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

时间:2019-05-13 20: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

第一篇: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

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超载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工商专业0501 王妙 05642093 0.引言

超载运输是一种掠夺性使用公路的短期行为,它以牺牲国家和社会利益为代价获取私人经济利润,危害十分巨大。本文意图以经济学的角度对超载现象进行分析,剖析超载现象的本质特征,并给与相应的治理超载现象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超载 公路运输 燃油税

1.超载的原因

1.1.运输成本过高

当前,运输企业的税费负担十分沉重。据调查,某家运输企业所承担的各种规费达7O余种。如车辆使用税、养路费、过路费、建勤费、货运附加费、运管费、保险费、企业管理费、矿产资源费、城市消防费、教育附加费、道口监护费、水利资助费等,且费率、税率逐年提高。公路上的“乱罚款”越来越多地表现为部门行为和地方行为。从省到村谁都可以设卡,公安、交通、林业、卫生等,谁都有权罚款。

公路“三乱”是导致超载超限运输的根本原因。“三乱”行为的泛滥,使本来就高的运输成本恶性上升,使企业无法摆脱高成本、高支出、低收入的经济困境。公路“三乱”从客观上起到了“逼良为乱”的作用,导致公路运输业陷入“你三乱盛行,我超载运输,你再罚款,我加大超载力度”的恶性循环。1.2.运输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收费规制是同一汽车的公路管理费用基本上按单车核定标准征收,即按出厂时核定的吨位收。这说明运输经营者所支付的成本只与车辆的核定吨位有关,与所载货物多少无关。运输经营者利用这收费制度的漏洞,尽其所能地超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据有关专业人士测算的超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国家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20吨货车每月每辆的通行费和养路费共为5825元,而30吨货车的两项费用共为7l12元,两者每月的差价为1287元,一年就是15000多元,若再加上路上的收费差价,一年的差价就在3万多元左右。如果以超载车用20吨的核定载货量装45吨的货物计算,不算运输成本,仅算养车的成本,每年就能省去三四万元。

当然,按照现行管理制度,超载要被罚款,要付出成本,但这种成本(罚款造成的边际成本)却远小于收益(边际收益),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核定超载的工具缺乏或滞后,随意性大。另外,超载司机也都想方设法逃避检查和处罚。这样,运输经营者在边际成本为零或边际成本远少于边际收益的私利驱动下,超载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

2.超载的经济学本质

2.1.公路运输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寻租行为

公路运输中超载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公路运输管理规制所产生的寻租行为有关。公路运输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制度规范有漏洞的情况下,主动创租和被动创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

目前公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规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空隙,如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管理,各部门对车辆超载的标准不统一,罚款数额收缩性大,部分工作人员行政的随意性较大,也就提供了寻租的条件。不同的管理部门运用手中掌握的办证权、审批权、违规车辆的放行权,对是否超载及对超载罚款多少的裁量权等行政权利,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把国家赋予他们的公共权利作为获取私利的工具,不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法,导致对超载现象的打击不力。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以收代卸,以罚代卸,以罚代管,只罚款不纠章,滥罚款,重复处罚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收黑钱”、“放私车”的行为,这样一来,形成一种竞争无序、越罚越超的怪圈,部分人就在这种寻租活动中获利。这种寻租行为加剧了汽车超载现象的泛滥,造成了国家公共资源的巨大损失(公路的损害,税费的流失),使公共权利背离了公共利益,降低了执法效率,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目前我国公路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许多投资主体依靠收费还贷或收费收回投资成本,他们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向国家提出高定价要求,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此时所谓国家定价,往往演变成企业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为了及时收回投资,企业会给政府施加压力,使收费定价偏高,当然作为运输经营者的一方又要求低定价,政府政策的出台最终是这两个利益集团在政治市场上角逐的均衡结果。而作为投资方的利益集团优势明显大于作为消费者的运输方,政策即价格的制定是有利于投资方的。当前对运输经营者所征收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已超出了其可承受范围,使得运输经营者在不超载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了利润空间。运输经营者超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路运输管理制度造成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2.2.公路破损成本承担主体单一

公路受损的成本承担者是绝不会容许超载行为的发生。现行体制下我国公路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各级政府、也有其他一些经济组织。针对公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性,国家现行的运营模式是谁投资谁受益谁养护,也就是说在现行的运作模式下汽车超载所导致的公路受损的成本(养护费用)承担主体是固定的投资方。

