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五篇

时间:2019-05-15 06:5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美高等教育比较》。

第一篇:中美高等教育比较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

【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高等教育的蓬勃向上,并不只是简单的表现为数量的增长,而尤其在性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先进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国际间日益激烈的政治、经济斗争、军事竞争,其关键往往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竞争。从长远的观点和人的因素来看,又不能不归结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竞争。这一内在的相互联系,尤其明显的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因此教育比较学的很多学者致力于高等教育比较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就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 教育管理 教育体制

一、传统教育观念和历史国情的比较

(一)、历史国情、文化环境的不同

中美两国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是一个历史短暂且土著居民甚少的移民国家,其移民来自世界各地。社会的开放性促使美国高等学校摒弃欧洲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的元素,采取兼收众国之长,建立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党派并存的国家,美国社会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但其在文化上却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考试自古以来就成为国家选贤任能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考试,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而到了现代,考试也成为了人们“论成败,辨英雄”的主要手段。“文革”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考试一直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二)、教育传统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之下,美国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习惯,倡导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当今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有1/3是美国人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动”一“静”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而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可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大脑的功能,而美国则注重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并扩展大脑的功能。从开发创造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束缚,自我控制,以及因为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墨守成规,诚然,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禁这一品质可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现在,美国教育界出现一种新的动向,那就是他们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这一举措是针对美国创新有余但基础不足而采取的,我国的现状与美国恰恰相反——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此我国教育必须以创新来弥补。

二、教育理念的比较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重视。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成绩并不能决定一切,美国中学生参加大学升学考试,都要参加一个学习能力测试考试,学校会根据申请者的成绩并对学生在高中时的成绩、品德和各方面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申请。在大学学生们一边读书,一边找一份兼职的校园工作,如协助教授带实验课、批改作业或去图书馆整理图书等,这除了能部分地解决一些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观念。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各种不同层次的高校能够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高。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应试教育,通过考试成绩证明学生的能力和天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当这样的办法成为了唯一的途径后,对孩子应试能力的培养便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了,直到中学毕业。孩子们从小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当我们要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学生们已经不习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来解决问题了。另外,很多的独生子女忽视劳动观念的树立,依赖父母和家庭,缺乏独立性。

三、教学模式的比较

美国学生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国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宰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不少的弊端,特别是一些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其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比较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忽视对学生学习知识所必须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后空有一堆理论,不知如何使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四、教育管理的比较

(一)、学校的宏观管理

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掌握着管理大学的基本权限。董事会是学校最高权威机构,其主要职权是:决定大学财政方针;任命校长;制订长期教育规划并实施;对学校事务享有最终决定权;确保大学管理高效与财源;教职工管理人员的任命权。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董事会负责,并对学校负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副校长和各部局长由校长提名并通过董事会选举产生。副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他们和各部局长一起执行董事会决议或通过委任的权限执行大学管理任务。董事会不参与日常事务管理,但校长如果要对涉及到财政、学校机构和教育方面等问题做出重大决策时,都要首先获取董事会的同意。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向董事会、管理部门反映意见,董事或管理工作者定期与师生代表召开会议,以实现对大学的民主、科学化管理。中国高等学校,除了民办学校以外,基本上是国家所办,财产所有权是国家所有制。政府对高校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对高校起到主导作用,高校则处于从属与服从的地位。政府不直接监管和控制高校内部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与过程,而是依据法律对高等学校实行宏观管理,对教育经费实行管理和监督,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中国高等学校基本遵照行政机构方式来设立管理机构。校长是学校最高权利的代表,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或委派并对委派机关负责。学校按照管理需要,自行设置分机构,并给予确定相应的职位数和级别。但是,总体上我国政府行政机关对高等学校管得过于具体,这使得学校的自主权受到严格限制。

