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明康在上海陆家嘴论坛的讲话
一、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深刻变化
近年来,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下,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经过八年多的审慎引导,我国银行业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从内在机制到外在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运营机制和管理效率方面出现的可喜转变尤为难得。
一是经营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比2003年增加了3倍,但资产利润率增加了10倍,达到了国际良好银行水平。这些利润来源之一,是对成本的有效管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成本收入比从2000年超过60%的水平下降到2010年的30%左右。
二是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从2002年末的2.28万亿元和23.61%(四级分类口径),下降到2010年末的3646亿元和1.15%(更为严格的五级分类口径)。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98%上升至2010年末的12.2%,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的监管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已经有了资本约束意识和持续补充资本的内在动力。所有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从2002年末的6.7%提高到2010年末的218.25%,贷款拨备率达到2.41%,并且提足拨备抵御风险已经开始成为银行股东、董事、高管的普遍共识。三是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2010年,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增长超过30%,增幅比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建设银行等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02年的4%上升到20%,银行业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正在悄然转变。令人欣喜的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业务领域的良好拓展。截至2010年末,商业银行信用卡有效发卡量超过2亿张,相当于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张信用卡,而且卡均透支额度比上年增长近40%;理财产品发行额度大幅增长,仅工商银行2010年对公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就达到4.5万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1993年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事实已经证明了他的正确。
二、从战略高度推动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维,抓紧从战略入手,推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必须持续推进业务创新。2010年国内非金融部门在股市和债市上的直接融资已经占到融资总量的1/4,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大势所趋。当然,其中的问题也不少。在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发展潜力逐步下降的情况下,银行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做好三门功课:一要更加注重对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型优质企业融资将与信贷资金渐行渐远。商业银行必须严格坚守授信集中度底线,从“傍大款”、“垒大户”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走出来。近年来,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不少做得较好的银行2010年零售贷款已占到30%-40%。这些银行的实践充分表明,支持小企业可以给银行带来风险分散和边际效益的增加,特别是灵活的风险定价往往使服务小企业能力较强的银行在竞争中更胜一筹。二要更加注重个人金融服务。适应个性化需求的个人金融服务,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期许的服务领域包括因应老龄化趋势,提供简单方便、值得信赖、长期具有正的风险调整收益率的金融理财产品;也包括因应国内中产阶层壮大趋势,增加全球资产管理组合多元化产品;更包括因应拉动消费的需要,在丰富金融产品以支持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创新金融产品以支持文化、旅游等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三要更加注重把握直接融资市场大发展中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银行遍布全国的物理网点和便捷的电子网络,全面发挥专业人才相对丰富等优势,努力做好境内外结算、清算和托管等领域的配套服务,并成为相关金融产品的优质代销人和管理人。第二,必须加强尽职调查能力,善于精选客户。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机会和挑战并存。客户的操守和公司治理有的在进步,有的在退步。尤其是在应对通胀和对全社会规模有所控制的今天,这就要求银行业讲求认真作风,学习和借鉴现代化的客户精选方法,做好尽职调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精选战略是发展之必须,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体现。
第三,必须持续推进提升有理有据、公平合理的产品定价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能够把自己的成本、费用和风险算清楚,做到“算了再做,而不是做了再算”。一要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制度(FTP)。部分国际先进银行已经能够将所有成本的90%以上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的方式分摊到每一个产品和每一笔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紧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制度和系统,结合中长期风险成本计算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准确计算上存资金成本率和借出资金收益率,提高银行对贷款和中间业务的科学定价和约束能力。二要抓紧推进全面风险数据收集与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完善风险数据跟踪分析与科学评估的系统平台和动态模块,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科学测算,并通过加成定价方式确保收益能够覆盖成本和与期限等匹配的各种风险。三要赋予客户选择权。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告知消费者可供选择的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给予客户充分的提示和选择空间。四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从实际出发,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设定各类业务考核内涵和目标,并合理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政策措施。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四,必须持续推进“问题到我为止”的银行文化建设。没有良好文化的支撑,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银行业是服务业,“问题到我为止”是服务业起码的要求。一是在银行业机构内部,要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次序,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有序地谋发展。银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对此都必须自觉捍卫,问题到我为止。二是在对客户服务上,要注重培育“问题到我为止”的责任文化和行为取向。每一位接触客户和市场的员工都是整个银行形象的代表,必须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和内部协同意识。其实,我国的现实是缺乏横贯型管理,门第之见和低协调效率形成了内耗,银行业自然也不例外。这种努力不但必须,而且需要不懈地培育,以增强我国软实力的竞争能力。
