和生动,气氛非常热烈,但由于对行业不了解,讲的内容空洞无物,培训结束之后,学员无非是记得一些幽默小笑话而已。学院派的教授可能理论体系非常完美和高深,但学员不一定能听明白,可能所举案例都很经典,但没有一个是教授亲身操作的,甚至地填鸭式的灌输,教授坐在那里滔滔不绝,学员在那里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

六、培训沟通不到位

在些企业在培训前可能由于时间紧迫或组织不到位,培训客户与培训机构或老师沟通不充分,结果是老师对学员对象组织不清楚,所讲授的内容与客户需求差异很大,甚至是引起客户不满。例如有一个企业在经销商年会上举办半天《经销商管理课程》,其实这个课程就是教会经销商如何有效管理他的下线经销商,如何提升渠道运营能力,如果与厂家建立合谐关系的。而讲师大讲作为厂家如何通过有效手段管理经销商甚至是一个怪招、阴招,又大讲作为经销商如何应对企业的压力货,如何争取企业最大限度的营销资源,结果的讲到一半被企业喊停。

七、培训内容不实战

我一直人倡导“培训不是图热闹,实效才是硬道理”。

培训不是让学员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有用的知识,提升专业的实战能力,从而提升工作业绩。但一些老师可能忽悠功夫实在了得,讲得让学员激励澎湃,但结果往往是课堂激励,课后乱动,回家一动不动。我是最反对讲师在课堂上让学员一会全休起立,一会两两相对,大楷呼小叫的,我经常在我的培训课堂上讲:我永远不会这样让学员乱喊乱叫,如果以后你看到哪个人在课堂上或你在的面前大喊:我是第一,我是最棒的!记住,喊声最大的那个人一定内心最空虚的!那些真正有实力充满自信的人往往是不动声色的人。有些老师为了课堂气氛而气氛,大量的时间都讲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哲理故事,再穿插一些看似很热闹的互动游戏,结果课程变成了故事会、游乐场,培训过程大家快乐不已,课程结束后可能还回味无穷,但工作中却没有什么效用。

文档出自上海交大海外学院官网:http:// 转载请标注来源,谢谢!

第三篇:民营企业管理的七大误区

民营企业管理的七大误区

就像蒲公英一样,员工在一个企业呆久了,他毕竟会脱离母体在外面成就一番事业!当前,很多老板说做生意累,做得不开心,问及原因,市场环境恶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员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效果很差,用一句话概括是“优秀的留不住,留住的不优秀”。人员管理不好,意味着没人帮着自己赚钱,BOSS当然要累心了。其实管不好员工,很多问题主要出在BOSS身上,运用马云的话,员工犯错,老板要先检讨!归纳起来,在管理过程中,BOSS们经常陷入的管理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误区一:“宠”

【案例】BOSS为了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对员工几乎是有求必应,甚至有个员工说:“BOSS,我今天看到一条比较好看的腰带”,BOSS马上说“一条腰带,小意思,公司给你报销”。除此之外,BOSS经常带着员工到外面吃饭;看到员工晚上送货回来很晚,BOSS也不忍心把员工留下来一起清点货物。但这番苦心,并没有换来员工的“以业绩相报”,反而有个员工利用BOSS不点货的空子偷货。这让BOSS是气愤。

【点评】中国有句古话叫“慈不掌兵,义不养财”,意思是太仁慈了,不适合带领士兵作战;《左传》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孙子和吴王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一下“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做人难,做个优秀的管理者更难,特别是担任管理职务的中层干部,他们往往会遇到孙武这样的问题,制定一些政策出来,在推行的时候却因为触及了一些人的旧有利益而无法施展,而此时,作为一名明智的管理者,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团队最重要的是执行力,而执行力就是要有明确的法规,员工错了就要罚,对了就要赏。我们说激励员工是必要的,但凡事都有个度,激励过度反而就是没了激励。

误区二:“防”

【案例】公司有位员工,他做得比较出众,BOSS也很看重他,让他负责一些重要的客户。在和厂家、酒店谈生意时,他逐渐了解到酒的进货价、出货价,BOSS从中的利润空间,随着客户的增多,他直接和厂家取得了联系。由于知道了BOSS的利润空间,他就给厂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最终把BOSS终取而代之,成为这个产品的代理商。做了BOSS之后,他同样怕员工像他一样将他取而代之,因此对员工处处设防,不让员工接触一些专业的期刊,就怕员工从中掌握信息,直接和厂家联系。当然他这么做,也很累,因为睡觉他都要睁着一只眼。

