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定义及其特点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5 06: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成语的定义及其特点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成语的定义及其特点毕业论文》。

第一篇:汉语成语的定义及其特点毕业论文

引 言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而四字成语又是成语中的最简洁的词语。

翻译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 指的是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改用乙语言表达, 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1】因此,汉语成语的翻译,也就是从语义到形式寻求对等语过程,使译文读者能达到与本族读者同样的感受。

一、汉语成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1.1.成语的定义

《词海》定义为: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多为确定的含义。对汉语成语而言,从狭义上讲,一般是四字结构,它不能等同于谚语、格言、惯用语及歇后语。从广义上讲,具有某种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思而后行等,都属于成语。

1.2汉语成语的特点

一是语义的统一性,二是结构的固定性。换言之,即它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整体意义不能从组成成语的各个词汇中揣测出来。结构上又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能随意改动它的顺序,不能增词或减词,不能用另一词去替代成语中的某一词,更不能改变其语法结构。

二、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质及翻译时应注意事项

2.1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成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中英两国各自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以及体育娱乐等都产生了大量的成语。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成语中。翻译不仅是要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要把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形式。翻译成为了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以上的因素都给汉语成语的英译增加了障碍和难度。可以说汉语成语的翻译实际上是如何用英语去处理在汉语成语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2.2汉语成语翻译时应注意事项

翻译时应确切、深刻、完整地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本意和引申义,不能只从字面上来望文生义,下面主要介绍从结合语境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浅谈了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

2.2.1.结合语境,注意源语和目标语的确切含义

一个汉语成语可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语表达,英汉双方意义是否对应,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狡兔三窟”和“the mouse that has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比喻不同,表达方法不一样(一用兔喻,一用鼠喻,一正一反),但含义却相似。都指为了安全多找隐蔽处。【2】又如:“亡羊补牢”与“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 表面看相似,实则无法等同起来。汉语中“亡羊补牢”暗含为时未晚之意,而英语中却表达的是为时已晚,意义正好相反。可见形象相似的汉语与英语的固定表达法,比喻义有时却常常并不一样。这是英汉两种语言反映的是两种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进行汉语成语的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切莫胡乱硬译,或不假思索地套译。

2.2.2 结合语境,注意源语语义的褒贬和语气的轻重

有些成语表示褒义,有些表示贬义,而有些则是中性。在翻译时一定要根据语境弄清成语的褒贬色彩。如:儿子的诞生对他的幸福生活来说真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是个褒义词,如果硬译为“paint the lily”其意为:try to improve what is already quite satisfactory以至于达到“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的程度,就属于贬义,反而引起了误解。成语语气的轻重也是翻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太轻了不能达意,太重了又言过其实。如:“阴雨绵绵”可译为“cloudy and drizzly for days on end”, 但译为“raining for days on end”则显得太过夸张。

2.2.3 结合语境,注意使译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形象性 这样做的前提是:既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又要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1)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一种译法:That is what he longs for.另一种译法:That is what he has been longing for days and nights.译句①没把形象全部译出,译句②就译得形象生动。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种译法: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另一种译法: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比较两种译文,前种译文采用的意译法,丧失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体现不出原文的思想感情;后种译文采用的直译法,完全或部分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从而保留了汉语的语言

特色。然而成语译文的好坏是要放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来比较,这样才能有所取舍,而不能笼而统之,一网打尽 如:《毛泽东选集》的《实践论》里有这么一句:“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译为“The Chinese have an old saying,‘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这样直译就比较好,因为是一句中国人的老话,如采用意译法就不恰当了【3】。又如下面一句:他打算出去看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译为:He decided to go out to have a look,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此句意译比直译好得多,因为原文中就已包含要去冒一定风险之意因此,翻译时,要切实依据语境,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不能随心所欲地乱译、硬译或死译。三、四字成语翻译的方法

汉语翻译成英语有多种方法,把它们划分,归类大致可分为直译法、套译法、意译法三种方法

3.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的方法,不仅表达原文的内容,还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比如保留原文所使用的比喻、原文的形象、原文的民族特色等,使读者能读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即在不影响原义和译文读者理解、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保持其民族性,也就是所谓的“异国情调”或“洋气”。直译如果译得得体,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使外国读者感到新鲜、生动、活泼,大开眼界,如同饱餐了一顿具有异国风味的珍肴,回味无穷【4】。对于字面形式和比喻形象都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我们通常采用直译法。

3.1.1.完全直译,即把成语的每个部分都直译出来。

声东击西 解释;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语出(宋张纲《乞休战船札子》)可直接译为to shout in the east and strike in the west。井底之蛙 含义是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语出<庄子秋水>可直译为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3.1.2.部分直译,对于由两个意思相近的部分组成的成语,可以只翻译出其中的一个部分,即可代表整个成语的意思。

如这个问题搞得他晕头转向。晕头和转向都表示很疑惑,没有方向感的意思。那么翻译的时候“晕头转向”译为:be utterly confused即可,“转向”(1ose bearings)不必译出。He is utterly confused by this problem.