三、加强顶层设计,营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良好的监管环境 经济兴则金融兴,政策好则百业健。展望未来,我们要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银行业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这方面,银行业已经在2010年底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并连续两年顺利完成了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两个不低于”目标。今年,还将争取在全国再解决500个机构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问题。至关重要的是,所有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必须在基层同步推进,即除基础金融服务之外,更要加强安居工程建设、就业与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诸多领域属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统筹改善,并设计好制度和机制,明确近期和中长期目标,一以贯之地执行。
二是银行业发展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相互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和认真的管理工作,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促进宏微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进步。而经济社会的宏微观层面上的实质性进步,又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还在于如何淡化企业属性和大小,按照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精神,共同努力,确保通过公平竞争获取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各种资源,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切实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当前,受国际国内因素等影响,国内发展中不少环节都绷得很紧。从科学意义上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更需要关注如何抓好需求侧管理优化,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不是在区域之间的转移。发展快而不好,不是我们的方向。有量无质且带来一大堆国际国内隐患与纷争,这是难以为继的,绝不可取。另外,对需求侧提高科技含量的说法也要科学化,关键是我国附加值的比例能否得到突破性上升,我们的效率能否得到大幅提高。否则我们将永远遇到供应上结构性的困扰。而用行政手段来管控和处理个中的矛盾,如价格水平问题,都可收效一时,但绝无久效。
四是银行业发展需要公共政策提供基础性支撑。首先,公共政策要有利于促进经济与金融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土地财政和外资依赖仍然突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对此,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地方财税体系,同时建立地方财政资产负债表,提高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的透明度和由此建立直接融资的机制,结束令出法不随,上行下不效和欲效却不能的问题,十分必要。感谢“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伟大成果,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提出了要求。其次,要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大进大出”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一些国家已经采用无息准备金要求(Unremunerated Reserve Requirement),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征收国外投资所得税或金融交易税,这些方法和手段对我们在全球化生活能更安定一些,都是很好的借鉴。第三,要加快培育诚信和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降低各行各业的道德风险,依法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十分重要。其实,信用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内涵之一,需要远见,需要系统性建设。
第二篇:刘明康主席在2008年首届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刘明康主席在2008年首届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我的讲话很简短,我想谈谈我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看法。谈到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人们就不能不想到上海。因为从历史上来讲,从来上海都是中国金融的重镇,它的服务的辐射效应在历史上尤为明显,它在历史上对全国乃至东亚都有自己的金融重镇的使命。小平同志在过去考察上海的时候就指出,中国要在国际上面取得金融地位,首先要靠上海。他的讲话是非常准确的。当前上海也正在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迈进。
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拥有几个基本的要素。
一、要建设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经济金融的运行和监督能够符合国际的惯例,能够被别人所理解,能够为大家所操作。
二、应当拥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具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辐射力和对各个时区市场的连接力,能够敏捷、高效而又大批量地处理金融交易和小批量的特殊业务的需求。
三、应当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能够大量地、实时地、客观地反映关于市场、机构、工具和产品变化发展的信息。
四、也是最后一点,应当有一个能够凝聚和聚集一流的国际金融人才的竞争能力。因为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和所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引进、留住金融人才和监管人才的吸引力和机制。
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来,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比较的优势,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扩大。许多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等,都已经纷纷前来上海,汇聚在上海。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上海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已经达到了2位数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令人欣喜。突出表现在:一个是发展质量较好,上海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是全国最好的;二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上海是银行业机构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三是国际化的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上海是外资银行机构最为活跃的城市,去年我们提倡进行法人化的转制,外资银行有9成以上选择在上海作为注册地。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现在已经达到14家,正在排队申请的还有四五家,在沪的外资法人银行的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总额的比重将近60%。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同国际上的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上海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环境问题还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当继续推进完善市场化建设的进程,注意吸收国际上各个国家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的良好做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完善执法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快对税收方面的研究,尽快出台税收方面对金融业稳健运行、科学发展的配套支持。这些问题需要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统筹考虑,循序渐进地给予解决。
