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中医医疗集团建设方案试行
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建设方案(试行)
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相关工作落地,并充分整合全省中医医疗资源,提升全省中医药服务整体实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7〕42号)、《关于加强医联体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赣卫体改字〔2017〕15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我省中医医疗集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方向,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结合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实际,通过探索构建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全省中医资源配置,实现全省中医事业一体化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全省中医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服务需求。
二、组建原则
坚持公益性。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以市县中医医疗机构为重点,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满足群众健康需要。
坚持“四个不变”。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由省内中医医疗机构自愿选择加入。坚持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不变、人员身份不变、功能定位不变、财政拨款渠道不变。
以医教研为纽带。以医疗、教学、科研为纽带,通过专科联盟、人才培养、科研协作、院内制剂共享等多途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平稳启动,根据实际,逐步向紧密的合作模式推进。
三、组建方式
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集团总医院),以医教研为纽带,各市县中医医院以及有合作诉求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联合组建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集团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合作范围包括医疗、管理、科研、教学、学术交流、文化宣传、中药制剂生产流通、产业发展等。
四、组织管理
成立集团理事会。成立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理事会,作为集团领导机构,负责集团总体发展规划、资源统筹调配、学科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事项的决策管理。制定《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理事会章程》,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xx名、秘书长1名,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由理事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选举结果报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意。
成立集团办公室。成立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办公室,受集团理事会的领导。集团办公室负责理事会日常事务;对集
团成员单位合作项目、学术交流及相关事务的沟通协调和管理;密切联系集团成员单位,上情下达、横向联系,及时收集卫生和中医药及相关领域信息、资料,为理事会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定期编辑发行集团工作简报;完成集团章程和理事会授予的其他工作。
工作经费。通过集团理事单位缴纳会费、投资收益、企业捐赠等多途径筹集资金,充实理事会工作经费。省中医药管理局安排项目予以适当支持。集团理事会工作经费主要对集团内理事单位科研课题、人才培养项目、继续教育项目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进行资助。也可作为发展引导资金,对医疗机构开展兼并重组、托管或者投资中医药相关产业,扩大集团业务范围。
五、工作目标
提升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整合中医医疗集团内各单位医疗资源,支持中医优势专病、专科,中医药专家,通过集团平台深度重组和共建,组建一大批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协作联盟。实现不同区域同一专科水平能力的同质化发展,辐射带动各区域中医优势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动医疗重心、资源双下沉,助推预防为主、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推动集团医院全方位提升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急危重症的诊疗能力,打造中医复杂疑难专科病诊疗高地。通过深度对接,专科联盟逐步利用互联网技术,集团通过共建共享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名中医工作室等,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提升基层中医药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培育中医骨干人才队伍。依托集团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整合集团内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专科资源,根据中医临床人才成才的共性特点及不同专业的特点、条件,通过中医理论系统培训、中医临证技能实训、专业进修与拜师等多种方式,推动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在集团内开展中医临床硕士生导师遴选,丰富临床教学师资。鼓励以集团为平台,申报并积极主办(承办)省级、国家级中医药人才培养专项和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构建覆盖所有集团成员单位、辐射全省的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根据集团单位实际需求,探索集团内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集团内部的“智力流动”,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价值,实现人才与生产要素、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孵化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建立集团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集团内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进行共享、重组和建设,构建开放、共享、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开展中医药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根据中医药学科专科发展趋势,在集团内遴选中医重大课题,集合各单位优势和研究力量,跨专科、跨单位、跨区域,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力争把重大课题项目做大做强。加强院内中药制剂研发。充分利用集团医院中医重点专科资源,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经验
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激发中医药专家献方的积极性。整合省内外优质资源,通过加强对现代中药制剂生产技术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运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国外先进剂型为目标,研制符合三小、三效、五方便的中药新剂型。
