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贤局长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

时间:2019-05-15 05:1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生贤局长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生贤局长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

第一篇:——周生贤局长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

采取最严格的措施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周生贤局长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

今天,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会聚北京,参加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共商我国环境与发展大计,重点就水污染防治问题进行研讨,这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代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莅临此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水乃生命之源,世界万物之本,文明兴衰之根。人类文明的进程表明,民族的强盛、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发展,无不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汹涌澎湃的尼罗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的荣枯消长直接影响到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古希腊文化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滋润着绚丽而厚重的中华文明。可以说,是水孕育了人类,是水支撑着人类文明的浩瀚进程。中国自古就有敬水、爱水、以水为友的传统,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堂联)等,无一不闪耀着先哲们“人水和谐”的理念和“水文化”的光辉。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重复着同一个故事:文明因水而兴,随水而迁,因水源枯竭而废。当今社会,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繁荣程度也与水的状况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饮水用水安全。随着人口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保障群众健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依法关闭、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削减水污染负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900余座,城镇污水处理率近60%。经过“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以来的不懈努力,淮河、辽河等重点流域严重污染的状况有所缓解,三峡库区蓄水后干流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力量开展了饮用水源专项执法检查,全国共关闭和搬迁危及水源安全的污染源1400多个,取缔了近300个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总体上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了城镇供水安全,减缓了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

应该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总量,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

一是水污染状况相当严重。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量537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1.0%;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91.3万吨,比2006年同比增长0.24%,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国家监测的744个断面中,劣五类的近三分之一,重点流域超过40%的断面水质未达到治理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不少地方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

二是湖泊富营养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十分突出。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三是工业和城乡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

四是水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五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六是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调。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是在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治污模式的反思和调整,是在总结发达国家水环境治理经验,借鉴社会治理实践,充分尊重江河湖海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理思路和对策。通过给予江河湖海人文关怀,恢复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环境基础。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是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喝的水却是不合格的,生活的环境是污水横流的,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危害,这就违背了发展的初衷。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就是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社会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是一些江河湖海环境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电力等部分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增长偏快,增加值合计增长20.1%。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将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必须控制“两高一资”产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排污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必须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环境保护的历史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史。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充分融合。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就是要以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做到以环境准入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必须全面实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上游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中下游的环境质量,局部的生态保护关系到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地区的系统工程,需从流域全局出发统筹考虑、综合治理。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必须实行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全面治理,实现上游、中游、下游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分配,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以及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谐推进。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对江河湖海实施休养生息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财政收入3.93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太湖流域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已经完全具备了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实力。

休养生息绝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地进取,不是迟滞,而是蓄积。要通过江河湖海的休养生息,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强大压力,引导各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解水环境的压力。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关键要落实好以下六项政策措施:

(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四)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

(五)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六)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生命之水,期待每个人用心呵护;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继续支持水污染防治工作,知情出力,献计献策,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认 清 形 势 把 握 机 遇

开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局面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 杨 岳

2010年8月26日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八月的银川,稻熟谷香,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也迎来了第三个收获季。

欢迎大家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感谢大家对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的关注和支持!

三年来,从滨城青岛,到边城黑河,再到塞上银川,我们一路走来。我们是研讨者,是实践者,是创新者,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组织一起,风雨兼程,执着前行!

今天,我们相聚在富饶美丽的塞上明珠——银川,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议题。我想,议题本身就预示着今日中国社会体制的一种创新和进步,预示着中国社会组织的一种进取和追求。

我们刚刚经历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此刻,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组织也正在实现质的跨越。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些都需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的一个新任务和新要求,也是社会组织的一个新机遇和新挑战。

如何科学判断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特征,如何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些想法和思考,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对社会组织外部发展环境的几个基本判断

在当前社会组织的外部发展环境中,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创新实践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形成强大的外部推力,一种是来自社会转型变革的改革推动力,一种是来自中央政府决策的政策推动力,一种是来自基层探索创新的实践推动力,这三种力量上下互动、内外相应,正在形成一股合力。对社会组织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性发展机遇正在呈现,我国的社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

