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旅游经济学 》课程论文
《
旅游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研究——以厦门为例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 20日 成 绩: 指导教师
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以厦门为例
摘要: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食居于首位,又有 “民以食为天”等流传千年的民间俗语,可见饮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旅游的期望不再仅仅是集中于游览观光,而更多的转向于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美食也成了旅游目的地的一张名片。美食旅游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Condé Nast Traveler》(悦游)杂志的专栏作家 Wendy Perrin 展望2014年的旅游市场,预测新的一年旅游市场10大趋势,美食旅游便排在首位。本文通过厦门饮食美食特色,饮食文化等方面分析厦门美食优势,研究厦门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红字部分不要放在摘要中,可放在引言中,绿字是摘要的主体,策略进行适当展开,前面背景的用一句话概况即可。
关键词: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厦门
[1]引言()
所谓美食旅游,是指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以享受和体验美食为主体的具有社会和休闲等属性的旅游活动。美国《时代》杂志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休闲娱乐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将占到一半的份额,在众多休闲娱乐方式中,美食旅游扮演着重要角色[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旅游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烹饪大国,因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餐饮已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食”作为“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中国烹饪王国游”的旅游主题,更是让中外旅游者在游览中国名山胜水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的烹饪文化,了解了中国[3]。
[4]自唐代中原人民移居厦门起,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外乡人”来厦门定居。他们来厦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饮食文化。汝郑成功扩大对外贸易、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乃至厦门沦陷,西方和周边国家的饮食进入厦门,与本岛生产的蟹、虾、鱼、贝相结合,形成了厦门独有的多元化美食。唐宋以来,随着泉州、厦门等先后对通商,各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使厦门吸收了各地菜系的精华,并逐渐形成了以闽南口味为主体,兼有台湾风味的厦门菜。它素以用料广泛、取料严谨、制作精细、烹调考究、风味独特而主城,尤以巧烹的海鲜佳肴见长。(放第一部分资源里进行介绍,不能一大段引用,请转化为自己的话)
厦门美食色香味俱全,且独具特色,深受资深老饕们的喜爱,但是作为旅游中的重
要一环,相比于先进地区,厦门美食仍存在一些不足,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程度不高,没有将厦门美食的优势发挥到最高。美食旅游乃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厦门对于美食旅游市场的开拓策略仍需加强。(引言最后应讲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
1厦门美食旅游资源分析(一定要跟美食旅游相联系)
1.1厦门小吃
[5]小吃是厦门食俗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由于厦门小吃体现了厦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其品种的丰富多样,全国罕见,也不仅由于厦门小吃的风味独特,令人难忘。更因为对厦门人来说,小吃既可以是点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没有一个厦门人不吃小吃,它已经深深溶于厦门人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一种偏好,一种习惯,一种民风。可以说,不吃厦门的小吃,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厦门人的生活,厦门的独特气息。
1.2厦门家常食俗
厦门民间,家常的主食以大米为主,一般是早晚稀饭,中午干饭。过去贫穷人家米不够,常将地瓜掺在稀饭中煮。有的还将地瓜切成片和签,晒成地瓜干或地瓜签。可以掺在饭中煮,再加些糖成为美味可口的地瓜签汤。
1.3年节筵席食宿
平日十分节俭的厦门人,到了年节或婚丧喜庆或亲朋迎来送往,就一反常态,大操大办,摆出十分丰盛的宴席。一般都要十二道菜,而且要“头尾甜”,即首尾要有两道甜点。预示有始有终,永远甜美。有的人家经济不宽裕,到了这时,咬咬牙也要摆出十二道菜,叫做“输人不输阵”。却也有一句俗话嘲讽:“十二碗摆,没一碗成材(像样)。” 1.4素食和药膳