(二)、学生的微观管理

美国的学生管理不存在班级的概念,学生入学后,只要在规定时间取得规定的学分,就可以取得学位,学生选课五花八门,同专业的学生不一定同时上同一门课,不存在班导师一说。而美国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辅导员主要通过辅导项目对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的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美国辅导员工作内容重在服务,因此在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能够应用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为辅导、服务于学生。美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则在于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在各高校,辅导员是通过预约制度来进行管理的。需要辅导员的时候,学生可以向辅导中心提出预约。辅导中心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具体的辅导员进行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尽管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对于学生的求职技巧、社交技巧等服务比较到位,但由于其工作性质的被动性,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及时,而且,由于没有班导师,将学生的个人生活视为隐私,不加干涉,导致了由于美国校方对学生生活不了解而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般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主要是以班(年)级为单位进行管理按班级管理,各班由班导师或辅导员具体管理。班导师或辅导员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我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党和国家时事政策教育等;在管理方面则包括稳定工作、奖学金管理、学生队伍建设、日常班务等;服务方面则包括助学金服务、学生贷款、心理和职业方面的辅导等。同时要接受院系的领导,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在于校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均能及时地掌握,如果发现问题,可以与班导师、任课教师等进行多方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我国学生管理中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非常专业化的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工作人员和辅导内容方面都还没有专业化。

五、教育体制的比较

(一)、公立与私立学校存在差异

公立、私立大学并驾齐驱是美国大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很多私立大学比公立大学办得好,美国人极少从公立私立角度来判断学校的好坏,而是从他的师资、课程及历史等情况来判断。但很多中国人认为私立学校不可与公立学校相匹敌,他们从心底贬低或者说排斥私立学校。在对待公立与私立学校上,中国人应该学习美国人,摒弃观念上的偏见,对私立学校做出正确的、合理的评价。

(二)、课程和专业设置不同

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本国经济制度的反映,都要为经济服务。美国为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地把教育为经济建设的“服务”与“科研”、“教学”一起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服务”体现在课程的专业设置上,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开设社会需要的课程和专业,如新增设的学士学位有:财政学士、教学法学士、护理学士、公立学校音乐学士、卫生教育理学士、园林建筑学士、海军学士、图书馆学文学士、演讲学士、家政学学士、职业教育学士等。在中国的高校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中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缺少变化,没有能跟上社会的需求。近几年来,大多数中国高校都已开始注重对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的改造和更新,以满足社会需要。

(三)、专业课程选择不同

为了适应社会,美国高校开设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专业或转换专业和学校。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极为多样化和灵活,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独树一帜的。在中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专业,但在学校里转换专业不是件容易的事,转换学校则更难。在美国高校里,必修课目少,选修课目多。美国高校施行的是一种文理融合的“综合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跨专业选修不同的学科。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但是美国对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限及每学期应修读的课程门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没有完成指定课程的选修任务,那么学生的其它选课将会被拒绝。中国大学中必修科目占绝大部分,很多学校(尤其是理工院校)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轻文现象,选修科目较少。中国的大学教育也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但与美国相比,其自由度要小得多。现在的一般做法是,学生在参加完高考后就要对自己想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做出选择。进入大学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如果学生确实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可以申请就读别的专业,但获批准的名额是有限的。我国本科院校大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可以在教学计划的范围内进行网上选课,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修读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往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学生自由选课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这也是目前中国很多高校的真实情况。

(四)、成绩考核方法不同

中美两国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倾向于使用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平时成绩的综合作为学生最终成绩。这种判定方法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而课程成绩是以该门课程考试的卷面分数为最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只是占一个很小的比例。这往往使得不少学生放松了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期末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才突击式地去识记一些东西,这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美国学校考核学生成绩时主要看重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兴趣。美国高校在评定学生成绩的过程中参考多种因素,以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对于一门课程,学生成绩的组成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论文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试成绩,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就要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不懈的心态,争取在每一个对最终成绩都有影响的行为中都表现良好。

【结语】通过以上对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校在办学上的主体功能

一方面要执行“政校分开”,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政府只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科研质量和水平,就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二、让学生多组织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服务就要贴近社会生活。大学生除了要学好理论知识外,更要有计划地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去体验、感受现实中的社会。学校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综合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的成败与否只能通过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来加以评判。

三、改革高校学生选拔制度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招录学生主要参考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试得分,这个制度有一定的有利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弊端。一个学生的全部潜力和学习水平仅凭一次考试来衡量就难免有失公平。这样的考试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他们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就会给他们带来时间、精力和精神上的损失,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造成人才的埋没。所以,应该建立更加全面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尽可能地避免意外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一方面,美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 张文英 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杨洋 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王贤 潘磊 中美两国教育差异初探 胡振东 中外教育比较 刘瑜 何花 赵冬生 美国教育理念之探析 张国骥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研究 李铁绳 浅析中外教育 孙艳超

