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团之梦 科技之光
百团之梦 科技之光
——记河海大学第二十三届科技节开幕式
2011年11月4日下午四时,河海大学第二十三届科技节开幕式在江宁校区图书馆北边的广场上正式开始。本次科技节的主办方是河海大学团委以及校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单位为校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和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科协。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副校长鞠平教授、党委副书记王济干教授、万国彤教授、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部长张海军、教务处副处长于伟、学生处副处长蒲晓东、校科协老师叶志达以及各院党委副书记,本次开幕式由能电院党委副书记刘成刚担任主持工作。
开幕式的会场布置得有序而隆重,在大红色的舞台背景四周,摆放着南京兄弟院校送来的贺词,图书馆的大屏幕上放映着关于科技节的历史和发展的宣传片,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首先,主持人刘成刚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宣布本届科技节的主题为“百团承载梦想,科技点亮未来”。接着,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并请河海大学校学生科协主席林榕同学作科技节筹备工作的报告,主席首先表达了对科技节组委会、校团委以及各院科协的感谢,指出了科协工作的宗旨以及“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协作”的科协精神,然后介绍了本次科技节中“水利科技”,“学术科普”,“科萃展示”三个板块的活动,其中“水利科技”包含了坝型设计大赛和桥梁设计大赛等活动,“学术科普”中有模拟法庭,创业设计大赛等拓展思维的活动,而“科萃展示”除了涵盖部分科技展示活动外还包含了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成果展暨创新训练项目论坛。最后她预祝河海大学第二十三届科技节圆满成功,并向关心和支持校园科技节活动的所有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接着,主持人邀请校党委副书记王济干教授致辞。王教授指出,自从他分管学生工作以来,这是他第三次参加科技节的活动,河海大学科技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科技节的活动能够很好的体现各专业的特色,发挥各专业的长处;二,科技节的活动体现了同学们优秀的团队精神;三,同学们能够将节俭办事的理念融入到活动中,使用最低廉的原材料创作出非凡的作品。接着他指出了科技节的努力方向:一,凝练优秀项目,创作出最能体现河海优势学科的优秀作品;二,构建跨专业、跨学院的大团队合作机制;三,做出大思路大设计大投入的创新。王教授特别指出了创新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创新就是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做,要不怕失败、坚定执着,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智慧,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他倡议本届科技节设置一项最佳创意奖,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积极创新。然后王教授呼吁大家更加努力地学习科普知识,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最后他预祝科技节的圆满成功,并宣布河海大学第二十三届科技节开幕。
最后主持人宣布开幕式结束,与会嘉宾进行科技游园活动。
本次科技节开幕式成功举办,它为接下来的科技节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校园里已经响起了科技节的节拍。
第二篇:《科技之光》读后感
《科技之光》读后感
当翻开这本厚厚的《科技之光》,当一位位科学家出现在我面前,我觉的自己是如此的渺小。这些人都是国家的人才,他们用尽毕生的心血投入科学的研究中,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他们为祖国的贡献数之不尽。他们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华青年奋斗的目标。
在这本厚厚的书中,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气象学家——巢纪平,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我仔细看完他的生平事迹后,不由地为他的传奇生涯所深深折服。他出生在**的年代,成长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时期,可他以他那持之以恒之坚定信念,攻读完了高中。大学期间,他又以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得到了一位难觅之“伯乐”,在恩师的教导下,22岁便幸运地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30岁又成为中科院的副研究员,也是解放后我国最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在其事业与身心的鼎盛期,他又一次遭到十年浩劫的打击,可他对科学执著的信念,使他又一次挺了过来,之后艰苦创业之辛是凡人难以体会的,成功后又成为了一名园丁,教育了下一代,直至95年已到耄耋之年的他当上了中科院院士,但他并不骄傲,埋头苦干只为争取为中华民族奏出更加辉煌的乐章而努力。他,一位受过多次打击的人,也尝试过光环荣耀的滋味,他真地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可我环顾生活学习中的人,都生长在和平年代,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是反而没有几个人才涌现出来,这是为什么?我深深思忖:应该是我们少了那种年代才有的对学习的珍惜,那年代的学习机会是多么难得,要经过多少艰难困苦才能上得了学,而今,九年义务制教育,学习机会大大地上升,而学习的难得性则直线下降,以致不专心学业,不能取得优异成绩;其次则是少了一份恒心,能在不断跌倒后爬起来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可现在的学生们娇生惯养,经不起雨打风吹,一次小挫折便有人一趴下便站不起来。试问这样娇弱,怎么可以承担祖国的重担,科学实验的无数次失败。第三之重要点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人才人才,只有学会做人,才能逐步成才。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要成为国之栋梁,必须学好国之修养,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人才才是最大的财富。《科学之光》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哲理,也找到了自己许多不足,我一定会努力的,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七年十班赵宇默
第三篇:《科技之光》读后感
当翻开这一本书,当一位位两院院士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方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是那样渺小。这些人可谓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他们用尽毕生的心血投入科学的研究中,耄耋之年还不忘培养下一代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奉献一生。他们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华青年奋斗的目标。在这本厚厚的书中,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气象学家——巢纪平,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我仔细看完他的生平事迹后,不由地为他的传奇生涯所深深折服。他出生在**的年代,成长于硝烟弥漫的抗日时期,可他以他那持之以恒之坚定信念,攻读完了高中。大学期间,他又以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得到了一位难觅之“伯乐”,在恩师的教导下,22岁便幸运地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30岁又成为中科院的副研究员,也是解放后我国最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在其事业与身心的鼎盛期,他又一次遭到十年浩劫的打击,可他对科学执著的信念,使他又一次挺了过来,之后艰苦创业之辛是凡人难以体会的,成功后又成为了一名园丁,教育了下一代,直至95年已到耄耋之年的他当上了中科院院士,但他并不骄傲,埋头苦干只为争取为中华民族奏出更加辉煌的乐章而努力。