厦门曾经有许多寺庙庵堂,和尚和尼姑都做得一手好素菜。早年更有一种“斋教”流行,一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为了表示自己的心诚,更为了“诚则灵”,也往往吃起斋来。长年吃斋,连锅勺都要同吃荤的家人分开的,叫做“吃长斋”。更多的是早晨一餐不吃荤,曰“吃早斋”。还有的三、六、九吃素,曰“吃花斋”;有的一月中十天吃素,曰“吃杂斋”;有的是一天吃两顿素,晚上才开荤,曰“吃二斋”。总之,花样很多,吃各种各样斋的人也确实不少。
1.5厦门地域饮食文化现象
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它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会有所不同。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润色,其中饮食文化的不断丰富也正是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生动表现。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同样经历了饮食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过程。如今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东北菜、川菜、湘菜,当然还有独具特色的闽南菜系,极大的丰富了厦门人的生活,拉动了城市消费。
厦门美食本土类型代表(归纳融入到第一部分)
2.1厦门特色菜点
厦门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浓厚的闽台特色,以清淡鲜嫩见长。特别是小吃,乡土风味浓烈。“新南轩”、“好清香”、“黄则和”、“吴再添”等老字号,至今门庭若市。如今这些小吃均上了星级饭店的餐桌,最突出的要数“好清香”的“九拼盘”了,把九种名小吃置于九个特制的盘里,拼成一朵盛开的鲜花。
面线糊是家庭便餐,可如今,它成了宴席的头道菜肴,且特有厦门的地域特色。面线糊伴着葱油花,喝出了厦门美食的独特文化,喝出了闽南风情。
2.2宗教饮食——南普陀素菜
“素菜”也是厦门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厦门素菜与其说是吃东西,不如说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它的菜名往往非常雅致,如“半江沉月”、“南海金莲”等。据说1962年,郭沫若先生来到厦门畅游南普陀寺之后品尝素菜,当时有一道传统汤肴,以面筋、香菇为主料,烹制技术颇为讲究,呈桌时面筋、香菇在汤碗中列为半月形状,汤漫其上,口味独特鲜美,但长期以来都俗称“面筋香菇汤”。郭沫若先生品尝后大为赞赏,据其形状为之命名为“半江沉月”,并将其咏入游寺的诗作中:“„„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从此“半江沉月”不仅是诗坛佳话,而且成为南普陀素菜中的一道名菜。
2.3药膳保健、健康饮食时尚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吃于今日,已经被升级为一门学科,可涉及到营养学、烹调学、搭配学等。如今的食客注重的是“三养哲学”,——营养、保养、修养。酒店的“药膳”品种繁多,可以满足各种补冬食客的需要。而且环境优雅。食皿器具全是紫砂制作,服务也颇到家。加上节日气氛,吃一席补冬药膳,实属上佳的美食享受。
2.4传统地方名菜
各地域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风味美食,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表现各地风俗文化。厦门除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点,同时也引进了其它地方的传统名菜,根据厦门人的口味习惯和时令加以改良创新。如今。在厦门,除了原有的闽菜风味餐馆,各种经营异域风味的餐馆也纷纷登台亮相。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家乡菜,譬如川菜、湘菜、鲁菜、京菜„„无一不受欢迎,而且各地风味小吃也遍布鹭岛。
2.5厦门菜肴
厦门菜肴,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蒸、煎、炒爆、炸、焖为主要烹制手 段,具有清、鲜、淡、脆,略带徽辣的独特风味。特别是近年来厦门烹饪名师在继承 和发扬传统技艺与特色的同时,博采众长,使厦门菜“闽台风味,海鲜世界”的特色 更为
突出,形成了名牌大菜与风味小吃相得益彰的厦门菜系列。厦门名菜以生猛海鲜的烹饪为主,经过古往今来的不断改良演进,而今较著名的
有:十八罗汉佛跳墙、枸杞碎龙虾、脆皮明虾球、黄鱼翅、莲环鲍鱼、清蒸虾菇排、沙拉香麻鳗、香响螺、香酥鱼排、扇贝、鹭岛松子鱼、吉利甘露球、蒜泥红蛎等上百种鲜活海味菜。厦门美食旅游开发现状
3.1美食文化观念不到位
当前厦门的美食旅游资源还缺乏整体的宏观把握,形式较单一,内容较单调。厦门旅游中开展美食旅游的较少,尤其以美食旅游为专项的更少。美食开发也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忽视对深层美食文化传统的发掘和发扬,旅游者往往只看见食品的色、香、味、形,而对美食所蕴含的意境没有深入了解。虽然近几年也推出了几项美食旅游项目,但各地孤立开发,项目零散且缺乏整体的营销[6]。
3.2未设计专门的美食旅游线路
虽然厦门美食享誉全国,但是各旅游社并未设计专门的美食旅游线路,虽然在各种方面予以厦门美食介绍,但大多只是在游玩期间带领游客稍作品尝,属于游览观光的附带产物,游客只能自己寻找厦门美食。这必然会导致了游客无法完全详细了解厦门美食,同时有可能由于吃到不正宗不地道的厦门美食而对厦门美食产生误解,从而导致对厦门美食失去信心和兴趣,间接影响其周边人对厦门美食的印象,以致无形中流失许多潜在客源。
3.3包装方式落后
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把这些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高档旅游商品,对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拉长旅游产业链条都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厦门的美食旅游商品包装也过于简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厦门美食旅游的发展。
