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华新区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最终版]
龙华新区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
发布时间:2012-12-25
为贯彻落实新区《龙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产业强区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措施。
一、突出创新载体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第一条 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加快推进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撑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二条 积极引进研发机构,壮大源头创新力量,对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著名企业、跨国公司、国家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大学在新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新区产业发展导向的研发机构,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不超过该研发机构建设投入50%、最高500万元资助。
第三条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办事处、社区、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高新技术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园、软件园。对经认定的上述园区予以不超过建设总投入50%、最高300万元资助。
第四条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省、市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建设任务,凡在新区实施的,予以不超过上级资助经费50%、最高500万元的配套资助。对在新区实施的973、863、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予以不超过国家、省资助经费50%的配套资助,国家级项目最高资助200万元,省级项目最高资助100万元。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五条 大力扶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对引进实缴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经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按其认定当年及第二年形成新区财力的30%分别予以奖励,每年最高3000万元。
第六条 鼓励企业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对于在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项目,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不超过项目研发总投入50%、一般企业最高20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最高300万元的资助。
第七条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共担科技项目、联合技术攻关。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世界500强企业共担科技项目,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不超过项目研发总投入50%、最高100万元资助。
第八条 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经评审符合条件的,每项给予25万元资助。鼓励企业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首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家予以20万元奖励。帮助企业拓展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对企业参加由新区组织或经批准后自行参加的展销活动予以展位费50%的补助。
第九条 每年奖励一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科技人才。其中:管委会主任奖每项奖励60万元;创新奖每项奖励30万元;标准奖每项奖励20万元;专利奖每项奖励10万元;国家、省科技奖励配套奖,按国家、省奖励金额予以等额配套奖励。
第十条 鼓励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对发明专利、涉外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予以资助,资助额为市资助额的50%。
第十一条 鼓励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和CMM/CMMI认证。对企业自行开发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重点纯软件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的,予以10万元补助;对通过软件成熟度认证并已取得市科技研发资金补助的,按照市补助额的50%予以配套补助。
第十二条 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各种技术标准制定,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鼓励企业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研究和制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企业技术标准研制给予补助,补助额度为市资助额的50%。
第十三条 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开展信息化项目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不超过实际投入50%,一般企业最高5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最高100万元的资助。
第十四条 经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优先享受贷款信用担保和贷款贴息的政策;协助中小企业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和担保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进行项目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不超过利息50%,最高150万元的补助。
第十五条 引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对拟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按照股份改制、上市辅导、成功上市三个阶段,一般企业分别予以30万元、80万元、100万元,总计210万元的资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分别予以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总计300万元的资助。
三、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创新人才高地
第十六条 积极引进高端创新科研团队,促进高端创新项目和人才落户新区。对引进的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创新创业团队,予以不超过上级资助经费50%,最高500万元配套资助。
对入选市“孔雀计划”的企业技术与创新创业类A、B、C类高层次人才,在新区开展科技项目攻关的,按市“孔雀计划”所给予的奖励予以等额配套奖励。在新区全职工作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每人一次性资助30万元。
第十七条 对由博士、硕士或归国留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项目在新区创办科技企业的,其项目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可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的补助。科技人员带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来新区创办企业并经营一年以上形成产业化规模的,经评审符合条件的,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50%、最高100万元资助。对来新区全职工作两年以上的博士后,给予10万元资助。
第十八条 对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保障性住房中优先安排科技创新人才住房。及时解决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后顾之忧。
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第十九条 继续弘扬“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努力增强市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二十条 对在新区建立技术转移机构的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不超过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投入50%、最高200万元的资助;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成果在新区产业化的,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予以不超过产业化投入50%、最高200万元资助。
第二十一条 加大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对经认定的新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不超过建设投入的50%、最高300万元资助,建成并运行三年后评估优秀的,给予原资助额50%、最高100万元资助。
