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副部长讲话

时间:2019-05-15 06:4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汪民副部长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汪民副部长讲话》。

第一篇:汪民副部长讲话

深化省部合作 努力打造我国战略资源要地

——在青海省地质勘查大会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汪民,2011年11月28日)

尊敬的骆惠宁省长、徐福顺常务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各地学习贯彻10月19日国务院176次常务会议精神之际,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地质勘查大会,研究总结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青海省地质找矿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对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产生重要带动作用。借此机会,我受徐绍史部长委托,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向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地质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青海高原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结合全国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总体要求,我就青海地质找矿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一)深刻认识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保障已成为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事关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立足国内,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副总理明确提出要“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要求我们在地质调查、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实现一次新的跨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找矿工作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确,都紧迫。

同时,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加快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一是资源有潜力,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提升,地质找矿的潜力不断加大;二是工作有基础,国土资源大调查和三项国情调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从理论、技术、资料、装备和队伍等方面,为找矿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资金有保障,不仅国家财政近年来加大了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开始投资风险勘查;四是新机制带来了活力,相比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新机制下的地质找矿工作显得投入更有力、找矿更有效、局面更生动,越来越多的地勘单位在矿产勘查开发市场中实现了资本积累。

(二)准确把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总体要求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行动,既适应新时 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与计划经济时期开展的找矿大会战有着本质的区别。实施好本次行动,必须全面准确把握行动的总体要求。

一是牢牢把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着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开发,立足国内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同时,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拓宽领域,市场导向、合力推进,坚持改革、创新制度,科技支撑、协同攻关,依法实施、加强监管。

二是紧紧抓住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目标任务。按照国务院要求,战略行动的总体目标是: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力争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矿产资源开发要“油气并举”、“大宗紧缺和新兴材料并举”、“开源节流并举并将节约放在首位”,地质找矿工作要“陆海并重”、“东西并重”,促进矿产资源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扭转大宗矿产产地与消费空间分割的局面,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重点完成三个方面的八项任务:一要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 查和综合研究,查明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前景;加快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远景调查,寻找新的找矿靶区。加强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研发和推广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二要加强重要矿产勘查。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勘查和老油气区的新领域深度挖潜;勘查开发以页岩气、煤层气为重点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整装勘查,增加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形成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勘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三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确保找矿目标实现的完整任务体系,要统筹考虑,系统推进。

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最大特色,就在于用全新的思路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平台,做法上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会战,也不同于现今一些主要依靠财政出资实施的计划或工程,不走“政府统包、财政拨款、分投资、做项目、养队伍”的老路子,而是按照“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引入各类社会资金进入风险勘查市场,调动各方面尤其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加快突破。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找矿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础,做好服务,并通过地勘基金为企业分担风险。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新机制的强大生命力,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充分认识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深远影响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矿产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大发现带动区域大发展,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大庆、攀枝花等数百座城市因矿而兴,矿业一度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原动力。“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促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做好资源优势转换这篇大文章。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勘查区,大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加大这些区域的找矿投入,实现重大找矿突破,不仅将形成一批新的资源接续基地,更将成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多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的多元化投资找矿勘查的格局已经形成。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总体来看我国地质找矿领域完善体制、激活机制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百局千队”尚未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还要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调控以及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解放找矿生产力,破除制约找矿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矿业权、资本、技术等勘查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我国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我国地质找矿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行动,全系统、全行业要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掀起 地质找矿新高潮。

二、青海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大有作为

(一)中央非常关心和支持青海省地质找矿工作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区,加强青海矿产资源勘查,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8年《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省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和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发〔2010〕5号),都将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支持力度作为支持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2010年12月,李克强副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指出“要高度重视青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要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力争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使青海真正成为我国的战略资源要地”,对青海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寄予殷切希望,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保证青海等省藏区人民与全国一起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要求,及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国土资源支持政策,其中对青海地质找矿工作的支持是重中之重。200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以实施青藏专项为抓手,不断加大对青海地质找矿工作的支持力度。今年3月我部又配合青海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青海省地质勘查进程的报告》,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安排青海省地质勘查资金50亿元,目前已得到了落实。今后,我们将 进一步贯彻落实34号和5号文件精神,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加快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措施的函》(国土资函〔2010〕732号文)提出的各项支持政策措施,深化部省合作,积极主动了解青海实际情况,帮助青海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加强对青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帮助青海省引进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地勘队伍,支持青海加快地质科研水平和能力提高,促进青海加快实现找矿突破,促进青海尽快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矿业经济的有力支撑 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藏区面积占全省96.5%。青海在全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青海经济仍较落后,发展仍然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加快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是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从青海省情来看,青海属于资源型省份,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不仅对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石油、天然气、钾盐、铅锌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也为全国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在青海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意义更加重大。

