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精)

时间:2019-05-14 04: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精)》。

第一篇: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精)

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来源:发展策划局日期:2014-10-15 阅读次数:834 分享

为深入实施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壮大规模、加快发展,特制订本政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政策所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优先支持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和先进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

第二条本政策所支持的企业是指工商、税收和统计关系在成都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第二章支持企业挖潜改造

第三条鼓励企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对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其中设备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竣工投产当年按实际总投入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

第四条鼓励企业建设新生产线进行扩能改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引进建设新生产线,固定资产投入超过2亿元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企业引进新生产线,固定资产投入超过2000万元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生物企业对自主研发的重大创新项目进行产业化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对通过直接购买临床批件、药品注册批件或医疗器械注册证而引进

国内外项目或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的,按购买价格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

第五条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为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实施的固定资产投入50万元以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生产装备智能化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提升等信息化工程的企业,按实际投入费用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

第六条鼓励企业进行能源设施改造。对固定资产投入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内(含200万元的节能改造项目给予10万元补贴;对投入超过200万元的项目,每增加投入100万元,再给予5万元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建设双电源项目的企业,按第二电源项目建设费用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七条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对进行多元化清洁能种替换、备用设施建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项目投入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对通过国家、省、市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八条鼓励企业对老旧厂房进行提升改造。投产企业依法将原有单层厂房翻建为多层厂房,按新增面积每平方米20元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三章支持企业拓展市场

第九条鼓励企业创新销售模式。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对成立销售公司且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万元的企业,按年销售收入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对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且网上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或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营销且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电子商务实际投资额(设备购置费、网站建设费用、服务器租用费等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补贴。

第十条鼓励企业参加展会展销。企业参加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组织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各类商贸促进及展会活动的,按参展费的7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十一条鼓励企业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经第三方依法评估并报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对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10%以上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占全省同类产品市场份额20%以上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

第十二条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一般贸易项下,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0亿美元、5亿美元、1亿美元、5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分别给予企业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的生产型出口企业,按“一企一策”给予补贴。

第十三条鼓励企业申报首台(套产品。对企业通过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认定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补贴。

第十四条鼓励企业竞标示范工程建设。对中标国家、省、市示范工程项目且单项合同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按项目实际投入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项目补贴。对建设具有商业推广价值、能形成规模经营效应的示范应用项目,按项目实际投入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项目补贴。

第十五条鼓励企业间协作配套。对区内企业全年采购无关联关系的区内企业名优产品(服务金额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或其他法人单位(政府投资公司和政府采购单位除外全年采购我区名优产品(服务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首次申报企业按采购额的3%补贴,再次申报企业按采购额较上一年度增加部分的5%补贴,单户企业年度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第四章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第十六条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对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第一承担单位,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5万元补贴;对其余参编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2万元补贴。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的产品的标准严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一次性补贴;对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称号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

次性补贴。对新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给予2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承担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对口工作组的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和工作组(WG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确定为国家、省、市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一次性

补贴。对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审核、接入成都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为成都高新区实施标准化战略做出特殊贡献的企业或团队,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十七条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5万元一次性补贴;对获得中国政府质量奖、四川省政府质量奖、成都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十八条鼓励企业参加权威认证认可。对获得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ISO18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CNAS等认证认可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2万元、3万元一次性补贴。对产品获得欧洲统一安全认证(CE等国际认证或国家级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补贴。对实施CMMI等级认证的企业,给予不超过认证费7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通过GMP国际或国家级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十九条鼓励企业提高信用等级。对经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评定并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信用等级提高的企业,按评级费用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补贴。

第二十条鼓励企业上规入库。对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万元并成功入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15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国家标准并成功入库的其他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二十一条鼓励企业壮大规模。对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5亿元、1亿元、5000万元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销售收入每增加10亿元,给予50万元补贴,依次递增后,对同一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领军企业”,按“一企一策”给予补贴。