判断一:社会转型变革中的社会改革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进程中,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集中、更加突出,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增多,新的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大量增加,新的社会事务大量累积,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社会服务重心前移,社会治理主体多元,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近年来正面临着社会改革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持续累积,潜在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安全问题逐步显现,整个社会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期待越来越高,对改善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和新底层公众、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排除社会心理障碍、化解社会各类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满足这些刚性的社会功能性服务需求,让社会更富有和谐性、包容性、多样性和承受力,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题。显然,以政府主导、全面包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功能,提高社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多元发展需求,正在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判断二:政府决策导向中的社会创新推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组织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外围空间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中央对社会改革和社会创新的整体布局谋篇中,从理念到体制,从政策到措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成为宏观社会政策的重要导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社会组织工作提出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2009年中央全面开展了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而又开展了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中央政府又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并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多个研究机构及有关部委开展了多种形式针对社会组织的专题调研活动。这些宏观政策导向和推进社会创新实践,层次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对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决心和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中央的政策导向看,一个鲜明而又强烈的信号呼之欲出。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党委领导、社会监督、组织自律的社会组织管理格局;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谐有序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这是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中社会组织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判断三:各地探索创新中的社会实践推力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民间推动下,各地围绕社会组织所进行的改革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形式之多,前所未有。

在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方面,以北京、广东为代表的“打破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已取得重大进展,以上海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已产生示范效应,以深圳为代表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已进入推广阶段,以南京、杭州、青岛为代表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模式”已被广为接受,以湖北为代表的“民办事业单位转制模式”已进入政府决策层面。

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社会公众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意识逐步提升;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意识、意愿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具有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公共责任的社会公众加入到社会组织中。具有非营利、非政府和志愿特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正在成为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实践需求态势看,在生态环保、社会养老、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民生领域,公众需求迫切,改善愿望强烈,政府压力较大。各地的实践探索表明,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力量、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沟通、发展社会公益、提高慈善意识、弘扬志愿精神、保障公民权益、提供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降低社会成本、重塑社会价值、扩大社会民主、增加社会认同、增强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初步显现了强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协助政府解决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诸多薄弱环节,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同,这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实践推动效应。

二、对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及参与机制的几个基本认识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选择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确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是党和政府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上所做出的方向性选择。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表明,我国在社会管理、社会创新和社会建设上的理念、架构、模式正在日趋明朗,日渐成熟,并在制度、意识和操作层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这些进展和变化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参与机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我就这三方面内容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认识一: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民间协同”的体制特征。改革开放后“行政吸纳社会”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正是基于现实国情的客观选择,在总体思路上具有前瞻性,其体现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正在实践的探索和检验中逐步显现。

从近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及玉树救灾与重建、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刚刚发生的舟曲救灾等活动中,我国社会组织在政府主导下“服务大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作用功能得以充分彰显,社会组织的这种体制优势较为突出,其强大社会感召力、组织力和凝聚力,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的社会组织软实力。

需要提醒的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长期形成的外部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突出,整体发展空间环境还不够宽松,社会组织的数量、质量及功能作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我国四位一体建设的需要,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发展进程也将是一个渐进的改革、创新和提高过程。当前,对困难和压力应保持清醒认识,对未来愿景则应充满信心。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趋势长期向好,尤其是随着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体制机制性制约因素将不断得到化解,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总体蓝图下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和活动空间,潜力无比巨大,作用无可替代。

认识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

在社会治理架构上,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适时提出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架构正在酝酿生成,这也为社会组织指明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路径和方向。

从理想和现实着眼,这种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是在政府主导下,使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其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政府着重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环境。社会组织协助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建设。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对社会组织加强培育扶持和进行能力建设。同时,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各自运行的领域和方式,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调。可以说,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是社会走向善治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种社会治理架构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之一,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事务进行参与式管理,必将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

认识三: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

在社会管理格局上,中央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构想。这种格局既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与善治理念,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客观实际。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念创新,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建立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当前,构建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政社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政府和社会组织双方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需求上的缺位和不足。对政府而言,首先要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地位和功能,确保社会组织不会被排斥在体制之外。同时,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政府把适于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转移给社会组织,并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对社会组织来说,则要通过找准角色定位,完善内部治理机制,确立自身的自主性和提高执行力,确保非营利性和社会公信力,真正成为政府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伙伴,与政府建立起一种长期的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为整个社会步入善治状态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对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广度、深度、范围上都远远不够,基本上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基于以上的几个判断和认识,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基础前提在于加强能力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组织要协同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和承担公共服务工作,提高整体素质和加强能力建设是基础和前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推动促进。政府加快制定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政策体系,在更广泛领域与社会组织开展深层次合作。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财税扶持减免政策,建立税收减免和优惠机制。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人才保障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诚信奖罚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提高社会公信力。要健全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评估,促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诚信建设。