4厦门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4.1打造厦门旅游美食品牌
厦门旅游美食应该纳入厦门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上下工夫,同时推进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加强宣传推广,形成厦门旅游美食的品牌[7]。复兴老字号,推出厦门传统美食中正宗具有知名度的老字号,作为厦门美食的品牌,打出名声[8]。同时,举办活动,提高知名度。可以借鉴台湾推广凤梨酥的做法,如举办评选“厦门十大小吃”、“厦门
十大海鲜”、举办“厦门馅饼节”,通过竞赛、活动,引起市民游客和媒体关注与参与,提高厦门美食的知名度。
4.2设计美食文化旅游套餐
推出厦门传统美食文化路由、时尚美食文化旅游、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山珍美食文化旅游、素食美食文化旅游、药膳美食文化旅游、养生杨女士文化旅游、宗教饮食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挖掘厦门美食最具特色的老字号品牌,设计厦门传统美食路线。还可以借名人如郑成功等扩大美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打造名人美食旅游品牌[9]。
4.3加大宣传,丰富包装方式
加强原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的宣传,运用各种互动活动,如“亲自动手做蛤蜊煎”,并评选“最美味蛤蜊煎”等等奖项,鼓励游客们参与进来,调动游客对厦门美食的兴趣。同时开发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其文化内涵的高档旅游商品,激发游客购买欲望。合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活动、美食品鉴会等促销厦门美食[10]。
总结:
美食旅游市场是一个前景十分美好的市场,目前我们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程度尚且不高,市场潜力还十分远大。而开发美食旅游市场,不仅可以拉动旅游经济发展,促进过瘾经济,也满足了广大游客们品味各地美食,提高生活品质,增加幸福感的欲望。开发美食旅游市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必须耐心稳妥的前进,以人为本,做出让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得到双赢的策略。
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重调整下,期刊要到页
[1]小编,2014旅游十大趋势,(2013-12-19), http://.[2]翁毅,福建省美食旅游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3] 高欢 焦黎,新疆美食旅游绿色发展策略探究,《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3年 第5期,83-85.[4]不详,厦门饮食文化,(2010-03-05),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KyCPPHPz-CGlTGChRCnGxAk_Af8QYgoCoJvB7YYzJSKooGUwlLBfuYZ3KoLthqpIVchNo-Z392P-WUy9xBFy2joKIwRDcdmVqEuB-3SyWK.[5]不详,巧遇厦门美食,《海峡旅游》2005年 第9期,90-90.[6]艾丽,淮安美食旅游开发探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 第8期.[7]詹文,打造厦门旅游美食品牌,《海峡导报》(2013.01.10).[8]官品佳 袁书琪,福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5期88-90.[9]朱桃杏 陆林,芜湖市美食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2).[10]陶陶,对发展海南美食旅游的思考[J],烹饪知识,2007,(8).6
第二篇:旅游经济学论文
我国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0级旅游管理(2)班
茹秀荣
2013年3月25日
我国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旅游业逐渐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后,而且在近些年来,旅游业正在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发展的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有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面的支柱产业的趋势。再者,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自然它涉及到的面也就比较广,和其他相关产业行业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因此,它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传播文化,增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非常关注旅游发展动态,积极的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据最新消息,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习近平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希望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把旅游合作培育成中俄战略合作新亮点。习近平希望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能够像春天一样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并代表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欢迎俄罗斯朋友们到中国旅游,观赏自然风
