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送行》一文的解读

时间:2019-05-15 06:0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送行》一文的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送行》一文的解读》。

第一篇:对《送行》一文的解读

我们被勒罗忽悠了

苏州市觅渡中学 顾伟

我认为苏教版九下《送行》一文中的勒罗(就是下文的勒·洛斯)是个十足的骗子。提供诸多疑点中的三个:

1、一见面就将“半个克朗”还我,但事实上最后“拿”走了我高昂的学费(“他要的价,我得承认相当高。”),而且还是自愿的,还得感激这位“高明”的老师能在百忙中接纳自己(还记得“卖拐”吗?)

2、送行员需要“银行家”的装束吗?课堂上,我的学生认为是“工作服”,类似“乞丐装”,我认为有道理。

3、重大发现:美国女郎与勒罗可能在演双簧。理由:美国小姐乘火车干嘛去?勒罗是送行的,应该是送这位小姐回美国喽,回美国就应该是在伦敦乘船,干嘛还要乘火车横穿整个英国到利物浦呢?注意文中这个细节:

‚接着他又说火车直达利物浦。我们莫名其妙地互相看了看‘难道在克鲁不停吗?’我们中的一个人问。‘不停。’‛

到利物浦的目的应该只有一个:乘船回美国,除非她在英国还有其他的旅游计划,可是似乎不合情理,所以他们俩在“我”的身边如此闹腾的唯一目标就是“我”的钱袋。注意这些语句:

‚我东张西望的目光落到了月台上一个相当壮实的中年男子身上,他正与邻近车窗里的一位女郎在依依惜别,我对他那漂亮的侧影感到有点眼熟。那女郎一望而知是个美国人,而他显然是英国人。‛

另外,根据文章判断,“我”是搞戏剧评论的,能不能说是戏剧评论家有待商榷,但也应算是社会上有点脸面、朋友众多、消息灵通一类的人物了,不然怎么老往车站跑呢?但“我”居然不知道有“英美社交局”这么一个机构,里面的人干着说导游也不像,说脚夫更不是的“工作”。请问高人:事实上有这个单位吗?现在还有吗?里面的职员真的整天都做着陪外国人哭的工作吗?

其实,作者想揭露和批评的是社会中普遍存在而且似乎无可救药的人情冷漠现象。换言之,在作者所反映的那个社会里人际之间广泛缺失着真诚,热情,依恋,友爱,呵护等美好情感,而这正是骗子能得逞的原因。勒罗正是利用了“我”的这一弱点“成功”推销了他的所谓“送行课程”。因此,不管把勒罗看作是好人还是骗子,本文的主题都不会改变,而把勒罗分析成一个骗子则更具讽刺意味,这与作家的风格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补充一下:作者是一位漫画家,可是专门搞幽默的哦!虽然这是一篇一个世纪以前的文本,但对我们认识当下社会,思考人生走向,还是很有启发的。

文中疑点实在太多,不再赘述。如果有老师还要坚持教参上的说法,那么试问:如果自己在车站上遇到这种事,你相信这种人吗?打死我也不信“火车站是一切地方中最难演戏的地方了”。

个人见解,不成熟,欢迎批评!

附原文:

送行

麦克斯·伯尔比姆

对我来说,给朋友送行似乎是天下最难的事情了。我实在不擅长于干这种事,或许你也有同感。

在房间里,甚至在门阶上,我们都能与朋友十分成功地告别。那么为什么不就这样相别呢?要上路的朋友总是恳请我们不必劳神在第二天一早去车站相送,而我们却总是对这种恳请置若罔闻,认为这不过是客气话。我们及时赶到车站,可是,到那时,哦,到那时,竟出现了一条多么大的鸿沟啊!我们的感情被隔开了。我们不知该说什么好,就象不能说话的动物看着人那样地互相呆视着。我们想方设法寻话说,而又能说出些什么来呢?只能巴望着站警早点吹响哨子,来结束这令人发窘的场面。

上星期一个阴冷的早晨,我准时到达尤斯顿车站,为一位去美国的老友送行。

前一天晚上我们曾为他饯行,席间欢乐的气氛与感慨的心绪融为一体。他这一去得许多年才能回来,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将永远不会再见到他了。我们很幸运能与这位朋友相识,想到今后不能与他在一起,大家心中深感惋惜。别离的悲欢之情洋溢着整个宴会,这真是完美的送别。

