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寿阳民俗文化[大全]

时间:2019-05-15 06: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部分 寿阳民俗文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部分 寿阳民俗文化[大全]》。

第一篇:第一部分 寿阳民俗文化[大全]

第一部分

寿阳民俗文化(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2、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了解寿阳春节、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以及丧礼、婚礼各种民俗的内容,感受寿阳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学难点: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1、课件、板书春联、“红包”资料(各佳节的民风民俗知识)、中国结等奖品、几只粽子。

2、布置学生当回小小采风家,阅读和搜集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教学内容:

寿阳人民朴实忠厚,勤劳勇敢,节俭刻苦,不尚轻浮,为人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事克已强忍,遇侮怒起抗争,富有奋发进取精神。在《山西通志》和旧方志中“勤于稼穑,寡于贸易”、“勤俭朴实,劲悍少文”等记述。就四乡而言,略有所异。东乡人持家俭朴,有胆多谋;西乡人刚正爽直,强悍尚武;南乡人忠厚朴实,克苦耐劳;北乡人精明好客,善农善贾。

寿阳地广人稀,土层厚,耐旱力强,很少颗粒不收之年,所以历史上外出逃荒者甚少,而外地人多有迁入,分散在县境各地,是个养贫济弱之地。故四乡八村均杂有异姓,很少有清一色的宗族聚居,宗权、族权、没有形成庞大势力。凡外来者,贫人居多,县人怜贫惜苦,多极力相助,从不歧视。久之,形成一种本地人与外地人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

冠礼 婚礼(第一课时)

一、冠礼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二、婚礼

清末民国年间,一般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开始议婚。亦有五、六岁议婚者,甚至有襁褓为婚者和指腹为婚者。这种婚姻制度讲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此风已止。古时主要的婚礼程序有“六礼”之说,现已简化,一般只有订婚、纳征、迎亲,婚事即行告成。

1、纳采

即由介绍人代男方向女方请婚。纳采后,以男女命相相合与否而定,这一习俗多已废除。现介绍人只起牵线搭桥和往来传话及协商办事的作用。

2、订婚

旧时把订亲叫“纳吉”,男方到女方家换帖。届时男女两家取庚帖,填写姓名、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等。同时男方要给媳妇配婚彩、戒指、耳环,女方给女婿文房四宝、衣料等,统称为定亲物。今已简化。

3、纳征

由媒人将女方向男方所商要的钱财(彩礼)携带送纳女方,有的女婿偕往拜丈人,丈人给还礼钱。

4、登记

订婚后,男女双方到政府相关部门登记,履行法律手续,当日男方设席祝贺成婚。

5、请期

举行婚礼,称为完婚。过去一般大户人家于完婚之前一月给女方下帖,告知婚期,俗称送婚帖,亦称“对月帖”。婚期前一日,媒人带领女方家长到男方递帖交礼,叫“会择”。届时男方设午宴招待新亲,当日下午返回。当今一般程序大体同前。

6、迎娶

俗称“娶媳妇”,过去多用花轿、马匹,现多用汽车。届时男方派亲友前往女方迎娶,女方派有女送亲一人,陪送新娘到婆家。新人至男方,燎草点炮,派有伴娘二人(俗称女上头)和两个迎亲者,分别迎接新娘与女送亲;男方接送亲者,视女方来人多少而定。媒人领首,由接亲等恭迎入室执壶把盅,表达海誓山盟、地久天长之意。迎新媳妇的两个女上头人,彩脸缚红毕(现多数已不彩脸),新媳妇候男方给下车钱后方才下车。过去完婚分两日完成,现在改为一日,第二日为认亲族。其仪程有主婚人、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向媒人、亲戚长辈鞠躬,新人互拜、交换礼物后,长辈退席。人们闹逗新人,男女介绍恋爱经过等等。归宁,成婚第三日,新郎新娘由媒人引至女家,谓之认门,俗称回门。

谢媒人,过去男方上等人家于婚毕特设酒席款待,中等人家拜人之日附谢媒人。女方在归宁期,一并酬谢。

本县婚礼四乡有异,有娶亲过夜,食过夜酒席者,亦有不择佳期,而赶恋岁者。如完婚佳期,适遇亲丧,则多先吉后丧。

7、、抹黑与抹红

在寿阳,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

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

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节俗(第二课时)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历来为人们所普遍重视。一般进入腊月即做准备。腊月三十四“扫尘”。三十(或二十九)张贴春联,张挂“大纸”,门左右寄放红纸条裹的黑炭,相传红纸代表秦琼,黑炭代表尉迟敬德,意即“辟邪”。除夕,花炮声声不断,人们互相辞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合家吃年饭,家家通宵不眠,谓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燃旺火,放鞭炮,拜尊长,吃饺子,喝头脑,饭后出拜邻居长辈,人人见面互相祝贺。初一至初四日,扫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一并倒出,称为送“穷土”,北乡人称“送五穷”从初二起,家家探亲访友,谓之“走亲戚”。建国后,由于人民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神活动等大为减少,代之以组织团拜、拥军优属、军民联欢、文艺演出等活动。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家张灯结彩,村村鼓乐喧天,又叫“灯节”。从十四日开始城镇高搭牌楼,花灯齐悬。各商行店铺门前遍垒“塔塔火”。男女游街六日,村村绕歌鼓吹,扮有杂戏。有的还闹“风公鸡”,也叫“撵虚耗”,“逐瘟”。三天内,县城设有灯官衙门,灯官坐八抬明轿,模拟县官出巡,灯官似小丑,滑稽幽默,妙趣横生,对衙门多有讽刺。在南乡松塔一带,十五日清晨点旺草,放鞭炮,谓之“接半神”。

二月二

初一晚上即将白灰围垣屋宅,以为禁“龙卵”;又用灰作窖,中填五谷,覆以石,早起开窖取谷,以为兆丰年;早饭忌食米,以免误食“龙卵”;中午吃煎饼,谓之“掭龙皮”。在城关及北乡一带,初一要担满水瓮,初二不担水,怕担回“龙蛋”。而在南乡却早起抢头担水,谓之“抢龙蛋”。是日大人孩子均剃头,曰“剃头日”。如今除当日吃好外,其他活动已中止。

三月初一

“乡赛”。备肴馔,演杂戏,叫亲友,费辄不资,以祈谷实雨泽。此举如今已绝迹。

清明节

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端午节

清晨取艾插门和簪鬓,吃粽子、饮雄黄酒,给孩子们额头、鼻孔、手心、耳内点雄黄,并在额头画“王”字,以驱虫辟邪,清毒杀菌。姑娘们用彩线缝制各种香囊(荷包)配带,称为“辟煞”。此外还有捉蛤蟆,采百草为药等习。现在只吃粽子,吃凉糕等。