他,一位受过多次打击的人,也尝试过光环荣耀的滋味,他真地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可我环顾生活学习中的人,都生长在和平年代,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是反而没有几个人才涌现出来,这是为什么?我深深思忖:应该是我们少了那种年代才有的对学习的珍惜,那年代的学习机会是多么难得,要经过多少艰难困苦才能上得了学,而今,九年义务制教育,学习机会大大地上升,而学习的难得性则直线下降,以致不专心学业,不能取得优异成绩;其次则是少了一份恒心,能在不断跌倒后爬起来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可现在的学生们娇生惯养,经不起雨打风吹,一次小挫折便有人一趴下便站不起来。试问这样娇弱,怎么可以承担祖国的重担,科学实验的无数次失败。第三之重要点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人才人才,只有学会做人,才能逐步成才。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要成为国之栋梁,必须学好国之修养,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一位真正的人才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科学之光》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哲理,也找到了自己许多不足,我一定会努力的,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第四篇:让科技之光照耀煤海
让科技之光照耀煤海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u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工匠精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共鸣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时代需要工匠精神。4月28日,自治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上命名了10位“北疆工匠”,本期《人物风采》介绍其中4位“北疆工匠”的先进事迹。
在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煤矿,机电管理部主任钟志波可是个“名人”。这名气源于他对电子技术的热爱,源于他研发出的多项实用型技术,源于他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工人向专家型人才的蜕变,源于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攻坚克难争当行业技术大师
说起钟志波和电子技术的缘分,要回到他上中学时。当时电子产品十分稀罕,他把每月的零花钱攒起来,骑自行车往返几十里收集电子元件,不断地拆装、连接、制造。几年下来,他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无线电知识,还能够熟练修理电视、录音机等家用电器。一次次的成功,坚定了钟志波研发电子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参加工作后,钟志波一门心思投入到无线电技术的研究中。他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遇到技术难题时,他就去查阅资料、反复尝试。有时为了破解一个难题,他几天几夜不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钟志波发明的多项技术都在露天矿得到应用,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为安全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以来,露天矿一直受到滑坡带来的威胁。钟志波根据露天矿的地质条件,用两年时间设计出了边坡位移远程自动监测系统。2009年6月13日凌晨,系统发出了西帮将发生滑坡的警报。当时西帮有70多台排土车辆在往返运行,收到警报后,露天矿马上命令作业车辆停止作业。片刻后,滑坡发生了,由于撤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钟志波研发的这套系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为这套系统,露天矿每年可多采边帮煤200多万吨,累计创造利润近亿元。
薪火相传敢当技术革新带头人
2011年,公司以钟志波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钟志波从各班组抽调10名技术人员组建了团队,主要负责露天矿生产现场所有电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安全运行和科技创新等工作。6年来,钟志波劳模创新工作室共研发创新成果10项,其中3项获得国家专利,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3项发明和4项革新成果在露天矿成功应用,为建设数字化露天煤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露天煤矿的生产节奏较快,负责煤炭开采的电铲铲牙常常断裂,与煤炭一同进入破碎机,致使煤炭破碎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停机,影响了外运装车。在钟志波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研发了电铲铲牙监控系统,电铲司机通过监控器就可以及时发现铲牙是否丢失,有效防止了故障发生,提高了装车效率。这项技术使每台电铲每天可多装煤炭15 到 20车,每年为公司创造效益100多万元,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钟志波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于一身,但他从未放慢前进的脚步,为让科技之光照耀煤海,他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
第五篇:《科技之光闪耀华夏》读后感
《光辉的旗帜》是一本讲诉先烈们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英勇事迹,以及科学研究者为祖国的发展默默奉献的故事。其中,我最欣赏的还是第十课《科技之光闪耀华夏》这一文。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报效祖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李四光爷爷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用实践行动突破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拉克威尔德下的论断——“中国贫油”,找到了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还有钱学森爷爷,他从小就爱学习,爱动脑筋,后来因成绩出众被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冯·卡门收作学生。不久,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爷爷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报效自己的祖国。可是美国军次长并没有想放钱学森爷爷回国的意思,但钱学森爷爷不怕牺牲,始终保持着回国的信念。经过几年的不懈的努力,钱学森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出力。
袁隆平爷爷也是一名科学巨匠,还是一颗闪耀在科学天空中的巨星。袁隆平爷爷发明出杂交水稻后,国际上有许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但袁隆平爷爷都婉言拒绝了,他总是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全国人民吃的饱,还要吃的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多少重大的科技成就呀!1964年,中国的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至植种技术;XX年,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2011年,“神舟七号”航天员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都是老一辈无私奉而献研制出的功绩呀!
这些深入人心的事迹,在我眼前回放。时刻提醒我要向这些伟大的科学研究者学习,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员。趁着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吸收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为以后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