可是现在,我们来到了车站,在月台上僵硬地站着,一副不自然的样子。我们那位朋友的脸从车窗里露了出来,几乎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东西都带上了吧?”我们中的一位打破沉默问道。“是的,都带上了。”那位朋友轻快地点了点头。“都带上了。”他又心不在焉地重复了一遍。“您可以在火车上吃午饭。”我说,尽管这话早就说过多次了。“哦,是的。”他表示赞同。接着他又说火车直达利物浦。我们莫名其妙地互相看了看“难道在克鲁不停吗?”我们中的一个人问。“不停。”他简短地回答。接下去又是一阵沉默。然后,我们中间有一个人朝车上那位朋友点了点头,作出一个笑脸,“唔”了一声。这点头,这微笑,这意义含糊的单音词都得到了对方一丝不苟的回报。随之,沉默又被一位送行者的一阵咳嗽所打破。这咳嗽显然是做作的,但倒也能打发掉一点时间。然而,月台上依旧是一片拥挤与嘈杂,火车没有丝毫要开的迹象,我们和我们朋友的解脱时刻还没有到来。

我东张西望的目光落到了月台上一个相当壮实的中年男子身上,他正与邻近车窗里的一位女郎在依依惜别,我对他那漂亮的侧影感到有点眼熟。那女郎一望而知是个美国人,而他显然是英国人。要不是这一点,那动人的神情真要让我把他们当成是父女俩了。我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他注视着女郎,眼中流露出深沉的慈爱之情,十分感人。我相信他给予那位旅客的一定是最美好的嘱咐。当他最后向女郎话别时,他显得如此富有魅力,就连我站在那儿都能隐约感受到。这吸引人的力量就如同他那漂亮的侧影一样令我似曾相识。我在哪儿见到过?

我恍然回想起来了——这人是霍伯特·勒·洛斯!但是和最后一次见到他时相比,他的变化多大啊!

那是七、八年前在斯特拉德时的事了。当时他没排到什么角色,向我借了半个克朗。借东西给他似乎是一件令人荣幸的事,他总是那么富有魅力。为什么这种魅力从未能使他在伦敦的舞台上走运?我始终弄不明白。他是个出色的演员,过着严肃的生活。不过,与他的许多同行一样,霍伯特·勒·洛斯不久后就流落到了乡间,于是我就象别人一样地不再记着他了。

时隔多年之后,在尤斯顿车站的月台上见到他如此的阔绰和壮实,不能不令人惊异。使他难以被认出来的不仅在于他发福了,而且还在于他的装束。当年他总是穿着一件仿羊皮的上衣,如今他衣饰庄重,华而不俗,使人肃然起敬。他看来是个银行家,有这样的人为自己送行,任何人都是足以自炫的。“请站开——”火车就要起动了。

我向我的朋友挥手告别。勒·洛斯却没有站开,他的双手仍紧握着那美国女郎的手。“请站开,先生。”

他松开了手,但随即又冲上前去,轻声说了几句什么,女郎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他目送着列车远去,热泪盈眶。

他转身见到了我,一下子又开心起来,问这几年我都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掏出半个克朗还我,好像是昨天刚向我借的。他挽起我的手臂沿着月台慢步走着,一边告诉我他是如何在每个星期六爱不释手地读我的剧评的。

我也告诉他,我是多么希望能再在舞台上见到他。“啊,对了,”他说,“我现在已经不在舞台上演出了。”

他把“舞台”一词说得特别重。“那么您在哪儿演戏呢?”我问。“在站台上。”“您是说在音乐会上朗诵?”

他笑了。“这个站台,”他悄声说,用手杖顿了顿地面,“这就是我所说的站台。”

难道他那神秘的发迹使得他神志不清了?我感到迷惑,但他看上去十分清醒。

我只得请他解释一番。

他递给我一支烟,替我点燃之后就说开了:“我猜想您刚才是在为一位朋友送行,是吗?”我说是的。他又问我认为他刚才在干什么,我当然认为他也在为朋友送行。“不,”他一本正经地说,“那小姐不是我的朋友。我今天早上才第一次见到她,就在这儿,”他说着,再次用手杖顿了顿地面,“离现在还不到半小时。”