【点评】现在是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如果员工真的想和厂家联系,那么怎么也能联系上,防是防不住的,除非经理开掉所有员工,自己做销售。像他这样防员工的经销商并不在少数,比如在员工拜访客户时,有的BOSS没事开着车进行巡查;有的BOSS在办公室装监视系统等等。其实这样员工不舒服,BOSS自己也不舒服,何必如光明正大的让员工发挥自己的能力,说白了如果自己有驾驭员工的能力,员工还是愿意在你这里效力,如果自己本身没有能力,即使防或不防,员工都会流失掉。

误区三:“砸”

【案例】BOSS认为激励员工就是要靠钱来“砸”。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有钱能使磨推鬼”,磨都能推鬼了,何况人呢?于是BOSS对员工宣布:只要努力干,年底每人都有丰厚的奖金,最少的也能拿2万块。BOSS想,有了年底奖金的诱惑,肯定能留住员工了,至少为了拿到年底奖金,也得干一年吧。况且如果有中途离职的,我不发年底奖金,对员工也是个牵制。但没想到,过了两个月,有三个员工离开了公司。

【点评】BOSS们都有个固有的思维“你干完多少,我就给你多少”,而员工大多想的是“你给我多少,我就干多少”。这就象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一样,难以说明谁对谁错。BOSS在管理员工方面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薪酬需求看作员工的唯一需求,实际上一个员工在获得必要的薪酬外,还有其他需求,包括:受到尊重、感受信任、价值实现、机会拥有、丰厚回报,这五点是利朗公司董事长王良星总结的,对人最具诱惑力的需求。二是薪酬设置不合理,即把底薪压得很低,把年终奖设得很高。薪酬是激励员工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因为作为一个个体,每个员工的需求不同,多和员工沟通,发现其内在需求,加以引导,往往比用钱来“砸”员工要好。

误区四:“拖”

【案例】BOSS和员工产生了冲突,要离职了。BOSS想,这小子不但给公司造成了损失,还影响了团队和谐,走就走吧。当员工要结清工资时,BOSS说“你给公司带来了损

失,按照公司规定,是不能给你结算整月工资的”,结果这个员工和BOSS争辩无果之后,愤然离开。之后几天,这个员工总来找BOSS索要工资,BOSS也索性“拖”下去,不是去出差就是去开会。结果这名员工拿不到工资,就告诉自己的朋友们说这家公司不正规,不要到那里去工作了,这让BOSS在以后的招聘时,受到了很大影响。

【点评】员工离职是正常的现象,而拖欠员工工资是个不明智的选择。从案例中看,BOSS是坚持了公司的制度,但处理方式欠妥当。BOSS看似减少了公司损失,没有发放全额工资。实际上这样损失更大:一是对现有任职员工造成了影响,是不是自己离职,也不会拿到足额工资呢?二是该员工的不利言论传播,影响了公司名誉。好聚就要好散,即使受点损失,日后交个朋友,总比树个对手要好。

误区五:“骂”

【案例】情绪化的BOSS,心情好的时候,把员工当成兄弟;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员工出现一点错误,也会劈头盖脸的骂上一顿。第二天,员工很失落,BOSS的心情又好了,对这个员工又是和颜悦色,这样弄得员工情绪也很不稳定。有的时候,BOSS也想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但是每天要处理很多问题,遇到一些变故,所以这个毛病一直没改,BOSS的情绪化也让员工的心态不稳定,因此公司业绩一直没有提升。

【点评】从古至今,管理都是一个难题。管的好不好,能不能让员工为人效力,关键取决于BOSS的心胸和气度。如果生意做大了,但BOSS的心胸没有扩大,那么管理必然会出问题。作为一个BOSS,首先要能发现员工的优点,而不是一上来就抓住员工的缺点。有很多BOSS喜欢根据自己的好恶,把员工进行划分,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分别对待,再加上自己的不定的情绪,所以很难管理好员工。可以说,BOSS的心态就决定了管理的效果。另外,员工也是人,也希望获得领导的尊重和认可,因此“骂”员工是管理的大忌。

误区六:“催”

