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5 06:2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会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倪玉平

(2011年

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稍后,姚书记、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摆上紧要日程,强力予以推进。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逐步摆脱铜采选冶单一工业发展模式,建成了特色鲜明的重要工业基地。但随着经济发展,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0年比重仅为2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失衡,重化工业比重高达94.8%,资源性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8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我市能源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状况,缓解由此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引领和支撑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要素瓶颈。一是发展空间狭小。全市土地总面积仅占全省0.8%,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二是资源依赖性强。铜精砂、磷矿、钛矿等重要资源,基本需要进口或外购。三是生态环境脆弱。我市是全国典型二氧化硫和酸雨“两控区”,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达4.0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37万吨,环境容量基本达到承载极限。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降低创造单位价值所耗用的资源和生态代价,提升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

3、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国内各地区也不约而同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主攻方向,新一轮产业竞争渐趋激烈。从我市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和基础。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涉及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集中在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15.7%。同时,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产业规模小,对整个行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集聚度低,中小企业多、领军企业少,关联性不强,产业链不长。三是大部分企业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不够,创新能力不强。要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构建发展新优势。

4、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幸福铜陵的重要支撑。我市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一些发达地区,但社会建设、生态环境、收入水平却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无论从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还是从

体现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角度,都到了改善民生促发展、促和谐的共建共享阶段。当前,我市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幸福铜陵进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结合点,有效拓宽人民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就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服务型、消费型、环保型等新兴产业,创造新产品,进一步拓宽我市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营造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国家七大产业和公共安全产业在内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根据《意见》要求,现阶段重点培

育和发展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提出这六大产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在工业领域选择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的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将国家和省确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纳入到选定的四个产业中。二是考虑到我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突出结构调整和升级,将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两个服务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促进“服务经济”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双轮驱动,推动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综合考虑现有基础条件和未来五年发展,我们提出通过实施“千百十工程”(即开工建设项目超过1000个,培育和引进100个以上规模企业,打造10个特色产业集中区),努力实现“124”发展目标,即“一千亿元、两个高于、四大产业基地”。

——一千亿元: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两个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同期水平,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大产业基地:建设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实现以上目标,工作中要坚持三个导向:

一是在发展原则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发展重点,分清先后次序,从最有基础、最能见到成效的产业抓起。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重点支持,率先突破。同时,兼顾产业协调,以点带面,实现新兴产业的整体推进。

二是在发展重点上坚持领军企业牵动、重大项目带动。强化领军企业、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切实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聚集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放大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引智借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强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下大力气引进一批先导性产业,争取更多高端产业来我市发展。

三、突出重点,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要按照“全面发展、梯度推进,重点突破”总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工作措施,紧紧扭住着力重点,形成有力的工作抓手,从战略层面

向战术层面深入推进。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力培育产业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着力培育和扩大市场主体。围绕“十二五”时期培育和引进100个以上新兴产业规模企业的目标,我们要把壮大企业主体摆在突出位置,做到“三个注重”:

一要注重领军企业的引进。立足我市发展重点,积极面向国内外相关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招商,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要知己知彼,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哪里突破、最好的企业在哪里必须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比如PCB产业,现在竞争很激烈,国内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这就需要我们点对点抓好战略合作者的引进。同时,要借助与央企、知名非公企业的战略合作,摸清国内大企业的优势和意愿,深入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落户我市。

二要注重传统优势企业的植入。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铜、化工、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有色公司要继续发挥光荣传统,加大铜资源开发力度,提高铜冶炼水平,承接国内外先进铜加工业。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在发展铜基新材料方面有新的作为,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

出应有的贡献。铜化集团要全面创新化工产业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完善现有化工产业链条,加快向消费领域延伸,努力建设沿江绿色化工基地。

三要注重种子企业的培育。坚持把本土的中小科技企业作为实现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之源,完善扶持办法,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每个产业要摸排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库。每个产业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要设定培育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并在研发、管理、人才、用地、金融、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

第二,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脚点在于项目建设。没有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一要抓项目推进实施。重点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今年,要加快推进总投资168亿元的31个在建及新开工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进度,争取年内完成投资35亿元,力争10个以上项目建成投产。今后,每年每个产业都要确定3-5个重大项目作为示范项目,集中财力物力扶持,强化协调调度,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二要抓项目招商引入。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

