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人社部发〔2009〕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交通运输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交通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有关中央企业人事部门: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航运事业发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和《船舶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制定了《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月十日
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航运事业发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船舶系列(不含渔业船舶,下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水平,促进船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和《船舶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制定本标准条件。第二条 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分为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高级船舶电子员、高级引航员四类。第三条 本标准条件按照船舶航行范围,分别对在海洋和内河各自航区(段)相应船舶技术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四条 通过评审取得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五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祖国,热爱航海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六条 任现职期间,近5年未发生过一般及以上主要责任事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第七条 通过现行船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含原船舶电机员、报务员、无线电电子员,下同)、一级引航员专业技术资格,并取得有效的船员(引航员)适任证书。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八条 基本要求。
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应具备下列规定的学历与资历要求之一:
(一)具有大学本科(包括大学普通班)及以上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10年,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5年及以上。
(二)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16年,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5年及以上。
(三)具有中专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22年,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5年及以上。
(四)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不具备本条第一、二、三款规定的基本要求者,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也可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1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职务满72个月,其中在大型运输船舶(指80000载重吨以上或总长250米以上者)或大型工程船舶(指舱容8000立方米以上、5000总吨以上、主机功率10000千瓦以上、起重量1500吨以上之一者)实际工作满36个月。
2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一级引航员职务15年。
(五)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不具备本条第一、二、三款规定的基本要求者,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1具备中专以下学历,在船上或从事引航工作满28年,并实际担任船舶中级职务满5年及以上。2实际担任船长职务满15年;轮机长职务满20年;一级引航员职务满18年。第九条 岗位服务年限要求。
申报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近5年应具有12个月及以上船上工作经历,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持无限、近洋航区的船员适任证书在相应船舶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职务满24个月。2持沿海、近岸航区的船员适任证书在相应船舶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船舶电子员职务满30个月。3持海上非自航工程船舶或港口作业船舶船员适任证书在相应船舶(指1600总吨或1500千瓦及其以上者)实际担任船长、轮机长满36个月。
4持引航员适任证书实际担任一级引航员职务满27个月。
(二)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实际担任内河一等船舶(指1600总吨或1500千瓦及其以上者)的船长、轮机长职务满30个月。2实际担任内河二等船舶(指600总吨及以上1600总吨以下或441千瓦及以上1500千瓦以下)、港口作业船舶和内河非运输船舶的船长、轮机长职务满36个月(自航式工程船舶满30个月)。实际担任内河一级引航员职务满27个月。第十条 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并能满足船舶在相应航区航行对船员或引航员的外语要求;或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达到全国职称外语考试A级要求,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达到全国职称外语考试B级要求。第四章 评审条件
第十一条 在海洋船舶相应岗位工作,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熟练的船上操作技术和丰富的航海实践经验,能解决本职工作中的各种技术疑难问题。
(二)熟悉航海专业理论,准确把握国内外航海专业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熟悉国际、国内有关公约、规则、法规,发表过较高水平的论文或著作(应是第一作者)或在经认定的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会议(全国性)上进行过论文交流。
(三)在培养航海专门人才方面成绩突出,能指导船舶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业务和开展技术工作。第十二条 在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解决本职工作中的各种技术疑难问题。
(二)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国内外本专业技术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高水平的经验总结或论文、著作(应是第一作者),或在经认定的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会议(全国性)上进行过论文交流。
(三)在培养内河专门人才方面成绩突出,能指导船舶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业务和开展技术工作。第五章 破格条件
第十三条 在担任船舶中级职务期间,如不具备本条件第三章 第八条 规定的基本要求,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破格申报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
(一)在海洋船舶和内河船舶相应岗位工作中,或在船舶修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工作中,业务水平突出,取得过重大经济效益,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称号、“金锚奖”等省部级以上专业荣誉奖励。
(二)在船舶学术研究领域,成绩突出,并至少获得过中国航海学会或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或在航运、引航技术与理论方面有独到见解,在国内外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或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
(三)多次在船舶危急关头或设备面临严重损毁的情况下,采取果断有效措施,使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免受重大损失,成绩卓著,获得1次以上的省、部级专业荣誉奖励。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除渔业船舶以外的船舶。其中海洋船舶系指无限、近洋、沿海、近岸等航区的船舶,内河船舶系指内河航区(段)的船舶。
渔业船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内河船舶中级职务系指内河600总吨及以上或441千瓦及以上船舶的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一级引航员、二级引航员。
第十六条 船上工作经历系指船舶技术人员持有效的船员适任证书在船上实际担任相应船舶技术职务的经历。第十七条 本条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本条件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文件与本条件不一致的,以本条件为准。主题词:人力资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船舶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09年10月21日