中美高等教育的若干比较 吕振华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之比较研究 陈绵水 施文艺 付剑茹

第二篇:中美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中美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摘要: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高等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拥有完善的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经费和管理政策。对中美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比较,可以找出我国的问题和不足,并借鉴美国的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经费;管理;

一、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政策

1.立法政策

美国是一个法律体系较完备的国家,在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私立高等教育的立法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保障作用。1819年,最高法院在对达特茅斯学院案的判决中就体现了这一作用,其大意是:根据共和国宪法,必须维护私立学院取得的法律保障,州议会不应该更改私立学院取得的法律保障,州议会不应更改私立学院所获得的权利。这一判决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界的法制精神,从此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自由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1858年,美国又出台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明确规定:“向非营利的私立学校提供贷款”,这项法律也刺激了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1963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高等教育设施法》,规定向公、私立非营利大学设施提供联邦补助金和贷款,促进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工程学为对象的教学、研究和图书馆建设。1965年,政府通过了《高等教育法》,该法中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要向公私立高等学校提供长期的资助。而在1972年的《高等教育法》的修订中,又首次规定联邦政府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向公私立大学提供资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可申请联邦资助,并开始设立学生贷款。

其中 “达特茅斯学院案”是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命运的转折点。美国属于典型的普通法系国家,制定法与判例法都是教育法主要的法律渊源。自从“达特茅斯学院案”的裁决之后,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出现了分野。在“达特茅斯学院案”裁决之前,在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私立高等学校可以从地方当局获得财政资助,但裁决之后就不再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直接财政资助。通过“达特茅斯学院案”的判决,私立高等学校在法律上赢得了自主办学的权力,同时也提醒政府不能违反原有学院的意志而把它们改为州立学府。

《权利法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法律基础,也为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唐卫民,姜育兄.中美日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的空间。1719年的《权利法案》中第10条修正案指出,“凡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和未禁

止各州行使之权利,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由于1787年通过的联邦宪法没有提及教育,因此教育应是各州或人民的保留权利。虽然在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有过数次国家介人和干预教育的企图,但美国教育的分权制特征并未改变。《权利法案》不仅是美国教育管理分权制的法律基础,而且它还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私立高等教育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基础。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法律的保障。就私立高等教育而言,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达特茅斯学院案的裁决赋予了私立大学具有独立于州的立法权及行政权之外的地位,为美国私立大学长期以来得以存在以及和公立大学并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特别地,《军人权利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设施法》以及《高等教育法》更是从发展机会、经费资助学生贷款等微观层面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政府对公、私立高等教育一视同仁的态度在这些法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经费政策

美国私立大学在世界上算是很发达的,其私立高校数量占美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代表高水平的大学,大多数是私立大学。在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中学杂费、销售服务收入、政府资助和私人捐赠是其主要经费来源。其中,学杂费在美国私立高校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最大。1980—1981学年占36.6%,1985—1986学年占38.6%,到1992—1993学年已上升到占41.2%。服务及销售收入是美国私立高校经费中除学杂费外的第二大财源,其主要形式有:科研服务收入、校产经营收入、销售收入等。在美国私立大学经费收入中,占居第三位的是联邦政府拨款。1993—1994,私立大学获取联邦政府经费资助为96.11亿元,占私立大学总经费的14.5%;1994—1995为100.51亿元,占经费总额的14.4%。各州政府是通过与本州内的私立高校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资助私立大学开展各项研究工作。来自企业、私人、校友、社会团体等私人捐助同样是美国私立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约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8%。联邦和州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和个人资助高等教育,制定了专门的税收法律。法律规定,凡是向非营利机构捐赠基金、款项、设备和不动产等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优惠。

3.管理政策

从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来看,美国的教育权在州,联邦政府无权直接管理私立高等教育,虽然在1979年美国把教育总署升格为内阁级的教育部,但教育部的管理权仍限于邓莉.教育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与美德两国立法实践的比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通过各种鉴定机构的方式对私立高等教育保持间接影响,以及依据国会通过各种立法和财政拨款对私立高等教育施以间接管理,但目前其干预和调节的力度正日趋加强。州管理私立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由负有决策职能的州议会和负有执行职能的州教育委员会组成,州没有所谓监督检查制度。但在以下五个方面,私立高校一般须接受的管理:①学校设置的审批;②学校授予权的审批;③财务审计和税收检查;④州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学校的建筑设施安全状况、卫生状况、防火设施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⑤有的州对私立高校提供资助,州政府教育部就要对私立大学有关的学科专业、学院的设置进行审查。此外,教会办的私立高校由教会自己管理,联邦政府和州都无权插手。