我觉得自己被弄糊涂了,他却笑了笑,问我:“您可曾听说过英美社交局?”我没听说过。他解释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到英国来,而许多人在英国是举目无亲的。过去他们总是靠介绍信,但英国人并不好客,开那些信只是在糟蹋纸头。所以,”勒·洛斯继续说,“英美社交局就来满足这个长期的需要。美国人喜欢交际,许多人有的是可花的钱。英美社交局为他们提供英国朋友,收取的费用百分之五十付给这些朋友,其余的归局里。可惜我不是头儿,要不我一定是个阔佬了。

我只是一名雇员,但就这样,我也混得不错——我是一名送行者。”

见我还没搞懂,他继续解释说:“一些美国人付不起在英国雇朋友的钱,但请人为自己送行这点钱是谁都付得起的。一个单身旅客的费用才五英镑,两人以上的团体是八英镑。他们把钱交给局里,讲好离开的日期和让送行者在月台上辨认他们的标记。然后,嗯,然后,就有人给他们送行了。”“但是值得这样干吗?”我喊道。“当然值得。”勒·洛斯说,“这可以使他们在离别之际不会感到被人冷落,使他们在站警面前身价陡增,可以使他们赢得旅伴们的尊敬。这里说的旅伴是指那些还要在一起坐船的人,这次送行为他们的整个航海旅行开了个好头。再说,送行本身也是够味儿的。您是看到我和那小姐告别的,难道您不觉得我做得挺动人吗?”“动人极了,”我承认,“我真嫉妒你,而我„„”“是的,我能够想象得出,您站在那儿,从头到脚地不自在,茫然地看着您的朋友,没话找话说。我懂。在我费功夫学习送行术并把这作为自己的职业来干之前,我也是和您一样的。即使现在,我也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仍然会有怯场。

您知道,火车站是一切地方中最难演戏的地方了。„„”“可我不是在演戏,我的一切感受都是真的!”我忿忿地说。“我也是在真正地感受呢,我的朋友。”勒·洛斯说,“没有感情是演不成戏的。那个法国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对了,叫狄德罗,他说得很漂亮,但他真懂得这个吗?火车开动的时候,您不是看到我眼里的泪水了吗?这不是装出来的,我”“是真正地动了感情的。我敢说您在送行时也和我一样动情,但您却没有一滴泪水可以证明这一点。您不会表达您的感情,也就是说,您不会演戏。”他又补充一句:“至少,您是不会在火车站演戏。”“教教我吧!”我叫起来。

他望着我,若有所思。“唔,”他终于说,“送行的季节快要过去了,好吧,我可以给您开个课。现在我手头学生不少,不过,”他掏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翻了翻,“我可以在每星期二和星期五给您上一个钟点的课。”

他要的价,我得承认相当高。

第二篇:《送行》教案

送 行

赣榆县初级中学 谌继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圈画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过程与方法

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趣。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试着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感情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的需要,学习与人交流沟通 2.学习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的心态。教学重点:

理解感情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的需要,学习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难点:

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 讨论启发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画面,画面描述:大雪纷飞,两位古装装束的人正在挥手作别)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意境来为它配上一首我们学过得诗。明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学们齐背这首诗。提问:这首诗给我们讲到了哪几种送别的方式? 明确:朋友饯别与专职送行。

小结:在英国,在作者所处的的那个时代,也有与中国类似的送别友人的方式:饯行与送行。在酒席上的送别,自然亲切,令人心情愉快。到此为止就可以了吗?那时的英国人认为这样还不够,为表示对朋友的祝愿,往往还要去车站亲自为友人送行,这样才真诚礼貌。

二、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尴尬()饯行()邂逅()熙攘().......凄怆()咳嗽()解聘()笨拙()....

三、整体感知

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1.本文中写了几种送别?这些送别发生在什么地方? 2.送行者和被送行者的关系怎样的?

3.这些送别各自有怎样不同的效果和场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的句子

[明确]:违反人之常情 却有良好效果 有良好愿望 却事与愿违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局促不安 说多余的话(有真情却)强作欢颜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感人的表情 给予最好的忠告(受雇却)热切地说

四、交流互动

学习方法:融入送别的气氛(播放电影《爱有天意》送别片段帮助同学感受送别氛围)1.现场调查: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你一般说来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为什么?

