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百姓,王百姓作文
[为百姓,王百姓作文] 为百姓,王百姓
福安市实验小学五(5)班詹凌览 ··为百姓,王百姓
他是一名人民警察,对老百姓,对社会已经超出了奉献这个词;他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可他对女儿的爱,有他对战友的情那样深,那样显露;他是以为排爆专家,15000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未让他从警察这危险的工作上打退堂鼓,为百姓,王百姓作文。他就是为百姓的王百姓。
年过半百的王百姓伯伯,曾排除过15000多枚炸弹。15000多枚!也许,我们一生中只有一两次机会,目睹着惊心动魄的场面,可这对王百姓伯伯来说,这就是家常便饭;和炸弹打交道,难道就从来没有人阻止过他,不要再继续做排爆这个危险的工作吗?不,有,而且是当时王百姓伯伯年仅7岁的女儿。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王百姓伯伯的女儿才7岁,从爸爸办公桌的抽屉里翻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炸弹爆炸的场面,女儿很天真地问:“爸爸,如果你的任务失败,是不是也会这样?”王百姓伯伯什么也没说,他担心女儿知道后会难过;但在女儿那迫切想知道答案的目光下,他也只能轻轻地点了点头,小学生作文《为百姓,王百姓作文》。“那爸爸以后不要去了好不好?”女儿哭着,喊着,扯着爸爸的衣角问。王百姓听了女儿的话,却是一阵沉默,随后语重心长的对女儿说:“闺女,爸做这工作是不让更多人受到伤害,得到保护,懂吗?”从这以后,他的女儿变了,变得忧郁、沉闷,而且在每一次爸爸要去做任务是,总是要去拍一张全家福,是怕爸爸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在录制现场,王百姓说到这时,哭了„„
生活中总是粗心大意的他,在工作中却一丝不苟。
1987年春节,王百姓从鹤壁的排爆现场奔赴信阳排爆。信阳车站机务,段施工时,发现了日本人的弹药坑。历经40年,这些炸弹、炮弹、手榴弹、燃烧弹的弹体和引信都粘在一起了。而和弹坑一墙之隔,就是奔腾不息的京广铁路。要知道,火车的震动会让王百姓伯伯跳进泥水里,像摸鱼一样将一枚枚炸弹捞出来,在几十平方米的坑内,堆积着数千枚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他却并不退缩,但是他的心怎么会不害怕呢?周围许多人看了之后,也跳进泥水坑捞炸弹。这次挖上来的2800多枚炸弹装了17卡车。
王百姓,为百姓,闪着真诚之光的他,是中国人民警察中最闪亮的那颗明珠。
第二篇:热忱服务为百姓
热忱服务为百姓
——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生产处主任周莹勤廉事迹
周莹,女,汉族,中共党员,江苏泰州人,1962年12月出生,198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泰州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生产处主任。
主要荣誉:全国先进女职工、第二届中国妇女环保百佳、省岗位女明星、江苏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标兵”等称号。
人生的价值不在舞台大小,而在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舞台虽小,只要用心去做,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创造不同凡响的业绩。周莹就是这样一位立足市政工程养护管理的平凡岗位,用坚持和执着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她在二十几年的工作中,始终以一颗爱岗敬业之心,热忱服务,赢得了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尊敬和赞誉。先后获得省总工会“岗位女明星”、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被推荐为省人大代表。
脚踏实地干事业
二十多年前,周莹怀着青春的梦想,加入到市政工程工作者的行列从事清掏下水道的工作,开始了她平凡的工作生涯。清掏下水道是个既苦又脏又累的活儿,按当时城区工作量的要求,配备人员应在六十人左右,而清掏班只有十几人,没有任何机械疏通设备,还处在原始的人工操作阶段。为确保完成工作任务,周莹起早贪黑,每天工作在八小时以上,双休日基本不休息,进行超常规、超负荷的工作,跟随清掏班组奔东走西,走南闯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周莹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干劲,由一名下水道女工,逐步成长为维修队骨干,直至现在的单位生产负责人。工作、职位虽然发生了变化,可她的工作热情没有改变,为群众服务的态度没有改变,以岗为荣,以苦为乐,实现自身价值,自我奉献的精神没有改变。虽说现在周莹分管生产业务,可从不脱产离岗。她说:只要工作需要咱,干啥都是干。她一直不忘一线的工作,时常亲临工地,指导工作。周莹深知,作为一个生产主任,只有吃苦的干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了解维修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因此,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钻研生产各方面的知识技术,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