七月十五 中元节,日内剪花昏挂于田禾,叫做“防五花虫”或“避雹灾”。家家蒸面羊,祭家神、场神、河神,并有姑娘孩子走亲访友之习。这天也称为“鬼节”,有设酒馔、化纸钱祭祖之举。现农村尚有祭祖、蒸面羊之习。

八月十五

中秋节,节前家家做月饼,并特意做一大月饼,上有“广寒宫”、“玉兔捣碓”、“犀牛望月”等图案。十五日晚上以月饼、水果供月。供毕,合家欢聚,摆酒席,食水果,将大月饼分切,人食一份。节日前后向亲友互赠月饼,以示祝贺。现在除拜月外,尤其是农村,时值禾木登场,瓜果满挂,天高气爽,明月高照,合家一起共庆丰收,酒食丰盛,胜过前人。

腊八

是古人祈福求寿、避灾迎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这天又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教徒以香谷果实供佛,名曰“腊八粥”而食,以后便相沿袭至今。

杂俗、生活习俗(第三课时)

礼貌待人与生活讲忌

客人来家,要起立让座;客人走时,告别相送。忌冷落无礼。礼有老少之分,晚辈给长辈端饭递茶,双手奉送。

同桌吃饭,以上席为尊,其余依次就座,忌随心所欲,挑肥拣瘦。族人集会,以辈数分先后,不容紊乱,忌抢先步入步出。

父母逝世,对外人说“下世了”、“老了人”;孩子夭折,说“不在了”、“丢了”。

借用别人药锅药壶,用毕忌还,待主人来取。

借别人水桶,用罢要担水送还,忌还空桶。否则要手提归还。碗内盛饭,忌奖筷子直插饭内。

婚娶之日,过去要择定“吉日”,现多以三、六、九日为吉期。出殡,死者在家停置五日、七日甚至九日,如遇初七、十七、廿七,则不出殡,谓之“七不出”,葬日须延期或提前。婚娶者,逢八亦不娶,谓之“八不入”。

兴土修建,要看“空”与“不空”。所谓“空”就是姜太公,否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犯忌。如遇上大梁,忌人观望。

做满月

生孩子后,至亲厚友要亲往祝贺。去做满月,也有做半月的。做满月比较普遍,一般不在正日,而是在满月之后拦月内择日举行。一般亲友送面食,赠糕点,送童衣、童被。娘家要给产妇一条起炕裤子,以祝愿产妇早日康复。当今此习因提倡一胎化,更为人所注重。

贺生日

新生小孩子周岁之时,都要大过生日,称贺周岁。届时亲朋光临,其礼仪与做满月不差上下,外婆家为上宾。所带食品有“九石榴一佛手”,也有面蒸的“十二属相”,以红头绳串之,牵头者就是孩子的属相。外婆还为外甥送“黄腰黑肚”坎肩,背上画有九石榴一佛手,表示福大长寿。

老人过生日称为“祝寿”、“庆寿”。此举富有之家较盛行,贫寒之家从简。庆寿一般始于五十岁,每隔十年大庆一次,诸如六十、七十、八十岁大寿者更为隆重。届时请亲朋、宴宾客,贺者献寿幛、赠寿联、送酒肉,馈果品。农村一般献寿桃。当今老者虽不穿寿衣和拄龙头杖,但酒席丰盛,为前人所不及。

衣着

清末至民国初年,寿阳士子、商人、富户时行穿长袍、马褂、敝衣、旗袍(女)、裙子(女)。而普通百姓男人多穿对门上衣,女人穿掩襟上衣,且以白色、青色、浅蓝色土布为主。冬季男人有一件棉外衣,女人则穿一小棉袄。男女一般都不穿衬衣。小孩子皆用红布做挂肚或背心。农民穿鞋多为“洒鞋”,买卖人穿圆口鞋、方口鞋。还有二官鞋、云头鞋、靴革腰、泥力拨等鞋式。少妇少女喜在鞋上绣花。富人另有的有睡鞋和二人抬杠(即一只鞋的两扇用不同颜色制作)。袜子男女多为土布袜,而到夏季,男人多不穿袜。帽子在清代,老年人不论男女皆戴不挽边大帽。所不同者,妇女在帽子上扎首饰,商人戴礼帽,瓜壳帽(有软硬之分),学生多戴有檐帽。妇女着手帕、毛巾、灯笼帽、平顶帽。

正太铁路修通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洋布进入寿阳,从此民间纺织业逐渐衰落,穿洋布者日益增多,布袜也改穿织袜。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提高,人们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由粗面、细布、斜纹卡叽、花达呢、灯心绒、平绒、毛哔叽,逐步发展到各种毛织品、丝织品、合成纤维以及皮革等中高档衣料。人人皆有衬衣、秋衣、绒衣、毛衣等。鞋也由布鞋、球鞋进而皮鞋。

在服装样式上,除少数老年人仍穿过去样式外,不论工农商学均以制服为主,妇女穿花衣者亦不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款式日趋丰富,西装也开始流行。其中女装儿童装花样尤为繁多。

吃食

寿阳人主食以小米、玉米、豆类、杂面为主。在面食上,西洛、纂木一带以红面为主,白面次之,平头、松塔、解愁、景尚、羊头崖等地荞面、莜面较多。现在白面已成为主食。

寿阳的饭食花样繁多,粗粮细作,香味适口。食品可分蒸、煮、烧、焖、炸、烩、炒、笼、烤、饳等。

蒸的有馒头、窝窝、烫面、烧卖、包子、灌肠、蒸饺子、花卷、搓鱼、推窝、拌烂等。煮的有剔尖、抿圪蚪、捏饽、河捞、削面、拉面、切面、揪片、饺子、拌汤、捻圪答等;烧的有烙饼、煎饼、切饼、白皮面等;焖的有焖饼、焖拌烂、小米稠饭等;炸的有油柿、麻花、麻叶、三道等;饳的有凉粉、撒面粥、糊糊、饶等;笼的有月饼、茶食、红烧饼等;炒的以炒菜为主,另有炒饼、炒面等;烤的有面包、饼子、鸭子等。

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有:油柿、红烧饼、茶食、焖饼、拉面、削面、糕、凉粉等。糕除油糕外,还有间糕和凉糕,间糕也称枣糕或割糕。此外,还有一种用黍面做的磨黍糕与谷黍糕。磨黍糕做法与间糕差不多,间的食物是红豆与枣。谷黍糕在春季,它不间枣、豆之类食物,而是以干后的小芥根、胡萝卜等物,用碓臼捣烂拌以黍面蒸馏而成,再以羊油炸之为佳。