第二十二条 健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检索查询系统,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根据实际需要,每年安排科技研发资金更新科技信息数据库。积极培育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健全覆盖全区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一支科技素质高、市场意识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队伍,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各种便利的中介服务。对在新区注册成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产业发展领域的行业协会,每年最多择优选择10家,予以上年度运营费用20%、最高10万元资助。第二十三条 鼓励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本措施第三条所述园区的,予以不超过租金50%,每月每平方米最高补助20元。其中科技孵化企业最高补助面积500平方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般中试、产业化项目的企业最多补助1000平方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最多补助2000平方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科技项目的企业,最高补助1万平方米,同一单位最多补贴三年。第二十四条 入驻经认定的科技孵化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孵化项目,经评审符合条件的,一般孵化项目资助10万元,获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的最高资助20万元。
从经认定的科技孵化器毕业并在新区产业化的企业,在毕业后三年内,按其申请年度形成新区财力的50%予以资助,最高200万元。
五、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同一项目,适用于本措施,同时又适用于新区现行的其他扶持政策时,从高执行,不予重复扶持。
第二十六条 本措施由新区经济服务局负责制定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审批认定等工作,并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措施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篇:龙华新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若干措施实施细则(试行)
龙华新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若干措施实施细则(试行)
发布时间:2013-06-09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龙华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措施(试行)》和《龙华新区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促进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总部企业的投资主体、经济性质不限,但须按本细则第五条、第六条总部认定的条件认定、授证,分为新引进总部企业、已落户总部企业。
第三条 总部企业的认定范围: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等行业,各行业大类的子行业须经龙华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结合龙华新区产业发展需要确定。
第四条 龙华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是新区管委会负责全区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及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有关政策;负责全区总部企业资格认定、授证工作;负责全区总部经济发展考核、统计、评估工作,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协调、督促整体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负责日常工作。
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是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总部企业的认定、总部经济专项资金组织申报、初审等日常工作,资金的具体扶持方案由新区专项资金领导小组审定。
二、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及程序
第五条 新引进总部企业是指在新区新注册设立或新迁入且在新区经营不满一年的总部企业。包括新设立总部企业和新迁入总部企业。
(一)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其控股母公司总资产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母公司上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的纳入新区统计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形成新区地方财力(指企业在龙华新区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形成的新区地方留成,下同)不低于1200万元人民币;
2、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的市级总部企业。
(二)申请新迁入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企业上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10
亿元人民币且纳税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的纳入新区统计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形成新区地方财力不低于1200万元人民币;
2、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的市级总部企业;
3、尚未达到上述认定标准,在境内外主板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总部。
第六条 已落户总部企业是指在新区注册且在新区持续经营一年以上(含一年)的总部企业。申请已落户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上纳入新区统计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4亿元人民币且形成新区地方财力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
(二)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的市级总部企业;
(三)尚未达到上述认定标准,在境内外主板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总部。
第七条 龙华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新区总部经济办)定期组织总部企业认定,并按照发布通知——组织申报——初审——审定——公示——公告——授证的程序进行。
第八条 受理申报、认定时间
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原则随时受理,每季度第一个月下旬
集中分批认定。
第九条 申请总部企业认定需提交的材料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龙华新区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二)企业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企业验资报告和上审计报告(合并);
(四)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还应提交控股母公司验资证明,统计部门出具的上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证明材料;税务部门出具的母公司前两个的纳税证明(包括纳税总额,重点列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下同)。新设立企业的验资报告、企业设立批准文件或营业执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的产值规模(营业收入)和对新区地方财力贡献承诺书;
(五)申请新迁入总部企业认定,还应提供统计部门出具的企业上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证明材料;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的纳税证明,企业出具的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的产值规模(营业收入)和对新区地方财力贡献承诺书;
(六)申请已落户总部企业认定,还应提供统计部门出具的企业上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证明材料;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的纳税证明。
(七)申请上市公司总部认定,还应提供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证明及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
(八)经市认定的总部企业,只需填写《深圳市龙华新区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并提交市认定证书或者相关文件材料。
上述材料一式三份,各类证照、证明和审计报告均收复印件、验原件。
第十条认定工作程序
(一)发布通知
新区总部经济办根据工作安排,在龙华新区政府门户网站等公共媒体上发布申报通知。
(二)组织申报
各办事处根据新区总部经济办的通知要求,组织辖区企业开展申报工作。企业备齐所需材料后,直接报新区总部经济办。
(三)受理
新区总部经济办受理企业申报材料,对申报材料完整性进行审查。合格的,现场发给受理回执;不合格的,现场口头告知补充事项,并将材料退回。企业完善材料后,可重新申请。
