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总来闽讲话精神
(根据有关热爱学习的童鞋的提议一下下,欢迎大家跟帖补充),稍微整理了2月12日至15日,从农历腊月廿九到正月初二,饱含着对福建干部群众的浓浓深情,胡总先后深入漳州、龙岩、厦门等地,亲切看望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群众,实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老区干部群众和在闽台湾同胞共度新春佳节。
【历次考察】
——1995年,胡总考察厦门、福州、莆田等地,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999年,古田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胡总深入革命老区看望闽西人民,瞻仰古田会议会址,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建设顺利进行和大局稳定; ——2006年,总书记到龙岩、永安、厦门、福州等地考察,希望福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六个扎实” 【讲话精神要点】
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归结起来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胡总在考察中提出“三个切实”的工作任务,为福建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这“三个切实”是一个完整体系,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每一项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希望福建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福建要增创发展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
“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大家再接再厉,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再立新功”
“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两个动向】
胡总今次考察福建,有两个动向需要关注。一,胡总是在宣示,大陆将继续推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坚持胡四点原则不会动摇。胡总在考察过程中涉及两岸关系的讲话是积极的、和蔼的、善意的,不仅鼓励台商投资,还呼吁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同时,他重申对台湾同胞有利、对两岸交流合作有利的事,大陆就要办好的主张。此外,胡总还向台胞拜年。胡总的讲话,给两岸关系带来了祥和的春风。二,胡总此行的一项工作,是考察已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问题。福建的地位特殊,在两岸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香港与广东的关系非常相似。我们相信,胡总今次到福建,是对福建经济发展方向的鼓励,胡总也很有可能指示福建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要承担更多的任务。甚至不能排除,中央政府将更加有力地支持福建对台关系的发展,给予更开放的政策。
【闽台五缘】
“五缘”指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闽台间有着“五缘”的渊源,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最早成立的台湾农民创业基地之一,目前已有70家台资农业企业和多个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在园中投资兴业。
【闽台交流率先之举 】
● 在大陆首个设立台商投资区、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对台小额贸易点、对台渔工劳务输出点。● 在大陆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目前,已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9所高校获准招收台生。● 在大陆第一个开通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之间的集装箱班轮海上“试点直航”,启动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海上直接往来。
● 在大陆首批设立台胞落地签注口岸、台湾渔船停泊点和台胞接待站,开放大陆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湾本岛旅游。● 率先开办两岸通汇、新台币现钞兑出业务。● 率先启动实现海上货运直航、客运包机、直接通邮通汇等工作。
● 率先开展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省份,目前已有漳浦、漳平永福、仙游、清流4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福建,数量全国最多。【闽西革命根据地】
闽西,是中央苏区,是中国较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两个人物:邓子恢、张鼎丞)
1929年前后,即自1927年春蒋介石叛变革命而成为新军阀后,到1930年底这段历史时期,是握有军权的新旧军阀们以混战形式反复争夺霸主权的剧烈动荡时期。1929年三四月间爆发了蒋介石同桂系军阀之间的战争。毛泽东自1929年3月中旬开始,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同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东征闽西,把井冈山武装斗争的火种播种到福建。1929年3月11日红四军第一次挥师入闽,14日在长汀附近消灭了土著军阀郭凤鸣部,乘胜占领长汀县城建立了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29年5月,蒋桂战争爆发后,闽西敌军大部开赴东江作战,红四军乘机第二次入闽,攻占了龙岩、永定,成立了两县革命政权。6月19日,红军三打龙岩,全歼陈国辉旅二千余人。红四军乘胜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扩大地方赤卫队,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从而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历来对调查极为重视。在闽西期间,他一有时间就下连队和基层,在战士和老百姓家开展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一卷卷雄文在闽西挥就。
闽西革命老根据地包括龙岩(现改为新罗区)、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漳平、明溪、清流、宁化等lO县(市、区)及平和县的一部分。
龙岩是革命老区,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胡总分别赴龙岩古田会议旧址和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考察,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饮水思源;二是建构和谐社会;第三,从对台工作的角度来看,胡总在龙岩客家聚居地考察,而台湾有四、五百万人的客家族群。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著名的古田会议。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共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会议结果
大会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代表前委起草的约3万余字的8个决议案,总称《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其中第一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后来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11人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为书记。
会议意义
古田会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了无产阶级军队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不仅为红四军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中国红军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决议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纲领。量全国最多。
第二篇:学习胡总书记在闽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胡总书记在闽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中共福清城小支部 郭安
今年春节最大的喜事,莫过于胡总书记来闽考察。胡总书记在闽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他不顾疲劳深入基层、关心群众关注民生的一举一动,令福建人民深受感动。这次考察,将是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步伐的强大动力。
胡总书记在闽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加快海西建设、推动福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贯彻。在讲话中,他强调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指出要抓好落实,重点要做好几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继续优先发展教育。
开展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涉及到人类所有的领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社会文明与公德、环境保护、生态和谐等等,几乎是无处不在。在当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抓好终身教育,使国民的整体素质与时代相适应,是关系到民富国强的重大问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重大的基础性战略任务。胡总书记春节考察福建,说明了党中央对福建新一年的发展寄予厚望,要加快福建发展,抢抓机遇,更好地建设海西,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当把终身教育提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
终身教育,倡导的是坚持从摇篮到坟墓循环不已的受教育过程,是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以及所有的学习活动的结合,是包括正规、非正规和不正规教育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其目标就是组织一个提供终身学习的完善体系。此一体系,对象上是全民参与的;时间上是终身需要的;内容上是人生全部的;方式上是全面学习的。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给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工作、生活和自身不断发展的要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速度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变动日益频繁,人在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即便是同一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广大社会成员从儿童到青年和老年对接受各类教育的要求,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观念在变化,知识在更新,贯穿人一生的学习和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否则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因此,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终身教育的要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正迎来一个新的学习时代,教育将从注重人才群体的教育转变成为全民的教育,从注重某个特殊时期的教育转变为终身的教育,即为全体国民生命的每个时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共同趋势,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而采取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各国实践表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前提条件:有终身教育(学习)观念和一定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教育的教育结构体系和机构;建立有利于终身教育(学习)的政策和制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我们的教育在上述四个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终身教育要求的问题,亟须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如何推动这场变革,使终身教育和我省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呼应,是应该认真思考并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贯彻终身教育的进程中,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而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终身教育的立法,也是不容忽视的。