民居 寿阳住宅有房、窑两种,西北乡房、窑各半,东南乡以窑为主。房有平、瓦之分;窑有砖、石、土之别。房内多打仰层(顶棚)。富有人家的院落颇有讲究,其院多为“四合头”院,二进院、三进院,有的还建楼房。俗有“门墩鼓,八字墙,五脊六兽金瓦房”之说。四合头院,上房为三间或五间,俗称正厅,有的配耳房,多为长辈居住。外院多为平房,为“长工房”、“马棚”、“畜圈”等。厕所多在东南角。大门多为木门两扇,并带闩关。家门除门扇外,另安风门。

家具

一般旧式家庭有大柜(五尺,七尺)、小柜,竖柜、箱子、椅子、方凳、板凳。新式家庭有立柜、扣箱、写字台、平柜、酒柜、电视柜等,式样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餐具

主要有碗、碟、盘、筷、汤匙(木质、金属、瓷三种);酒具有酒壶、酒盅、酒杯等。还有一种吸壶,可用口直吸。

杂俗

人们外出,遇兔为喜,俗有“财狼、喜兔、狐日鬼”之说。喜鹊临门叫,谓之报喜。

夜间喜鹊落架(乱叫)谓之不祥。猫头鹰临门叫,谓之不祥之兆。

人生每隔九年,谓之“隔截年”,当年春节,人们要穿红背心、红裤衩、系红裤带之类以破之。

小孩子吓惊昏迷后,妇女多给小孩扎红帛,夜间将小孩子衣服用盆扣住,叫“围”。久雨不晴,院内栽一棒槌,上放灯盏,求祈天晴。有的姑娘还剪一纸媳妇,手执扫帚枝,登梯上天,曰“扫晴媳妇”。下冰雹时,院内乱扔刀斧等,以破之。谷雨时,家家户户写一黄纸贴于墙上,叫“谷雨贴”,上画雄鸡一只,嘴衔一蚰蜒,写着“天上公鸡叫,地上玉鸡鸣,不吃五谷食,定食蚰蜒精”。清明节,值杏花开放之前,童男童女剪彩成串,叫红连累纸,戴于头为饰,表吉祥之意,灾为古采胜遗制。

日蚀或月蚀意日月有难,打钟敲盆以示呼救。

童谣

月儿爷,点着灯,我和兔儿念过经。兔儿兔儿在哪住,山上住,山上长着什么树,柏儿树。开花儿,结子儿,养下娃娃叫个来喜儿。来喜儿,来喜儿吃啥来,胡椒擀面大来饭。谁做来,黑老婆。谁打炭,黑老汉,谁撩油,急毛猴。烟洞儿烟,冒黄烟,驴拉磨,狗烧火,猫儿上炕捏窝窝,捏下三个(读该)枣窝窝,你一个,我一个,给咱大哥留一个。大哥回来了,窝窝嘞?猫含了。猫嘞?上了天了。天嘞?下了雪了。雪嘞?消了水了。

下雨下雪,冻煞老鳖。老鳖告状,告倒和尚。和尚念经,念倒先生。先生打挂,打倒老鸦(方言读窊),老鸦凫(方言读务)水,凫倒小鬼。小鬼把门,把倒大人,大人射箭,射到盂县。盂县林林,买下一个盆盆,盆盆漏水。买下灯盏,灯盏漏油。买下牸牛,牸牛不吃草,急得老儿绕院跑,老儿老儿不要跑,咱的牸牛肯吃草。

叮铃叮铃盘盘,马儿绕过南山,南山海北,驴踢马足,踢了老娘的大花儿板脚。拉锯扯锯,拉倒王家(方言读安)柳树。拉成板,卖成钱,给你舅舅做盘缠。你舅舅不空来,拿(方言读荷)的馍馍、茶食、糕糕来。

一圪塔铁,十八道儿裂,马莲底下过时节,时节古,打豆腐,豆腐烂,炒鸡蛋,鸡蛋鸡蛋黄黄,雀儿盖起楼房。燕儿蹬塌,官儿垒住,趔着官儿的腰腰,骑不得马,坐不得的轿,跟上哈叭狗的打个莲花落。教学小结: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风民俗。这些风俗不仅传递着亲情,更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这节课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寿阳的一些民风民俗,这些只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小部分,要想了解更多的风俗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后可继续到民间采访或登陆网站,查找搜集更多的资料。

第二篇:寿阳专题片脚本

大力规范语言文字 为魅力寿阳增光添彩

——寿阳县语言文字工作纪实

〘说明〙以寿阳主要景观图片为背景,动画飞入标题文字 并配适当背景音乐。

〖解说词〗从省城太原沿国道307线向东,翻过高耸的罕山,便有一座美丽的小城,这就是三晋明珠——寿阳县。

寿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有崇尚文化,重视耕织的优良传统。民风淳朴而敦厚,乡人谦和而知礼。历代文人雅士尽现,县内英雄豪杰辈出。寿阳平舒人祁寯藻,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生侍奉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皇帝,曾为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授读,被人称为“四朝文臣”、“三代帝师”。

刘胡兰式的革命烈士尹灵芝,以16岁的年轻生命,面对敌人的铡刀,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穿过60多年的岁月,依然感动和鼓舞着今天的人们。

改革开放以来,寿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寿阳县委、政府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文化名县”四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全市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四年优秀,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进入全省前十四位,进入全国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县行列。

发展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工作对提高市民的精神境界,提升城市的品味,打造“开放寿阳、魅力寿阳”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工作得到了寿阳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字幕】

一、政府重视是关键 机构健全是基础 〖解说词〗 2008年4月,寿阳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政府副县长侯成元任主任,公安局、县委办、政府办、教育局、人事局等部门的领导任副主任,财政、城建、交通、广电、城管等18个部门成为成员单位。同时成立了语委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县语委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县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初步形成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单位、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语言文字工作。从而使我县语言文字工作做到了有机构、有组织、有领导、有落实,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使这一工作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县委宣传部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使语言文字工作和全县的各项精神文化活动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县人大、县政协也下发了相关的文件,并把语言文字规范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的语言文字工作,安排部署下一年的语言文字工作。

【字幕】

二、宣传造势是前提 系列活动是载体

〖解说词〗为了使社会各界都能了解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重要意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我县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宣传造势工作。

每一年的“推普周”之前,县语委都要下发文件,详细安排部署当年的推普周活动。各单位、各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画、进行征文、演讲比赛等各具特色的活动。

学校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教师学生作为宣传语言文字的重要力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啄木鸟行动,手抄报,书法比赛等等,形式多样,师生喜闻乐见。师生在活动中感受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也增进了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多年来,教育局把“三字、一话”即一手规范美观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作为教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严格考核、年复一年、常抓不懈。使广大教师的写规范字水平和说普通话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从2003年起,我们根据上级统一要求,对全县教师进行普通话等级测试,达标率为98%,做到了全部持证上岗。