率先垂范带队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莹始终牢记宗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她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用实际行动感染队友,总是把自己的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优、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并始终咬定目标,坚定信心,以自己“小我”的行动来体现着共产党人“大我”的奉献精神。2006年,我市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工作,在这期间,周莹可谓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忙碌着。她带领工作人员完成了城区四千多处近一万八千多平方米的道路维修、两百多处窨井盖填补以及城区所有下水道的清掏、灭鼠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创建任务。在最后的验收检查中,市政包干的工作获得满分,顺利通过了全国卫生城市的考核验收。周莹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严谨细致的作风。2009年夏天,某地段雨水井不断溢水,一周内清淘过几次仍效果不大,影响路人的行走。周莹带人疏通后,还依稀感到水流不畅。为了确保疏通,她拿过铁镐,开洞仔细察看,发现某居民私自安装的一根铸铁管横在管道中间。她和工人们又连续工作了三个多小时,才使管道疏通。为防患于未然,随后几天里,她和单位工程技术人员 “举一反三”,走街穿巷,对老城区内违章搭建的下水道进行了认真排查。周莹说:“我们是城市地下动脉的医生,哪一根脉络淤塞了,就得赶快确诊、开刀,不能有丝毫懈怠。”近年来,周莹带领着职工,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实事实办,受理人大(政协)提案几十件,经办处理群众的来电来访达数百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淡泊名利讲奉献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周莹一直非常注重培养自身的业务素质。疏浚工作常常会遇到复杂的地形,无法用机械作业,这时候就需要以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准确判断,带领人工操作。为熟练掌握生产维修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周莹经常熬夜苦读,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钻研各类专业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大量的工作实践,周莹成了一名疏浚工作的行家能手。各式各样的疏浚问题在周莹的面前都会迎刃而解。周莹除了工作上吃苦耐劳,发挥带头作用外,还特别注重加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她自觉遵守《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以《党章》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身为生产办主任,权力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不,在物品采购、人员进出等方面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决定权,周莹坚持用权为公,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
丰硕的收获里包含太多努力,离不开辛勤耕耘。周莹同志就是以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干就是二十年。她的足迹踏遍了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但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毫无怨言,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时刻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誓言。
第三篇:用真心为百姓做事
用真心为农民做事
为了让“高光效”农业技术得到农民的认可,真正将科技培训落到实处,镇成人文化学校与镇农科站联合,走入村屯,手把手讲授“高光效”休闲轮作技术。
2013年4月18日,镇农科站站长与镇文化技术学校副校长带着农业技术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走进镇常熟村。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开展了“高光效”农业技术讲座,讲座从土地的选择、磁偏角与垄的走向关系、种子的选择、“高光效”农业收益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讲座后,又回答了在化肥、除草剂应用技术方面的疑问。
整个过程充满欢愉的氛围,农民们的质疑、科技辅导员的耐心讲解不仅让农民得到了使用技术,而且让科普人员与农民的心连在一起。
成文化学校
2013.4.22
第四篇:做人民公仆 为百姓造福
做人民公仆 为百姓造福
近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在市级机关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廉洁从政“三项教育”,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进行整改,在创先争优中扎实推进争当“人民好公仆”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公务员要把争当“人民好公仆”作为终身追求。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像杨善洲同志一样,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他通过无数的小事把一个公仆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严于律己,深受人们崇敬与爱戴。对待手中的权力,他把握得那么有分寸;对待贫困地区的人们,他是那么慷慨,那么可亲;对待家人,他又是那么严厉,那么无情。他的为人,是那么高尚,他的精神,是那么催人奋进。
杨善洲走了,他是在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不懈奋斗中而倒下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那样,“„„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崇高追求和思想风范。”
杨善洲走了,他走得很匆忙,来不及跟朝夕相处的同事们道一声别,来不及向父老乡亲道一声别,来不及向亲人道一声别,来不及再和妻子“手拉手,户外走,说说话,散散心,„„”他走得很坦然,他走的时候,别人都在哭,为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哭,而他在笑,为他不悔的人生、为他执着的追求而笑!