(四)初审
集中分批认定工作开始后(以通知规定时间为准),新区总部经济办组织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报材料审核工作,并于5个工作日内汇总各单位意见后提出初审意见。
(五)审定
提出初审意见后,新区总部经济办于5个工作日内将初审结果上报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收到初审结果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定。
(六)公示
完成审定后,新区总部经济办根据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审定结果,2个工作日内在龙华新区政府门户网站等公共媒体上公示符合要求的企业名单,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对公示中有异议的企业,由新区总部经济办于3个工作日内完成重新核实。经核实异议成立的,不予认定;异议不成立的,予以认定,并对提出异议者予以答复。
(七)登记备案
公示后,新区总部经济办对公示符合要求的企业名单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备案。
(八)授证。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由新区总部经济办在完成登记备案后10个工作日内统一授予总部企业证书。授证后,企业即可申请总部扶持政策资助。
三、扶持措施
第十一条 新引进总部企业,在认定之日起三年内申请支持的,按其申请形成新区地方财力50%的总额,最高不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分两年给予支持,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
第十二条 已落户的总部企业,从认定当年起连续3年给予资金支持。支持资金为该企业在新区形成地方财力相对于上一增量部分的30%,每年最高为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资金应当用于在本区企业的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第十三条 对拟在境内外主板证券市场上市的总部企业,按股份改制、上市辅导、成功上市三阶段,分别给予50万、100万、150万元,总计300万元的支持。对认定总部企业之前已完成上市的本政策不再扶持,对认定总部企业之前已开展上市工作,认定总部企业之后完成上市的,本政策按300万全额资助。
第十四条 对引入新引进总部企业的商业楼宇业主或中介机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除外),按该总部企业申请认定当年形成新区地方财力的10%给予一次性支持,最高100万元人民币。
第十五条 对于入驻新区规划建设的区级总部基地且无自有总部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连续两年按其租用面积给予
10%的租金支持,每年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未取得用地的总部企业,对其租用的非新区规划建设的区级总部基地的总部办公用房,按年租金的20%给予连续三年的支持,每年不超过400万人民币。
第十六条 在新区范围购买总部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按购买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的支持,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
第十七条 支持将旧工业区改造升级为经认定的区级总部基地。属于拆除重建类的项目,按新建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支持1000元人民币,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属于综合整治或功能改变类的项目,按改造后的总部办公面积每平方米支持200元,最高200万元人民币。通过参与旧工业区改造取得总部办公用房并自用的企业,按其实际总部办公面积每平方米支持1000元人民币,最高500万元人民币。对占地5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的前期费用支持。
第十八条 以合作建设改造、投资入股的方式与总部企业成功解决企业总部、研发用房的公司,占其经批准可使用土地、房产面积50%以上的,按总部企业入驻后次年形成新区地方财力的50%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占25%至50%(不含)的,按总部企业入驻后次年形成新区地方财力的25%给予一次性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支
持。
第十九条 对引入特大型总部企业,可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提交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专题研究审议,给予更大优惠。
四、扶持范围及申报流程
第二十条 扶持范围为经龙华新区认定的新引进总部企业(包括新设立总部企业和新迁入总部企业)和已落户总部企业。
第二十一条 企业存在以下情况不予资助:绩效考评不合格;逾期未归还财政借款;存在挤占挪用或骗取财政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按规定接受处罚并整改完毕未满3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在进行可能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大诉讼或者仲裁的;涉嫌违法违规正在接受相关调查的;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按规定接受处罚并整改完毕未满2年的。
第二十二条 扶持标准依照《龙华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措施(试行)》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新区总部经济办具体承担总部企业认定、奖励与补助等事项的受理和审核工作,协调落实领导小组布置的有关事项。
第二十四条 受理总部企业扶持申报的时间为常年受理,每季度第一个月下旬集中进行审核和拨付扶持资金。
第二十五条 申请扶持需提供的材料
(一)《深圳市龙华新区总部企业扶持申请书》(详见附件);
(二)经市认定的市级总部企业申请认定,须提供市认定总部企业证明;
(三)申请一次性税收贡献奖励的企业须提供企业税务登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前两纳税证明;
(四)申请新引进总部企业资助的,需提供组织架构文件、人员配置文件、负责人身份证以及相关的投资证明;
(五)申请购买政府规划建设的总部办公用房补助的须提供购房合同、房产证及发票;
(六)申请租赁政府规划建设的总部办公用房补助的须提供租赁合同及发票;
(七)申请参与旧工业区改造升级为总部办公区补助的,须提供立项文件、主体确认文件、改造项目相关的合同及发票、房产证、自用总部办公面积的说明书以及其它相关投资证明;
(八)申请总部经济发展资金招商引资奖励的须提供引进企业税务登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前两纳税证明(如企业已提交龙华新区总部企业一次性税收贡献奖励申请表及纳税证明,可不必提供本材料);
上述材料一式三份,各类证明、票据均验原件,收复印
件(均需加盖公章),其他材料均收原件。
第二十六条 扶持审批工作流程:按照发布通知——形式审查——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拟资助方案——合规性审查——报批——公示——下达资助计划——办理资金拨付的程序进行。
(一)发布通知
新区总部经济办根据工作安排,在龙华新区政府门户网站等公共媒体上发布开展项目资助的通知。各办事处根据新区总部经济办通知要求,通知辖区企业按规定要求进行申报。
(二)形式审查
新区总部经济办受理申请材料时应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的,当场发给受理回执;审查不合格的,当场口头向申请单位做出说明并退件,申请单位可在完善材料后重新申请。
(三)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根据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就是否重复扶持的问题,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征求其它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就涉及与形成新区地方财力挂钩的项目,征求新区财政部门的意见;就涉及企业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环保、消防、劳动、社保、统计、财税等方面的问题征求新区相关部门的核查意见。
(四)提出拟资助方案
新区总部经济办综合相关部门意见,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项目拟扶持方案。并报新区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进行核实。
(五)合规性审查
新区总部经济办提出项目拟扶持方案后3个工作日内将拟扶持方案送新区财政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核,由财政部门出具意见。
(六)报批
财政部门出具意见后,新区总部经济办3个工作日内将拟资助方案报送新区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决定。
(七)公示
经审定的资助计划,由新区总部经济办在2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有异议的,由新区总部经济办进行调查或组织重审,调查或重审结果证明异议内容属实的,不予资助,并将有关情况书面告知项目申请人。
(八)下达资助计划
公示期满无异议,新区总部经济办于5个工作日内下达具体项目扶持计划。公示有异议经调查或重审证明异议内容不实者,报新区总部经济领导小组批准后,由新区总部经济办下达具体项目扶持计划。
(九)办理资金拨付
新区财政部门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五、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新区原有企业在全市范围分立、重组、转产、更名等,不得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享受本暂行办法优惠政策的总部企业,应承诺在新区经营期不少于10年,经营期内实缴注册资本额不得低于认定条件,并全面履行有关承诺和协议。
违反前款规定的,撤销其总部企业认定,责令退回奖励与补助所得。
第二十八条 对已认定的总部企业,经评估及复核不再符合认定条件的,或上因涉税及其他重大违法行为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并收回证书,停止享受相关鼓励政策。