关于做好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社厅发〔2009〕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交通运输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交通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有关中央企业人事部门:
根据《关于印发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精神,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现就做好船舶系列(不含渔业船舶,下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符合《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中相应条件的船舶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按规定申请参加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二、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严格执行《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有关规定,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着重考察船舶技术人员在高级岗位上应具备的实际业务能力水平。
三、评审工作组织管理
(一)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由航运领域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专家组成,按照评委会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组建、调整、备案和管理。
(二)按照《关于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人职发〔1992〕5号)规定,未组建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的地区、部门和中央企业,委托交通运输部组建的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进行全国统一评审。
(三)个别具备组建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条件的地区、部门和中央企业,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批准,方可组建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四、申报评审办法
(一)交通运输部直属事业单位船舶专业技术人员向所在单位或所在服务机构提出申请,经交通运输部人事劳动司审核后提交评审。
(二)未组建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的地区、部门和中央企业所属专业技术人员,按人事隶属关系向所在地区、部门或企业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区、部门和中央企业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出具委托函,委托交通运输部成立的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三)非公有制单位人员的申报程序按属地化原则办理。
五、有关事项
(一)交通运输部成立的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原则上每年组织开展船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具体工作安排由交通运输部人事劳动司进行部署。
(二)严格执行评审工作纪律要求,对违反纪律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渔业船舶和境外船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评审的办法另行规定。
(四)本通知下发后,原交通部《关于印发〈船舶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交人劳发〔1996〕976号)停止执行。
第二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卫人秘〔2014〕160号
关于开展2014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理论考试工作的通知
各市卫生局、省直各单位:
根据人社部、原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人发〔2000〕114号)文件精神,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采取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取得。
为保证理论考试的公平公正,经与省人社厅协商决定2014年安徽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委托卫生部人才服务中心命题组卷,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考试拟定于2014年8月29-31日进行。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考试人员范围
拟于2014年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人员。
二、免试人员范围
(一)2013年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合格人员。
(二)考试当日正在执行援藏、援疆、援外、因公出访任务的人员。
三、考试时间、地点
2014年8月29-31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合肥市芙蓉路632号)。
具体考试时间、地点、试室安排见考生个人准考证。
四、考试效用
考后2周公布合格人员名单。
考试合格人员方可申报2014安徽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 — 1 —
技术资格评审。
理论考试合格2年有效(含评审当年)。
五、考试内容
(一)考试范围
1.专业知识(本专业理论知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本专业
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2.学科新进展(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3.专业实践能力(本专业常见病、疑难病例的诊治/常规任务、应急情况的分析处理)。
(二)考试专业
开考专业96个,具体专业目录附后。报考专业应与拟申报评
审专业一致。
(三)考试大纲
高级考试侧重考核专业实践能力方面,考试大纲由卫生部人
才交流中心提供。专业编码001至098、126专业考试大纲具体内容可登陆安徽省卫生计生委网站(http://)在线填写《2014安徽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报名表》(必须同时上传照片,此照片后期用于办理通过人员资格证书),核对无误后进行网上提交,并打印《报名表》。
(二)报考人员将《报名表》和申报材料交所在单位人事部
门或档案存放单位审查。
(三)各单位核实报考材料无误后,在《报名表》上加盖印
章。
(四)市以下各单位和省直管县于2014年8月4日至8月
8日期间集中到所在市卫生局人事科进行资格审查和现场确认。
中直驻皖单位和省直各部门的报考人员在省卫生厅职称办
(合肥市芜湖路377号徽客商务酒店5楼,联系电话:62884596)进行资格审查和现场确认。
(五)2014年8月18日至28日考生可登陆中国卫生人才
网(http://)打印准考证。
八、其他有关事项
(一)考试大纲在安徽省卫生计生委网站
(http://)进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机对话考 — 3 —
试模拟练习。
(四)2014年当年不符合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
条件者不能报名参加考试。
(五)考试收费标准依据皖价费﹝2005﹞72号文件精神为100
元/人,请报考人在现场确认时同时缴费。
请各市、省直各单位及时按通知要求组织好本的高级专
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的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如有问题,请及时与原省卫生厅人事处联系(0551-62998022、62998023)。
附件:1.2014年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
专业一览表
2.2014年安徽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
计划安排
(注:附件请在省卫生计生委网站首页文件通知栏目下载。)
安徽省卫生厅
2014年7月10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2014年7月10日印发— 4 —
第三篇:关于印发《安徽省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安徽省药学专业高级专业 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皖食药监人[2006]263号
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修订的《安徽省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人事厅
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安徽省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 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全省药学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鼓励多出人才、多出成果,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促进全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和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药学专业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 药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主任(中)药师、副主任(中)药师。
