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不应该“本末倒置”[小编推荐]
教育,不应该“本末倒置”
12月9日羊城晚报报道:深圳大学推出新举措。12月17日,深圳大学举行了“深圳大学高考改革与人才选拔机制创新研讨会”。会上,深大正式发布了《深圳大学中学合作项目》,该项目涵盖了课程学分,夏令营、教师队伍和校际交流等四个方面,让高中和大学真正实现无缝衔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高中学生可提前先修学分,在中学阶段完成学习并将学分带到深圳大学。
深大校长李清泉介绍,深大发现不少高中生升入大学后面临着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同时也发现大学与高中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因此想尝试筹备关于衔接高中与大学学习生活的工作。现在深大的新举措,则给了这些有富余时间的学生一个机会。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说:“对于深中的学生,如在2年内拿到高中毕业学分,他们可以选择选修或在校外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在我看来,深大这项新举措,本意可能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看是不理想的,是极有可能使本是“本末倒置”的教育更加雪上加霜。
首先,怎么定义“学有富余,有富余时间”的标准是一个问题了。当下的孩子,三四岁进人幼儿园,五六岁踏进小学,一路跌跌撞撞度过六年中学,接着面对高考。“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一个晚上,面对着如山的作业,哪家的孩子不是熬到11,12点?谁家孩子还有富余时间?孩子,如果你实在聪明绝顶,功课做的很快,实在是有富余时间,我劝你,不要去提前修神马学分,大学还有青春的四年;赶快去“玩”吧。小小童年,本应该是痛快玩耍的时候,本应该是五彩缤纷的笑声,就不应该是沉重的作业。孩子,如果你能在“玩”的过程中,尽情地笑,尽情地释放个性,尽情地彰显自己;能在每一次游戏中积极参与,有一种“我先试”的劲头,我看这比修神马学分重要千百倍。
当下之中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充斥着每一个角落。于是乎,报钢琴班上“熙熙攘攘”,报奥数班上“人头涌涌”,报舞蹈班上“你挤我拥“,在本应该“玩”的时候就早早就背上沉重的作业;而到了本应该学习的时候却放纵地去玩,颓废了学业。放眼大学里,多少学生披荆斩棘,好不容易进入大学;然后呢,就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我看这背后的原因何尝不是对失去童年的“玩”的一次疯狂“回归”。可大学,本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认真学习!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本末倒置”吗?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够玩得潇潇洒洒,学得认认真真;而不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做着不恰当的事。
第二篇:100教育:不应该过度强调学习
高考备考已经进入冲刺时期,每个负责的家长都会开始想方设法的帮助孩子备考,但是家长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呢,100教育小编这就和家长们分享一些备考的禁忌,希望家长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
考前复习阶段,家长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消除“懂事”误区
高考家长的压力往往比考生更大。一些家长提出孩子“不懂事”,对高考没那么“上心”。心理咨询发现,不少学生考研比高考紧张焦虑得多,甚至严重影响正常复习与临场发挥。就是因为与高中生相比,考研一族更“懂事”。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任务的意义与价值看得越重,越可能导致过度紧张焦虑。过于“懂事”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发挥失常,高三学子半懵半醒也未必是坏事。
控制压力“传染源”
家长的高考压力仿佛“传染源”,会通过种种途径传染给考生,并转化为影响考生正常复习与临场发挥的重要压力源。
一些家长不解:“我们没有给孩子压力,但孩子很紧张。”殊不知,紧张焦虑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无意识的方式传达。家长要先摆正心态,控制“传染源”,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态对待高考。
请记住,家长调整好心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如果实在达不到“顺其自然”的境界,建议尝试做一名“暖水瓶家长”,外表沉着冷静做“顺其自然”状,掩饰内心紧张焦虑不安。
不过度强调学习
有的家长过于强调考生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中科院心理所博导王极盛教授研究高考成功的秘诀,发现影响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中,排前四位的依次是考试中的心态、考试前的心态、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基础。