二是组织自立自强。社会组织要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要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社会组织人才。要在内部制度、组织文化、人员素质、经费筹措、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筹措资金、项目运作、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

建议二:重点难点在于服务民生建设。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难点所在。当前的着力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的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组织体系,形成完善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网络。二是要明确基层管理和服务重点。要充分运用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协调机制、社会自治功能和社会调节的力量,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要在慈善、环保、教育、妇女、儿童等方面扩大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

三是要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居民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议三:创新突破在于加快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和保证。现行的社会组织有关政策和法律框架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实践,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已成当务之急。当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快修订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加快社会组织相关条例的修订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基础立法研究,提升社会组织法律地位,力争在制定有关社会组织的统一法律上取得突破,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主体资格、登记成立、活动原则、经费来源、税收待遇、监督管理、部门自律等内容,为制定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

二是加快制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以法规政策的形式,对政府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明确社会参与的组织架构、程序、监督机制、服务标准等,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安排。

同志们,朋友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开放、包容、自信、平等的中国,预示着社会组织发展的光明前景;一个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社会,记录着社会组织成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开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局面,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的现代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第三篇:在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上的致词

在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上的致词

何秉孟

2013-1-9 19:26:06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4期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4-0004-01

尊敬的俄总统副全权代表普罗斯佳科夫先生,尊敬的俄罗斯联邦各位州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参加论坛的两国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讲以下四点想法和意见:

第一,发展中俄区域合作的政治意义不可低估。中 俄两国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边境接壤4 000多公里的相邻大国、经济结构上具有优势互补关系的大国、具有共同根本利益的战略协作关系大国,两国发展区域合作对于巩固中俄传统友谊、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加快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政治意义。尤其是两国都面临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的威胁,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也面临本国犯罪问题的困扰,我们在区域合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加强在国家层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可或缺。对此,中俄两国各界有识之士都应在思想上有战略高度的认同,在行动上只争朝夕,积极推动中俄区域合作。

第二,发展中俄区域合作的经济前景非常广阔。有两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第一组数字是:2004年,中俄两国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增幅超过30%,其中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达到38亿美元,占中国对俄贸易总额近1/5。这些数字说明,黑龙江省是中国对俄贸易的第一大省,是中俄区域合作的第一大省。第二组数字是: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而中俄双边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不到2%,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不到10%。这同中俄两国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同中俄两国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也同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不相称。随着中俄东部地区边界的最后划定,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睦邻友好关系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展现出中俄两国区域之间的合作不仅将高于两国GDP的增长,也将高于对其他国家合作的增长的更加光明的前景。这也应该成为两国有眼光的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共识。

第三,发展中俄区域合作的模式创新至关重要。中俄两国区域合作要取得重大突破,关键是学习借鉴世界多国经验建立创新的合作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出口加工区的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区的模式以及保税区、免税区的模式,等等。中俄两国要在国家层面上扩大合作,建立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就应该借鉴世界一切行之有效的地区合作模式,首先在中俄远东和东北区域之间进行大胆试验,取得经验,再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和扩展;我们应从中俄两国区域合作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有中俄区域合作特色的新模式。

第四,发展中俄区域合作的理论支撑亟待加强。中俄区域合作的光明前景与巨大潜力,既为两国企业家发展合作创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两国专家学者理论研究搭建了巨大的舞台。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现有1 500多名高级研究人员,拥有学科齐全、学风优良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我们愿意围绕发展中俄区域合作这一主题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联合与协作,愿意与中国地方一流社科研究机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加强科研合作,也愿意与俄罗斯有志于中俄区域合作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为发展中俄区域合作,为黑龙江省实施对俄合作战略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建议。

如果说,俄罗斯的繁荣有赖于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的繁荣有赖于同中国的合作;也可以说,中国的振兴寄希望于东北,而东北的振兴寄希望于同俄罗斯的合作。总之,中俄区域合作是一篇互利双赢的大文章,也是一篇丰富多彩的大课题,更是一座亟待开发的理论“宝库”。我想,做好大文章、完成大课题,开发“大宝库”,正是举办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的根本宗旨之所在。因此,我祝愿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论坛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

(何秉孟: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

第四篇:副委员长在第三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提纲

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村镇

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出席这次论坛并和各位来宾进行广泛交流!

