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月光下的父亲(含5篇)

时间:2019-05-15 05:2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赵波:月光下的父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赵波:月光下的父亲》。

第一篇:赵波:月光下的父亲

赵波:月光下的父亲

2015年3月8日《今晚报》今晚副刊

月光下的父亲

赵波

新浪微博上有人给自己取名字:每块肉都有他的脾气。这个名字让我想到父亲。

父亲是九月出生的处女座,很有脾气的一个人,挑剔,清高,喜欢独来独往。

我遗传了父亲的孤傲,于是这辈子没叫过他一声爸爸,那些年,在还没有离开家去上海读书的时候,我跟他都是待在自己的房间做着各自的事情。父亲有时候也会在阳台上吹笛子,保留曲目大概是《绿岛小夜曲》和《美丽的草原》之类。

母亲在单位的话,父亲也会在中午下厨做番茄炒鸡蛋,下两碗面,然后端到餐桌上对着空气喊吃饭,我一般像个不苟言笑的战士,在他的对面坐下,端起碗,严肃地开始吃面,处女座的他会发点牢骚训斥我什么,我面不改色,任他说,也不辩驳,把该吃的吃完,继续回自己的房间。那时,家里一共就两个房间,他和母亲,我和小我八岁的弟弟。我们待在自己的房间,互相不串门。只有母亲像个和事佬一般,周旋于酷酷的丈夫和同样酷酷的女儿之间。

也不知道我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矛盾,就是互相看不顺眼。在逆反的青春期,我写诗渴望谈恋爱走出家庭远走高飞。后来果然也是早早地走到如此人生,过早离家,从江苏常州去了深圳和上海读书,又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和他关系不错的时光,是上海那五年结婚后的日子,每年春节,前夫都陪我到常州过年,我和父亲不说话,但前夫和他却能一起吃菜一道喝酒,谈天说地。前夫比我大十六岁,做文学评论,这俩人酒后谈文学还挺热火朝天。那几年,父亲在阳台上种了无数的花,从月季到牡丹,开得红火。母亲养了一条叫京京的京巴狗,还有一只鹦鹉和两只小乌龟。他们用海陆空的丰盈架势,每年等待、迎接我和前夫的每次探亲。那大概是我和父亲关系的黄金时代。

可惜我毕竟还是一个不省心的人,没有满足父亲的渴望走他希望我走的路。他希望我的不过也就是和夫婿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有酒有烟带着孩子,在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中看望他。我却在上海继续闹独立,婚姻解体再一次远走高飞独自去了北京。

父亲以我为耻,家里的花也没心情侍弄,阳台显得萧条起来。我独自回常州探亲,只有母亲带着京京走出很远为我送行。父亲不能理解我要追求什么。我们继续冷战。直到2008年,一个意外带走了母亲的生命,还有最后岁月里的父亲。

我再也没有机会用自己出版的那些书来告慰他了。

如果他的生命重来,我想低头,告诉他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倔强地和他相处。他给了我生命,用自己单位里分的两室一厅,养育了我和弟弟的青少年时光。我是多么应该感谢他。

昨天晚上,北京的编剧哥们儿全勇先,在他的微博里写了一段文字:爸去世整整一周年了。我和我的爸爸都是那种耻于表达感情的人。他永远那么威严,我永远那么倔强。有一年我得了病,他每天都榨菜汁给我喝。早上醒来一个盛满菜汁的大碗就在桌子上放着,从不当面给我„„如果时光倒流,真想好好拥抱他一次,叫他一声亲爱的老爸,爷俩都换一种充满温情的活法。

中国有多少相似的不懂正确表达感情的家庭——父子、父女,甚至夫妻?