3.2.套译法

即借用同义成语和译文加注法 来翻译成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原文的形象有时不符合外国的风俗,如直接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或使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种联想从而因想到原文意思的准确表达。

一般来说,汉英两种语言在习惯、意义、形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尤其是成语,奈达曾说:“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与句子方面相等(equivalence)的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比较多的相当(corresponding),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又不相当。”但毕竟存在语义相同的情形。这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心理、逻辑思维、文化等方面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那么在不同民族的成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套用英语同义成语也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借用意义相同,它所引起的联想、形象、修辞色彩也相同或相似的成语;一是借用意义相同,但形象不同的成语。

3.2.1.意义和形象相同或相似的成语

“破釜沉舟”:可翻译为:to burn one′s boats。这两个汉英成语所用的比喻大同小异,都以毁船断后为主题,而且也表达相同的含义:人们在做一件事时,不惜牺牲一切的、孤注一掷的决心。它们都有一个极类似的历史故事。“破釜沉舟”指我国古代项羽出兵救巨鹿一事。当他引兵渡河后,即命令部下打破全部饭锅,凿沉全部船只,烧光岸上庐舍,每人只持三粮,以示士卒誓死不回的决心。英语中的 “to burn one’s boats”指欧洲古罗马的恺撒出征到国外时往往把自己的部队所乘船只全部焚毁,自断后路,以示只进不退的决心【5】。除此之外,如“空中楼阁”可翻译为castles in the air;“浑水摸鱼”可翻译为fish in muddled waters.3.2.2.意义相同,形象不同的套译

“朝三暮四”翻译为blow hot and cold。它和“blow hot and cold”喻义相同,但形象不同。“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有个养猴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告诉它们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都很生气。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现在比喻反复无常。而“blow hot and cold”出自《伊索寓言》中的《人与山林小神》,讲一个人冬夜在山林中迷了路,碰到了山林小神,领他回自己的小屋。路上这人不停地向手上哈气,山林小神问他干什么,他说手冷麻木了,哈气取暖。到家后山林小神给他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粥,那人端到嘴边又吹气。山林小神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粥太烫,想吹凉。山林小神对他说:“你嘴里的气既吹热又吹冷(hot and cold),这样的人我不接待,你走吧。”“to blow hot and cold”原来比喻避免与性情模棱两可的人交往,现比喻为动摇不定、反复无常。因此,这两个成语比喻义相同,形象相

异,对应情况大同小异。再比如,我们可以将“小题大做”翻译为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3.3.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与原文的字句,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大意进行整体翻译的一种翻译方法

有些成语的比喻形象是译文读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把“无孔不入”译成get into every hole,势必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像这种如果直译不能达意的成语,而英语中又没有现成的同义语可以借用,这时便要考虑采用意译法。我们可根据该成语的实际意义,结合语境,灵活地翻译成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语境是理解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进行准确翻译的必要条件。语境谓之“语言环境”或“言语环境”,各种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因此,在进行上述这类汉语成语的翻译时,必须把它和它所联系的语境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下面的这几个例子: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一开始就点明正题。出 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死译: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就不能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而把它意译为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又比如;油嘴滑舌mealy-mouthed(死译:with a slipped mouth and tongue)其结果,把几千年的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落花流水。译为:As a result,the privileges,which the feudal landlords have enjoy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re being shattered to pieces。“打得落花流水”意即打得粉碎,打得一败涂地,语言很形象,如直译为:“⋯are being shattered like flowers and floating waters.”译文读者可能看不懂,因此采用意译法。

四﹑结语

由此可见,汉语成语的翻译比较复杂。我们必须注意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结构的整体,充分考虑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避免死译、硬译。因此,要在具体的语境下,考虑多种译法而不能拘泥予一种,灵活地处理文章中出现的成语。但究竟如何使成语英译文与整篇文章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这个问题是还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探讨。

五、参考文献:

(1)Na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E, J, Brill, 1964

(2).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年(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4).李景韩﹑李健,《汉英习语成语对等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

(5).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

六、致谢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第二篇:汉语成语英译

汉语成语英译

一、汉英成语字面上的对等 有些成语按原文的字面翻译,或借用英语类似的成语,其比喻效果同原文一样生动,这类成语本身就能使读者很快联想起英文中的对等词语。破釜沉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1)破釜沉舟——burn the boat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典故:秦朝末年,项羽发动了叛乱。在部队渡过漳河之后,项羽命令士兵把所有的船只都凿破,沉到河底,再把煮饭锅完全打碎。项羽给每个人只发三天的粮食,然后再上战场,这样做,是为了向大家表示“宁死不退”的决心。果然,经过九次的激烈奋战,项羽的军队终于打败了秦国的军队。后来,我们使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例句:安迪聪明热情,且随时准备破釜沉舟干到底

Andy is intelligent, energetic and is ready to burn his boat.但是,这个短语并不是时时都是褒义的,如果“破釜沉舟”精神领会的不好,那有时会真的是自绝后路,比如说:

你对辞职的事情要三思呀,不然就自绝了后路了

Think carefully before you resign---if so, you will have burnt your boat.不少汉语成语不一定有非常对等的英语成语,但按照它们的字面意义翻译也能使译文读者得到正确无误的形象意义。如毛遂自荐

2)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典故: 战国时代,秦国军队攻打赵国的都城。赵国的平原君打算亲自到楚国去请救兵,想挑选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一同前去。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愿意同去。平原君到

楚国后,与楚王谈了半天,没有一点结果。毛遂怒气冲冲地拿着宝剑,逼近楚王,终于迫使楚王答应出兵,与赵国联合共同抵抗秦国。“毛遂自荐”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不必别人介绍。

例句:人大会议应向毛遂自荐者敞开大门.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hould be open to those who volunteer to attend the meeting.二、带有文化背景与典故的成语 汉语言文化具有深厚的史学积淀,因而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带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有的成语在字面上就会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历史典故。特别是中国几部史书与名著,如《论语》、《史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都闻名世界。翻译这类成语最好注明出处,以便译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同时,英语成语中也有不少成语带有文化背景,如运用适当,更能使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增加译文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下几个例子就是代表。

3)初出茅庐——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典故: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例句:1他初出茅庐,就知道三分天下。

Though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career, he could already see the empire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tes.2原来主角是个初出茅庐的小白.The leading player turns out to be a green hand with his operation at the

beginning level.4)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典故: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鄯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例句:1中国有句古话:“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 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There is an o ld Chinese saying, “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This saying holds t rue for man’s practice and it also holds t rue for the theory of knowledge.2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我决定冒险进去看看。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I decided to take the risk in going inside to have a look.总结:这

5)隔岸观火——look on at sb's trouble with indifference

出处: 唐·乾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典故: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例句:所以在创业板上市之前采取的办法最好是观望态度,袖手旁观,守株待兔,隔岸观火。

Before the issue of carve out board stocks, the best attitude should be wait and see.You’d better stand by with indifference and wait for gains.