(三)青海省具备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通过青藏专项的实施,在青海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十分有利。一是青海具备实现找矿突破的客观条件。青海纵跨祁连山、东昆仑、三江北段等我国重要成矿带和享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成矿条件优越。青海的大场金资源基地、祁漫塔格有色金属基地已被列入全国十大新发现资源接替基地。祁漫塔格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曲麻莱县大场地区金矿整装勘查等4个区片列入全国47个重点整装勘查区,是纳入全国整装勘查区最多的省区之一。青海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低,资源查明程度不高,找矿突破空间非常大。

二是近年来青海地质找矿成果丰硕,增强了实现找矿突破的信心。“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基础地质及矿产远景评价覆盖率达到15%,比“十五”末提高一倍;新发现可供开发的矿产地20处,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52处;累计新增资源量煤5亿吨、铁矿石1亿吨、铜铅锌395万吨、金120吨;首次在陆域成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初步形成5个大型资源集中区、17处大型矿产勘查开发基地;青藏专项实施三年来成果超过预期。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说明青海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通过加大投入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三是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工作条件与投资环境,有效调动了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的找矿积极性,确保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推进。通过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任务,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分管领导逐项落实,在全省形成部门协作、上下齐心、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相继出台《关 于鼓励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有关规定》、《青海省引进大型企业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暂行办法》、《关于创新地勘工作体制机制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商业资本进入地质勘查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省财政拨专款为地勘单位配备设备及工作装备,加强地勘单位找矿能力建设,改善地质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矿业权转让、矿区规划、基础配套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到青海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着力培育省内地勘力量,通过配备一定数量的矿业权、完善地勘成果收益分配政策、盘活土地资产,为下一步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探索了路子;建立合同管理体系,面向国内率先进行地勘项目招商引资,矿产资源监管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地勘市场初步形成。最近,又出台针对性政策,为到青海开展工作的省外地勘单位提供一系列优惠措施,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四是通过青藏专项的实施,为青海的找矿突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青海省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密切配合,创新地质找矿工作体制机制,统筹部署,分工协作,成为部省合作的典范;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和山东黄金集团对沟里地区合作勘查开发的成功经验,创建了引进大企业整装勘查开发的“沟里模式”,为地勘单位和大公司、大企业的合作勘查开发、推进探采一体化起到了有效的示范作用;地质找矿人在弘扬“地质三光荣”传统的同时,又树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 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为全国地质工作者树立了时代精神新标杆。

有以上条件作为保证,我们对青海找矿突破充满了信心,相信青海会成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战场之一,找矿突破必将带来青海地质找矿的大丰收。

三、对青海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几点建议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是地质勘查工作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扎实推进地质找矿工作,促进青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青海情况,我强调以下几点。

(一)狠抓《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造良好环境

青海高原施工生产的条件比较艰苦,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和宗教问题都非常敏感,地质勘查工作常常会遇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为更好地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一要继续广泛宣传、普及地质知识,让社会公众了解、关心地质找矿工作,提高公众认知程度,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地质找矿工作的良好氛围。二要深入地质找矿工作一线,调研了解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帮助地勘单位处理解决好临时用地、青苗赔偿、供电供水、道路通行等问题。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投入,主动服务,帮助地勘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轻装上阵,减轻负担,促进其深化改革、健康发展。如果这些工作做不好,将直接影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开展,更会影响“358”任务目标的实现。

(二)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地质找矿创新能力 地质找矿工作探索性很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从我国的矿床发现史看,每一次找矿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给地质找矿工作带来一次新的飞跃,我们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地质找矿工作。目前,随着找矿工作的不断推进,找矿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不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地质找矿就难有重大突破。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景观特殊,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省情,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突出研究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问题,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要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努力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要实施好“科技兴地”战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地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时,地质工作的探索性特点决定了地质工作的周期较长,加强地质工作,要遵循地质工作的自然规律,加强管理,搞好统筹规划,从长计议,超前部署,循序渐进。