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来制订开展终身教育的有关政策,并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细化和完善《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引导终身教育,刻不容缓。改革学校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开放,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要探索建立社区学校和开放学校等,建立中央和地方终身教育协调机构,发挥政府的调控、督导、评估和保障功能。建立终身教育协会,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机构和机会。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开发各种社会教育渠道,有意识地把文化组织、社会组织、职业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部门纳入终身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和设施,加强社区、乡镇、企业和各种文化教育设施的教育功能,延伸教育社会化的空间,使教育与社会一体化。要把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系统中,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从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终身教育,必定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过程。目前终身教育在我国正逐步加强,其所需要的各种软硬条件还远不够成熟和完善,所幸的是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已经意识到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特别可贵的是社会、群众也已经逐步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相信终身教育的开展和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成为中国崛起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第三篇:胡锦涛来闽讲话心得体会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胡锦涛来闽讲话心得体会 通北街道党工委书
刘南煌
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福建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做好福建工作的纲领和指针,对于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迅速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各级各部门要在前一阶段学习贯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
牢牢抓住福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归结起来最核心的就是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更好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先行先试,是中央对我省的殷切期望,是各项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是推动跨越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激情,把先行先试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以先行先试抢占先机、闯出新路。
加快转变,是我省发挥优势、科学发展的必然抉择,是实现赶超、服务全局的必由之路。必须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福建实际、具有福建特色的发展路子。
民生优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解决,惠民利民的重大民生项目优先安排,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着力先行先试 增创发展新优势
――胡锦涛来闽讲话心得体会 通北街道办主任
李西贵
今年春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近日来闽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讲话中强调党建科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坚强保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进一步开阔视野,积极吸收新理念新知识,勇于冲破旧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对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都大胆试、大胆闯。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勇立潮头,做思想解放、先行先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调动先行先试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宽松环境。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建立有利于跨越发展的 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继续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推进投资体制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实施省属企业三年发展规划,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市为契机,支持厦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树立亲商、安商、富商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清理和规范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抓紧研究出台对损害投资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民资“回归工程”,逐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支持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创立品牌。
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大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挥“9·8”投洽会等平台的作用,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强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开拓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扩大重要资源、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大力发展外贸物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做大做强现有各类开发区,推动省内、省际异地合作联办开发区。提升闽港闽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鼓励华侨华人到我辖区投资兴业。
因此拓展闽台交流合作。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要求,以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巩固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新能源、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加快沿海一带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提升闽台产业对接合作水平。抓紧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早期收获产品清单,扩大对台贸易,是党和社会对当下我们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方向。
坚持民生优先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胡锦涛来闽讲话心得体会 通北街道党工委宣委 曾美羡
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继续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再就业培训与劳动力再教育。
要求我们镇街要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实现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引导工作,完善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制度,对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逐步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完善覆盖全省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一体化、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 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要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民生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集中新增财力为民办实事,确保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教育事业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向困难群体和困难地区倾斜。扎实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把更多的新增财力投向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接轨。科学制订我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提高农村学校、薄弱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提升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各项教育改革试点,办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兴建和完善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要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试行居住证制度。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控,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体系。加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抓紧完善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体系。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平安福建”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夯实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基础。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抓紧建立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期待和诉求的长效机制,加紧完善利益协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应急管理机制,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反应灵敏、妥善处置,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提升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能力,着力加强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提高宣传舆论工作水平,增强引导能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要形成人人负责任、人人干实事的良好工作氛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新局面。