第二十九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报送新区总部经济办,由新区总部经济办审核后报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认,并公告和重新换发认定证书。
第三十条 企业在申请认定和评估时应根据要求如实提供资料,新区总部经济办应对企业提供的证明材料、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实。
第三十一条 企业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的,经查证属实,不予认定或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两年内不得再申请总部企业认定。已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已享受补助、奖励政策的,责令退
回补助、奖励所得,并记入企业信用信息档案;触犯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在享受鼓励政策期间有减资行为的,须及时向新区总部经济办申报,并进行重新评估。不再符合条件的,取消总部企业资格,停止享受相关政策;依然符合条件的,对新设立总部企业要重新核算落户补助和办公用房补助。
第三十三条 新设立总部企业在享受补助期间,对受补助的办公用房不得出(转)租出售,不得改变用途,否则停止补助,并按出(转)租出售比例追偿以前支付的出(转)租出售补助资金。享受购房补助的办公用房,在购房10年内不得出售、出租或改变用途,违反规定的,责令退回已获得的补助。如确因提高房产利用效率而需出(转)租出售的,则按比例退回所享受的补助资金。
第三十四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可申请享受本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其他优惠政策与本细则规定的扶持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得重复享受。企业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优惠扶持政策,选定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更改。
第三十五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每年应按要求向新区总部经济办报送本企业评估资料,进行动态评估。评估合格的,继续享受总部企业扶持政策;评估不合格的,取消总部企业资格,停止享受相应政策。新设立总部企业被取消
资格后,只能作为现有企业重新申请认定。
六、附则
第三十六条 新区财政每年通过预算安排适度的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本细则涉及的各项扶持和补贴资金中由区级财政承担的部分。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龙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负责解释。新区总部经济办有权依照相关规定对扶持资金利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并有权根据绩效考评结果调整财政扶持规模及结构。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根据辖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实施情况,进行修订。涉及总部经济的政策享受与认定都以此为准。
注:政策中涉及的“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第三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史和平
2010年06月08日13:30来源:《学习时报》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更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通过本期进修班的学习研究,并赴江苏省苏州、无锡、南京等地进行专题调研,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央的部署,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以下思考和对策建议。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槃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
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教水平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切实防止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出现新一轮“大跃进”,形成新的不合理竞争和产能过剩。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方面。而技术引进则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我国肯定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此外,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通过“拿来主义”吸收提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共同作用。从政府来讲,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律等支撑体系。从市场来讲,主要是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决定的发展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企业来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主体,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依靠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又要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
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规划引导。一是抓紧编制国家规划。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抓紧研究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作为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做好规划衔接。既要注重上下衔接,使各地服从服务于全国大局,又要注重横向衔接,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衔接。三是严格规划执行。进一步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准入门槛,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
推进自主创新。一是由国家组织关键技术攻关。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立足自身基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每年排出300—500项有实用价值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突破。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推进产学研联合。在加快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着眼于实效,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政产学研金用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战略联盟。
建设产业基地。一是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二是依托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的建立,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三是搞好外引内联,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有关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定向招商力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新兴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进驻,促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
培育市场需求。一是培育国内市场。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增强消费者信心。二是拓展国外市场。支持创新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或通过政府间援助项目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制定工作,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加快制订国内标准,同时争取更多的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标准保护国内
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健全投融资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体系。加快创投、私募股权以及创业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的发展。二是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科技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