然而由于道路交通的整体性,目前国家对于公路运输的管理统一由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通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工作。公安部门的职责是维护交通安全秩序,所以必须对超载超限现象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公安部门有治理超载责任,同时也有管理和罚款的权利,但对超载所致的公路破损不承担直接的经济后果。

交通部门的职责是负责道路的交通工作,即道路的建设维护及畅通,同时负责对运输车辆的收费工作。超载超限的车辆不仅没有按承载量缴费,造成国家税费的流失,而且造成了公路路面的严重破损。为了公路的安全和交通运输大动脉的畅通,防止税费的流失,交通部门对于超载的治理具有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就有了管理和罚款的权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那就是投资者与管理者分离而且利益不相关,管理者过多的享有的是权利,缺乏承担与权利相当的义务。其原因是: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公安部门不是公路投资主体,他们没有承担汽车超载所致公路破损成本的责任,相反,罚款所得还可以增加本部门的收益;负责道路交通工作的交通部门,虽然是负责道路的建设维护,行使的是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权利,但该部门并不是真正的投资主体,作为真正的投资主体的国家和政府被虚拟化了,他们也不是公路破损成本的实际承担者,但却是公路管理权利的实际享有者;根据目前公路的收费规制可知,超载的运输经营者也不是公路破损成本的承当者,尽管超载被处以罚款,但罚款所得远远不能抵偿超载所致公路破损所需的养护成本。这种公路破损成本承担主体单一,是汽车超载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

3.超载的解决对策——开征燃油税 3.1.传统的解决办法

治理超载现象的手段很多,国内外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和定价制度、对公路运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或者加强行业治理等等。日本在高速公路上铺设高科技的超载检验装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这些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据第一节的分析可知,超载的本质原因是道路税费制度的自身缺陷,未能够将运输的实际成本转化到税费水平上,超载运输的负外部性被社会无条件承担,从而引起了对道路公共品的破坏性抢夺。

开征燃油税是治理超载现象的最有效手段。因为燃油税的开征可以将运输成本有效的与运输税费挂钩,很大程度上将超载运输的负外部性转移到运输企业内部,从而以经济手段,而非管理手段解决了超载问题。这种思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意义重大。3.2.开征燃油税

04年5月1日,新道路交通管理法正式实施后,超载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由于一些地区的运输企业和个人无法承受高额罚款和公路收费,而运费又相对过低,导致停止公路运输,货物运输量大幅减少,这对全国本来就紧张的粮食、化肥、煤炭调运工作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区商品价格因为运输问题而出现大幅上涨,给国家完成宏观调控目标带来很大困难。

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国交通运输市场不规范、原有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养路费为基础的公路收费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以过路费为道路建设资金的投融资方式导致地方保护、盲目建设;以行政罚款代替市场管理的运输管理方式导致超载的恶性循环。

公路收费改燃油税则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燃油税能比较好地实现多用路、多付费的市场经济法则。目前养路费一般是按吨位收取的,实际成了一种定额费,难以体现“多用路、多交钱”的公平原则,并且由此带来超载严重和载重作假等管理问题。例如在车辆生产、改装或申报时,有意把装载质量按低于设计承载能力标注,以规避较高的养路费;而运输企业为降低单位运输成本,则尽可能地超载,不但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对公路形成的破坏是其缴纳的养路费所不能弥补的。开征燃油税后,重型载货车在货车中每吨公里的油耗最低,因此,可以促使运输企业和个人放弃中小型货车的超载而改用重型货车来运输货物,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超载现象,并提高我国汽车运输市场的整体水平。而家用经济型轿车由于耗油量少,费改税后,可以减轻这些车辆的使用成本,促进经济型轿车的消费。

其次,开征燃油税可以规范我国运输市场,解决乱收费、乱罚款问题,有利于改善政府部门的形象。目前在我国运输市场高昂的运输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公路收费。据统计,中国公路收费高于欧洲9倍。这些收费,名目繁多,真假莫辨,占到公路运输成本的20%以上。开征燃油税,取消公路收费,让市场去调节运输企业的经营行为,将有利于我国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开征燃油税还可以降低征税成本。据统计,目前全国的道路收费人员共有几十万人,如果燃油税归到税务部门统一管理,则可以大大降低征税的人力成本。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体现公路运输管理部门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改善运输部门管理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曾新春,成资文.公路运输超载超限原因与治理.公路与汽运,2007(07).[2] 刘建平,王冬梅。公路超载的经济学分析与治理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05).[3] 于建游,对道路运输管理中超载、超限现象的分析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二篇:运输经济学论文