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

1.立法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才真正开始发展,以《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主要标志。如《宪法》中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 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 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举办本法规定的各类学校。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此外,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也明确提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并在自愿的基础上, 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但不得强迫摊派。”进入 90 年代后, 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 并得以快速发展。如 1993 年的 《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1995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7 年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1998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 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3 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 在民办高校师生的法律地位、民办高校的性质、审批、设立和收费等标准、经费来源渠道、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管理与监督、扶持与奖励、变更与终止、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资助政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我国民办道等教育一直在摸索中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其中困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办学经费的短缺。经费的短缺首先表现在民办高校经费来源的单一。2001年,厦门大学邬大光对39所民办高校的调研得出: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14所,占90%的有9所,占80%的有8所,王斌林.美日中私立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分析比较[J].民办教育研究,2004(2)

三项合计31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0% ,其中获得政府资助的仅有8所,占被调查学校的20% ,且资助数额极为有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公室的问卷调查也显示,现在民办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收入还是学费部分,占全部收入的将近80%。

与国外私立高校的经费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收入中社会捐赠和财政资助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两者合计只占到8%。正如西安外事学院的校长黄藤所言: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可以概括为 “两个80%”现象,即尽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有80%以上的民办高校80%以上的办学经费靠学费收入,其余不足部分则依赖银行和个人贷款。

3.管理政策

我国施行的是民办高等教育省级管理为主的体制。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过去设在教育部成人教育司下,现在挂在教育发展司,其职能主要有三条:一是研究制定社会力量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在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资格审查等方面对各省、市、自治区工作加以指导;二是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具体负责办学许可证的式样设计和组织印制工作,负责国家高等学历教育文凭考试资格的认定和管理工作;三是筹建并管理国家社会力量表彰奖励基金。其他司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职责分别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指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工作;高等教育司指导社会力量举办高等学校的工作。同时,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内负责有关的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这样的机构被国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分层分类管理,各司其职,有机结合。

因各地情况不同省级主管民办高等教育的部门之间有所差别。有的是在省教委的成人教育处下设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民办教育,有的设立了独立室——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喝方针政策,指导、监督和管理民办高等学校;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审批备案、公告、年检,定期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执法检查;评估检查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水平;监督民办高等学校的财产,财务,组织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检查、审计,对民办高等学校的违法行为给予处罚;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同样,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三、两国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

1.立法政策 华灵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分析[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私立高等教育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占主要地位, 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是靠私立高等教育的推动才得以发展的。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合法地位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保障的,美国立法政策的制定具有具体性、连贯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向私立大学提供资助也是通过

制定法规得以保障的。美国除了联邦政府制定相关法规之外, 各州的私立高等教育法规是

由本州政府制定的, 所以各州的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会因为各州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中国私立高等教育同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相比,起步较晚, 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 但与美日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法规相比, 明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首先从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上看, 我国并没有在民办高校刚起步的时候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其合法地位, 虽然最终在 2003 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但这一规定却处于虚置状态, 民办院校的法律地位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次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的立法的操作性不强, 概念比较模糊, 虽然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 在 2004年我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条例》, 但与发达国家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相比, 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还显得比较稚嫩。

2.经费政策

美国政府给与私立高校一定的资助, 在美国私立高校总经费中政府的资助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费, 但为了避免过分依靠学费, 美国的私立高校积极拓展筹集经费的渠道, 如获得社会捐赠和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创收。与美国相比,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是依靠学费, 获得的捐赠很少,学校自身创收方面获得资金也很少。同时, 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几乎为零。

3.管理政策

从宏观管理方面来看,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资助的方式来间接控制私立高等教育, 而且在衡量私立高校的质量标准方面, 做到了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美国有民间的鉴定机构、中介组织以确保私立大学的质量。从微观管理层面上看, 美国具有任免校长的权力及筹措资金的职责。从招生政策上看, 美国的私立大学招生通过严格的考试以确保生源的质量。