加强人才培养。一是鼓励人才引进。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高端人才项目资金,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要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将人才引进、培养与科技创业、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技术、专利入股、期权等政策,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国家及各级政府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金来源除预算安排外,还可从高耗能、高污染或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征收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二是鼓励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三是给予政府定价、融资担保、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或返还等优惠政策。新能源方面,实行新能源初始投资补贴、上网电价分摊等政策;在征收传统电力资源税和的同时,给予新能源发电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拓展国际市场的优质光伏相关的建设项目提供担保贷款。环保产业,允许发行市政环保债券,落实特许经营权、收费质押贷款。海洋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信息产业,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
落实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提升决策水平。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对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解决措施。三是加强目标管理。按照规划要求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等,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四是完善统计评估体系。从国家层面研究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范围,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课题组成员:翁孟勇 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史和平江苏省副省长;何泽华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吴晓青 环保部副部长;王雁飞 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陈连增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党组副书记、总裁;程映萱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笔人:史和平)
第四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我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各地各部门要更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大支撑。
一、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集聚一批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生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和物联网。新型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OLED、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各类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上的应用。
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高耗材装备轻量化制造。节能产品优先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优先发展新型高强合金材料、轻量化功能材料;硅基新材料优先发展光伏玻璃、显示玻璃、节能建筑玻璃、半导体材料,硅基新材料关键装备制造等;电子材料优先发展高端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磁性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优先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4、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品牌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再生医学、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生物制造优先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
5、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气体燃料;洁净煤优先发展煤层气岩层气开发、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能源、交通、采选、冶金、化工等领域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
7、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
8、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产业。通讯安全优先发展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等系统和装备产业化;生产安全优先发展安全生产监控、大空间火灾探测预警、矿山采选灾害防控及矿用防爆、工业过程安全保障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食品安全优先发展食品筛选检测材料、仪器和设备。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其他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三、主要措施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到2015年,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重点企业,培育10个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围绕“千百十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发展动力。
l、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大产业需要大企业牵头担当。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发展活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在皖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2、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每年支持建设200个左右重点项目。抓住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3、打造一批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基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抓住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建设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实施“1 1 1人才聚集工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引进扶持10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0名左右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1万名左右高技能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力支持。加快实施股权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
5、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是支撑。要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6、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要素、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或设立分支科研机构。鼓励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7、培养一批中介组织。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8、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引进培育风险投资,加快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优先保证用地需求。
四、支持政策
l、财税政策。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开发相关的专项资金,根据自身职能,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从2010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省引导资金由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为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引导效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项目和实施效果报送制度,相关单 位每年二季度前,将各类专项资金、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汇总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年底前报送实施效果。三,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的方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基金按市场方式运作,适时退出,滚动支持。各市要设立相关资金,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项目,用出成效。