点,大力开展新兴产业专题招商。在招商对象上,要把大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配套企业作为主攻方向,把能够带动产业整体发展的核心企业作为重点,重视引进行业内具有特色的中小型下游企业。在招商方式上,要改变单纯比拼税收优惠政策、比拼土地价格、比拼环境承载能力的招商模式,大力开展规划招商、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年内,要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举行铜基新材料、光电光伏等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引进15-20家规模以上企业。要重视做好下半年的央企合作招商活动,争取签约15个以上项目,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各县区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年内至少开展一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招商。

三要抓项目谋划储备。在现有130个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谋划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在项目的谋划上,要把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放在首要位置,尽可能遴选出关键技术水平领先、生产工艺先进、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努力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突出谋划一批战略性、牵动性的大项目,以大项目带来大产出,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爆发性增长源。要突出抓好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光伏光电产业链等相关项目的谋划,补齐缺失链条、壮大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力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先一步。

第三,着力打造产业基地。当前,我市在铜基新材料、先

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发展优势,但仍存在技术领军企业数量少和规模不大等问题。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产业聚集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努力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各类产业园区内成长起来的,要充分发挥园区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培育、集聚和带动作用,加紧建设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集中区。开发区要紧紧抓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契机,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产业特色,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铜基新材料、装备制造和PCB产业集中区建设。狮子山区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快光电和新型阀门产业集中区建设。铜陵县要依托金桥工业园,加快铜加工、电子材料和机械制造产业集中区建设。到2012年,初步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区,培育企业120家以上,实现产值380亿元以上。

二是谋划一批产业集中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各类专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谋划建设示范园区装备制造、横港铜再生、展圣现代综合物流等产业集中区,推进多尼尔房车、汽车精细拆解再制造等项目进程,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体量的产业集中区。到2012年,力争新的产业集中区内新增落户企业85家以上。

三是打造新兴产业基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

密集的特点,走规模化、集聚化和特色化发展路子,加快建设铜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基地。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重点建设铜基新材料产业园和PCB产业园,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总产值达到300亿以上,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亿以上。加速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总产值达到40亿以上。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争取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10家以上,总销售收入达到20亿以上。努力将产业基地建设成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着力强化技术保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启动“千名人才”计划,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管理骨干。积极帮助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组建面向新兴产业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力争每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 11

型(试点)企业15-20家,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5家以上。

二是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引导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产学研实体,引进高校院所在铜设立新兴产业研发平台。力争在铜基新材料、光电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组建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建立20个产学研合作实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三是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提高中科大创业园孵化能力,完善孵化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向县区延伸,建立晶体材料及元器件、IT信息、LED光电子、精密模具等一批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和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每年新增孵化面积1万平方米,新入驻孵化企业20家、毕业企业10家。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面向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力争每年建立生产力促进、专利代理、科技咨询等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2—3家,建成1个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共享、试验检测或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省“科技路路通”铜陵分中心。

四、强化落实,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加快

形成政企互动、市县联动、部门合力强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一要制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修订完善文化和现代物流两个产业发展规划,启动编制铜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四个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等。各县区、开发区也要结合各自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制订规划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六个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项目投资和企业发展。做好与国家、省规划的紧密对接,加强与我市“十二五”规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规划的衔接。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根据《意见》精神,今后政府关于扶持资金、建设用地、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将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我市即将建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1.5亿元,同时,建立战略性新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年内启动运作1-2只5亿元资金规模的基金项目,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竞争择优、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资的格局。

三要形成工作合力。市里成立了高规格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县区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加强目标管理,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等,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运行分析,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要加强督查考核,重点检查各地、各部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提高新兴产业考核权重,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健全部门帮扶和领导联系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全社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我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各地各部门要更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大支撑。

一、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集聚一批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生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和物联网。新型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OLED、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各类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上的应用。

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高耗材装备轻量化制造。节能产品优先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优先发展新型高强合金材料、轻量化功能材料;硅基新材料优先发展光伏玻璃、显示玻璃、节能建筑玻璃、半导体材料,硅基新材料关键装备制造等;电子材料优先发展高端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磁性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优先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4、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品牌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再生医学、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生物制造优先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

5、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气体燃料;洁净煤优先发展煤层气岩层气开发、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能源、交通、采选、冶金、化工等领域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