摘 要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能有机地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本文在阐述资金保障、公路发展不平衡、道路安全及外部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对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运输经济,问题,应对策略

1.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迅速,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也逐渐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通过大规模地实施农村、乡镇和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我国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观。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交通状况的差异较大、区域间交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交通需求压力的增大,运输需求也相应扩大,影响运输业稳定运行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压力较大、农村城镇和城市公路建设进度不均衡、运输安全问题突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

2.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保障面临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公路建设及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家政策力度的倾斜,目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处于紧张时期。今后公路开发主要集中在山区,任务艰巨,造价相对较高,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用于公路养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资金将越来越多,这必将面临资金来源的短缺。加之目前银行信贷政策和地方融资政策的改变,地方及国内外经济组织正处于恢复期,导致他们的投资受到了限制,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明显减少。但是在确保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公路的投资建设又不能因此而滞后,因此,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必定会增加。

2.2 城乡公路建设进度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西部地区大多是山峦地貌,公路建设本来难度就大。加之受建设条件和地方配套财力影响,中西部部分省区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而且公路路网不够完善,供需矛盾还是没有切实缓解,县乡之间,乡镇之间没有实现互联互通,路网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村公路还存在技术标准低,路况质量较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大城市和农村之问的公路存在很大的质量、技术差异,这样一来就制约了农村与城市间的运输发展,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II 2.3 运输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道路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运输安全问题不仅是运输企业、运管单位和交通主管部门关心的大事,同时也是旅客、货物承运人关心的大事。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道路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旅客和货物实现空间位移的次数和范围都空前增大。道路运输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制度缺失,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安全生产责任落不到实处。还有部分运输企业和个人受利益驱动,在执行运输任务时拉的多跑的快,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二,客货运站安全管理亟待加强。客货运站安全管理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客货运站安全管理工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第三,道路客货运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水平不够。目前我国客货运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操作技能差、安全服务意识不强。一些驾驶员在执行运输任务时违章操作、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危及服务对象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4 道路运输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的经济学意义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即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道路运输生产过程中,运输行业为社会提供了相当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随着l9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交通事故、拥挤、噪音、空气污染、土地占用等不良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运输业的发展也对环境产生了过度的冲击。整个社会都正给予越来越大的关注,但是又没有切实有效办法去降低这种外部性成本。另外,道路运输减排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综合运输结构不合理、替代燃料推广面临技术和法规难题,车辆减排标准不完善等,这使得在道路运输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付出比较大的外部性成本,这反过来又不利于道路运输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5 道路运输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各地上报突发事件导致道路阻断的信息1660条.其中恶劣天气造成的道路通行受阻占76.8%。尤其进入二季度以来,全国共经历了9次大范围的集中性降雨过程。暴雨导致的公路水毁使28条高速公路、15条国道和数十条省道相继出现交通中断,累计冲毁路基1.1万公里、冲毁路面1.7万公里、毁坏桥梁1425座。造成坍塌6.7万处。2010年上半年公路水毁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水平。为了有效降低突发自然灾害对道路运输稳定运行的不利影响,运输行业应对自然灾害

III 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目前道路运输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稳定的资金供给保障机制是解决公路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明确政府所应担负的责任,建立专项用于公路建设的资金制度,是最追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公路属于准公共物品。政府在公路建设中应是责任主体.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公路投资、建设、养护等基本责任,各级政府也要共同合作,建设涉及其地域之间的公路网络体系,确保省际、县际道路的畅通。此外。政府也要积极改革和创新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可以通过鼓励社会捐赠、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积极引导国内外经济组织和私人投资收费性公路的建设,确保道路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3.2 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与农村地区的不平衡。这就要求中央交通部门在决策部署时,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公路发展状况。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设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合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特级和一级市场。负责这些市场的规划建没、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市级(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同内一级三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县及县以下重要乡镇可以设立市(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担负市(地)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职责等。加强区域合作.确保农村道路均衡发展。

3.3 切实抓好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道路运输安全问题,每年因为各种交通运输事故。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害,抓好运输安全,刻不容缓。首先,交通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对违法营运的监管,加强对营运驾驶人的诚信考核,严格营运客货车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批制度,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等,从源头上遏制运输安全问题。其次,切实加强对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提高营运人员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意识,制定特殊的法规措施来规范危险货物的运输,强化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后,实行合同运输。