第三篇:知识产权定义及特点

1、为什么要学习知识产权课程?

保护创造者对其创造的道义和经济权利及公众利用这些创造的权利; 促进创造性及其结果的传播与应用,鼓励公平交易,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推动以外国直接投资、合资经营和授予许可证的形式转让技术。

我们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就能够保护智力劳动者的创新劳动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

2、如何解释知识产权的含义?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

专利权是指依法批准的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成果在一定年限内享有的独占权或专用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就不再受法律保护。

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的总和,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创造出高新技术的智力成果又给知识产权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保护客体,因此使传统的知识产权内容也在不断扩展。保护知识产权能够提供激励机制,激发出更多的创新。

知识产权分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著作权 :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商标权: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者保证商品质量和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利权: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简述知识产权的性质?

为大多数学者和专家所认为知识产权在性质上属于私权,是主流观点。

识产权是排他权,知识产权具有人权属性。

4、论述知识产权的特征?

1、知识产权的国家授予性。

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所有权不同,后者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即可设定和取得,并不需要每次由国家机关认可或核准,而知识产权则具有国家授予的特点。知识产权需要由主管机关依法授予或确认而产生,这是由于其客体的非物质性所决定的。

2、专有性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是指只是产权具有弄断性,独占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即没有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规定,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该项权利,否则就是侵权。其专有性表现:

第一,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第二,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

第三,知识产权的排他性则主要是排斥非专有人对知识产品进行不法仿制、假冒或剽窃。

第四,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是相对的。

3、地域性。

地域性是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另一种重要的特征,所谓地域性,是指根据一国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法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不具有域外效力。知识产权的这一特点有别于有形财产权。

4、时间性:

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时间性是知识产权异于物权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指知

识产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该权利就依法丧失,相应的知识产品就进入公共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但有些知识产权在事实上可以永续使用,如注册商标使用权,但如果法定期限满而权利人不继续注册的话就会丧失该商标专用权。

第四篇:成语的特点

答:成语本来是人民大众口头上或古人今人的著作中使用的语言材料。成语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言简意赅

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真正具有言简意赅(完备)的优点。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语句显得格外精炼。例如

(A)色厉内荏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

(B)众口难调意思是吃饭的人多了,饭菜的味道就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比喻作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没有意见。

这类成语,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像用成语那样的意思丰富(2)形象具体

有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的印象。成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几种常见的例:

(A)比喻法。借某一种情况说明另一种情况。例如:

中流砥柱

这个成语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黄河中流的砥柱山。”砥柱是在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的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毫不动摇,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如影随形

无论什么物体的影子,一分一秒也离不开那个形体。因此,人们就用“如影随形”这个成语,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的密切。

牛鬼蛇神

牛鬼和蛇神都是可憎恶的妖魔、鬼怪。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极坏的人。

水中捞月

映在水里边的月亮只是一个影子。到水里去捞月亮,当然是永远捞不到手的。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做那些白费气力,枉费心机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情。

以上这几个成语,都不是直接用它的字面上的本意,而是用它那比喻的意思,都是属于修辞上的比喻法。

(B)讽喻法。假造一个故事,用来讽刺或者教育劝诫别的人。例如: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寻找野兽吃,遇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怎么敢吃我!老天爷派我做百兽之王,现在你吃我,就是抗拒天命!你如果认为我说谎话,那么我在你前边走,你跟着我,看看野兽们见了我有没有敢不立刻跑开的?”老虎同意了,于是就和狐狸一块儿走,野兽看见老虎,吓得就跑。老虎不知道野兽是怕他,还以为真怕狐狸才跑呢,后来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讽喻那些凭借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的人。

(C)对偶法。把两个有某些类似之点的词组,互相对照,组织在一块儿,形成语法上的并列结构。例如:

车水马龙

这个成语是用“车水”和马龙“两个词组构成的,”车水“和”马龙“对偶。这里说的是”车“和”马“:车怎样呢?车象流水那样接连不断地飞驰。马怎样呢?马象龙那样活跃地奔跑。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大街上人们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良师益友

这个成语是用”良师“和”益友“两个词组构成的。”良师“和”益友“对偶。这说道德学问很好的老师,于我有益的朋友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此外象”灯红酒绿“"忍气吞声”“横征暴敛”“耳闻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对偶法构成的。这类成语的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类似的,而不是相反的。

(D)映衬法把相反的两件事互相对照。例如:

地旷人稀

旷是广阔的意思,按一般情况来说,土地的面积大,那么土地上居住的人就多。可是有些地方,尽管土地面积大,而人口并不稠密,这就是“地旷人稀”。“地旷”跟“人稀”两件事是不协调的,而是相反的。这个成语就是用这两种情况的互相映衬组织起来的。

阳奉阴违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面听从,暗地里却又另搞一套。“阳”是表面,“阴”是里面。“风”是遵从,“违”是违背。“阳奉”跟“阴违”恰恰相反,恰恰是互相对照的。

此外,“口是心非”“曲高和寡”等等,也都是用这种修辞法。“映衬法”跟“对偶法”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对偶法的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义彼此有类似之点,有相同之处;映衬法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义彼此相反,对比鲜明。

(E)夸张法

把事物加以夸张,说得远远超出客观事实。例如:

体无完肤

这个成语是形容人体受伤很严重,身上已经没有一点完好的皮

由于成语有以上各种优点,所以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成语,是非常需要的。这不仅能增强表达效果,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语汇丰富多彩。不过也不能在文章中故意地多用成语,堆砌成语,以显自己的渊博,那样就可能把文章写得不文不白,不伦不类,矫揉造作,画蛇添足。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第五篇:游记的定义及特点