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提高,越是临近高考,心态调节越显重要。一味苦读往往会使大脑过度疲劳而自我抑制,对学习和考试不利。
多进行情感交流
帮助孩子起居饮食时间相对固定,以形成良好的生理和心理节奏感。即使孩子失眠,家长也不必焦虑不安而加剧紧张气氛。请记住,对失眠的恐惧往往比失眠本身危害大得多。
此外,家长不必担心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会耽误其学习时间,充分理解与接纳,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真诚表达“只要尽力就行”,将促使孩子有更好的心态和更佳的表现。
如果不善于与孩子沟通,或者孩子不愿意多谈,建议改用文字。当孩子发现父母情真意切的理解与接纳后,自然会缓解焦躁不安的情绪。
高考已经越来越近,孩子们的备考也在有条不絮的进行中,家长们要切记上面4个误区,不要给孩子帮倒忙,预祝所有考生能够安心备考,心想事成,金榜题名。
第三篇:城管“创新”不可本末倒置
城管“创新”不可本末倒置
如果能够整理出一个舆情榜,那么,“城管”这个词不是“高居榜首”也必定“名列前茅”。这不,上周的几则新闻,又将城管推上风口浪尖。
近日,一则“悬赏公告”在互联网上流传——奖励2万元向社会各界征集执法服装设计方案,发布者为湖南新化县城管局。该帖一出,即刻引来拍砖:一套衣服,就能改变或提升城管形象?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拿出2万元买一个服装设计方案,这钱花得值不值?新化县城管局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原来的制服和其他执法部门的差不多,我们做了很多事,但市民不知道是城管做的!”
事实上,城管在维护市容市貌的整洁有序方面确实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对一度被妖魔化的城管群体来说,如何树立正面形象,确需值得考量。其实,对老百姓而言,城管穿什么服装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如果个别人的粗暴执法方式不改,着装再有个性,也是本末倒置。这不,新化县委、县政府很快就叫停了这一“烧钱”方案。
同样被叫停的还有深圳城管的外包做法。最近,由于部分城管协管员涉黑被披露,深圳城管外包制度遭到质疑。深圳城管局法规处一负责人表示,在两周时间内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来取代原来的城管外包。
深圳城管外包已经运行了5年之久,当初曾被誉为“创举”。但新举措不但没有解决老问题,反倒衍生出一些新问题。难道是外包本身出了问题?非也。据报道,深圳城管局的外包做法是舶来品,“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在一些发达国家推行,这一公共管理模式为什么到我们这儿就水土不服了呢?外包服务,本意是希望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解决城管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但由于有关部门对外包公司的质量不加以甄别,监督又缺位,不出问题才怪!而如今不分青红皂白,一出问题就“一禁了之”,也为行政部门留下了卸包袱、推责任的“懒政”口实。
近年来,从“美女城管”、“硕士城管”,到眼神执法、“洋城管”执法,各地为改善城管形象可谓用心良苦。可这些“创新”对于城管形象的提升,大多是小修小补,如果不进行“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仍难突破当前城管形象不佳的困境。
本来,城管工作寻求改变与创新,是值得称道的。但为何总给人留下“换汤不换药”,甚至作秀的嫌疑?究其根本,恐怕还在于这些变化与整个城管理念、作风相比,实在有点微不足道。“美女城管”也好,“洋城管”也罢,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厘清并规范城管执法权限,提升城管执法文明程度,“猫鼠大战”仍难平息。
城管形象问题不仅是执法人员的个体形象问题,也是城市管理理念的体现。因此,在完善现有城管制度、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提升执法效能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升城市总体规划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手段与统筹协调方式。如果城市管理的根本理念不改,只是在服装、人员上玩点小花样,再吸引眼球的创新,也只是隔靴搔痒。(摘自:中国城管网)
推荐人:路口中队张洪
第四篇: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对死亡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从最初盲目畏惧死亡发展到消极平静地接受死亡,最后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规范死亡,人类对死亡这一自然法则的心理轨迹,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理解的升华和对生命保护力度的加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是否接受死亡,而是如何接受。“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然而安乐死毕竟是一个涉及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在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由此引发了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