我国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也逐步实行了法制化管理, 通过立法手段来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并且民办高校内部也实行了董事会制度。但是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与美国不同, 因此与美国相比也存在着差异:首先,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较多, 而职能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 而且没有社会参与。其次,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侧重于法规政策, 并没有通过财政拨款来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影响。最后, 从民办院校的内部管理政策上来看, 虽然《民唐卫民,姜育兄.中美日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民办院校董事会的人员构成、职责以及校长的职权, 但在现行制度下, 由于民办高校董事会的构成方式不太合理, 在实践中, 学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往往集于举办者一身, 而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第三篇: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中国的热门话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都在实行素质教育,那中国和美国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差异?我想,有关中美素质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详细说的话,写一本书都不为过,这里我以点谈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素质教育又称为素养,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它的关注点在于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特指学生)、关注终身发展、面向全体(全体公民)。

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教育体制受杜威、布鲁纳教育思想影响很大,美国素质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基本上来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其提倡以儿童教育为起点,学生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育的灵魂,认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基础,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同时中国的教育理念自古以来都是德育为先(从孔子教育中可知),德育一直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

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在和谐素质教育中,中国已经把智育放在了压倒性的位置上。中国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在孩子幼儿时期,家长就为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朗读、书写、计算等技能,所以我们会发现刚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已经提前就学会了一年级的知识,违反了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

“知识改变命运”,在大多数中国人意识中,有了出色的成绩才算是有出息,所以正式上学后,不管父母还是老师一心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购买习题集、实行题海战,应付永无休止的考试。

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在课外时间把孩子送入乐器班、歌舞班学习,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补习外语知识、学弹电子琴等。而且,据我所知,一个孩子在课外学的辅导班远不止一个。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无视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和压力。

时间精力都在学习、学艺上,导致忽略了体能锻炼,孩子的户外运动少,多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使得肥胖症增多、体质变差。

在生活上的事都由他人一手包办,尤指父母。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并忽略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而这些所谓的人才也不见得能在社会上立足。

中国教育孩子,如制盆景一样,扭这枝,弯那根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孩子。也不得不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但这种扎实是基于应试教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而美国的教育却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才能和兴趣,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注重个性发展。他们并不会给孩子强

加学习的任务,而是什么年龄有什么的学习生活,让其自然发展。在美国人眼中,让孩子充分发挥其天性事天经地义的事。美国教育不存在学生负担重,课外时间少的问题。这样美国的中小学生自由时间很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所以他们常常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到图书馆看书,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并到森林公园旅游,在各种尝试与接触中,发掘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创造,以便孩子自己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种教育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生活中,美国教育教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鼓励他们到社会的洪流中感受兼职和社会义工之类的快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而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做法却给孩子的将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整个初级教育过程中,美国人重参与、重体验,重创新,注重于孩子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体验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中国人重评比、重获奖,注重于孩子在与别人比较后是否名列前茅。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得到了诸如获奖、得冠等值得评价的结果,学习过程的意义才受到肯定。

这样才会有这一幕:美国一位小学上美术课,一个孩子把苹果画成方的,并涂上蓝色解释说是新品种。美国老师表扬了他,可是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老师却斥责他“胡闹”。

在中国信奉:初级阶段打牢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好学问。(就像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学问、研究是高级科研人员的事。而在美国,他们相信孩子具有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于是从小培养、引导。到了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的高等教育更重视实践性和学生的创新性,那里的高校是易进难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难进易出,(近几年来还有大学扩招现象,提倡普及高等教育),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校园里以打游戏和睡觉度日,每天虚度光阴。这也说明了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是存在问题的。

我想上面谈述的那些内容从某方面应该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中学生屡获奥林匹克竞赛奖,而美国学者赢得诺贝尔奖最多,中国却至今没有的一个”吧。

第四篇: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先生的大著《“高考”在美国》,对于美国的高考制度作了深度剖析,与中国的高考制度作一对比,显见中国高考制度之弊。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一样,都是十二年,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高中是四年,不像中国是三年。他们一般是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而中国的高中,实际上是三年变两年,即用两年时间读完三年的课程。为什么美国要设四年的高中,而中国却是三年减一年呢?