2、金融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加快设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3、市场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选择创新药物、节能产品、废弃物处理、新能源汽车等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好、市场机制暂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新兴产业市场,拉动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成为直供电试点企业。支持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产品,由政府首购和订购。
4、开放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境外、省外企业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省科技开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活动,申请国际专利和注册商标。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融资。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方案另定),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
2、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健全政府信息网络,向企业界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家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产业政策。切实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使政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3、实行责任制。各市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比较优势,切实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有重点地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直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4、加强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每年年初分解目标任务,逐季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将各市、各部门推进新兴产业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市予以表彰,在下一加大支持力度。
芜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确认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企业。做小家电出身的德豪润达,原本只想把在广东的家电产业转移到芜湖,在当地腾出空间发展LED产业。但到芜湖考察后,这家企业下定决心直接把LED项目放到芜湖,把这里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要地。三安光电负责人也坦言,在与芜湖决策层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比自己还超前,这是促使三安从最初打算投资30亿元追加到120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点上寻求突破,链上寻求规模,芜湖专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高层推动,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思路,统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该市还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编制工作,目前已谋划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1890亿元。
如何推动项目“盆景”转变为产业“风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芜湖的做法是,在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主导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自主创新、人才引入等事关新兴产业长远发展的领域重点扶持。
芜湖结合市情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其中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改制上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是其中的重点。例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到2015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针对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基金规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按照这一理念,芜湖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库,还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来芜发展。
按照芜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图”,到2015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围绕目标,芜湖将实施“6122”工程,即“十二五”期间打造6大产业基地,5年培育100个领军企业,投入各类资金200亿元,撬动重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
为实现芜湖市高新区战略性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区域内原有的传统产业,芜湖高新区采取“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的整合措施。高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面8.6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南面23平方公里为拓展区,核心区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而逐步淘汰那些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进行“腾笼换鸟”。根据要求,落户核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队伍。通过引导、改造已经落户高新区核心区的老企业,帮助企业调整战略思路、加强研发队伍,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营销渠道,让传统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就地输液”的目标。
土地资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更加节约有效的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容积率,企业厂房更多向空中发展,让单位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高新区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行业进入高新区,努力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制定严格的企业投资强度准入标准和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格把握进区项目的准入条件,支持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发展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
高新区大力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核心是“双轮驱动”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两大驱动力,通过自我发展和外部引进,推动园区发展,实现对芜湖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参观了落户于此的佳景设计公司,与传统工厂不同,整洁干净的4栋4000平米的小楼里,设计人员正在用着最先进的CAE系统,完成各种车型各环节的设计工作,佳景目前具有整车和各零部件的设计能力,目前为奇瑞及国内各家汽车公司承担二三十个车型的设计任务。
虽然没有工厂流水线机器的轰鸣,这些年轻的设计者们正在满怀激情的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促进这个国家更快的发展。“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年薪在10到15万左右”,企业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了一个个优秀员工孕育的环境,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产业园一期目前已投入使用,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二期正在加紧施工,届时将建成软件中心、汽车电子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等专业楼宇,同时配套专家楼、商务中心、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