昨夜天上有一轮弯月,明亮温柔地映照人间,映照着所有只有失去才知道感伤的男女。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心与悲心的真正本质》里说:我常自忖月亮是爱的守护者,代表爱所具有的持久特质及那份人与人之间慈悲喜舍的缘分。即使我们无法相聚一起,但在看到空中月亮时,无论我们是否共处一地,无论我们多久没见面,透过月亮这个媒介,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爱,以及彼此之间的爱—— 但愿我们和所有父母那些没有沟通好的爱恨,都在月光之下得到宽恕。

新嫁娘

叶倾城

难怪每桩童话故事都要以盛大婚礼为结局:花束、金银纸屑、新娘的婚纱如云如雾,把她衬成了仙子。那一年,带四岁的女儿小年去参加远房亲戚的婚礼,她一直很兴奋:“公主,公主!”指指点点:新娘是,穿着小礼服的伴娘也是,送嫁的姐妹团都是,迪斯尼七公主般花团锦簇。宴席上,小年不停问我:“妈妈,什么时候跳舞呀?”她天真地以为,会像每一部动画片,王子与公主翩翩起舞,幸福定格在那一瞬。

吃得差不多了,新娘换了中式小凤仙装过来敬酒,小年真心沮丧,悄悄对我说:“公主变服务员了。”我赶紧捂她嘴。可不是,那大红、刺绣、龙凤、高领、对襟,全是最俗丽的中式元素,服务员、迎宾员,最容易穿成那样。

白纱礼服与白西服都是脱离现实的,不折不扣,专为婚礼、盛事准备。那一刻她与他不染尘垢,万众瞩目,无论多么平凡卑微的男与女,此时都是宇宙中心。全世界女子对婚纱都有相似渴求,美国的肥皂剧、日本的晨间剧,甚至也门少女的自传,都有相似情节:小女孩在八九岁时,看到橱窗里穿在塑料模特儿身上凹凸有致的白纱礼服,顿时入了迷:这就是童话故事里的仙女呀。已婚的姐姐告诉她:你结婚的那一天,也会有这样一件白纱。她从此开始憧憬:盛大宴会、巧克力、钻戒、珠宝、新房子——新天新地新生活。在音乐声中,着白纱的她,从父亲的小公主一步步,变成丈夫的小皇后。

后来,小年在纸上仔仔细细,画了一个又一个新嫁娘,都是一袭白纱,眼眸画成两颗星,是闪亮的喜悦与渴望。但中式礼服,正如她的童言无忌,像服务员。而家庭服务员,几乎是每位中国妻子的定位。新婚三日,就要洗手做羹汤——漫长的家务劳动开始了。传统中国家庭的一日三餐、四季衣服,全靠主妇的一双手。现在主张同工同酬,可能更糟糕,她白天要应对老板与客户,下班后伺候公婆丈夫与小孩。她若是停手,全家就得停嘴,越逢年过节越是她忙的时候。

传统中式服装到底是怎么变成服务行业标配的?这大致是基于我们民族的淳朴天性:我们并无为节日特意设计的礼服,过年的最高标准就是一套新衣服。新嫁娘的红袄红裙,以中国人的节俭,是不可能让它久藏箱底的,会很自然地穿出来干活做饭,要么就改为了小孩衣被,总之,都会慢慢穿旧,渐渐洗破,千疮百孔,如人生。

中国媳妇,不易为。

“活婆惜”杨曼华

潘侠风

天津素有“曲艺之乡”美誉,近百年来,涌现出许多曲艺名家。而有些曾红极一时的艺人,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已不为人熟知。京韵大鼓老艺人杨曼华就是其中之一。

杨曼华(1927—2011),生于南京,长于天津。她的养父杨浩亭是著名大鼓教师,曾为“金嗓歌王”骆玉笙开蒙。杨浩亭出于对刘宝全京韵大鼓艺术的热爱,从杨曼华很小的时候,便着意要把女儿培养成刘派京韵大鼓传人。受家庭的影响,杨曼华九岁登台,后拜钟德海(刘宝全晚年弦师)为师,在老师的严格教授下,掌握了大量刘派经典曲目,迅速走红曲坛,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享誉津门的“一路诸侯”。1950年,杨曼华和刘宝瑞、苏文茂、高元钧等人赴香港演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方曲艺演员第一次赴港演出),1952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归国后,她先后加入天津市曲艺团、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后调到河北省工作,1961年回津后即离开舞台,此后五十年间再未续曲艺生涯。