2.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

明确:第1题的分析: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常会有幸福快乐感------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第2题的分析:交流和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形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五、拓展延伸

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1.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有了怎样的体会?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和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交流和沟通感情的。

2.职业送别这一行业是根据当时美国人在英国的孤独感而产生职业,你能不能举些类似的例子或者是新出现的职业,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心态?你根据人类的某种情感需要能猜测将来会出现什么职业吗?

六、自主小结

人间需要真情。沟通,从心开始

七、反馈练习

根据你对课文的解读,请为勒罗写一段简单的介绍,使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了解他,也希望他的生意更加兴隆。最后一句是你对他的总体评价。

八、布置作业

1.本课《课时作业》

2.按要求自主学习《给我的孩子们》《台阶》《呼兰河传》,探究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送行

我送行活动中的尴尬

人间需要真情

勒罗送行活动中“演出”的精彩

第三篇:送行 教案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2、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13、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首句写氛围,声音、情状、时间、地点,显得黯然销魂。二句用两个自,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怜来写依依惜别,通篇基本上直陈其事的赋体,紧扣江边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4、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语言口语化,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季节和所向,写行程之难,次句写李判官的过人之勇。马之快,原之阔,身手矫健。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使诗脱却一般私谊的范畴,升华到更高境界。此诗只就此地与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张和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可说独具一格。

15、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深得采薇遗韵。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

16、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此诗开始从上次的分别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上次别后相见不易,此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见如梦,加深了惜别和伤感的心情,前两联构成因果关系,翻疑梦,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尽在其中,各问年,不仅在叹息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后两联写深夜长谈,但太多的话说不完,故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来渲染映衬,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多么凄凉,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飘浮不定。既描写了实景又虚写了人的心情。结句表面上写劝酒,实际上总写伤别。综观全诗,中四句极工,写尽悲喜伤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可见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17、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8、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19、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1、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在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一别一逢十年岁月,引发人事沧桑之感,平淡的叙述而别有情致。此诗不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再一次分别的情味。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寂静而略带荒凉,有黯然神伤的意味。前路漫漫四顾苍芒,忽逢又别,使人想到人生离合,别逢总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预料。

22、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25、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韩琮

《暮春泣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多言离愁别恨,而此诗匠心独运,重写古今情,不落俗套,别具新意。首句选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华衬离别的惆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从中透出,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三四句抒情,行人指远行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为之人跨过这道水,这水流走了他们的大好年华,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国运。此诗写得含蓄蕴藉,凝重深沉诗意深广、韵味悠长。

28、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首句写友人乘舟运去,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二句写友人走后的江上景色,以乐景写哀情,急字透出诗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三四句写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心情也怅惘空虚,凄暗孤寂。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2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30、温庭筠

《送人东归》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句以哀景写离情,次句却出人意料,有浩然远志气象格调不凡。颔联两句是互文,展示辽阔雄浑的境界,为友人壮行色。颈联有两层诗意,一与目送友人消失开际,一想亲友望眼欲穿,既写了对友人今后的关切,也写了自己的怀念。此诗逢秋而不悲,送别而不伤,无论送与行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31、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

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出离席,反问有力除感叹外,还有安慰意。颔联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边地隐含的危机,饱含对国事的忧虑。颈联由远而近正写离筵,尾联化用,典故措词深婉,表面上是赞美实是讽刺。此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与叙事溶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风格苍劲雄迈顿挫有致。

32、李频

《湖口送友人》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全诗大半写景,将离情融入景中,一二两联写所见,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第四句点题,使景语成为情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三联由洞庭湖而引发想象,流露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怀。最后一联写了诗人的自伤,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此诗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这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连起来。

33、崔橹

《三月晦日送客》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全诗始终把送别和送春联系起来写。首句写野酌的情景,次句把惜别与伤春结合起来,表现出双重的怅惘之情,大大加强了这种离愁别绪。接下去把难舍之情化成美好的希望。这里不写送别而写叮嘱表现了友情的真挚。

第四篇:《送行》教案

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深入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趣,善于在阅读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用意,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

内容简析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创意说明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难点在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勒罗的语言和神态上加以仔细的体会分析,并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较,从而去把握文章的主题。最好能从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体会中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作者的情感领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疑:

1“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回忆、背诵

2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最兴吟诗作别,折柳相赠,以寄依依惜别之情。今人送别,也会叮咛祝福,相依缓行,不肯留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也许你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或思考的意义。可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却用漫画眼光将送行活动中的“尴尬”和“精彩”这两种决然不同的境界写得精妙传神,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聆听、感悟

二、初读感知备疑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 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齐读、交流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4)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板书)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真 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 雇)热切地说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从语言上设疑

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引导学生自由质疑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1)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2)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送行》作业 【课前预习】

1.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①不谙世故()②凄怆()

③邂()逅()④尴()尬()2.我的疑问: 3.阅读

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见他在说什么,我断定他正在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的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至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就像他的侧影一样,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呢?