第四篇:胡锦涛在闽讲话精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跨越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深刻把握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福建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做好福建工作的纲领和指针,对于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迅速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各级各部门要在前一阶段学习贯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
牢牢抓住福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归结起来最核心的就是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更好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先行先试,是中央对我省的殷切期望,是各项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是推动跨越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激情,把先行先试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以先行先试抢占先机、闯出新路。
加快转变,是我省发挥优势、科学发展的必然抉择,是实现赶超、服务全局的必由之路。必须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福建实际、具有福建特色的发展路子。
民生优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解决,惠民利民的重大民生项目优先安排,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党建科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坚强保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着力先行先试,增创发展新优势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进一步开阔视野,积极吸收新理念新知识,勇于冲破旧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对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都大胆试、大胆闯。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勇立潮头,做思想解放、先行先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调动先行先试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宽松环境。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建立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继续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推进投资体制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实施省属企业三年发展规划,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市为契机,支持厦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树立亲商、安商、富商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清理和规范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抓紧研究出台对损害投资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民资“回归工程”,逐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支持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创立品牌。
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大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挥“9·8”投洽会等平台的作用,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强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开拓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扩大重要资源、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大力发展外贸物流,充分发挥厦门、福州保税港区政策优势,扩大“区港联动”政策覆盖范围,加快“陆地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做大做强现有各类开发区,推动省内、省际异地合作联办开发区。提升闽港闽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鼓励华侨华人到我省投资兴业。密切海西20个城市合作,推动海西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加强与中西部省份的合作,构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拓展闽台交流合作。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要求,以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巩固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新能源、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加快沿海一带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提升闽台产业对接合作水平。抓紧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早期收获产品清单,扩大对台贸易,争取我省特定区域、特定领域在后续补充协议中先行先试。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推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立泉州、漳州等台商投资区,加快建设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两岸物流合作基地。提升闽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对口交流活动。继续办好海峡论坛,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构建更加便捷的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促进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民众循我省口岸往返两岸。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按照“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两岸合作新机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置管理机构,积极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实行贸易、投资、金融服务、旅游购物、人员往来、就业、生活等便利化政策。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壮大总量提升质量
坚持在扩大内需中突出投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各类投资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立足我省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力争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40%,力争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突出抓大项目,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抓紧策划生成和推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管理机制、协调会商推进机制、联手督察机制、考核通报机制,推动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建设、投资增长强劲的态势。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挥金融服务保障作用,吸引央属企业和境外企业在闽投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加大消费基础设施投入,以投资结构改善带动消费空间拓展,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打造产业强省。坚持自主创新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着眼于促进产业技术重点跨越,提升“6·18”等产学研结合平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和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争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选择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海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一大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发展壮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力争形成先发竞争优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突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以延伸产业链、推进企业集聚为重点,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5年内形成50家百亿企业和若干千亿产业集群。抓紧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以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海峡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形成大旅游格局。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合理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镇化,适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拉开城市框架,优化空间布局,壮大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和泉州创业型城市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等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城市联盟,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引领发展的格局,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彰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净化绿化美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设宜居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大力推进2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以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灾后重建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统筹各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支援灾区,全力做好福州市、厦门市对口支援三明市、南平市灾后重建工作。尊重群众意愿,科学选址,精心组织,抓好农村住房灾后重建。
