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作文修改前后比较
开头、结尾:
(原文)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
秋天真美丽!秋天有很多花都凋谢了,可是菊花开得正艳。
(改文)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喜爱秋天。
顺序、结构、好词好句
写叶:(原文)天气凉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
(改文)树上的叶子变黄了,一片一片地落了下来。他们在空中打着转儿,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飞舞。树叶落在地上,铺成了一条金黄色的小路。
写花:(原文)秋天有很多花都凋谢了,可是菊花开得正艳。
(改文)秋天有很多花都凋谢了,可是菊花开的正艳。那一丛丛、一簇簇美丽的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
写人:(原文)小朋友们来到了郊外游玩。他们在秋风里做游戏,在树林里捉迷藏,还捡拾了很多的树叶,想拿回家做标本。天蓝蓝的,还有几朵白云,凉爽极了。
(改文)小朋友们到郊外游玩,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开心极了!他们在秋风里做游戏,在树林里捉迷藏,还捡拾了很多的树叶,想拿回家去做标本。他们踩在厚厚的落叶上发出的“吱吱”的声音,就像是落叶在给这美丽的秋天演奏的一首优美的乐曲。
第二篇: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比较(转载)
《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比
(一)《民事诉讼法》制定于1991年。距今已有16年。该法是以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为基础修订的,现行《民事诉讼法》实际上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修改为:“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对仍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可以予以拘留;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修改之前〗第一百零三条 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除责令其履行协助义务外,并可以予以罚款:
(一)有关单位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
(二)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者划拨存款的;
(三)有关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扣留被执行人的收入、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转交有关票证、证照或者其他财产的;
(四)其他拒绝协助执行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还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其他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04]5号)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于2000年9月4日会签下发的法发(2000)21号即《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法院对行政机关依法申请强制执行需要银行协助执行的案件应如何办理问题的联合通知》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协助执行对专利申请权进行财产保全裁定的规定》(公告第79号)
铁道部《协助执行执法机关扣留铁路运输货物的通知》(铁运函〔1995〕327号)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转发邮电部《关于人民法院要求邮电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批复》的通知 1992年12月19日,最高法院办公厅
【修改之处】《民诉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一款规定了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有下列行为拒绝协助执行的情形,为了解决“执行难”,增加对“不履行协助义务单位”履行协助义务关键人的威慑力度,新增加对不履行协助义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可以予以拘留,修改之前仅仅为罚款或提出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实践中,蔑视法庭的行为增多,影响法院审判工作秩序的行为愈演愈烈,然而法院出于顾虑而谨慎待之,容易引发上访、上告,不敢轻易使用拘留甚至不用。目前强制措施的实施只局限于在法庭上的妨害行为,应将强制措施实施的空间与时间延伸至整个法院的审判工作场所与工作时间,甚至在任何时间对法院、法规以及其他审判人员的侮辱等都应适用强制措施,以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和保障审判工作的秩序。为此扩大了拘留的情形,拘留的对象限定为“协助执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拘留的前提是“出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拒绝协助执行先前,被予以罚款仍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可以予以拘留”;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二、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修改之前〗 第一百零四条 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
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
【修改之处】为了解决“执行难”,增加被罚款人的痛楚度,比修改之前对个人、单位的罚款力度都提升10倍。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有以下5种: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罚款和拘留是比较严厉的强制措施,直接涉及行为人的经济利益和人身自由,因而法律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适用程序。司法实践中拘留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公安机关的配合。公、法之间的协调配合还存在苛刻证据尤其是高昂费用的障碍。目前存在法院设立拘留所的争议。
三、第一百七十八条修改为:“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修改之前〗第一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修改之处】关于再审申请向何法院提出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不但可向上一级申请再审,也可申请原审人民法院再审。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指出,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产生的问题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多头申诉,反复申诉,人民法院重复审查。此外,让原审法院对自己作出的判决、裁定进行自我纠错,较为困难。基于上述原因,删除了当事人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规定。是否应当抛弃再审程序而由三审制取代存在争议。再审程序是追求实质正义与保持裁判安定性这一对矛盾博弈的产物。新法未明确是否限制申请再审的次数。
四、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改为第一百七十九条,修改为:“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修改之前〗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修改之处】从原先的五种情形修改为十五种情形。主要证据不足衍生为以下几种情形:1)缺乏基本证据;2)主要证据是伪造;3)主要证据未经质证;4)人民法院未依法应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当事人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案件审理需要的证据;