我县在县城主要街道,行人密集的闹市区设立永久性的宣传标语牌,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都感受到了推广普通话的浓厚氛围,自觉地融入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行列里来。

寿阳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标语、寿阳报开辟专栏,利用媒体的强大力量,介绍报道我县.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情况,宣传国家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普及普通话、规范字的相关知识,使这一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字幕】

三、制度建设是保证 注重落实是根本

〖解说词〗要想把推普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必由之路,我县县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各单位都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制度。要求把普通话作为会议用语、公务用语和工作用语;要求各部门对公文严格核对,避免出现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现象。对单位印章、标语牌、指示牌、电子屏幕等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因工作疏忽而造成问题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县语委、县人事局、县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国家公务员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公务员不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和测试不达标者不得评优、晋级、晋职。县教育局要求各校把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作为教师聘任、考核、评优、选先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学校、示范性学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学校听评课活动、教学能手评选、学生作业和教师教案检查评比中,把“说普通话、用规范字”作为一项基础指标来要求。

寿阳电视台制定《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新闻评审办法》和《播音和稿件用字检查办法》等相关制度,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全体职工业务学习,把语言文字知识作为培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对播音员、主持人、广告设计制作人员、编辑、记者、中文字幕操作人员的普通话、文字规范化进行培训。新闻节目、其他专题节目、自办节目都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并强化过程管理,对文稿的用语用字问题、播音中的差错、以及屏幕用字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严重者按有关规定处罚。

公共服务行业是语言文字工作的窗口单位,是日常语言交流较为频繁的场所,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我县把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提高单位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形象,提高职工素质,打造行业品牌相结合,打开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人民医院建立了病历书写规范化制度和审核制度,把医疗文书规范化作为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个个说好普通话,处处使用规范字”的良好风气。

政务大厅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至上”的原则,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作为大厅服务的一项基本要求,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博大酒店作为我县接待外来宾客的重要窗口,非常重视员工用语用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严格要求前台接待员、楼层服务员以及其他部位的服务人员都要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对各类指示牌、标语牌、公文的用字进行严格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使酒店的服务标准不断提高,酒店形象不断提升,为塑造开放寿阳、文明寿阳的良好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宇商厦是我县最大、最具现代化色彩的休闲购物场所。商厦把标准化、现代化、示范化作为管理理念,力争实现衔接大都市,寿川创一流的的目标。不论在店面装潢、陈列,还是服务流程和服务用语方面,都向都市大型商场看齐,要求员工把普通话作为服务用语,店面用字必须严格使用规范汉字。并制定了检查监督制度,一经发现,立即指出、纠正,并记录在案。对屡犯者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商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次。

【字幕】

四、检查指导是促进 培训测试是推动 县语委成立以来,语委办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印发各类规划、通知等文件,对全县的语言文字工作进行政策和方向性的指导。几年来,我们印发了《寿阳县语言文字五年规划》,推普工作计划,推普周活动计划等近50个文字材料,这些材料对全县的语言文字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语委的工作人员还经常深入到全县的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窗口行业等单位,检查指导语言文字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提出指导整改意见从而使全县的语言文字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思路不断有所推进。几年来,语委办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寿阳的许多单位,经常的交流和往来,许多单位的工作人员、领导都和语委办的工作人员成了好朋友,感情增进了,工作也就能顺利的开展。

县语委办还多次和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对县城各街道的公益广告、标志牌、标语牌、指示牌、名称牌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大大提高了街头用字的规范程度。

普通话的培训和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学校作为推普的辐射示范基地,经过多年来的培训测试,的教师达到了持证上岗,的教师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从娃娃抓起落到了实处,广大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已蔚然成风、毫无障碍。

近年来,县语委把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作为重点。积极组织动员相关人员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语委办工作人员深入各单位、各部门进行上门的培训和指导,并积极组织测试工作,到目前已有 人参加了培训测试,使各单位特别是一些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寿阳在腾飞,寿阳在跨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创造着越来越好的基础条件;语言文字工作也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光添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未来我们将以奉献社会、立足长远、夯实基础、创新机制为理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使我县的语言文字工作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不断跨上新的高度。

【字幕】 2010.11 谢谢观看

第三篇: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BM201310243866

品中国味道 诉民大情怀

第四篇: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

(一)社火

(二)灯阵 宝卷

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

剌绣 剪纸

社火

(一)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庄户人精心装扮的社火队,便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出现在四街八巷,观者如潮,热闹非凡,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

闹社火的风俗,由来已久。上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社”与“火”都是保佑人们安康幸福,主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神。古人类在祭神活动中,集体化妆、祈祷、祭拜,然后燃放烟火,挥舞利剑,驱散妖魔,那便是社火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社火已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说,宋代北方有街坊杂耍演出,称为“社伙”,后来改为社火。演变到今日,社火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古浪,几乎各地都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元宵会”,专门负责社火活动。每年正月十二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其地方特色之明显,群众参与兴趣之浓厚,非其它娱乐活动所能相比。

流行于古浪的社火形式,主要有高跷、芯子、秧歌、腰鼓、舞龙、舞狮等,因其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人司鼓,6—8人紧随其后打击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歌颂政策、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秧歌手即唱: “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

土门高跷社火

麻婆闹春

锣鼓队之后紧跟着“春官”老爷的仪仗队,他们手持五色彩旗和写着“回避,肃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字样的招牌,走得非常端庄自然。“春官”老爷则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手持羽扇,前后左右由装束精干的道锣、探马、报子、门子、差役前呼后拥,显得仪态万方,威风凛凛,神情自得。“春官”是整个社火队的带头人,他代表着“春神”行驶司春的职权,在社火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照当地习俗,春官行进过程中,文官见了要落轿,武官见了要下马。当然,春官必须由当地德高望众者方可担任,社火队每天出发前,必先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身子前,先必须将春官送到家,谓“送老爷”,可见春官有多么尊贵!