游记的定义及特点

游记 ,顾名思义 ,它是旅游中所见所感的记述。它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当然也会用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在文体归属上 ,它是散文家族中的一员 ,是记叙散文的一种 ,具有散文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篇幅短小的特点

游记由于同时具备文学、旅游以及审美的内涵和要求,因此在思想内容和手法上都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

一、折射出时代特征,表现出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游记这种体裁,虽不适应表现重大的主题,但通过记游写景来抒情言志,寄托感慨,生发议论,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情怀,也能折射出某一时代的特征。如元结在《右溪记》中,通过描写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不公的黑暗现实;王质在《游东林山水记》中,通过描写朋友的“积岁忧患”和自己的“羁旅异乡”的愁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柳宗元在《钴姆潭记》中,除了借山水倾吐自己横遭贬谪的悲愤外,还借潭上居者“不胜官租私卷之委积”、“愿以潭上田贸才以缓祸”的事实,直接反映出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其中一部分不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杰出的科学著作

如《徐霞客游记》中,作者对所经历过的山川,除描写景色外,还一一辨析了它们的源委脉络,并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关梁要塞、名胜物产作出生动、详细的记载,在丰富和发展我国游记文学的同时,又充实和发展了我国的水文、地理科学,为后人对地质、水文、生物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从选材到描绘,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

选材上,游记作者总是根据美学的观点、游览的进程、时间的先后、表现的重点来选取自然的景物,使所描写的对象,在既符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真实的同时,又能从不同的角度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在具体的描绘上,吸取了我国国画的特点,利用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技巧,让观赏者借助于自己的想像,读出文中本来没有而又确实能感受到的东西。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尽管没有一字一句是描写潭水的,但潭水的清澈却从游鱼的形态、活动中完全可以感觉得到。

四、具有多样的风格和丰富的语言

古代游记虽然每篇都不外乎是描写山水景物,但是由于作者们的生活经历、气质素养的不同,游记所呈现的风格也千姿百态:有的清丽,有的雄浑;有的翔实,有的简朴;有的空灵,有的凝练;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奇峰邃洞,充分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古代游记的语言也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不过就大体而言,都显得精练准确、生动优美、流畅自然、明净简洁,达到了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的境界。

我国古代游记成就斐然,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多读这些作品,有利于提高我们鉴赏大自然的美的能力,培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同时,在美的熏陶中,我们的视野将更加开阔,我们的智慧将得到更多启迪。

从写作的角度研究游记的特征,从而探索它的创作规律,也许不是没有意义合.J。我以为,游记有这么四个特点

:

一、先游后记,亲见真闻 游记是一种纪实性的散文。它的写作,必须在游览之后,或在游览之中,而决不能未游先记,或不游而记。众所周知,一切文艺创作,都得先有生活。而游记更强调作者的亲见真闻,强调第一手材料,强调现场感受。不身历其境,就不可能写游记;不从游览、观察的休验出发,而从某种概念出发,不可能写好游记。游记要写得美,但首先要写得真。人们读游记,除了需要从巾获得文学的美感享受之外,还要借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并透过这面景物和世态的折光镜,寻觅时代的影子。因此,不仅自然风光、人物和事件要真实,作者的观感也要真实。明朝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因记载详实准确,有广博的地理、水文、气象、风七人情、社会风貌方面的科学内容,当然也还由于文笔清新流利,绚丽多彩,所以被称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古今纪游第一”的不朽之作。作者在旅游中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述,是作者思想感情与自然人文画面融为一体的美文.篇中有“我”,情景融合;捕捉特点,寻找角度;移步换形,注意穿插;勾勒风俗画等,是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写,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新闻体裁的种类、特点及其写作要领【教辅资料。摘编】(2012-08-03 10:04:12)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辅资料

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总的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 内容:真实具体

反应:迅速及时

语言:简洁准确

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详细说明如下:

消息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内容上来说,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形式上说,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写作技巧上说,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风格上说,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时效上说,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3、通讯与消息区别

(1)外表形式不同

在外表形式上,通讯与消息有着明显的区别,随便打开一张报纸即可看出:

1)标题不同

一般而言,通讯采用一行标题,即主标题。需要时,通讯也可以加一副标题,即用破折号附加在主标题之后,用以解释或说明标题,把通讯做成两行标题。

一行标题如: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红场易旗纪实

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

两行标题:

生命之柱

——张海迪之歌

在大海中永生

——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

通讯也少有使用引题的,但不采用三行题的形式;但消息的标题则一行题、二行题、三行题都常用。消息不仅在引题方面区别于通讯,其副题也与通讯的副题不同,它直接说明内容,不采用破折号附加的形式。

2)开头形式不同

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即在导语之前有用异体字标出的“XX社X地X月X日电”或“本报讯”;通讯则没有这种形式,即使使用“电”,也是“电尾”式通讯稿件,用括号尾部附加“XX社X月X日电”,以示所用为通讯社的电传稿。

(2)时效性不同

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

(3)详尽程度不同

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有情节,可以满足读者知详情的需要。消息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使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尽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素材还以生活的原生状态,使文章更生动、具有感染力。通常消息篇幅几十字、几百字最多千字左右,而通讯则四五百字,长则上千上万字。

(4)主题结构不同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快速文体,讲求速报与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有些消息,如简讯,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通讯必须提炼出主题,主题对通讯来说必不可少的。作者在采访中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粗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有主题贯穿起来进行写作。

(5)表现手法不同

通讯与消息的表现手法和写作要求有很大区别。出于反映事实信息的需要,消息报道讲究客观报道,与此相应,消息写作主题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让“他”“他们”以及被报道主人公的名称,身份运行在字里行间极少让“我”出现在报道之中;通讯则不然,出于详尽深入需要,第一、二、三人称各显所长,“我”、“你”、“他”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消息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有抒情,通讯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通讯通常借助文学手法表现主题,通讯包括报告文学,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是就是在于真实性。