另外一方面,上海自身也需要加快做好相应的自身建设。比如说要优化整个信用文化的建设。推进信用文化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推进理念的转变,为信用文化的建设做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安排。第二、要进一步优化上海金融服务的软环境。第三、要进一步完善高等和专业的金融教育,使它能够具备新的国际水准。第四、应当增强为全人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打破我们现在的行政范畴的框框,努力去吸引、培养和真正地留住金融业的人才。这一点非常关键。根据估计,纽约华尔街的金融从业人数大概在40万左右,伦敦也在25万到30万左右,而上海到去年年末大概只有十几万人。更重要的主要是专业素质和服务的质效、敬业的态度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清醒地来对待我们面前所要做的功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细数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成就,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对发展的前景我们也充满着期待,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全力的支持。希望通过我们认真的而不是笼统的,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持续努力,使得上海能够循序渐进地建设和提升自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和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朝着我们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进。
谢谢大家。
第三篇:尚福林陆家嘴金融论坛讲话
尚福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支持民资入银行业
尊敬的杨雄市长,尊敬的屠光绍副市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首先,我作为2013年陆家嘴论坛的轮值主席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是“金融改革开放的新布局”。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成绩令人瞩目。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到今年5月末,银行的资产规模平稳增加,银行业总资产是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和去年同期接近。存贷款平稳增长,各项存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各项贷款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03%,比去年略有增加,但是仍然保持着较低的水平;拨备覆盖率280%,也就是说有一块钱的不良资产现在有2.8元的拨备,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前几天因为受多项因素影响,市场出现了一些流动性紧张的问题。总体看,我们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并不短缺,截至6月28日,全部金融机构的备付金余额是1.5万亿左右,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的一倍还多;而且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是在20%左右,支付头寸充裕。这几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已经开始缓解,这种情况不会影响我国银行业平稳运行的总体格局,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是应该引起银行业的高度重视的,需要银行业加大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统筹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完善五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完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重点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服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业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二是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资本比例。允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外溢。
三是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化规范发展。继续推动信托公司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信托在新型产权制度、社会民生领域、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优势,促进社会资本与优质项目高效对接。鼓励金融租赁公司适度扩大租赁物的范围,积极发展成套设备和重资产项目融资租赁业务,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准入标准,强化内部管理,支持企业集团提高发展质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完善贴近市场、根植实体的银行业服务体系。要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健全现代银行业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持续性好、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
一是利用信贷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高端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按照中央“四个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推动调整过剩的产能。
二是发展消费金融助推消费升级。要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的范围。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着力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创新产品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促进消费升级。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支持银行与网络、电信运营商,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渠道和业务产品,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增强支付结算、资金融通、咨询顾问等综合化的服务功能。下沉机构和网点,创新机制和产品,根据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金融服务便利化为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
第三,完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要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要规范发展理财融资。充分利用银行自身的技术、网点和人员优势,将理财业务规范为债权类的直接融资业务,不断探索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和新模式。
二是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要支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进一步发挥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功能作用。