光,体验中华文明,增进人民友谊。这也正说明了国家对旅游的重视,更体现了旅游业对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不仅中央如此,各省各地也积极响应号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和推进出入境旅游。为了更好的推进俄罗斯中国旅游活动的进行,3月31日,海南航空与俄罗斯国家航空公司将执行北京→圣彼得堡代码共享合作。乘坐海航的北京→圣彼得堡航班可便利中转到对方的航班上,并享受价格上的更多的优惠组合。此举将更方便俄罗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海南航空于2007年7月开通运营北京→圣彼得堡(PEK→LED)国际航线,同时,海南航空目前运营北京→莫斯科(PEK→SVO)国际航线。海南航空独特的北京→圣彼得堡(莫斯科)→莫斯科(圣彼得堡)→北京环程产品,覆盖了俄罗斯最重要的两个城市,成为俄罗斯之行最便捷的出行选择。同时,海南航空也为旅客提供更多国际、国内航班的联程选择,旅客可以选择不同的特惠组合。中俄两大航空公司代码共享,将可为中国至俄罗斯之间的旅客提供更为便捷的航班服务。海南航空每周从北京出港的航班超过400班,可到达国内40多个城市,强大的航线网络将在代码共享后为中俄往返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旅行体验。有了这样一个方便又强大的中俄旅游合作系统,不仅能够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友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将很有效的促进两国文化的
交流和相互融合,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也符合中共十八大中提出的注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标。
不仅海南,在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安徽,为使旅游更加快速和方便的发展,想出了有效可行的方案。近些年来,跟团游绝不再是人们出行旅游的首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拥有私家车的居民越来越多,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因此,自驾游便慢慢的代替了传统的受限制的跟团游。安徽省旅游局近日举办 了“安徽人游安徽——自驾皖北”启动仪式,安徽省首本“旅游护照”正式亮相,市民持该护照自驾游可享受省内外36家景区、酒店及宾馆的“特惠价”。这无疑对喜欢自驾游的旅客和各个地区的旅游业是绝好的消息。
虽然三月的北国还是冰天雪地,可神奇秀美的江南地区早已春暖花开,具备了外出旅游的绝佳条件,再加上高速免费,旅行社预测今年清明节的自驾游要比春节火得多。而因为受到自驾游的冲击,合肥旅行社的传统组团业务明显在下降,在游客当中,自驾游的占绝大多数,而我们也应该积极鼓励这种方式的旅游。
据悉,目前合肥市场上的自驾游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车主自发组成的“自驾游”、旅行社推出的“自驾游”以及品牌汽车俱乐部的自驾活动。
下了高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到了景区又找不到靠谱的餐厅!„„对于很多自驾游车主来说,这些旅途中的细节都成了大问题。不过,不用着急,据资料得知,安徽省首本“旅游护照”当天正式亮相,游客持该护照,不仅能享受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的优惠,而且还有道路救援、汽车维修等增值服务。
据介绍,该旅游护照2013年计划发行3万本,费用在198元/本,一本护照能同时供5人使用。目前签约的服务商涵盖了省内外36家景区、酒店及宾馆。省旅游局副局长陈雷还在会上透露,为了助推安徽省自驾游发展,安徽的《自驾游发展规划》将在年内“出炉”,在皖南自驾游相对成熟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几条“皖北特色自驾游”线路。
除了各地对旅游活动想出积极的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使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今年1月25日,国家旅游局局长、局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邵琪伟主持召开了国家旅游局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旅游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具体要求如下:
(一)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履行行政监察职责,充分发挥协调配合作用。
(三)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行风建设工作。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行业综合素质。
由此看出,无论是政府,还是各地旅游企业,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是蒸蒸日上,各项关于促进和加强旅游的措施和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全民的参与,相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三篇:《 旅游经济学 》课程论文
《
旅游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驴友”互助旅游浅析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18 成 绩:
指导教师
