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寻衅滋事案例分析
青少年寻衅滋事案例分析
一、案例
说起学生王小乐,他可是班里出类拔萃的人物,许多同学都自愧不如。小乐平时自认为已长大成人,便处处以大人自居。生日那天,他从父母那要了600元钱,把几个要好的同学请到附近的饭店,借生日之机潇洒开了。开始时,大家还比较拘束,当有一位同学提议一起唱歌时,大家连声附和。于是,一伙人齐声吃喝,一边乱哄哄唱歌,一边用筷子敲碗,用脚使劲蹬地板,当服务员进来劝大家声音轻一点、动作文雅一点时,小乐把眼珠子一瞪:“老子付钱喝酒,敲坏东西我赔。”一句话把服务员气得半死。不一会,经理走了进来,他刚想发话,便被小乐一把抓住衣领,死命往外推。经理气炸了,反抓住小乐的衣服,请小乐一伙人出去。正在此时,不知谁怪大喊一声:“经理有什么了不起。”小伙伴们应声而上,你一拳,我一脚,把经理打得趴在地上,有人还趁机摔酒瓶、砸盘子。服务员一见不好,连忙打“110’’报普,警察及时赶到,事情才平息下来。后经法医鉴定,经理肋骨挫伤,牙齿脱落一只,身体多处受伤;同时查明,饭店的财物损失约3000余元。鉴于王小乐等人在公共场所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公安机关以寻衅滋事为由,对王小乐等人依法刑事拘留。
二、案例分析
(一)法理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青少年寻衅滋事案,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所谓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毁坏财物、破坏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因此,寻衅滋事罪的表现形式有四种:
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随意殴打他人,是指出于耍威风、取乐等动机,无故、无理殴打相识或者素不相识的人。这里的“情节恶劣的”,是指随意殴打他人手段残忍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或者造成被殴打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等等。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
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动机,无故无理追赶、拦挡、侮辱、谩骂他人,此多表现为追逐、拦截、辱骂妇女。这里的“情节恶劣的”,主要是指经常追逐、拦截、辱骂他人的、造成恶劣影响或者激起民愤的以及造成其他后果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行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的,则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其严重程度又上一台阶了。
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有公私财物,是指以蛮不讲理的流氓手段,强行索要他人财物,或者随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这里的情节严重,是指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的公私财物数量大的、造成恶劣影响的、多次实施或者造成公私财物受到严重损失的等等。
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动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制造事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引起群众惊慌、逃离等严重混乱局面的。
除此之外,寻衅滋事罪的客体,即本罪的根本危害性在于实施者侵害了公共秩序。寻衅滋事犯罪经常发生在公共场所,常常给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造成损害,但是我们要注意,寻衅滋事罪一般侵犯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向整个社会挑战,蔑视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能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主观上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直接动机是通过寻衅滋事活动,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结合本案,我们可以看到,王小乐等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扰乱公共秩序,还造成了他人受伤以及财产损失等后果,是典型的寻衅滋事行为。王小乐等人殴打经理、砸坏饭店财物,并不是因为与该饭店有冤仇,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青少年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求精神刺激,逞能耍酷,从而做出了这些行为。
(二)社会角度分析
许多青少年之所以会触犯寻衅滋事罪,主要原因在于,处在这个人生阶段的青少年,正是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的年龄,或多或少存在逆反心理,在校的学生容易厌学,通过逃学、恶作剧、打架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精神的空虚,希望通过上述行为来寻求精神刺激,这正是寻衅滋事罪的行为人具有的典型心理。而出了社会的青少年,经常无所事事的混迹于闹市,一方面觉得人生没有方向,另一方面城市的灯红酒绿又刺激着身无分文的他们,因此这些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同时,寻衅滋事犯罪所表现出的形态大部分都是团伙作案,因为青少年心智发展还成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结帮成对,讲所谓的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却全然不考虑自己做的事是否触犯了法律。同时,一些黑恶势力会将青少年作为“后备军”,吸纳青少年进入组织,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生存压力很大,许多父母整日忙于生计,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在青少年的特殊时期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或者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了问题,父母也没有及时的发现,以致最后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是有些父母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粗暴,没有充分理解青少年的心理,而是一味的采用打骂、压制的教育方式,这样也会造成许多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