搭建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信息平台。整合中医医疗信息化资源,加强城市公立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基层中医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中医药信息服务能力。依托国家中医药管局江西省中医馆健康信息系统,打造中医药数据集成平台、中医药传承创新服务平台和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集团单位临床数据同步、完整、全面、准确、规范、快捷采集,将临床数据转化成可分析的科研数据,实现临床中医理论和应用研究大数据分析,促进临床研究与相关产品、技术研发有效对接,促进中医理论与不同创新领域间的衔接与转化,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信息平台。
打造国内一流的中药院内制剂基地。按照GMP要求,高标准筹建全省中药制剂中心,建立颗粒剂、胶囊剂、软膏剂、合剂、溶液剂等多剂型生产线,集中药制剂、煎药、临方加工、饮片质检为一体的制剂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中药制剂研发平台和生产基地。通过中药制剂中心,集团成员单位的院内中药制剂品种,实现统一生产、统一配送,节约资源,提高运行效益。建立中药院内制剂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
优化生产流程,建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实现中药制剂生产的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中心中药制剂质量。建立中药院内制剂专家库,充分吸收现代药剂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扩大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
六、实施步骤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7年)。讨论和撰写集团章程(草案),接收各单位集团理事申请。2017年12月底前,召开集团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集团章程,选举产生集团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召开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成立大会。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2020年)。组建集团办公室,征集和确定集团徽标,制定《理事会会议制度》等集团基本管理制度,制定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集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集团简报等对外宣传窗口,形成推进集团发展的常态化机制。组建30个左右的中医专科专病协作联盟,以专科专病联盟为平台,积极开展医疗协作、人员培养、、学术交流、科研攻关等活动。创建江西省中药制剂中心,打通政策壁垒,在集团成员内部遴选100种左右的中药院内制剂,经药监部门批准后在集团内部调剂使用。通过3年的发展,集团在优化江西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江西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贡献度、保障和增进江西人民群众健康等方
面发挥引领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七、保障措施
完善顶层设计。根据党和国家卫生方针及中医药政策,结合江西省中医药事业管理和发展需要,制定完善《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章程》《江西省中医医疗集团章程实施细则》及其他规章制度。在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组织制定集团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指导协调成员单位相关工作;在区域卫生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对集团成员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加强沟通联系。通过加强与药监、医保、物价等政府部门沟通,争取相关政策对集团中医药服务,尤其是对集团中药院内制剂品种定价、流通、医保报销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中医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使用,使更多价格低廉、疗效明显的中医服务和中药制剂惠及更多群众。
积极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好组建全省中医医疗集团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方案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全省各级中医医院、相关医疗卫生和科研机构参与集团组建的积极性,努力赢得广大医院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对中医医疗集团组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2011年中医外科医疗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2011年中医外科医疗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1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并组织实施。
2热情接待病人,耐心解答问题,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力求患者满意度达到97%以上。
3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时、完整的书写好各项医疗文件,质控小组严格监控病历质量,使门诊病历合格率达96%以上。
4加强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学习,严格按照本科制定的诊疗常规、规范准确诊治疾病,各类申请单、报告单及处方合格率达到96%以上。
5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医临床路径》中各种疾病的诊疗程序进行诊疗,努力做到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力争药品收入占科室总收入<55%。
第三篇:中医专科建设计划方案
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计划
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是提升医院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打造医院发展品牌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的客观要求,现结合原实际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为指导,按照有基础、有人才、有特色、有市场的原则实施专科专病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和巩固。
二、建设目标:
根据我院中医药发展规划,力争通过5年努力形成更多特色明显,诊疗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较大,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专科。
三、基本原则:
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应具备以下六条原则:
㈠有高职称学科带头人和一批热爱本专科专病的技术队伍;专科专病建设的核心是人才,人才强则专科强,人才兴则专科兴。要选拔1至3名事业心强、中医基础理论深厚、专业学术水平高、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要培养一支热爱中医药事业,对某个专科专病有广泛兴趣、勤于钻研、乐于奉献能够不断推进专科专病学术水平提高的专业技术队伍。
㈡有比较浓厚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并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其疗效是可靠的;每个专科专病都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要么独此一家,要么高人一招,没有特色和优势的专科专病是没有生命力的。
