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起源、发展、特色及变化

时间:2019-05-15 06:2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语的起源、发展、特色及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语的起源、发展、特色及变化》。

第一篇:粤语的起源、发展、特色及变化

一、粤语概况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小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由于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故粤语属于一门独立的语言抑或是一门方言尚有争议。注1。

目前全球中,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粤语的使用人口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于第三位,次于约8亿人使用的汉语北方话及约8千万人使用的吴语,而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虽然使用人口比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小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粤语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广州话口音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随着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原粤语城市甚至出现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汉语北方话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来香港粤语流行曲、电视电影对中国大陆粤语使用人群的强势影响,粤语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实上已经由广州迁移到了香港。

香港粤语跟广州话,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有时可以从整体口音上作出区别;但在于个别字词上,则往往难以区别。

在下文中,为使表述简洁,或会以“北方话”表示“汉语北方话”。

二、粤语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语的历史发展,自上古时期至现今,经历了一段颇长的时间。秦汉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上古时期,岭南地区便居住着被称为“南越”的民族,鲜有汉人居住,故当时汉语并不存在。在秦朝,秦始皇派军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数以万计汉人来到岭南地区定居,便导致汉语开始于岭南地区传播。而至汉代,汉高祖封赵佗为“南粤王”,统治南越之地。此时,许多汉人进入岭南,便与南越杂居,并逐渐改变了当地土著之生活,同时亦促进了汉语的传播。当时虽有不少汉人南下,但与当地土著相比,汉人仍然属于少数。因此,汉语在传播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语言的影响,两者互相融合及吸收,这便是粤语脱离母体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许多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举家南迁,是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此时,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进了汉语的传播与发展。在此时期,粤语与中原汉语已经表现出较大差异,此时期可称为粤语之成长时期。

唐朝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唐朝,粤语随着广东地区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广州附近地区原来居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被汉化、另一部分被迫迁移到广西等地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时期,粤语受中原汉语影响,变得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形成有一支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的语言。唐朝是粤语日趋成熟的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宋朝,粤语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自立门户。元明清时期,粤语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粤语起源、发展和特点 清朝中后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至清朝中后期,由于清朝闭关守国,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故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语言是粤语而非北方话;除此之外,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亦常常学会说粤语。这直接导致了粤语在晚清时期非常流行。

近现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文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胡言”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汉语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1949年后,粤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而遭到了官方的打压,在中国大陆一片“反对地方主义”乃至“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的地位大不如前。粤语正不断向北方话靠拢,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忧虑。许多年轻的一代往往根本不懂得一些专业名词的粤语读法。

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粤语保留大量古汉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语音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例如标准粤语中「我」和「饿」两字的舌根鼻音声母“ng-”保留了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

在声调方面,标准粤语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准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汉语北方话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话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标准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

词汇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如粤语中将「粘」说成「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又如粤语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在《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再如“打碥炉”(吃火锅),“碥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广}-”,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小屋”,其中,“-{广}-”与“-{广}-”在古代汉语中为不同的字,表不同的意思,前者就是“小屋”之意。悬崖边的小屋,危险之意。);“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难发现粤语词生动)等词;此外,现代汉语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上没有差异,但是广州话当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汉语中“跑”的意思。但是随着汉语北方话在广东地区的推行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多广州话保留下来的古语词汇已经减少被使用。

语法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如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等。由于粤语语法中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因此产生了许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北方话中“怪不得”;在粤语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话中“我先走了”;粤语中为“我走先”;北方话中“最近好吗”,粤语中为“呢排点啊”等等。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保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人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语成分,正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举例说,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如“呢个”(这个);「唔」表示「不」,如“唔好”(不好);「虾」表示「欺负」,如“虾细路”(欺负小孩),「边」表示「哪」,如“边个”(哪个)等等。这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古越语底层词在粤语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则粤语会严重「残废」,无法正常实现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功能。

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近数十年来,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是汉语北方话没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话中说「商店」;有的是北方话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北方话中的「-{色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不少外国人名在粤语中的译法,亦与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别,如第四十三任美国总统GeorgeWalkerBush在北方话中翻译成「-{布什}-」,粤语则把他翻译成「-{布殊}-」。

从1980年代开始,不少粤语外来词随着香港、珠三角等等粤语区居民和内地交流更加频繁,渐渐进入了北方话,例如「-{巴士}-」(bus)、「贴士」(tips)等等。有时,这些词被北方话吸收??''」的简称,香港不通用)被北方话当作「''打的''」吸收。

香港粤语口语中还经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比如,「活页夹」通常用file(读若「fai-lo」,有文具店会写成「''快劳''」);男警员或男老师称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师叫「Miss」),工作加班称为「开OT」(源自英语Overtime)等等。虽然不少英文发音会翻译成汉字,但香港人不时会直接以英文字表达字词,如「感觉」用feel代替,也没有相关汉字表述该读音。值得注意是,为迁就粤语的节奏,feel往往会读成few,失去L尾声,fax读成“fae-si”加重尾音。这种中英夹杂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广东省粤语区中也在逐渐增多。

拥有大量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词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许许多多与汉语北方话不同的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语中粤语不同于北方话的词汇可多达50%以上。在科学技术领域两者不同的词汇比较低,小于10%

四、粤语的词语变化

粤语的词语非常丰富,变化起来更是多姿多彩,粤语可以用有限的词汇幻变出无限生机。

㈠.先看看词头词尾。这我欣赏一个“仔”字,它与普通话的“子”有点相象,但其作用却大得多,是一个用途广泛的后缀。如:

1.表示细小:屋仔(小屋)、狗仔(小狗)、雀仔(小鸟)、箱仔(小箱)„„ 2.表示亲昵:杰仔(小杰)、王仔(小王)、姐姐仔(小妮子)、叔仔(指年纪同自己相当的叔辈)、牙牙仔(婴儿)、臊虾仔(婴儿)„„