三是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推进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探索发行“三农”金融债,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继续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第四,完善风控到位、运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作用,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期,一些国际机构和业界人士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表示担忧。应该说,这些风险是我国经济增长转段、发展转型、体制转轨当中的一些反应,当前大家对这些风险应该讲都有了充分认识,只要采取正确的风险管控措施,这些风险是可控的。
下一步我们将要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加强平台贷款的规范管理,切实缓解其风险隐患。同时要抓紧研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截止到4月末,贷款余额是13万多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接近70%,在房地产贷款当中按揭贷款占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讲信用的,按揭贷款的不良率非常低,不良贷款率远低于1%,房价上涨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房地产商的名单制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现在对房地产商进行名单式管理,非信贷融资得到了有效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总体风险也是可控的。
在理财业务方面,截止到一季度末,理财资金账面余额是8.2万亿元,70%以上投入了实体经济。为了防止理财资金“脱实向虚”,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提出了总量控制的要求,我们年初有一个8号文,里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它提出了总量控制的要求,再有就是投向管理,也就是投资项目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同时还提出了审慎风险兜底管理的要求,也就是要比照自营贷款管理,对于非标产品要比照自营贷款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监管要求。下一步,要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这样的一个原则,继续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加强行为监管,严格风险管控。
第五,完善稳健审慎、协作良好的银行业监管体系。金融越发展,监管就越重要。监管部门将围绕简化金融结构、防范关联交易、控制杠杆倍数和增强透明度等方面,健全制度安排,强化监管措施。我们提出来的这几个方面,是总结了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和我们在金融监管当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这么几个方面。金融结构越复杂,实际上就会产生一些脱离实体经济要求的一些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变复杂了,变成了金融机构之间直接在交易,对实体经济讲是说衍生产品会对冲一些风险,实际上这些风险越积累越多,最后造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机。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使金融整个结构简化,要围绕着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要注重防范关联交易,要控制杠杆倍数,杠杆倍数越多,风险越高,这是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再有就是要增强透明度,使风险及时暴露、及时发现。
一要进一步是完善银行业监管框架。要继续完善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政策框架,提升单体机构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加快监管机制流程创新,改进监管工具、方法,提高数据质量,加强行为纠偏和违规处罚,提高监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权威性。
二要加强监管政策协调。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统一把握监管标准和尺度,努力解决跨领域、跨行业监管交叉、空白和重复问题,防止监管套利,减少监管成本,降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现在由于金融业在综合经营方面做了一些试点,有一些产品,特别是在财富管理方面有一些产品的开发,容易产生机构的套利,也容易产生风险相互转移。所以我们要健全监管的协调机制,统一把握监管标准和尺度,来防范风险的传染和转移。
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把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重要监管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要通过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扩大市场约束和公众监管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严格规范金融服务收费行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积极主动的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在金融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对个人的金融消费产品,我们是希望第一这些金融产品透明度要增加,这个产品是什么产品就要明示给消费者,要告诉别人这个产品收益可能的情况,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要告诉消费者它的风险在哪里。因为作为银行来讲,银行历来过去是做储蓄业务的,大家都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是没有风险的。过去我们宣传储蓄的时候,有句口号叫做“功在国家,利在个人”。现在银行在做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产品,做投资产品和储蓄不一样,投资的话投资者要担负一定的投资风险,银行在做这种产品的时候是不是把风险很明确地告诉了投资者,使投资者知情。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要充分评估金融消费者风险的承受程度。如果把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卖给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资者,恐怕是不合适的,不符合我们监管要求,也不符合金融机构本身服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是增强透明度,一方面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消费投资者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银监会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坚守风险底线、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引导银行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性能绿色能源系统主题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高性能绿色能源系统主题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2013年10月9日下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暖通空调专委会、地源热泵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高性能绿色能源系统主题论坛在上海世博展览馆M1-B会议室隆重召开。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暖通空调专委会、地源热泵专委会成立大会是“2O13上海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科技周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年会”的同期活动,会议上,包括暖通空调专委会、地源热泵专委会全体会员单位及个人会员;各省市兄弟协会、科研院所、设计、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从事建筑节能方面暖通空调、地源热泵技术的相关单位人士。