7、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

8、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产业。通讯安全优先发展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等系统和装备产业化;生产安全优先发展安全生产监控、大空间火灾探测预警、矿山采选灾害防控及矿用防爆、工业过程安全保障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食品安全优先发展食品筛选检测材料、仪器和设备。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其他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三、主要措施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到2015年,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重点企业,培育10个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围绕“千百十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发展动力。

l、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大产业需要大企业牵头担当。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发展活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在皖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2、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每年支持建设200个左右重点项目。抓住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3、打造一批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基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抓住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建设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实施“1 1 1人才聚集工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引进扶持10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0名左右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1万名左右高技能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力支持。加快实施股权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

5、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是支撑。要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6、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要素、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或设立分支科研机构。鼓励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7、培养一批中介组织。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8、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引进培育风险投资,加快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优先保证用地需求。

四、支持政策

l、财税政策。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开发相关的专项资金,根据自身职能,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从2010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省引导资金由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为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引导效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项目和实施效果报送制度,相关单 位每年二季度前,将各类专项资金、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汇总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年底前报送实施效果。三,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的方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基金按市场方式运作,适时退出,滚动支持。各市要设立相关资金,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项目,用出成效。

2、金融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加快设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3、市场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选择创新药物、节能产品、废弃物处理、新能源汽车等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好、市场机制暂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新兴产业市场,拉动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成为直供电试点企业。支持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产品,由政府首购和订购。

4、开放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境外、省外企业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省科技开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活动,申请国际专利和注册商标。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融资。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方案另定),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

2、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健全政府信息网络,向企业界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家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产业政策。切实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使政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3、实行责任制。各市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比较优势,切实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有重点地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直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4、加强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每年年初分解目标任务,逐季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将各市、各部门推进新兴产业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市予以表彰,在下一加大支持力度。

芜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确认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企业。做小家电出身的德豪润达,原本只想把在广东的家电产业转移到芜湖,在当地腾出空间发展LED产业。但到芜湖考察后,这家企业下定决心直接把LED项目放到芜湖,把这里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要地。三安光电负责人也坦言,在与芜湖决策层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比自己还超前,这是促使三安从最初打算投资30亿元追加到120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点上寻求突破,链上寻求规模,芜湖专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高层推动,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思路,统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该市还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编制工作,目前已谋划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1890亿元。

如何推动项目“盆景”转变为产业“风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芜湖的做法是,在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主导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自主创新、人才引入等事关新兴产业长远发展的领域重点扶持。

芜湖结合市情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其中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改制上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是其中的重点。例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到2015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针对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基金规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按照这一理念,芜湖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库,还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来芜发展。

按照芜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图”,到2015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围绕目标,芜湖将实施“6122”工程,即“十二五”期间打造6大产业基地,5年培育100个领军企业,投入各类资金200亿元,撬动重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

为实现芜湖市高新区战略性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区域内原有的传统产业,芜湖高新区采取“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的整合措施。高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面8.6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南面23平方公里为拓展区,核心区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而逐步淘汰那些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进行“腾笼换鸟”。根据要求,落户核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队伍。通过引导、改造已经落户高新区核心区的老企业,帮助企业调整战略思路、加强研发队伍,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营销渠道,让传统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就地输液”的目标。

土地资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更加节约有效的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容积率,企业厂房更多向空中发展,让单位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高新区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行业进入高新区,努力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制定严格的企业投资强度准入标准和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格把握进区项目的准入条件,支持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发展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

高新区大力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核心是“双轮驱动”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两大驱动力,通过自我发展和外部引进,推动园区发展,实现对芜湖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参观了落户于此的佳景设计公司,与传统工厂不同,整洁干净的4栋4000平米的小楼里,设计人员正在用着最先进的CAE系统,完成各种车型各环节的设计工作,佳景目前具有整车和各零部件的设计能力,目前为奇瑞及国内各家汽车公司承担二三十个车型的设计任务。

虽然没有工厂流水线机器的轰鸣,这些年轻的设计者们正在满怀激情的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促进这个国家更快的发展。“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年薪在10到15万左右”,企业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了一个个优秀员工孕育的环境,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产业园一期目前已投入使用,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二期正在加紧施工,届时将建成软件中心、汽车电子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等专业楼宇,同时配套专家楼、商务中心、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