第三条 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备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 对在药学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五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在药品生产(含研发)、经营、使用、检验等药学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仍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的离退休专业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省外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 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药学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七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八条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努力进取,任期内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等次。
第四章 申报条件
第九条 学历资历条件
(一)主任(中)药师
具有药学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取得副主任(中)药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二)副主任(中)药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药学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后,取得主管(中)药师资格后或执业药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药学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主管(中)药师资格后或执业药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得药学或相关专业专科毕业后,从事药学工作满20年,取得主管(中)药师资格或执业药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7年。
第十条 外语(医古文)、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水平考试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省组织的医古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或符合有关免试条件,并办理了相关免试手续。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三)参加统一组织的药学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合格。
第五章 能力业绩条件
第十一条 主任(中)药师资格条件
申报主任(中)药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具有广博的药学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能有效 解决本专业工作中复杂的技术难题。积极地指导下级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掌握药品(药械)监管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时掌握、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积极开展合理、安全、经济用药;积极推动我省医药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申报人员任期内应完成较高水平的相关专题报告总数不少于4份。要求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符,能体现出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以奖励证书为据,下同)1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加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2、参加完成1项国家级或2项省(部)级药品(药械)科研重大项目(含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等),经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以成果鉴定证书为据,下同),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解决药品(药械)开发生产中重大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经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获得2项药品(药械)发明专利(以专利授权证书 为准,下同)或获得2个以上新药证书,已开发实施并取得利税600万元以上(要有税务部门证明,下同)。
5、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修订,并通过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6、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结合医院临床工作实际,主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医疗机构制剂研究等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临床提供合理、安全、经济的药学服务,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7、具有执业药师资格且注册五年以上,参与省大中型药品流通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使企业严格按GSP规范运行,在质量技术监督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或在药品(中药材)采购、储运、销售、调拨(救济)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作业绩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定,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不少于3篇;县及县以下工作的,不少于2篇。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第十二条 副主任(中)药师资格条件
申报副主任(中)药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具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并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掌握本领域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技术操作规程等,具备解决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够指导下级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地开展工作。掌握药品(药械)监管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时掌握、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积极开展合理、安全、经济用药,为我省医药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出贡献。
申报人员任期内应完成较高水平的相关专题报告总数不少4份。要求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符合,能体现出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2、参加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药品(药械)较大科研项目(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等),经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解决药品(药械)开发生产中较大的疑难技术问题,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4、获得1项药品(药械)发明专利,或获得1个新药证书,已开发实施并取得利税300万元以上。
5、参加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以上医药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修订,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6、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结合医院临床工作实际,积极参加临床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医疗机构制剂研究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临床提供合理、安全、经济的药学服务,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定。
7、具有执业药师资格且注册三年以上,在技术监督管理中,指导医药企业严格按GSP规范运行,并在药品(中药材)采购、储运、销售等专业技术方面做出较好成绩,工作业绩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不少于2篇;县及县以下工作的,不少于1篇。(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
第六章 破格条件
第十三条 破格申报主任(中)药师资格条件
除符合本标准第七、八条和十一条第(一)款能力条件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以上1项或二等奖2项。
2、参加完成1项国家级或2项省(部)级药品(药械)重点科研项目(含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经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个或二类新药证书2个,已投入生产并取得利税1000万元以上。
4、在重大药品(药械)不良事件或假劣药品(药械)案件查处中,能够解决复杂的疑难技术检验问题,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并经同行专家和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公开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4篇以上,或SCI收录1篇。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第十四条 破格申报副主任(中)药师资格条件