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队的核心和主体——“身子”。这些“身子”依照某一出戏的部分或全部角色进行化妆和穿戴,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也有的社火身子是乱劈柴,将几个折子戏里的人物共同串起来,古浪将闹社火叫“出身子”。那么社火中为啥将这些角色叫“身子”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

古浪最出名的社火当属土门的高跷社火和芯子社火,社火身子踩在高跷上,排成一队,气势威武壮观。那些手持兵刃的天兵天将,怀抱赛虎犬的二郎杨戬,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俊俏飘逸的天仙女……凌空行走在人头之上,令观者心悬三尺,眼花缭乱。芯子社火则由一辆接一辆的彩车组成,彩车里面是钢筋焊制的铁芯子,社火身子被高高固定在上面,形成各种造型,人称芯子社火。按照当地的乡俗,两队社火如果迎了头,必定会产生空前绝后的热闹景象,两队鼓乐顿时喧天奏鸣,两班人马群情勃发,社火身子或扬袖蹦跳嬉戏,或挥舞兵刃相互“交锋”,形成社火表演的高潮。

舞龙表演

东洋车子

其他地方的社火,多为“跑社火”,以舞龙、舞狮、腰鼓、秧歌、蜡花、东洋车子、旱船、大头和尚为主。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在丑公婆的带领下,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有时丑公丑婆还手拿扇子边扭边说唱,像说快板似的,社火中称为“打交儿“;腰鼓队则头戴英雄巾,身着紧身镶边衣,灯笼裤,步伐俊健,鼓声时而舒缓,时而紧密,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舞龙队各个头上扎着白毛巾,身着黄色镶边衣,在手举“明珠”的领舞指引下,将一条彩龙舞弄的忽起忽伏,左右盘旋,上下翻腾,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舞狮者不断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与满身系着铃铛的狮子相互挑逗,打斗嬉戏;大头和尚则手持降魔木,憨态可爱地表演各种姿态的舞蹈……最能活跃全局的人物,还要数翻穿皮袄,脸上抹黑,手持油污鸡毛的膏药匠。他们滑稽幽默,诙谐有趣,边走边扭,随时随地制止乱闯乱挤的观众,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膏药匠是古代医生的代称,出现在社火中,代表着万药之灵,又名“八面风”,具有驱散瘟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谁家的小孩若有幸被膏药匠涂抹了膏药,据说能驱除毛病,健康乖爽…… 过了元宵节,社火队还要挨门挨户“串门”,也有的地方在初十前进行。每至一家,主人必要早早候在门外迎接,燃放鞭炮,敬烟敬酒,送上瓜子糖果之类。春官老爷进到堂前,焚香化纸,祝福他们一家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社火队敲锣打鼓,绕院数圈,秧歌手合着锣鼓唱几首吉祥的秧歌,然后再转到下一家。等社火串完门,举行卸“身子“仪式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才算正式结束。

社火

(二)古浪社火遍及城乡,且村里都组织有“元宵会”,专管闹社火事务。旧时,每年从正月初六到二十日为闹社火时间,各村又依具体情况,或七八天,或十多天不等。社火队奉庄王爷为祖师,开闹叫“出身子”,要全体敬拜庄王;闹毕,谓“卸身子”,亦要全体谢庄王。

社火队中最尊贵的是春官老爷,由合村公举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清代,一般穿蟒袍,戴纱帽,戴假胡子,手摇羽扇,倒骑着驴马)。春官两侧各有一位陪官(有的地方也叫灯官老爷),穿戴袍褂,戴胡子,摇扇。春官前面是仪仗队,排列着若干旗手和打牌手,牌上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回?quot;、”肃静“等。仪仗队前南是两个门子,装束十分精干,身缀许多小铃铛,手执拂尘前呼后应。仪仗队后面是鼓乐队,其后才是社火队。到了民国以后,春官一般穿绸缎袍褂,戴礼帽,手摇羽扇,骑着马驴(也有步行的)。陪官亦穿戴袍褂礼帽,仪仗、回避之类多已减去。社火队各地不一,有的是高跷,有的是地奔;装扮内容也各异,有的是一出戏的全部人物,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回荆州》等;有的是”乱劈柴“,把几上折子戏的主要人物串起来。不论哪种形式,都伴有鼓子手、”腊花姐儿“、”东洋车子“、竹马子、”妖婆子“、”瓜娃子“、棒槌娃、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柳翠、旱船、狮子、龙、火流星等。”姐儿“多以男扮女。行走时,随着鼓乐节奏,扭摆起舞;到了家庭院落,则玩耍各种套路,并随民歌小调的唱和,翩翩起舞,叫”玩坐场“,这是社火队中最精彩热闹的场面。维持秩序的是滑稽导角”膏药匠“,抹黑脸,翻穿皮袄,头戴破草帽,身背串起来的小铜铃,一手拿牛角,内盛污油锅煤,一手拿鸡毛沾着油污,吆吆喝喝。他一声”膏药-“,人们便自觉让开,否则就会被鸡毛油污涂在脸上。

社火队每天早上出发前要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装前要把春官送回家,叫”送老爷“,天天如此。社火开始第一天,要到村上各寺庙庵观、峨博、泉头、井口以及数百年老树前上香、磕头,以祈神灵保佑。第二天起,挨家串户”上香“。每至一家,主人要燃放鞭炮,磕头相迎,春官进堂屋焚香化纸跪拜,祝福全家生财发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社火队绕院数周,领唱秧歌的和着锣鼓几支预祝吉祥如意的秧歌,而后”腊花姐儿“等舞蹈歌唱,或玩坐场及其他套路。主人以烟、酒、糖、茶、肉菜等招待。一般活动并为停顿,食物塞在角色手里或者口里,并向龙口和狮子口里各献进几个馍头,挂上一匹彩红,递上一个红包(内装小钱,数量不等),叫”顺心“。而后离去另闹一家。

社火的道具和化妆

老爷:手拿芭蕉扇,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袍,戴髯口,老爷前面有两个人饰抱子。

抱子:手拿佛尘。

老爷后面的左排有头场子:头戴公子巾,身穿粉红袍,手拿扇子,也戴髯口。右排有二场子:穿紫红长袄,左手拿小竹蓝,右手拿小笤帚。头场子后面跟鼓子手若干名:每位背小鼓一个,头戴毡帽别纸花,身穿黄色衣裳。二场后面跟腊花子若干名:头带假发别纸花,身穿大巾妇女衣裳,穿裙子,手拿小锣或纸扇。再后面跟毛女子:头戴假发别纸花,手提红绿绸子。

鼓子手后面跟棒锤娃:头戴着别纸花的毡帽,手拿两根木制棒锤。最后面跟姜太公;头戴凉帽,手提鱼杆,戴髯口,身穿黄袍。中间还有头戴破草帽别纸花,身反穿皮袄,手提油瓶子的”寡娃子“,来回跑动维持秩序。

还有狮子、龙、旱船、”寡娃子拉驴“、”光棍“、”麻婆娘"等。

必要的道具:大鼓、钹、锣、唢呐等。

社火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苗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队,商议对策。只见,敌人离城有二十里,安营打寨,营挨营,旗连旗。最前面有一个高士,骑着一匹骏马,后面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门兜底旗,五处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连环旗,九宫遮阳旗,十面埋伏旗……那场面真是旗幡招展,号带飘扬。

灯阵

元宵节举办“黄河灯会”,逛“黄河灯阵”,是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古老传统年俗。这一风习,在我县黄羊川、土门等地较为盛行。当一轮明月款款升起时,365盏灯组成的绵延一里多长的灯阵便大放光明,与溶溶月光交相辉映;观灯、逛灯的人如潮涌动,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整个灯场一片欢腾,仿佛天上人间都沉浸在这喜庆而光明的气氛中了。