网络“驴友”互助旅游浅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迅速的发展及普及,人们的不仅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因为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旅游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所以,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互助旅游应运而生。2006年,互助旅游的旅游方式开始在网络上盛行, 受到了以自助旅游者(驴友)为代表的网友们的热捧。网络互助旅游是在团体游、自助游后产生的一种最具革命性的第三代旅行方式,正成为一种时尚、全新的旅游模式。
【关键词】:互助旅游;网络“驴友”;策略 空一行(正文与关键词之间要空一行)
参考文献的标志要放在引用那句话的最后,标点符号之内。还有不能一段的引用,一定要转化为自己的话。
1.网络“驴友”互助旅游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
1.1兴起背景 1.1.1历史背景
网络互助旅游最早是兴起于欧洲二战以前的住宿交换,当时只是交换住宿,没有达到旅游的目的,仅仅是家庭互访的形态。在国内,最早实现的是苏州男孩仲一,2003年他在互联网的一棵许愿树上写下自己旅行想法,开始通过互联网结识各地网友,实施居家互访形式的旅行。把自己的寻求互助旅游的想法传播在互联网上,而且坦诚公布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也诚心地邀请全国各地的网友来参加互助旅游。当然,相比较国外而言,国内的互助旅游市场非常狭小,由于传统文化不同及安全因素,目前国内互助旅游大多都是在同学、亲戚或值得信任的网友之间进行。
1.1.2兴起内在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劳动率水平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休闲时间随之增加,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互助旅游正是适应休闲旅游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1.1.3兴起外在条件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前, 旅游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宣传册和旅游展示会、交流会等手段和形式进行, 大部分旅游者只有依赖旅行社组团出游。随着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互联网的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企业和旅游地都通过网络来推销飞机票、旅游景点、酒店等旅游产品,潜在旅游者可以直接在网上定购旅游需要的各要素的单项产品或服务旅游信息。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去哪儿网、马蜂窝、携程等。
1.2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
1.2.1旅行社职能逐步淡化, 中间商市场逐步减少
旅行社作为中间服务商,其主要有生产职能,销售职能,组织协调职能,分配职能和提供信息的职能。随着网络互助旅游的发展,旅行社受到的冲击最大,它的职能将逐渐淡化。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推销模式和手段将被网络营销所替代,传统旅行社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受到很大的限制,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旅游线路, 旅行社的代理商务的收入会随着计算机预定系统和电子客票的完善和推广逐渐下降。[1]事实上, 旅游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 互助游的兴起, 提醒旅行社从业人员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 多开发符合客人喜好的旅游方式和线路, 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1.2.2饭店内部管理模式和营销将面临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的进一步普及, 一方面要求饭店的管理者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开发饭店信息资源, 注重饭店形象, 采用定制营销;另一方面,不断降低饭店管理成本, 让顾客从饭店管理效益中得到实际的利益。网络互助旅游出现将引起饭店业市场的变化, 表现为直接定房市场的扩大, 部分低端旅游者市场被家庭住房替代, 饭店出租率不仅受旅行社订单的影响, 而且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饭店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1.2.3旅游者消费更加成熟和理性
网络互助游迎合了一部分喜欢结伴旅游又为出行烦恼人群的心理, 而且这种方式在旅游旺季, 也可以为出行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旅游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 从而提高整个出行旅游的质量。对于旅游者来说, 网络互助旅游这种新的旅行方式为那些收入不高却又热衷旅游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向。在旅游中, 吃、住、娱的消费占大头, 如果能把这几个方面的费用降低下来, 整个旅游开销也就大大减少了。互助旅游正好实现了这个目标,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旅游者的理性消费需求。旅游开销的压减, 降低了旅游的门槛, 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互助旅游的行列中来, 既为旅游者创造了直接的实惠, 也促进了全民旅游的发展, 实现各项经济指标的全面增长。