㈢ 有与本专科专病相配套的设备和自制中药制剂;医院计划用激励机制开发专科专病需要的系列中药制剂,在确保安全有效、价廉、高效的前提下,不断提供能够直接服务于专科专病的特色制剂和中药新药。
㈣能够形成规模效益;
㈤立足于常见病、多发病,有比较广泛的病源;
㈥有相应的辅助科室做支撑。
要根据以上原则,中医科制订专科专病建设规划,做到切合实际,避免盲目发展、半途而废。《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专科专病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室主任要以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始终不渝地支持专科专病建设,把专科专病做大做强,做成我县以至我市的重点品牌,以此提高我院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组织保障:
㈠以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总牵头。
㈡中医科负责项目建设具体实施,使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㈢落实有利专科建设的优惠措施,创建有利专科发展的机制,优先配置专科建设所需人才、设备,保证所需经费。实行创建工作院科两级目标责任追究制。
2011年10月16日
涉县医院
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院在注重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院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专科专病特色,并由点及面,通过专科专病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了我院中医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认真落实,组织领导
医院中医领导小组统领全院中医专病(专科)工作。
领导组职责:①负责决定专科项目;②确保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③研究决定设备配置;④合理布局人才结构。
二、夯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
1、作为综合性医院,首先应争取具有一家医院必须的优质医疗服务与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从医疗资源配置与医疗技术上为专科建设搭建发展平台,进而为提高专科的竞争水平与学术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科学合理装修改造,不断改善就医环境,让患者感受到温馨、舒适。
3、需要购进先进、适用的设备。以适应中医专科(专病)发展。
三、积极引导,鼓励扶持技术骨干参与专科建设。
1、根据自身爱好与特长,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开设符合医院实际与医疗市场需求的中医专科,一是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二是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优先考虑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承前启后,努力构建符合专科发展需要的学术梯队。
2、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准备选送多名骨干医师到市级及以上医院进修半年;二是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到场指导,在院内开展学术交流。
四、发挥优势,不断拓展专科服务领域。
1、中医是祖国的瑰宝,继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开展中医特色明显的诊疗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优质低价诊疗服务是我们的发展方
向和最终目标。医院在积极发挥中医治疗手段为主,结合西医治疗为特色科室。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见效快、费用少、效果好。
2、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与医院业务发展相互联动。通过专科建设可以让在学术上有专长、技术上有专攻的专业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和追求目标,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同时,对促进医院业务建设与发展起到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
3、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树立品牌医院形象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既能吸引更为广泛病源,又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4、专科专病建设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地位,相对细化了临床分科,在群众心目中逐步形成以中医、中西药结合为主,优质低价、综合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的医院整体形象。
2011年10月16日
第四篇:智慧医疗建设方案
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二零一八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 背景....................................................4 第二章 建设目标................................................4 2.1 总体建设目标......................................................4 2.2 阶段建设目标......................................................4 2.3 智慧医疗需求......................................................5 2.4 建设内容..........................................................6 2.5总体框架...........................................................6 第三章 重点建设项目.............................................6 3.1建设依据...........................................................6 3.2应用项目建设.......................................................8 3.2.1 基础保障服务项目..............................................8 3.2.1.1 通信网络保障...............................................8 3.2.1.2 计算中心...................................................8 3.2.1.3 健康卡一卡通系统...........................................9 3.2.1.4 建立标准规范...............................................9 3.2.1.5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10 3.2.1.6 建立医疗卫生感知网........................................10 3.2.1.7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11 3.2.2 医疗服务类示范项目...........................................12 3.2.2.1 电子病历共享..............................................12 3.2.2.2 双向转诊系统..............................................12 3.2.2.3 辅助诊疗系统..............................................13 3.2.2.4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13 3.2.3 公共卫生类示范项目...........................................15 3.2.3.1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15 3.2.3.2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5 3.2.3.3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17