3.表示小称:打工仔、擦鞋仔、眼仔(一般指小孩的小眼)、手仔(一般指小孩的小手)„„

4.表示人称:乖仔(乖孩子)、傻仔(傻瓜)、散仔(游手好闲者)、贼仔(小偷)、呖仔(指聪明的后辈)„„

作为后缀的,还有“佬”“婆”“公”“女”“妹”“哥”“鬼”“精”“虫”“猫”“友”“嘢[o野]”“斗”“包”“鸡”„„对人俗称会叫佬、公或婆(视乎男女):高佬、傻佬、衰婆、煮饭婆(家庭主妇的俗称)、大声公(说话大声的人,现在一般是指扩音器,即LoudSpeaker)、伯爷公(泛指男性老人)。年轻点的叫女、哥:靓女(MM)、肥妹(胖妮子)、学生哥(学生)、新郎哥(新郎)、细路哥(小孩)。也有叫包和鸡的:衰女包(死丫头)、喊包(爱哭的人,多指小孩)、一蚊鸡(一块钱)、小学鸡(小学生)。但是一些比较贬义的就会用精、鬼、虫等:老鬼(对长者的蔑称)、烟鬼(好烟成性者,也称‘烟产’)、衰鬼(冤气的人)、孤寒鬼(吝啬者)、马骝精(调皮鬼)、葫芦精(爱讲大话的人)、鼻涕虫(常流鼻涕者)、蛀米大虫(好食懒做者)、污糟猫(脏的人)、拖友(男(女)朋友)、发烧友(狂热爱好者)。还有比较谐趣可叫斗或嘢[o野]:屎斗(差劲)、正斗(大致相当于“好货”,但不能完全翻译)、衰嘢„„

至于词头,有“阿”“老”等,不作一一介绍。

㈡.字的重叠使话语更有气象,在语气上提供更多层次选择。1.形容词在不同的重叠方式下,幻变多彩。①单音的形容词。

ABB式:表示程度加深。形容词本身不重叠,只是“衬音”部分重叠。如: 黑mengmeng黄禽禽青BB 红当当白雪雪齐缉揖 滑脱脱瘦蜢蜢静英英 牙刷刷傻庚庚戆居居

形容词的衬音部分重叠之后,加强这个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BAA式:单音形容词有时出现在“主谓结构”中,其“主语”部分不重叠。由形容词充任的“谓语”部分重叠。如:

鼻勾勾尾尖尖头晕晕 气促促手松松头重重

BBAA式:“主语”部分是双音节词,如: 老友鬼鬼眼核睩睩笑口噬噬 官仔骨骨手指尖尖鼻毛长长

BACA式:同一个形容词如果重叠,也可以置于改变了的“主语”之后。如: 肠直肚直手软脚软 手长脚长鼻大眼大

ABAC式:在偏正式的词语中,作为定语的形容词也可以重叠而形成ABAC式,如:

好眉好貌大花太朵 粗身粗势倔声倔气

②双音形容词的重叠。

AABB式:这种重叠方式只是表示一种强调,意义上与原式没有大的差别。如:

实实净净(结实)稳稳阵阵(稳当)快快脆脆(快)禽禽青青(匆忙)巴巴闭闭牙牙烟烟(危险)化化学学(不结实的情状)

AAB式:双音形容词还可以重叠为AAB式,也是表示一科强调的意味,程度加深,语气稍为增强一些。如:

湿湿碎(零碎、少量)趣趣怪(好玩)立立乱(乱的样子)矮矮细(很矮小)白白净(白嫩)密密实(很结实)

腊腊令(锃亮的样子)禽禽青(匆忙、毛躁)这种重叠方式较为常见。

2.粤语中的动词,也有丰富多采的重叠方式。①单音动词的重叠。

AA式的重叠,主要的语法作用是表示动作、行力发生的短暂性或尝试性。与形容词的单音重叠一徉,粤方言常常以改变调读作作为区别词义的手段。同是单音词重叠,有的时候需要通过声调的改变来分别其意义,有时要变调,有时不必变调。

不变调的,如: 睇睇试试搵搵(找找)

有时重叠之后,第一个音节要变调,这主要是出现于阴去、阳平、阳上、阳去、下阴入、阳入诸调字之中。它们要变读为高升调。如:

徛(站立)原[kei13],重叠[kei35][kei13] 拧(摇)原[neη22],重叠[neη35][neη22] 搏(拼)原[bk33],重叠[bk35][bk33]

BBA式的重叠不必变调,意义上也没有大的差异,只是增强动作、行力的形象性。这类格式,事实上动词本身不重叠,只是修饰的成分重叠。严格来说,不算是动词本身的重叠式。如:

排徘坐眯眯笑

有些文章把这种情形也算是动词重叠,故这里略作介绍。

“眯眯笑”也可以说成“笑眯眯”,这就交成了ABB式,这类重叠格式较为少见。

单音动词还可以带一个“下”字重叠,形成“A下A下”的格式,它表示动作的继续和不停顿地重复进行,如:

睇下睇下跛下跛下 跳下跳下讲下讲下

有时,这种重叠还可以化为“AA下”式,它表示动作持续进行了一段时间,不是一发即逝的行力。如:

有个人响度睇睇下。(有个人在这里看了看。)学学下就唔想学啦。(学一学就不想学了。)

“AA下”式有时可以变为“AA贡”式,它除了表示动作重夏进行之外,还带有斥责的色彩。如况:

你只脚唔好响度郁郁贡。(你的脚不要在那里乱动。)你点解成日跳跳贡咖?(你怎么整天老在蹦蹦跳?)

单音动词还可以带上“埋”加以重叠,它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A埋A埋”式,“埋”包含有收拢、聚合的意义。一般的动词都可以带“埋”,如说“执埋”、“收埋”(即拿在一起、收在一起)等。这样的“A埋”可以重叠,如说:

执埋执埋(表示不断的收、捡)凑埋凄埋(不断的凑聚)

另一种是“AA埋埋”式。如上面的词语可以说成: 凑凑埋埋收收埋埋

它也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这种说法比较着意于表现其后果。如说“收收埋埋唔少钱”,其结果“唔少钱”是经由“收收埋埋”所表现的反复性行为而得到的。

单音动词的重叠还有“A来A去”式,表示功作的往复来回出现。如说“搵来搵去搵唔到”(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与普通活的说法差不多。

②除单音节的动词可以重叠外,双音的动词也可以重叠。

双音节的动词,重叠之后构成AABB式。这种“双音词”主要是联合式的词语。重叠之后,在意义上也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增强其形象性或繁复性。如: 打打闹闹走走趯趯(跑、跑腿状)

动词的重叠还有一种格式。就是动词本身不变,它只是重复出现(重叠),而所带的宾语改变了,形成ABAC式。这种重叠,在粤语中特别经常出现。如:

阻手阻脚顶嘴顶舌 郁身郁势整色整水 系威系势顶心顶肺

这种形式的重叠很为常见。

3.除了形容词、动词有各种分式的重叠之外,其他的实词(如名词)也可以重叠。但这种重叠的方式与普通活差不多,如说“爸爸”、“妈妈”、“哥哥”、“弟弟”等。是人称词的重叠:“人人”、“事事”、“处处”是一般名词的重叠,它仍表示该名词所指范围的周遍性,与普通活的说法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可见,广东话不但词汇量丰富,而且在有限的词汇组合变化更加是千变万化。不单在语气轻重处多了层次和选择,更使粤语生机灵动,更有魅力、更有气息。粤语构词法与普通话大体上是一致的,普通话有的构词法,粤语基本都有,但粤语也有自己独特的构词形式,归纳其特点如下:

