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是哈佛校长,不是女校长
我是哈佛校长,不是女校长
人物誊写?男女平等 女权运动的创始人波伏娃曾说:“要在既定世界中建立一个自由领域,男人和女人首先必须毫不犹豫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正如福斯特用自己的能力证明着男女之间应是手足关系――自由而平等。
人物誊写?证明自己 不管外界如何质疑,我们要做的是全心全意默默地努力,以最终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福斯特用女性之躯扛起了哈佛大学艰巨时期之责任,置他人之责问与刁难于不顾,最终以行动和成绩证明了自己。
2015年春天,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第二次访华,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并在清华大学做了演讲。68岁的福斯特是哈佛大学379年历史上唯一的女校长,但她时常纠正别人:“我是哈佛校长,不是女校长。”
2007年10月12日,哈佛大学迎来了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在福斯特之前的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因公开发表歧视女性的言论而被迫辞职。对于这位女校长的到来,很多人认为这个任命是对前任校长言论的修正,而不是因为福斯特本人的成绩。对此,福斯特不解释,她觉得重要的是自己能做什么,是不是称职,做出的决定是否正确有力,而不是辩解。
处理完前任离职后的混乱局面,福斯特不得不谨慎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因这次危机,哈佛大学引以为豪的校产一夜之间蒸发掉了120亿美元。福斯特一方面千方百计缩减预算开支,一方面聘请校产基金总管,最终力挽狂澜,将校产基金从2009年初的260亿美元升至2012年初的307亿美元。
时至今日,福斯特对“男女平等”这个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校长8年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欣然接受‘我是哈佛女校长’这个事实。这不是性别的问题,而是你能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第二篇:我是哈佛校长,不是女校长
我是哈佛校长,不是女校长
我是哈佛校长,不是女校长三秋树
2015年春天,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第二次访华,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并在清华大学演讲。68岁的福斯特是哈佛大学379年的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校长,她时常纠正别人:“我是哈佛校长,不是女校长。”而她的不拘一格不是从当上哈佛大学校长那一天开始的,可以追溯到童年……
<<<9岁时给总统写信,呼吁种族平等
从福斯特记事起,母亲就告诫她:“这是个男人的世界,亲爱的,你越早知道这一点就会过得越好。”
福斯特出身名门,曾祖父是参议员,她的父亲、叔叔、两个哥哥以及很多男性亲戚都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家庭的淑女教育没把她培养成名门闺秀,反而让她长成了一个“叛逆女孩”。
儿时的养尊处优并没有让她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对于身边的不公平她异常敏感:白人不能和黑人握手;白人在餐厅吃饭,黑人在厨房吃饭;白人女孩大多衣着光鲜,黑人女孩往往衣衫褴褛……不只是停留在疑问阶段,9岁的她瞒着父母,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如果我将脸涂成黑色,那么任何像公立学校之类的地方就不会接纳我。但实际上我的情感并未有任何变化,改变的只是肤色。”在信的最后,福斯特这样写道:“艾森豪威尔先生,求你做点什么吧,求求你了,这样所有的孩子就能一起去上学了。”
不久,福斯特收到了总统的亲笔回信。多年后,福斯特已经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一天,她想去追踪一下当年写给总统的信现在在何处,因为那是她“本能地反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习俗,并终身致力于思想变革的最初萌芽”。在堪萨斯州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里,福斯特看到那封信静静地躺在总统的文件夹里。
尽管如此,父母依然没有放弃想把她培养成淑女的教育目标。可花了巨资送她去俱乐部后,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学缝纫、装罐头,而是和男孩子一起养牛、养羊。1965年,她放弃期中考试,去参加声援马丁·路德·金的民权游行。
福斯特一直向往普林斯顿大学,但是由于当时普林斯顿大学不招收女生,她只好进入女子大学布林莫尔学院学习历史。大学里,作为学生会的领导人之一,她终结了“普莱依托”。(所谓普莱依托,是校方专门针对女学生的各种不平等规定,限制外出、不可以晚归等。)福斯特以极富感染力的演讲,让女生们意识到这种不公平,一次又一次地与校方谈判,直到这些规定被取消。
<<<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我能做什么
2001年,福斯特开始担任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研究院的前身是1999年并入哈佛大学的女子学院。她一上任就调整管理和组织机构,吸引新的捐助,裁掉了1/4的员工。因为大刀阔斧的改革,福斯特被称为“电锯德鲁”,研究院很快位列国际学术机构的前沿。
2007年10月12日,哈佛大学迎来了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哈佛大学以自由精神著称,但历史上它更具有男性精英色彩:直到1946年,才有了第一名女学生;1963年,女生才有了毕业证书;1972年,女生才能住校;福斯特的前任劳伦斯·萨默斯校长,因为公开发表歧视女性的言论被迫辞职。对这位女校长的到来,很多人认为这个任命是对此言论的修正,而不是因为福斯特本人的成绩。对此,福斯特不做解释,她觉得,人们可以这么说,没关系,重要的是自己能做什么,是不是称职,做出的决定是否正确有力。
福斯特的到任,在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与影响。她收到了来自中国、印度、法国等很多国家女性的来信。她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没有什么能限制、阻挡我们。”福斯特还就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发表的女性在科学和数学上的成就不如男性的言论做了一些回应,调查了哈佛大学自然科学领域女性的学术、授课情况,了解她们面临的压力,提出了女性如何进入研究领域的建议。调研之后,福斯特更加确信:女性无所不能。