三、应对方案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十字路口,是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承担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责任,以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首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为重要,但我国现在家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乐观向上的家庭气氛。家庭的教育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我们过去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过于忽视,有些人把教育孩子的职责交给学校和社会,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或者只起一点辅助作用,这种看法是完全脱离现实和错误的。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背景可以看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当重要,只有在乐观向上的气氛中,才能引导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热情、充满理想、奋发图强。对于父母来说,了解孩子青春期心理特征,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适当加以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其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自我意识增强,但辨别、控制力不强。如果引导得当,特点就是优点。比如他们思维敏捷,吸收新生事物快,可以引导其创新;喜欢模仿可以渐渐逼近创造;爱好冒险可以引导他们探索未知世界。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很容易变成为缺点,而一旦成为缺点,他们就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性自由等思潮的冲击,易吸收暴力、色情、毒品等有害东西,直至违法犯罪。其次,学校教育要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教育不良的,学校应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研究执行有效的补救措施,及时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引导学生接受积极的影响,防止和减少消极的影响,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其自信心、进取心。
再次,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而言,可以尝试社区干预的方法。因为以社区这样一个较小的环境为单位进行青少年帮教,可能性和有效性将大大提高。青少年可以通过社区组织的定期的学习谈心活动、专家心理讲座、对个别对象的心理治疗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各种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激发自己的热情,促使自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自己可能或者已经遇到的心理问题也能及时沟通,这样一来将会大大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几率。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卫生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
(一)李XX(男,高二)自述:
我平时酷爱体育活动,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县等各级别的比赛,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我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水平,老师有意安排王XX和我同桌,让我们结成学习对子,并嘱咐王XX帮助我提高学习成绩。但我自认为是校队主力,王XX应该主动给我补课,“巴结”我才对,结果我们的合作很不愉快。我开始在背后对他说长道短。比如,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会在背后不屑地说他“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他在区级数学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我认为他的成绩仅属于个人行为,不值得表彰,而校篮球队在区赛中取得的冠军才是值得隆重表彰的。我还经常使“坏”,为了扰乱王XX听课,我在上课时故意找话题和他聊,有时甚至把他的笔记本、作业本藏起来,让老师以为他偷懒。只要王XX主动帮助同学或班上做好事,我心里就不舒服,就要找他的“茬子”,说他爱出风头,表现自己。我的队友批评我“嫉妒之心太重,不像个男子汉”,不少“铁哥们”也在逐渐疏远我。我开始觉得是自己不对了,自己有心理问题了,觉得自己变得很可怕,为此感到很痛苦„„老师,你帮帮我吧。
1.李某存在哪些情绪问题?答:李**存在着较强的嫉妒心理。
2.分析李某存在这种心理原因哪些?
答:李**的嫉妒心理就是将自己的体育优胜与王**的品学兼优进行错误的比较,使自己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从而带来心理障碍。分析李**的嫉妒心理,其原因有三:一是缺乏自知之明,只见自己所长,不见自己所短,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二是好胜心强,处处都想取胜,事事都想占上风;三是心胸狭窄,缺乏修养,“我行,你就不行”,“我不行,你也别想行”,“你行,我偏叫你不行”。