1、粤语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单音词。如:

眼(眼睛)台(桌子)嘴(嘴巴)耳(耳朵)女(女儿)

仔(儿子)木(木头)石(石头)骨(骨头)衫(衣服)

鞋(鞋子)袜(袜子)纽(钮扣)龟(乌龟)蚁(蚂蚁)

鹰(老鹰)橙(橙子)禾(稻谷)

这些词绝大部分是名词,在普通话中通过添加同义词素或加子、头、儿等后缀构成双音词。粤语学习资料都有这些知识。

2、偏正式结构一般是前面修饰后面,但粤语中也存在一种后面修饰前面的构词方式。如:

鸡乸(母鸡)狗公(公狗)人客(客人)菜干(干菜)

黄瓜酸(酸黄瓜)

3、在并列式得词语中有一种二对一的方式,前二后一,同时指统一事物或统一事物的不同性质。如:

口水痰(痰)晚头夜(夜晚)老实威(颜色、式样朴素大方而较鲜艳华丽)大嚿衰(形容块头较大而愚笨的人)大食懒(好食懒做)

4、动宾结构的词在普通话中大多数是动词,少数是名词,粤语中除了构成动词和名词外,还构成形容词。如:

爆棚(满座,过分拥挤)倒灶(砸锅)逼人(拥挤)

吊瘾(引起兴趣但又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觉)

生性(指小孩懂事)反骨(无情无义)

5、形容词后面加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衬字增加词语的韵律感,使词语更加生动。普通话中也有类似的构词法,但粤语显得尤其丰富粤语学习资料更多。如:

多罗罗 懵盛盛 白雪雪 热辣辣 肥腯ten4腯 高呈呈

湿立立 滑捋lüd1捋 黑掹meng1掹 瘦猛mang2猛

直笔甩 尖笔甩 矮啲得 圆囗囗dem4dê4 红当荡 花哩碌 6、名词下加仔、女、佬、婆等词尾。如:

刀仔(小刀)凳仔(小凳子)明仔(小明)歌仔(歌)

靓女(漂亮的女孩)叻女(聪明的女孩)

猪肉佬(卖猪肉的男人)肥佬(胖男人)

洗衫婆(替别人洗衣服的女人)肥婆(胖女人)

第二篇:马术的起源及发展

马术的起源及发展

马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公元前680年古代奥运会设马术有马车比赛。中国的马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兴于周代,盛于唐代。现代马术运动始于欧洲。古代为了做到战车所用的马匹在战场上移动精确,常对马匹进行各种技巧和协调性的训练,后来就发展成为马术比赛。

1734年美国弗吉尼亚成立查尔列斯顿马术俱乐部,这是世界最早的马术俱乐部。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首届现代奥运会时就有人提出将马术列为比赛项目,但是由于组织工作难度较大和主办国希腊对该项目缺乏兴趣而未果。1900年马术比赛首次进入奥运会,当时只设障碍赛一个项目。

在巴黎举办了第1次马术国际比赛后,马术运动发展很快。1906年以冯罗森(Clarence von Rosen)伯爵为首的一些瑞典军官向顾拜旦提出马术进入奥运会的建议,并受顾拜旦的委托起草了具体的比赛方案。1907年在海牙举行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通过了该方案,拟在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纳入马术比赛。但是伦敦奥运会组委会未执行该决议。直到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5届奥运会时,马术才进入奥林匹克赛场,来自10个国家的62名马术选手(均为军官)进行了首届奥林匹克马术角逐。1912年,马术比赛扩大为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从1952年起,女骑师被允许参加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马术也成为奥运会中唯一一个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1953年首次举办世界场地障碍马术锦标赛。1966年起举办花样骑术锦标赛。作为一个团队,马匹和选手将共同获得奖牌和名次。2005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决定: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已在香港举行。马术比赛需要骑师和马匹配合默契,考验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碍的能力。马术的英文是equestrian。

骑手装备:除了一匹良驹,骑士还需要一系列专业的装备。优良的装备非常多,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购置准则。挑对了骑马装备无异于给自己买了一份全方位的保障。马鞍是骑乘时最重要的装备,一盘工艺精良,大小合适的鞍子是人与马在运动中和谐与舒适的重要保证。现代的马鞍,充分考虑到人与马的人机工学,采用一体成形且具有弹性的鞍架,考究的皮质,重量轻,广泛适用于马场马术和普通的休闲骑马运动中。通常,通过马与人的身高大小和运动项目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马鞍。普通的休闲骑乘一般选择一盘综合鞍就可以了。马鞭以真皮或纤维制品制作,一般为长,中短三种,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普通骑乘通常使用中等长度的马鞭。衔铁的种类有上千种,不同性格品种的马对衔铁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衔铁以不锈钢材质为主,表面光滑,重量适中,不生锈不伤马。

现代马术起源于英国,16世纪传入欧洲。因为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马术运动一直无比的高贵气派。加之参赛者都穿着华丽的礼服出赛,且现场观赛者众多,骑士们常常被誉为“运动的王者”。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了骑马竞赛的活动,古罗马时代,人们也在竞技场上把骑马竞赛作为一项娱乐,此后的古奥运会上就陆续出现了有马加入的竞赛项目。但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马术运动直到18世纪末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体育项目。

1900年,在第二届现代奥运会上马术的超越障碍就是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奥运会的马术比赛中,经常会有一些国家的王室成员参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女儿安妮公主,她曾参加过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的马术比赛。而在2000年,约旦国王的女儿哈雅公主也骑着父亲赠送的骏马“露西卡二世”出现在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上。中国马术运动源远流长,唐朝盛行的马球、马技运动足以说明中国的马术历史已有1300多年。1982年,我国申请加入了国际马联。1991年4月,新中国第一个赛马俱乐在深圳诞生。