处理完前任离职后的混乱局面,福斯特又不得不谨慎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哈佛大学引以为豪的校产一夜之间蒸发120亿美元。她一方面千方百计缩减预算开支,一方面聘请校产基金总管,最终力挽狂澜,将校产基金从2009年初的260亿美元升至2012年初的307亿美元,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1增长最迅速的校产基金”。
时至今日,她对男女平等这个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校长8年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欣然接受‘我是哈佛大学女校长’这个事实。我周围的人应该理解,这个领域的其他工作者可以拥有和我一样的工作和位置,可以坐上比我还要高的位置。这不是性别的问题,而是你能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第三篇:哈佛女校长
作为哈佛大学370多年历史上第一名非哈佛毕业生的女校长,Drew Faust 对于她的任命安之若素。这位女历史学家在她的一生当中一直在寻求改变,而且为此不惧怕任何挑战。在她九岁的时候,她就曾经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爱森豪威尔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封信。生活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福吉尼亚州一个白人家庭的Faust,在信中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理念,那就是:“为什么黑人的孩子和白人的孩子,不能够在同一个学校上学。如果有一天,我把皮肤染成黑色,我的情感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我却注定因此不能在现在的学校上学,您不觉得这很不公平吗?”当时,Faust写这封信并没有事先征求过父母的意见,所以,当她的父母收到一封来自白宫的回函时,为此深感意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几十年后,当Drew Faust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图书馆中找到自己当年写的那封信时,也不胜感慨。
在哈佛大学上任的时候,Faust反复强调:“我是哈佛的校长,而不是哈佛的女校长。”她的前任萨默斯曾任美国的财政部长,在美国的经济界一言九鼎。但是由于他发表了女性在智力上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言论,深深激怒了女性团体和各方人士,所以不得不黯然辞职,在这样的背景下,Faust成为哈佛的校长,外界不免要猜疑这是否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结果。对此,Faust早有心理准备――她确信女性不应因自己的性别受到歧视,也不需要因为自己的性别而得到某种优待。与此同时,当她收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女孩子的信件,看到她们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由于Faust的上任而深感同为女性的自豪;同时表达出因此受到鼓励,更加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梦想的决心时。她深深地为自己可以在女性当中有这样的影响力,并能在社会上树立如此正面的形象而感到安慰。
Faust认为,今天的年轻人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所以在寻求高等教育的时候,往往有比较直接的职业期待和需要速成的要求。但是她仍然认为高等教育是给人的知识以及求学能力方面打下一个全面的基础。因此,Faust希望能在未来的哈佛本科教育的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位致力于研究历史的女学者,相信高等学府不仅仅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当下的要求,更应该满足未来对于年轻人提出的要求。她最喜欢的学生是那种有好奇心的学生。因为在她看来,不断地探究和追求真理,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虽然Drew Faust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但是在她的心中仍然跳跃着当年那位勇于给总统写信的小女孩的正直和勇气。她说:“所谓女性的权力,并不是去控制多少的资源,而是让人们看到如果你有梦想,是有可能去实现的。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第四篇:哈佛女校长的演讲感言
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我把这个叫做职业选择中的停车位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和哈佛毕业的学生说这些。不要因为你觉得会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你们选择了一条路,也就选择了一份挑战。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到达那儿。这是好事。
关注你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把它过好,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对:这些也许是教育给你最宝贵的东西。通识教育让你自觉地生活,让你在你所做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它也让你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让你从最高水平上掌握你生活的展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博雅教育让你自由。它们赋予你行动、发现价值和作出选择的能力。不要静止不动,要随时准备接受改变。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是的,大家有时候会这么做,但是中外教育是有差距的,需要我们在差异中,做出正确的抉择,真的有些痛苦,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为此付出的代价。