3.请你谈谈如何对李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答:嫉妒心理人皆有之,适度的嫉妒不仅能催人奋进、赶超先进,而且也能使人按照“比--学--赶--帮--超”的程序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目的;反之,嫉妒心过甚,就会害人害已。李已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向老师求助,对其嫉妒心理的辅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帮助李**认识嫉妒心理可能带来的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危害。第二,帮助李学会正确评价自我,真正了解自己。在评价自己时,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不足,做到自知之明,这样才能摆正位置。第三,帮助李学会自我反省和换位思考。第四,指导李**和王**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二)案例分析:某市高二年级男生,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他说谎自己道德品质很坏,经常梦见自己和女教师发生性关系,甚至还有梦见和自己的小姨发生性关系。他很想控制这种梦,还经常打自己的耳光,但是没有作用。后来一见到女教师就紧张、害怕,就避开,更不愿见自己的小姨,现在发展到不敢睡觉,怕梦中又发生那些事情,自己不知道怎么办。1.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什么?答:性压抑。
2.如何进行心理辅导? 对手淫问题的辅导,一般只要通过性知识教育,使青少年明白手淫是正常的、无害的,并且手淫并不是个别人的行为,就可以卸下由手淫引起的沉重心理负担,手淫的欲望和行为也会从 此减少。第一:树立对手淫的科学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第二:注意起居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培养广泛的兴趣,转移注意力。第四:提高自我的分析鉴别能力。青春期是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好奇心强,思想感情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因此,青少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分析鉴别能力,有选择地阅读健康书刊,对黄色书刊要自学抵制
(三)案例分析:张某,男某校初三年级学生.前段时间,觉得同班一位女生非常漂亮,仪表非常美,随时都想见她.后来觉得与她相爱了.那时,他们常常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好象有说不完的话.一到星期日,他们就千方百计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干什么,只要两人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开心.但不知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两人在一起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块玩也没什么兴致了.因此,张某问学校心理辅导员:“我和她是不是真有爱情呢?”辅导员:“.....”问题:
(1)根据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来看,张某处于什么时期? 根据青少年心理的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上初三的张某应处于异性好感期。(2)根据青少年早恋的分类,张某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青少年早恋的类型可以归纳为7种,根据张某对同班女生外表的爱慕,可以确定张某属于早恋类型的第一种————爱慕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ide仪表而产生的早恋。
(3)张某的恋情具有早恋的什么特征?为什么?根据张某从开始的热恋到最后的无话可说来看,张某的早恋具有变异性特征。因为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特别敏感,情感十分强烈,一旦钟情于谁,往往会迅速进入“热恋”,目随气人,耳随其声,步随其影,但由于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们热的快,说谈就谈,说吹就吹,早恋关系的鲤鱼合之间没有多少悲与欢,带有很大的变异性。
(四)案例分析:魏老师是某中学的心理辅导老师,有一天她收到这样来信。尊敬的魏老师:您好!
我是小H。最近我感到很困惑,也许这是爱情,也许这是一段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我也不知道。我和她(暂时保密)彼此见面有一种欣喜,有一种温暖,我的心随着她的出现而颤动。我知道,她对我也有好感。有时我们一起吃饭,有时一起聊聊,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约会,我心中既高兴,又深感不安。我知道高考在即,也知道最近我的成绩有所下降,但我控制不住对她的想念。老师,帮帮我吧。
1.根据青少年早恋的分类,小H属于哪种类型?属于好奇型
2.小H的恋情具有早恋的什么特征?为什么?具有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往往充满了矛盾,既想与爱慕的异性单独解除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与痛苦并存。3.如何对小H进行心理辅导?青少年的早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家长和老师应正视青少年早恋存在的事实,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因势利导,施以人性化管理,使他们平稳、安全的度过人生的青春期。
(一)正视早恋,对于青春期的情感,家长和教师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青春期的情感是稚嫩的,也是美丽的。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伙在那个和教师要对早恋的情感表示真诚的理解和尊重,在实现情感沟通的基础上1
不断施以关心和诱导,将他们的恋情转变以异性的友情。晓之以理,则要加强审美教育,让他们明白青春期的情感是人生最纯洁的一种情感,要学会珍惜,同时,要耐心地启发他们珍惜青春大好时光,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努力实现成功又幸福的人生。
(三)丰富课余生活。青少年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他们不仅有本能的生理需要,也有丰富的精神需要,所以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青少年去追求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操,同事使他们有机会并有意义地释放自己的青春能量。
(四)鼓励异性正常交往。对青少年应施以人性化的尊重教育,鼓励他们实现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学习应多开展异性集体活动,提供合适的异性活动场所,集体活动中,还可以巧妙的利用舆论和同伴间的相互牵制,从而使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的交往能够健康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计20分)
魏老师是某中学的心理辅导老师,有一天,她收到这样一封来信。尊敬的魏老师:
您好!