(三)切实加强组织实施管理,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同于以往的专项或工程,从资金投入到技术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多方联动,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资本与技术紧密结合。因此,它不是一个部门行动,也不单单是一个行业行动,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实施管理机构进行统筹协调。建议青海省在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过程中,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业务支撑队伍,确保任务落实、部署到位、管理有效并取得预期效果。同时,要积极探索深化以矿业权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矿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转变管理方式,理顺管理关系,强化监督与服务;要积极探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权益分配新机制,让国家、地方、企业、地勘单位和当地百姓都受益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四)加强地质找矿能力建设,促进地勘队伍改革发展 青海本省的地勘队伍相对规模较小,技术力量不足。青藏专项实施以来,青海的地勘队伍在发展中壮大。青海省已经出台了一些办法措施,鼓励省外地勘队伍进入青海开展工作,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制定的优惠政策对省外地勘队伍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与实现大兵团作战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继续加强省内地勘队伍的优化整合,加强基础性和公益性地勘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装备精良、充满生机的专业地勘队伍;要用合作共赢的姿态,继续拿出重点地质找矿项目,下大气力引进省外优势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尤其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要引进大企业、战略投资者进行联合勘探,加快推进探采一体化进程;要进一步开放地勘市场,让引进来的队伍有项目可做,有合理的收益,在帮助协调外部环境方面给予更多关照。

在实施找矿突破行动的同时,国有地勘单位还面临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任务。我们的目标是,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圆满成功的同时,培育起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矿业集团,发展一批具有市场活力的资源性公司。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模式,使地勘队伍的改革发展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相互促进。要加快建立知识、技术、劳动按贡献参与矿业权收益分配的新机制,进一步改善地质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鼓励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地质工作一线建功立业,鼓励引导地勘单位拿出优质矿业权同大型企业合作,实现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有效对接,使地勘单位从“打工者”转变为“项目业主”。

(五)坚持资源环境并重,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始终坚持资源环境并重,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大力倡导并发展绿色矿业,坚持“科学规划,整装勘查,保护环境,规模开发”,严格准入条件,加强矿业权清理,依托资质高、诚信好、有资金实力的勘查开发单位进入青藏地区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采取合理的避让措施,杜绝无序开发,通过点上的规模开发,实现面上更大程度的保护。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绿色开发大型现代矿山,完全可以实 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可喜的是,青海五龙沟金矿,注重绿色开发,已成为绿色矿山、和谐矿山的标杆。

同志们,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青海地质找矿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所有参与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艰苦努力,青海地质找矿工作一定会喜结硕果,一定会加快促进青海成为我国战略资源要地,一定会为青海各族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谢谢大家!

第二篇:汪民副部长电视电话会议讲话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贯彻落实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代拟稿)国土资源部 汪民(2011年7月19日)

同志们:

经国务院同意,今天,国土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贯彻落实电视电话会议。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14日印发的《决定》,是新时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把新时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刚才,张少农同志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新批示精神,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刚才,国家气象局xxx副局长、四川xxx副省长、云南省xxx副省长、贵州xxx副省长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经验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讲的都很好,我深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

一、充分认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之近年受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地震和工程建设活动等因素影响,防范形势十分严峻。1998年以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2.9万起,造成13925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财产损失618.54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1.4万起,造成6293人死亡失踪。地质灾害已经成为我国除偶发特大地震外的第一大自然灾害。特别是2010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繁,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地质灾害灾情之大、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惨重为历史罕见。

面对严峻的防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防灾经验,特别是在群测群防、搬迁避让、临灾避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取得长足进展,防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划体系逐步完善。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随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及相关技术规程。29个省

(区、市)相继出台地质灾害防治地方法规或规章。建立实行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危险性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防治责任认定等法律制度,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法制保障。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三峡库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区等重点地区还编制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

二是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开始起步。先后在2020个山区县开展了1:2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查明24万处隐患点。开展汶川地震灾区等重点地区县(市)1:5万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提供了依据。

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3个市、1265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共建立专业监测点300多个,群测群防监测点1 0万多个,在三峡库区还建立了崩塌、滑坡专业监测网络。初步建立起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部、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所增强。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万村培训等集中宣传培训活动,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广大群众防灾意识、临灾自救互救能力不断增强。开展以“十有县”、“五到位”、“五条线”为抓手的基层地质

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共建成“十有县”866个,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在组织、规划、经费、预案、制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臵中,逐步推广采用全球定位、遥感、无人飞机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自动监测报警装臵。开展复杂山体成灾机理、滑坡早期预警等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五是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取得成效。国家设立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2004年以来,对306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工程治理,地方各级政府对43.05万人实施了搬迁避让。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按期完成,连续8年没有因地质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保证了三峡水库建设和运行安全。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基本完成,玉树、舟曲灾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有序推进。