杨曼华的刘派艺术主要得自钟德海的传授,又因杨浩亭的关系得以长期观摩“鼓王”刘宝全的演出,使她受益匪浅。后来在演出中,有幸得到“白发鼓王”白云鹏的赏识,并得其亲传,在上海还曾为张小轩“跨刀”(刘、白、张为京韵大鼓早期三大流派的创始人)。有这样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兼收并蓄、精益求精的艺术理念,奠定了她在京韵大鼓界较高的地位。

据同行和当年看过杨曼华演出的老观众回忆,杨曼华的嗓音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然而她却很懂得扬长避短、亮巧藏拙,注重用身段表演来弥补演唱上的不足。她的唱腔细腻妩媚,做工鲜活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在当时的京韵大鼓界独树一帜。她以《坐楼杀惜》和《活捉三郎》为“撒手锏”,充分发挥了女性的优势,把阎婆惜绮年玉貌、泼辣放荡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特别在演绎《坐楼杀惜》中“三哥哥短来,我那三哥哥长”一句时,她一改其他艺人平平带过的唱法,将这句唱腔处理得一波三折,与众不同,再加以手挥目送的身段表演,每唱至此必是“彩声直上干云霄”,她也凭借着这两段节目的出色发挥,被当时的报纸赋予“活婆惜”的雅号。

杨曼华离开舞台之后,很多曲艺名宿并没有忘记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艺人。骆玉笙、钟俊峰对她的生活都非常关心,马三立老先生晚年曾多次到杨曼华家中探望。杨曼华虽然没有亲传弟子,但对后学者从不保守,总是热情教授指点,很多刘派京韵大鼓的精髓与真谛,都是在她和问艺者的问答中得以传承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曾有演出和录音、录像的机会,但由于身体原因,始终未能实现。

2011年12月26日,杨曼华以84岁高龄在天津溘然长逝。由于较早离开舞台,她未能留下更多录音资料,只有在河北省工作时录制过一段《罗盛教》,不知现在是否还能找到。

女人如花

红酒提子

女人走在窄窄的走廊上,蓝色的地面不是瓷砖也不是木板,鞋跟踏在上面很安静。走廊不长,走完它却感觉要好久,一架轮椅驶过,女人贴向一侧,几乎和薄薄的暖气片齐平。闭起眼在黑暗里前进,左边屋子,患者更衣室里家属们吵嚷着敲击鼓膜。再往前又是幽深的寂静,掺杂着机器千篇一律的声音。这声音很细密,很微小,然而几十台机器中,属于自己丈夫的那个角落,血管扩张的撕裂声被无限放大。她触碰过丈夫做了“漏”的手腕,筋皮下的管子里,血的流速原来那样快。

一周三次,一次四小时。女人太熟悉这里的一切。春天秋天的时候她在院子里闲逛,无心赏花赏叶,就去主楼前的水池里看看金鱼。大厅的铁椅子那样冰,女人每次都去整形科坐软软的沙发。那里条件好,冬暖夏凉。其实,条件更好的是丈夫隔壁的更衣室,那里有单独的悬挂式空调。父母患病的中年家属嗑着瓜子打发时间,议论着谁家的老人何时离去。你知道吗?昨天又走了两个。可不是,听说其中一个才四十多岁,透着透着就这么没了。女人手心一紧,轻声走出了屋,随后快步奔向整形科紫色天鹅绒的沙发。粉红色的墙面,粉红色的地砖,女人喜欢这颜色,花朵的颜色让人很温暖。

不过渐渐地,女人不愿意来了。她看见一个健康的小姑娘,面部肿胀地来复查;她看见一个身材微胖的少妇,砸下几万元钱预约全身抽脂„„针头,刀刃,药水,女人每每想起这些就肠胃痉挛,她或许是嫉妒、羡慕着健康的身体,替自己的丈夫。