第二十二条鼓励企业止滑回升。对产值下滑的成都高新区大企业大集团和规模重点企业,同比回升突破10%的,给予企业100万元补贴;回升比例每突破5%,再给予企业10万元补贴,依次递增后,对同一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因产值下滑出库的企业,止滑后重新上规入库和壮大规模,按本政策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相关规定执行。对产值下滑的领军企业止滑回升,按“一企一策”给予补贴。

第二十三条鼓励企业增强行业竞争力。对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细分行业企业规模全国前10强、50强、100强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细分行业企业成长性全国前10强、50强、100强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二十四条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对企业进行的非关联并购重组交易,按交易金额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对销售收入小于2000万元,被并购后保留法人资格,且交易额小于本企业净资产5倍的小微企业,按交易金额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

第五章支持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十五条帮助企业获得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单户企业经综合评估合格后,原则上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天使投资,对于特别优秀的项目可获得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天使投资支持。

第二十六条帮助企业获得成都高新区政策性创业投资支持。初创期、成长期单户企业经综合评估合格后,可获得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创业投资。

第二十七条帮助企业获得信贷融资支持。设立成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担保基金,帮助轻资产中小微企业获得政策性债权资金支持。对中小微企业获得的资金贷款(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当年给予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0%的利息补贴、担保(保险费40%的保费补贴,单户企业贴息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小于2000万元、且增速超过30%,或承担国家863支撑计划、新药创制、核高基等国家级重大专项的小微企业,利息补贴和担保(保险费补贴比例由40%提高到70%,单户企业贴息贷款金额由最高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

第二十八条鼓励第三方机构依法为企业贷款增信。担保(保险机构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担保期1年以上的,按担保(保险总额的0.5%给予担保(保险机构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

第二十九条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对以上市(挂牌为目的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完成股份制公司工商注册后给予5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获得证监会正式受理的沪、深交易所IPO申报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在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融资板或交易板成功上市(挂牌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一次性补贴。支持企业通过政策性担保公司获得改制上市专项贷款,改制完成后给予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70%的利息补贴、担保(保险费70%的保费补贴,单户企业贴息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企业通过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等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对股改当年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的企业,按转增股本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鼓励企业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按员工所获得股权对应净资产价值的5%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

第三十条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债务类工具直接融资,当年给予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0%的利息补贴、担保(保险费40%的保费补贴,单户企业贴息融资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融资,对融资成本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0%给予补贴,连续补贴三年,单户企业累计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鼓励企业购买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与专利保险险种

(研发中断、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险等,按实际保费支出的60%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补贴。

第三十一条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扶持。对获得国家、省、市项目资金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比例的配套资金支持。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执行,有效期3年。与本政策不一致的成都高新区相关产业政策同时废止。本政策实施过程中,如遇上级部门新规定,则按照新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本政策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解释。具体实施细则由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商相关部门制订。

第二篇:如何推进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江西国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并实施《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选择了光伏、风能与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确定了十大产业到2015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十大产业重点实施的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出了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9年到201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即:2012年前重点实施209个重大工程和项目;到2015年,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为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加快发展的主战场,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力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5000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0%。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机遇,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采取调整结构和壮大规模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开放整合相结合、重点突破和系统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使省属国有企业继续发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一)省属国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

(1)省属国企如何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

企业选择是否进入或进入什么领域的标准:

1、进入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看企业是否拥有成熟的产品和核心的技术优势;

2、进入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看企业是否积蓄一定的技术产业化的宝贵经验;

3、进入孕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看企业是否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充足的高级专门人才储备;

4、进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主营的成熟产业是否有结合点;

5、市场竞争性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原则性不涉入。

2010年,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人6340.7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4.7%,同比增长47.4%,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955.14亿元,增长36.2%,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75.08亿元,同比增长77.5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43.8%。省属国有企业从传统产业特色和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省属国有企业可以选择的重点领域有:

第一,缘于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的稀缺性,新材料产业(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将是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投资的重点领域,非金属新材料方面,拥有星火有机硅厂、师大化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有机硅、丙烯酞胺、汽油抗爆剂方面居于全国龙头地位。以江铜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已经在积蓄力量。半导体及绿色照明产业,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LED技术,并已引进海外风险投资实施产业化。