除符合本标准第七、八条和十二条第(一)款能力条件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和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2、参加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药品(药械)较大科研项目(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经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获得2项药品(药械)发明专利或2个新药证书,已开发实施并取得利税600万元以上。
4、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医药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修订,并通过省以上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5、在较大药品(药械)不良事件或假劣药品(药械)案件查处中,能够解决疑难检验技术问题,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力的依据,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论文3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标准条件中的工作业绩和发表论文著作时间从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审核验印后的复印件、复制件等)。
第十六条 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
第十七条 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高一级药学专业技术资格,须被单位 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十八条 取得非药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转岗到药学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后应转评药学专业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评审药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其转岗前后任职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十九条 破格申报评审主任(中)药师、副主任(中)药师资格的人员,由省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省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第二十条 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须参加答辩合格后,方可提交高评会评审。
第二十一条 受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得申报;任期内,考核未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除取消申报人当年的申报资格外,在以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二十二条 本标准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一)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
(二)所称“主持完成”是指: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是指:该项目成果鉴定书(主管部门鉴定认可)注明的参加人员。
(三)所称“科学技术奖”是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相当奖励”是指:同等级与药学 有关的市以上政府及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专业综合奖项。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四)所称“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是指:由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ISSN(国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不包括副刊、增刊、论文集)。著作须有“ISBN”书号。国外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参照执行。
论文、著作须为本人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且内容与所在岗位工作相符。
(五)所称“市”是指:设区的省辖市。
第二十三条 本标准条件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标准条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公布的“评审标准”同时废止。
第四篇:关于印发《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 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皖文人字„2005‟232号
各市文化局、人事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一步做好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结合我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实际,我们对2003年由省文化厅、省人事厅印发的《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现将《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安徽省文化厅 安徽省人事厅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安徽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 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图书资料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图书资料工作实际和岗位要求,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 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三条 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各类从事中外文书刊采编、借阅、典藏、参考咨询、信息情报服务、文献开发利用、图书馆学研究与现代技术应用开发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条 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五条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恪守职业道德,有良好爱岗敬业精神,身体健康。
第六条近5年来,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第七条 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申报或延期申报:
(一)受到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能申报;
(二)任职考核不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
(三)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四章 申报条件
第八条 学历资历、语言、计算机和继续教育要求
(一)申报研究馆员学历资历要求
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后,受聘担任副研究馆员职务满5年。
(二)申报副研究馆员学历资历要求:
1、取得博士学位后,受聘担任馆员职务满2年;
2、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后,受聘担任馆员职务满5年;
3、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图书资料工作满17年,受聘担任馆员职务满6年。
(三)语言及计算机要求:参加国家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或符合有关免试条件。
(四)继续教育要求: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第九条 参加由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并获得合格以上等次。
第五章 业绩条件
第十条 研究馆员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1、精通图书资料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
2、系统掌握图书资料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3、及时掌握和跟踪研究当代图书资料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
(二)工作能力要求
符合下列1、2、3条其中之一和第4条:
1、对图书情报、文献信息管理研究有较深的造诣;指导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具备馆员资格以上专业人员进行学术研究,解决业务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主持制订2项业务建设规划或业务工作条例并取得良好成效;
2、负责市级以上图书馆和图书情报资料机构现代技术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研制,主持1个省级项目或2个市级项目,包括项目的立项论证、结构设计、软件编写、实施应用;
3、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制定市级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业务工作标准、规范、规章及业务管理制度,其中3项付诸实施后效果显著;
4、结合工作实际,向本单位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交1篇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技术)报告(独著或第一作者,4000字以上),并有单位领导签署意见。