每周二的时候,女人去结账,领取化验单。六七年了,她拿到单子的手仍然在抖。那仿佛不是一张纸,而是活生生的人,丈夫的身体像一只提线木偶,被一组组数字的大小牵扯得高高低低。女人年纪不轻了,久坐久站后腰都会动不了。她关节不好,心脏也不好,可她没去查过。她不敢查,害怕真查出什么问题。很经常的,女人会想起在外地读书的女儿,她喜欢寒暑假女儿回来,陪着她在这院子里走走,聊聊天。

清明节女儿回了家,挽着女人的手说,妈妈,医院里的玉兰花都开败了。她挑了株艳丽的桃树给女人照了张相,摘下一朵桃花打趣地别在女人发髻说,妈妈,真好看。女人歪过头,看见手机屏幕里青丝白丝间的一片粉红。突然,她想去赏赏花。

对考勤机“卖萌”

逍遥

我有位摄影师朋友,与其说他热爱摄影,不如说他喜欢给MM拍照。就像《意外的恋爱时光》里演的,美女请摄影师给自己拍照,而这个“技术控宅男”很高兴,自己终于有机会摆布“肉食傲娇女”了,虽然一走出镜头她就横眉立目,提醒他:人家才不是给你“卖萌”,人家是要给高富帅男友制造千里求婚的惊喜。

如今的萝莉们都爱玩自拍,上千万像素的手机外加美图软件,拍出“卖萌嘟嘴剪刀手”太容易了。于是摄影师们压力山大,得考虑最佳光线、最佳角度,还要有创意、有个性,否则,要摄影师干吗?

有了人脸识别考勤机,管考勤的不用扛着设备到处跑,美女们就都乖乖送上门来,还唯恐跑慢了一步——晚一秒钟都不行。但我们单位的“考勤哥”说,他整理脸模照片时,并不像坐拥三千佳丽,却像兵马俑景点的管理员。你别说,想想考勤机里那些木然的表情,还真是和兵马俑神似。

在考勤机面前,再美的姑娘也不能像在单反相机前面那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除了我的同事小咪。她是不放弃任何一次自恋的机会的,她对着任何一块玻璃都要搔首弄姿,对着地上的一洼水也要整理一下头发。有一次,她为了把考勤机当成自个儿的手机,也是蛮拼的,但那台铁面无私的机器,将她的“嘟嘴剪刀手”扫描了无数遍,都拒绝认识她——小咪一看表,哎呀,不好,这是要迟到的节奏„„

天后宫香客“女尊男卑”

周利成天津的天后宫闻名华北地区,以祈福灵验著称。每逢初一、十五,前来进香的香客不仅有天津本地人,还有北京、河北、山东一带的百姓,更有一些南方的生意人。

天后娘娘是护佑海上船只平安的海神,因此早期香客以从事航运业和工商业的男性为主。据记载,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喜欢一炷香一炷香地烧,且在每个神像前都烧香。天津人性格粗犷,目标明确,多烧股香,以求日后生意红火、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但只为主神天后娘娘烧香,再为所求神灵进香。富贾巨商则讲究烧全香,即在宫内所有神灵前都进香,也称“满堂香”,以显示香客的虔诚和富有。

随着时代发展,天后娘娘由海神逐渐演变为保佑子嗣的神灵,到宫里“挂娃娃”的妇女成为香客的主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极重男权的云南人李发甲调任天津道,试图扭转男人不进天后宫的局面,在同年三月庙会期间发布命令,严禁妇女入庙进香。凡有妇女入庙者,老妇责其子,少妇责其夫,少女责其父。但相沿多年民俗,岂是一个天津道就能轻易改变的。结果不到一年的工夫,天后宫又恢复为妇女的天下。