第五篇: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校长演讲稿与哈佛首位女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
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校长演讲稿
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六月初的天气清冷的反常,人们不得不穿薄毛衣或夹克。今年波士顿的天气变化无常,4月份有一两天气温高达32摄氏度以上,人们热得要开空调。随后的一个多月又冷得至少要穿两件衣服,但天气并不妨碍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校园里照例彩旗飘飘,成群结队,欢声笑语,赠送鲜花,合影留念。主要庆祝活动集中在6月2日校长对毕业生的告别讲演(baccalaureate address),3日大学本科毕业生自己组织的告别活动(class day),和4日哈佛毕业生联谊会(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组织的毕业典礼(mencement)。
这是哈佛大学 你们离开校园时正好是经济风暴席卷全球,改变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时候。你们也目睹了哈佛的变化。你们在四年中经历了三位校长(萨默斯,代校长巴克(derek bok),和福斯特本人),你们经历了旧的教学大纲(core curriculum)的退出和新的教学大纲的引入(general education),和一些校舍的变化。福斯特然后列举了一些优秀毕业生取得的成绩(没有点名道姓)。
她说,很多过去四年的变化是四年前没有想到的:奥巴马入主白宫,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流感蔓延等等,这些都使未来更加难以预测。“我要和你们讲的不是如何追求优秀,在这方面你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而是要讲如何利用未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去年这个时候,有很多哈佛毕业生选择了去华尔街工作。其中一个学生说,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不想进入“真实世界”(real world),而进入金融行业是最稳妥,最保守的选择。金融风暴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没有最保守的选择了。你们当中的一个学生说,因为金融公司今年很少招人,他准备去教书,而教书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今年的就业形势让他没有理由不做自己热爱的事。当然,有一少部分毕业生仍然会去金融公司工作。这也是好事,因为你们还年轻,有弹性和韧性承受金融界的动荡。与其在你们45岁时经历中年危机-自问: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些?-还不如在20多岁的时候就反思这些问题。有一位作家描述和她先生去巴黎旅游的原因:不是有人要求我们去,也不是我们认为应该去,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想去,这样我们的旅途就有了一个好的起点。福斯特说,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动力,这就是生活。
她说,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目的不是要训练你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有一份特定的工作,而是要让你们在不确定的充满变化的情形下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兴表演(improvise)。“即兴生活(improvised life)是激情与平静,构架与自由,理性与感觉魔术般的结合。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uncertainty),更喜欢安定,但正是不确定性 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带来机遇”。
最能概括福斯特讲演内容宗旨的话应该是她引用一位著名爵士音乐家的话,“透彻的掌握你的乐器,你的乐谱,然后全部把它们抛在脑后,尽情地弹琴。”现在的世界需要那些优秀的即兴表演家。
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重新投入进去不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机会。福斯特回忆自己1968年的大学毕业典礼。当时我们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觉得巨大的社会变革迫在眉睫,我们要结束战争,消灭贫困和种族歧视。渐渐地这种无所不能的乐观和激情消逝了,我们逐渐地变成了“大人,成年人”,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小天地,为自己个人的好生活而努力,那种追求更高目标的境界和对更美好的世界的憧憬没有了。
但是现在又回来了。我们目前面对很多挑战--金融动荡,传染病蔓延,对内政策,对外政策都是困难重重。这些挑战和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仅仅使新的思想,新的投入成为可能,而且是必须。
奥巴马总统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定义为重新振作和重新创造的时节(a season of renewal and reinvention)。重新振作,重新创造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我们一直坚持最好的教育是那种培养分析能力的,形成思考习惯的,能够把信息(information)变成理解(understanding)的教育。这就是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受过教育的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学生聚会
class day的活动是在校园中间的露天草场tercentenary theatre,没有毕业典礼那么正式,形式上比较轻松。毕业生代表的讲话有对四年大学生活的认真反思,也有自嘲自讽的幽默。他们对最近四年的课业过重(over worked),睡眠不足(under slept)直言不讳,他们的脑海里只是被“成就”(achievement)这个词充斥着。“为了重建哈佛形象,有必要提醒整个世界哈佛的毕业生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处处趾高气扬,只往上看,不往下看,永远觉得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