【案例】BOSS招聘了一批员工,由于公司规模比较小,因此对员工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培训,完全靠员工自己摸索。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执行力很差,能力没有提到。最让

BOSS头疼是,这些员工很懒散,也没有创新思维,遇到事情首先是推诿,BOSS只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催促员工身上,让他们每天保持积极性,但是效果很一般。

【点评】很多经销商公司由于自身实力小,缺乏健全的人事部门,因此对员工就缺少培训,员工成长自然就慢了。作为BOSS虽然对业务很精通,但有的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对员工的培训上,而是希望员工每天去跑,一天也不休息,认为这样自己的费用花得才值。实际上,这样是欲速则不达,因为员工工作效率低,能力差,那最终也会影响工作进程,因此BOSS要花多点时间在员工身上,而不是压榨员工的工作时间。“催”是个手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与其让员工把市场做死,不如把时间用在对员工的培养上更划算。

误区七:“闲”

【案例】BOSS手底下有一名员工,能力还可以,但因为意见不同和BOSS发生了一点小矛盾,BOSS怀恨在心,该员工也没有放在心上。渐渐的该员工发现要自己做的事情慢慢少了,和同事之间的配合也显得不是那么融洽的,后来才得知自己被BOSS穿了小鞋,现在正在逐渐被边缘化,BOSS就是想让这位员工闲死,自己自动离职。后来这位员工实在是没有事情做,就辞职了。

【点评】这样的例子我碰到了很多,仅仅只是因为工作上出发点的不同,仅仅只是因为下属当面顶撞了BOSS几句,BOSS就容不得这样的人存在,何况有能力的人本身就带着一点攻击性也是很正常的,BOSS也不是超人,并非样样都懂,人家也是为了你企业好啊,不然人家随便做出个你满意的产品就好了,何必和你据理力争呢?就是因为人家有人家的专业性。与其让员工闲着,倒不如好好做个沟通,把对方和自己的想法互相传达一下,也许这样员工下次不但不会顶撞你,更会敬佩你也说不定。

第四篇:按揭七大误区

按揭七大误区

误解1 按揭办不下来,是开发商作梗

王先生购买了一套住房,将全部按揭资料交给开发商后,却没有办下按揭。王先生仔细检查了上交资料后,发现资料齐备,完全符合要求。他觉得非常奇怪,疑心是开发商为了让他一次性付清房款而从中作梗,于是向开发商讨个“说法”;得到的信息却是因为自己的资信原因,银行才没有办理按揭。原来,王先生去年在该银行办理的信用卡透支了1000元,一直没有还款,在资信审核中不过关,所以没有得到银行的按揭贷款。

律师说法:办理按揭后,开发商才能拿到由银行支付的房款。《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五条中规定:借款人须信用良好。信用卡透支长期不还是严重的失信行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很难办理按揭。

记者点评: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个人的资信可得好好维护!

误解2 办不了按揭,开发商骗我买房!

张小姐是一名会计,除了本单位工作外,还在外兼职,每月总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去年,她在购买住房时,却因为收入和还款额不匹配,被怀疑无还款能力,而没有办到按揭。张小姐一气之下,提出退房。按照张小姐申请的按揭,每月月供将近2000元,按她的收入来算完全可以负担。经开发商仔细查询后,终于发现问题,原来张小姐的收入证明只开了本单位的,只有2000元的收入,显然无法达到要求。于是,张小姐又开了兼职单位的收入证明,按揭顺利办下来了。

律师说法:银行判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是看家庭收入,按揭月供款后的金额是否能满足日常生活要求。张小姐第一次办理按揭时,因为未将自己的经济能力全部体现,所以按揭办不下来。

记者点评:收入是偿还能力最有力地证明,充分的提供收入证明才能充分的证明偿还能力。

误解3 开发商真麻烦:办理按揭时要求夫妻双方到场

杨先生买房后办理按揭时却因为自己的妻子没有到场而无法办理,这让杨先生非常费解:自己的收入完全可以负担每月的月供。为什么还要自己的妻子一同前来?为此,他对开发商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最后在开发商找来律师进行解释后才了解到是法律的规定:按揭是夫妻的共同债务,要确定双方都知晓,并不是开发商的个别行为。