庚子年后,天后宫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每逢大年除夕夜,娘娘宫中连宵香火不断。各院妓女倾巢而出,三三五五,相携入宫,降香求福。因为她们均着一色红衣,俨然梨园中的玉堂春,故而得名“满堂红”。她们来宫进香自然不为求子,有的是希望自己来年交好运,遇到一个好心的客人,自己能早日赎身嫁人;有的是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意,少挨鸨母打骂,多赚银钱;有的是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她们之所以在大年三十晚上到天后宫进香,主要是因为各家各户此时都阖家团聚,一家人包饺子、吃团圆饭,而她们多数则无家可归,留在妓院里孤身过年更觉凄凉,因此便到这里寻求精神寄托。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妓女们必须在天亮之前离开天后宫,为赶早烧初一头炷香的香客腾地儿。

一些放浪之士,早早就站在大殿月台之上等着观看这场面,迎风凌寒,一站就是几个时辰。更有一些纨绔少年,挤在妓女之中,以进香为名,等妓女伏身下拜时,他们也一同随之跪在妓女身旁,就像结婚仪式上的夫妻共拜天地,因此得名“拜天地”。有人遇有素日相识的妓女,还要互道新禧,说上几句拜年的话,借机叙叙旧情。人们管这些行为叫“娘娘宫站岗”。

进入民国后,天后宫香客“女尊男卑”的现象愈演愈烈。据1928年2月15日《北洋画报》记载,天后宫的正门和殿上分别贴有“男子不得入此门”“此处不准男子逗留”的布告。此后的皇会期间,规定男女香客分单日、双日进香。1936年,老天津举办最后一次皇会,女香客可以自由从正门任意出入,而男香客则只允许由左门入,右门出。

这种现象持续很久,直到解放后,天后宫香客才“男女平等”。

第二篇:月光下的父亲的故事

父亲出门的时候,月亮还没下山。父亲回家的时候,月亮早就上山了。

三五岁时,去镇上看杂技,父亲总把我扛在肩膀上。我的目光,可以穿越无数个黑压压的人头,十分清晰地看到那个放开双手,在圆铁桶里骑车的漂亮女人。看到一个猴子,穿着小孩子的花衣服,扭着屁股在地上推滚轮。还有大力士,赤裸着膀子,让一条粗大的蟒蛇,缠在身上。或者把石头搁在肚皮上,让人拿榔头敲开。杂技很精彩,每次我都看得手舞足蹈。我总把我看到的精彩场面,颠三倒四又挂一漏万地说给父亲听,父亲每回都听得乐呵呵的。

有次村里放电影,父亲回来晚,带我去时,已经在很后面了。人群一拨拨地把我与电影隔得十分遥远。父亲把我扛在肩上,我还是看不太清,父亲就把我举过头顶。问:“看到不?”我说看到了,看到了,正打得精彩,有人用一根辫子打败了一帮人。父亲听说好看。就高兴。嘿嘿地笑。父亲是农民,从他一笑,就可以看出来,一张笑脸,跟乡里的沙土一样朴实。父亲大概是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累了。举了没一会儿,又重新把我放回到了肩膀上。我不同意,正打到紧要关头,突然只看见人家的后脑勺了,那种失落感,至今想来,仍无可比拟。所以当时想都没想,一伸手,便拍父亲的脑袋。父亲于是又把我举过头顶。

回家的时候,我过足了瘾,兴奋地哼哼电影里的插曲。而母亲说,那晚,父亲睡在床上,也哼哼了一夜。平日里干活再累,也不至于累成这样子的。

以后上了学,人长大些,心也就大了,不再骑在父亲肩膀上到处逛荡。那时,父亲大概很忙,很少见到。晚上,吃完饭,在洋油灯下做完作业,还是不见父亲回来。有几次,作业多,做至半夜,才会看见父亲,踩着月光回来。一把锄头上,也亮锃锃地挂着月光。而早上,我几乎见不到父亲的影子。虽然我学习很用心,每次都能比其他的同学早到学校,可我还是早不过父亲。

有几年,为生计,父亲去钱塘江边扛石头。石头活,大概是一种最苦的力气活,不过工钱多,母亲说父亲苦着也就值了。想起来,那时候,父亲靠卖力气,来养活我们一家四口人,又要供我和姐上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自从去了江边,家里就很少见到父亲的影子。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竟然像上了晕的月亮,有些模模糊糊。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而儿子,却不是个好儿子。如今,月光早已悄悄爬过父亲的额,落满了头。