3.2.4 综合管理类示范项目...........................................17 3.2.5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18
第一章 背景
智慧医疗卫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医疗卫生理念,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实现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国民健康体系。
智慧医疗卫生通过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覆盖城市圈卫生系统,形成信息高度集成的医疗卫生指挥、应急、管理、监督信息网络系统。
智慧医疗卫生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使居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整详实的健康档案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医疗管理,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新型就诊观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辅助公共卫生防疫部门有效开展慢病管控、急救管理、卫生防疫管理、突发事件及应急灾情的快速反应管理、妇幼医疗保健管理、血液管理、健康教育与综合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服务质量、事务效率,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力度。实现与社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应急等部门的快速协作和智慧决策。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二章 建设目标 2.1 总体建设目标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的建设目标是:智慧医疗卫生框架体系,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行政监管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打造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大智慧、大医疗、大卫生、大发展”的宏伟目标。
2.2 阶段建设目标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目标通过以下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以疾病控制为切入点,在跨业务、跨机构、跨区域资源整合、共享交换和协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统筹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业务系统等一批示范试点应用项目建设,协同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核心,初步建立智慧医疗卫生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所辖范围内所有医疗机构之间以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数据互联互通,健康卡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医疗服务业务的协同管理,从而切实改善和缓解市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加快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以重大项目支撑医疗行业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开发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第二阶段:进一步提升医疗领域信息化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深化完善各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智慧与决策的反应能力。在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安装各种生理数据传感器,实现全面的远程医疗与应急救助,深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从而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居民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 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形成集共享、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为一体的,全面、高效、便捷、快速的市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信息联通与共享服务架构。
2.3 智慧医疗需求
智慧医疗卫生领域体现四个方面的智慧:
(1)对于医疗机构的智慧内容:科学的辅助治疗和资源的优化及共享利用。通过对区域电子病历的共享,可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结合各种医学专家知识库并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辅助基层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最佳就诊流程及提高诊疗医技的同时,可最大化的减少误诊率,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
(2)对于公共卫生机构的智慧内容:快速应急指挥响应。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联动疾控系统、急救一体化系统、妇幼医疗保健管理系统、现代血站信息系统,使相关机构的资源信息互通,利用GIS、GPS卫星定位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实现对卫生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统一调度、准确救援。
(3)对于公众的智慧内容: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自我健康医疗服务,无论居民身处城市的任何角落,均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感知终端、通过全面覆盖的各种网络技术,搭乘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享受全程的“一站式”医疗服务,以及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从而缓解了居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进而真正实现“知未病、治未病”。
(4)对于卫生管理部门的智慧内容:系统的分析、科学的决策、优化的管理,通过对海量、真实、有效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分析决策系统,为卫生局对全市的医疗资源的规划、各类疾病的控制、健康教育的宣传、慢病的防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保障与处理等工作提供科学、及时的辅助和支持。
2.4 建设内容
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根据“1135规划”的蓝图,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体系。 1张网络:智慧医疗卫生专网;
1个平台:智慧城市应用支撑平台。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向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3套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5类业务应用系统:医疗服务类、公共卫生类、医疗保障类、用药监管类、综合管理类业务应用系统。