六是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建设、铁道、交通、水利、气象、旅游等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协调联动得到了加强,共同防灾责任机制逐步形成,重要交通干线、山洪影响区、旅游景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得到加强。建立了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长三角地区、华北地区建立了地面沉降区域联防机制,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合作进一步加强。

七是地方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进

一步加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许多地方建立防治工作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坚持每年由省政府组织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防范、治理工作。江西、湖北、广西等地积极推进防治队伍建设,分别成立了省级应急办公室、应急中心等。四川、云南、陕西还想方设法加大防治工作投入力度,四川、云南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陕西省政府组织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其中纳入搬迁计划的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就将达60万人。广西梧州、江苏镇江等地还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减灾效益。各地还在隐患排查、搬迁避让、群测群防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可借鉴推广的宝贵经验。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自1998年以来,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300多起,成功避免了33万人的伤亡,减少经济财产损失60多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66起,避免人员伤亡1 0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 0亿元,是成功预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一年。在地质灾害防治战线,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 英雄模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极端天气事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里地质灾害仍然是我国一个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特点,现在仍有一些隐患未被发现,遇有强降雨、地震及人类活动扰动等,随时都有可能形成灾害。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有些已发现的隐患点危险状态难以准确把握,有的可能随时加剧导致灾害,现有的技术手段还做不到精准监测隐患点内部应力集聚、传导动态变化过程,灾害发生情况可能与调查预测的成灾模式不一致,防范难度更大。由于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的隐患点都实施专业监测,只能采取群测群防,群测群防虽然在我国是行之有效的防灾监测手段,但也极易受到工作制度、责任心以及其它偶然因素的影响,其科技含量和有效性还需大大提高。在防治工作中也还有一些做的不够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还比较薄弱,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调查工作还没有实现动态化,对一些 复杂山体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等研究不够。二是基层防治机 构不健全,专业技术力量匮乏。多数市、县还没有专门机构,专业人才匮乏,应急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基层群测群防工作,还存在组织领导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三是防治资金普遍不是。对一些复杂山体的崩塌、高速远程滑坡等缺乏必要的地质勘查工程,一些变形明显、危害较大的隐患难以及时消除。对一些必须实施搬迁避让的危险区,由于缺乏专门

经费或补助标准过低,难以及时搬迁。四是有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防灾责任未完全落实到位,协调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快速推进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中,多次强调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地质灾害防治是守护生命、守护家园的“生命任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形势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安全的地质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条件。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提出,要“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快建立灾害

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救援四大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滑坡、泥石流等重点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示范,开展重要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灾害威胁,为人们提供稳定、安全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保障城乡建设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强化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做好减灾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也在增强。地质灾害不但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还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切实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成果,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社会动荡,群众情绪不稳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方针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为核心,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在工作定位上,要融入全局、科学谋划。主动服务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认真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范转变。

在工作部署上,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坚持近期与长远结合,重点和一般兼顾。既要大力加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又要切实提升应急处臵、灾害救助、恢复重建水平。既要大力加强西南、西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又要切实推进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区的地面沉降等缓变形地质灾害防治。

在措施手段上,要多措并举、专群结合、综合运用。坚持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专业人员与基层群众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既要大力推进熊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硬件基础,又要切实加强灾害管理和风险防范,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

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体制机制上,加强配合,协调联动。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分工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加强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专业机构、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和基层干部群众的骨干作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整合运用各方资源,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全面开展隐患调查评价。一是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调查评价工作精度。以专业队伍为主,开展重点地区1:5万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加强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军民设施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同时,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和村庄、部队营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及饮用水源地,隐蔽性强、地质条件复杂的重大隐患点进行详细勘查,并逐点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这里要强调的是,专业队伍的调查评价结果及提出的防治措施建议,必须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安排、落实防治措施。二是鉴于地质灾害隐患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作为对专业调查的补充,还要以地方政府为主,组织基层干部群众,每年开展动态排查,在汛期及其他重要时期,对所有隐患点和危险地段进行巡查、排查、复查。