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比从前短了。而我的影子,长了。是父亲,用他的衰老,滋养了我的茁壮。我与父亲,不再仅仅是父与子的关系,而变作了两个男人的对视。我从父亲身上,看见我的未来,父亲从我身上,看到他的过去。父亲与我。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

第三篇:创建急先锋赵波

创 建 急 先 锋

——黑林小学赵波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自现代化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黑林小学文书赵波同志便成了一个大忙人。每次见到他,都是在跑步行进。为行走轻便,脚下专门换了一双布鞋。时时响起的手机铃声让他应接不暇。一年多的创建工作,使他本来就不胖的身体又消瘦了十来斤。他辛勤地劳动,赢来了领导、教师的一片称赞。

一、立足岗位,细致工作

文书的工作是琐碎而又繁重的。每天早晨,赵波老师早早来到学校,打扫卫生,准备好一天的工作。下午,整理好所有材料后,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为做好上级文件的收发工作,即使出门在外,也时时惦记着平台网络上的通知,想方设法查看,不让一个通知落下。为了更好的完成上传下达任务,他充分利用华网信息平台校务办公系统,及时传送上级文件精神。专门组织教干教师进行平台办公系统培训,使每一个教干都熟练掌握了平台的应用技术。

二、发挥特长,投身创建

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中,信息技术现代化是重中之重,赵波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技术特长,全力投入创建工作。放弃了休息日,加班加点,创造性开展工作,解决了很多难题。完小、教学点电脑陈旧,故障频发,他和中心校微机老师连续两个通宵,维修了电脑56台,充实了完小、教学点的机房,并且边维修边培训,使每所完小的机房

管理员都掌握了必备的电脑维护知识,为完小、教学点微机室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为发挥原有老电视的作用,他在淘宝选购了视频转换器,一个个教室亲自安装,一位位老师手把手培训,使完小、教学点的教室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的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创建工作的重头戏。宣传画册、展板、标语的设计与制作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他的头上。为做好宣传画册,他一张张照片翻看,精挑细选,历时一个月,翻阅了自2006年启动现代化创建以来的3000多张电子相片,眼睛累的直流眼泪,高质量完成了宣传画册的素材收集任务。精美的画册印刷出来后,让每个人都眼前一亮,交口称赞,真是一本好画册,全面反映了学校的创建成果。由于各校外墙粉刷出新,原有的标语全被覆盖,全镇各完小、教学点、幼儿园的大字标语共有20多条,300多个字。时间紧,任务重,他急中生智,采用投影的方法书写,美观、大方、迅速。两个多星期来,每天晚上,他都带着笔记本、投影仪,奔走在全镇各校。为选择一个好角度,甚至趴在脏兮兮的垃圾池上投影,一次一身泥,浑然不觉,只为一个好的效果。为建好中心小学的书法墙,他在广告公司一呆就是半夜,与设计师细心商讨,精心设计。喷绘完成后,他又冒雨配合粘贴,广告公司老板和设计师对他又是欢喜又是头疼。头疼的是他要求高,跟得紧,欢喜的是他有创意,踏实肯干。

三、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现代化创建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赵波老师作为一个文书,掌握着创建的各项数据。创建伊始,他就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

求,汇总整理好相关数据,报送校长室,指导各科室创建工作。平时积极动脑,为领导当好参谋,先后提出了笔记本发放与管理建议、教学点互联网建设建议、完小、教学点电视机改造使用等合理化建议,促进了学校创建工作的开展。

自今年6月,现代化创建工作进入倒计时,赵波同志就没有了双休日,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磨破了手、跑细了腿,现场评估过后,他累得挂起了吊瓶。“虽然自己累了点,但顺利通过了专家的现场评估,也值得了。”面对称赞,他笑着说道。“赵波,真是好样的!”领导、老师纷纷拍手称赞。