第五篇:尽心尽力为百姓办实事好事
尽心尽力为百姓办实事好事
——记xx县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xx同志
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以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为重,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工作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群众,这样自己才无愧于党无愧于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这是XX镇XX村党支书XXX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XXX同志生于1955年6月,于1975年8月入党,于2002年6月任村主任,2005年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他出于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百姓的至爱,二十几年来,他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竭尽全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XX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一、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XXX同志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1
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村里办事不公引发的上访事件。同时,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他积极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
二、抓学习强素质,自身建设上台阶。XXX始终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作为立身做人的一部分。他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学常思,并亲自给群众进行讲解。他十分注重对全体党员的学习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村党支部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从未动摇。村党支部每年召开两次全体党员会议,教育党员干部讲理想、讲道理、讲文明,开展了以宗旨教育为核心的“讲传统、比奉献”活动,教育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乐于奉献。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党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提高。
三、抓经济促发展,带动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把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向新的台阶,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了XXX同志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更新观念,下大力气搞好XX村甘蔗种植的发展。XX村委属于半石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多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当地群众的生活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人均种植甘蔗面积不足一厘地。2005年,他结合镇党委、政府提出的“种植甘蔗,快速奔向小康路”的工作思路,根据本村实际,决定把种植甘蔗这一项作为重点产业来抓。为了调动群众种蔗的积极性,他利用晚上作息时间下到各个屯队召开群众大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改变群众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观念,动员和鼓励群众种植甘蔗,为了让群众掌握甘蔗种植新技术,他配合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了本村委的100多人次外出考察和参加甘蔗种植培训班学习,联系各部门帮助村民调回蔗种和联系机耕平整土地,并在甘蔗种植过程中认真做好村民的技术指导。在他的带动和带领下,XX村群众的种蔗热情得到极大提高,至2006年止,XX村委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
400亩,种植甘蔗使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为为群众办实事。XX村“三面光”水利灌溉渠道还很不完善,有好多都是土渠道。灌溉难一直是XX村农业生产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粮食的稳产增产,还给群众增加一定的经济负担。XXX同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扶持物资,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兴建水利,几年来,共建“三面光”渠道2.6公里,分别解决了XX、XX、XX、XX、XX五个屯320亩农田的灌溉难问题。2006年,他经多次奔波筹集资金,争取到上级政府的扶持资金1万元,修建了XX屯级路,解决了群众和小学生行路难问题。今年,在动工建设的村级公路上经常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说村级路建设是我在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公路建设是群众盼望已久的事,是国家政府投资建设的民心工程,虽然公路建设会占用到群众的一些田地,群众也难免有意见,但这些是小事,公路建设是全村人民的大事,不能让一些群众的自身利益搅了全村的大事,这些要靠我们去做好一些群众的思想工作,以保证公路建设能按时开工,公路能开工建设是好事,但要保证建设质量,不然刚建成的公路用不上一年就坏了,群众就会说我们工作做不好,所以我会经常到公路上看他们施工,监督他们,提醒他们。
XXX同志他有一股迎难而上不服输的劲,做什么工作都是有声有色。在农村基层工作十几载的他也有过和别人出去打工的机会,挣的工资比家里得多的多,但他没有动摇过想出去的念头。有群众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如果拿钱来谈工作那工作就没有意义了,工作并不在于钱的多少,而是你所做的工作体现了你的人生价值那是最重要的。在党和群众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一走了之,那不是一个党员的表现。XXX同志他对党对百姓有一颗赤诚之心,他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