1.2.4旅游行业格局发生变化
网络互助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饭店和旅游服务的接待压力, 提高了整个目的地城市的接待能力, 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和旅游业刚刚起步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除旅行社外, 饭店、景区和旅游交通业无疑也会受到冲击,会带来诸如: 旅游目的地饭店入住率下降、景区(一般是那些老景区和没有吸引力的景点)游客人数减少、旅游交通运力过剩和自驾游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面临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其发展的任务。因为从本质上来说, 互助旅游利用了潜在的、以前未曾发掘的旅游资源, 即私人的房屋、汽车、旅游服务能力等。普通人凭借自身拥有的资源, 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周游各地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互助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旅游目的地在旺季接待设施紧张的问题, 因此它拥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未来将会得到更为充分广泛的发展。
2.网络“驴友”互助旅游的基本特征
2.1.旅游安排的便捷性
网络互助游借助互联网(E-mail、MSN、QQ 等方式), 互助游网友们约定见面, 详细交流, 分享旅游资讯, 安排落实旅游的有关细节。相对于传统旅游方式, 网络互助游更多融入了“人” 和“互联网”的因素, 入乡随俗,既能真切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又不需过多的金钱耗费, 是最个性的旅游路线、最经济的旅行方式、感受最真实的风土人情, 并同步和全国网友分享旅程快乐。方便是互助旅游者考虑的基本要求。因为接待的朋友对当地的吃、住、行、游、娱、购等都很熟悉, 使外地去的朋友可以少走弯路, 避免被“宰”,心理上也有安全感, 游玩起来身心放松。[2]
2.2旅游内容的参与性
在旅游过程中, 互助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都贴近当地人的生活, 更能接近当地居民, 感受当地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习俗, 其参与程度更高。同时, 互助旅游者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 就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深度了解。
2.3旅游体验的充分性
互助旅游更有深度。由于有了当地人的陪同, 互助游大大不同于以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 旅游者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当地的风景、民俗等信息, 让你可以对当地的景观、风土人情有更深的体验, 告别“游完就忘”的时代![3]选择互助, 就意味着选择了“深度游”, 变走马观花为深入感受因为有了旅游指导, 肯定不会错过当地最好的小吃、最美的景色、最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放松自己, 使自己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息, 享受你从未有过的生活, 甚至还可以享受与当地邻居的亲切交流, 因此旅游质量和效用相对较高。
2.4旅游成本的经济性
住宿费用和交通成本一样, 是整个旅行开支中最大的开销之一, 几乎占据整个旅行开支的30%~40%。而通过交换旅行, 房屋住宅就成了可换的资源, 可以省去这笔费用,将预计的住宿费用节约给其他旅游项目, 在经济上非常合算。换车旅游的效用也是一样。[4]而其他类型的互助旅游,通过和网友互助, 可节约住宿、饮食、景点等许多方面的费用。如果网友限于条件不能提供免费食宿, 而提供价格低廉的家庭旅馆, 同样可节省一部分费用。
2.5 对诚信要求的迫切性
网络互助旅游最核心的前提是互相信任。要得到对方的帮助, 首先就要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把自己所有真实的生活信息拿来和网友交流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有意与其互助的网友产生信任。此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联系, 比如: 电话、短信联系、QQ 视频等。网络互助旅游诚信要求是相互的, 其中任何一方违背诚信的行为都会阻碍互助游的发生或者造成对方利益的受损。[5]
2.6网络平台的重要性
和其他方式的旅游不同, 互助游更多地借助了网络的力量。驴友们通过各种论坛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后通过QQ、MSN 交流各自的旅游经历和想法, 彼此觉得可以互相信任的话, 那么互助旅游就可以进行了。或者通过互联网中介网站, 即“交换旅游网站”或“免费住宿俱乐部”结识“换伴”进行互助旅游[6]。网络是进行互助游最基本的工具, 结识旅行伙伴的平台。
2.7适应人群的广泛性
不管你是学生、职业工作者、还是老年人均可以参加互助交换旅游。互助游不像自助游那样为食、住、行、游的打点劳心劳力, 也不必担心像跟团出游那样没有自由、强迫购物。只要你在接受对方招待后, 在下次也为对方提供对等的服务, 互助旅游就可以进行。你不需要为高昂的旅游费用拼命攒钱, 只要你能上网, 只要你有进行交换旅游足够的真诚, 那么都可以投身到这种个性、时尚的旅游模式中来。[7]
3.网络“驴友”互助旅游的安全隐患 3.1网络诚信安全问题