第四篇:赵明波读后感

这个月冯仑的《理想丰满》首先得说这是一本好书,我也看过网络上对这本书有很高很高的评价了。缺点当然好多,文风散漫,避重就轻,逻辑性差,表现欲强。但是作为思八达人这些都是小事,我们不会太关注这些负面的东西。事实上,只要自己向上不断成长和延伸就会有更高的理想和收获。

作者开篇就说,“站的越高,尿的越远”,意思大概是高瞻远瞩,远大理想,我想到的是“地位决定号召力”,冯先生乃商界奇才,才高八斗,文笔口才俱佳,拥趸无数,想不畅销都难。在思八达我们也要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其实也就是自己在思八达的一个战略规划。在2012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呢?2012年个人战略规划怎么样的来做呢?说到理想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可是真正的面对着自己新的一年的时候自己又在徘徊和迷茫,找不到那个光明的道路。2011年 已经过去了,我也收获不少,不论是从个人成长和业绩方面。2012 我要站立在什么样的位置呢?我后来看到了公司的战略规划书,我瞬间就找到了感觉,我要发展必须和公司走在一起,看着整体的规划,我自己也有了想法。在大多数人现时的状况不怎么样的状况下,冯先生带着我们谈谈理想,是一种运用的和体验的心态,究竟在任何状况下,我们都有选择心态的自由。还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丢失了自己,要学会用逆向的思维意识去考虑问题,理想固然可以丰满,但是也是支撑我不断进步的一个动力。《理想丰满》是部好书,没有做得到字字珠玑,但资料相对

饱满,作者带给了好多有好处的资料,我想这个都是作者的真实体验,因为他经历过了感受过了所以才有超杀伤力。例如说创业之初,合作的伙伴之中无论怎样争议,但应树立“不怀疑动机”的原则。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也是一样,和什么样的人合作就决定了你的未来在哪里?我以前听说过一句古话那就是:嫁给什么样的人你的命运就会不同。只有我站立一个更高的制高点,你才有话语权,你才有选择的自由,你才能生存。

所以不管书怎么样,但是为我所用的还是很多:

1、一种抄后路的思维意识,我们必须从逆向的思维,局外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从问题和事情中把握“势”

2、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来支撑着你的灵魂的,是你发动机的汽油。

第五篇:月光下的遐想专题

一、明确习作目标 月光下的遐想

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

2、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置身生活情境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齐朗诵李白的《静夜思》,去感受一下对月抒怀的情思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为触发点,吟诗赋词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烟笼寒水月笼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迷朦而清冷的秦淮秋夜图;“晓镜但愁云鬟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寄托了作者多么缠绵执著而又痛苦的情感,一轮寒月映衬出诗人心绪的凄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借中秋圆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感情是多么深沉„„ 我们沐浴着月光成长,在月光下放飞理想。孩提时代,与月亮赛跑,羡慕在广寒宫喝桂花酒的吴刚;童年时期,我们在月光下玩耍,捉迷藏,想着嫦娥与我们共舞;如今的我们一定有更多的感悟、遐思。同学们,既然如此,那何不让我们也来观察月亮,走近月亮,用心去感悟月亮呢!

三、自我感悟升格 “遐想”类的题目有一定难度,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前,首先要审清题意。“遐想”,《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释是:悠远的思索或想象。怎样把自己感悟、遐想付诸文字,写出一篇情文并茂的习作呢?下面,让我们从古人的诗词,今人的文章中去感悟。以月亮作题材的好文章,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同样面对头顶的一轮明月,李煜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哀叹,苏轼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达观,王昌龄借月抒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

再欣赏一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写月名段吧!月亮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春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影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缀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从古人的吟咏和朱自清的写月名段中,我们不难感悟到以下三点:

一是立意要深刻、独到。所谓悠远的思索,讲的就是立意的深刻周到。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浅层的感性认识上,对生活的分析,不能表面化,要深入思考事物的内涵,做到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二是构思要精巧、独特。文章的构思精巧、独特,这样才能达到“人人心中有,别人笔下无”的效果。怎样做到构思精巧独特?