自2007年3月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以来,如今已走过了三个春秋,截至2009年末,银监会已核准开业17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吸收股金共计70亿元,吸收存款269亿元,贷款余额已达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达5.1万户,贷款余额65.5亿元;小企业贷款5000万户,贷款余额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和50.4%。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民贷款难、支持农户和小企业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现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仍十分有限,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进一步扩大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仍然非常必要。为此,银监会制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发展规划》,计划自2009-2011年的三年间,在全国35个省(区、市,西藏除外)、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今年是三年规划的第二年,可谓是村镇银行布局农村市场的攻坚之年。为避免三年规划“落空”,银监会今年将新批设立99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700余家,接近去年增量的十几倍。

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国务院及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首先,村镇银行等新型农 1

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在国务院这一新政策的指引下,银监会也表示,要进一步调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在建立有效风险制度的前提之下,加大民间资本对县域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其中特别提到,将允许资产管理公司设立村镇银行,还将适当放宽法人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最低持股比例限制。这虽不表示民间资本可立即获得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实际控制人资格,实际上,村镇银行从试点推广到现在三年多,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机制建设、业务体系、盈利模式、风控手段、制度环境都还不成熟,短期内让民营资本成为村镇银行控股方不现实,但这至少表示,村镇银行的发起机构包括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法人银行股东持股比例可低于20%,民间资本将有更大的持股空间。其次,村镇银行经营模式进一步多元化。对设立30家或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银监会将允许其探索组建控股公司;银行可在中西部地区尝试设立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其中总行可设在中部的老少边穷地级市,以及西部除省会城市外地市。允许设立市级村镇银行,等于拓宽了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即从以往只能在一个县变为多个县,客户群体扩大,经营风险随之降低。同时,银监会还允许设立1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银行设立管理总部,且不受区域限制。管理总部可以设在发起村镇银行较多的地区,也可以设在发起银行总行所在地区,甚至可以设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主要是为方便管理,降低成本。再有,业务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松动。原来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超过资本净额5%、对同一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不超过资本净额10%的规定都相应提高5个百分点。如此一来,村镇银行对单一客户的业务拓展困境将有所缓解。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各有关方面要逐步加大对县域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将扶持政策逐步从机构的扶持调整到面向县域涉农业务支持。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放宽涉农贷款业务呆账核销条件;授权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业务重组和减免;允许涉农贷款业务税前提取贷款实施准备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等。

当然,光有国家的财税等政策的支持还不够,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及时总结经营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达到激活县域金融服务的目的。

本次论坛以“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经营能力”为主题,围绕“村镇银行商业化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有效衔接”、“村镇银行风险控制与有效监管”等问题展开重点研讨和交流,对推进村镇银行的大发展意义重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希望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大发展,真正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支中坚力量!

第五篇:于冲局长在莱芜“雪野围炉”中国旅游未来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于冲局长在莱芜“雪野围炉”中国旅游未来发展论坛

上的讲话

旅游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

“旅游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是我对未来5-10年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它既包含了对未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充满了自信,也包含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会让城市和生活更加美好充满了信心。因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综合体现在推动城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上。下面,我想用八个关键词说明我对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关于“旅游让城市更美好”的几个关键词