骑马的好处:1对女士来讲:骑马是女性追求窈窕身材,健康身心的最时尚运动。在英国,骑马是英国贵族建立女性勇敢个性和高雅风度的标志,是锻炼健美身材的最好方法。在骑马运动中,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你全身所有的骨骼和肌肉,都不由自主的处于运动状态,使你该长肉的地方强健起来,该减肉的部位消瘦下去,尤其对胸部、腹部、臀部和大腿等部位最为明显。因此我们说:骑马是最好的健美运动。在西方国家的选美小姐中,90%以上的健美运动都选择骑马。2.对孩子来讲:通过骑马能够弥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书本上很难学到的知识,无论是意志品质、个人修养、形体发育以及世界文化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都大有益处。通过骑马能使孩子达到自信、自控和自我意识,而这正是一个孩子在转变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所必备的三大要素。3.骑马能够体疗,可对人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起良好的作用:通过骑马能够减弱或消除内心的紧张、束缚、产生勇敢、机敏和顽强。因为驾驭这样大而有力的灵感动物,要具有很大的信心,易转移对患病的固定念头和对自己缺陷的思想;通过骑马体疗,可促进新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新习惯的产生;能恢复人们由于长期缺乏正常的体力活动而授损的机能。4.骑马能治疗体内植物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症、性情抑郁、肠胃胀气、反应迟缓、性欲低下、脾气暴躁、平衡感低下、小儿麻痹症等等,据报道,俄罗斯目前至少有15家医疗马术馆。所以,长期骑马的人士大都年轻开朗、谈吐豁达、身体强壮、身型挺拔、气宇轩昂、精力充沛,全身肌肉发达健美。

第三篇:1-粤语的特色构造

语言,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属性的人们所使用、所专用的。语言总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便失去它的社会职能。但它不是僵死的,而是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渐变的。现实生活不断变化,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不断加深,便向语言提出一个任务:必须迅速反映这一切,以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因此,语言除了具有符号的物理属性外,还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语言是凝聚着文化精神的最为深层、稳定的社会现象。同理,粤语(广府话)具有明显的广府文化属性,可以说它是广府文化圈中最能反映广府文化精神的“活化石”。

据专家分析,广州话使用的词汇有1/3以上是方言词汇,而在日常口语中方言词汇出现的频率至少有百分之五六十(笔者觉得,这应是对老广州而言)。这些方言词汇中,有些原是古汉语词汇,有些是从外语中吸收过来的,有些是本地受地理、气候、经济、文化、风俗等影响而创新的。由此可见广府文化受中原文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可见广府文化独有的特征。

“姑勿论”、“于是乎”、“卒之”、“皆因”、“到其时”等词,看起来是文绉绉的古汉语书面用语,但在广州话中,却是日常普遍使用的口语,一般老广州都能随口而出、准确地使用。可见古汉语在广州话中根深蒂固。广州话中不少单音词原是汉语的古词汇,现代普通话已不再单独使用了,但现代广州人仍普遍使用。如颈(脖子)、冀(翅膀)、镬(锅)、衫(衣服)、揞(捂)、棹(摇)、着(穿)、系(是)、黐(粘)、弊(糟糕)、孱(体弱)、晏(晚)、悭(节俭)、朝(早上)、姣(淫)等。

有些词看上去似广州话独有的,其实古汉语早已有之。如“车大炮”(撒谎),实质起码600年前已见于中原汉语中,但“车”字稍变调,作“扯”。如元明中原杂剧<锁白猿>有台词:

“贫道姓邹名谎,字扯炮,道号弄虚先生。”把“扯炮”与“弄虚”、“诌谎”并列,皆是撒谎之意,又如“打倒褪”(退缩),在<醒世姻缘>八十回有词:“狄希陈听见这话便打倒褪”,可见并非广州人自创。还有“马骝”(猴子)、“异相”(难看)、“匀洵”(均匀)、抑或(或者)等等,皆有古汉语可查。以上列举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它们在现代广州话中的意义、用法有的跟古汉语非常一致,有的则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有的语音略有改变(最常用的如意为“他”的“拒”,古汉语作“渠”),也有的是古代的方言词语。

从外语中吸收的词汇,以吸收英语的最多。民国时,吸收英语的词汇以工业名词最多。这与近代工业出现时使用英国工具或受英国工业技术影响较大有关。如:“呔”(轮胎)源于tyre,“摩打”(马达)源于motor,“士把拿”(扳手)源于spanner,士叻(虫胶膝)源于shellac,“威士”(擦机器的废棉纱)源于waste,“威吔”(钢丝绳)源于Wire rope,“菲林”(胶卷)源于film。广州人把车钳工的量具外卡称为“卡拿化”、内卡称为“烟西”,机房的大副称“大偈”、飞轮称“大旷”等等,都是吸收外来语的迹象。至于称球为“波”(Ball)、称投篮为恤(shoot)等,可见西方近代体育先传到广州;称麦克风为“咪”、萨克斯管为“式时风”(色士风)、小提琴为“梵拧”,可见西洋音乐较早传到广州,称衬衣为“恤衫”、领带为“呔”、手杖为“士的”、邮票为“土担”、沙发为“梳化”、巧克力为“朱古力”、发酵粉为“泡打粉”、出租小汽车为“的士”、公共客车为“巴士”,可见广州人的衣食住行受西方文化影响较之内地人探。

广州话也有一些词语来自法语、马来语甚至印度梵语。如“冷”(读1ing1,即毛线)来自法语,“夹万”(保险箱)、“槟榔”来自马来语,“南无”、“罗汉”来自梵语。

以上只是其中部分例子。这些音译词有的意义上与外语原词完全吻合,但不完全相同的占多数;读音上有的与原词基本一样,但多数是为适应广州话音韵系统而发生讹变的。可以说,这些词的出现是广州话为适应社会变化交际需要而“借”来的词语。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囿于一个模式,有些是直接音译,如“贴土”(赏钱、小费)、“燕梳”(保险);有些是音译加说明词,如“泡打粉”(发酵粉)、“喼帽”(便帽);有些是音意兼译,如“可口可乐”、“的确凉”;有些是完全意译,如“热狗”(夹香肠的面包);有些是省译(只译部分音节),如“咪”(麦克风,micro-phone)。

应该指出,“借”用的外来词与对外交往关系甚大,此可视为粤语中的外来文化。民国时广州、香港、澳门称为“省港澳”,使用的粤语语音大体一致,外来词也流行于三地。到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广州对外交往相对减少,新的外来词不多,而香港则外来词大增。及至80年代开放改革后,广州人与港澳同胞、华侨来往大大增加,大批新外来词又从香港、澳门传人广州地区并迅速流行,这是后话了。