荷兰是对安乐死实行合法化的先行国家,在荷兰每年有4000人死于所谓“合法化死亡”。但是现在有许多老年人担心他们在医院会被医生“杀死”.荷兰法律规定,实施安乐死有3个前提条件:医生必须首先确认病人正在经受着“难以忍受的持续痛苦”,且当代医疗手段根本无法解除这种痛苦;医生必须采取过一切可能的治疗方法,但均宣告无效;医生必须向患者本人求证其自愿实施安乐死,而不得有任何胁迫及威逼的情况发生。只有在这3个前提均满足时,安乐死才算合法。但是,据从医27年之久的凡·沙朗医生估计,目前荷兰仍至少有一半医生秘密为病人实施安乐死。他分析说,由于报告病例的手续太过繁琐,一些医生宁愿违规操作,在不满足法定前提的情况下为病人实施安乐死。
不少反对者称,即使能满足法律规定的上述3个条件,考虑到重症患者的神智往往并不清醒,他们的亲属可能会出于减轻病人痛苦的角度,催促医生实施安乐死,结果一些完全有可能被救治的病人因此而“非意愿死亡”。另外,医生也可能给未能救活病人找到“合法解释”。他们还称,按照现有法律,只要现行技术无力回天,医生就可以劝说病人放弃治疗、自动“走上绝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医疗技术发展停滞不前。正如一位反对者所言:“杀死一个生命并不等于治疗。”
法理:公民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现在欧洲一些国家所实行的“安乐死”立法都是在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所作的选择。因此,认为“安乐死”有背宪法,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博士宋功德提出,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做到这点有点不现实。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也有专家认为:宪法这一条款,仅仅体现了国家有帮助公民延续生命的责任,但这一点既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强制公民延续自己的生命,也不意味着国家不能帮助公民结束自己的生命.伦理:“安乐死”有悖生存权利
从伦理方面讲,公民在遭遇非常的不可逆的身体疾病痛苦,自愿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实施“安乐死”,本身也是合乎道德的。宋功德认为,在这方面法律应该体现人性化。但是,“安乐死”没有被确认事出有因。首先,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其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另外,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人士则认为,安乐死是违反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反自然行为,削弱了人类战胜灾难的力量和勇气。同时,确定患者是否真正愿意安乐死很困难,安乐死有被滥用的危险。
我国一些学者在承认安乐死的人道性、正义性的同时,提出我国的社会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道德素质、人道意识水平尚不足以为安乐死提供社会伦理保障;医疗卫生与福利保障体系不足以为安乐死提供可*的社会保障;医界从业人员的道德状况不足以为实施安乐死提供医疗救治上的技术保障;我国的整体社会法制状况不足以为安乐死的正确与适当适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因而,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人身权法论》作者杨立新:安乐死是变相侵害生命权 : 非法剥夺一个人生命的行为,在侵害个人生命权的同时也侵犯社会秩序与国家利益,是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挑战。故此,应由公法凭藉国家强制力对侵害生命权的行为作出处罚,以一体保护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利益
第五篇:大学生不应该门禁
1大学的主体是不是大学生? 2制度的制定是不是应该以人为本? 3这个制度的制定没有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出发,反而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多不便和麻烦,那么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何在呢? 4大学职责是监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息吗? 6大学生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又该如何培养和提高自主的能力呢? 7步入大学,与小学初中高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的自由.我们需要自己去安排和规定自己在某个时间应该干些什么事情.而此制度严格束缚了我们的时间,那它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8简单又死板的门禁如何与大学生多样的作息时间相适应呢? 9对方提到安全问题.那么从实施门禁以来,有多少人只能靠翻墙进入宿舍,这样岂不是造成了更大的安全问题吗? 10对方说这只是个例,但对方辩友知道门禁是怎么来的吗?门禁制度之所以产生,是当今极少数的大学生行为不捡,在外逗留过久晚归而产生的.因为这极少数的同学二限制了全体同学,对方辩友还认为这个制度是应该的吗?
