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廊坊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全解
廊坊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廊政办〔2013〕41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冀政〔2011〕72号),加快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坚持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7年,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62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
(三)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力争到2017年末,建成省级以
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40家,掌握并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化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占有能力强的新产品。
三、发展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推进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物联网、平板显示、云计算等产业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以富士康、华为等大型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平板显示,依托京东方、冀雅等重点企业,支持液晶模块、液晶屏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云计算,依托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廊坊)基地,重点发展海量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建成为国家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提供服务的大型信息存储产业园区,打造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国家级云存储数据中心产业基地。
(二)生物产业
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生物领域,努力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等,依托神威药业、森隆药业、新奥博为等企业和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加速推动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链,打造以中成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生物能源,以新奥集团为依托,利用“生物吸碳技术”,适时推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产业化、规模化;生物质发电,依托文安天澜新能源公司和中电投潮白生物质发电公司,重点发展废木料、秸秆等生物质发电项目。生物制造,依托梅花集团,重点支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生物制造技术推广应用,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生物农业,以格林种养开发中心为依托,重点支持高产、优质、高效农林业新品种繁育工程。
(三)新能源产业
依托新奥光伏、燕郊晶龙等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加快发展太阳能应用和配套产品,重点引进离散型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工业用光伏电源,积极跟进研究包括建筑集成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内的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重点推进蓄电池、逆变器、光敏管、控制器等产品的配套生产和技术升级。加快燕郊高新区、廊坊开发区两大太阳能产业聚集区建设,力争3-5年内,将燕郊光伏产业园建设成国内外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之一;廊坊开发区以新奥光伏为依托,依据市场需求状况,适时形成年产光伏电池5OO兆瓦的能力,建成亚洲第一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对列入2012年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目录的永清高科技阳光农业产业示范区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一期、二期及河北南玻10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加快实施,尽快形成示范效应。
(四)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光伏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硬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等新型材料。光伏材料,依托新奥光伏、阳光硅谷、节能国际等企业和项目,重点推进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纳米结构光伏电池的研发与生产,提升光伏材料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电子信息材料,依托有研光电、久智光电子、河北南玻玻璃等企业,大力推进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端石英材料、电子级玻璃材料等;超硬材料,依托晶日金刚石工业公司,重点发展人造金刚石单晶、金刚石锯片和人造金刚石聚晶等新材料产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以三河天久、廊坊中安科技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把廊坊建成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基地之一。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以首钢装备廊坊基地、富邦德石油机械、中轻造纸基地、维特根机械、百冠包装机械、景隆重工等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通用装备、专用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医学工程装备、工业智能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学工程装备,以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依托,积极发展核磁共振、介入手术导航系统、光子漫散射乳腺癌早期诊断仪等医学工程装备;工业智能装备,以新奥智通机器人、固安航天振邦、精雕数控机床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柔性加工机器人、数控机床、航天精密机械等智能制造装备。
(六)新能源汽车产业
鼓励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等的生产制造和研发检测平台建设,抓好固安联孚年产2万辆电动场地车(太阳能补充部分动力)项目建设、生产和研发,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
(七)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同方川崎、广厦新源等企业,积极发展余热回收设备、余热交换设备等。重点支持英博电气、高山电子等一批代表性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高效输变电传输设备、高效电机、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监测等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鼓励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环保技术和产品,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建筑、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四、保障措施
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要依据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抓好落实。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履职、通力协作,切实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
成立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制订。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导;依据本《实施意见》,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和细化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职责,研究制订相关产业专项规划,建立健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统筹现有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市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建设,以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提供引导资金支持。各县(市、区)要落实相关配套资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化投入格局。(市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工信局负责)
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信贷管理和业务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展科技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信用担保等多种方式融资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等担保机构功能,完善政府引导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企业融资担保力度。(市工信局、金融办、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负责)
(三)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对单克隆抗体、疫苗、生物诊断试剂、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纳米结构光伏电池、有机陶瓷覆铜板、液冷LED照明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工艺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化等给予重点引导和相应支持。支持市内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服务机构作用,推进建设一批产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市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负责)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资金和政策引导,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关键技术。加强新奥集团、梅花集团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省级工程实验室建设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负责)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引进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鼓励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面向世界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型人才。环首都6个县(市、区)要加快“人才家园”等硬件设施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来廊坊创业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务。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等软件建设,为各类人才或用人单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障代办、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引进等多方位服务。(市人社局负责)
(四)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
加快推进园区功能集成,以建设新城的理念,把园区建设成吸引项目、集聚要素、培育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充分吸收先进地区园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抓好廊坊开发区等11个精品园区建设;对照精品园区建设标准,推动其他省级以上园区上档升级,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中科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固安肽谷生命科学园等区中园建设,完善专业性服务功能,集成、优化科技和人才资源,打造高标准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产业链招商政策,促进产业聚集。围绕各个产业的龙头项目和主导产品,捕捉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地区产业、投资新动向,千方百计引进研发、集成应用、技术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包装件等上下游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市商务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负责)