关于“黄河灯会”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其美好传说在各地或同或异广泛流传。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旱魃作怪,天气持续干旱不见滴雨,泉水干涸了,庄稼枯焦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惶。有一位镇关大将。名叫李黑虎,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他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旱魃,凭着一腔正气和高超的武艺与旱魃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旱魃。然而,他的这一义举却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旨令姜子牙率365位正神,设下了“九曲黄河阵”,要斩灭李黑虎,黑虎有一个小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她为搭救哥哥的性命,穿阵斩将与姜子牙较量了七七四十九天,恰好在正月十五这天,破了阵,败了姜子牙,并把这险恶的“九曲黄河阵”也化作了浩浩荡荡的天河——这就是今天的黄河。自此以后,人们每年元宵节要以灯为神摆阵逛灯来纪念这对仗义的兄妹。

另一传说出自《封神演义》。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即氏“三霄娘娘”,为报姜子牙杀兄之仇。摆下九曲黄河阵,要擒杀姜子牙。但姜子牙巧妙地走出了黄河阵,战胜了三霄娘娘。因此.在后来出现的“黄河灯阵”中,人们认为能走出黄河阵,便可逢凶化吉。

随着历史的演变,灯会不断地赋予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如今的灯会,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除尽情寄托自己追求光明、善良、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外,还用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灯代表一年,象征和预示国泰民安、民阜年丰、天天光明的盛世景象。

宝卷

宝卷源自敦煌变文。它集文学、音乐于一体,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古老说唱艺术。念卷在古浪广泛流传,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活动。

在冬闲的长夜里,尤其在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女老幼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围坐在“念卷人”周围,倾听宝卷。“念卷人”往往嗓音很好,善于歌唱。如果条件允许,旁边还有二胡三弦伴奏。整个过程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唱词,称之为“喝佛”,气氛很是和谐。

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通俗的说法,有“五音调”、“七音调”、“九音调”、“十一音调”等按唱词每句字数区别的音调。流传的卷本主要有《四姐卷》、《对指卷》、《红罗卷》、《紫荆卷》、《康熙爷私访山东》、《红灯卷》、《包公三下阴曹》、《白马卷》、《鹦哥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等四五十部。

“八一”厂演艺人员采访土门念卷风俗

念卷是一种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所有卷本中,都贯穿了被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所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非人的苦难,直至最后,苦尽甜来,善得善报。这种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积德行善,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当然,作为一种旧文化的遗传,“卷”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中宣扬封建迷信、维护男尊女卑即是糟粕。

念卷有好多讲究。念卷前,念卷人要洗手、上香,是十分恭敬的。人们称卷本为“宝卷”。倘向人家借卷本,不能说“借”,否则人家不答应,要说“请宝卷”才行。卷本不能随便乱扔,一般都用一块红布包起来,保存得很好。过去,读过书的人要抄卷,每次动笔前都要洗手、上香,恭敬其事。尤其老人们,把卷本看得很神圣。

念卷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文化活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尤其通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熏陶感染了一代代人的情操品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现代文明在农村中迅速普及,念卷这种活动不多见了,但这种独特风俗还在保留着。

老调

古浪地处边远僻地,在旧时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较少受外界影响。但古浪人民性格开朗,热爱艺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老调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老调音乐”,就是古浪民间艺人借以表现本地特有的戏曲内容的一种流传久远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有固定的曲牌,固定的旋律。古浪老调音乐以半自创半借鉴的形式出现,估计源于明代。老调音乐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一些音乐形式在长期传唱中固定下来,成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老调音乐曲牌。

古浪流传的老调剧较多,常见的有《赐福》、《百宝箱》、《下四川》、《阴功传》、《投朋交友》、《两亲家》、《彦贵卖水》等,流传地域主要在大靖、土门一带,剧中运用的曲牌主要有“月头调”、“慢诉”、“紧诉”、“西京”、“东京”、“京板”、“五更调”、“冈调”、“长城调”、“琵琶调”、“老龙哭海调”、“苦诉调”、“银纽丝调”、“月尾调”、“过江调”等。老调曲牌在具体剧目的运用中,由多种曲牌连缀而成,其中“月头调”(又叫上月调)起头较多。一剧中十几个到二、三十个曲牌不等,曲牌可以前后重用。

老调音乐在旋律上与现代眉户有相似之处,但它更质朴,更古奥,更具乡韵土味。在表现方面,尤其长于叙述悲酸凄婉的磨难故事。其音调高亢、昂扬,旋律曲折回还,乐句长短相间,节奏快慢相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格调通俗而不失幽雅。古浪老调与眉户存在一种亲缘关系,但究竟是源渊关系,还是变种关系,抑或是支系旁系,尚待深入考证。古浪老调的伴奏比较简单,也许为了适应农村的简易条件,一般由干鼓、响铃、三弦、二胡、板胡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乐师,操一种乐器。在表演上,无角色演员,实际是一种演唱叙述。农闲时节,艺人们凑在一起(一般一个村就可组班,小村庄则与邻村凑班),夏日傍树荫,冬日围炕头,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环围中一折一本地用音乐和歌声讲述那些扬善疾恶的传统故事。一般场合,开场都要先来一段《赐福》,也叫《大赐福》,分唱八洞神仙,祈仙赐福之意。之后,才演唱其它剧目。剧中故事都富有强烈的正义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也就是说,剧目内容十分健康,偶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义,也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无疑,这种表演,既具娱乐性,又具教育性,寓教于乐,教在乐中,为群众喜闻乐道。

老调剧目的故事,有些取材于传统戏剧和古代小说,如《百宝箱》 就取材于“三言小说”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强烈谴责那种见利忘义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旧时代妇女的低下地位。《彦贵卖水》则取材于秦腔剧《李彦贵卖水》。也有一些是贴近农村生活的剧目,如《两亲家》,表现两亲家之间时好时恼的喜剧生活,告诫人们要多讲道理。老调剧目的歌词也很优美,文学性很强,如《阴功传》中商人冯老儿观察流浪女一段就不错:“头上的青丝如同墨染,两绺绺眉毛赛过弓弯,灯笼的个鼻子长得端了又端,粉白的脸蛋长得真正好看,两耳坠腮挂了银耳环,身穿石榴裙红得那么好看,八福罗裙扫脚面,裙下面露出个小小金莲。” 这段描写,重彩浓墨,绘声绘色,而且韵味和谐。于此,可以看出古浪老调音乐戏剧的优雅高尚了。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调音乐日渐衰微,后继乏人,所存艺人寥寥无几了。幸《甘肃省戏曲音乐集成·武威分卷》设立了“古浪老调音乐”专目,使这一古老艺术的主要内容可得保存,也是爱好民间文艺的人们的一件欣慰事。