第二,要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监测预警是在摸清隐患基本情况后,加强防范的首要环节。总体要求是,所有威胁尚未得到彻底消除的隐患点,都必须全面纳入监测预警范围。加强监测预警,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要注意相关工作的衔接。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部署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各地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时,要做好衔接,对城镇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加密部署气象、雨量、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尽快弥补监测盲区。二是要注意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的结合。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在城镇地区要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先进手段,在农村地区则可利用有线电话、广播、鸣锣吹哨等传统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三是要注意紧密依靠基层干部群众提高群测群防水平。群测群防是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行之有效手段,群测群防监测员担负着保护生命的崇高使命,许多同志都是义务承担监测预警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对群测群防员要给予适当经费补贴,配备简便适用的监测预警设备。

第三,要在查清隐患,开展监测预警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灾害风险。这是针对我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提出 的一条最实用的措施。我国目前经初步调查发现有24万多处不同规模、不同危险程度的各类隐患点。要在短时间内全部查清其活动情况,然后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消除其危害,难度很大。近年来的防治经验告诉我们,在当前我们对一些重特大隐患把握不是很准、治理技术还不是很过硬的条件下,搬迁避让、临灾避险是躲避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需要指出的是,有效规避灾害风险,除了搬迁避让、临灾避险外,严格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于有效预防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是一项必须执行的制度,必须坚持下去。这里需要强调如下几点:一是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是落实评估提出的防治措施,兑现地质灾害防护工程的“三同时”,也就是防护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时开工、同时竣工、同时投入使用”。二是在搬迁避让时,最现实也最可操作的办法就是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土地整治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危险区内群众实行搬迁。三是在组织临灾避险时,重在平时的“三勤”和关键时候的“三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前总有一些预兆,只要我们坚持勤巡查、勤排查、勤检查,就能早发现,早预警,及早组织避险撤离。这些年来,我们的群测群防组织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发现和成功避让了许多灾害,取得了许多经验。

第四,要综合采取防治措施。我国地质环境脆弱,山地丘陵区面积广大,西部地区除沙漠、戈壁外,几乎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东部平原地区又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要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就必须通盘考虑,综合采取防治措施。一是要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在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进行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对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快实施工程治理十分必要。二是要加快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防治进程。汶川、玉树地震对灾区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专家估计至少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逐步恢复。为此,要在全面开展地震影响区详细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对重大隐患点进行严密监测,及时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防止二次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有一些遗留问题,特别是对大幅度水位升降容易引发的新生滑坡、塌岸,还需要特别防范。三是加强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电输油(气)管线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要加强对工地周达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防灾预案,切实保证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这方面,要请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做好指导帮助。四是积

极开展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密切相关,目前,上述方面都已有相关规划,关键是要做好衔接。五是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防控机制。地面沉降特别是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往往具有区域相关性,要真正达到防范目的,就必须建立地面沉降联防联控机制,这一点,长三角地区做的比较好,有了明显成效,华北地区、汾渭盆地也要借鉴经验,抓紧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在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的预防方面,还需要抓紧制订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和加剧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

第五,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一是要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充分利用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等现有力量,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协调联动和应急处臵能力。二是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大力支持和推进乡、村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汛期巡回检查,对重大隐患惠安排专人盯守巡查,每年汛前至少组织受威胁群众进行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去年8月13日,四川绵竹清平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但近5000人成功提前避险

转移,就是得益于前期组织开展的应急疏散演练。

要使上述五大措施切实落到实处,保障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完善和落实法规标准。除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外,还要请各地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规章。二是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这方面还要请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三是要加大资金投入。2009年起,国家已设立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加大了对特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增加地质灾害防治财政投入,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四是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灾害风险分析、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地震对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五是要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要把对易发区市、县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培训作为贯彻落实《决定》的重要举措,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演练。

《决定》还就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明

确、具体的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领会。

三、狠抓《决定》的贯彻落实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键在落实。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主汛期,部分地区已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部分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据统计,今年1-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710起,共造成97人死亡、3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9.3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因灾人员伤亡失踪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减少。需要特别指出,接下来的7-9月,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极端天气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遭遇数十年一遇旱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部分地区和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由于持续干旱和地震作用造成岩土体松散开裂,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将大幅度增加,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各地要以贯彻落实《决定》为契机,突出抓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范。

第一,抓紧制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和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尽快提出贯彻落实《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报请国办督促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应制定实施方案,将各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地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并明确预期成效和完成时限。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下级政府和部门各项工作的督促