广州话中有部分词语是与少数民族语词关系密切的同源词。这有几种可能:广州话借用少数民族语词;少数民族借用广州话;有共同的古语来源。或者本来同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语,粤语在古代越族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直把这些词语保存于自己的词汇中。如“鸡项”(未下过蛋的小母鸡)、“塔”(锁)、“哈”(欺负)、“掂”(触碰)等,与壮语发音甚近或相同。也有些广州话与普通话不同,但与客家话、闽南方言相同或相近,可见它们的相互影响。如与客家话相同的“靓”(美丽、漂亮)、“单车”(自行车)、“敢样”(这样)等;与闽南方言相同的如“千秋”(秋千)、“电船”(汽船)、“头壳”(脑袋)等。说到广州方言中的创新词,是与本地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大有关系的。

一、受地理环境或气候因素影响

粤语受制于特别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因素,这从不同侧面显示出广府文化有别于中原的内核型文化,因而独具不少本质特征。广府文化“水分”特浓,与珠江三角洲一带雨量充沛、河涌纵横有关,人们出门乘船,觅食下水,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多雨多水多湿润的自然环境,使广州话不少流行词汇与水有关。如路程(包括陆路)叫“水路”,路费叫“水脚”,无能叫“水皮”,交钱叫“磅水”,心绪叫“心水”,醒悟叫“醒水”,莫名其妙叫“一头雾水”等等。

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终年不下雪(古代也曾偶然下雪),也极少结冰,故人们多数冰雪不分。于是人造冰称“雪”,冰棍称“雪条”,冰淇淋称“雪糕”,冰箱称“雪柜”,溜冰鞋称“雪屐”,冰镇称“雪藏”,霜冻死也叫“雪死”等等。

冻,在普通话中指冷的程度较深,如冻肉、冻坏了、解冻、冷冻等。但广州人因气候温暖,并无冻的温度体验,把凉水说成“冻水”,气温摄氏七八度已叫“好冻”。对表示低温的“寒”字,更似视而不见,“寒”字多用作表示中医药理中与热相反的概念。

二、反映群众生活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较炎热,人们喜欢洗澡,觉得洗时凉快,故称洗澡为“冲凉”。冲凉的“冲”,也是南方生活差异的突出反映。北方人洗澡较少,日久方浴,因盆浴、池浴易于去垢,故少体会到“冲”的痛快;而广州人洗澡为了去暑爽身,以水淋泼(淋浴)觉得非常惬意,故说“冲凉”。

气候潮湿,时雨时晴,人们易生感冒,病征是头晕身热,故要以“凉”中和“热”,遂爱饮清热的“凉茶”。“凉茶”是广州话特有的词汇,初来的北方客人是不懂的。广州人把食物也分为凉、热、寒、湿几类。如认为辣椒、姜、羊肉、荔枝及油炸食物等是性热的,柑、菠萝等是性湿的,萝L、芥菜、香蕉、西瓜等是性寒的,绿豆、凉粉、生菜、梨子等是性凉的。苦瓜因性凉,干脆叫“凉瓜”。湿,令人嫉恨,于是人们把它引伸到组词上去,“湿热”、“湿滞”表示不顺利、不好办、难对付之意,“阴湿”更成了骂人品行卑劣的贬义词。

三、反映经济或文化独特面貌

对一些新事物,广州人往往会别出心裁地替它取一个形象的名字,即使后来知道它的规范名称,但一般人还是喜欢叫它的俗名。如民国时搞金融投机活动的小钱庄,顾客光顾无论买或卖都被它刮一把,人们联想到出被它刮入也被它刮,便送上“剃刀门楣”一号。市井百姓只知“剃刀门楣”而不识什么是投机钱庄。

又如跨人行道而建的楼房,广州人称“骑楼”,这种楼房下的人行道则称“骑楼底”粤剧是广府人最爱看的戏剧,人们的日常用语有些竟从粤剧中来。如粤剧的二花面行当,常演绿林义侠角色,人们便以“二花面”形容好打不平的人。粤剧演员的招牌戏叫“首本戏”,人们便把“首本戏”引喻为看家本领,“首本”也成为形容词,相当于独家拥有的硬功夫。“喉底”原指粤剧演员的唱功,人们却借它表达“能耐”、“基本功”之意。

“食在广州”闻名天下,故粤语中与食物有关的语汇多得难以胜数。如“扔米路”指谋生、寻活路,“食谷种”指吃老本;“大碌藕”指乱花钱的人;“失魂鱼”指冒失鬼;“豆泥”形容质量差;“猪头骨”指难办的事……

四、与历史或世情紧密关联

晚清时,外国的干苦力贸易者来广州诱骗贫苦百姓到国外做苦工,签订劳工契约如同签订卖牲口的合同,故广府人称当事人此举为“卖猪仔”,引申为(被人)出卖之意。从前说书的多讲历史故事,广府人称说书为“讲古”,又派生出“古仔”一词指故事。有的好卖弄文墨的粗通者流随口乱引二十四史,错漏百出,市井中人便幽默地说他们“乱噏廿四”——即胡说八道。民国时人们叫水泥作“红毛泥”,源于清初时称荷兰人为“红毛鬼”,以后以“红毛”泛指西方人,水泥为西方传人故被称为“红毛泥”……

五、出于趋吉避凶的心态

远古的广州人信巫不信医,自然忌讳多多,这也反映在语言上。其实避讳又何尝只在广府?皇帝名字要避讳,全国执行,因此广府日常用语要避讳不足为奇。如肝与干同音,水干即无钱,大不吉利,故肝称为“润”(读第二声),保持湿润有水气,则财源不断呢。舌头的“舌”字与“蚀”同音,从商者大忌,广府人重商,便改称舌头作“利”。从前书刊流行方言文字时,还把“利”字加“月”旁、把“润”字“水”旁改“月”旁,以代“舌”、“肝”二字在民间作俗字流行,也算煞费苦心了。但弄得当代输入电脑时因无此字而产生不便,校对者每感头痛。倒是“猪红”代替猪血,“通胜”代替通书,以吉代凶,“伯娘”代替“伯母”,不必造字,来得自然。

此外,广州有一种特别的“缩脚语”,当代研究粤语的专著都没有提及,但翻阅二三十年代的<广州民国日报>,却常见副刊上刊登一组组缩脚语,而且本世纪50年代尚有老广州偶尔讲几句缩脚语。如“洗吓个云吞(面)”,这是书面写的缩脚语,口头上只说:“洗吓个云吞”;意思是“洗吓个面”(洗一洗脸)。这是因为“云吞面”是广州的著名小食,尽人皆知只说“云吞”即暗喻“面”了。又如“椤你条三军司(命)”(意为取你性命),“三军司命”为熟语,只说“三军司”,则“命”已在不言中。