新明确以下几种情形:1)管辖错误;2)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3)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4)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4)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5)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6)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未修改之处:1)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2)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3)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修改前再审理由过于宽泛,并不存在一个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不具有可操作性。“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规定含糊不清。程序违法只有在“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时,才可以提起抗诉,明显存在轻程序,重实体。至于其它引发再审的理由同样显得非常笼统和概括,司法实践中把握起来也极为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可以说,正是这种过于笼统、宽泛(几乎包括了裁判的所有方面)的再审理由,造成了目前无限再审的局面。采用列举式的规定,容易理解,便于操作。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八十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修改之处】新增关于申请再审启动后的程序,明确申请再审的申请书的提交、申请再审申请书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提交书面意见的程序,与起诉后决定受理的之后的程序类似。之前旧法对此无规定。
六、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二款改为第一百八十一条,修改为:“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的案件,由本院再审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审,也可以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
〖修改之前〗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二款 人民法院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申请,予以驳回。
【修改之处】新增“裁定再审或驳回请求的期限(三个月+特殊情况本院长审批延长)和申请再审的审理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以上人民法院审理+最高院和高院裁定再审的,本院再审或交其他人民法院或原审法院再审)。”
旧法对人民法院如何受理、审查当事人的再审请求以及审查后如何将审查的结果告知当事人等未作具体规定。实践中,当事人向原审法院申请再审,一些原审法院要么长时间不作答复,要么简单通知驳回,很少能得到再审;向上级法院申请再审,上级法院往往将案件批转到原审法院,转到原审法院后,便石沉大海。因此,当事人进入该程序以后,得不到确切的法律保障。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变得与申诉一样,没有程序上的切实保障,仅成了为法院发现错案提供线索,而并非发动再审程序的方式。所以在司法实践中申请再审很少能直接引起再审程序。大多数再审案件均是因为法院内部监督和检察院抗诉而引起的,而且这两条途径,仅凭当事人申诉也难以走得通,而是人大、政协等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的只是“申请”而不是“诉”,不能像“诉”那样适用类似于起诉与受理的程序。因此,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就不能像起诉权那样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导致可以申请再审却又难以启动再审。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改为第一百七十九条,增加后的第一百八十条使再审程序的受理、审理前的准备以及审查更向“诉”了。
不过修改后的法律也未明确审查的主体是合议庭还是其他形式,也未规定是开庭审理还是书面审理。对于申请再审核查,审查,复查的内容,方式,机构上均不统一,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形:(1)由立案庭进行形式和实质审查交由审判监督庭;(2)由立案庭进行形式审查再交由审判监督庭进行实质审查;(3)一部分由立案庭进行形式和实质审查另一部分交由审判监督庭进行形式和实质审查。
七、第一百八十二条改为第一百八十四条,修改为:“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修改之前〗第一百八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
【修改之处】对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一款未修改,新增加“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当事人明知裁判公正、合法,却不断申请再审,甚至利用再审故意拖延时间、延缓执行等,因此有的学者建议应该缩短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为了限制当事人滥用再审诉权,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新法规定:在1)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2)二年后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八、第一百八十五条改为第一百八十七条,修改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修改之前〗第一百八十五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修改之处】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应当提出抗诉的情形予以了修改,与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情形保持一致。新法删除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程序要求。
与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抗诉的方式进行了修改,由“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明确修改为:“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新法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程序并无期限限制。
新法仍然维持了提起再审主体多元化的体系:1)法院系统;2)当事人;3)检察院。
九、第一百八十六条改为第一百八十八条,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
〖修改之前〗第一百八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修改之处】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的程序规定具体化了,包括再审的期限和再审的管辖。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
新法明确了可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的事由,主要为证据类的再审事由,具体为有下列规定情形之一的: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4)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5)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注意:当事人申请再审与检察院抗诉再审案件审理法院的不同。