网络诚信问题是制约网络互助游的首要瓶颈。首先,网络互助游最基本的前提是网友间的互相信任,网络本身存在的诚信缺失,是网络互助游的第一道门槛。虽然我国的网络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网络诚信系统尚未完善,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核心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来有效监督网络信息的诚信问题,现行网络信息发布模式存在很大缺陷。互助游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法之徒做出一些不规矩的事,给游客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8]。
3.2缺乏法律保障
互助旅游是分居俩地、原来完全不相识的两人或多人,通过在互联网上通信、聊天、BBS、博客有所了解、熟悉,在朦胧中产生友情,甚或爱情,经协商以交换各自家庭居住空间和必要配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式。往往参与者双方从未谋面,只是在互助旅游网上无所不谈。协商“互助旅游”,参与者第一方仅花费路费到达第二方的居住所在地进行旅游。然后当第二方去第一方所在地旅游时,第一方提供给他相同的服务。在互助旅游的定义中包含着“从未谋面”、“网络协商”、“等价交换”这些基本要素,其实质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旅游服务”交易,像这样的交易没有合同效力,必然不存在法律
[9 ]效力,没有法律的保障。
4.网络“驴友”互助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提高互助旅游游客安全意识
从主体方面分析,互助游客要从自身方面提高安全意识。网络互助游不仅是个性化旅游,还是对旅游者的考验和挑战。在安全防范手段、政府管理效力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强自我保护是必要的手段,也是减少安全事故突发的重要途径。首先,出行前,尽可能掌握网友的真实信息,进行必要的沟通、联系。事实上,一些正规的互助游网站都是实名注册的。前期的沟通非常重要,网友之间可以通过电话、短信、QQ、MSN等形式进行联系交流,尽量做到知根知底,经过深入了解后,取得双向的诚恳及信任。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后,才可以确定互助对象,有条件的话尽量结伴旅行。针对前往的家庭进行预先记录,出发之前应当先联络妥当;其次,出行中,把具体路线透明化,网上公开分享行程细节。通过互助游的公开性提高其安全度,使互助双方产生安全感。同时还可以用电话、短信与家人朋友联系。还应当培养应急能力和决策能力,以便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4.2成立全国性的互助旅游中介公司与网站
随着网络互助旅游的发展,互助旅游对象选择多样性、网络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搭建一个专业的互助旅游平台。网络互助旅游涉及到网络和旅游两大要素,因此如果要实现它在商业上的可操作性就离不开专业的旅游网站和旅游企业的合作。成立专业旅游中介服务机构,即加强互助游网站与旅游行业特别是旅行社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由于旅行社掌握着大量的息资源,相对网上随机选择来说,旅行社
[10]操作互助游具有一定的便利性。首先,旅行社向互助旅游中介公司交纳一些证明材料、会费和保证金,并接受监管。其次,旅行社成立专门的部门来经营互助旅游业务。旅行社对有意参加互助游的会员身份资格进行审查、核实等,并通过中介公司创建的互助旅游网站发布互助信息,寻找互助游的另一方。
5.结束语
网络互助旅游是传统旅游方式先天不足和因特网日益发达的共同衍生物, 是基于自助旅游的新发展, 反映旅游形式多元化的必然趋势。网络互助旅游的出现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旅游模式, 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必将对传统旅游业和旅游消费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随着各类互助旅游网站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 网络互助旅游的规模将有较大增长, 极有可能成为团队游、自助游以后的一种主要旅游方式, 将在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在法律方面的完善, 网络互助旅游在我国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期刊要写到页码,后面的补充下,[1]王云良,邓青.网络互助旅游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J].科技和产业,2007,7(08):21-25.[2]王云良,邓青.网络互助旅游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J].科技和产业,2007,7(08):21-25.[3]仲 一.网络互助游——全国大串门[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4]李勇泉.网络互助游的旅游安全保障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09,(9):63-67.]罗越 富,甘巧灵,梁佼佼.中国互助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管理,2007,(9):13. [5]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6]李勇泉.网络互助游的旅游安全保障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09,(9):63-67.]罗越富,甘巧灵,梁佼佼.中国互助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管理,2007,(9):13. [7]吉丽娜.互助旅游形式的研究[J].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经营管理者.2011(02).[8]罗越富,甘巧灵,梁佼佼.中国互助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管理,2007,(9):13.