(三)论著成果和业绩要求
符合下列第1条和2、3、4、5条其中之一:
1、撰写(独著或第一作者,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1部本专业的学术专著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并独立(或以第一作者)撰写5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发表,其中1篇在核心期刊发表;
2、撰写(如系合著,本人撰写须10万字以上)1部本专业的学术专著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
3、主持完成1项省级以上本专业科研课题或主要参与完成2项省级以上本专业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
4、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二等奖,或2项三等奖,或1项三等 奖及专著5万字以上,或主要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一等奖或2项二等奖;
5、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图书情报系统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1项二等奖,或2项三等奖,或1项三等奖及专著5万字以上,或主要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图书情报系统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1项一等奖或2项二等奖。
第十一条 副研究馆员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图书资料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
2、掌握图书资料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工作能力要求
符合下列1、2、3条其中之一和第4条:
1、对图书情报、文献信息管理及相关知识有较深的研究,指导图书馆和图书情报资料机构一般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学术研究,解决业务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工作成绩显著;
2、作为骨干参与市级图书馆和图书情报资料机构现代技术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研制,并作为技术骨干攻克重要技术难题;
3、作为骨干参与制定市级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业务 工作标准、规范、规章及业务管理制度,其中2项付诸实施后效果良好;
4、结合工作实际,向本单位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交1篇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技术)报告(独著或第一作者,3000字以上),并有单位领导签署意见。
(三)论著成果和业绩要求
符合下列第1条和2、3、4、5、6条其中之一:
1、撰写(独著或第一作者)1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
2、撰写(独著或第一作者)3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发表;
3、撰写(合著须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1部本专业的学术专著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
4、主持完成1项省级本专业科研课题,或主要参与完成2项省级本专业科研课题,或主持完成2项市级本专业科研课题取得显著成果;
5、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三等奖,或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三等奖,或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市级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一等奖或2项二等奖,或参与获市级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一等奖;
6、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图书情报系统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1项三等奖,或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图书情报系统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2项三等奖。
第六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研究馆员破格条件
符合申报基本条件和第十条第(一)款、第(二)款,同时符合本条第(一)款和本条
(二)、(三)、(四)、(五)款其中之一,或同时符合第(六)款:
(一)撰写1部(独著或第一作者,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本专业的学术专著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并独立撰写6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发表,其中2篇在核心期刊发表;
(二)撰写2部(其中1部须独著或第一作者)本专业的学术专著(本人累计撰写15万字以上)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主持完成2项省级本专业科研课题或参与完成4项省级本专业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
(四)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一等奖或2项二等奖,或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一等奖或4项二等奖;
(五)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性图书情报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1项一等奖或2项二等奖,或主要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性图书情报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2项一等奖或4项二等奖;
(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第十三条 副研究馆员破格条件
符合申报基本条件和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同时符合本条第(一)款,或第(二)款,或第(三)款和
(四)、(五)、(六)款其中之
(一),或第(七)款:
(一)撰写6篇(独著或第一作者)本专业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发表,其中2篇在核心期刊发表;
(二)撰写2部(其中1部须独著或第一作者)本专业的学术专著(本人累计撰写12万字以上)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正式出版,并独立撰写1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
(三)撰写3篇(独著或第一作者)本专业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发表,其中1篇在核心期刊发表;
(四)主持完成1项省级本专业科研课题;或参与完成2项省级本专业科研课题,或主持完成2项市级本专业科研 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
(五)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二等奖,或主要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二等奖或4项三等奖,或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市级科技进步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一等奖或4项二等奖;
(六)主持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图书情报系统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1项二等奖或2项三等奖,或参与本专业学术研究并获全国图书情报系统专业学会学术成果奖2项二等奖或4项三等奖;
(七)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或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标准条件规定的基本条件、申报条件和业绩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破格申报除外),申报人员业绩条件从取得现任职资格后计算。判定是否具备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与原件比对认可的复印件、复制件等)。
第十五条 本标准条件有关词语的解释
(一)学历:指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
(二)学术专著:指取得ISBN(标准书号)并公开出版 的本专业学术著作或译著。古籍整理著作字数折半计算,科普类、手册类、论文汇编、资料汇编等不在此列。学术专著的字数以版面字数为准(含标题)。
(三)学术论文:指由本人撰写并发表在有ISSN(国际统一刊号)或CN(国内统一刊号)的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增刊、年刊和论文集刊载的论文等不在此列(国家级学会和研究基地的论文集仅限1篇)。发表在报纸上的学术论文仅限省级以上理论版。每篇论文一般在3000字以上。学术论文的字数以版面字数为准(含标题)。
(四)核心期刊: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发表该学术论文的期刊须是与论文发表时间对应版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刊物。国家级报纸的学术或理论版视同核心期刊。
(五)项目或课题:指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政府设定的项目或课题。参与项目或课题指国家级项目的前3名参与者,省(部)级项目的前2名参与者,市(厅)级项目的第1名参与者。完成科研项目或课题成果以成果鉴定书为准。