(五)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依法依规及时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健全政府信息网络,向企业界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家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产业政策。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类目录,建立相应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分析监测。优先支持项目用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统计局、工商局、财政局、国土局负责)
第二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我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各地各部门要更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大支撑。
一、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集聚一批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生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和物联网。新型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OLED、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各类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上的应用。
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高耗材装备轻量化制造。节能产品优先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优先发展新型高强合金材料、轻量化功能材料;硅基新材料优先发展光伏玻璃、显示玻璃、节能建筑玻璃、半导体材料,硅基新材料关键装备制造等;电子材料优先发展高端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磁性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优先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4、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品牌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再生医学、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生物制造优先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
5、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气体燃料;洁净煤优先发展煤层气岩层气开发、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能源、交通、采选、冶金、化工等领域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
7、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
8、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产业。通讯安全优先发展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等系统和装备产业化;生产安全优先发展安全生产监控、大空间火灾探测预警、矿山采选灾害防控及矿用防爆、工业过程安全保障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食品安全优先发展食品筛选检测材料、仪器和设备。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其他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三、主要措施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到2015年,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重点企业,培育10个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围绕“千百十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发展动力。
l、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大产业需要大企业牵头担当。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发展活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在皖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2、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每年支持建设200个左右重点项目。抓住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3、打造一批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基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抓住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建设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实施“1 1 1人才聚集工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引进扶持10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0名左右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1万名左右高技能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力支持。加快实施股权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
5、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是支撑。要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6、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要素、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或设立分支科研机构。鼓励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7、培养一批中介组织。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8、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引进培育风险投资,加快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优先保证用地需求。
四、支持政策
l、财税政策。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开发相关的专项资金,根据自身职能,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从2010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省引导资金由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为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引导效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项目和实施效果报送制度,相关单 位每年二季度前,将各类专项资金、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汇总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年底前报送实施效果。三,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的方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基金按市场方式运作,适时退出,滚动支持。各市要设立相关资金,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项目,用出成效。
2、金融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加快设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3、市场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选择创新药物、节能产品、废弃物处理、新能源汽车等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好、市场机制暂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新兴产业市场,拉动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成为直供电试点企业。支持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产品,由政府首购和订购。
4、开放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境外、省外企业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省科技开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活动,申请国际专利和注册商标。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融资。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方案另定),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
2、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健全政府信息网络,向企业界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家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产业政策。切实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使政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3、实行责任制。各市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比较优势,切实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有重点地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直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4、加强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每年年初分解目标任务,逐季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将各市、各部门推进新兴产业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市予以表彰,在下一加大支持力度。
芜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确认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企业。做小家电出身的德豪润达,原本只想把在广东的家电产业转移到芜湖,在当地腾出空间发展LED产业。但到芜湖考察后,这家企业下定决心直接把LED项目放到芜湖,把这里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要地。三安光电负责人也坦言,在与芜湖决策层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比自己还超前,这是促使三安从最初打算投资30亿元追加到120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点上寻求突破,链上寻求规模,芜湖专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高层推动,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思路,统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该市还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编制工作,目前已谋划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1890亿元。
如何推动项目“盆景”转变为产业“风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芜湖的做法是,在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主导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自主创新、人才引入等事关新兴产业长远发展的领域重点扶持。
芜湖结合市情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其中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改制上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是其中的重点。例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到2015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针对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基金规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按照这一理念,芜湖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库,还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来芜发展。
按照芜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图”,到2015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围绕目标,芜湖将实施“6122”工程,即“十二五”期间打造6大产业基地,5年培育100个领军企业,投入各类资金200亿元,撬动重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