我是小H,最近我感到很困惑,也许这就是爱情,也许这是一段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我也不知道。我和她彼此见面有一种欣喜,有一种温暖,我的心随着她的出现而颤动。我知道,她对我也有好感。有时我们一起吃饭,有时一起聊天,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约会,我心中既高兴,又深感不安。我知道高考在即,也知道最近我的成绩有所下降,但我控制不住对她的相念。老师,帮帮我吧。
(注:小H是高三某班班长,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他一直梦想着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
个案分析:
小H是个比较成熟的男孩子,他的情感属于爱慕型的早恋。这种早恋的最大特点是朦胧性和矛盾性。小H一方面感受到和对方在一起时的欣喜、温暖、心动,另一方面又因为影响了学业而深感焦虑与不安。小H已经觉察到了这份情感对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分散他学习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所以他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
对小H的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肯定他情感的真诚,同时肯定他的求助行为;
第二,帮助他认识早恋情感产生的原因; 第三,帮助他分析早恋的利和弊,(或者可以在心理辅导课上进行中学生恋爱的利弊讨论);
第四,引导他自己做出决定,如何处理这份情感。(如:要从各自的未来发展考虑,暂时把这份情感藏在心里,等考上大学再续前缘。)
案例分析案例:某一学生,男,16岁,他自述:“看到我的同龄人都长得又高又大,而我又矮又小,这成了我最大的烦恼。我的重量才30公斤,一个人瘦得太过分了,所以,我有许多绰号:“小排骨”、“小萝卜头”等。别的男同学有一副强壮的体格,各方面都占优势,我却败在下风。人矮小,给我带来许多不便,体育不及格,老师看了直摇头。”在这种情况下,该生显得怯懦、退缩。
请你判断一下该生的问题,你的看法如何?请你提出对该学生的辅导策略。
答:怯懦是指胆怯、懦弱、拘谨的心理表现缺陷。通常表现为害怕困难,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际,性格软弱。平
时寡言少语,行动拘束,容易逆来顺受和屈从他人;遇事退缩,极其胆小怕事,不愿冒半点风险;遇到困难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受到挫折则易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从某种程度上讲,青少年也需要有一点自我约束,也应有“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但是如果过分拘谨,交往处事时就会躲躲闪闪,手足无措,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给人留下软弱无能、畏难怕事的印象。怯懦也是一种恐惧,害怕,适当的害怕还是必要的,极其害怕,恐惧,那就是恐怖症。
怎样调整呢?
一是理解青少年的感受。怯懦青少年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比较敏感,容易受伤,所以,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我们要以真挚的感情对待他们,避免于公开场合批评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是建立青少年的信任。如果青少年的怯懦来自“畏人症”,我们就应该消除青少年对他人的恐惧,建立青少年对别人的信任。充分信任青少年,并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这种信任。青少年越是被信任就越能信任别人。信任是亲近的基础,让青少年从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开始,转变对别人的畏惧态度。三是做最好的听众。有的青少年其实特别想说话,想表述自己的意见,可是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免不了会被人打断或取笑,时间久了,就会回避谈话类活动和人多的场合。这样的青少年有时会在不被人注意时自言自语。因此,老师应耐心倾听青少年的发言,做最好的听众,让青少年能够在老师的专心倾听下,消除恐惧心理,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四是拓展交往的经验。应当特别关注他们这方面的需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以及小组的各种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拓展青少年交往经验的方法非常多,在学校生活、班级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要避免一些优胜劣汰的高度竞争活动。五是树立青少年的自信心。要善于发现青少年的闪光点,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即使最胆小怯懦的青少年,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家长老师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大的表扬鼓励。不要对青少年有过高的期望值,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的点滴进步,以此来改变他的怯懦行为习惯。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青少年树立自信也很重要。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青少年如果能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同时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青少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
六是家长减少或停止对孩子的一切干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要养成耐心听取孩子意见的习惯。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突然对孩子发脾气,或因情绪不好拿孩子出气,那么父母应共同找出原因,努力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克服怯懦的法则:
一是径直迎着别人走上去,好像他欠了你的钱。
二是训练自己盯住对方的鼻梁,让人感到你在正视他的眼睛。
三是开口时声音宏亮,结束时也会强有力;相反,开始软弱,那么闭嘴时也就软弱。四是有时,为了在喧哗中让别人听见,有必要轻轻讲话。
五是学会适时地保持沉默,以迫使对方讲话。
六是会见一位陌生人之前,先列一个话题单子。
七是熟记演讲的首尾,那么你从头至尾都会口若悬河。
八是想方设法接触伟人。和比自己年纪大,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这样,你会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观察强者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增强信心。
九是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实践克服怯懦的方法。十是注意,这些只是窍门与法则。首先还需精通本职工作,有能力才会有信心,也才有自做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
案例分析题(本题14分)
36.李XX(男,高二)自述:
我平时酷爱体育活动,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县等各级别的比赛,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我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水平,老师有意安排王XX和我同桌,让我们结成学习对子,并嘱咐王XX帮助我提高学习成绩。但我自认为是校队主力,王XX应该主动给我补课,“巴结”我才对,结果我们的合作很不愉快。我开始在背后对他说长道短。比如,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会在背后不屑地说他“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他在区级数学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我认为他的成绩仅属于个人行为,不值得表彰,而校篮球队在区赛中取得的冠军才是值得隆重表彰的。我还经常使“坏”,为了扰乱王XX听课,我在上课时故意找话题和他聊,有时甚至把他的笔记本、作业本藏起来,让老师以为他偷懒。只要王XX主动帮助同学或班上做好事,我心里就不舒服,就要找他的“茬子”,说他爱出风头,表现自己。我的队友批评我“嫉妒之心太重,不像个男子汉”,不少“铁哥们”也在逐渐疏远我。我开始觉得是自己不对了,自己有心理问题了,觉得自己变得很可怕,为此感到很痛苦„„老师,你帮帮我吧。
1.李某存在哪些情绪问题?