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院王东青女士主持,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郑坤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巡检员武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林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邹燕青、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院副院长路宾等嘉宾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据了解,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地源热泵专委会成立后,将以建筑节能为目的,实现建筑节能中暖通空调及地源热泵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会员、服务企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向前发展,推动中国暖通空调和地源热泵行业技术和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会上召开了“高性能绿色能源系统”专题论坛、第一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暖通空调专委会、地源热泵专委会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大家一起就专委会今后在中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以及专委会成立后将对行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展开了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除了暖通空调专委会、地源热泵专委会成立之外,在10月9日-11日的“2O13上海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科技周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年会”期间,同期还有第六届上海绿色建筑与节能国际大会、上海国际绿色建筑与节能展览会、未来建筑系列论坛、绿色建筑项目考察等活动举办,围绕着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而展开,不时有新的火花迸发,可谓精彩不断。
第五篇:刘明康主席在2009陆家嘴论坛上的演讲——推进上海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建设
危机冲击下迎难而上
推进上海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建设
----刘明康主席在2009陆家嘴论坛上的演讲
(2009年5月15日)
女士们、先生们: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个现实选择。借此机会,我想重点就危机冲击之下,如何推进上海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能力建设谈点看法。
面对危机,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上海的金融机构,既要注重加强危机的应对,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更要学会“危”中求“机”,科学把握这次危机带给我们难得的机遇,与时俱进地调整我们的战略,从根本上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与时俱进地实施重组的战略
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其实都应当通过这次危机,认真反思我们在结构上存在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反思我们的公司治理架构,反思我们的业务模式。这种反思,也需要结合当前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在调结构方面,金融业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战略的重组主要是包括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围绕业务组合的优化来实施重组(Portfolio Restructuring)。过去,金融机构的业务组合存在着重大的缺陷,销售的产品实际上是以结构性产品和衍生性产品为主,并且不断地追求利润率的提高,而且使用了比较高的杠杆率。现在,欧美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当中以血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必须要改变这种业务结构,真正转向传统业务的商品化重组。以银行业为例,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业务,以及信用卡、国际结算、固定收益类项目为主的理财服务等业务之中。
要实现这种业务组合的重组,必须要重视加强能力建设的重组,包括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重组,做到决策的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真正符合风险管理的需要;包括风险偏好的重组,做到战略目标与自身能力相匹配,与客户风险偏好的改变相匹配;包括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的重组,做到风险在每个环节上能够可控,并接受必要的监督;也包括人力资源的重组,做到合适的人才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并且得以加强。
二是围绕生产率的提高实施重组。重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今年我们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长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功夫放在围绕生产率的提高来实施重组。首先,要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进行重组,金融机构有不少业务是外包的。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这都是很普遍的做法。在危机冲击下,内外部的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外部受托对象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对外包业务应该加大重组的力度,在重新评估的基础上,努力降低外包的风险和外包的成本。IT业务的重组也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金融机构经营成本会发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响应上也的确需要做出新的安排。另一个需要重组和改革的方面是薪酬制度,这不仅是这次危机中国际上最受指责的领域,而且在国内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质疑,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与风险成本挂钩,有利于机构持续稳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有效调动各层次的积极性,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同样需要重视的一个重组是客户覆盖面的重组。这次危机冲击以后,客户的覆盖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有所减少,但是持有短期投资的、短线投资的比较多。针对这个情况,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客户结构的覆盖面。在银行业当中,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其实远远比不上对大企业、大客户的服务。而一些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但具有巨大的潜质,而且对社会稳定、社会就业都会带来很大的贡献。各类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应当将业务的重点转移放到这些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支持上,而不是去跟大银行争抢大型客户,在大客户当中打补丁。
三是围绕形成协同效应实施重组。中国当前的金融机构大部分仍然采取了内部的部门制,不同的部门产品由不同的高管人员负责,相互之间很难形成协同效应。现在应当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对部门的设臵、产品的设计实施流程再造和彻底的重组,真正围绕方便客户、满足客户的需要、迅速响应他们需求的变化来进行。相应地,在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成本转移、风险定价和利润分摊上,一定要建立一些机制,设计一些制度,来鼓励这种协同效应的长期养成,从根本上建立金融机构内部良好的客户至上的文化培育。
第二,与时俱进地实施简约化战略
所谓简约化,就是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科学的方法,将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以外的枝节因素、非核心的业务、非标准的流程尽可能地剔除,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简单的问题条理化,从而简化管理环境,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益。金融简约化战略是现代金融机构发展的新趋势,实质上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化基础上,使我们金融企业管理行为更加具有科学