[9] 吴建华, 潘毅文.论网络旅游及其发展趋势[ J].祈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6).[10]浙江在线.网络互助旅游全面兴起[ EB/ OL].(2006-03-17).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
《经济学》课程论文
1、××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模式的调查
2.关于居民户教育支出的调查报告。
3、便利店和大型超市定价差异化的比较分析。
4、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问题研究
5、论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6、休闲消费问题研究
7、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8、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约束的思考
9、论企业清洁生产
10、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11、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
12、论制度创新与企业发展
13.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14.对小型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利弊分析
15.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方向浅析
16.如何保持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国内发达省区的新农村建设
18.农业的不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9.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加快发展自己
20.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效率
21.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22.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3.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分析
24.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
24.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改革途径
25.中小企业在振兴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
26.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指导作用1
27.现代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
28.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29.农户兼业化分化问题研究
30.农产品品牌经营问题研究(可进行个案分析)
31.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32、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33、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学分析
34、广东省创业扶持体系研究
35、创业经济学研究动态
36、创新经济学研究动态
37、国外创业政策比较研究
38、技术创新的传导与扩散机制研究
39、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企业主体性研究
40、企业非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研究
41、创新型企业研究
42.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合理性分析
43.家族企业产权开放模式分析
44.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45.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
46.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47.珠海市海岛经济研究
48.珠海市旅游经济研究
49.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50、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51、区域发展进程中的招商引资问题研究。
52、论发展珠三角地区特色农业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53、关于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54、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优势之比较。
255、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分析。
56、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7、关于我国电信行业资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58、我国铁路行业改革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59、关于我国电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60、关于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61、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62、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干预
63、浅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市场化问题
64、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
65、关于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探讨
66、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问题
67、企业名牌战略的分析
68.我国城镇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研究
69珠海商品房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70.城市商品房供求关系研究
71.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成本问题研究
72.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分析
73、市场营销相关问题研究
74、流通理论与流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75.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大发展的新思路研究
76.西方国家的企业兼并对我国的启示
77.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对策研究
78.民营化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9.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80.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81.住房货币化分配研究
82.商品住房价格分析
83.我国居民收入差异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3
84.能源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85.民工荒问题研究
86.中国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87.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88.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89.论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90.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91.珠三角地区农地经营制度创新及对策;
92.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成因与对策研究;
93.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94.次贷危机和我国企业的对策;
95.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
96.我国IT产业发展的对策
97.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98.珠三角地区民企的困境与出路;
99.如何促进广东省的产业与技术升级; 100.房地产市场对相关行业的影响研究;
第五篇: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农林经济与管理 学号: 2013516006 姓名: 李 支 东
教师: 程 钢
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摘 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
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统一釆集信息、注册会员已达1200多个,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网站群,被评为2009第六届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五)农业物联网项目初步建成。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祸阳、黄山区等10个县为重点示范县,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2012年,安徽省被列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建设。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 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1)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2)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3)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 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发布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发布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农村、邻居、亲戚、朋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渠道。
四、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创新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各市、县建立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负责本地区工作的开展,上下呼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①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信息共享机制。②建立市场参与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由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参与为辅过渡到市场投入为主、政府主导为辅、社会广泛参与,实现投入多元化,建立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③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通讯网络等费用,给予统一标准适当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3、加强立法,规范监管
完善的农业信息立法和监管是农业信息化稳定发展的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备的、有效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信息市场,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化的环境,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1、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
2、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
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1、建成统一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2、构建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
以国家67个农业数据中心为代表,包括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农村经济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基础数据。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
1、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
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100%的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互联网延伸到农业经营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积极探索合作运营机制,整合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利用电信传输通道,选择部分乡(镇)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和行政村开展基于业务融合的“三网融合”试点,为用户提供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多媒体信息服务。
2、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建设和总结
推广其他地区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经验,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应用水平,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 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农业物联网建设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决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构建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①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②加强高效、节能传感设备的研发,既要重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更要处理好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关系;③加强农业生产阈值数据资源的积累和农业知识模型的引进开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④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培养,釆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
2、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目前安徽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釆用自建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方式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近年来,安 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横向比较,在全国乃至中部地区并不领先。推进“电商村村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
3、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互联网、电视网和卫星网三网合一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校务和教务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分批建设安全、可信、实时、高效的国家考试数字化指挥、管理和监控平台。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邵国荷.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1,7(4):1-4 [2]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一一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 403-404 [3]王成武.安微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4]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48-150 [5]王成武.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6]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95-197 [7]王睿.浅谈安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乡镇经济,2005,(4):54-56 [8]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22-26 [9]徐丽敏.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02,(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