为实现芜湖市高新区战略性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区域内原有的传统产业,芜湖高新区采取“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的整合措施。高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面8.6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南面23平方公里为拓展区,核心区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而逐步淘汰那些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进行“腾笼换鸟”。根据要求,落户核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队伍。通过引导、改造已经落户高新区核心区的老企业,帮助企业调整战略思路、加强研发队伍,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营销渠道,让传统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就地输液”的目标。
土地资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更加节约有效的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容积率,企业厂房更多向空中发展,让单位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高新区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行业进入高新区,努力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制定严格的企业投资强度准入标准和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格把握进区项目的准入条件,支持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发展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
高新区大力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核心是“双轮驱动”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两大驱动力,通过自我发展和外部引进,推动园区发展,实现对芜湖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参观了落户于此的佳景设计公司,与传统工厂不同,整洁干净的4栋4000平米的小楼里,设计人员正在用着最先进的CAE系统,完成各种车型各环节的设计工作,佳景目前具有整车和各零部件的设计能力,目前为奇瑞及国内各家汽车公司承担二三十个车型的设计任务。
虽然没有工厂流水线机器的轰鸣,这些年轻的设计者们正在满怀激情的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促进这个国家更快的发展。“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年薪在10到15万左右”,企业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了一个个优秀员工孕育的环境,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产业园一期目前已投入使用,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二期正在加紧施工,届时将建成软件中心、汽车电子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等专业楼宇,同时配套专家楼、商务中心、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
高新区通过产业转型,孕育了一批批像佳景这样的“小巨人”公司,同时在奇瑞新能源汽车、华光集团、海螺集团、中集瑞江、中航集团、美国德尔福、日本川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下,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四大主导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无一例外的加大自主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坚持“引资金不如引项目,引项目不如引团队,引团队不如引人才”的思路,形成人才资源高地,提高创新效率。
第三篇:2010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也标志着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吹响集结号。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保障人民权益,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3.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改善民生状况。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各类民生需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根本需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公平正义、公益普惠。
——积极作为、量力而行。既要尽心竭力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整合财力物力和各种公共资源,加快改善人民生活,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把民生改善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改善民生的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民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4.总体目标。到2015年,二、实施八大民生工程
(一)就业增收工程
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全省人民生活更富足。
(二)社会保障工程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相互衔接协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全省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三)素质提升工程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施教育强省、文化强省战略中,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更加注重公共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文化需求,努力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
18.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到高水平普及,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19.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加强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普惠制幼儿园建设,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
20.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保障责任,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完善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按照中央规定的比例要求,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省、市、县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美术馆、影剧院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及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
2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活动,丰富广大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
23.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四)全民健康工程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群众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24.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25.方便城乡居民看病就医。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
26.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障群众用药需求。、27.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严格医疗机构准入,进一步规范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全面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依法规范医疗广告,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控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全面加强以医德医风为重点的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28.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把优生优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继续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所,配备必需的设备和技术人员。
29.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快构建面向群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都要逐步建起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实行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城乡居民体质。
(五)安居宜居工程
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每一个家庭都有房住,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全省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0.保障城市低收入及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31.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衔接,保障村民建房规划落实。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保证农民建房的合理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力度,优先解决残疾人、优抚对象、五保户的危房改造问题。引导各地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一建房,集中安置,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公寓,其相关收费按照农民自建房和村代建房予以优惠办理。
32.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采取“政府主导、群众配合、滚动搬迁、定向安置”的方式,改造不同类型棚户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实行群众自筹、政府补贴、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快对城市和国有工矿区、中央下放煤矿区、国有农垦区、国有林场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尽快使长期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33.合理调控商品住房市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综合运用规划约束、土地供给、信贷税收等手段,防止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商品房建设调控力度,实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保护刚性住房需求,鼓励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机性炒房。鼓励引导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的住房需求。、34.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绿色湖南”、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引导城乡居民搞好社区绿化、四旁绿化、庭院绿化,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推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作,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通过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大对大型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推行废水排放集中处理,采取“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的办法,集中处置农村垃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35.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设施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抓好城乡居民生活必需的供水、供电、供气和通信等设施建设。
(六)畅通工程
完善城乡一体、内外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让城乡群众出行更便捷、更经济、更安全。