缩脚语怎么产生及流行?是值得方言研究者去探究的。它与行业暗语不同,与市井中人生活有幽默感似有关系。总之,它是大众化的语言,只因时移世易,这种语言大约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淘汰了。

第四篇: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沼气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沼气的起源

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咕嘟咕嘟往外冒出,气温越高,气泡冒得越多,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气泡收集起来,用火一点,它就会燃烧。这些气泡内的气体,就是沼气。由于最初人们在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所以就给它命名为“沼气”。又因沼气是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出来的气体,因此又叫生物气。

根据沼气的来源不同,沼气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两大类。天然沼气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机质被微生物厌氧分解产生的,是自发的厌氧发酵产物。人工沼气是在人为创造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特定的装置里,积累高浓度厌氧微生物,分解发酵配制好的有机质而产生的。

在自然界中,沼气分布非常广泛。除人工制取沼气外,沼泽、粪窖、阴沟、城市下水道、海洋深处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都有沼气存在。譬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就是一个典型的沼气发生器,在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沼气发酵细菌,这些细菌通过消化分解纤维,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其打嗝时,这些气体释放出来。自然界稻田中有机质在厌氧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也会释放出甲烷。城市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生活垃圾的填埋场都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着沼气发酵。总之,沼气发酵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厌氧发酵过程,只要存在厌氧生态系统,就普遍产生沼气,每年从这些地方产生释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可达13亿吨之多,约占大气中甲烷来源总量的90%。天然气也是一种生物气,它是远古年代地底下的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的高品位气体燃料,其甲烷含量比沼气中甲烷含量高,一般在95%左右。

二、沼气的成份及燃烧特性

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并有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它不是单一的气体,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氢、氧、氮等气体。其中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占总体积的55~70%,二氧化碳含量为30~45%。其它几种气体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总体积的2%。

沼气燃烧主要是甲烷的燃烧。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无毒,分子式为CH4,分子量为16.04,它和适量的空气混合后即可燃烧,每立方米纯甲烷发热量为34000焦耳,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并放出大量热能。

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焦耳,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公斤无烟煤提供的能量。由于沼气中含有硫化氢,常会闻到臭鸡蛋的气味,点火燃烧后,这种气味就没有了。

沼气燃烧就是沼气中的可燃成份(CH4,H2,CO,H2S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发生激烈的氧化作用,并产生大量的热和光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燃烧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2CO+O2→2CO2

2H2 +O2→2H2O

2H2S+3O2→2SO2+2H2O 沼气的燃烧需要供给适量的氧气,氧气过多或过少均对燃烧不利。当沼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则引起爆炸。但若空气浓度低于一定限度时,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散失的热量时,沼气则无法燃烧。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自制沼气,观察其燃烧。其方法是将菜皮、菜根、萝卜之类切碎捣烂,紧紧地堆在一起。把一根玻璃管插在堆积物中心,堆积物周围用稀泥糊起来,封成小丘状,玻璃管的一端管口露在土堆外面。为了保证清洁卫生,可将这堆材料装在一只塑料袋里,玻璃管口应露在袋外。用一只曾吹过一次的气球套在玻璃管口,用棉线扎紧,使整套装置不漏气。如果气温在25~35℃,经过3-5天,可以观察到气球慢慢地鼓了起来,待气球膨大后,可将棉线剪去,取走气球。找一个瓶子,瓶口向下套在玻璃管口上,几小时后将瓶子缓缓抽出,瓶口仍应保持向下。此时迅速地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到瓶口,可见瓶内气体着火燃烧。原来,沼气比空气轻,因此我们采取瓶口向下,用排气集气法来收集沼气。当瓶子移出玻璃管口时,瓶中充满了沼气,所以点火能燃烧。

三、沼气的发展历史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沼气,但对沼气微生物的研究仅有一百年时间。1776年,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塔通过分析,测定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1781年,法国科学家穆拉发明人工沼气发生器。之后,沼气逐渐被人们所利用。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沼气生产使用技术的日趋完善,沼气生产发展较快。目前世界约有农村家用沼气池530万个,一些大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迅速发展。

我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沼气,但是真正开始推广应用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位叫罗国瑞的人,在广东的潮梅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混凝土沼气池,并成立了“中国国瑞瓦斯总行”(当时称“沼气”为“瓦斯”),专门建造沼气池和生产沼气灯具等,推广沼气实用技术。到了30年代,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这种类型的沼气池。解放后,我国政府曾多次组织推广沼气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兴建沼气的热潮,全国建起了600多万个沼气池,基本上都是农村家用沼气池及少量大中型人、畜粪便沼气池。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及发展速度过快,沼气池的设计和施工都很不规范、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能有效使用的沼气池为数很少。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沼气建设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了沼气工作中的经验教训,1988年又成立了中国沼气协会,组织1700多名沼气技术工作者,对沼气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提出了“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积极稳步发展”的沼气建设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厌氧研究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规范标准的水压式沼气池及相配套的科学建池技术、发酵工艺及配套设备,使我国沼气建设进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7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638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00多处,年产沼气1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1000万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100多处,城镇污水沼气净化池近10万处。同时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地、县的沼气管理、推广、科研、质检及培训体系。探索了一些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生态模式,将农村沼气和农业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沼气更具生命力。如广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赣州的“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辽宁的塑料大棚、沼气池、禽畜舍和厕所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北方能源生态模式等。这些模式将厕所、猪圈和沼气池、种植业结合在一起,人畜粪便自动排入沼气池,经发酵后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液、沼渣用来发展种植业、养猪、生产蚯蚓食用菌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很高,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发展速度较快。

与此同时,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较快发展。1936年,由中华国瑞天然瓦斯总行宁波分行负责承建的浙江舟山普陀山洪筏禅院内的一个125.172m3的沼气池,用于煮饭照明,发酵原料为粪便、厨房废物和青草。1958年在广东番禹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农业沼气工程,即番禹市桥沼气发电站,容积为3000m3,开动44kw的沼气发电机。1964年在我国河南南阳酒精厂建成了一座2000m3的工业沼气池,利用酒精废料生产沼气,80年代又修建了两个容积为5000m3的大型工业沼气池,使该厂拥有沼气池12000m3,贮气罐30000m3,日产沼气4万多m3,为南阳市215个单位和12751户居民提供燃气;同时利用沼气生产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1993年产量已达1020吨,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100多万元。酒精废料经厌氧消化后,COD除去率达84%以上,BOD除去率为90.8%,悬浮物降低96.5%,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南阳酒精厂大型沼气工程的示范作用下,80年代全国有很多酒厂、糖厂、食品加工厂和畜牧厂修建了大中型沼气池。至90年代,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渐达到标准化。