(1)文段中加线的细节描写的句子都说明了勒罗的“送行”成功,请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2)读完全文请填空新课标第一网

从勒罗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

(),从他不忘还别人的钱可以看出他的(),他告诉朋友自己喜欢看他写的戏剧评论,表现出他的()。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课后巩固】

拓展阅读:阅读梁实秋的《送行》,后面的问题 送行(节选)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tún()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péng()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rú()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据拼音写出汉字。

tún()积

xié()在手上

péng()松

rú()动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骊歌:

耀武扬威:

纷至沓来: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和作者。

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

4、文章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相比也对送行有着同样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5、文章语言比较幽默犀利,请举例说明,并简单评析。

6、对于送行,作者的态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赞同?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略

4、“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5、“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以送行者的早与被送者的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性。“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更突出了这种幽默性。“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读罢让人啼笑皆非,可见作者的幽默诙谐。

6、略

第五篇:我是这样解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

我是这样解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 蕉岭县长潭镇上村小学刘炳发

认真、正确、详尽地解读课文,理顺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读懂文本的深刻内涵,为成功驾驭课堂,根据学情,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及焦点等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此,我试着解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供同行参考:

题目《我的战友邱少云》点明了课文所记叙的人物(邱少云:1926-1952,四川省铜梁县人,“一级英雄”。)及其与作者(“我”是李元新:志愿军二级英雄。他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的关系(战友)。(邱:读qiū)

①敌人控制(控制:掌握住,这里指占领着。注意“制”字共8画,左边的一竖要从上贯到下。)的“391”高地(“391”高地:军事上的习惯叫法,海拔391米的简称。这里的三九一特指高度,所以加上引号。“一”读yāo。),像一颗毒牙,(像毒牙,从性质(毒)和形状(牙)两方面去比喻敌人控制的高地,形象地说明了它对我军的严重威胁。)揳(xiē,钉,插。)入我们志愿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简称。志愿军:一国或数国人民,因自愿参加另一国家的对外战争或国内战争而组成的军队,多指为了帮助另一国抵抗武装侵略而组成的。)的阵地。(一开头就交代战斗的起因。)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时分:时候。战斗的时间。)发动突然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打击叫“袭击”。战斗的方式。)拔掉这颗毒牙,(前面的“像一颗毒牙”,本体“高地”出现,是明喻;这里的“毒牙”,本体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只有喻体,因此是借喻。)把战线(敌对双方军队作战时的接触线。)往南(指往朝鲜南部。)推移。(战斗的目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要交代战斗的起因、时间、方式和目的等情况,为下文写人作好铺垫,这是写人记叙文的常见形式。

②那一天,(是回忆口气,由远指代词“那”可以看出。)天还没有亮,(这一笔少不得:它不仅交代了我军摸进隐蔽地的时间之早,也暗示着我军摸进隐蔽地的时间之早,也暗示着我军需要隐蔽的时间之长(从黑早到黄昏))。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ào,山间的平地。),潜伏(隐藏,埋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这一句具体交代隐蔽的特定时间(天没亮)和特定地点(高地下的山沟里)以及特定的行动方式(悄悄地摸进,潜伏),都紧扣着上文的“突然袭击”。)太阳渐渐(写初升的太阳,从速度上形容。)爬上(从动态上描叙。)山头。(这一句写景与下文有-1-