2.分析李某存在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3.请你谈谈如何对李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李某存在着较强的嫉妒心理。他的嫉妒心理就是将自己的体育优胜与王某的品学兼优进行错误比较,使自己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从而带来心理障碍。
分析李某的嫉妒心理,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自知之明,只见自己所长,不见自己所短,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二是好胜心极强,处处都想取胜,事事都想占上风;三是心胸狭窄,缺乏修养。
嫉妒心理人皆有之,适度的嫉妒可以催人奋进,赶超先进;反之,嫉妒心过重,就会害人害己。对其嫉妒心理的辅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帮助他认识嫉妒心理可能带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二是帮助他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真正了解自己。在评价自己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不足,做到自知之明,摆正位置。三是帮助他学会自我反省和换位思考。四是指导他和王某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建立2
良好的同学关系。
36.某活动课第一个上讲台的是一个男孩子,他的图画是一双大拳头。教师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给我们听听好吗?”这个男孩子说:“我长期受人欺负,我希望自己有一双巨大的拳头。”他个子瘦小,秉性较弱.说到这里几乎哭了。教师让同学们给他“出主意”,一个女孩子站起来劝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有同学说;“把学习搞好,只想打架不好”;等。这时,你面对这样一个当事人,将作出怎样的分析和适当的辅导。
对此,教师的指导有相当的难度,与思品教育比较,难度如下。(1)渴望有一双大拳头,是不是想打架?而打架是不对的,学校教育不但不支持,还要予以制止,对此,心理辅导切入的角度是什么?(2)有同学劝他“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孩子长期受人欺负,还能够劝他再“退一步”吗?再退后的结果是什么?(3)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仅仅中等,通过“把学习搞好”来实现强者的渴望,有多大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不大,又如何进行具体指导?(4)小学生处理同伴关系仅依靠“告诉老师”,这对他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发展是有利的吗?如果教师使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对这个男孩子的人际适应指导,会犯根本性的错误。那么,符合心理健康辅导原则的具体指导是什么?针对这个男孩子长期受人欺负,自卑,退缩,教师除了接纳、理解外,要着重指导人际适应,帮助建立心理支持系统,交给具体方法,而非单纯反对他去打架。教师不妨直接告诉孩子:“老欺负别人不好,人应该‘不欺善,也‘不怕恶’,有多种方法都可以使不受恶者欺负。”实际上要让这类孩子实现“不怕恶”,还有相当多的心理指导工作,因为纠正退缩行为的难度甚至大于纠正攻击行为。
36.张某,男某校初三年级学生.前段时间,觉得同班一位女生非常漂亮,仪表非常美,随时都想见她.后来觉得与她相爱了.那时,他们常常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好象有说不完的话.一到星期日,他们就千方百计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干什么,只要两人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开心.但不知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两人在一起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块玩也没什么兴致了.因此,张某问学校心理辅导员:“我和她是不是真有爱情呢?”辅导员:“.......” 问题:
(1)根据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来看,张某处于什么时期?
(2)根据青少年早恋的分类,张某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3)张某的恋情具有早恋的什么特征?为什么?
