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
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南方周末》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及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在新闻写作上独具风格。这里仅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特色及文章叙述手法。
我们知道,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物都可以透过不同的角度去做不同的诠释。人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报道的难度,让人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对记者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当然,选好人物报道的对象是一篇人物报道成功的关键,《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对象也从单一典型走向多类人物。
一、《南方周末》人物报道选取的三大类人物
(一)新闻人物。这类人物通常是普通人物。他们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遭遇而成为舆论中心。
这些人物虽然不具备权威性,但却代表了民意,反映着一种或多种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例如早期的追星女孩杨丽娟,10年风火一时的李一道士、犀利哥,12年深圳自闭症孩子李孟等,这些人物都是当时媒体舆论的“宠儿”,是社会的风向标。《南方周末》善于利用这些“舆论风口”上的人物,通过人物来深入事件,挖掘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通过事件来凸显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以说,每个人物都能代表一种现象,反映一种现实,他们不仅仅是个体,他们也代表着一群人。
(二)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 比如明星、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他们因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观点、言行举止而被世人关注,自身存在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南方周末》关注的公众人物例如诺贝尔获得者莫言、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学大师饶宗颐、舆论口上的“表叔”等。公众人物本身就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和道义,应当起着一个正确引导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正义的作用,《南方周末》在采访中洞察人心,秉持一颗公心,还原这些公众人物。
(三)民间人物。这些人有着一些闪光点但是因为隐藏于茫茫人海而仅被少数人知道。我们知道,记者必须去寻找跟挖掘身边的这些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人和事,那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到这些普通阶层的民众当中。这些民间人物或许有着自己一贯坚持的目标、始终如一的坚守、或者特立独行的生存方式;他们经常忍受着外部的社会巨大压力跟自己内心做抗争,他们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经常是挣扎的。比如四川的烧窑师、淡出人们记忆三十年的唐山孤儿祥青等等。《南方周末》挖掘他们被埋没的特征,把他们的人生经历最原始的展现出来,激励或者惊醒一些社会麻木的群众。
翻看《南方周末》历期报刊我们不难发现,其人物报道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颇具文学的意味;人物报道在文章结构上也时有创新,他们关注细节,注重细节,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报道的情感力度和思想深度都被众多读者肯定。
二、《南方周末》人物报道叙述的三大策略
(一)情感策略
《南方周末》比较关注报道对象的感情世界,注重剖析挖掘他们的内心。相比于一些把人物符号化数字化的报道,南周的人物报道要显得更鲜活,你会感觉到文章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文字不是打印在纸张上冰冷严肃的,他们富有了生命,跳动在读者的心里。用南周人自己的话来说,这是“用自己独创的、有灵气的报道,来体现价值取向,呼唤一些东西,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而这些也正体现了南周的人文关怀传统。
(二)语言策略
《南方周末》的语言游走于新闻性与文学性之间,当然这里的新闻性指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肃性,文学性指的是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等。人物报道要准确但也需精彩,要使事实精彩传达给读者,那么文学性的描写,借助文字的活泼性,生动性,对事件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就显得十分必要。南周的人物报道常常像讲故事式的“娓娓道来”,文笔生动,对背景描写形象,使读者看字感其境,使叙事文本具有画面的动感。这样的文章好比一场生动震撼的电影,能够直击读者的内心,让读者感受到文章中的生命气息,使人久久难忘。
(三)叙事策略
说到《南方周末》的叙事手法,我们不得不说说南周的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多样化,谋篇布局巧妙,组织材料别出心裁。正如学者胜芳所说:“南周的人物报道善于划分小段落,不断变化角度,在各个段落衔接处有意识的停顿,抬起笔来再写下一段,然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它们组合起来。”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像一篇“新闻小说”,节奏感强的同时充满悬念,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当然,南周也很会营造意境,南周的一些报道往往蕴藏着某些情绪,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文字描写中感受到这种情绪,或悲或喜,或表达坚持坚韧,或表达无奈寂寥。
举个简单的例子,南周2012年12月13日的《卖切糕的年轻人》一文,通过描写切糕的制作方式,切糕(玛仁糖)的历史、新疆年轻人在陌生城市就业的艰辛来描写卖切糕年轻人的心酸生活。文章开头仅仅是一句话:“玛仁糖是艾尔肯童年最甜的记忆。”直白的点名了文章的基调,回忆玛仁糖的历史及制作工艺给文章营造了一种卖切糕年轻人在陌生城市生活无奈心酸的意境。而文章段落衔接自然紧凑,角度多样化,材料组织别出心裁使得文章很好地立体化了人物形象,同时又给读者公正客观的真实印象。
第二篇: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南方周末》的读者定位和报道风格,进一步探讨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并提出在如今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方向。
关键词:《南方周末》;深度报道;读者定位;报道风格;新媒体冲击
《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能够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具一格的创办思想和内容风格。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一.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
1.深度报道
根据《新闻学大词典》的定义,深度报道是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在这个解释的引领下,深度报道对于新闻事件是更深层次的剖析,它以其题材重大、报道面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富有思辨色彩,成为各家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同时也因为深度报道在选择题材时往往能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针贬时弊,直击要害,起到监督的作用。