高新区通过产业转型,孕育了一批批像佳景这样的“小巨人”公司,同时在奇瑞新能源汽车、华光集团、海螺集团、中集瑞江、中航集团、美国德尔福、日本川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下,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四大主导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无一例外的加大自主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坚持“引资金不如引项目,引项目不如引团队,引团队不如引人才”的思路,形成人才资源高地,提高创新效率。

第三篇:2010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也标志着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吹响集结号。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保障人民权益,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3.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改善民生状况。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各类民生需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根本需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公平正义、公益普惠。

——积极作为、量力而行。既要尽心竭力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整合财力物力和各种公共资源,加快改善人民生活,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把民生改善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改善民生的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民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4.总体目标。到2015年,二、实施八大民生工程

(一)就业增收工程

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全省人民生活更富足。

(二)社会保障工程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相互衔接协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全省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三)素质提升工程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施教育强省、文化强省战略中,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更加注重公共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文化需求,努力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

18.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到高水平普及,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19.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加强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普惠制幼儿园建设,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

20.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保障责任,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完善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按照中央规定的比例要求,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省、市、县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美术馆、影剧院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及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

2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活动,丰富广大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

23.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四)全民健康工程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群众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24.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25.方便城乡居民看病就医。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

26.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障群众用药需求。、27.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严格医疗机构准入,进一步规范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全面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依法规范医疗广告,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控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全面加强以医德医风为重点的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28.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把优生优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继续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所,配备必需的设备和技术人员。

29.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快构建面向群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都要逐步建起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实行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城乡居民体质。

(五)安居宜居工程

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每一个家庭都有房住,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全省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0.保障城市低收入及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31.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衔接,保障村民建房规划落实。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保证农民建房的合理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力度,优先解决残疾人、优抚对象、五保户的危房改造问题。引导各地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一建房,集中安置,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公寓,其相关收费按照农民自建房和村代建房予以优惠办理。

32.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采取“政府主导、群众配合、滚动搬迁、定向安置”的方式,改造不同类型棚户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实行群众自筹、政府补贴、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快对城市和国有工矿区、中央下放煤矿区、国有农垦区、国有林场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尽快使长期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33.合理调控商品住房市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综合运用规划约束、土地供给、信贷税收等手段,防止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商品房建设调控力度,实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保护刚性住房需求,鼓励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炒房。鼓励引导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的住房需求。、34.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绿色湖南”、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引导城乡居民搞好社区绿化、四旁绿化、庭院绿化,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推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作,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通过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大对大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推行废水排放集中处理,采取“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的办法,集中处置农村垃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35.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设施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抓好城乡居民生活必需的供水、供电、供气和通信等设施建设。

(六)畅通工程

完善城乡一体、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

36.加快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有序推进高速公路建设,、37.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方针,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构筑以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多层次、差别化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路。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延长公交营运时间,增加线路和班次密度,加快公交专用通道和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科学组织道路交通运行,加强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维护良好道路交通秩序。

38.加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 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确保“十二五”期间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加强农村公路危窄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加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旅游风景区道路建设。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公交化的城际客运班线,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39.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全面加强城市道路和站场建设,完善道路布局,优化道路功能。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加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实行科学调度,有效规范交通秩序,着力解决中心城进出通道、跨河通道、跨铁路通道和卡口路段交通拥挤现象,打通“节点梗阻”,缓解“行车难”问题。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社会停车场规划与主城区路网相匹配,与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清理恢复被占用的大型楼房、商场地下室公共停车场,实行对外开放服务。积极挖掘潜力,改设增设停车位,有条件的道路和公共空地增设时段性停车泊位。选择合适位置布点,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结合城市改造和综合整治,努力增加居民小区停车泊位。实行分时、分段采取不同停车收费标准,缓解高峰期和中心城区停车压力,促进停车便利、交通有序。

(七)安全工程

加大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力度,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40.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水平。切实抓好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行动,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建设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站点,强化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配套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收缴和销毁禁用的高毒剧毒农用化学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滥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兽药、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根本好转。

41.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从生产到食用各个环节相衔接、从城市到农村全覆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质量安全跟踪监管,严惩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大力提高食品药品检测能力,对检出的不合格产品严厉淘汰,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促进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根本好转。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对制售地沟油、有毒有害食品、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健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推进食品药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药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的行政监管责任和行政问责,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体系,严肃查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确保监管到位。