因为在美国,“儿童的天堂”和“青年的战场”的分界线是高中。虽然这样子说,但美国真正的激烈竞争其实还是在大学之后。这又和中国有明显的不同。美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相对成熟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具体如何,下面再进行分解。

美国有没有“高考”?答应是肯定的。但美国是不是和中国一样的一年一度激烈的高考呢?答应却是否定的。而且令人吃惊的是美国的高考居然一年有七次之多。而且一般相当于中国高二起就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高中生可以在两年里随时参加高考。

因为美国的高考是一种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即最多两年十四次考试。由于美国的高考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试,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一般美国孩子大多考2~3次,也有考四五次的。而美国的大学在统计考生的成绩时,不管你参加过几次考试,他们将选取其中最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因为他们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你就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实在是太人性化的理由了。如此一来,考生当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上起伏不大。绝对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所谓一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故事曾经演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啊。

美国的高考有两种,一种称为SAT,即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标准学业考试)的简称。SAT考试分为两部分:Reasoning Test是理解部分,试题内容包括英语和数学,侧重学生的阅读量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ubject Test是专科部分,分为英文、数学、历史、科学和第二外语等科目,具体考深科目由考生自己报名时选定。

另一种称为ACT,即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Assessment(大学入学考试)的简称。它在美国中西部和南部比较流行,现在每年大约有130万人参加该项考试。举行时间和作用与SAT考试相近。考试内容分为英文、数学、阅读和科学原理4个部分。

至于考生是选择SAT还是ACT考试,要看考生准备报考的大学时要求提供哪一种考试成绩,如果没有特别的制定,考生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报考能得到最佳成绩的考试。然而,在美国,并不是SAT与ACT考试的状元都会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1996年哈佛大学招生,165个SAT满分“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被拒,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他们不仅仅衡量申请者的SAT、托福等基本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主要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少考学科知识,而是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分数永远是第二位。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

那么什么是综合素质呢?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主要有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美国大学对于学生的这些活动中获得的荣誉或参加过的社会活动能量非常重视。美国的篮球运动就很普遍,只要篮球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好大学的青睐,这也是一个注脚。

而且在美国越是顶尖的大学,越会注意特殊的人才。道理也很简单,成绩好的人多得是,“高考”满分者上千人,但特殊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像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录取一个黑人女孩,只因为她破记录地推销童子军饼干,被有的公司邀请去介绍推销经验,还把这些经验写成书。

写到这里,中国和美国高考机制的初步印象对比应该有了。即在美国更注重综合素质,不是唯分数决定论。所以他们的考试就像平时练习一样,一点无所谓,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而且可以多次考试,反正以最佳成绩计算。就像黄全愈先生的儿子矿矿什么时候参加高考,黄先生根本不知道,而且考试前也根本没有复习。他们的考试是围绕着孩子们平时的学习而考。因为在美国的“学习”是一个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没有标准答案。拿他们一堂“水的蒸发”科学课为例,孩子们一个个犹如小科学家,因绕杯子里的水位为什么下降了的问题,展开想像和讨论,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加以引导而已,而不是告诉他们一个确切的答案。考试内容不是要他们背诵现成的答案,而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难道不正是学习什么,考什么吗?

中国高考的残酷性就在于一考定终身,乃至一分定终身。这样的考试对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却在这样的时刻很有可能发挥失常。考试成了一次运气的比较,偶然性非常之大。往往并不一定能够选拔出最好的学生。而且又因为唯分数决定论,中国的孩子们把一切精力只用在如何争取高分上,老师们的法宝也是不断的做题做题,直至把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消磨殆尽。即使最好学的学生,面对这种无休止的单调活动,我想也会厌倦的。而所谓的综合素质,如上面美国人所看重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高中学生又哪有时间去开展?去锻炼?

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认定在中国这样的高考机制有它的合理性,认为在腐败丛生的中国,这是保证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殊不知这是以损害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既然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在美国,难道就不可能有走后门这样的腐败了?事实上也有可能存在的,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对于学校招生也是完全市场化,即并没有什么教育部这样的部门在管着各个大学的招生。一个大学的好坏完全在于他们自己的招生机制,你能招到优秀的生源,自然可以确保大学的名声和教授的收入。否则,你的学校只是走后门塞进来的差生,那不是自坏名声么?此是一。其二在于美国自由的新闻监督机制,如有招生丑闻,市场化的传媒为了他们的收视率收订率,自然求之不得。这两点也许是美国教育机制这样顺畅运转的根本吧?而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的确是不可想像,真是奈若何。