第二,新能源(风能、核能)、生物及新医药属于孕育期,目前以技术研发为主,产业相对规模不大,但增长潜力较大,需要更有力的投入和产业政策,赣能股份等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家电力、华能集团等央企有能力,更有责任去承担起新能源的开发;生物及新医药产业,中药及中成药产销量列全国第3位。有4家企业跻身全国中医药企业20强;进贤县一次性医疗器械年产销量占全国市场30%以上。以江中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长期坚持技术研发为重的理念,将有利于他们在生物医药领域抢占产业制高点。

第三,航空制造产业,我省在全国唯一拥有3个飞机整机制造企业、唯一拥有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两大航空支柱产业,2010年,国内首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试飞成功。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由研发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关键的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化取得一定进展,但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还不成熟,需要在主导设计选择、培育经济规模、构建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以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和昌河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在南昌航空城的筹建中,国有企业将大有可为。

第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省处于孕育期,目前以技术研发为主,产业相对规模不大,但增长潜力较大,需要更有力的投入和产业政策。在省内,承担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企业主要是以江铃集团、昌河、安源客车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

第五,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绿色茶油基地、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绿色食品水产基地。我省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仍处于孕育期,目前以技术研发为主,产业相对规模不大,但增长潜力较

大,需要更有力的投入和产业政策。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初级农业产业链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创立绿色名牌。

(2)省属国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

1、强化传统主业优势,逐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这是目前国有企业采用最为常见的方式,最为有效,成功率高。

2、与央企共同设立新的合资公司。借助央企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展开合作,科学开发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壮大省属国企的实力。

3、投资控股方式。组建较大规模的投资集团,集中主业做投资,以控股的方式达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间接布局。

4、成立企业产业联盟。较小规模的企业可以根据产业链组成企业产业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共享部分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成果,突破技术瓶颈。

(3)省属国企如何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主业的关系

第一,必须处理好传统主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主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于经济增长, 犹如 “船体”和“船帆”的关系。我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比如高科技, 它能够创造出新的制造业, 同时能够深化装备制造业。这样的互动, 可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扩大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所以, 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遇, 让“船体”和“船帆”形成系统的合力, 加速奋勇前行。

第二,必须与传统主业紧密结合, 在传统主业的优化升级中激发培育新的产业。新材料产业离不开钢铁、有色、石化产业,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现有的机械工业, 生物医药现代科技的发展依托于现有医药工业,下一代物联网也脱离不开现在的信息产业。一定要认识到, 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脱离传统产业去另搞一套,而是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 这样新兴产业才有基础,也才能带动传统主业的优化升级。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与传统主业互动发展, 这既是由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主业发展不充分、不完全的情况下发育起来的。在传统主业开始不断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时,此时应坚决予以淘汰。

(二)省国资委力推国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抢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省属国有企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增加社会经济贡献度,按照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现就指导省属监管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1)发展思路

工作重心在于:抓引导、抓龙头、抓项目、抓平台、抓创新等举措,突出抓好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项目,重点培育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风能与核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工作举措

1、抓引导。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引导。指导监管企业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审慎论证、积极稳妥的推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重组与对外并购项目、重大技术改造和建设项目、实施路径等。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根据中央以及我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指导监管企业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落地,力争进入国家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布点等,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2、抓龙头。在扶持现有企业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瞄准国内外相关产业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合作、企业重组等工作。一是通过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突破核心技术、加强品牌建设、创新激励机制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国有资本引导,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主体企业、主体园区转移,不断完善产品配套,扩张生产规模,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向新兴产业的主业战略转型。四是通过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孵化培育新兴高技术企业。

3、抓项目。积极支持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项目推动企业发展。一是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合作力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新上一批见效快、成效好的优质项目。二是协调相关部门,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及时指导解决有关困难。三是鼓励科研技术管理团队实施项目跟投,完善项目管理方式,力争项目尽早出效益、出成果。