什么联系?)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六十多米”,说明离敌人很近。这一点关联着后面的许多情节,是必不可少的交代。)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前沿阵地:指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害,在掩体前面或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叫做“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掩护步枪、机枪射击用的低矮的工事,有顶,一般为圆形。)和火力点,(进一层说。)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再进一层。“不但„„还„„甚至„„”用层层递进的句式,从所见所闻强调我军隐蔽地离敌人最近。)敌人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居:处在。对着。注意“临”字左边是两竖。),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纹:纹缕;丝,极微小的单位。纹丝形容极其细微。),咳嗽一声或者蜷(quán,弯曲。注意不要误读为juǎn)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以上详细说明隐蔽的困难:离敌近,地势低,容易暴露,加上隐蔽时间长,说明隐蔽的要求非常高。这样高的要求,战士们做得怎样呢?以下描叙。)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交代茅草枯黄而且丛生?与后文有什么关系?)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厚厚的”说明什么?)茅草作伪(wěi)装(伪装:这里指用来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东西。),猛(突然。)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这几句写向前看,班长和几个战士隐蔽得好。下面写向旁看,邱少云隐蔽得更好。)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课文到这里,才点出所要写的人物,显得引人注目。)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怎么见得?)相隔这么近,我几乎(去掉“几乎”,行吗?)找不到他。(邱少云隐蔽得非常好,表现了他能自觉遵守纪律,这为下文集中写邱少云打下了基础。)

③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说炮击多用“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写硝烟,“腾起”从动态的角度写;“一团一团”,从数量和形状的角度写;“青”,从颜色的角度写,都很生动。)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照应“一团一团”,二者又与开头的“不断地”相关。)被掀翻了。(炮火如何猛烈,从“掀翻”二字可知。)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儿黑,(为什么?)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看到炮兵打得这样漂亮,步兵心里当然焦急。这样写,既从正面表现了战士们斗志高昂,求战心切,又从侧面衬托出隐蔽的艰苦。)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叙述突袭战斗前我军隐蔽的情况,进一步为下文作好铺垫。④到了中午,(承应前文“天还没有亮”,与后文的“黄昏时候”连贯,表表示课文是依时间顺

序来记叙的。)敌人突然(“突然”,可见变化之快,出人意外。)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一排又一排”,炮弹密。)在我们附近爆炸。(在附近爆炸,威胁大。敌人为什么突然打炮呢?以下说明原因。)显然,敌人已经察觉(这里为什么不用“发现”或“发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因为在我军炮火轰击下,“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这在上段已作交代。)可是没有胆量(胆量:胆子,勇气。)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查,(既然感到不安全,为什么不来搜查呢?这里用转折句加以说明。)只好把看(kān,看守,不读kàn。)家的本.

领(看家的本领:指自己最拿手的、别人难以胜过的本领。)“火力警戒”(用打枪打炮来防止对方袭击的办法。)拿出来了。(可见敌人十分虚弱。)

⑤排炮(许多门炮向同一方向、目标同时射击的炮火。)过后,敌人竟(“竟”,更见出人意外。)使用了燃烧弹(也叫烧夷弹,是一种引起目标燃烧的枪弹或炮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荒草着火这一新情况,对潜伏造成了严重威胁。)火苗子(就是火焰。)呼呼地蔓(màn)延(形容像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像声词“呼呼”、“毕毕剥剥”从声音的角度写火势之大,进一步强调潜伏战士处境的严重。)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焦味浓重,说明什么?)扭转头一看,(照应前面的“伏在我身边不远”。)哎呀!(失声惊叹,体现了对战友安全的关切、担心。)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先概说一句,再具体描叙。)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交代“棉布焦味”的来由。)火苗趁着风势乱窜,(照应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整个身子包住了”,足见情况多么严重。以上一层:写中午时,情况突然变化,邱少云被烈火包住了。)

⑥这个时候,(“这”字紧承上文。)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就在原地上。)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自救可以脱险。“只要„„就„„”〈条件关系〉说明自救很容易。)我趴在他附近,(再次点明“我”的位置。)只要跳出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他救也可以脱险。“只要„„也„„”〈条件关系〉说明他救也不难。可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照应前文“敌人居高临下”。)发觉,(因为“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进一层说。)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严重后果之一。下面再进一层说。)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落空:指没有达到目的或目标。严重后果之二。反复说明暴露目标后果