律师说法:《婚姻法》规定:婚姻关系之间取得的财产,除非双方另有约定,都是夫妻公有财产。夫妻双方因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而负债,是夫妻的共同债务,需要确定双方都知晓。

记者点评:按揭购房是家庭大事,涉及到共同的财产和共同的债务两方面,理应让自己的另一半分担。

误解4 按揭办理不顺,一定是开发商的原因

刘先生签订购房合同后,将按揭所需要的证件全部提供给了开发商,却未能办理。刘先生找到开发商理论,称开发商故意不为其办理手续。开发商很无奈地解释,按揭由银行在审批,开发商无权办理。在开发商的协助下,才发现刘先生因身份证过期而无法办理。刘先生在重新办理身份证后,顺利办理了按揭。

律师说法:按揭就是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是银行用其信贷资金所发放的自营性贷款;具体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购买本市城镇自住住房时,以其所购买的产权住房为抵押,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而向银行申请的住房商业性贷款。《个

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借款人应向贷款人提供身份证件(指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和其他有效居留证件)。

记者点评:办理按揭的审批权在银行而不是开发商,开发商是协助银行进行办理的。购房者办不了按揭,并非完全是开发商造成的。

误解5 办不了20年按揭,是年龄歧视

陈先生在购房办理按揭时也遇到了麻烦。陈先生今年50岁,开始决定选择10年期的按揭,从开发商处得到的信息是可以办理,后来陈先生还是决定办理20年期的按揭,却没有成功办理,而其他更改按揭年限的购房者却成功办理。是开发商为拉客源,做出虚假承诺吗?陈先生愤然道:“不要欺负我们这些老年人!”但是并非如此,按揭同样也是有年龄限制的。陈先生办理10期按揭是在许可范围内,20年期按揭则超过了银行规定的年龄限制。

律师说法:交付房款是长时期的,各银行都对年龄进行了限制,以保障购房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支付房款。现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要求贷款年限加上借款人年龄一般不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联名购买的以年长者计算。各大银行年龄规定上略有不同,一般为男60岁,女55岁。

记者点评:按揭要求要看清;变更情况要及时了解。

误解6 按揭首付提高,是房子有问题

吴先生在购房时申请办理八成按揭,却没有得到银行的批准;得到的答复是至少要办理六成按揭。吴先生以为是开发商的房屋等级或质量出现问题,所以银行不发放八成按揭。他于是提出退房要求,经开发商和银行出面解释才了解,因为自己是二次按揭购房,银行为了防范风险,提高了首付要求,并不是房屋质量的问题。了解了原因后,吴先生欣然办理了六成十年按揭。

律师说法:去年“121”文件出台后,一些银行对二次按揭购房有新的要求。近日,对二次按揭购房的利息率也有一些提高。其主要是限制炒房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正常有序发展。

记者点评:不是所有银行都在执行该规定,规范市场带来的最终受益的仍然是普通购房者。

误解7 房屋有质量问题,按揭就不付!

孙先生因为房屋质量问题,向开发商提出退房。双方因为意见不同而对簿公堂。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孙先生就开始停止缴纳月供款。银行向孙先生发出催告,要求他补齐应缴的月供款。孙先生非常不解,认为房屋发生质量问题自己有权不向开发商缴纳房款,继续停付月供,结果孙先生被银行告上法庭。孙先生最大的误会就是弄错了按揭的主体,按揭是购房者和银行之间的借款合同,还款的对象是银行而不是开发商。

律师说法:按揭是购房者和银行之间的借款合同,还款的对象要分清,退房是购房者和开发商之间的买卖合同中发生纠纷,二者的关系一定要分清楚。

记者点评:法律意识要全面,出了问题要咨询律师,不要因一时意气而使自己站上被告席。

第五篇:薪酬沟通的七大误区.