我国沼气的基础研究始于80年代。1980年北京师范学院在国内首次分离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培养物。接着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相继派人到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修或合作研究,陆续分离出多株产甲烷细菌、产氢产酸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探索了厌氧食物链中各菌类的相互关系。随后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农业部成都沼气研究所等许多院所相继建立了厌氧微生物实验室。其中成都沼气研究所建立了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沼气发酵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多项成果,使我国在沼气基础研究的某些方面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五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起源及发展

什么是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之路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村信用社建社 5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信用社法人机构34909个,其中信用社32397个,县级联社2441个,市地联社65个,省级联社6个;各项存款余额2233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181亿元,分别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和贷款余额的11.5%和10.8%。

2001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当年有46%的信用社亏损,亏损金额16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挂帐1250亿元;有58%的信用社已经资不抵债,资不抵债金额为161亿元。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信用社的改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甚至经济环境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保持信用社的稳定经营至关重要。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我国不需要合作制农村信用社,或国际规范的农村信用社在我国无法生存。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合作金融仍然是各国金融业中不可或缺的生气勃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金融的必要性和存在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在于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团体合作、资金联合的方式,实现互助,解决单个社员不易解决的经济问题。现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业面临的现实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向、机构网点收缩;政策性银行无力直接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金融需要;农村信用社也面临重组、改造,甚至撤并;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日渐活跃。因此,完全有必要发育一大批农民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对现有农村信用社也应区别情况进行可行的合理的改造。为此,国家决心将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进行规范,并明确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应当是一个在国家适度推动下的自然过程。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思考

●农信社50多年来在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三农”未来的发展中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信社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

●这次改革试点方案设计不搞“一刀切”。不论是产权改革还是管理体制改革,都提供了可选择的不同模式。

●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情况下和现有认识水平上的最佳选择。

●以县为统一法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产权形式,适应“三农”发展的趋势,见效也比较快,是这次农信社改革的重点。

●在国家财政、税收、资金等扶持政策支持下的产权改革,无论是采取何种模式,都要立足于机制转换及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近来,随着8省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这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笔者深感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与农信社改革的效果密切相关。

一、要理直气壮地肯定和宣传农信社在支持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社会各界对农信社的改革试点工作很关心,各种评论很多。总体上看,这些评论对农信社改革趋向评价积极,对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见解纷纭,而对农信社这些年来的工作似乎是“贬多褒少”,或者说是谈农信社过去的功绩和未来作用的文章不多。事实上,农信社50多年来在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农信社在“三农”未来的发展中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仍较落后,农信社改革还不能完全都走市场化的道路,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必须有国家政策性的扶持。农信社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使农信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全面正确评价农信社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全国62.8

万名农信社职工和长期从事农信社监管工作干部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推动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从两个方面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1、截至2003年6月末,农信社存款余额22330亿元,贷款余额16181亿元,这两项指标分别仅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和贷款余额的11.5%和10.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月末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83.8%,比1996年末增加5483亿元,增长幅度达370%。

2、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近几年来正在大规模地从县级以下地区撤出。自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仅从甘肃、河南、湖南、贵州、吉林五省就撤并了10728个分支机构。虽然农业银行在大多数地区还设有县级机构,但由于贷款权的上收,很多都是只存不贷,加上邮政储蓄又从农村转移出去资金每年不少于 1000亿元,使得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使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压力日趋加大,但另一方面给农信社也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两年来,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地区迅速发展的情况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现在,全国90%以上的农信社都开办了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自 2001年正式开办以来,截至今年7月末,共累计发放2918亿元,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矛盾,而且其间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省市和中西部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农信社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水平也大不一样,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要求也不相同。虽然农信社改革已经研究论证了很长时间,并且也在局部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但是,对于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信社管理体制和农信社的产权结构,如何选择适应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要求的农信社组织形式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试验。

因此,在这次改革试点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搞“一刀切”。不论是产权改革还是管理体制改革,都提供了可选择的不同模式。在产权体制改革方面,允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并存;在企业法人形式方面,有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合作制)、以县为统一法人的农信社、县与乡镇两级法人的农信社多种形式;即使是以县为统一法人,也可选择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省级政府的农信社管理体制,在不把管理权逐级下放的原则下,完全由省级政府决定。国家扶持政策既体现了扶持的力度,也给具体操作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灵活性,如央行再贷款和专项票据可以权衡得失实行“一省两制”。可以看出,试点方案是认真总结过去农信社改革经验和教训的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试点省市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则成为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把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是适应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结农信社50多年发展历史,在现有认知水平上的最佳选择。

50多年来,农信社的管理体制问题经过多次反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回顾这些年来的历史,农信社虽然经历了1951年—1958年、1959年—1979年、1979年—1996年、1996年—2003年四个不同管理阶段的变化,但实际上都是由国家金融机构来管理的。事实证明,农信社点多分散,国家金融机构人力、手段都有限,鞭长莫及,根本难以真正管理好农信社。今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银监会,但银监会管理农信社实质上是自己监管自己,似乎不太合理,作为过渡期,国务院授权管理是可以的,但时间不宜过长。对农信社的管理,不能再回到人民银行或者农业银行管理的体制,也不能由银监会长期负责下去,这

一道理,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无可争议的。现在试点方案设计的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应该说是目前情况下和现有认知水平上的最佳选择。舆论上对农信社管理体制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多有质疑或担忧,但尚未看到有谁提出更好的设想和建议。

国务院在试点方案中明确了省级政府对农信社管理的职责,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督促农信社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引导农信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二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本地区农信社加强自律性管理,督促农信社依法选举领导班子和聘用主要管理人员;三是统一组织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辖内农信社金融风险;四是帮助农信社清收旧贷,打击逃废债,查处农信社各类案件,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同时,方案还强调,省级人民政府应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农信社依法管理,不干预农信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农信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这是在试点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的。前不久,有位省委书记曾对农信社的同志说,过去地方政府只管催你们贷款,以后管理责任下放后就不一样了,也要盯住你们的不良贷款、违法乱纪等问题了。这句话对我们改革管理体制来说,是值得深思的。现在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省级政府既不能把管理权限再下放到地、市、县政府,防止基层政府和领导个人干预农信社经营,但是又要发挥地、市、县政府在农信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在试点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要不然管理体制改革就很难说是成功了。

还有个别人提出,能不能不设对农信社的管理主体。这样做,在国外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或许可以,但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这种设想行不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现行的市场约束机制和法制都还很不健全,农信社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也都很不完善,还不能没有管理主体对农信社进行必要的、间接的、宏观的管理。