IV 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实行合同运输能增强运输业户的责任心,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有利于加强运输市场管理,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是深受车主、货主及管理部门欢迎的管理措施。

3.4 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尤其对我们国家来说。从政策上来说,政府一方面鼓励运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是行政强制手段来降低运输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这似乎是一个矛盾过程。但是我们知道如果不遏制外部性问题而任其发展。那么我们可能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结合我国实际,其一,以市场手段为主。比如收费制度,排放收费,征收燃油税,新型环保汽车的补贴等。其二,直接或间接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制定排放标准,强制性推行低污染汽车,强制报废,汽车禁行区,限速、限线行驶等。其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便群众出行。以此来缓解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此外,我们还要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让民众自己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外部性问题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3.5 积极应用现代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都会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的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模拟分析,就必须重视广泛不断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数字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4.总结

总之,道路运输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和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更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交通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的问题。在营运管理工作中,实现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的途径、方法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更多好办法、好点子,实现交通营运管理的总目标。

V

参考文献

[1] 李尚官, 孙晓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运输经济问题及反思 [J].改革与开放,(6): 37-38.[2] 杨红梅.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存在醮问题和发展对策 [J].民营科技, 2009,(012): 195-195.[3] 严作人, 杜豫川, 张戎.运输经济学 [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4] 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4): 30-31.[5] 程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对策 [R].山西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2006.[6] 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 [J].交通与运输, 2005,(006): 39-39.[7] 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VI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年级专业:09国金1 班

学号:0960403038

姓名:吴彬彬

指导老师:刘飞翔副教授

2010年06月 20日

石狮服装对石狮经济发展的分析

摘要:服装市场是石狮发展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市场。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石狮服装,石狮经济,服装城,发展问题

正文:提起福建石狮,人们就会想到服装。这里是我国“闽派”服装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散地之一,聚集着1万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值达600多亿元,休闲服装销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使得石狮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保持福建省第2名。从1993年起连年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2年位列“全国100个最发达县(市)”第16位。石狮的发展令人惊诧,每一步的发展几乎都与服装有关。

石狮人从石狮实际出发,敢于拼搏,大胆试验,抢抓机遇,发展自己,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石狮试验、石狮速度、石狮效益,将昔日的农村集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贸工港口城市。这主要是由服装产业带动了一切发展,从而让石狮的经济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大跃进。

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就必须运用好试验区品牌,不断开拓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整体推进,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石狮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地位并没有改变,试验区的历史责任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大胆试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继续推进综合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塑综合改革试验区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新的路子,赢得竞争发展的主动权,开创石狮发展前进的新局面。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石狮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

石狮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带动下,服装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关联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目前,石狮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

2.服装及其原材料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升级

与服装业的发展相应,石狮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街无处不经商”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服装市场,该服装城将是亚洲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品牌孵化、商品交易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

2.2面料市场,服装原料交易市场比较发达,闻名全国的鸳鸯池布料市场、新兴的亚太纺织面料市场和南洋街布料商业街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及全国各地1000多家布料供应商。

2.3辅料市场。辅料专业市场除供应以石狮为中心的服装加工产业带所需,也辐射到外地。

3.建立了服装城,使经济发展更加方便

石狮服装城拥有八大优势,这是其他服装批发市场无法比的。

1、优越的区位条件。

2、发达的产业基础。

3、成熟的商业网络。

4、有效的组织保障。

5、优惠的政策措施。

6、标志性商业建筑。

7、完备的配套。

8、服务巨大的升值潜力。

这些优势使得石狮对于服装城的发展更加快捷,从而也带动了石狮的经济发展。石狮服装城不仅仅是一个服装交易市场,他还具有其他功能并且扮演了多种角色。他不仅是商户和物流的协调人,是销售商与采购商的中介人,他也是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传递信息的纽带。石狮服装城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创造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服装批发市场的价值链体系。石狮服装城以产业基础、交易市场、物流市场、展览中心、信息中心为核心,整合入场经营的上下游资源,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从而不断聚集更多的上下游厂商和商品,使市场辐射面更为庞大。如今石狮服装城及其周边各专业市场辐射全国各大二级批发市场。

四、石狮产业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石狮服装产业群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较早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国内取得了先行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相对宽裕、信息比较灵通。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

五、竞争使得石狮的发展更进一步前进。

随着石狮服装业的发展,经侦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部分企业开始注重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带动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当时,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服装设计。石狮成立了“石