4、抓平台。一是抓紧建设省级国有资本预算体系,建立形成省属国有资本预算统筹、再投入机制,以省属国有资本为引导,利用杠杆放大效应引入社会资本,拓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二是将江西投资集团建设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平台、投融资平台,在企业担保、项目融资、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并争取获得中央和省政策资金的支持,发起成立多个专门服务于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业投资子基金,放大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融资能力。三是择机组建投资担保公司,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重点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多渠道增加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来源的方式。四是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增发、发行债券、企业权证及其他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5、抓创新。一是建立研发平台。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和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技术研发部门,建立和完善科研创新平台。二是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及省属相关兄弟企业联动。联合国内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技术创新合作联盟,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整合、发挥全省资源优势,组织联合攻关,携手突破重大、关键瓶颈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推动各新兴产业链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尽快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尽早实现市场效益;突破行业界限,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入,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走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之路。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科研团队、留学人员,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敏锐捕捉国际前沿技术动态的高端技术人才;加大对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奖励力度,鼓励各类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完善和创新期股期权、技术入股、分红权等技术人员职务成果创新激励机制。

(3)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抢抓机遇、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深入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在新的更高起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省属国有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省国资委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加强服务,指导企业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力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较大发展。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工作,充分发挥高管团队、中层管理者以及广大职工的积极作用,制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具体分业务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重点项目,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3、加强宣传,广泛动员。企业要密切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关注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现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动员活动,鼓舞广大员工的干劲,形成全员动员、力争上游的良好创业氛围,齐心协力、争创佳绩。要高度重视新兴市场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培育和提前布局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宣传推介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已取得的最新成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积极稳妥,防范风险。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成立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制订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控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我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各地各部门要更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大支撑。

一、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集聚一批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生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和物联网。新型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OLED、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各类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上的应用。

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高耗材装备轻量化制造。节能产品优先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优先发展新型高强合金材料、轻量化功能材料;硅基新材料优先发展光伏玻璃、显示玻璃、节能建筑玻璃、半导体材料,硅基新材料关键装备制造等;电子材料优先发展高端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磁性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优先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4、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品牌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再生医学、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生物制造优先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

5、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气体燃料;洁净煤优先发展煤层气岩层气开发、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能源、交通、采选、冶金、化工等领域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

7、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

8、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产业。通讯安全优先发展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等系统和装备产业化;生产安全优先发展安全生产监控、大空间火灾探测预警、矿山采选灾害防控及矿用防爆、工业过程安全保障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食品安全优先发展食品筛选检测材料、仪器和设备。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其他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三、主要措施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到2015年,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重点企业,培育10个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围绕“千百十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发展动力。

l、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大产业需要大企业牵头担当。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发展活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在皖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2、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每年支持建设200个左右重点项目。抓住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3、打造一批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基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抓住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建设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实施“1 1 1人才聚集工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引进扶持10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0名左右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1万名左右高技能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力支持。加快实施股权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

5、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是支撑。要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6、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要素、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或设立分支科研机构。鼓励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7、培养一批中介组织。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8、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引进培育风险投资,加快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优先保证用地需求。

四、支持政策

l、财税政策。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开发相关的专项资金,根据自身职能,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从2010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省引导资金由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为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引导效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项目和实施效果报送制度,相关单 位每年二季度前,将各类专项资金、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汇总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年底前报送实施效果。三,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的方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基金按市场方式运作,适时退出,滚动支持。各市要设立相关资金,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项目,用出成效。

2、金融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加快设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3、市场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选择创新药物、节能产品、废弃物处理、新能源汽车等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好、市场机制暂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新兴产业市场,拉动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成为直供电试点企业。支持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产品,由政府首购和订购。

4、开放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境外、省外企业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省科技开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活动,申请国际专利和注册商标。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融资。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方案另定),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