土门戏

来源:县志办 作者:杨先

土门的戏是有来由的。

有一年,据说土门来了位过路的风水先生,在城东一处茶馆里喝茶歇脚时,听到几位老人在谈喧土门的富庶,不由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好地方固然是个好地方,只可惜七星楼倒了,马石河干了,笔架山挖了,成了个空架子了……”说完,就起身离去。那几位老人听得摸不着头脑,想想他的话里暗含玄机,便跟在他后面,想问个究竟。那风水先生见了,回过头来说:“别跟了,快唱戏去吧!”……

于是,土门的人就唱戏,而且终年不断。这儿的人们不仅有唱秦腔、唱眉户的,还演木偶戏和皮影戏。秦腔在陕山会馆,眉户在大庙,两个戏班各自粉墨登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寿喜事,大户人家要献戏,方寸之地竟有六、七个戏台,台台都唱,相互竞技,谁的观众少了谁丢人,谁的看客多了谁耍人。如此一来,暗地里较上劲儿,学艺时就不得含糊,唱念做打得样样精通,每个戏班的水平都在竞争中得以提高。更多时候,则是爱好者三五成群,聚在村头树下自弹自唱,唱腔有板有眼,一点也不含糊,颇像行家里手,引来村里人及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

其实,这儿的人爱戏、唱戏是有历史根源的。土门在明朝时叫哨马营,居民稀少。后来,从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土门移民迁入,这些先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成为当地的主流,其乡音不改,文化之根又在陕西秦地,因此土门人爱戏、唱戏就不奇怪了。

当然,土门的戏能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听、有人唱,离不开当地繁荣的经济。土门地势广阔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而土门地处“丝绸之路”北路要道,交通便利,山西、陕西的商人纷至沓来,坐商、行商和小摊贩遍及城乡,“土邑商务甲全县”。在这种情况之下,市民队伍的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文化娱乐的需求,戏班的兴起便在情理之中。

当然,土门也出过不少有名的艺人,如晏

三、郭扁嘴、赵

七、郭旦儿等。晏三演秦腔《火焰驹》最有名气,可惜在**期间,一次在武威城隍庙唱戏,不料日本飞机来袭,遭遇不幸。郭旦儿(郭聚堂)为凉州“半台戏”班的创始人,演小旦最驰名,每当他挂牌,戏票就一售而空,每当他出台表演,全场就拍手喝彩。据说一家媳妇,看了他演的《柜中缘》,回家做饭时,婆婆吩咐打鸡蛋吃,可她仍然陷于剧情中,问:“妈,打几个郭旦儿?”……

“闻弦歌之声,呀,不知何处大班长;见羽毛之美,哟,才是本地丑大王!”这是集仙观上的一副对联。集仙观有一座四面出角带彩的戏台,台下前面有看戏广场。土门的戏台多是如此,上面的两层是敬神敬佛的场所,下面一层则是戏台。人们信仰与看戏两不误。而神与佛呢,则在人间的丝竹鼓吹中大隐清修,顺便真真切切感受人世的喜怒哀乐,以便更好地赐福人间。

山歌

古浪的山歌也叫“少年”,是一种野外唱的歌。在山上放牧牛羊,或田间劳动时,古浪人都爱唱山歌。山歌一般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字不等,山歌按古浪方言的韵部押韵,韵律比普通话的一一八韵宽得多。也就是有许多在普通话里不能押韵的字,在古浪话里是押韵的。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反抗压迫、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痛斥旧社会、传唱历史事件、赞颂历史人物、歌颂美好事物、揭露社会丑恶等内容无所不有。

曲艺

古浪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戏、小曲、贤孝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浪大地的民间生活,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谈谈。

小戏是古浪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说它小是因为它角色少,仅二三个角色,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说它是戏,因为它和戏剧一样有生、旦、净、丑等角色,有台词、道白、科介。又有戏剧性情节。小戏不设舞台,道具简单,可就地随便演出。没有专门的演员;没有底本。因为口头流传,台词各地稍有不同,常有演出者的个人加工润色。古浪流传的小戏约有二、三十种如:《张连卖布》,《花亭会》,《刘海打柴》,《闹书房》,《小姑贤》,《刘全进瓜》等等,小戏大多在正月里闹社伙期间演唱。也在庙会上演唱。

古浪流行的小曲非常多,有“十八杂腔”之说。但实际上十八只是个概数,古浪小曲不下百十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唱起来也很随便。可用三弦、二胡伴奏,也可不用伴奏。小曲在闹社伙玩作场时可以唱;在社伙队伍行进中也可一边扭动,一边唱:在作农活时也可边唱边做;走路也可边走边唱。古浪小曲有本地自古传下来的,也有从外地传进来的,和小戏一样,唱词在各地稍不有同,但调子大约还是统一的。小曲可以说是古浪最丰富、最普及的民间文学形式。

贤孝是从武威传入古浪的,是整个武威地区的一种民间文艺。之所以称为贤孝是因为它主要宣传贤良忠孝,扬善惩恶。贤孝或作“弦消”这是因它常在人闲暇时用来消闲娱乐,而又必须用三弦伴唱。它类似外省的大鼓,弹词之类的文艺形式。贤孝一般都是长篇巨制,有些篇目需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唱完。一些古代小说历史故事往往被改编成贤孝来唱。如《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双鞭记》,《说唐》,《兰桥会》,《薛刚反唐》等等,都由前人留下的书籍作蓝本,但它们改成贤孝时却大都无底本了,变成了口头文学。贤孝多由盲人说唱,人们把专唱贤孝的盲艺人称“瞎弦”。曲艺往往是师徒相承,口头传授。也有一些曲艺爱好者并不是盲人的也唱贤孝,但属个别现象。贤孝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民间文学作品如:《打宁夏》,《打西北》,《中卫》,《度荒年》,《十劝世上人》,《十劝干部们》等等。地方性的贤孝一般篇幅较短,富有地方特色。

贤孝是韵文,是按照武威方言的韵部押韵的,即使古浪人唱也要按武威的韵部,最明显的如“|dn”和“ang”通押,古浪用天古音系的韵部,其它前后鼻音通押,而“an’’和“ang’’是不通押的。但唱贤孝就得用武威腔也能押了。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自己的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因而,刺绣技术是妇女的必修课,自古至今代代相传、针刺不辍。