总结:通讯和消息两种新闻报道常用体裁,功能也有很大去别。通讯感染力远远超过消息,甚至让人伤感、落泪,也可以让人兴奋、欢呼,而消息一般做不到。还有一项特别功能——情感传播。

4、消息的具体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事实性质分类,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按报道内容分,可以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按写作特点分,可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按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按写作形式分,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其他的消息形式还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等。

消息体裁的特征:

1)比较短,多为百字或数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

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7)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验性消息实用价值比较大。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5、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工作通讯,但目前,我们的工作通讯写得格式较死板,程式化太强,有必要注意切入角度,写得更鲜活。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6、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则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都有常用的模式。消息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的地方。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只在合适时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比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就有如下一段描写:

„„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藏北大草原那雄浑、壮美的景色展现在他面前:远方,绵延起伏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广袤无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近旁,一座座用石块垒成的玛尼堆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一堆堆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丛在阳光下像火一样耀眼。天空,时而白云朵朵,时而乌云密布;原野,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风沙弥漫„„

这段文字中有虚实、有以比、有比喻、有对偶、有夸张„„作者就是运用这些手法,使新闻也具有了艺术的品性。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比较强的文字性,生动活泼而富有文采。在一期报纸上,两种文体相互映衬和补充,使新闻媒体更加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因为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快。有时事发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媒体就开始进行消息报道。而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较长,采访需要比较详细,写稿时间也要长一些。

6、新闻作文怎么写

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关于体裁规范,更多的属于新闻写作的方面的问题,和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规范要求相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一、议论文的主要特点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即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

议论文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服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以情动人,也不像说明文那样以知识授人。议论文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这一切,可以说是它的特点。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逻辑纽带。简言之,论点回答“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回答“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3.关于论点

(1)对论点的要求:论点必须鲜明、正确。所谓“鲜明”,是说一篇文章的论点必须明确表示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所谓“正确”是说一篇文章的论点必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必须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

(2)论点的位置:一篇文章的论点的位置可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

(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几个分论点来支持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4.关于论据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用事实作论据。用来作论据的事实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在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另一类是引用有关的言论作论据。用作论据的言论,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认真核对,不能搞错,更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论据都必须为证明论点服务,必须是充分、必要的。

5.议论文的分类

(1)政论文:对社会某些问题发表看法和见解、提出主张的议论文。如《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

(2)评论:就一定的问题和事件发表评论的文章叫评论,包括思想评论、时事评论、文学评论、影视评论。如《想和做》、《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等。

(3)杂文:带有文艺性的论文,它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包括随笔、杂感、杂谈等。如《从三到万》、《论雷峰塔的倒掉》。

(4)讲演稿:如《最后一次讲演》。

(5)读后感:对所读材料或作品阐明感想的论文。如《读孟尝君传》。

6.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议论文中论证方式是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反面树立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驳论点:直接驳斥对方的观点。针对对方荒谬的论点加以分析、驳斥,揭露其错误的实质。如魏巍写的《小驳论两则》。

(2)驳论据:通过驳论据批论点。论据是论点的依据,驳倒了论据,对方荒谬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如:《“友邦惊诧”论》在揭露了国民党诬蔑爱国学生的根据,所谓的捣毁机关,阻断铁路,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等一大堆罪名之后,在文章结尾处,摘录了一条《申报》的专电,有力地证明了论敌论据的虚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3)驳论证: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在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驳论证,就是要揭露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毫不相关的矛盾。

7.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很多。如演绎论证,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归纳论证,即先摆事实讲道理,再归纳结论。这是依据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次序和由个别到一般的次序来分的。再依据论证过程所用论语的内容和形式分,其具体方法就更多。

△例论法:即列举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这种文章最多。

△引证法:即引用理论(名言、格言、定理、法则)来论证论点,又叫理论论证,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全文引用了七则名言,大都作论据,少数作论点。

△对比论证法:就是把相对立的事实或相悖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证明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即以形象的比喻证明观点。从语言上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论述的对象作本体,再设出与这对象本质上有相似点的喻体,进行阐述。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为了证明错误、失败与成功的相互统—般道理,文章就设“黑夜与黎明”、“睡梦与清醒”的喻体,进行证明。

△归谬法:也叫引申法,由反面论点,引申出错误的结论,以推翻对方反面论点。这种论证方法一般只出现在驳论文中。如《论“基本属实”》中,由滥用“基本”一词的现象引出“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这样可笑的结论,于是才揭示出“基本”一词,不是到处可用,以此推翻了那种认为“基本一词到处可用”的主张。识别方法:含归谬论证方法的句子,一般多是假设关系的句子。

8.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以及比较论证的辨析标准

类比论证是同一类的事物或问题的相比,而比喻论证则不是同一类事物或问题,也就是说类比论证中论述的对象与被类比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而比喻论证中的对象与喻体之间只有相似点,其本质属性不同。

9.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安排,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程式。但一般说来,一篇议论文总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然后进行分析,最后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叫做引论;对提出的问题,运用道理和事实进行分析,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叫做本论;道理论证分析清楚、透彻了,得出必然的结论,叫做结论。因此,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如果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议论文具体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

(1).以横式结构(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为主。常见的有:

①“总论——分论——总论”式。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归纳总结。

②“总论——分论”式。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③“分论——总论”式。即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先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2).以纵式结构(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为主。常见的有:

①“层层深入”式。又叫“层进”式。先提出论点,然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如《怀疑与学问》,就是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证,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②“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起);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承);然后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转);最后归结(合)。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设靶子——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阅读方法运用