检查力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第二,切实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各地要抓紧公布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制定隐患点防灾避险方案,重点做好排查、值守和应急处臵工作。一是做好排查巡查,在汛前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汛中要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动态监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二是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三是加强应急演练,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乡级政府,要组织旨在提高各部门协调配合能力的应急预案演练和提高受威胁群众临灾避险能力的应急避险演练。四是加快搬迁避让、治理工程进度。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甘肃舟曲、四川清平泥石流灾区,要加快已规划实施的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进度,尽快发挥防灾减灾效益。对一些隐患明显、处理难度较小的隐患,要抓紧组织实施应急处臵工程,尽快消除危险。五是切实做好应急救援,遇有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重点做好人员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

同志们,让我们团结一心,努力奋斗,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不断加强与改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汪民副部长在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在2015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汪民

(2015年4月23日)

同志们:

在各地陆续开始进入主汛期之际,我们召开2015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国家防总201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减灾委全体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4年防治工作,分析研判形势,安排部署今年汛期地灾防治工作。

刚才,广西、四川两省(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讲的都很好。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3月19日桂林叠彩山景区发生崩塌后,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核查,做了大量工作;四川2014年防灾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地质灾害仅导致7人死亡失踪,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中国气象局矫梅燕副局长,通报了气象情况,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

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受姜大明部长委托,我代表国土资源部讲几点意见。

一、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主要强化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研判部署,精心谋划全年工作。年初厅局长会议提出总体要求,2月召开趋势会商会研判形势,3月印发通知全面部署,4月召开视频会议重点部署,汛期组织专家巡回指导,及时通报重要险情灾情,形成规范化、程序化的常态化管理。联合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加强铁路公路沿线及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范。

二是强化隐患调查,突出巡查排查复查。在完成全国2020个山地丘陵区县(市、区)1:20万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基础上,推进1:5万详细调查。截至目前,已完成811个县(市、区)的详查工作,完成19216处隐患点的勘查工作,共查明地灾隐患点295402处,威胁人员1917.15万,已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全国33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在汛期等重点时段及时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和震后全

面排查。

三是强化监测预警,扎实推进群测群防。与中国气象局继续密切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作预警产品165份,通过中央电视台和网站发布预警信息233次。全国31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1880个县(市、区)也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群测群防员的辨灾、防灾和避灾能力,深入部署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全年培训近296万人次,开展应急演练27885次,参演人员228万。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秭归沙镇溪镇滑坡、四川丹巴东谷泥石流等成功应急避险经验。

四是强化应急处臵,及时有效应对。全年32次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督促指导工作。组织200多名区片应急专家驻守重点地区,指导地方开展应急处臵。针对各地灾情险情报告,部启动应急响应16次,及时派出专家组指导抢险救灾,全年未出现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2014年,各地共派出专家组4300多人次,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五是强化综合防治,全面提升防御能力。在2013年开展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基础上,与财政部联动,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增加湖南、四川、甘肃三省为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省份,中央财政支持资金31亿元。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432个,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

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907起,造成400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4.1亿元。与2013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29%、40%和47%。同时,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17起,避免人员伤亡3.37万人,挽回经济损失18.1亿元。三峡库区连续12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死亡,汶川、芦山、玉树、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测群防监测员的不懈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姜大明部长,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长期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防治工作要主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牢牢把握并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主动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为依据,坚持依法防控、依法履责、依法决策,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要明确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不能简单地认为地质灾害防治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的事情,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要以此清晰定位,明确地质灾害防治事权划分和责任边界,细化实化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规范应急处臵的主体、程序、权限与责任,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

第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优化、社会和谐,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地质灾害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大。必须探索实施更加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管理,应对多发频发的地质灾害,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引入地质灾害保险制度。二是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探索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红线,危险区红线内禁止规划建设新城镇和村民居住点,已有群众尽快搬出,或采取治理及预警措施等。三是创新思

路,积极引导和引入各类资金资本,统筹地质灾害治理、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等政策,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综合治理。

第三,主动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行政效能。部已取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制度,但这不意味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这项制度取消了,而是要求我们转变管理思路和方式。各地要建立定期抽查和通报制度,对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检查监督,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要坚持防灾和救灾两手抓。既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体系,及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反应机制,切实提高应对重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能力;更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培训教育,强化综合治理,增强防治能力和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与避险能力。

第四,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时代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呈现主体多样化、工具移动化、渠道立体化、范围扩大化等特点。地质灾害防治群众关注度高,社会敏感度强,加强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尤为重要。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公开力