古浪民间刺绣品具有构图简练朴实、色彩丰富、针法多变的特点,既鲜艳华丽,又素雅大方,从一幅简单的刺绣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古浪人民民风纯朴、敦厚豪放的特点。刺绣内容非常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草树木、鸟雀蜂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有那些从没见过的凶猛野兽,如虎、豹、狮子等,以及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吉祥文字符号,如双喜、福、禄、寿、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等等字样,根据刺绣品的大小,将各种图案和文字相互穿插,巧妙组合,最终形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那些心灵手巧、别出心裁的俊俏女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绣制出一些寓意深刻的作品,如百寿图、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红楼梦人物、关公、孙悟空等。

刺绣作品

刺绣用的工具极为简单,主要为七彩花线、绣花针、绣花圈等,静坐闺房的淑女们,一听到门外响起货郎担拨浪鼓的响声,便纷纷跑出家门,反复挑选一些自己需用的材料。到了后来,姑娘们自行将注射用的针头,“开发”为刺绣工具,刺绣品也有先前的“绣”拓展到“裰”,用针头裰出的那些鞋垫、笘单图案,越发显得惟妙惟肖,精美好看。

每逢端阳节,古浪民间艺人纷纷大显自己的刺绣绝技,制作一些花样别致的荷包和饰品挂在小孩们的脖子上。荷包里面装上从高山上采回来的香草,外面绣上精美的梅花、荷花、蝴蝶等,精致好看,清香四溢。有的荷包分里外两层,作抽屉状,有的仿制三叶草的样子,样式繁多。据说,孩子们带上这些精美的荷包,能消灾辟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浪手工刺绣品愈发显得针法细腻,层次鲜明,手感舒适,极富立体感。无论是一件普通电视罩子,还是一双手工布鞋,或是一双小小的鞋垫,人们都能凭借着一根小小的银针,揉进丝丝缕缕的情意,赋予它以全新的生命力,使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大地上流传较为广泛,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这些乡俗风气至今还在农村非常盛行。

古浪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造型上除了常用一些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技法,还惯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力求“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从而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和形象逼真的效果。在选材和立意上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突出主体,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作品的内容一目了然,富有美感。

创作

剪纸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题材,凭借纯朴的感情与直觉印象,用一副剪刀和他们巧妙的双手,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常见的一些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猪、马、牛、羊、鸡、喜鹊、蝴蝶、蜜蜂;桃、李、杏、梅;以及麦穗、谷穗、柴房、粮跺等等,作者将这些事物,同地面上的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并配一些代表吉祥富贵的字符,便形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有寓意良好祝愿的《招财进宝》、《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鹊登梅》、《天官赐福》等作品,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双喜临门》、《蝶恋花》、《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孔雀嬉牡丹》等,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的人物,戏剧脸谱,当地神话传说剪纸等等。民间艺人杨生花的剪纸作品《蝶恋花》、《双喜临门》倍受人们称赞;干部卫生选则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他的剪纸作品因构图别致、风格独特曾多次发表在《解放军画报》、《半月谈》、《中国国防报》、《中国审计报》、《美术报》、《甘肃日报》等报纸上,为专家学者所称道,同时被业间称为“凉州第一剪”。许多剪纸作品线条明快简练、思想内容单纯、寓意浑厚深刻,充分反映了古浪人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怀和美好纯真的愿望。

第五篇:寿阳牧场2013扶贫工作总结

寿阳牧场2013年肉羊养殖扶贫项目工作总结 2013年,在上级农垦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寿阳牧场按照寿阳县委、县政府的产业政策安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体干部职工多方努力,精诚团结、齐心协力,较好的完成了本的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寿阳牧场基本情况

寿阳牧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平头镇百僧庄村西,307国道东约1公里处,西距太原45公里,东距寿阳县城30公里。牧场始建于1972年,辖区1.34平方公里,是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农垦企业,主要经营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作物种植等。牧场现有职工38人,占地面积约50亩,现有建筑面积约4500㎡,其中办公区约200㎡,各类库房约1200㎡,畜禽养殖区约3100㎡,耕地面积820亩,种植人用杏45000株,去年挂果以来经济效益可观。

二、项目基本情况

2010年,省农垦局经过考察我厂自然条件以及生产生活状况,得知由于牧场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效益低下,将我厂列为省农垦局扶贫单位。

2011年,省农垦局根据我厂肉羊饲养条件,地理环境,饲草饲料来源的优势,通过市场调查,利用寿阳本地资源优势,设立了该扶贫项目,项目名称为寿阳牧场肉羊养殖扶贫项目,项目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

该项目饲养肉羊368只,购臵农用汽车一辆,饲草饲料脱粒机一台,建设了消毒、防疫设施和沼气池等。

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工作,该项目于2012年12月28日建成投产。

三、项目投产后的主要工作

2013年项目投产以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克服畜牧业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生产经营方式和地理区位的影响,积极改良传统粗放、分散、低效益的生产方式,进一步解放职工思想,让职工主动自觉的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职工养殖技术,按照自愿原则,分解制定管理办法,让职工自行经营管理,养殖效益按照公司40%和职工60%的比例分成,把责任落实到人的同时,将职工的收入和养殖效益直接挂钩。

四、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该项目共繁殖肉羊406只,实现效益20万

余元。其中,集体获益8万元,职工收入增加12万余元,实现人均增收1万余元。

五、今后的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牧区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厂将进一步解放职工的思想,提高职工素质,最大程度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加快贫困农场脱贫致富,推进农垦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恳请上级继续加大对寿阳牧场扶贫开发项目的扶持规模和力度。明年,我们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申请扩大肉羊500只,恳请上级从项目的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增加职工收入。

寿阳牧场

2013年12月

下载第一部分  寿阳民俗文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部分 寿阳民俗文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27山西寿阳开业档

    热烈庆祝板川山西寿阳旗舰店盛大开业 6月26日,板川集成灶山西寿阳旗舰店盛大开幕。开业前夕,板川携手19大家居厨卫品牌于寿阳鼎尚广场上演了一场以板川之夜为名的消夏晚会,这......

    青州民俗文化

    海岱唯青州,千秋仰令名青州为中华古九州之一。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春秋......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 历史 迫力,尚......

    攀枝花民俗文化

    攀枝花民俗文化 一. 语言 广义上的攀枝花方言有攀枝花本地话即盐仁话(使用范围包括仁和区、东区银江镇、西区格里坪镇、盐边县和米易县)和市区外来移民非当地话(使用范围包括东......

    韶关民俗文化

    乐昌岁时节日文化 我们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岁时节日文化,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在这里,我也要简单的介绍下我的家乡,讲讲我家乡的岁时节日文化。 我的......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浅谈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凤翔彩绘泥塑艺术为载体,论述陕西......

    民俗文化调研

    民俗文化调研,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弘扬时代精神 ———三七小分队中山镇调研在物欲日益横流的当代社会中,我们的民俗文化正被步步侵蚀,带给我们的却是越要越强烈的无限追思。故......

    关中 民俗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中华民族为主流的各种文化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