薪酬沟通的七大误区

和单个的员工相比,公司看似是“强势”的一方——薪酬和奖金都由公司制定和调整,员工似乎没有很大发言权,只有“接受”或者“离开”两个选择。但企业想要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必须关注薪酬管理。在薪酬和奖金的沟通中,应该避免几个常见的误区。

缺乏明确的薪酬原则

我们知道,任何管理体系都需要具备一定高度的战略性理念来指导和控制实践操作,就是通常所谓的原则或哲学。薪酬管理也不例外,它既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操作性较强、务实为主的部分,同时又和吸引、留住、激励人才等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因此,薪酬管理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有前瞻性地来规划设计薪酬系统,以此匹配业务的计划和组织的发展。比如,公司薪酬的市场定位问题:是跟着市场走按行情付薪,是根据员工的资质水平、岗位对公司的重要性、还是业绩水平和贡献程度付薪?抑或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各因素的权重又该如何权衡和分配?这些问题的答案能直接影响到公司在招聘、留人、和激励方面的效果,当然需要公司高管层乃至决策层董事会来谨慎规划和明确设立。

薪酬原则或薪酬哲学可以涵盖的内容:是选择领先、落后还是跟随的薪酬战略,是侧重于吸引、保留还是激励人才的薪酬目标,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上如何兼顾,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薪酬的构架、薪酬和业绩的关联,等等。可以说,薪酬的沟通,就从明确、清晰的薪酬原则或哲学开始。

口头解释足矣

如果薪酬或奖金体系不复杂,就不必书面化,简单的口头解释足矣。这种情形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里更为普遍。由于公司处于刚站稳脚跟或处于初期阶段,忙于增产扩销,开拓市场发掘客户,人力资源体系尚有待规范系统地设立;又之加企业规模尚小,组织结构简单而层级较少,常常薪酬和奖金制度也相对滞后和简单。管理层就忽略了健全和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往往不做书面化、规范化的工作,认为只要发钱时跟员工讲一下就可以了。

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带给员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感觉:没见过正式的制度,也没成文的文件,看不到明确的考评依据和确切的计算细节,不清楚下次的评定方式会不会变,不肯定明年还有没有这奖金,也不晓得上司这次的激励承诺会不会兑现……如果员工的心里有这么多的'不清楚'和'不明确',而仅仅是老板心知肚明,那么这钱就拿的不明不白,这薪资或奖金的激励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了。所以,薪酬和奖金方面的政策信息是个郑重的话题,即使复杂程度低也有必要规范化和成文化,还应明确易懂并充分沟通。比如,调薪加薪的原则和流程应该有正规的书面沟通;再比如,奖金发放时,要提供依据显示相关的考核和计算的信息。这样,员工拿到奖金时,才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知道自己以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期望值,获取什么样的回报。

不谈员工的职业发展

讲薪酬时不要扯开去谈员工的职业发展。大家都知道业绩评估和薪酬是紧密挂钩的,所谓What is measured, gets rewarded.公司考评什么,员工就会在什么方面努力,取得公司期望的绩效。所以,很多管理人员在和下属谈薪酬时都能对其过去的成绩评头论足一番。但仅这样这是不够的。不提或少提员工个人发展的话题,可能是因为对此有所避讳,似乎讨论个人发展就是鼓动员工不安份于本职工作,是违背公司的利益;也可能是管理人员本身不善驾驭有关职业发展的话题,不知如何交流沟通。不管是何种缘由,管理层应该认识到薪酬和奖金不仅为了“肯定过去”,更是为了“激励未来”。避而不谈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是没有用的,要知道,就算公司不和员工谈,员工也会自己“琢磨”,与其不知道而且无法控制员工肚子里的“小算盘”,还不如开诚布公地和员工一起探讨如何共同“激励未来”,如何在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职业发展之间寻求一种“共赢”的局面。

谈话就是走过场的套话

由于时间紧迫,谈话变成一刀切和走过场的套话。正规的薪酬或奖金沟通一般选在两类日子:员工加入公司的满周年日期,或是全公司统一地集中在某一天或几天内。若公司员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显然采用前一种方式会带来操作上的繁琐和费时。多数公司都采用后者,且通常选在公司的一个财年结束后,以便于结合公司的上年业绩和下年目标进行薪酬调整和奖金考核。而这种方式最易带来的弊端是:在薪酬沟通的那段日子,主管们的工作量剧增,时间不够用。这样,能分给每个员工的关注就少些,谈话内容偏于'标准化'、应付任务和走形式。于是,沟通的质量就受了影响。

可以采取的对策有:将适用于大众的部分内容(如:企业和所在部门的全年业绩,明年的目标,本次调薪的原则和方案,等等)进行标准化和书面化,事先用内部通知等方式“昭告天下”。在此基础上再和员工个别谈话,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员工个人密切相关的业绩评价、薪酬奖金情况、以及职业发展等内容;同时也便于员工本人提前对谈话有所准备,有疑问的可借机澄清,有建议的可从容提出。如此量身定制、个人化的沟通,才更为有针对性和高效。