关于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严格,建议各位可以亲自读一读黄全愈先生的这本大著《“高考”在美国》,品读一下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之优越性。

为什么中国的初高中生这么辛苦,而美国的初高中生却很轻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机制。

我觉得香港学者“修木读史”总结得很好,这里不妨抄摘部分内容在此,大家可以有个借鉴:

美国的教育制度,同样也要起到筛选、分流的作用,同样也有一个竞争好学校、好专业的问题。美国人也要吃五谷杂粮,也是爹妈养的,美国的爹妈同样关注子女的未来。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科,大学毕业之后读个博士学位,找得到正式工作的话年薪可以在七八万美金左右。做个十几年,进入管理阶层,当个小头目,工资到十万多一些就差不多到顶了。可是,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进的是医学院,读书的时间相若,但是一开始工作,年薪就有十几万,将来的成长空间也更为灿烂。文科方面的差别更大,人文科目毕业的博士,多半只有教书的位置,找工作极为不容易,工资能有个五六万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文科毕业后读几年法学院,再考上律师执照,起薪也大多在十万以上。而且,美国各级政府的官员们,议员们几乎都是学法律出身,可以说执掌政治权力的人,都是法律人。所以,理科好的去学医,文科好的去学法,这既是美国父母的心愿,也是一般美国学生的选择,竞争同样是非常激烈。而理工科一类的专业,付出大,收获小,美国学生不愿读,所以才挤满了来自中国、印度的留学生。到了医学院与法学院,外国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因为本国学生早已为入学名额挤破了头。

但是,美国制度的不同,在于它筛选的时间点靠后。学医与学法,决定的时间不是在高中毕业,而是在大学毕业。想上医学院的学生,大学可以学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理科)。医学院只要求有几门基础课程申请者一定修过,通常包括微积分,普通物理,无机与有机化学,和生物学。想上法学院的学生,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文科)。法学院也只要求申请者一定学过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文科学生的基础课。基础课目的成绩,加上一个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再加上学生在班上的排名、课外活动、推荐等等,是收生的主要参考。申请者本科所上大学的名气,不是重要因素。家境不宽裕的学生,无法去外地上名牌大学,可以就近在普通的社区大学就读,那里没有最好的设备,没有著名教授、大师,甚至没有硕士、博士授予权。但是只要申请者在本科课程中,能够名列前茅,保持优秀的成绩,毕业之后一样有机会进入名牌的医学院、法学院。当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机会会更多一些,更何况有的名牌大学打分比较慷慨,比如说哈佛就时常被人批评搞分数膨胀。

把竞争最为激烈的筛选,放在大学毕业,而不是高中毕业,才是造成中美教育文化不同的最重要因素。美国的中小学生的确是轻松,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却相当的吃重。而且他们也会计较分数,笔者读研究生期间给本科生带实验时,就曾遇到那些成绩好,想进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平常一份实验报告的分数而来找助教们斤斤计较。这一制度的好处在于,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二十岁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美国的大学,在课程与内容上还是有相当的要求,虽然总体来说要比中国的课程要求浅一些。一门基础课,有好几个班次,好几百名学生,都是由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当然考卷是肯定无法一一批改的,所以考试基本上都是多项选择的形式,与考托福一样。选定了答案,就在硬纸卡上相应的位置涂圈圈。考完之后,由教务人员统一收走,送入读卡机,用机器打分数。考得不好,你是不可能找教授说情的。那张卡根本就不在他手上。

考题的设计,则多半有意识地要把分数拉开。考卷上0-100的分数出来后,从高到低依顺序排好,分成A(4点)、B(3点)、C(2点)、D(1点)四等,再加上一个F(0点,Fail/不及格)。考卷分最高的5%的学生得A,百分之20-30%之间得B,以此类推(中间也有A-,B+等等)。具体的转换标准因课程而异,50分可以得D(及格),40分也可以得D。但是得A的学生数,系里、学校里都会把关。如果得A的学生的百分比太高,讲课教授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样按排名给分,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之间竞争。因此,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把其筛选分流的机制,放在了四年大学。它的淘汰率相当可观,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补考,只能重修。四年下来,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是很平常的事。大学毕业时,如果想去申请研究生院,平均成绩要有3点。如果想进医学院,平均成绩多半要在3.5点以上。因此到大学毕业时,有资格去申请医学院的学生并没有剩下多少。