张某正处于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的异性好感期。他的情感属于爱慕型的早恋,这是一种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早恋。张某的恋情的最大特点是朦胧性和变异性。张某一方面感受到和对方在一起时“不管干什么,只要两人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开心”;另一方面又因为过段时间后,两人在一起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块玩也没什么兴致了。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早恋的情感呈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带有很大的变异性。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某学生,女,14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很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七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
2、原因分析:
A、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生都有极强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了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严重了。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还遭到弟弟的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喜欢学校的心理。
七年级是中学阶段的转折期,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谈话中知道,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给自己读幼儿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如此的脆弱和敏感。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我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家访。与孩子父母促膝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4、我建议她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才不会有所批评。努力学习是获得爱的基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懈努力你才会觉得世界是五彩,生命才有价值。
青少年心理健康 案例分析
董 涛
二道河子九年制学校
第四篇: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一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案例二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社会工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3)计划阶段。社会工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
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硬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法,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4)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5)评估阶段。社会工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此处,社会工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6)结案阶段。社会工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
(7)跟进服务。个案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的关注与关心。考试吧收集整理案例三
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力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抚养。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他饭。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女士面临下岗的成胁,而小亮的父亲则因为经商失败,开始拖延支付抚养费用。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亮在学校里也开始对同班同学使用暴力对待同班小朋友,并且经常撒谎,不交作业。作为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班主任要求你为小亮提供服务。问题
1.结合案例说明儿童的需要有哪些?
2.在上述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3.针对小亮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
洋的介入策略?答题要点
1.儿童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多维的需要,具体阐述如下:
(1)获得基本生活照顾和健康照顾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应当满足小亮在成长过程中基本生活和养育方面的需要。
(2)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应该给小亮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适当的管教环境。
(3)满足学习的需要。小亮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维护。
(4)满足娱乐与休闲的需要。小亮文化娱乐的基本需要应当被加以考虑。
(5)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培育小亮具有人际交往、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能力。
(6)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协助小亮建立自我认同,增进自我成长,促进社会性发展。(7)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小亮的人身安全、个人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2.本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其个体与环境(家庭、学校)方面加以分析:
(1)如何改善小亮的自卑、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2)如何改善离异家庭中小亮与母亲的关系,即改善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与打骂的情况;(3)如何改善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
(4)如何修正小亮在校的不良学习行为,以及使用暴力对待同学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2)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母亲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4)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修正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5)通过合理途径为小亮争取父亲的抚养费用,并且鼓励协助小亮的母亲找到一份工作。
案例四
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第一题答题要点:
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1)康复治疗的支持。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3.出院计划:
(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安抚病人的情绪;
(3)为病人出院后寻找社区资源来提供辅导和照顾。案例五
快乐山社区位于某市中心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他们大部分是退休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经济及健康情况都不错。除少数老人担任楼组长外,多数老人很少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旁正在建造五幢高层商品房,来了一批建筑工人。工人们每天都要穿过快乐山社区,来往于宿舍与工地之间。由于社区附近建筑工人多了,吸引了一些小商小贩。最近,快乐山社区连续发生3起人室盗窃事件,一些居民认为是外来人员大量穿行造成的,有人建议把社区靠近建筑工地的大门锁上。此建议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关乎社区安全和居民出行,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工作方法,发动社区老人参与解决上述问题。
问题: 1.本案例中,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过程目标是什么?
2.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以实现上述工作目标?
3.社会工作者在协助建立社区老人志愿者团体中可以采用哪些专业技术?
答题要点:1.任务目标:社区安全和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得到发展。
过程目标:(1)了解社区治安问题以及原因;
(2)动员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的治安工作。2.协助建立老人志愿者团体实现工作目标的步骤:(1)组成小组,共同商定活动方案,确立小组目标;(2)安排愿意参与治安活动的老人的工作时间和方法;(3)评估老年人治安工作的效果。
3.专业技术:倾听、引导、接纳、行为改善。
案例六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
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问题:1.刘某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是什么?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
3.下列说法中,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哪些?