狮服装之恋研究学会”,专门研究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新产品。2,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当时,我国服装企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但石狮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虽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但是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相比,则先进多了。3,强化质量管理。部分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开始从计划、选料、做工、检查每道工序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六、政府的大力作为,带动各界人士的努力

石狮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项目运作形式。在目前我国市场开发中,大部分能做大做强的都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主导,实行行政强力推动,在税费、车长、物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产业支撑,抓住机遇,加大广告宣传造势等,使市场知名度迅速提高,这样就能够使市场从培育到成熟的时间大大缩短,并将在同类市场中拥有更强竞争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收社会精英,促进市场融合,达到市场创新,创造多方共赢,使经济总体得到了发展。

七、商贸兴市,增强石狮经济发展的活力

人气旺、商气更旺,是石狮发展的希望。要大力加强特色市场建设,继续开拓国内外市场,营造浓厚商贸氛围,把石狮建设成为购物的“天堂”。建市场,开商行,抢商机。市场是石狮发展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市场。加快建设各类专业特色市场,进一步凝聚人气,创造商机。坚持“政府主导、股份运作、分期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集中力量抓紧动工建设中国石狮服装批发城。

走出去,拓市场,占份额。要动员全市力量,突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对台特色,充实内涵,提高档次,扩大影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种适销对路的展销、展示活动,加大中西部地区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发展特许加盟、代理经营、连锁经营,形成“有城必有石狮店,有店必有石狮货”的局面。大力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力争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等主要支柱产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尽快出台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协助生产性企业申报自营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提高直接出口份额。继续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东南亚市场,拓展欧美、俄罗斯、中亚、中

东、非洲等市场,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提层次,拓领域,畅流通。要更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虚拟经营,大力引进外资商业,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我市商业经营与管理的层次。适时发展拍卖、典当、租赁业,拓展商贸新领域。大力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人才、技术、信息、中介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海陆运输,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开辟物资流、客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通道,促进石狮商贸业的进一步繁荣。

总结:石狮传统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脏乱嘈杂、四处尘土飞扬的沿海集镇的石狮就以服装款式新颖、种类齐全而成为全国有名的服装市场。当时,全是石板路和尘土路,只有区区几平方公里的“城区”,竟然有十八条商品街,八千个商铺,许多商铺都是用木板和竹子临时搭盖成的。每天前来购买服装、小商品或慕名前来的国内外客商超过五万人。当时竟有“没到石狮不算到福建”的说法。福建石狮市是内地服装及纺织面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从面料到成衣上下游配套产品齐全的生产格局,年产服装7000多万件(套),产值约50亿元。石狮在八十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服装批零中心,在高峰时期日进出石狮的商贩达3万人以上。近年石狮在服装批发方面的集散和辐射能力似乎有所减弱,但在面料批发方面仍相当活跃。

服装业一直是石狮市的传统主导产业,多年来,这一产业的产值超过石狮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石狮服装批发市场是全国主要的服装批发市场中心之一,与晋江有大量的全国知名服装品牌企业不同,石狮服装批发市场作为石狮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和石狮服装批发价的价格体系。石狮的服装业让石狮的经济得以发展,让它在世界站有一席之地。

第四篇: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

《经济学》课程论文

1、××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模式的调查

2.关于居民户教育支出的调查报告。

3、便利店和大型超市定价差异化的比较分析。

4、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问题研究

5、论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6、休闲消费问题研究

7、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8、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约束的思考

9、论企业清洁生产

10、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11、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

12、论制度创新与企业发展

13.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14.对小型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利弊分析

15.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方向浅析

16.如何保持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国内发达省区的新农村建设

18.农业的不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9.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加快发展自己

20.怎样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效率

21.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22.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3.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分析

24.中小企业失败原因的分析

24.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改革途径

25.中小企业在振兴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

26.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指导作用1

27.现代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

28.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29.农户兼业化分化问题研究

30.农产品品牌经营问题研究(可进行个案分析)

31.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32、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33、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学分析

34、广东省创业扶持体系研究

35、创业经济学研究动态

36、创新经济学研究动态

37、国外创业政策比较研究

38、技术创新的传导与扩散机制研究

39、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企业主体性研究

40、企业非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研究

41、创新型企业研究

42.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合理性分析

43.家族企业产权开放模式分析

44.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45.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

46.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47.珠海市海岛经济研究

48.珠海市旅游经济研究

49.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50、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51、区域发展进程中的招商引资问题研究。