2、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健全政府信息网络,向企业界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家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产业政策。切实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使政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3、实行责任制。各市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比较优势,切实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有重点地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直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4、加强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每年年初分解目标任务,逐季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将各市、各部门推进新兴产业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市予以表彰,在下一加大支持力度。

芜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确认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企业。做小家电出身的德豪润达,原本只想把在广东的家电产业转移到芜湖,在当地腾出空间发展LED产业。但到芜湖考察后,这家企业下定决心直接把LED项目放到芜湖,把这里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要地。三安光电负责人也坦言,在与芜湖决策层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比自己还超前,这是促使三安从最初打算投资30亿元追加到120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点上寻求突破,链上寻求规模,芜湖专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高层推动,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思路,统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该市还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编制工作,目前已谋划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1890亿元。

如何推动项目“盆景”转变为产业“风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芜湖的做法是,在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主导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自主创新、人才引入等事关新兴产业长远发展的领域重点扶持。

芜湖结合市情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其中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改制上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是其中的重点。例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到2015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针对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基金规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按照这一理念,芜湖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库,还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来芜发展。

按照芜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图”,到2015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围绕目标,芜湖将实施“6122”工程,即“十二五”期间打造6大产业基地,5年培育100个领军企业,投入各类资金200亿元,撬动重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

为实现芜湖市高新区战略性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区域内原有的传统产业,芜湖高新区采取“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的整合措施。高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面8.6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南面23平方公里为拓展区,核心区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而逐步淘汰那些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进行“腾笼换鸟”。根据要求,落户核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队伍。通过引导、改造已经落户高新区核心区的老企业,帮助企业调整战略思路、加强研发队伍,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营销渠道,让传统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就地输液”的目标。

土地资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更加节约有效的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容积率,企业厂房更多向空中发展,让单位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高新区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行业进入高新区,努力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制定严格的企业投资强度准入标准和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格把握进区项目的准入条件,支持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发展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

高新区大力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核心是“双轮驱动”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两大驱动力,通过自我发展和外部引进,推动园区发展,实现对芜湖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参观了落户于此的佳景设计公司,与传统工厂不同,整洁干净的4栋4000平米的小楼里,设计人员正在用着最先进的CAE系统,完成各种车型各环节的设计工作,佳景目前具有整车和各零部件的设计能力,目前为奇瑞及国内各家汽车公司承担二三十个车型的设计任务。

虽然没有工厂流水线机器的轰鸣,这些年轻的设计者们正在满怀激情的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促进这个国家更快的发展。“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年薪在10到15万左右”,企业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了一个个优秀员工孕育的环境,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产业园一期目前已投入使用,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二期正在加紧施工,届时将建成软件中心、汽车电子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等专业楼宇,同时配套专家楼、商务中心、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

高新区通过产业转型,孕育了一批批像佳景这样的“小巨人”公司,同时在奇瑞新能源汽车、华光集团、海螺集团、中集瑞江、中航集团、美国德尔福、日本川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下,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四大主导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无一例外的加大自主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坚持“引资金不如引项目,引项目不如引团队,引团队不如引人才”的思路,形成人才资源高地,提高创新效率。

第四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史和平

2010年06月08日13:30来源:《学习时报》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更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通过本期进修班的学习研究,并赴江苏省苏州、无锡、南京等地进行专题调研,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央的部署,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以下思考和对策建议。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槃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

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教水平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切实防止不顾实际一哄而上,出现新一轮“大跃进”,形成新的不合理竞争和产能过剩。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方面。而技术引进则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我国肯定还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此外,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通过“拿来主义”吸收提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共同作用。从政府来讲,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律等支撑体系。从市场来讲,主要是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决定的发展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企业来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主体,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依靠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又要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

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规划引导。一是抓紧编制国家规划。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抓紧研究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作为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做好规划衔接。既要注重上下衔接,使各地服从服务于全国大局,又要注重横向衔接,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衔接。三是严格规划执行。进一步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准入门槛,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