a.社会工作者应该认同刘某的价值、尊严及社会权利 b.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刘某本身及其过去的犯罪事实 c.刘某的迟到可能是有原因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对刘某的问题作个别化处理
d.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既定安排,社会工作者应该要求刘某在任何情况下都准时参加
e.社会工作者应该相信刘某是可以改变的答题要点:1.(1)刘某面临的问题有:①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②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2)刘某的需要有:①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②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③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的专业技巧有:
①同感。社会工作者应通过阅读刘某的资料或与其接触,感受刘某所面对的情况,增进对刘某的认识和理解。
②诚恳。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在专业关系中始终保持诚恳的、开放的、真实的态度。
③温暖与尊重。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关心、关注刘某的一切,并能够向刘某传达这种情感。
④积极主动。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了对刘某有兴趣,关心他。3.符合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有:a、b、c、e。
案例七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
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
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问题:1.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
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
3.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4.从个人、小组和社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简要策略。
答题要点: 1.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家庭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是:(1)受到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
(2)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3)宏观环境的障碍使她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丽芬拥有的资源包括:
(1)个人资源:她比较吃苦耐劳,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种地、养猪、养牛,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比较有能力;(2)社会资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
3.基本原则:(1)承认丽芬是独立的个体,有她独特的生活经验;(2)承认社会上的权利分配不均及资源不足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使妇女处于不利的情况;(3)将妇女的困境提到社会改革的层面,视妇女问题为个人与社会运作失调的结果,而不应将问题个人化。4.策略:个人层面:认识自己的权益,提高自信和自强精神;小组层面:通过小组互动、小组经验、小组凝聚以及方案活动达到小组中妇女个人和小组问题的解决;社区层面:构建社区社会支持网络;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妇女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案例八
周日下午,某校初三(2)班1O多位同学结伴到郊外爬山。因天气突变,骤降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小军、小勇和小楠被冲下山坡。同学们一边报警,一边积极下坡营救。警察、家长和老师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2小时后发现了三人的遗体。大家非常悲伤,不少同学抱头痛哭。学校一边紧急处理相关事宜,一边积极安抚同学们的恐慌情绪。校长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与老师及社会工作者商量如何处理因此事引发的学生情绪困扰问题。
要求: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列明以学生为对象的危机干预内容。
答题要点: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其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二,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
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
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的身心平衡状态。危机干预的内容应包括:(1)限定目标;(2)提供支持;(3)培养自主能力。考试大收集整理
案例九
小安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后来因病退学,经治疗后出院,但是朋友和同学纷纷疏远了他,邻居也常在背后指指点点,小安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现在更加精神焦虑,陷入了情绪困扰,不得不经常吃药,但是社区缺乏相应的康复机构。小安后来又进入了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如今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他非常想尽快就业,但又缺乏专业技能。小安父母的精神压力也很大,没有信心也缺乏照顾小安的技巧,非常需要专业
力量的介入。
问题:
1、从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
2、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有哪些?
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如何设计“出院计划”的内容?
1、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小安康复的支持不足:社会支持包括正式支持系统和非正式支持系统,正式的包括社会工作者,医生等专业助人者,非正式的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等。案例上看,小安缺乏社会工作者和医生的专业支持,同时非正式系统同辈、邻居及社区的支持也不足。(我答题时,好像在专业社工和医生的正式支持上没答)
2、小安的需要:(我是结合青年人和生命历程的需要角度)1)医疗康复的需要,2)教育需要3)就业需要4)家庭生活需要5)社会交往需要6)恋爱婚姻需要7)价值实现需要
小安家人:1)情绪疏导技巧指导,压力释放需要 2)提供实用的医疗康复的知识、技能、资源的需要 3)了解小安的精神物质需求的指导和沟通技巧的需要 4)社区支持网络和资源的提供
3、出院计划:目的-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 具体包括-评估、给病人和家属情绪和教育性辅导、协调各项服务,包括居家照顾、营养服务、与病人的医疗保险公司打交道。转介服务为病人出院后寻找社区资源提供辅导、日间治疗、照顾者的服务等有助于病人维持健康状况。(我答题时,是用通用过程模式的计划模块做的,基本就是满足上面的需要,然后加了实施和评估两步)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_案例分析
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裕展希望小学
一、案例描述:
杨某某,女,12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都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六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
2、原因分析:
A、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生都有极强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其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 1 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严重了。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还遭到弟弟的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喜欢学校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转折期,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谈话中知道,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让自己读幼儿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如此的脆弱和敏感。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我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家访。与孩子父母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4、我建议她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才不会有所批评。努力学习是获得爱的基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懈努力你才会觉得世界是五彩,生命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