十、第二百零七条改为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修改之前〗第二百零七条第一款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
【修改之处】为了解决“执行难”,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除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外,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这种选择权在移送执行中由法院选择,在申请执行中由申请执行选择。
《民诉法》规定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由第一审法院执行,依审判管辖定执行管辖,一审管辖制度源于审执不分的司法体制。原规定,未能反映民事强制执行自身的特点,日益显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人财物的大流动大,加上审判管辖标准的多样性(如侵权行为地、合同履行地等等),使得被执行人住所地及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不处在一审法院管辖区域范围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在实践中造成了被执行人的财产所在地不在执行管辖法院辖区内的情况发生,继而产生大量的异地执行案件和委托执行案件,加重了法院执行工作的负担,己经成为执行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地方保护主义是执行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异地执行更易遭致地方保护,抵触,围攻、暴力抗拒外地法院执行人员的事件频繁见诸报端即是明证,而陌生的环境又会降低执行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相对而言,赴外地执行人员的人身安全更缺乏保障。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零二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修改之前】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在执行过程中,执行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也可能对法院执行标的有不同意见,该意见不能认为是执行异议,而是当事人之间就案件实体发生的争议。如果他们认为执行确有错误,执行人员应告知其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解决,但不影响执行。案外人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方法、执行措施以及执行人员在执行构成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不同意见,向人民法院提出或反映的,也不构成执行异议;案外人对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存有异议的,也不构成执行异议。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有异议,在执行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如果案件还未进入执行程序或执行工作已经完成,案件终结,案外人有异议,只能通过新的诉讼处理解决。
【修改之处】新增“执行异议”的规定,包括审查期限和申请上一级法院复议的期限。当前执行难有一部分是因为法院执行人员违法行为造成的,为此增加规定了执行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如果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异议形式为“书面形式”,受理执行异议的管辖法院应当为“负责执行的法院”,人民法院审查执行异议的期限为“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异议的处理为:“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对异议处理的救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零三条:“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修改之前】民事诉讼法修改前没有类似“执行监督”的内容。
【修改之处】为了解决执行难问题,明确规定执行的期限,如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未执行超过6个月的,申请执行人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执行,上级法院可责令原执行法院执行、也可决定原执行法院或指令其他法院执行。
十三、第二百零八条改为第二百零四条,修改为:“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修改之前〗第二百零八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执行员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理由不成立的,予以驳回;理由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执行。如果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 规定(试行)》第70条规定,“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案外人异议一般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供相应的证据。以书面形式 提出确有困难的,可以允许以口头形式提出。”
【修改之处】明确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法院审查的期限,并明确可在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情况下十五日内起诉。
根据原规定,提起执行异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提出异议的主体只能是案外人。
(二)异议内容是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自己的权利。凡是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异议,都可以成为执行异议。
(三)案外人提出异议时间必须在执行过程中。
(四)案外人提出异议的形式一般用书面的形式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保留了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明确了对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的审查时限为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15日,审查主体从“执行员”修改为“人民法院”,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执行的删除了经院长批准的环节。
案外人、当事人对法院就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裁定不服的,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四、第二百零九条改为第二百零五条,第三款修改为:“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
〖修改之前〗第二百零九条第三款 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的职责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法明传[2000]437号 2000年9月30日)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法(执)明传(1999)24号
【修改之处】不再限定仅仅由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设立执行机构,为改革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奠定基础。