形态的一种简洁化、标准化。
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早就说过,“能够简单便是伟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过于繁杂的定价评级模型和过于庞大的金融机构以及衍生的管道公司、平台公司,导致了大家对于风险的判断出现了重大的偏差,也撬动了金融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根基。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和严重后果的不断显现,人们其实已经结束了前
一、两年关于“全能银行”的讨论,开始出现重视简约化的经营发展方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进简约化的发展战略,我认为
主要要抓住三个重点。
一是组织机构小型化。组织机构的发展要考虑成本和风险的因素,最终由经营效益来决定,而不能迷信“大而不倒”的神话,不能一味追求规模,不能盲目搞机构的扩张,特别是不能通过放松风险控制和放大杠杆率而迅速做大规模,这就形成了泡沫,泡沫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样基础上培育出来的金融机构是不能长治久安的。有时候“小的才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
二是经营模式简洁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说明,过于复杂的金融模式大大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实际难度,一旦失控,就会酿成不可预测的后果。任何经营模式都必须和风险管控的能力相适应,从国内外金融实践看,混业经营也基本没有成功的例子。保持经营流程和管理手段的简洁有效,将有助于让自己能够控制,让客户能够放
心。
三是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从危机中美国一些大型、老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事实来看,金融机构的业务越复杂,风险就越难识别,越难管理。要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的服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Offering everything to everybody is impossible)。我们的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要立足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要立足于细分市场和充分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专业化的水平,坚持在自己的核心主业、核心客户、核心市场上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与时俱进地实施创新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大力推进创新战略,是当今中国金融业应对危机,规避风险,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创新的战略,我认为
要突出三大重点。
一是所有金融机构都面临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问题。两年以前,在危机之前曾经十分畅销的金融产品,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很多已经失去了回报基础,也失去了客户的信任,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适应现在市场的需要,开发创新出适合现在客户口味和风险偏好的产品,现在仍然没有看到在这方面实现了很好转型的机构。
二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要在风险价格大幅度调整当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既要找准发展的地域重点,又要找准发展的行业重点,还要找准发展的客户重点。在全球危机的冲击下,虽然全球的GDP普遍大幅收缩,哀鸿遍野,但是新兴市场仍然是亮点纷呈,特别是中国与印度比肩成为GDP增长超过5%的经济体,这在全球来讲,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从国内来看,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有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基本面是健康的,特别是在国家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政策作用下,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后续的发展仍然具有强劲的动力。在行业重点上,我们要突出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支持和投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运行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在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中实现金融业持续健康
发展。
三是所有金融机构都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创新。长期以来,风险管理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部中后台支持前台业务发展的内部保障来建设,好像风险管理就是自己家里的事。现在需要从竞争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这个问题。在这次危机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大大的提升,需要转变为金融机构比较竞争优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衡量具体金融机构或某个经济体或者地区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能力,市场的关注点已经不再限于它在高增长、上升期创造的利润、财富、市场份额会有多大,给我的条件会有多么优越,而是更加关注在风险的冲击下、在危机中的生存能力如何,能不能跑赢大势,能不能实现自己的长治久安,能否通过高人一等的风险和内控管理
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
联系到上海,风险管理的创新也需要重点抓住三个方面。第一,上海的金融机构要迎难而上,增强人与IT信息之间的联系。在金融机构里,即使先进的设备和系统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没有专业化的人去认真地看、去运用,去准确的把握和解读,也没有办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机构内部各个层级的人员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信息科技建设的大量投入,有了很好的信息基础。比如,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大额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风险信息。现在的重点应当是加强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真正挖掘其潜在价值,提高信息的附加值,运用到市场上,运用到我们经营管
理当中。
第二,就是要减少风险承担者和控制者之间的分离度。我们现在前台客户营销环节和中后台风险控制环节,岗位职责要清晰,风险责任的界限要明确,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应当紧密沟通和紧密联系,而不是相互的分离,相互的独立,这是更加重要的方面。
第三,建立基于机构内部价值链的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文化。过去风险偏好在金融机构是千篇一律的。风险偏好在一个金融机构里面是一样的,其实不然,现在金融危机当中我们必须深入的思考,必须要考虑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的金融服务对象和我们的服务专业化的特色,要把价值链很好地分析和划分。在价值链当中所处的地位产品客户和服务的专业化不同,就会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要求。这些风险偏好要求的不同,价值链是不一样的。比如,理财和存款不同,风险特征也不同,对理财客户的分析和管理就不能按照存款的办法去管理。因此金融机构要随时注意风险和回报的平衡,和价值链的精细化管理。上海的金融机构要想脱颖而出,首先在这
些方面都要敢为人先。
女士们、先生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金融风暴中深刻思考,锐意进取,不断推进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中国金融
业稳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