2.5总体框架
智慧医疗卫生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第三章 重点建设项目 3.1建设依据
必要性:响应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建设纲领 迫切性:缓解社会民生当前突出存在的问题
择优性:择优选取领域内具有带动及示范效果的重点项目 效益性:选择符合领域发展动向、技术含量高、见效快的项目
易操作性:选择医疗信息化发展较快、技术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试点,便于实施示范工程项目
根据以上因素综合分析,最终选取包括基础建设、平台建设、业务应用建设等12个项目,并挑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试点区域,开展以下示范项目的建设:
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公卫服务同步建设,围绕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云计算中心,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建立方便居民的集挂号、就诊、收费、发药、检查检验申请与报告查询、网上及电话预约挂号等“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健康卡医疗“一卡通服务”;
建设市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疾控、急救、妇幼医疗保健、血液管理等公卫机构及资源的精确空间分析管理与综合性展示;
建设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网站,同时对省厅建设完成后的预约挂号系统进行集成; 拓展急救服务,建设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构建更加完善的院前急救全景管理,配合专家远程会诊,从而形成院内外医疗信息共享,资源互通;
拓展医疗服务,构建双向转诊、辅助诊疗和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从而增强居民就医保健幸福感、缓解居民就医难,费用高等问题,提高医生的诊疗工作效率,切实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
3.2应用项目建设
3.2.1 基础保障服务项目 3.2.1.1 通信网络保障
实现所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的网络全覆盖,深延伸,支持多种方式查询到底(同时保证了疾控网络覆盖全面),并将与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全部移送到医疗卫生专网,通过边界接入放到外网用于对外使用。3.2.1.2 计算中心
智慧医疗卫生计算中心是智慧医疗卫生系统的基础设施支撑,部署在卫生局,使用和运维的主体单位是卫生局。主要包括:机房、通用和专用基础设施、网络设备、配电、照明、综合布线。
计算中心主要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与共享,业务统一整合与互融,并支持后续的扩展应用;实现对基础运行支撑平台运行的监控管理;实现数据定时备份管理;实现网络通信的监控管理。
3.2.1.3 健康卡一卡通系统
居民健康卡是计算机可识别的CPU卡,可以作为个人信息基础载体。居民健康卡的申领受理与发放工作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来承担,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首先对居民个人基本身份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健康卡注册管理中心进行审核和处理,注册管理中心将对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经金融机构按相关标准审核,并为用户办理个人金融账户;处理完毕后,信息返回注册管理中心进行再次审核,最后由注册管理中心将制卡信息传输到制卡中心进行制卡;同时,个人信息数据和密钥也被写入卡中,制作好的居民健康卡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放给辖区居民。
居民健康卡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医院就诊、新农合应用、社区保健、金融支付和个人健康管理五类主要功能,具体说明如下:
(1)医院就诊:预约及自助挂号、门诊就诊、先诊疗后结算和急诊四项服务。(2)新农合应用:持有健康卡农民在所属省内定点医疗结构就医出院时,可以凭卡及时结算诊疗费用,还可以凭卡和外地就诊医院详细费用清单在所属新农合管理机构办理报销手续。
(3)社区保健:根据病情发展需要,提供预约挂号、电子转诊服务,及与上级医院进行远程医疗协作,还可以使持有健康卡居民及时获得国家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除此之外,由于健康卡唯一身份识别,可以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信息整合。
(4)金融支付:持卡人在医院付费窗口或编写POS机上实时支付诊疗费用,还可从储蓄账户中预拨部分资金到医院指定结算账户。除此之外,有银联标志的居民健康卡被激活以后,居民健康卡将具有合作银行储蓄卡功能。
(5)个人健康管理:居民通过网络或自助终端可在线查询和预约医院号源、计划免疫、儿童体检等服务项目,并通过健康卡实现电子支付,浏览个人健康档案,动态查询就诊记录、化验报告等信息,自助打印预约挂号单、检查化验单、健康指导文档等。
3.2.1.4 建立标准规范
遵循“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原则,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标准规范应该是贯穿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系统建设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标准来加以实施,保证多部门(单位)、多系统、多技术、以及异构平台环境下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整个系统的成熟性、拓展性和适应性,规避系统建设的风险。
(1)有国家(行业)标准的,优先遵循国家(行业)标准;
(2)即将形成国家(行业)标准的,争取在标准基本成熟时,将该标准率先引入试用;
(3)无国家(行业)标准,等效采用或约束使用国际标准;(4)无参照标准,按标准制定规范,自行进行研制;
(5)在编写卫生信息交换标准时,需特别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变化;(6)在此基础上形成医疗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通讯标准使来自于不同厂商的产品能够容易地交换医疗信息,提高各种医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性;标准刺激竞争一从而降低费用;使用标准化的产品,医疗机构可以从单个科室的低门槛的系统开始,逐步建立更大的系统,直至覆盖整个医疗机构的综合集成解决方案;与投资私有解决方案的巨大风险相比,标准化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被替换或升级。3.2.1.5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从六个方面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为智慧医疗卫生系统安全防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通过采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信息安全保障,整个体系的构建遵循系统安全工程过程开展。
3.2.1.6 建立医疗卫生感知网
智慧医疗卫生感知网涉及到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及传感网关,实现对医疗卫生对象的识别与医疗卫生资源的采集;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政府用户
智能终端:移动通信设备、一体式电脑设备、PDA
摄像机(2)医疗机构用户
智能终端:移动通信设备、一体式电脑设备、PDA 标签:一维/二维条形码标签、RFID标签 摄像机 GPS 自助预约挂号终端(3)居民用户
智能终端:移动通信设备、PDA 标签:一维/二维条形码标签、RFID标签 GPS 其它:耳麦、项圈衬衫、短裤、腰带、电子腕表、运动检测传感器、智能药瓶等。