十五、第二百一十九条改为第二百一十五条,修改为:“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修改之前〗第二百一十九条 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修改之处】从过去半年(执行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双方均为法人或其他组织)或一年(执行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双方或有一方为公民)的情形一律改为两年。注意期间的起算:1)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2)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3)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半年或1年的申请执行期限无疑就是缩短了当事人依实体法所享有的权利保护期限。申请执行期限长一些有利于被执行人在相对长的时期内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模式,使其经济状况好转以利于债务的履行。明确界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诉讼时效。此前没有对该期限的性质作一明确界定,导致在实务中对申请执行期限到底是属诉讼时效的内容,还是属除斥期间,存在不少争议,对申请执行期限的性质予以界定在司法实践中尤为重要,决定了当事人尤其是申请人行使权利的时间界定及当事人何时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执行的权利;对形式上逾期申请执行的案件,人民法院是否立案也有着决定性作用。首先,认定申请执行期限适用诉讼时效,是基于申请执行期限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次,将申请执行期间适用诉讼时效规定,有利于减少诉讼成本。第三,基于公平原则的角度,视其为诉讼时效更能有效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四、避免造成诉讼成本的无畏增加。第五,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在申请执行期限的规定,都是把经过法院确定的债权仍视同一般意义上的权利,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1987)民他字第20号关于《对生效多年的判决逾期申请执行的依法不予支持的批复》中说:自民事诉讼法颁布后,逾期提出的申请执行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则对其申请执行的请求依法不予支持。
十六、第二百二十条改为第二百一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修改之前〗第二百二十条 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
【修改之处】增加: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前提是“可能存在隐匿、转移财产”。
根据修改前的民诉法规定,执行人员只有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并指定期限仍不履行的方能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否则违法。有的被执行人接到执行通知以后,就转移隐匿财产,执行通知书反而成为“转移隐匿财产通知书”。
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一十七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修改之前〗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财产报告制度。
【修改之处】增加“财产报告制度”,拒绝报告或报告虚假将受罚款拘留的处罚。
执行难的原因之一是有的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以逃避债务。主动报告有关财产状况,而不应等人民法院发现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后才报告有关财产状况。财产报告的时间跨度为“当前”和“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当前”的说法比较模糊,应包括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后至履行完毕之前。执行期间,在被执行人首次申报财产后可能有新增财产的,除首次申报的财产能够满足清偿债务外,可以要求被执行人再次申报。这种报告取决于被执行人的主动,很容易预料,想赖帐的被执行人往往会不报或假报,所以法院规定了相应的司法强制措施,包括罚款和拘留两种,罚款和拘留的对象范围为“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
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三十一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修改之前〗在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中,无执行威慑机制的规定。
【修改之处】增加对“老赖”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实践证明,仅仅着眼于运用强制执行的手段来解决‘执行难’问题,很难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许多国家不存在“执行难”问题呢,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一个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威慑机制,当事人如果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所付出的代价就很大,不能够信贷,不能够置产,不能够出境等等,甚至直接影响其市场经营活动和日常的生活消费,从而在客观上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义务。”
十九、删去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修改之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于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企业也存在破产还债问题, 为此《民事诉讼法》第19章规定了“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该规定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
【修改之处】删去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统一适用《破产法》。统一破产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民事诉讼法》中再规定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以已无必要了,将其删除是必然的。(武志国)
第三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修改前后之比较分析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修改前后之比较分析(张成玉)
浏览次数:687发布时间:2007-11-10
摘要:与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相比,第二版方案建设目标更为具体实际,建设内容更强调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由笼统到层次清晰,建设经费投入得以合理论证,建设效益标准数字化,工学结合得到系统设计,同时补充了管理能力建设内容。这些变化应作为后续申报单位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专业建设;经费;管理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9.21;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7)25-0020-0
3“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国家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质量工程。通过示范性院校建设,将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取得明显的进展,发挥积极的楷模作用,带动全国千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改革和发展,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高职学院的建设方案于 2006年11月末已经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示,但由于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没有达到公开批准后的要求,其后几次易稿,到目前为止,已有22所学校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第二次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示,经过比较分析前后两次公示的建设方案的内容,揭示建设方案所发生的变化,希望给后续申报学校提供重要参考。