1.怎样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或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句子。如何辨析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呢?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真正所指,其次要掌握文章中心论点的表现形式,弄清这两点,就能准确快速地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何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中心论点是相对分论点而言的。在没有分论点的议论文中,论点与中心论点是一致的。在有分论点的议论文中,论点与分论点是不一样的。中心论点起统帅分论点的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文章中心论点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示型的,即在文申明确标出中心论点,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或基本看出来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另一种是蕴含型的,即没有明确所指,表述又不集中,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当中。对于第一种形式的论点的把握,只要明确文中论点的指示位置就可顺利找到中心论点。论点常出现的位置有在文前,标题就是论点;论点在开头部位,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②先简单论述一番道理,然后提出论点③先引用名言,后引出论点④先说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或某一人物,然后引出自己的论点⑤先说一个故事,再引出论点;在文尾,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文章中心论点;在文中,论点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提出,而是在初步展开议论后才提出中心论点,如《功名难夺报国心》,论点在中间的议论文,论点句子一般多为两小句组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第二种形式的论点(蕴含式),要仔细阅读,归纳段意、层意,然后从中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怎样分析论据? 论据只有事实和理论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在掌握了这些论据的内容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和论据在证明论点时所起的作用。

▲明确理论论据时要注意:领袖名人所言,如果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而非议论,那么不能算是理论论据,而是作为事实论据。

3.怎样辨析论证方法

首先要掌握议论文中常出现的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再用这些规律去辨认文中的论证方法,就能分辨出所读文章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其作用,对论证观点所起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1CV2 4.怎样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

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关联词使用严密

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语言简练扼要。

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口语和一些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这就使

议论文的语言多了一个生动的特点。

5.怎样分析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三要素。①论点。一看作者提出的是什么论点,其态度是否正确、鲜明;二看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论点在何位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论点。②论据。首先要看论据和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有力;其次要看论据类别,事实论据是否典型,理论论据的引用是否恰当准确;第三要看作者选用论据的角度。③论证。看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作用和怎样运用的。

(2)分析议论文结构。先分析总体结构,如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再分析具体结构形式(即逻辑关系),如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语言风格

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尽管其语言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魅力,则是一致的。本信息来自枫叶教育网(fyeedu.net),转载请注明出处论证方法有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小说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着。当前,就流派来分,有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新新闻主义小说、“垮掉的一代”小说等等。就表现的方法分,有叙述体小说、散文体小说、诗体小说、生活意识流小说、纪实体小说,等等。就题材分,有儿童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等。就雅俗分,有通俗小说、严肃小说等。但不管怎么分,总的讲,这些类别可划归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大类。

小说的特点及阅读与欣赏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阅读教学

加入时间:2009年4月27日14:0

小说的特点及阅读与欣赏

黄高才

小说是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散文体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因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主宰,所以小说反映社会生活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气质与个性也不同,所以小说特别重视环境的描写;因为人的个性只有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小说着力地描写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小说是认识社会的窗口。阅读和欣赏小说,可以提高我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人叙事能力。下面谈谈小说的基本特点及阅读与欣赏的要点等问题。

一、小说的基本特点

小说是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写进小说中的人、事和环境都是经过典型化了的。什么是典型化?先举个例子来说吧。这里现在有一大筐西红柿,其中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卖西红柿的向顾客推销西红柿时总是挑最大的、颜色最好的拿到手里向顾客推介:“你看这西红柿,个大肉厚,色泽饱满,熟得多好,味道肯定差不了。”典型化的道理与此相似。

小说创造过程的典型化包括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在大的社会生活背景下裁取最能反映社会生活本来面貌的局部生活场景,这是环境的典型化;二是选取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生活故事,这是情节的典型化;三是将一类人性格方面的共同点浓缩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化。小说创作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典型化决定了它主体的基本特点:

(一)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主宰。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就不能不以各种各样的人物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小说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了让读者从人物身上看到其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作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把人物写活,同时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多方面地刻画人物形象成为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最大的特点。

在小说里,只要是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刻画的需要,既可以写人物过去的活动,也可以写人物现在的生活。如《断魂枪》中写沙子龙性格的变化:“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既可以写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如《**》中关于七斤嫂心理活动的描写:“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除了直接描写以外,小说还可以凭借叙述人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描述。如小说《陪衬人》对主人公杜朗多性格的刻画。

既然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小说的最大特点,那么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允许充分的想象和虚构。如小说《陪衬人》为了成功塑造奸商杜朗多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虚构。

(二)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

人的个性常常在具体的矛盾冲突中才能表现出来。小说要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必须借助于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的个性才表现得越充分,因此,优秀的小说作品有着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并借此来多侧面、深入细致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设置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上展现德拉的纯洁与善良,暗线上展现杰姆的真诚与痴情,故事情节比较完整,明、暗两线交织,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得十分清晰。

(三)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小说既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就必须要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因为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活动,受一定环境的影响;事件也总是起因于一定的环境,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在小说里,只有具体地描绘环境,才能具体、真实和深刻地表现出人物和事件的特征,才能揭示出人物的活动和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可见,环境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具体地描绘环境是小说又一重要的特点。如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水乡农村。倘使在城里,赵七爷貌似强大的淫威将无处可施,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也没人会理会。

由于小说具有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这样一些基本特点,因而它就成为了一种容量最大,最适宜表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样式。

二、小说的分类

小说一般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四种。它们在取材、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各有特点。现分述如下:

(一)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容量大,包含繁多复杂的内容,容纳众多的人物。要着重写出人物长期生活的历程,描写人物之间纵横交错的各种社会阶级关系。作品中往往有几组不同类型的人物,几个主人公,其中有正面人物、有反面人物,人物有主次之分。内容广、人物多、故事情节线索复杂,在一条主线之外,还常常有几条副线。它要通过对各种人物的塑造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揭示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各种现象,要反映出一定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