本次作文,可采用的思路大体上有:

1、联想寄托。诗人们在“月”中寄托了无限情感,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兄弟之情。可就这些感情展开联想,讲述月夜发生的故事,如中秋赏月,元宵月夜等;或通过月景赞美生活,或与亲人游子联系起来,以此表达主题。

2、想象升华。关于月,中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天狗吃月等,可以从中取材,联系现实巧编故事。

3、变换视角。以月亮的全体视角虚构离奇故事,表达深刻主题,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文章。

三是抒情要自然、真切。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抒发心中的感情,感情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 1.直抒胸臆 2.寓情于景 3.融情于事 四、关键环节导练

我们感悟明确了“遐思”类文章的基本写作要求,并且学习了构思和抒情的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

1、展示你课外搜集的古今中外有关写月亮的诗词名句。参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醉不成欢惨将剧,别时茫茫漫江月。(白居易《琵琶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枚《泊秦淮》)晓镜但愁云鬟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清秋冷落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贞《生查子》)2.写月名段导读练习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望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享给月亮姑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者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子,也许,几年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摘自茹志娟《百合花》 导读练习:

这段中秋节的描写体现出 特点,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 的风俗画。

3、变换视角练习

口头交流,将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或对月球的介绍性文字,小组内资料共享。

五、动情快速作文

举头望明月,李白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苏轼吟出了“明月几时有” „„那一轮明月,勾起人们心中多少往事,引发人们多少遐想!就让那洒进窗口的几缕月光,托起我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最好能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六、紧扣要点评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写完了,现在请你读一读自己所写的文章,是否注意了以下三点: 一是立意要深刻、独到。二是构思要精巧,独特。三是抒情要自然,真切。评改时紧扣以下要点: 1.有无对月光下景物的描写?

2.“遐想”是否生动形象,避免思考,说理过多? 3.抒情是否自然真切?

下载赵波:月光下的父亲(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赵波:月光下的父亲(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光下凤尾竹教学设计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傣族民族文化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特有的魅......

    作文月光下的遐想

    月光下的遐想 月色如水,坐在窗前,看着月光从窗外撒落进来,不禁有了一丝感慨。弯弯地月牙高高挂在空中,洒下星星点点的光亮。那么柔和。微风吹拂着月下的柳芽,好似把月光也吹歪倒......

    月光下的凤尾竹 反思

    月光下的凤尾竹 反思 本课从竹文化切入课题。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次片段聆听、一次完整欣赏及一个合唱版本的欣赏。在欣赏美丽的西双版纳风景时加入了一个简短的音乐片段,结合......

    月光下的泸沽湖散文

    我偏偏选下了这深秋季节的泸沽湖,为了品尝月下泸沽湖的风味。“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刚近薄暮,月亮已从东山跃起,把银白的光毫无顾忌地洒满大地。记不清是十五还是十六......

    月光下的亲情散文

    入夜,我正在电脑前敲打文字。忽然,小儿子一声惊呼:“爸爸,你过来看呀,今晚的月亮好圆呢。”我循声望去,看到儿子正倚在阳台的护栏上,饶有兴趣地仰头望月。我应了一声:“爸爸来了。”......

    月光下的秋思的散文

    山里的秋来得悄声没息,她款款地,摇曳着裙袂,漫山遍地疯跑,于是天更高地更阔,日月更温柔多情。我撑着伞走进一条温漉漉的老街,聆听着秋的声韵,感悟着秋的节奏,自由地放牧我的纷飞的思......

    月光下的乐曲诗歌

    (一)春天的朝气,铸成秋天的精英。夏天的热情,凝结冬天的生灵。生气循环的节奏呀!在季节中流行。(二)生活的韵律,汇成内心的强音。平常的重复,铸造健康的身心。气质流畅的节奏呀!心情在......

    月光下的蝈蝈读后感

    【篇一:月光下的蝈蝈读后感】我最近阅读了《月光下的蝈蝈》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安武林,这本书是以诗歌的形式进行描写的。诗歌是最娇美的花朵,诗歌是最美的梦幻。一听到这书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