一、建设目标由空洞不实到具体实际
第一次公示建设方案的目标大多写得比较空洞,简单引用文件里面的词句和领导讲话,堆砌“一流”“示范”等修饰词藻,缺乏具体内容。
比如,关于建设目标,大都是写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把学院建成办学条件优良、教育教学改革领先、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领先的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或者写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努力把学院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等等。
第二次公示的建设方案中,建设目标就写得非常具体实在,都是紧贴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并较详细具体地加以论述,比如下面3所学校(见表1)。
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把建设目标定位于“一高地一中心二基地”: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示范高地,区域社会
培训与鉴定和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验基地。
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于“三品牌三基地”。三品牌,即中国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品牌,中国经贸类现代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知名品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品牌。三基地,即中国金融行业“银领”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贸类服务业“蓝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全国经贸类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从业人员再提高培训基地。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把建设目标定位于“四化一模式一中心”,“四化”即“能力培养层次化、基地建设企业化、师生身份双重化、实践教学生产化”;一模式是“邢台模式”;一中心是学院成为邢台地区的“技术服务中心”。
二、建设内容由引用规划到结合特色
第一次公示的建设内容中,大量引用所在地区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内容,或者引用教育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而没有学校自己的特色。
如论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时,普遍表示要建设一批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面,要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论述课程与教学改革时,多写到要完善优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要全面创新,有针对性地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在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方面,大都写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第二次公示的建设内容中,一般都根据数字数据,条理清楚地把详细的建设内容细致地描述出来。如,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从2+1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手,在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内容等方面都配有具体的数据支撑。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学规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几方面,每一项具体的建设内容,都描述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专业建设由含糊笼统到层次支持
第一次公示的专业建设内容中,所有的学院都是仅仅从一个层面来论述各自的专业建设,一个微小的不同在于,28个学校中有25个写“专业群”建设,有3个学校写“重点专业建设”。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公示的专业建设有了质的改变。
(一)“专业群”建设的“淡化”
从目前公示的学校建设方案来看,都淡化了“专业群”的建设,把重心放到了“重点专业”建设上面。淡化专业群不是削弱它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这种改变,重新重点勾画了建设方案的整个体系。明确写专业群建设的学校中,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是把专业群建设分散在到各个内容里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把专业群建设和专业建设以并列的形式来写的,剩下的几个学校都是把专业群作为专业建设内容最后的一个小标题来写的。
(二)有层次的财政支持
第二个变化是专业建设由含糊笼统到有层次的支持,尽管表述不很一致,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明确把专业建设项目分为中央财政支持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有:长春汽车工业高专、长沙民政职院、湖南铁道职院、四川工程职院、芜湖职院、深圳职院。
威海职院和青岛职院把专业建设项目描述为: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支持两个层次。黑龙江职院、番禺职院把专业建设分为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见表2)。
四、建设经费由纷争投资到合理论证
第一次公示中,学校把建设方案做成了一个争取投资的方案,都是向国家要几百万几千万的经费支持,陈述的不是怎样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还是停留在学校的现有基础、条件设施等方面的展示上。
第一次公示:每个学校建设资金预算、建设进度及安排建设项目所需总经费:中央专项资金总额度XX万元;省配套经费总额度XX万元。基础建设费用XX万元;图书资料数据库建设费用X X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费用XX万元;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等XX万元。使用安排项目经费 2007年XX万元;2008年XX万元。
第二次公示内容,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从重点专业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基础条件建设、非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各个非常细致的角度,合理论证每个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在每个重点专业或专业群建设中,建设经费的论述更为详细,基本数据非常准确。建设经费立项的科学论证,确定经费使用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经费投入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目的。经费使用立项符合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对教学、科研有长远影响,与本学校、本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实验教学培养目标相一致。
五、建设效益由繁琐复杂到简单明了