近些年来,西方新闻业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理解深度报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的观点“: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日的意义”,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义;也有说深度报道是在“5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而美国哈钦斯委员会也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中为深度报道下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换句话说,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 “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
然而上述几种观点也还并不能够完整地揭示出深度报道的理论本质,它们更多地体现在指导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报道写作实践上。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深度报道也异军突起,而且在随后的日子里得到长足发展。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评选首次设立了“深度报道奖”;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在中国的逐步普及,深度报道也开始进入电视领域。1993年5月1日 《东方时空》横空出世;19945月1日年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实性栏目 《焦点访谈》 以极高的收视率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1996年5月17日 《新闻调查》等栏目也先后创立。中国报业市场也一下子开始了“扩版热”,各类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遍布各报纸的重要版面。
2.《南方周末》
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方周末》, 早期的定位还是一份追求娱乐品位的大众型周报。定位为“文化娱乐类小报”,所以组稿内容多为“三星”,即演艺界明星、体育界明星、明星艺术家。受众面向全国大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针对。
之后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周报的细分环境, 继1996 年第二次扩版之后,就有了严肃、主流的时政报道的定位。受众群体便开始发生改变,开始定位为600万的知识型读者。这群读者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关心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时局的热点,不满足于周边的琐碎消息,希望透过更多的事件,来探索这个社会的真实情况;他们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看到社会的黑暗,依然能关怀所有不幸的人,以自身的力量热爱社会;他们也是中国最具有可能诞生民主政治的一代,坚持公理观、进步观、社会观以及科学观,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南方周末》的报道风格
1.风格上:以独特的视角,跳出固有模式,理性不失温情
以独特视角细挖故事背后被人忽视的内容,转移舆论焦点,并让读者用全新的思路判断事件。当主流舆论都在关注事件的一般方面的时候,该报纸总能迅速地找到一个大家都可能忽视的切入点,并对其深挖,从而给读者开辟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
在2009年发生的荆州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中便充分体现。当全国的舆论都提出渔民见死不救,还漫天要价捞尸费,各种混论、不明事实真相的言辞充斥在群众中;各路主流媒体也处于跟风褒贬不一的状态下;家属们混乱之中不知找谁算账。只有《南方周末》另辟角度,多方访谈,还公众一个事实。从事件的起因到发展过程,都进行了各方面的验证。以细描的手法把读者带进荆州长江岸边的公园,这时全是大学生们烧烤郊游的好去处,同学们纷纷玩得很尽兴。文章便开始描述发生的经过,让读者亲历现场,了解各方人员的反应。大学生的惊慌和救人链的形成,老渔民的出海,捞尸主管人的无情,各级部门的态度都一一呈现。再接下来描绘了老渔民们被冤枉的现状,让读者明白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对已经发生的一些过激行为无形中提出了批判,帮老渔民陈选德、陈恒云还清了公道,也对跳江救人的大学生表示惋惜,同时也呼吁救人前需要理性思考,不可盲目救人,造成更为巨大的损失。
在传统的舆论导向中,我们常常会形成对立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事件出来了,我们就会对该事件形成一种不是好、就是坏的观念立场,而接下来的工作,便统统围绕着这个既定的观点进行,一切的宣传工作都为了加强这个观点。但在如今这个观点丰富的时代,过去的那一套显然是应付不了。于是,寻找读者一般思维范围里可能被忽视的报道角度就成了媒体引导的一条新路。从读者忽视的角度让读者记住你,用读者从未预想过的事实让读者改变观念。最终,达到以新闻事件本身的逻辑服众、以详实而独家的事实服众。理性的报道整个事件,不随大流,却又充满着人文情怀。
2.语言内容上:多元化发展,文学性强
《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体数目不是很庞大,只是一些有限的数目。知识分子们的欣赏品味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南方周末都会各方面出动记者去调查去还原事实的真相,每期32版,分新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得热点与焦点,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并以政府、经济、民生为主,运用了多种通讯类新闻体裁,以调查性、解释性报道为主,容量大,篇幅长,内容详尽,多元化发展。
《南方周末》作为出版周期较长的周报,在时效性上比不过日报和电视,正好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但是深、广并不意味着凝重和刻板。在荆州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中有一段描述:当时王守海立在船头,一手拉着一根尼龙绳,绳子的尽头是一把钩子,跟钩住的那具年轻的遗体一起隐没在水面下。王守海的背后是捞尸队的一名同伴,他同样拉着一条绳子,系住遗体的手腕。捞尸的小船在缓缓地靠向岸边。岸上等待着的是溺水者陷于绝望和惊慌中的同学们。
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又通过微小的细节交代了一些容易被隐藏的事实,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3.新年献词的魅力
《南方周末》每年的第一期都会在头版刊登新年祝词,这已经基本上成为它的精神内涵的展示。从1999年新年献词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2000年新年献词为《我们从来没有放弃 因为我们爱得深沉》,2001年新年献词为《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到2010年新年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每一年每读一次就能感觉到媒体的力量。
从“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这样温柔美好的文字开始,我们便对南周怀有一种信仰,中国的真实都在他们的笔下,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而变得更明亮。
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困境及应对
面对多媒体数字网络的冲击和人们日渐浮躁的心态,报纸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危机所在,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及时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信心。因为报纸自身所具有的长处和优势是网络所不具备的。
挖掘新闻背景,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把新闻做深做透,以其深刻性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的新闻信息需求。处在自媒体时代的我们是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但对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则需要通过报纸的深度报道来解疑释惑。
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标题党式的新闻越来越多,受众更加渴望具有深度的新闻出现。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案的问题推而广之;它既要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意义、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帮助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认识。