严重,正是为了突出邱少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⑦我的心绷〔bēng〕得紧紧的。(“绷”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bēng,绷带,绷紧;běng,绷劲,绷着脸。bâng,绷硬,绷亮。表现出“我”当时的心情高度紧张,害怕邱少云这位战士会发生意外。)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年轻的战士”是因为邱少云还没有经受过长期的严峻的革命战斗的锻炼。担心他经不住考验。抓住“我”的心理活动,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表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不敢看,是因为不忍心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地烧死。忍不住不看,是因为希望火能奇迹般地熄灭。如此矛盾的心情,令人难受、痛苦之极!破折号主要有三种作用:一是表示注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这里的破折号有“注释说明”作用,属于第一种作用。这个“奇迹”是什么?火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写出了“我”此时极度痛苦的心情。读这一自然段时,该怎样去朗读呢?→ 语调要低,语速要慢,声音颤抖,给人以含泪叙述之感觉去读。)

⑧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为了„„为了„„为了„„”一连用了3个“为了”,突出说明了邱少云在烈火焚身的情况下,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他一心想着战友的安危,想着战斗的全局,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年轻的生命,这种精神是崇高的,令人敬佩的。“一动也不动”表现邱少云那种钢铁般意志,严守铁的纪律。)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才:形容时间长。)这个伟大的战士,(“伟大的战士”与第7自然段中“年轻的战士”进行对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为了战友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nuó)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shēn)吟。(最后一息:即最后一口气。表示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阶段。息,呼吸。挪(nuó)动:一点一点的移动,表示速度很慢。其中,挪“nuó”,不能读成“nà”。呻(shēn)吟:因苦痛而发出哼声。“吟”中的“今”不能写成“令”。抓住“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与前文对照,①潜伏时间长;②环境恶劣;③作者的担心。邱少云为什么能像这样严守纪律?——为了胜利。邱少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在烈火烧身时,他内心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战友的安全,想的是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至死都不忘严守潜伏纪律,真是自觉遵守纪律的模范,不愧为伟大的战士啊!)

第三段(第4-8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邱少云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

⑨黄昏时候,(黄昏:是发起总攻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敌人警惕性最差的时候,是打击敌人的最佳时机。)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漫山遍野:形容很多。漫,到处都是。潜伏的战士之多,声势浩大。要用满怀仇恨的语气去读这句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jiān)灭。(满腔怒火:心中充满强烈的愤怒。歼灭:消灭〈敌人〉。歼:读“jiān”,不能读成“qiān”)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才:形容时间短。与第8自然段的中“才”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用了很短时间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能拿下‘391’高地的原因,一是邱少云的壮烈牺牲激起了战友的满腔怒火,为邱少云报仇的思想激励着战友勇猛地投入战斗;二是因为全体战士都潜伏得好,保证了突然袭击作战的成功。前一个“才”:时间长,承受巨大的痛苦,体现邱少云精神可贵。后一个“才”:时间短,部队受鼓舞,邱少云的牺牲是值得的。)

⑩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1952年10月12日。(永远忘不了邱少云牺牲的日子,也就是永远忘不了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永远忘不了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崇高精神。以时间结尾,别具一格,并能强化读者对邱少云烈士牺牲日期的记忆。)

第四段(第9-10自然段):讲在邱少云精神的鼓励下,战斗胜利结束。

写于:2012年8月4日。

下载对《送行》一文的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送行》一文的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行》公开课教案

    《送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

    送行的祝福语

    送行的祝福语送行的祝福语 篇1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仍然看得见你那明镜般的心灵,感觉到你那柔丝般的温情。四个春秋,瞬间即逝,五湖四海而来,天南海北而去;晓读夜习,厚积薄发,一朝成......

    毕业送行祝酒词

    毕业送行祝酒辞【致 辞 人】 毕业生【致辞背景】 在毕业欢送会上致祝酒辞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晚上好!首先让我代表班主任王老师和全班同学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

    《送行》导学案

    《送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

    英语送行辞别

    英语送行辞别用语 1. Goodbye, and have a good year.再见了,祝你未来一年都很顺利。 2.We are gathered here today to send off one of our upperclassman, Mr. Smith, wh......

    朋友送行短信

    朋友送行短信 篇一:20句同事送别赠言 [同事送别赠言] 1.每天上班,下班,过得随意,平淡,不经意的点头间,不经意的问候间,不经意之中,由原本的生疏变的熟悉,似乎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和......

    送行教学反思

    送行教学反思 篇一:送行>教学反思《送行》是教科版艺术教材第八册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是李叔同采用 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 《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的 学堂乐歌 。本节课......

    《送行》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