长篇小说往往在主要线索贯穿下,展开系列的矛盾冲突,因此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就更广阔,更深厚。

(二)中篇小说

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中间,它描写的社会生活和斗争历史不如长篇小说广泛、复杂,也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有众多的正面人物,复杂多重的线索,但比短篇小说反映社会生活要宽广,情节和人物也比短篇小说复杂,不像短篇小说只着重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集中反映社会阶级斗争生活的一个方面。

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并无十分明显的界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则近似长篇;篇幅较短、容量小的,则近似短篇。

(三)短篇小说

篇幅短小,要求人物少,情节单纯,场景集中,它的特点是:

1、突出、细致地刻画主要人物,一般要集中刻画一个人物,其他人物则力求简要,紧紧围绕主题,为突出主要人物服务,其他人物则作为陪衬。

对于主要人物,不能写他的一生,而选取其经历、性格品质中最突出的部分作题材,对主要人物的历史,往往采取插叙的方法介绍或补叙出来。

2、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不能写得十分复杂,一般以一件事或一种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情节线索,牵引着若干个小的情节,构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3、要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的描写,但不能描写更多场景,一般都在较为集中的一两个或几个场景中展开故事、刻画人物。

(四)小小说

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袖珍小说。它较之短篇小说,篇幅更短、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它只描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以一人一事为主;写人物只勾勒轮廓。写法很像速写。它反映生活及时,形式易于掌握,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小说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概括的具体介绍

概括的具体介绍,就是具体描写人物的一件或数件事情,以概括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思想、品质、作风、习惯等。这种概括描写一般都是安排在人物出场的前后。请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在曹操出场后,是这样来介绍曹操的: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曹操之父)。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作者通过曹操假装中风欺骗叔父、后又花言巧语欺骗父亲一事的具体描写,概括介绍了曹操奸诈的思想性格。这种概括的具体介绍方法,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只要行为、事件选择得准确、典型,就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突现出来。

(二)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外形的描写,其中包括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和衣饰等描写。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地位、经历、环境、性格、思想、作风,都可能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痕迹。所以肖像描写得好,往往可以由表及里,把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内心世界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著名作家都很重视人物肖像的描写。托尔斯泰对《复活》主人公玛丝洛娃第一次出场的肖像,先后作了二十次修改:

她是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纪录影片《托尔斯泰手稿》译文)

高高的个子,带有凝神和病态的样子。(同上)

一个矮个子的黑发女人,与其说她是胖,还不如说她是瘦的。她的脸本来并不漂亮,而在脸上又带着堕落的痕迹。(同上)

这是头几稿的描写。这里只强调玛丝洛娃的丑陋和堕落,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她真的这样丑陋的话,那么她怎么会吸引风流的聂赫留朵夫呢?如果她并不能吸引聂赫留朵夫,没有受聂赫留朵夫的欺骗,那么后来她怎么会堕落呢?托尔斯泰不满意,于是又进行修改:

美丽的前额,卷曲的头发,匀正的鼻子,在两条平直的眉毛下面,有一双秀丽的黑眼睛。(同上)

这一稿把玛丝洛娃写得很美。如果说这是少女时代的天真无邪的玛丝洛娃的话,那也许写对了。可是,站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作为少女的玛丝洛娃,而是一个已经堕落了的站在法庭受审的女“罪犯”,作家把她写得那么美,连一点堕落的痕迹也看不到,这显然不真实。托尔斯泰当然注意到这一点,于是又反复进行修改,直到第二十稿才把玛丝洛娃的肖像定下来:

一个小小的、胸脯丰满的女人,贴身穿着一套白色布衣布裙,外面套一件灰色的囚大衣„„,她头上扎着头巾,明明故意的让一两绺头发从头巾里面溜出来,披在额上。这女人的面色显出长久受监禁的人的那种苍白,叫人联想到地窖里储藏着的白番薯所发的芽„„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发光(其中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睨),跟她那惨白的脸儿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

这最后一稿不但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写得非常准确、鲜明。在这里,托尔斯泰巧妙地把玛丝洛娃肖像的两种不同的特征,对照起来描写。她的眼睛是美丽的:“又黑又亮”、“仍旧发光”。可又是病态的:“浮肿”,并“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睨。”她的身体是健康的:“胸脯丰满”。可又是受摧残的:脸色因长期受监禁而显得“苍白”。她穿着囚衣,明明是一个痛苦的囚徒,可她还有心思轻佻地打扮自己的头发。这就告诉读者,玛丝洛娃曾经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劳动妇女,但她遭到了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阶级的压迫和侮辱,已经变成了一个身心都受到摧残和毒害的女犯人了。这样,作者仅仅通过一幅肖像画,就把人物的生活命运和思想性格准确地反映出来了。

描写人物的肖像,以描写人物的眼睛最为重要。因为眼睛最富于表情,最能传达一个人内心的秘密,所以,描写人物的眼睛,就最能抓住人物的特点。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是经验之谈。

(三)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具体行动(包括大的行动和小的动作),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人物描写方法之一。因为人物的行动,能最充分有力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儒林外史》第五回,是这样描写严监生临死时的行动的: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别人都说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了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头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在这里,小说具体描写了严监生在断气之前 “伸着两个指头”和摇头、点头的动作。这几个动作很简单,却极其典型。严监生临终前没有丝毫对亲人的眷念,倒是为床头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不肯断气,这就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他的悭吝和爱钱如命的思想性格,也可以说是对这位地主乡绅为人一生的典型概括。

(四)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古语说:“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极易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因此语言描写也是重要的人物描写方法之一。如《断魂枪》中对王三胜的语言描写: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放下鞭,没向四围作揖,叉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诸位,有愿下来的没有?”他看着,准知道没人敢下来,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这段语言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王三胜那种粗旷、豪爽而又浅薄的个性。