文献参考:
1.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页 2.尹亚杰,《多媒体时代的报纸深度报道》,《青年记者》[J],2008(17)3.《南方周末》深度报道风格的变迁 王 健
4.喻国明 《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
5.查本恩:《西部大开发报道的全局观与多视角化—“南方周末走西部”系列报道探析》
中国论文联盟网
6.郑兴东、陈仁风、:《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337页
7.浅谈《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韩晓梅 8.百度词条 《南方周末》
第三篇:人物报道
陈其伟2003年以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边远贫困老区山村第一线黄田村担任村支书,他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凭着让黄田村富起来的信念,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创造出令人信服的辉煌业绩,实现了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带领发动群众养牛1000头,养猪12000头,养黑山羊600头,养蜂1000多箱。种植橄榄150亩,龙眼350亩,油柿500亩,造林10000亩。同时还办起黄田村矿泉水厂、大雾山茶叶厂和3家服装加工企业、2家包袋加工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多人。陈其伟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铺筑了8.8公里6米宽的通村水泥路、9.5公里3.5米宽通往8个自然村组的水泥路,新建老人活动中心和架设有线电视,建设小型水库水坝以及村主干道路灯亮化工程等。黄田村也由2002年泉州市贫困村逐步走向2007年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还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陈其伟也先后两次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劳动模范、农村实践“三个代表”基层干部标兵和服务“三农”工作先进工作者,并被群众称为“大山深处的领路带头人”。2008年陈其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四篇:描写手法摘抄
描写手法摘抄
1、时间来时没有一点声音,走的时候也无影无踪。
2、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3、星星就像俏皮的小毛孩,一般让人喜爱。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6、棉花象雪架一样。
7、时间是一位公正无私的人,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多。
8、要抓住今天才能成功,时间悄悄的对我说。
9、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10、时间对正在工作的人说:孩子,你很勤奋。
11、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12、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4、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15、时间把我的童年偷走了,送来了我的青年。
16、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17、时间从我的眼前匆匆的溜走了,没有和我打招呼。
18、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忙人们登上梦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完美时光。
19、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0、月亮姑娘升起来了,仿佛正悄悄地对身边的小星星说话。
2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22、时间用匆匆的脚步走过了春夏秋冬。
23、时间是一位和蔼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的知识
24、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25、我想抓住时间,可是时间悄悄的跑了。
26、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7、时间对懒惰的人说:“你们太不争气了,何时才知道我的重要性。”
第五篇:描写手法类
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在以上所举术语中,下面几组是考生在鉴赏中经常混淆的,现具体辨析如下: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3、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最常用的两种角度。在高考命题中,分析诗词虚实和动静手法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考生在具体辨析时也容易混淆。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
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
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
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
【高考精题回放】
1、(200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
凉州词注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边城景象:暮雨菲菲,大雁低空飞,沙漠绿洲上的芦笋长势很好,后两句以虚写为主,遥想了驮队远行的情景,虚中有实。
2、(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 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其它类
1、比喻/象征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的基本结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琴声高低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急雨”“私语”“大小珍珠”来比喻琴声高低变化的情景。如骆宾王的《咏蝉》在第五、六句中,纯用比喻修辞手法:“露重”“风多”比喻社会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全诗诗人以蝉自喻,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象征是指借助描写具体形象的外在特征来表现某种抽象深邃的概念、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定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写,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某种联想,从而领会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抽象的意义。象征可以根据人们习惯和约定束成,往往选择人们所熟悉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蕴。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等。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复杂的深刻道理浅显化、单一化等。
在诗词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自然万象往往被人们赋与某种情感和象征意义,诗人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总之,比喻与象征有着很大的差别:前者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后者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前者只限于修饰语句,后者作为文学创作基本手法,它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
【高考精题回放】
(2008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