虽然医学院取生时,要面谈,要看推荐信,还要看参加了什么课外活动,但是以学校作为筛选机制,考试成绩都还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你在一、二年级成绩好,教授才对你有点印象,你也才能以你的成绩在暑期到某位教授的实验室中做个帮手,将来他给你写推荐信也才有东西可写。不然的话,教授也就只能看看你的分数,写两句套话。如前所述,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很细致,大学的教学方法却相当的粗放,简直就是放羊。但是,这也使得一份大学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学生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到了二十岁的孩子,家长也控制不了。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中国的父母还是美国的父母。人家不是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想当总统?这难道不比中国孩子更有雄心壮志?但是到了二十二岁,孩子是进医学院也好,是完不成学业也好,做家长的只能接受现实。

当然,美国是富有的发达国家,它有足够的资源,普及大学教育。也因此,它的筛选分流可以拉长时间,放在四年大学里来进行。家长与学生最为在意的决择,在大学毕业之时。于是在学习成绩的考核之上,自然地多加了一层“路遥知马力”的考验。它最为精英的医科与法科学生,学完必修的几门基础课,还要在其它不相关的科目之中考验两年,扩大见识之后,才来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这在依然是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过于奢侈的一种制度。

教育资源瓶颈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机制的借鉴和改进却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做不到,只有不愿做。中国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控制”一词,只要当局拼命想做婆婆,控制国民的一切,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之改善一天不能实现。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国人有更多的自由,有民主的政治机制。

第五篇:中美写作比较

美国的写作训练文体大致分为:

(1)书信,包括正式书信和非正式书信、(2)计划、(3)梗概、(4)报告、(5)评论、(6)创作。美国语文教学则倾向于从写作能力要素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类。对各文体的训练要求可以较明显地反映这一特点。例如“梗概”的写作要求是:“记下主要的事实,接着要用完整的句子写下来,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连接到一起,然后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词和材料。最后使文字比较简洁。”从这一段介绍来看,“梗概”的写作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相当于我国作文教学中的缩写。再如,对“创作”并没有严格的文体形式上的要求,而是把它定义为“创造性写作”,并提出了“真诚、感情、独特性”三点要求,指出:“说明性文章倾向于使读者思考,创造性的写作则是让读者感觉。创造性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没有哪两篇文章是完全相同的。”这里所说的“创作”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指写作中的创造能力。美国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而是突出各类文体中的“实用性”。这与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是有所区别的。我们所说的“应用文”是指实用功能很强的一类文体,可以划分出若干种具体的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形式上的特殊要求。从逻辑上看,美国语文教学对文体的分类显得不够严谨。但各种训练文体都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中美实用写作教学比较研究:

我国的语文教学通常把写作训练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大类。其中,应用文又分出若干小类。如属于生活类应用文的请假条、申请书、读书报告、书信、计划、总结等,此外还有公文类应用文。我国语文教学对写作训练文体的分类较为严密,强调对文体形式的把握。

下载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美舆论监督比较

    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程度如何,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一、舆论监督与政治环境 舆论监督能否有效进行,首先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专制独裁的政......

    中美饮食习惯比较

    中美饮食习惯比较:谁吃得更科学? 美国营养学家赫尔曼教授在对中美两大民族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作了长达一年的深入研究后指出:中美饮食习惯都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中国饮食习惯......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中小学教育,多年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发展特色。从不同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各自特点及发展趋势。经济、科技实力居于......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上课时间:周四晚上 班级:工管0902 姓名:蔡川露 [摘要] 各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共同作......

    中美投资比较研究

    中美风险投资比较研究 摘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开辟......

    中美师范教育实习比较

    中美实习课程比较教育实习的改革成功与否将关系到整个师范教育改革的命运,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教育实习一直是当今师范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

    中美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中美高等教育体制比较【摘要】 本文主要以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对中美教育体制从教育理念、学生管理体制、中美高校科研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我国......

    中美初等教育课堂教学比较

    中美初等教育课堂教学比较 一、美国的课堂 根据我的了解,美国的课堂是自由的,能动的,轻松的,平等的,充满探究味道的。那一节课来说,如在上《冰》这课: 完成学校早上例行的事务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