推进自主创新。一是由国家组织关键技术攻关。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立足自身基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每年排出300—500项有实用价值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突破。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推进产学研联合。在加快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着眼于实效,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政产学研金用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战略联盟。

建设产业基地。一是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二是依托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的建立,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三是搞好外引内联,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有关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定向招商力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新兴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进驻,促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

培育市场需求。一是培育国内市场。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增强消费者信心。二是拓展国外市场。支持创新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或通过政府间援助项目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制定工作,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加快制订国内标准,同时争取更多的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标准保护国内

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健全投融资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体系。加快创投、私募股权以及创业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的发展。二是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科技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

加强人才培养。一是鼓励人才引进。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高端人才项目资金,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要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三是完善用人机制。将人才引进、培养与科技创业、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技术、专利入股、期权等政策,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国家及各级政府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金来源除预算安排外,还可从高耗能、高污染或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征收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二是鼓励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三是给予政府定价、融资担保、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或返还等优惠政策。新能源方面,实行新能源初始投资补贴、上网电价分摊等政策;在征收传统电力资源税和的同时,给予新能源发电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拓展国际市场的优质光伏相关的建设项目提供担保贷款。环保产业,允许发行市政环保债券,落实特许经营权、收费质押贷款。海洋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信息产业,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

落实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提升决策水平。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对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解决措施。三是加强目标管理。按照规划要求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等,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四是完善统计评估体系。从国家层面研究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范围,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课题组成员:翁孟勇 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史和平江苏省副省长;何泽华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吴晓青 环保部副部长;王雁飞 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陈连增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党组副书记、总裁;程映萱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笔人:史和平)

第五篇:关于枣庄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关于枣庄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枣庄高新区于1990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是国家科技部重点联系的高新区。近年来,枣庄高新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科技工业强区”奋斗目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9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336亿元,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亿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亿元,增长48%;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40%;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近40%。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紧紧抓住高起点定位、贴心式服务、产业链招商、产学研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关键环节”,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插翅腾飞。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以科学规划建设集群。枣庄高新区决策者们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一流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四高”原则,提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科技工业强区”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制定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和分区布局,既注重产业内部专业分工,又突出横向配套协作,切实向产业链靠近,有效聚集产业群体,为集群科学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和深圳等地专家,分别制定了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在规划定点、单体建设、项目入园、绿化亮化和水系设计等各方面,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在主导产业定位上,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突出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项目进区定位上,严把“五项标准”,保证了进区项目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无污染。在具体实施中,始终严格遵循“两个决不”和“大、高、外、洁”原则,既注重节能、减排、环保,又做到集聚、集约、集群。

二、实行贴心式服务,以项目聚集膨胀集群。枣庄高新区当初既没有资源,大项目也很少,能够有现在规模,主要靠的是大力实施项目兴区战略。他们响亮提出“一切围绕发展转、一切为了项目干”的口号,郑重承诺“你发展我铺路,你赚钱我保护,你投资我服务”,建立了“项目落地管理委员会靠项目、领导班子成员包项目、专门人员盯项目”、“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全区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抓项目、建项目、服务项目上,对投资项目实行从咨询考察、项目签约、批准设立直至建设运营的全方位、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形成了引资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达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聚集带动力强的项目建成投产,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2009年实施各类项目120项,总投资达155亿元,工业项目占65%,其中,过10亿元项目有5个,过亿元项目有80个。

三、瞄准产业链招商,以挑商选资拓展集群。从延伸产业链角度出发,针对产业链缺失功能项目,围绕产业链高端项目,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把重点放在国家有关部门、境外财团、国内大企业集团、科研院所、民间资本等“五个面向”,立足新型电池、光源光纤、光伏材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产业开展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项目引进时严把投资强度、环保系数、科技含量、企业规模、项目详规等“五项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再大的项目,再多的利税,都拒之门外。通过招商引资加速了资本、项目、人才、技术、资源的“五大整合”,在电子、光伏、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功组建了神工、昂立、布莱特、文尔达等一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集团。目前,枣庄高新区成功实现了由全面招项目向定位选项目、由普遍招商向重点招商、由传统招商向科学招商、由政策招商向服务招商、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的“五个转变”,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和“磁铁效应”充分显现。