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充分发挥省内各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开发建设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南北岸)、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武夷新区和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每年都要有若干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加快福州马尾等新城区建设,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全省港口、旅游景点、产业园区等各类资源。加快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推进航运交易市场建设,形成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有序转移,坚持运用市场的方法,形成山海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和省里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偏远山区、海岛等的投入,帮助欠发达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省建设。做好生态省建设新的五年规划编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依法取缔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新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加快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建筑节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城乡绿化工程,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推进“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抓好饮用水源保护。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村环境污染连片整治,继续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组织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低碳产业。
四、坚持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继续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0万以上。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实现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引导工作,完善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制度,对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逐步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完善覆盖全省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一体化、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 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建立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切实保障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相关规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监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7%以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工作。扩大新农保试点,五年内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逐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和优抚对象的待遇水平。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保障补偿水平,今年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明年开始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廉租住房项目建设,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进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有机衔接。把棚户区改造与廉租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年内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把灾后重建、造福工程、地质灾害治理等纳入农村住房改善范围。
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民生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集中新增财力为民办实事,确保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教育事业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向困难群体和困难地区倾斜。扎实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把更多的新增财力投向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接轨。科学制订我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提高农村学校、薄弱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提升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各项教育改革试点,办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兴建和完善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试行居住证制度。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控,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体系。加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抓紧完善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体系。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平安福建”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夯实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基础。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抓紧建立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期待和诉求的长效机制,加紧完善利益协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应急管理机制,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反应灵敏、妥善处置,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提升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能力,着力加强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提高宣传舆论工作水平,增强引导能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继续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推动党员干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培养,着力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拼搏、高效务实的坚强领导集体。精心组织、科学制订好“十二五”规划。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好相关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制度,探索建立省对市、县(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制度,形成促进跨越发展的导向。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用事业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凝聚人才,落实海西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引导人才向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集聚,提升海西核心竞争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及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统筹抓好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特点,搭建创先争优平台,努力做到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广“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积极向农村、机关、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拓展延伸。广泛开展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结对共建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共同致富的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创业激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速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切实提高执行力、落实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大力改进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新话、讲管用的话,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工作成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和巡视工作等制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形成人人负责任、人人干实事的良好工作氛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努力开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新局面。
第五篇:闽职改字[1993]18号(职称总精神)
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文件
闽职改字[1993]18号
福建省关于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工作 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事业单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现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及国家人事部关于《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人职发[1990]4号)和国务院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当前职称改革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职办[1993]1号),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工作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全省企事业单位在经常性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应坚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本原则和正确的政策导向,按照中发[1986]3号、国发[1986]27号文件和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国家人事部和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省人事局关于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的有关规定,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 1 作。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各级职改部门要按照分类指导、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着眼于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和积极性的调动,搞好宏观调控,促进队伍建设,落实企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要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竞争机制,强调业绩、成果、贡献,破除论资排辈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流动。第二条 我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继续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全省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日常工作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人事局)负责。