实现对医疗卫生对象的识别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统一采集与核心共享数据信息抽取。3.2.1.7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是智慧医疗卫生系统的“大脑”,概括为“两级三类”,即,运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构建市、区“两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库提供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智慧云服务平台和智慧云数据中心两个部分。其中智慧云数据中心需要建立包括基础信息库、目录资源、共享资源、数据仓库在内的多种基础信息资源库;智慧云服务平台则应实现统一的基础服务,基于各类数据资源向应用服务层提供医疗、公卫、管理“三类”智慧医疗卫生云服务。
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建设为市、区分两级。
(1)市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提供统一的基础服务支撑,实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电子病历为基础,慢病防治为重点,决策分析为保证”的智慧云服务平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和卫生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分别对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和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的接收、分析、使用和状态预警监控,以及对相关数据在内部平台之间共享与业务互通。
(2)区级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区内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信息采集、存储更新,通过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内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实现区之间信息平台,区级与市级信息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用、业务联动和共享协同;实现区内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包括对应急突发事件的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3.2.2 医疗服务类示范项目 3.2.2.1 电子病历共享
电子病历共享系统是基于接口引擎,实现智慧医疗各个分系统之间互联,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在医护人员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快速地访问,达到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的目标。
电子病历共享系统采用开源的接口引擎,可以实现异构消息的转换和路由,而且它将消息的接收、过滤、转换和转发逻辑完全分开,确保各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独立维护,而不会互相影响。它的接口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1)源连接器用于从外部系统接收各种消息(如HL7、SQL、SOAP和XML等);(2)过滤器基于一系列规则决定哪些消息该接收,哪些消息该拒绝;(3)转换器通过一系列步骤将源消息转换成目标消息;(4)目标连接器将转换后的消息输出到外部系统。3.2.2.2 双向转诊系统
双向转诊系统是跨越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间的桥梁。双向转诊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核心服务模块、公众健康服务模块、社区预防保健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监督考核模块。
双向转诊系统主要功能:
(1)提供诊疗信息共享、既住信息查阅、合理用药提醒、远程会诊、转诊指征智能提示、双向转诊流程管理、对转诊各方的适时定量考核等;
(2)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包括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转诊会诊医疗信息、检查影像等数据流通和共享渠道,档案信息的授权使用和分级隐私安全管理,病人随访等;
(3)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与发布,能对双向转诊各方行为进行监督评估和考核,并向公众及时公布考评结果的决策支持与监督考核模块等;
(4)向公众普及基本健康知识,提供慢病自我康复保健在线咨询,提供专家咨询及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用药咨询、疾病预防提醒;
(5)转诊受理:对转入本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受理,表示此病人在本医疗机构已经受理接收了,接诊治疗后并给予回传单,同时给到相关的建议及方案;
(6)转诊登记:需要从本医疗单位转往其它医疗单位的病人进行登记。如果以前进行过转诊过登记就可以点击“查询”按钮,查询以前登记的信息,选中勾上之后可以点“确定”,将以前登记过的病人基本信息作为本次转诊的登记信息进行登记;
(7)统计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每月(年)的双向转诊情况并形成报表。3.2.2.3 辅助诊疗系统
辅助诊疗系统可以规范医疗服务的相关流程及记录格式,使医嘱、诊断说明、诊疗及用药建议等简明扼要,同时也为构建和完善电子病历及患者健康档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辅助诊疗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推荐用药模块: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通过使用医生工作站(包括门诊工作站和住院工作站)给患者开出诊断以后,系统根据诊断给出医生建议使用药品的功能;
(2)安全用药模块: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两个功能页面,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和医嘱进行安全检查。安全用药检查会对医生处方或医嘱上的所有药品进行安全检查,不仅仅检查推荐用药列表中的药品,也检查不再推荐用药列表中的其他药品;安全用药检查功能除了药品与患者情况的交互检查外,还会对处方中的药品之间的禁忌作用进行检查;
(3)医疗咨询报告模块:该模块集成在医生工作站中,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健康咨询报告。包括诊疗缺失提示等临床医疗质量提示、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等民众基本医疗健康咨询功能。3.2.2.4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居民生理学信号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和建议或及时采取医疗措施的一种技术手段。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管理应用包括:在全程健康监护服务方面,全程监护服务平台、健康预警、用药跟踪;在健康指导干预方面,健康干预、健康在线指导、健康数据智能实时分析、家庭成员提醒。
远程医疗监护与日常保健预防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全程监护服务平台:居民可通过登录服务平台,查询监护信息及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
(2)健康预警:平台对全程监护的数据,使用已有的医学分析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患者的监护数据,当出现身体异常时会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鉴别和干预。此外,系统还会结合一些其他的监测数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护保护,比如:当患者出现在房间突然向下跌倒的时候,结合血压、脉搏等状况,系统会分析出患者可能已经跌倒,同样会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医务人员进行确认;
(3)用药跟踪:对特殊人群服用的药品,通过智能化的RFID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用药跟踪服务,、如服药时间、服药剂量等;