52、论发展珠三角地区特色农业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53、关于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54、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优势之比较。

255、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分析。

56、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7、关于我国电信行业资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58、我国铁路行业改革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59、关于我国电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60、关于中小企业民营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61、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62、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干预

63、浅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市场化问题

64、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

65、关于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探讨

66、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问题

67、企业名牌战略的分析

68.我国城镇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研究

69珠海商品房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70.城市商品房供求关系研究

71.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成本问题研究

72.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分析

73、市场营销相关问题研究

74、流通理论与流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75.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大发展的新思路研究

76.西方国家的企业兼并对我国的启示

77.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对策研究

78.民营化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9.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80.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81.住房货币化分配研究

82.商品住房价格分析

83.我国居民收入差异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3

84.能源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85.民工荒问题研究

86.中国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研究

87.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88.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89.论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90.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91.珠三角地区农地经营制度创新及对策;

92.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成因与对策研究;

93.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94.次贷危机和我国企业的对策;

95.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

96.我国IT产业发展的对策

97.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98.珠三角地区民企的困境与出路;

99.如何促进广东省的产业与技术升级; 100.房地产市场对相关行业的影响研究;

第五篇: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农林经济与管理 学号: 2013516006 姓名: 李 支 东

教师: 程 钢

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摘 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

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统一釆集信息、注册会员已达1200多个,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网站群,被评为2009第六届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五)农业物联网项目初步建成。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祸阳、黄山区等10个县为重点示范县,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2012年,安徽省被列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建设。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 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1)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2)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3)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 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发布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发布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农村、邻居、亲戚、朋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渠道。

四、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创新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各市、县建立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负责本地区工作的开展,上下呼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①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信息共享机制。②建立市场参与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由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参与为辅过渡到市场投入为主、政府主导为辅、社会广泛参与,实现投入多元化,建立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③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通讯网络等费用,给予统一标准适当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3、加强立法,规范监管

完善的农业信息立法和监管是农业信息化稳定发展的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备的、有效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信息市场,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化的环境,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1、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

2、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

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1、建成统一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2、构建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

以国家67个农业数据中心为代表,包括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农村经济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基础数据。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

1、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

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100%的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互联网延伸到农业经营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积极探索合作运营机制,整合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利用电信传输通道,选择部分乡(镇)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和行政村开展基于业务融合的“三网融合”试点,为用户提供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多媒体信息服务。

2、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建设和总结

推广其他地区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经验,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应用水平,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 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农业物联网建设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决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构建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①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②加强高效、节能传感设备的研发,既要重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更要处理好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关系;③加强农业生产阈值数据资源的积累和农业知识模型的引进开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④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培养,釆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

2、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目前安徽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釆用自建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方式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近年来,安 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横向比较,在全国乃至中部地区并不领先。推进“电商村村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

3、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互联网、电视网和卫星网三网合一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校务和教务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分批建设安全、可信、实时、高效的国家考试数字化指挥、管理和监控平台。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邵国荷.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1,7(4):1-4 [2]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一一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 403-404 [3]王成武.安微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4]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48-150 [5]王成武.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6]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95-197 [7]王睿.浅谈安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乡镇经济,2005,(4):54-56 [8]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22-26 [9]徐丽敏.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02,(10):15-17

下载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 旅游经济学 》课程论文

    《旅游经济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研究——以厦门为例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 20日 成 绩: 指导教师 美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精选5篇)

    广西科技大学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 班级********班 姓名*** 学号201401803049 二○一六年六月 我国现行产业系统中既有纺织业、采矿......

    经济学课程

    属于,经济学更偏重于理论,且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实用性都比较强。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5篇材料]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经济论文的切入点要小,分析最好能透彻,从基本原理的阐述到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最后最好有自己的精到的见解,要一语中的的那种。 1.经济学论文选......

    《 旅游经济学 》课程论文(精选多篇)

    《旅游经济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驴友”互助旅游浅析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18 成 绩: 指导教师 网络“驴友”互助旅游浅析 【摘要】:随着......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参考)1、某项机械化技术的经济效果调查与分析 2、某项作物(如玉米、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成本调查与经济效果分析(可以是多项技术也可以是其中一项......

    经济学论文

    知识产权刍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接受焦点访谈中提到知识产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那何为知识产权?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

    经济学论文

    07年度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中经济学应用元素浅析摘要根据信息产业部11月发布信息:2007年1-10月电子信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64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