5当然不是,大学应该给学生走狗的时间及自由去适应大学自主的新环境,那么门禁制度有限制和干扰了大学生的自主生活? 我言大家时间不一样。既然大学生时间各不相同,那么简简单单的门禁何以与多样的作息相适应? 第一,门禁制度成效小,是废是留待考究。孰不知,外出通宵,逗留过久者依然视门禁若无睹,而那些为考研而苦命复习者,为留学而彻夜做实验者,因门禁所扰,不得不合上看的正起劲的书本,不得不停止想得快有眉目的实验方案……显然,此种门禁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倒搭上了上进学生的宝贵时间。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第二,既然学生已成年,让其自主又何妨?大学有别于小学,初中,高中,关键在于其学生已成年,因此,第三,根据中国民法显示,任何成年公民都有权独立自主,外人无权干涉。的确,大学生应当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学校的职责不再是监督其生活学习,而应该给其足够空间以适应自主的新环境。那么,门禁的实施岂不是又限制甚至干扰了大学生的自主生活?我们的大学生在如此苛刻的门禁局限下又该如何培养并提高自主能力呢?
第四,我等习惯被接受,穷则思变不容缓。毋庸置疑,我们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明显不合理的现状只知一味的强迫接受,而不知思考如何去改变。正如对方辩友在门禁制度弊端百出的情况下仍只知口口声声为错的制度找借口,而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独立思考门禁的价值,大胆质疑这一早已存在的不合理制度,难道不是上上之策吗?
门禁不该有,大学不设限,早在 1912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已倡导"教育独立,思想自由”而如今我们的大学生的进出还得听命于门禁,那我不得不高呼,拿什么来拯救你,我被禁的大学生们。
对方可能有的论点1.大学宿舍门禁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安全保障,并且为学生们按时休息打下了基础。2.门禁能够更好的让学校管理学生,起到更好的管理作用。3门禁为那些徘徊在是否按时回寝的学生们指引了方向,从而引导他们调整好作息时间。4.。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完美,而门禁,保护的是大多人大学生的利益,而不是少数
1. 就门禁给大家带来了安全这个论点来讲,不可否认,门禁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予了我们安全保障,但是,不得不说,随着门禁的出现,新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诞生。宿舍门关闭,学生们不得不翻窗户,爬水管进入宿舍,有的甚至露宿街头。这些新的安全问题隐患,正随着门禁这一制度的实行而越开越重,既然这个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那我们又为什么要有门禁这一制度呢?
是晚点休息。也就是说,我们的作息时间并不由门禁的时间所约束,既然门禁起不了他应有的约束作用,那我们要它何用呢?
3. 对方辩友提到了学校能起到一个更好的管理作用,那么我想说的是(这里没想好该怎么说。。。)
4. 根据对方辩友所说,门禁是保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说是说,它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在这里,我想说,像这样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保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政策,其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其次为何我们不去选择一个比门禁更好的办法,保全所有人的利益呢?
对我们的大学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何不取消?2.我们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拥有独立自主这样一种精神的群体,我们有能力,并且有责任,为我们的能力负责,而不是靠门禁这样一种政策,来限制我们的自由。3.我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被管理”的这样一种制度,潜移默化中,我们就慢慢的接受了它,但是,为何我们不仔细想想看这样一种制度它的合理与否呢?这样的制度,真的对于我们自身就是有益的吗?
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我们也是一个独立并且自主的个体,我们拥有自主意识,并且我们懂得如何去分辨事物的好坏,我们不要禁锢思想,我们不要限制自由!我们不要做一个被制度所麻木的中国 2. 我方一辩已经强调,无论门禁制度是否存在,我们都可以选择是早回寝室,还是晚回寝室,回到寝室后是早点休息还下面,让我来带领大家,回顾我方观点:1.门禁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反而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并且,即使取消了门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