(六)奖项:指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政府颁发的奖项,例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社科成果奖、星火奖等。国家级专业学会的奖项视同省部级奖。参与获奖指国家级奖项的前3名参与者,省(部)级奖 项的前2名参与者,市(厅)级奖项的第1名参与者。获得奖项以奖励证书所列名次为准。
七、科研课题主持人指第一完成人,参与人指其他完成人。
第十六条 本标准条件若干问题的说明
(一)本标准条件所称“本专业”指从事图书资料、情报、信息及相关专业。
(二)本标准条件所称“以上”均含本级。
(三)同一著作、论文、科研项目所获奖项不得重复计算。
第十七条 本标准条件分别由省人事厅、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标准条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公布的“评审标准”同时废止。
第五篇:关于印发《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
赣人社发〔2011〕37号
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及中央驻赣单位:
现将《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根据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不与工资等待遇直接挂钩,可作为用人单位聘任和专业技术人员应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第三条 国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制定颁发的各系列(专业)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基本标准。
第四条 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是综合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监督本地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
第五条 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按人事隶属关系和资格层级实行下列分级管理:
(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负责管理全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
(二)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和授权或批准组建中、初级评委会的省直单位及省属企事业单位,负责管理所辖范围内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
(三)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负责管理所辖范围内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
第六条 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按照评审权限制定评审计划,及时向社会发布评审相关信息。
第二章 申报
第七条 符合国家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规定的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八条 实行考评结合的系列(专业),须先取得相应专业考试合格证后,方可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实行以考代评的系列(专业),相应层级的专业技术资格不再实行申报评审。
第九条 专业技术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办理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手续,并由个人提供能反映其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下列有效材料:
(一)《专业技术资格审查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
(二)取得现资格以来发表、出版的本专业论文、论著;
(三)取得现资格以来的专业技术成果、奖项,承担课题(项目)、项目完成情况,专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及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业绩材料;
(四)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考核以及职称外语(古汉语、医古文)等证明材料;
(五)本人及所在单位对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真实性保证书;
(六)评审需要的其它材料。
职称外语(古汉语、医古文)、论文和论著、业绩材料应当提供原件。其他材料提供复印件,并由核实人签字并加盖核实人所在单位公章。
第十条 因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变动需转换专业技术资格系列的,应先同级转换相应系列,次年起才可晋升相应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转换系列依据相应资格条件并按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程序进行。实行以考代评的系列,不得通过系列转换方式取得资格。
第十一条 专业技术人员的资历和业绩从取得现资格之年起计算,终算时间为申报评审前一年的12月31日。
第十二条 所在单位须对申报人员取得现资格以来的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评估,对学历、资历、职称外语(古汉语、医古文)、论文论著、业绩等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并对考核结果及所有申报材料进行公示公展,时间不少于7日。
第十三条 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查实无问题的人员,其申报材料按单位隶属关系送相应的主管部门和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逐级审查。
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复审同意后,送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经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或省有关部门复审同意后,送相应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报送单位报送申报材料应按规定制作申报人员基本信息报表(含电子版)。对不符合申报条件或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不予受理。
第十四条 本省暂无条件评审的专业技术资格,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委托外省或者中央单位评审;外省或者中央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委托我省代评的,应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办理有关委托手续。
第三章 组织
第十五条 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组织。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按照规定的评审权限、范围、程序,依据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评审申报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由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授权或批准组建。省直单位及省属企事业单位高、中级评审委员会,设区市高级评审委员会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授权或批准组建;设区市中级评审委员会由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组建。受委托承担评审管理工作的机构(单位)为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评审活动的组织安排。
第十七条 高、中级评审委员会按照专业(学科)设置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委库。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会同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或省直单位及省属企事业单位组建管理。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由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或省直单位及省属企事业单位负责组建管理。
第十八条 评审委员会评委库实行超员配置,其成员在省内外同行专家中遴选。
主任委员库应由5-7名本专业(学科)在职的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知名度较高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组成。
委员库应由本专业(学科)在职的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专家组成,人数一般在40人以上。
评审委员会可按分支专业(学科)设立若干专业(学科)评议组。每个专业(学科)评议组成员库应由在职的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同行专家组成,人数一般在15人以上。第十九条 评审委员会评委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调整补充一次,每三年更新一次,更新人数不少于总数的二分之一,其成员一般只能在一个评审委员会中任职。
第四章 评审
第二十条 各级评审委员会应按照同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规定的时间、评审范围、评审专业和评审程序开展评审工作,接受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评审工作实行报告审批制度。高级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前7日,其办事机构须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呈报评审委员会评审方案及报批表,明确参评人员情况、时间、地点、组织、程序、评委需求等内容,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批复后方可召开评审会议。