四、打造产学研平台,以创新驱动提升集群。人才匮乏、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等曾是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软肋。为此,他们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千方百计打造科技孵化、企业与大学合作、企业自办科研院所三大平台。建设了总投资13亿元的电子软件产业园,以及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科技中心。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50余所

大学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清华大学已在高新区建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神工集团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建立的新型高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他们特别重视引进各类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先后有近百名博士、教授、专家进区创业。对于科研人才,创新成果,舍得投入,给予重奖,仅2009年就颁发1000余万元奖金。目前,高新区累计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100多项,申报并获批专利19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300余项,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成功实现了由“高新区制造”向“高新区创造”的转变。

五、发挥“两只手”作用,以完善设施培育集群。本着拓展、提升、文明、生态、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坚持用好政府的手搞好政府推动,用好市场的手搞好市场牵动,努力打造最适宜现代人居住、最适宜现代人投资的创业宝地。对于能推向市场的基础设施全面推向市场,充分保护、利用、经营、运作好高新区的有形无形资产,作为市场运作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的有效手段,对道路、广告等冠名权成功实施拍卖。目前,累计投入基础设施37亿多元,区财政投入10亿余元,基本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讯、数字电视等“七通一平”。同时,积极配套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引进金融、保险、商服、法律服务等新兴产业,邮政、通讯、银行、中介等各类服务机构纷纷进驻。特别是随着工业产业蓬勃兴起,高新区已初步建成全市新兴产业聚集中心、汽车物流中心、家俱销售中心、餐饮美食中心、百货物流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生态型科技工业区形象进一步显现。目前,枣庄高新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快速崛起,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导力量,为城市转型注入升级动力。

——电池产业集群凸显行业领军地位。目前已有海特、海霸、海宏、超量、路华、鑫昆鹏等电池研发制造企业,生产各类锂离子电池、大倍率镍氢电池、超级电容、动力电池等200多个品种。产业链条延展到原料制备、工艺开发、模具加工、系统软件、电池组装、性能测试、检测设备及电动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链条配套产业。自主研发的高能环保系列锂铁电池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新型电子元器件基地计划。414超级电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打破了外国市场垄断格局。枣庄高新区已成为继深圳、天津之后的重要锂电池基地。2010年6月,被命名为“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锂电产业聚集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巨大。已有三

九、百科、瑞尔、润康、青青科技及文尔达集团、布莱特集团等20多家企业集团,研制生产各类中成药、三类新药氟罗沙星、二类新药加替沙星等药品及核酸、生物钙、低聚糖、肽元、活化水等生物制品100多种,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

——光伏及新材料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紧紧抓住太阳能电池制造这个光伏产业最核心环节,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48所,信息产业部18所等权威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目前已有昂立集团、光伏科技、立信光电、盛华光伏芯片、润峰电子、阳光博士和金封焊宝(无铅焊料)、LED等项目或企业,从事硅晶片切割、电池单片制造、电池组装、光伏发电系统、新型材料等研发生产。

——煤电化产业链集群成为全省典范。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延伸八一热电联产链条,充分利用水煤浆热电联产的余气、余热,积极发展八一子午轮胎、宏宇工程巨胎、馨力化工等产业集群,企业之间互享资源循环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多个链条产品成为全省绿色循环经济典范。

——光纤光缆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崛起。以上海电缆研究所、交通大学的核心技术为依托,成功组建光源集团,总投资6.5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各类通信光纤光缆100万芯公里,电缆50万公里,销售收入将突破30亿元。枣庄高新区将成为全国新型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

——小型数控机器制造基地呼之欲出。山东威能数字机器有限公司等研发制造的小型数控加工中心、印染联合机、新型空调、矿用机械等设备产销两旺,印染整理联合机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数字机器远销美国、德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枣庄高新区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小型数控机器制造基地。

下载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