多层上司一起和员工沟通省时高效

有的企业总经理会亲自和每个员工进行一年一度的薪酬和奖金沟通,以示重视和关注。但要对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贴切和细致的评估,只有其直线上司才更适合。譬如,某个基层操作工的谈话,就得要拉上生产线领班和生产部经理,再加上总经理,一起“三堂会审”。在层层领导的唬人阵势下,不但员工本人难以畅所欲言,只怕中层的干部也不敢放开了评论。如此安排,时间是省了,但大大牺牲了效果,反而欲速不达。

沟通中员工只做听众

有效的沟通都应该是双向的,薪酬和奖金方面的沟通也不例外,员工不应仅是听者。不管是员工的业绩评价、薪酬奖金情况、还是职业发展的内容,员工都有话可讲,也应该讲。同时,薪酬沟通还是个上司对下属进行coaching的机会,管理人员不要自己滔滔不绝,而应懂得聆听,鼓励员工表达看法和感受,然后给予认可或提出建议,帮助员工持续改进,也自然坦诚地交流员工个人发展的话题。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沟通和反馈,既有利于薪酬体系的逐步完善,又能增强员工的受重视感和对公司的归属感。

告知员工其个人信息就够了

现在,企业中各员工的薪酬,往往是不相互公开的。但对于分配制度、薪酬政策的信息,大家都普遍认可要公开、透明和沟通。那么,具体到单个员工,只把和当事人相关的信息告诉他,是不是就算“充分沟通”了?这里涉及到对“相关”这个概念的判断和一个“度”的掌握问题。或许,后勤部门的司机不需要对市场部主管的佣金激励方案了如指掌;但工作关系密切些的职位之间呢?比如,同在一个业务部门的员工,既有做市场销售的“前线”员工,也有做客服或行政支持的“幕后”人员。对这两类职位的员工进行考核的角度、方式、运用的主要绩效指标(KPI),和为他们设计的薪酬和奖金方案往往是有相当差异的。但这两类员工同处一个部门,面对共同的客户,是一起为共同的部门业绩目标并肩作战的“战友”,那就很有必要让他们了解彼此的业绩考核和薪酬方案。

下载经销商培训的七大误区(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销商培训的七大误区(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销商培训

    第六章代理商最需要厂家什么政策支持 区域独家代理权(垄断)支持 产品或品牌垄断能为代理商带来比较大的利润,除非是特别强大的品牌,代理商在与生产企业合作时最好争取到所在区......

    家庭装修中的七大误区

    在家装过程中,有不少业主在观念、意识等方面存在误区,导致“装好了就后悔”,甚至无法正常使用。业主可根据住房面积,按照专业电工的设计,再综合家庭实际电器数量,合理安置电源插头......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辅导:面试七大误区

    笔试与面试通常是公务员招录的两个重要测试环节,它们也是许多有志者通向公务员这条梦想之路的两个重要关卡,考生们在面对这两大关卡时,通常会有不同的表现。笔试可能是嚣张的,而......

    经销商培训邀请函

    经销商培训邀请函 经销商培训邀请函1 各位经销商、准经销商:20xx年已经轰轰烈烈地过去,虽然国家房产调空政策对建材家居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方邦太橱柜却能稳步发展,在20xx年......

    经销商培训方案

    南宁幸冨全制漆有限责任公司 经销商的培训方案 目录 摘要 一、培训目标 二、市场分析 三、培训策略设计 四、培训实施步骤 五、具体课程安排 六、项目预算(略) 七、实施预测......

    兽药经销商培训

    课程背景: Consciouscontinuedconsumption"3C"最佳会销模式新品牌营销竞争形势下的最佳选择。 会议营销作为畜牧饲料及动物保健产品的一种实战有效营销模式。在经历了: 一、......

    中层干部培训误区

    中层干部培训误区 作为一个聚焦于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的讲师,我发现企业在中层培训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是重课程轻体系。在国内,很少有企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层干部培养体系......

    聋校语文教学的七大误区

    聋校语文教学的七大误区 聋校语文学科是对有听力障碍的少年儿童“进行发音、听话(看话)、说话、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聋生九年学习毕业后还是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