各地(市)及省直各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由各地(市)及省直各部门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日常工作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组织实施。
第三条 省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附后)
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按照国务院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国家人事部和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省人事局有关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的部署和规定,制定本系列(专业)开展经常化评聘的工作意见和计划;提出本系列(专业)专业技术岗位设臵的原则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单位各级职务合理结构比例 2 的指导性意见及专业技术人员任职工作考核办法;受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委托,组建本系列(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本系列(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第四条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本省有关职称改革的政策规定必须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省人事局制定并组织实施。今后,凡未经国务院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国家人事部(国务院职改办)转发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以及未经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省人事局(省职改办)转发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业务主管部门(或系列主管部门)制发的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政策规定,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律不予执行。
第五条 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臵工作,是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施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因事设岗、择优聘任的原则,依据工作的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运用职位分类的原理,合理设臵(调整)专业技术岗位(具体设岗位原则和意见,另行制订),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
第六条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要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人事、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结合,配套进行。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人事、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科研设计、3 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需要,自主设臵专业技术职务。企业在科学合理地设臵专业技术岗位的基础上,可以实行评聘分开。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评定或人事(职改)部门发给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其职务和待遇由企业自主决定。
企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评定聘任在本企业内部有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可不受原任职资格高低的限制。企业内部评聘的职务仅在本企业内部有效,政府人事(职改)部门不发给任职资格证书。
企业主管部门应按照上述原则对企业职称改革工作进行指导,放权给企业,帮助企业逐步建立起自主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 经省、地、县职称改革工作部门批准继续开展评聘工作的事业单位,可在上级核定的职务机构比例或岗位数额内,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设臵自主开展经常性的评聘工作。
第八条 对自收自支和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行结构比例控制。单位可在上级职称改革工作部门核定的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内,根据工作需要自主设臵(调整)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第九条 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职称改革评聘分开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人职发[1991]7号文件)精神,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事业单位,可提出申请,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省、4 地(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在本单位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职务档次实行评聘分开,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条件开展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1、职称改革工作成效明显;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建立和坚持了任职考核制度;具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2、已经进行了定编定员工作,专业技术岗位设臵合理,职责明确,并已向专业技术人员公布。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由政府人事(职改)部门发给任职资格证书,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可以使用,但不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应职务的工资和待遇。
第十条 对经费完全自立,实行企业化管理及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事业费已减拨到位,经费基本自立的事业单位,在科学合理地设臵专业技术岗位,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可实行评聘分开。各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不受岗位数额的限制,主要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试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就和贡献,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条件进行评价。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岗位设臵方案,在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中,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一条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因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更,其岗位数额按原主管部门实际下达数调整后交给现主管部门,原主管部门不得作为空岗数重复使用。在本地区内变更关系的,由 5 所在地、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整;跨地市及省直单位间变更关系的,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整。
第十二条 一九八七年一月以来,经各级编制部门批准建立或增加编制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和岗位指标数额核定工作按闽职称改字[1991]140号和闽职改字[1992]26号文件执行。
第十三条 下列人员评聘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其聘任指标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下达(审批表式附后),实行单列,不占所在单位现有聘任指标数:
1、45岁以下晋升教授或研究员一级职务;40岁以下晋升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一级职务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2、经国家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达到离退休年龄而未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的高级专家、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及正在带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4、已达到规定离退休年龄,因工作需要,经组织批准,适当延长工作年限的部分急需、紧缺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5、博士后流动站合格的出站人员及获得博士学位确认、晋升中、高级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确认、晋升中级职务人员;
6、从省外引进(含省内合理流动)和军队转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符合闽职改办字[1988]013号、[1989]002号和[1989]017 6 号文件规定的具有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经我省有关职称改革工作部门批准确认的人员,以及从国外引进和留学回国人员中符合高、中级职务任职条件人员;
7、由国家机关调入事业单位被评聘为高、中级职务的人员。
第十四条 在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或确定职务应具备各职务系列《试行条例》规定的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相近专业的划分由省各职务系列主管部门参照“人事信息分类编码”的有关分类标准研究确定。学历层次符合要求,但所学专业与拟评聘职务岗位的专业不一致或不相近的,在通过接受相应层次继续教育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育证明后,可视同具备规定学历。
第十五条 不具备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育形式取得相应学历后,才能评聘相应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可视具体情况和工作需要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具体破格条件另行制订)。
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拟申报经济、会计、审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申报统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须参加国家组织的相应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再进行评审。其他系列不具备规定学历的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可按国家统一规定,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
第十六条 规定学历的认定应该严格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总政、总参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对持有经复查验收合格的“专业证书”的人员,在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可免于本省组织的相应科目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但不得作为学历依据。