第一次公示的各个学校建设方案中,对于预期效益的描述,都是非常公式化的。仔细看28个学校的预期效益部分,描述的内容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并且都是一些语言性的描述,虽然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是文字内容部分略显空洞且繁琐复杂(见表3)。
在第二次公示的内容中,这些学校在预期效益方面,修改了非常多的内容,对邢台职院、成都航空职院、芜湖职院、威海职院、四川工程职院、长春汽车工业高专等几个学校的预期效益总体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学校的建设方案对预期效益的撰写,每个子项目都有了具体数据的支撑。
在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方面,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数字支持,要满足多少数量在校生的教学需要,技术服务和校办产业利润年均数额为多少。
针对专业建设能否达到国内与省内领先水平,明确提出了达到国内同类专业领先水平,达到区域内同类专业一流水平的专业数;要建成几个校内实训基地、几个技术中心;提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的百分比,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专业带头人数量,企业行业技术专家数量。达到国家级标准、达到省级标准的课程门数。
在如何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提出取得国家级或省级科研成果,科技服务年平均到款额,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年培训平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年均人次。
针对示范带动作用方面,明确提出所带动院校、辐射院校,对口交流与支援院校的数量及名称。
六、工学结合由蜻蜓点水到系统设计
第一次公示的建设方案对工学结合的思想表达得不够,大都是写工学结合的意义,而没有描述学校内专业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学生顶岗实习后,没有考虑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在学生下企业后如何跟进。
第二次公示的建设方案特别把工学结合的思想深入贯彻到了专业建设中去,各个学校专业建设都出台了具体实施措施,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工学结合思想在专业建设中体现为:订立合作协议,寻找合作企业,明确双方职责;建立一体化的校内外基地;以优势专业为试点,拟订招生简章;明确指导教师责任;修改教学计划,完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上下学期制度,采用多学期制,采取学分制,实施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顶岗实习各个环节的管理。
七、管理能力建设由一片空白到份量十足
在第一次公示的建设方案中,管理能力建设的内容是一片空白,而事实上,管理能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问题都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瓶颈。
在第二次公示的建设方案中,四川工程职院、番禺职院等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管理能力建设内容,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学校管理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各级领导干部务实敬业、清正廉洁,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效率更高,通过班子领导能力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院管理能力的提升。
第四篇:劳动合同法修改前后对照
劳动合同法修改前后对照
一、将第五十七条修改为:“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原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
解读:注册资本提高,并增加了设置条件。
二、将第六十三条修改为:“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原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解读:对同工同酬做了可操作性的解释,即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
三、将第六十六条修改为:“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原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 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解读:将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三性明确化。
四、将第九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原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解读:加重了对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处罚。
本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决定公布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但是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不符合本决定关于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规定的,应当依照本决定进行调整;本决定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在本决定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并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第五篇:女职工劳动保护法修改前后对照
女职工劳动保护法修改前后对照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已经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第200次常务会议通过,即日施行,现将新老政策做了对比,共有七处修改,具体如下:
一、怀孕7个月以上
原规定: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新规定:怀孕7个月以上的,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其夜班劳动。
二、产假
原规定:90天,其中产前休班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新规定:98天,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三、流产假
原规定:怀孕不满4个月,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四十二天产假。
新规定: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四、产假工资:
原规定: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新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五、生育医疗费:
原规定: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医疗费由所在单位负责。
新规定: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六、哺乳时间:
原规定:每班劳动时间给两次哺乳时间,每次30分钟。多胞胎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新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七、哺乳期加班
原规定: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的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新规定: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其夜班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