42.确保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周边重点区域的交通巡警力量,在学校和幼儿园门口及校内主要道路安装公共视频进行监控,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开展集中整治。规范学校周边书摊、书店、音像店、网吧管理,禁止非法出版物传播,加强学校周边餐饮场所卫生检查。建立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员、护校队“四位一体”的校园安全保卫体制。每个学校和幼儿园建立健全安全保卫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落实辖区安保、交通、巡逻责任民警。对学校和幼儿园接送学生、幼儿的车辆进行专项管理,定期组织对车况和驾驶员进行检验。学校和幼儿园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防火、防震、防暴、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应急教育课程和组织演练,增强师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临街的学校推行“护学旗”活动。

43.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从组织领导、安全责任、政策法规、监察监管、隐患整改、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信息沟通、宣传培训和考核评价等10个方面,强化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企业安全生产设施没有达到要求的禁止生产,限期整改。着力加强城乡公共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全面启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计划”。以预防为主,着力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8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

三、强化保障措施 .

各市州、县市区委,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第四篇:关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

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

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

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0一0年十月十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哦啊,

第五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罗河镇人民政府:汪金龙

当前,全县上下正紧紧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行大讨论,推进“十大工程”落实。为加快“十大工程”建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县政协要求我们结合联系工作、本职工作,围绕“十大工程”进行深入调研,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为此,我按照县政协统一要求,认真研读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县“十大工程”精神,并结合从事的工作,走访调研了相关企业,现就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谈一下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县形成了以大地熊、龙磁、恒泰活塞、联众电子、同大汽配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并推进好吉星照、恩度等企业的发展,争取形成产业链。县委王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在大力发展矿业经济的同时,继续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注重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实现产业转型的新突破。

如何实现产业转型的新突破,就是要解放思想、拓宽思

路、用更加开放的理念,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实际上农产品加工里面也有高新技术,培育好了也可以成为高新产业,我们发展高新产业里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如,广西恩度到我县投资的项目,就是把传统农产品嫁接高新技术以后形成一个新产品,开创以大米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功能性饮料新兴产业。另外,我县为发展现代农业,在郭河、同大两镇建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大陆29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先后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台创园以优质稻米、家禽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融农产品加工物流、精品果木花卉、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台创园从规划、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和措施,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要细化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措

施、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

全国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深圳的“三来一补”模式,就是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两头”在外;昆山模式,就是利用靠近大城市的科技、人才优势,紧盯某一个区域进行招商,主要是紧盯台湾;新余模式,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地盯着新兴产业去招商,搞单晶硅、多晶硅,把“钢城”成长为“硅城”。

那么庐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和招商模式?我觉得对我们庐江最现实的,就是利用我们的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吸引庐江籍科技人才,围绕某一方面来帮助我们献智献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我们新的发展之路。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培育我们新兴产业的强项,力争在全国全省要有一两个数得着的新兴产业。我想可以依托吉星照、大地熊等大力发展磁性材料。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我县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措施,注重把政策措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要狠抓政策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地把优惠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尽快把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动力,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媒介作用和撬动作用

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搞好规划、成立组织、出

台政策、吸引人才。另外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推进路径。即依托现有企业做大拉长产业链,引进新企业“填空”再由点到线形成产业链。

二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第一,发挥一般型企业向科技

创新企业转化提升,第二,具备新兴主导产业基础的企业要尽快发展壮大起来,象恒泰活塞、磁电企业等。第三,资源型企业要转型升级,要有危机感。

三要发挥市场的媒介作用和撬动作用,就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县委、政府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更多借助市场力量,通过市场解决科技创新资金不足问题。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我县不仅要加快发展,更要转型发展。当前,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定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突破口,坚持不懈加以推进。我县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大投入,用更加开放的理念,真正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O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下载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新)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11日) 张金如 同志们: 春节刚过,市委、市政府马上召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员大会,目的就是要大家进一步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努力在......

    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 作者:吴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史和平 2010年06月08日13:30来源:《学习时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夺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

    廊坊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全解

    廊坊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廊政办〔2013〕41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

    张宝顺书记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

    张宝顺书记在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会议上的讲话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会议,目的是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完......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