(一)双重定位。产业定位反映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旅游业是目前国家确定的唯一具有战略性和支柱“双重”产业定位的重要产业。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41号文件,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只是提出“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纺织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业、轻工业等,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持产业。城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集合体,旅游业的“双重”产业定位,对于引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从生产型向消费型、从加工型向服务型提升,形成以服务业主导的城市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二)宜居宜游。城市是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载体,是居民和游客共同的生活空间。目前,许多城市年接待游客人次达到城市常驻人口的数倍甚至十几倍。早在2009年,山东省委就明确提出:“城市不仅要为居民服务,也要为游客服务”。因此,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仅要考虑居民的需要,也要考虑游客的需要,将城市旅游综合体、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为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山东率先出台了《山东省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已经作为山东省地方标准在全省发布实施)。在落实过程中,我们强调: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是公共服务设施,要像教育、卫生、体育设施那样,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使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走上快车道。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宜居加宜游”的城市发展理念使城市文化得到了传承、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使城市更加美好。目前,山东省省辖17个地级市全部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增量消费。增量消费相对于存量消费,是存量消费等基础性消费之外的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属于弹性消费部分,是扩大消费的重点。以春节为例:节前,人们集中消费,置办年货,节后长时期萧条,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消费需求已经超前预支了。旅游消费是增量消费,是外地人在当地真金白银的消费,可以直接带动文化、交通、商贸、餐饮、住宿业消费。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增量消费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

(四)观光度假。在“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国人都会以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为榜样,以游遍名山大川为荣,喜欢观光式的旅游方式。我认为,在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种趋势。可以预测未来5-10年,中国旅游将仍然以观光旅游为主,即使部分消费者进入休闲度假时代,中国人的休闲度假也不会像国外人那样,光呆在一个地方晒太阳、喝啤酒,他们还是喜欢到周边走走看看,观光景区仍然是度假设施的吸引物。在形成观光优势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休闲度假,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会让城市更有魅力。

关于“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几个关键词

(五)幸福指数。旅游是民生产业,是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旅游让人健康、快乐、让人精神需求得到满足。首先,旅游有益于健康。有关专家研究,人类疾病中有50%—80%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在我国,也开始面临过度劳动的困扰,“过劳死”、“亚健康”等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现实威胁。德国健康杂志曾经报道:人类60%—70%的疾病可以借助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休闲方式得以自愈。因此,开发积极的休闲旅游方式,是缓解心理压力,实现身心协调,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第二,休闲旅游满足精神需求。现代社会,物质固然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但不是唯一的幸福源泉。近年来,中国历次幸福指数测评得分最高的不是上海、北京、深圳这些经济最富裕的城市,而是杭州、成都这些以休闲生活见长的城市。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过去以最快化的速度追求最大化物质利益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相反,却使人沦为了物质和时间的奴隶,使人的生活陷入了焦虑和被操纵的尴尬境地。

(六)带薪休假。国务院已于2007年12月发布了《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但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看,落实得不够好,特别是企业基本上没有落实。旅游休闲度假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闲。去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山东更是超过了7000美元。从有钱的角度看,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旅游时代;从有“闲”的角度看,目前全年只有2个为期7天的“黄金周”可以集中出游,但又人满为患,旅游质量不高,其余45个为期2天的小周末和5个为期3天的大周末又走不远,也休不好假,而落实了带薪休假制度,加上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可以形成个人可以支配的2—3个黄金周的休闲时间。因此,我认为,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之日,就是中国旅游业大发展之时。

(七)银发旅游。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旅游方兴未艾。未来几年,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将陆续退休。这一代人受过“文革”的磨难,下过乡、扛过枪,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有强烈的旅游愿望,但没有时间去旅游。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应该是改革开放成果受益

者。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连续调整退休人员工资,使他们退下来以后既有“钱”也有“闲”。他们很多人都有游遍中国、周游世界的愿望和目标。

(八)好客山东。“好客山东”是山东旅游的品牌,也是9579万山东人对外作出的庄严承诺。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导居民人人践行“好客”文化,做“好客山东”的文明使者,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另一方面,将“好客”服务上升到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与省文明办共同出台了《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首先在交通、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行业推行“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擦亮“好客山东”的服务窗口,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启动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引起各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省政府领导明确要求,各地要充分运用调查结果指导城市旅游综合环境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整合部门资源和职能形成工作合作,不断提升城市游客满意度。第三,旅游行业率先垂范,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开展了“微笑迎宾、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基本服务规范达标活动。今年二季度,游客对山东旅游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3%,旅游者在体验齐鲁文化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好客山东”的热情服务,真正做到了旅游让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下载——周生贤局长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生贤局长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