第十七条 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资历今后一律从被聘任之日起算。对在一九九0年五月二十九日(即闽职改字[1990]81号文件下达之日)前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任职资格后即聘任相应职务的人员,其任职资历可从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之日起算;对在一九九0年五月二十九日至本文下达之日经评审委员会评审、相应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确认任职资格后即聘任相应职务的人员,其任职资历从相应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确认之日起算。
第十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转换职务系列后,原则上需按拟新聘职务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试用考察一年。经考核能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可以按拟新聘职务申报(推荐)参加相应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或资格考试,一次评审(考试)通过并被聘任的,其任职资历可与原任职务资历连续计算(含试用考察期);否则,只能在下次评审(考试)通过并被聘任后,才能与原任职职务资历累计计算。
第十九条 在外省、市自治区或中央各部委所属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后(含军队转业技术干部),引进(调入)本 8 省企事业单位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经具有相应职务任职资格审核确认权限的职称改革工作部门确认其任职资格(审核确认表附后)并被聘任的,其任职资历可与原任职职务资历连续计算。
第二十条 凡国家规定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对考试合格并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应职务任职条件要求的,颁发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作为可受聘担任相应职务的资格依据,全国有效。今后,凡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考试的系列(专业),不再进行相应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严格掌握外语条件的通知》(人事发[1991]4号)和国务院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实行考试的系列外语水平要求的通知》(国职改办[92]12号)精神,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掌握外语条件。具体考试、考核办法按闽职改字[1992]204号文件执行。
第二十二条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是负责考核、评议专业技术人员是否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的组织,资格评审工作是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质量的关键。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重新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有关事项的通知》(人 9 职发[1991]8号文件)规定,各地、各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进行,具体组建办法和评审工作程序及要求按《福建省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织及评审工作的若干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专业技术人员拟取得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应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由单位进行考评,择优推荐。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一级职务,其现任职务的任职资历可计算到申报之月止。凡非特别优秀可破格(超前)晋升的人员,都需达到相应职务所规定的最低任职年限。
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暂不列入评审范围:
1、受刑事惩处及开除留用处分正在执行和正在被立案审查的人员;
2、受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未满一年及首次评聘以来发生过重大技术责任事故,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者;
3、刑满释放、劳动教养期满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未满一年的专业技术人员;
4、伪造学历、资历,谎报或窃取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的人员;
5、连续病休一年以上或擅离岗位,不在本专业技术岗位上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
第二十五条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要严格掌握思想政治标准,10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实行择优聘任和竞争聘任,不搞论资排辈,努力为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由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聘任,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实行分级[聘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聘任。
第二十六条 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应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履行聘任手续,颁发《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书》。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应与受聘人签订聘约。聘期一般为1-3年,未经批准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离、退休时间。需要更改或解除聘约的,应按有关程序办理程序。
专业技术人员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后,有增资的,从聘任之下月起按工资的有关规定计发执行。
第二十七条 各地、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闽职改办字[1989]15号和[1991]24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以考核为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后管理工作。经考核不能履行岗位职责、不能完成任期目标任务的人员,应解除聘约,按本人条件和工作需要另行聘任适当职务。
第二十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已受聘某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调动工作后,不改变职务系列和原从事的专业工作的,由调入单位考核后决定是否受聘任相应职务或重新进行评审。在事业单位间调动工作的,六个月内可暂保留原职务工资;六个月 11 后,原职务工资不再保留,按新任职务领取相应的工资。改变职务系列和原从事的专业工作的,以及从企业单位调入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工资按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闽人薪[1991]9号文的有关部门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恢复高考后入学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的全日制正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不含“五大”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其中不包分配的自费生由用人单位正式录、聘用后满一年),可根据《试行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要求,考核确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表式附后),聘任相应职务。其中初级职务资格由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当县、处级单位考核(审核)确认;中级职务资格由地(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省直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具体规定为:中转毕业生,见习期满,经考核可确认为“员”级;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先考核确认为“员”级,再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考核确认为“助师”级;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经考核可确认为“助师”级;取得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毕业的人员,可考核确认为“助师”级;获得硕士学位者,先确认为“助师”级,从事本专业工作两年后可申报评审中级或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直接考核确认为中级;博士学位获得者可确认为中级,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两年后可申报评审高级。
第三十条 单位领导原则上不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确需兼任的,必须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符合相应职务的任职条件,能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单位领导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占用半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
第三十一条 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工人,需经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同意先被聘用为干部,并符合相应职务的任职条件,方能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十二条 对于国家机关成建制划转为企事业单位和从国家机关调入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报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受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十三条 按照国家规定评定或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因各种原因需撤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按以下程序报批;撤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由单位提出,地市或省直主管部门审核,报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审批;撤消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由单位提出,报原批准确认机关审批,报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撤消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的,报县(市、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或原批准确认机关审批。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加强对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严肃有关纪律和工作制度,坚持原则,认真按政策规定和工作程序办事,坚持标准条 13 件并增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接受群众监督,反对和防止不正之风。要不断提高职改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职改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确保专业技术职务经常化评聘工作健康、稳妥地进行。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民办科研单位和高科技园区原则上也按上述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在三资企业和民办科研单位、高科技园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任职资格的评审或考核确认,由各级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过去下发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有关文件规定除本文已涉及及另行通知者外,自行废止。
第三十八条 本文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