36.加快现代交通网络建设。有序推进高速公路建设,、37.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方针,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构筑以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多层次、差别化的现代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路。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延长公交营运时间,增加线路和班次密度,加快公交专用通道和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科学组织道路交通运行,加强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维护良好道路交通秩序。
38.加强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建 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确保“十二五”期间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加强农村公路危窄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加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旅游风景区道路建设。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公交化的城际客运班线,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出行难”问题。
39.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全面加强城市道路和站场建设,完善道路布局,优化道路功能。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加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实行科学调度,有效规范交通秩序,着力解决中心城进出通道、跨河通道、跨铁路通道和卡口路段交通拥挤现象,打通“节点梗阻”,缓解“行车难”问题。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社会停车场规划与主城区路网相匹配,与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清理恢复被占用的大型楼房、商场地下室公共停车场,实行对外开放服务。积极挖掘潜力,改设增设停车位,有条件的道路和公共空地增设时段性停车泊位。选择合适位置布点,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结合城市改造和综合整治,努力增加居民小区停车泊位。实行分时、分段采取不同停车收费标准,缓解高峰期和中心城区停车压力,促进停车便利、交通有序。
(七)安全工程
加大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力度,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40.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水平。切实抓好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行动,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建设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站点,强化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配套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收缴和销毁禁用的高毒剧毒农用化学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滥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兽药、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根本好转。
41.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从生产到食用各个环节相衔接、从城市到农村全覆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质量安全跟踪监管,严惩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大力提高食品药品检测能力,对检出的不合格产品严厉淘汰,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促进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根本好转。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对制售地沟油、有毒有害食品、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健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推进食品药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药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的行政监管责任和行政问责,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体系,严肃查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确保监管到位。
42.确保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周边重点区域的交通巡警力量,在学校和幼儿园门口及校内主要道路安装公共视频进行监控,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开展集中整治。规范学校周边书摊、书店、音像店、网吧管理,禁止非法出版物传播,加强学校周边餐饮场所卫生检查。建立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员、护校队“四位一体”的校园安全保卫体制。每个学校和幼儿园建立健全安全保卫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落实辖区安保、交通、巡逻责任民警。对学校和幼儿园接送学生、幼儿的车辆进行专项管理,定期组织对车况和驾驶员进行检验。学校和幼儿园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防火、防震、防暴、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应急教育课程和组织演练,增强师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临街的学校推行“护学旗”活动。
43.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从组织领导、安全责任、政策法规、监察监管、隐患整改、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信息沟通、宣传培训和考核评价等10个方面,强化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企业安全生产设施没有达到要求的禁止生产,限期整改。着力加强城乡公共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全面启动“全民消防安全教育计划”。以预防为主,着力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8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
三、强化保障措施 .
各市州、县市区委,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第四篇:关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
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
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
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0一0年十月十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哦啊,
第五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罗河镇人民政府:汪金龙
当前,全县上下正紧紧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行大讨论,推进“十大工程”落实。为加快“十大工程”建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县政协要求我们结合联系工作、本职工作,围绕“十大工程”进行深入调研,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为此,我按照县政协统一要求,认真研读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县“十大工程”精神,并结合从事的工作,走访调研了相关企业,现就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谈一下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县形成了以大地熊、龙磁、恒泰活塞、联众电子、同大汽配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并推进好吉星照、恩度等企业的发展,争取形成产业链。县委王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在大力发展矿业经济的同时,继续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注重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实现产业转型的新突破。
如何实现产业转型的新突破,就是要解放思想、拓宽思
路、用更加开放的理念,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实际上农产品加工里面也有高新技术,培育好了也可以成为高新产业,我们发展高新产业里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如,广西恩度到我县投资的项目,就是把传统农产品嫁接高新技术以后形成一个新产品,开创以大米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功能性饮料新兴产业。另外,我县为发展现代农业,在郭河、同大两镇建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大陆29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2011年12月份、2012年1月份,先后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台创园以优质稻米、家禽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融农产品加工物流、精品果木花卉、新农村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台创园从规划、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和措施,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要细化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措
施、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
全国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深圳的“三来一补”模式,就是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两头”在外;昆山模式,就是利用靠近大城市的科技、人才优势,紧盯某一个区域进行招商,主要是紧盯台湾;新余模式,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地盯着新兴产业去招商,搞单晶硅、多晶硅,把“钢城”成长为“硅城”。
那么庐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和招商模式?我觉得对我们庐江最现实的,就是利用我们的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吸引庐江籍科技人才,围绕某一方面来帮助我们献智献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我们新的发展之路。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培育我们新兴产业的强项,力争在全国全省要有一两个数得着的新兴产业。我想可以依托吉星照、大地熊等大力发展磁性材料。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我县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优惠政策,完善支持措施,注重把政策措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要狠抓政策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地把优惠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尽快把政策效应转化为发展动力,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媒介作用和撬动作用
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搞好规划、成立组织、出
台政策、吸引人才。另外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推进路径。即依托现有企业做大拉长产业链,引进新企业“填空”再由点到线形成产业链。
二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第一,发挥一般型企业向科技
创新企业转化提升,第二,具备新兴主导产业基础的企业要尽快发展壮大起来,象恒泰活塞、磁电企业等。第三,资源型企业要转型升级,要有危机感。
三要发挥市场的媒介作用和撬动作用,就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县委、政府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更多借助市场力量,通过市场解决科技创新资金不足问题。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我县不仅要加快发展,更要转型发展。当前,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定要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突破口,坚持不懈加以推进。我县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大投入,用更加开放的理念,真正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O一二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