四、中西部地区要把农信社产权改革的重点放到以县为统一法人的产权形式上。

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相比,农信社产权体制改革试点更为大家所关心,也更为复杂。改革方案在产权体制改革上提供了三种模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从农信社的发展历史看,可以说农信社从来就没有实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即:志愿加入,自愿退出,一人一票,民主管理。而是随着50年代“一大二公”为主旨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逐步变成了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合作制在中国农村大地上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尽管这次提出了几种产权改革模式,但是中西部地区包括有的东部沿海农业大省,还是应该把产权改革的重点放在以合作制为基础、以县为统一法人的产权形式上来。以县为统一法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产权形式,适应“三农” 发展的趋势,见效也比较快,应该是这次农信社改革试点的重点。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广这种模式,包括积极探索以县为统一法人的股份合作制农信社产权形式。西方金融学派中有一“功能论”的观点,认为金融机构的功能比形式更为重要。农信社产权改革选择何种模式、何种组织形式,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及“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改革试点,是兼顾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实际,是一种积极、必要的探索。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如何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增强服务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有效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决策层,是尚待解决的两大难题。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包括农村合作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增大风险的可能。全国12

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现状尽管都在提高,但还不容乐观,目前我们对自己的监管能力也难以乐观得起来。现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条件与1995年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时相比也难说好多少,全国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储备也很不够,农村吸引人才的条件、环境也比不上城市,参与城市银行市场的竞争决不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因此,组建商业性的农村银行,即使在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在改革试点时期也不宜多。尽管有这么多困难,然而,确实具备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地区,仍要积极地去试,努力探索出一条产权关系明晰而又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之路。但要防止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另外,就股份合作制而言,不能因为股份合作制在乡镇企业和城市金融机构未能走通,就简单地认为也不适合于农信社改革。对农信社改革应当宽容一点,应当允许多种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的探索。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国家财政、税收、资金等扶持政策支持下的产权改革,无论是采取何种模式,都要立足于机制转换及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上。政策设计的理念或出发点,就是花钱换来一个良好的机制,以达到增强服务功能的目的。离开机制的转换,后者就无从谈起,或是不可能实现。所以,要正确把握国家扶持政策的精神,切实把注意力放在转换机制上,放在提高效益上,放在改善服务上,使农信社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另外,如果按照市场法则,不少农信社早就该撤销关闭了,但考虑到农信社现在的支农作用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这次改革试点明确提出只是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需求较少的农信社,可按有关规定予以撤销,这是十分明智和正确的。否则,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真会出现一些专家担心的地区性“农村金融空洞化”。

五、增强农信社对“三农”的服务功能,这是农信社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农信社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和试金石。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问题

一、当前信用社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信用社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三个方面:

1、金融风险日渐累积,且缺乏迅速遏制的办法。2001年底,信用社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其中呆滞和呆帐贷款分别占31%和8%,当年全国46%的信用社亏损,亏损额16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挂帐1232亿元。如果预计呆滞贷款50%在未来会变为呆帐贷款(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一比例更高),那么不良资产与累计亏损的数额大约在4000亿元左右。

2、产权不清、体制不顺是信用社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其经营状况的重要原因。如何界定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及其性质,是信用社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和基础性的环节。目前,信用社已经不具备成为合作金融组织的条件。建立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不仅需要逐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充分竞争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作为依托及其他更加复杂的制度条件,因此合作金融的真正建立和发育当是中国农村一项长期的目标和任务。

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以后,产权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和扶持政策也无从谈起,造成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化解和经营管理改善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

3、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信用社已独木难支。

二、已经实施的改革试点及其评价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试点:一是在北京、天津、海南、宁夏等五个省市实行建立省级联社的试点,二是在四川、浙江等五省试行建立地市联社和省级信用合作协会(作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机构),三是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进行了建立县一级法人,乡信用社作为其分支机构的改革试验。同时张家港、常熟、江阴三个地级市进行了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试点。四是人民银行在 8个县开展了信用社利率放开的改革试验。

上述改革试点基本是在恢复和重建合作金融体系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除江苏省的改革以外,都没有触及信用社的产权制度问题。但是,信用社的产权问题是所有政策和管理体制设置的基础和前提。依照不触及产权制度而重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改革思想,管理体制的重新设计、历史亏损和不良资产的处理就会失去依据和标准。而不能明确亏损和不良资产处理政策的标准及重建管理体系的依据,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逐步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这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仅仅在管理体制层面进行调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信用社面临的诸种难题。在产权制度不明晰、财产责任不清楚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无法确定是否或如何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因为产权不清,财产使用的后果就缺乏最终责任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虽然可以解决信用社暂时的经营困难,但却难以保证信用社就此之后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央政府也可以自此就免除其存款保险人与全部金融风险最终承担者的责任。

四、当前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

对于信用社改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各个层面的分歧还比较大。应在考虑改革方案时予以关注。

1、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2、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3.8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

3、要求地方政府担负管理和监管责任,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中央政府不可能永远担当信用社经营风险最终责任人和存款保险人的角色。

4、地方政府承担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管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或金融风险防范基金的建立为前提。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5、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这包括现有不良资产、累积亏损的处理政策和未来扶持政策两个方面。

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7、信用社改革应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配套。

下载粤语的起源、发展、特色及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语的起源、发展、特色及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保险公司是专卖店我们是高端定制 保险的起源1、埃及(人身) 2、海上保险(意外)3、中国保险的起源 同治年间民国中国4、保险中介的产生 劳合社5、中国保险的三次改革 意外伤害:普......

    瑜伽起源发展

    一、 什么是瑜伽?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原意是驾驭牛马,可以说是把马套在马车上,从遥远的古代起,它也代表设想......

    银行保险的定义及起源发展

    银行保险的定义及起源发展 银行保险是一个集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为一体的综合体,从产生到发展变迁,都是实务领域领先于理论研究。即便如此,国内外的专......

    诗歌的起源 发展

    诗歌的起源 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经》,一个是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歌从最初的4言发展到汉末出现五言诗歌,曹操是四言到五言过度期的著名诗人,在......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

    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

    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跆拳道的起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远古时代的朝鲜人民为了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和防止野兽侵袭,必须同野兽搏斗,这就产生了搏斗的各种方法。随着社会的发......

    工程担保起源及发展历程(五篇范例)

    工程担保起源及发展历程工程保证担保最早起源于美国。1894年,美国第一家专业保证担保公司——美国保证担保有限公司在纽约州成立。18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赫德法案”,要求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