(4)健康干预:专业的医护服务人员根据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首先对监护数据进行人工分析,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网络向患者或者家属核实患者身体状况,并可以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现场的应急急救。针对不同的用户身体情况,系统提供可定制化的监护计划管理功能;
(5)健康在线指导:专业医护人员可以在线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手段指导老年人或其亲人进行现场的健康指导;
(6)健康数据智能实时分析:基于积累的个人健康服务基础数据,在分析以往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个人的个性化数据,再叠加实时监测数据,利用医学理论、健康评估模型、智能挖掘和分析技术,由系统综合自动评判个人健康状况,对健康预警等功能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7)家庭成员提醒:特殊人群可能存在自理能力差、患病较为严重需照顾等问题,故智慧的特殊人群健康监护还将患者与家庭成员进行绑定,通过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各类提醒。如患者复诊相关信息、定期随访检查提醒以及季节性注意事项等智能化贴心服务,使得特殊人群的照顾者也可以依托智能化平台,给予患者悉心的照料。
3.2.3 公共卫生类示范项目 3.2.3.1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是突发事件监测和信息报告管理平台。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构成:在综合管理方面,应急资源管理系统、评估系统、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在虚拟应急方面,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在应急监测方面,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在综合指挥方面,研判系统、指挥调度系统。
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对应急资源(车辆、通信设备、医疗设备、急救人员等)的管理和调度;
(2)应急评估系统:对应急预案和实际应急结果的一个评估和改进;
(3)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利用GIS和GPS技术,对静态和动态的建筑、车辆、人员的集中、统筹的展示;
(4)应急预案:对虚拟应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的方案规划;(5)应急演练:对虚拟应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的联合演练;(6)信息采集系统: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应急中心、妇幼中心)等的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提取;
(7)信息分析系统:对采集和提取信息的分析,从而提炼出需要的数据,为卫生应急事件提前做出预警;
(8)研判系统:对当前发生的卫生应急事件,对各类静态的数据和动态的信息进行综合的研究,以便判断出一个最佳的处理手段;
(9)指挥调度系统:利用各种通信、计算机、GIS、GPS、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统一指挥调度各类急救资源,快速、高效、准确的解决突发事件。3.2.3.2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可以经平台实时从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容涉及疾控业务防病地理信息系统专项工作平台、传染病
管理、慢性病管理、职业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卫生监测管理、统计报告、免疫预防接种、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疾病信息在线填报等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慢性病管理系统:实现从个人到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信息的管理,个人及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干预措施如体重管理、膳食管理、运动指导等的实施,干预效果的评价;
(2)传染病管理系统:通过各类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疾病的流行态势、及时发现新的病原,制订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职业病管理系统:法规性文件、数据编辑、系统设置、健康监护、职业病登记及数据处理;
(4)精神病管理系统:患者基本信息登记录入、患者随访、肇事登记、评估、注销登记,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对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日常随访、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并通过查询统计模块随时可列出患者信息一览表、肇事信息一览表、全区患者情况统计表;
(5)免疫预防接种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免疫预防接种记录数据库,具有强大的疫苗接种提示和查询功能,实现了免疫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增强了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计划性,能有效避免疫苗的漏种,同时利于免疫跟踪和数据分析研究;
(6)统计报告模块:可实现以信息化手段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计各类关键病种及分析报告,例如:生命统计、重点慢病病历报告、恶性肿瘤报告、死亡原因分析报告等;
(7)疾病信息在线填报:扩展疾控系统疾病信息在线填报系统,完善目前已有疾病监测网的信息直报效能;
(8)卫生监测管理:提供针对各机构、领域及特殊人群(职业、环境、学校、食品、水资源、营养等)的相关卫生异样状况的实时监控及管理服务;
(9)疾控业务防病地理信息系统专项工作平台:结合动态监测各类相关机构实时提交至平台的数据,帮助分析出各类疾病分布的地理特点,及时发现高发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预警及防控措施;
(10)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承担组织、管理、提升各项检测技术、能力,来向客户提供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和优质的服务。加强中心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的有
效性。系统可提供快速、有效且具有权威性的各种检验结果。3.2.3.3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是为各种突发紧急事件提供医疗紧急救援服务。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按系统功能及所处位置区分,包含以下分系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急救受理系统、社区特别服务系统、急救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大屏幕投影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调度信息系统、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系统。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软件部署在急救中心,硬件部署在车载的通信设备、车载传感设备、中心的硬件设施、医院的通信设备等。
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有线无线通信系统:所有的有线无线的音视频通信;
(2)计算机急救受理系统:包括求救接受、求救识别、出车单方案编制、出车指令下达、求救出车实时记录、计算机辅助决策、求救受理台管理等;
(3)社区特别服务系统:对社区内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重点病人的病情、医疗手段、护理要点、家庭住址、住宅电话及相关亲属的联系电话等都预先备案,存储在计算机内,当这些用户打电话给“120”急救中心时,所有的原始资料都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为救护病人、服务病人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同时做到有的放矢;