第二十二条 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应坚持客观公正、好中选优原则,实行比例控制,从严控制通过率,提高评审质量。
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确定各系列各专业评审通过率。各级评委会应在核定的通过率范围内进行评审。
第二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的选定实行随机抽取制度。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前2日,其办事机构应在评审委员会评委库组建部门监督下,从主任委员库中随机抽取主任委员1名,从委员库中随机抽取若干名成员,组成不少于11人的执行评审委员会,下设专业(学科)评议组的,应从专业(学科)评议组成员库中随机抽取不少于5名成员组成专业(学科)评议组,专业(学科)评议组负责人一般由当的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担任。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对抽取的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名单应严格保密,并于评审会议召开前1日,按抽取顺序秘密通知执行委员本人。
第二十四条 下设专业(学科)评议组的评审委员会,先由专业(学科)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并提出初评意见,再提交评审委员会审定。
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破格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均需参加答辩。
对成果共用发生争议、材料与实际工作有出入、论文雷同需核实以及评审委员会(评议组)认为必须通过答辩才能判定水平的申报人员,应当由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通知其到会答辩。
第二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须在不少于规定的执行委员人数出席的情况下进行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应按照国家、省有关职称政策和标准条件对申报材料和专业(学科)评议组的意见进行审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按照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的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二且通过人数在确定的评审通过率范围内,确定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未出席评审会议或者中途离会,未参加审议过程的委员不得投票、委托投票或者补充投票。
召开评审会议时,除执行委员及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列席。
第二十六条 评审结果无论通过与否,必须填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上签字,并加盖评审委员会印章。
对评审未通过的人员,当年不得进行复议、复评。
第二十七条 建立评审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评审对象、会议议程、委员评议意见、投票结果等事项。记录由会议主持人及记录人签名后归档并严格保密。
第二十八条 评审结果实行报批制度。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应在评审会议结束7日内,由其办事机构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报送下列审批材料:
(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情况综合报告
(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分析表(含电子版)
(三)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评审情况一览表(含电子版)
(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议记录
(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公示名单(含电子版)
(六)按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材料
省直单位及省属企事业单位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应在评审会议结束7日内,由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以评审委员会名义函告其省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区市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由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审批。
第五章 审批
第二十九条 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批复,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由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或省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第三十条 审批部门应在收到材料后对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进行审核。
第三十一条 审核通过后,审批部门将拟批复人员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资格名称、专业以及受理举报单位联系方式等通过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对举报反映的问题,若举证清楚应及时责成相关单位核查。对公示无异议的,给予批复。经审批部门核准批复的人员,其资格取得时间,自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之日起计算。第三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人员,若非本评审委员会评审范围或未经审批部门核准批复的,其评审结果一律无效。
第三十三条 经审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由审批部门颁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称)部门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第三十四条 评审结果批复后,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及时将申报评审材料退回给报送单位。批复通过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由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存入个人档案。其他个人提交的材料、证件退还申报人员。
评审未通过人员的申报评审材料,属个人提交的业绩、论文、成果、证书、证明等退回申报人员;涉及有关组织核查、评价和评审组织的结论,包括评审表,不予退回,保存一年后销毁。
第六章 监督
第三十五条 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申报人员不能担任执行委员,执行委员在评审过程中涉及其直系亲属的,应主动申请或被告知回避。
第三十六条 对弄虚作假、提供不实材料或违反规定的申报人员,取消其申报评审资格,3年内不得再申报评审,并视情况建议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通过评审的,予以撤销。第三十七条 对评审材料审核不严,包庇、纵容弄虚作假,甚至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的责任,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第三十八条 对不正确履行职责,违反评审工作纪律,泄露评审秘密的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取消其委员资格,禁止再参加评审工作,并视情况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第三十九条 对不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定,违反评审程序、降低评审标准或超越评审范围和权限,不能保证评审质量,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的评审委员会,视情况作出限期整改、取消评审结果等处理,情节严重的取消评审权。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认定或审定专业技术资格的,按相关规定组织实施。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公布前制定的本省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
附件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材料清单.doc
附件二:专业技术资格审查表.doc
附件三: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doc
附件四: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doc
附件五:取得现资格以来公开发表论文(论著)和承担科研课题(项目)登记表.doc
附件六:代表作(论文、论著)鉴定表.doc 附件七: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doc 附件八:业绩材料目录.doc 附件九:申报评审(审定)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评审信息表.xls 附件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审方案报批表.doc 附件十一:关于反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的函.doc 附件十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分析表.doc 附件十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评审情况一览表.xls 附件十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公示名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