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丰富信息发布内容,提升信息发布时效,特别是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要加大敏感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力度。要利用各种自媒体,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常识,既要大力宣传防灾减灾实践和成效,也要宣传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的特点,积极传播正能量,为防灾减灾营造良好氛围。

三、清醒认识、正确对待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汛期,从趋势预测判断来看,地质灾害发生较去年有加重趋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从地质灾害自身特点来看。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导致发生时往往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由于受到调查精度和尺度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隐患点未被查出或威胁范围可能更大。已发现的隐患点不容易防控,仅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进行防控也还远远不够,这使得我们防灾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

二是从外部因素来看。近年来,强降雨和局地暴雨天气等极端气候事件十分频繁,加之破坏性地震时有发生,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同时,人类工程活动愈加强烈,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力度越来越大。虽然从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来看,降雨和地震是主要原因,但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多或少都有人为活动的因素,有的甚至是致灾的主要因素。

三是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看。虽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工作的精度、广度、深度还不够,隐患认识不清、判断不准,地质灾害又大多发生在老少边穷的山区,既做不到对隐患点都进行搬迁避让,也做不到都进行工程治理,难以彻底消除隐患;部分企业、施工单位仍然对防灾重视不够,还存在工棚选址不当、临灾避让意识不强、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等问题,导致在建工程现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科学、技术研发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治理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建立,新技术示范应用不够,监测预警技术仍需完善,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山地丘陵区县(市、区),缺人员、缺机构、缺经费、缺技术支撑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时刻绷紧防灾的弦,在工作中做到“三克服和三不怕”。

一是克服侥幸心理,不怕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严防工作走过场、摆形式、不扎实、不细致。地质灾害会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往往就在一念之差,稍有懈怠、疏忽和大意,就会酿成大灾。在基层,地质灾害年年防,日日防,下雨天,道路泥泞湿滑,一般人都在躲雨、避雨,我们的防治人员却必须冒着大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现场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大部分又都位于高山峡谷地带,现场排查、调查,必须人员到点,工作到位,十分劳累,但是为

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灾责任,必须一趟一趟跑,必须不辞辛苦。

二是克服麻痹思想,不怕繁。一些地方这些年工作比较到位,地质灾害发生较少,上级领导也给予了表扬和肯定,这时候很容易产生麻痹思想,觉得自己该干的都干了,可以松口气了。实际上可能正好相反,地质灾害正在某处酝酿,一旦遭遇强降雨等因素,就有可能发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懈怠思想,时刻做好应大急、抢大险的各项准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繁重,隐患点多面广,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建立群测群防制度,开展知识宣传培训教育,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从年初到年尾,事情很多。必须不怕繁琐,忠实履责,该建立的制度必须建立,防灾措施责任必须到位。

三是克服疲劳情绪,不怕难。地质灾害有一个特点:面上时有发生、点上多年不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些年各地抓得都很紧,但就具体点上来说,是年年预防,总喊狼来了,但往往是狼还是没有来,容易使干部群众产生疲劳情绪,由此带来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要正确对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气馁、不退缩,克难求进,坚持“宁可防空、不可空防”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做群众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是生命任务,来不得半点侥幸和懈怠,狼不来也要防,尽最大努

力减少狼一旦来了就有可能造成的生命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实践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

四、扎实做好201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开局之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部年初通报了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情况,今后每年初,我们都将对各地工作进行通报,希望大家都认真看一看,横向、纵向比一比,找一找差距和位臵,更好地推进工作。之后,我们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希望各地按照《通知》的要求,一项一项、一件一件地落实好。这儿我再重点强调几点:

一是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这是我们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四川省去年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好的防灾效果,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对待,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现场、直接部署工作有密切关系。省级财政收入排名靠后的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88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详查,也是因为这项工作得到了