语言描写,要求高度个性化,能“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我们知道,人物语言的特点是由他(她)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于没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条件,所以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物语言。每个人都以他自己独有的习惯、方式、腔调、词语讲着话。因此,要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必须以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必要条件。

(五)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通过人物内心状态的描写,以揭示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也是一种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是这样描写阿Q临刑前夕的心理活动的: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这是一段很深刻的心理描写。阿Q在死刑罪状上画了圆圈,眼看就要被砍头,但他仍旧不觉悟、不愤怒、不抗争,倒在想自己的圆圈画得不圆,有失面子,是“行状”上的污点。但后来连这一点不痛快的感情也消失了,因为他又想到孙子才画得很圆,他自己倒象一个爷爷了,他又在幻想中取得了精神胜利。这段心理描写,可以说入木三分,突出地表现了阿Q麻木不仁和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

(六)景物描写

是指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以衬托人物情绪和人物性格的方法。我们知道,环境和人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可以影响人物的思想性格,而具有一定思想性格的人物,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周围的环境。这样,通过人物在景物上所留印记的描写,或是通过景物色调和人物心情关系的描写,也可以间接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情绪。

例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这样写主人公的寝室(又是书斋和会客室):

挂在墙壁上的画框,旁边有上灰的蛛网,如同齿形的装饰,粘着。镜子与其说供照映,毋宁说是代木板用的;满面积着灰尘,准可以写下什么备忘录。绒毯沾满了污点。沙发上抛着忘却收拾的面布。桌上每早大概总留着前一晚上的食器、盐盂和啜剩的残骨。还放着小片面包之类。

要是没有这项食器,没有放在被上供抽烟的烟袋,或者没有那吊着烟袋的主人,那么谁都可以为这屋子是没有人住的。什么东西,全都蒙上灰尘,全部褪了色。全没有那人住的生气的痕迹。尤其是书架,二三册书本,尽那么开着页子,抛着。放着报纸。写字桌上摆着墨水瓶和钢笔。打开着的书页为尘埃所染,变成黄色——仿佛是好久以前给抛在这里的。报纸的日子是去年的。要是把钢笔插进墨水瓶去,其中的苍蝇就会吃惊地嗡地飞起。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写奥勃洛摩夫的性格,只是写他住的住房和住房里的各种东西,就生动地衬托出他慵懒的性格特点。仿佛这屋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在说:“我也是一个奥勃洛摩夫。”

上面我们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这里必须说明:小说家在运用人物描写方法的时候,一般都不是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而往往是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描写,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多方面地生动具体地展示出来。至于小说的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谈了。

四、小说阅读与欣赏的要点

小说既然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么,阅读和欣赏小说,可以增强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分析和评价事物的能力,提高我们写人叙事的能力。小说的阅读与欣赏,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分析人物形象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其思想上总会烙上时代的印记。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把握小说主题的关键。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基本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使人物具有独特性,又能集中其一类型的特征。分析典型人物,既要分析典型人物与其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共性,又要分析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具体的分析方法是:注意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作者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感情与思想。如《**》中的九斤老太,其思想是腐朽的,性格是顽固的,只要她这一类人活着,封建思想的根就还在。小说末尾写“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作者借此要表现的思想是:封建残余思想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毒害着年轻的一代,六斤的裹脚就是例证。

(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由一系列矛盾冲突所构成。分析情节,有这么几个要点:一是看情节对展示人物性格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人物处在矛盾斗争中时,怎样对待矛盾,怎样解决矛盾,都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因此,从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注意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好的小说,不管是写什么题材的,不论情节多么曲折,都要把矛盾的尖锐性体现出来。故事中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正表明了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刻性;三是看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合理性,小说中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矛盾,必须是生活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是真实的矛盾,它完全符合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规律,切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四是看情节的生动性。生动的情节往往曲折多姿、复沓回旋,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主题表现得更鲜明,人物形象更突出。

分析故事情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结构,二是寻找线索,三是抓住场面描写。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体现,分析情节时要注意抓主要的矛盾冲突。与此同时,要明确情节分析是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主题的一种手段。因而,在分析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理解、体会它对人物性格形成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其个性各异。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是情节发展的依托。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心境、表现人物之情趣而安排的,一般带有作者的感情倾向;社会环境的描写是为展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展示人物的性格服务的。

分析典型环境,首先要把人物同典型环境联系起来,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变化始终离不开环境;其次,要看到人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人总是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努力常常使环境发生变化。优秀的环境描写,并不是静止地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和制造气氛,而是与人物与情节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描写典型环境,都是为了表现一定的主题的。人物形象身上、环境描写之中,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分析人物、分析情节和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把握小说的主题上面。只有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才能认识到这篇小说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是启发人思考的,还是鼓舞人奋进的;是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还是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

下载汉语成语的定义及其特点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成语的定义及其特点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招生定义及特点

    自主招生定义及特点 自主招生定义: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

    飞行检查定义简介特点

    定义 飞行检查(Unannounced Inspection),简称飞检,是跟踪检查的一种形式,指事先不通知被检查部门实施的现场检查。飞行检查是国际上产品认证机构对获证后的工厂最常用的一种跟踪......

    自主招生定义及特点

    自主招生定义及特点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熟语?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成语,已无须多作介绍;这里仅就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作......

    常用汉语成语英语翻译

    鸡皮疙瘩——goose-flesh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 旁观者清——The onlooker sees most of the game 艳如桃李——as red as rose 狐假虎威——ass in the l......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207个) 一......

    有特点的成语

    有特点的成语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10 七上八下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里应外合东张西望 好逸恶劳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含有近义词的成语:10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左顾右......

    中国快餐的定义及特点

    快餐 一、中国快餐的定义及特点? 1.中式快餐发展由感性认识向理性积累阶段转化。2.快餐的社会和行业地位得到确立,作用更加突出。4.西式快餐连锁企业迅速扩张,中西融合的趋势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