高新区通过产业转型,孕育了一批批像佳景这样的“小巨人”公司,同时在奇瑞新能源汽车、华光集团、海螺集团、中集瑞江、中航集团、美国德尔福、日本川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下,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四大主导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无一例外的加大自主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坚持“引资金不如引项目,引项目不如引团队,引团队不如引人才”的思路,形成人才资源高地,提高创新效率。
第五篇:龙华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措施(试行)
龙华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措施(试行)
发布时间:2012-12-25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新区《龙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产业强区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等具有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的企业总部,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特制定本措施。
第二条 本措施所称的总部企业是指在新区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行使投资控股、经营决策、集中销售和财务结算等服务职能的总机构。包括新引进总部企业、已落户总部企业。
总部企业认定条件
第三条 新引进总部企业是指在新区新注册设立或新迁入且在新区经营不满一年的总部企业。包括新设立总部企业和新迁入总部企业。
(一)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其控股母公司总资产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母公司上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纳入新区统计核算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形成新区地方财力不低于1200万元人民币;
2.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的市级总部企业。
(二)申请新迁入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本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企业上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纳税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纳入新区统计核算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形成新区地方财力不低于1200万元人民币;
2.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的市级总部企业;
3.尚未达到上述认定标准,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总部。
第四条 已落户总部企业是指在新区注册且在新区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总部企业。申请已落户总部企业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符合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上纳入统计核算的产值规模或营业收入不低于4亿元人民币且形成新区地方财力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
(二)工商及税务登记在新区的市级总部企业;
(三)尚未达到上述认定标准,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总部。
扶持措施
第五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新区在资金、人才、用地、周边环境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新区产业部门、总部企业所在办事处根据总部企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实际,为总部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
第六条 新引进总部企业在认定之日起三年内申请支持的,按其申请形成新区地方财力50%的总额分给予支持,总额最高6000万元人民币,分给予支持,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
第七条 经认定的总部企业,从认定当年起连续3年给予资金支持。支持资金为该企业在新区形成地方财力部分相对于上一增量的30%,每年最高为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资金应当用于在本区企业的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第八条 对拟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总部企业,按股份改制、上市辅导、成功上市三阶段,分别给予50万、100万、150万元,总计300万元的支持。
第九条 鼓励总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新区从财政、法律等方面为总部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第十条 对引入新引进总部企业的商业楼宇业主或中介机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除外),按该总部企业申请认定当年形成新
区地方财力的10%给予一次性支持,最高100万元人民币。
第十一条 新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平台规划建设区级总部基地,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各类专业化总部基地。对于入驻新区规划建设的区级总部基地且无自有总部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连续两年按其租用面积给予10%的租金支持,每年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按购买面积给予每平米1000元人民币的支持,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第十二条 未取得用地的总部企业,对其租用的非新区规划建设的区级总部基地的总部办公用房,按年租金的20%给予连续三年的支持,每年不超过400万元人民币。
第十三条 支持将旧工业区改造升级为经认定的区级总部园基地。属于拆除重建类的项目,按新建建筑面积每平方米支持1000元人民币,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属于综合整治或功能改变类的项目,按改造后的总部办公面积每平方米支持200元,最高200万元人民币。通过参与旧工业区改造取得总部办公用房并自用的企业,按其实际总部办公面积每平方米支持1000元人民币,最高500万元人民币。对占地5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的前期费用支持。
第十四条 加快规划建设新区总部大厦,优先安排总部企业入驻新区总部大厦。
第十五条 加强与市各级、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总部企业用地在每年的政府土地出让计划中给予优先安排。
第十六条 以合作建设改造、投资入股的方式与总部企业成功解决企业总部、研发用房的公司,占其经批准可使用土地、房产面积50%以上的,按总部企业入驻后次年形成新区地方财力的50%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占25%至50%(不含)的,按总部企业入驻后次年形成新区地方财力的25%给予一次性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
第十七条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以创新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重点,把总部企业人才列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对象,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人才的住房问题。
第十八条 加大总部企业周边环境配套力度。安排新区政府投资用于总部企业及基地周边环境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第十九条 给予总部企业绿色通道待遇,由新区领导分工挂点,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定期跟踪服务。对于新引进总部企业,安排专人协助办理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并在企业进驻新区及开工投产后继续安排专人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十条 建立和完善总部企业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总部企业每年应向新区统计部门依法报送本企业总部和新区内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统计资料。
第二十一条 对引入特大型总部企业,可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提交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专题研究审议,给予更大优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成立龙华新区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推动、协调总部经济发展、制定实施细则、审批认定等工作。
第二十三条 对既适用本措施又适用于新区现行的其它同类扶持政策的对象,从高执行,不予重复支持;对适用于市的总部政策支持且由新区分担支持的对象,享受本措施支持的总金额需扣除新区已分担部分。
第二十四条 本措施由龙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措施自发布之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