(4)急救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录音、录时和系统受理、调度、出警等关联信息,以便于对院前医疗纠纷进行判定;
(5)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内的建筑和车辆、人员的展示;大屏幕投影控制系统:通过大屏幕投影,可实时掌握急救动态;
(6)计算机网络调度系统:系统能够为一般病人、特殊病人及重大灾难救援提供处置预案,系统能够根据求救地点自动确定辖区医院,系统能够根据求救地点、病情性质等自动生成出动方案,系统根据求救地点,自动打印出车路线图;(7)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系统:急救车可通过车载系统和医院进行实时的互通,为急救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院内资源。3.2.4 综合管理类示范项目
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平台
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平台已经在中心医院试用,平台功能主要实现药品使用和归
总等环节的管理,即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从而为医生在看病诊疗过程中对药品的使用提供辅助。
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平台已经实现的主要功能:
(1)用药预警监测:实现对医药处方监测审查和提示,及时预警药品安全问题,并对异常信号自动监测,及时预警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假药劣药和异常用药;例如,单张处方不能超过500元,除非到医师或主任去特殊批复;抗生素流程级用量使用限制等;
(2)医药记录审计:可以在事后根据实时开药记录进行审计管理;
(3)医药查询统计:实现对例如医院和内部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排名等信息统计与详细内容查询;通过对关键数据比较,从而发现开药用药的问题及原因,例如药物异常情况等;
(4)对医疗行为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与监督;
(5)整合医学科研资源,使医务人员快速掌握最新医疗技术和方法。
通过与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集成,实现对全市医疗服务机构药品采购、开方、使用、归档过程中的预警信息进行掌控。3.2.5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可以使居民随时随地通过网上挂号预约节省挂号和候诊时间,获知医疗资源信息以及健康教育知识,还可以通过在线医生直接进行健康咨询。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系统的主要构成是:
在管理类服务方面,统一登录、个人设置、安全认证;在查询类服务方面,健康卡查询/医疗资源(床位、医生门诊、急救、慢病、妇幼、血液)查询/政策、法规、标准、健康知识教育;
在互动类服务方面,预约挂号集成、意见反馈、在线医生、支付清算、个性化健康服务。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系统的硬件/软件部署在卫生局计算中心。
居民健康自助门户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统一登录:实现个人身份证号、健康卡号、登录账号统一认证;(2)个人设置:包括个人信息、密码等的设置和修改,个性化需求的设置;(3)安全认证:包括个人账户与手机、邮箱、健康卡号和个人身份证绑定等安全措施;
(4)健康卡查询:根据个人的登录账号查询自身的健康档案信息;
(5)医疗资源查询:可查询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实时的医疗机构床位、医生、专家等医疗资源信息查询;
(6)政策法规查询:可查询国家、省、市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健康知识查询:可查询一些医疗知识和养生信息;(7)网上预约挂号:可进行网上预约挂号;(8)意见反馈:可进行网上投诉;
(9)在线医生:可与在线医生进行网上互动;
(10)支付清算:可进行网上医疗卫生费用支付和查询;(11)个性化健康服务:可定制优质特色的健康和保健服务。
第五篇: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针刺麻醉技术25.鼻针技术 26.口唇针技术
27.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直接灸技术 2.隔物灸技术 3.悬灸技术 4.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撮痧技术
3.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 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
8.练功康复技术
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1.枯痔技术
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4.中药托管技术 5.注射固脱技术
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
1.砭石治疗技术
2.蜂针治疗技术
3.中药点蚀技术
4.经穴电疗技术
8.揉抓排乳技术9.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脐疗技术
11.药线(捻)引流技术 12.烙法技术 13.啄法技术 共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6.经穴磁疗技术
7.经穴光疗技术
96种
请门诊科室妇科、针灸科、推拿科、骨科、儿科、外科、内科等按照二甲评审细则要求科室应开展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上报医务科。截止日期2013年01月20日。请各科室将门诊人次登记本留好以备查。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中药泡洗、中药超声导入、穴位贴敷等。
十三、脾胃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拔罐、足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十四、脑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注射,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养生康复等。
十五、心血管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拔罐、中药熏洗、中药灌肠、养生保健。
十六、血液病科:至少应开展4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十七、肾病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中药肠道灌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等。
十八、内分泌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耳穴埋豆、贴敷、推拿、足底按压、穴位注射、药浴、理疗等。
十九、风湿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熏洗、湿敷、贴敷、针灸、理疗等。
二十、老年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砭石等。
二十一、神志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治疗、针灸、点穴、按摩、贴敷、足浴、气功和太极拳等。
二十二、肝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灌肠、熏洗、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
二十三、外科:至少应开展1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结扎、垫棉、熏洗、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涂擦、针灸、耳穴、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
二十四、感染性疾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穴位注射、雾化吸入、脐疗等。
按照二甲评审细则要求请各科室将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目录整理好报到医务科,截止到2013年0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