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重点省份,要积极主动地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本省(区、市)地质灾害情况、工作进展,以及国务院和部里的相关要求,为推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加强高标准“十有县”建设。部里推动开展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是希望以此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能力建设。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长远性、打基础的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措施政策,指导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区),加强高标准“十有县”建设,解决长期制约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瓶颈问题。陕西省通过编制建设指南、重点县示范推广、出台奖励政策措施、召开现场会等方法,建设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三是加强群测群防。在目前阶段,群测群防是有效、可行的防灾手段,在避免人员伤亡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群测群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必须长久坚持、持之以恒。群测群防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群测群防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素质与水平。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监测责任,向社会公布公示所有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和管理责任人员名单与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服务方便群众;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监测人员的辨灾、避灾和应急组织能力;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助,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重点时段和地区工作。要以汛期为重点时段,以三峡库区、西南山区、地震灾区为重点地区,特别是在建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旅游风景区等人员密集区,指导监督水利、交通、旅游等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认真汲取近年来各种类型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教训,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切实避免地质灾害导致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五是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初步统计,全国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近200亿元,要用好管好这些资金,确保发挥最大的防灾效益。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制度,实现动态管理,通过地质灾害威胁人口减少数、防治项目完成数等可量化的指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确保防治效果。编制出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立项、评审、组织实施、验收和维护等工作程序。要避免资金项目多了,工作上去了,干部却倒下去的情况。特别是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省,要不断强化组织检查监督,分析存在困难与问题,按要求上报进展情况,确保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六是加强知识宣传培训演练活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和应急演练可取得明显的防灾效果,能确保灾害来临时有条不紊地予以应对。今年,各地要继续在6至

9月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特别要认真总结以往成功预警避险案例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予以推广。对威胁10人以上的隐患点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部计划5月份在四川丹巴召开地灾应急避险现场会,进一步总结成灾、预警、避险规律,推广四川丹巴东谷泥石流灾害成功应急避险经验。

同志们,汛期即将到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201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2010苗圩副部长在民爆行业工作会议讲话

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进步

建设民爆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在2010年全国民爆行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苗 圩(2009年1 2月)

同志们:

《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工作简报讯 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工业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我们召开全国民爆行业会议,总结今年工作,研究部署明年任务,意义重要。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民爆行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任务,既确保了民爆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需求方面的供应,又扎实推进了行业改革发展和安全运行,成效明显。这是各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各民爆企业、各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工信部党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企稳向好局面逐步得到确立。在刚召开的中央全国经济工作会上,中央总结了一年多来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四条经验,一是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努力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二是坚持长期、短期目标有机结合,采取超常规的手段,防止经济增速的急剧下滑,同时把握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三是坚持促进扩人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扩人内需将是我们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四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币婴力量。这四条经验将会指导我们今后经济的发展。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工业领域下滑的深层次的一些原因、矛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经济仍存在已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富余,高端产能不足。就工业整体而言,创新能力不强,一些行业、包括民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内在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从国际范围看,发达国家为应对经济衰退,也在重新反思,提出了“再工业化”、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谋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通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产业结构将面临新的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并将推动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也将带来新机遇、新挑战。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下一步尤其要重视加快产业升级、参与困际竞争,在竞争中保持、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形势和发展势头,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也组织研究了往“后金融危机时代”,将有可能引领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六大产业:一是电子通信信息技术产业,二是新能源产业,包括非化石能源产业,三是新兴材料产业,四足牛命科学产业,五是重火装备制造业,六是面向生产型的服务业。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明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在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人局,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结合民爆行业的实际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决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推进民爆行业的结构调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线,也是保证民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总体上看,经过努力,近年来行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企业数量大幅度压缩,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优化,表现在拆除152条落后生产线,现场混装车等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比重大幅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乳化炸药等优势产品己占主导地位,电子雷管等高技术产品进入了工程应用阶段;一批污染重、安全性能落后的产品、工艺已逐步或完全退出市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看,民爆行业的“小、散、低”的问题仍然存在,重组后的企业大而不强,危险生产场点分散,技术工艺和安全生产仍处于较低水平。下一步,要继续从能力布局调整、生产经营模式调整、企业结构调整三个层面,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爆行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大生产能力的布局调整力度。要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坚持对现有生产许可能力进行“存量调整”,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统筹全行业的能力布局,建立企业产能动态调节机制。第一,要优化能力布局。引导富余生产能力向中、西部等能力需求增长旺盛地区转移,鼓励东部企业采取并购、联合方式与中西部企业进行整合,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要优化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品种和技术的生产许可的比重。比如,在工业炸药方面,逐步提高现场混装车生产能力的许可比重,相应减少地面生产线能力比重和包装炸药比重,从而更有效地减少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危险因素,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第三,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鼓励具备条件的民爆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民爆生产技术、设备及产品的出口份额。要给予民爆产品出口企业,在相应产品和能力的生产许可及生产计划安排等方面以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水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二是加快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就是要转变企业单纯依靠提高产量、扩大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一方面,继续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销售、爆破服务一体化经营方式,以爆破服务需求为牵引,提升企业的销售、生产、原料供应和科技研究水平,形成“专有技术、优势产品、连锁销售、特色爆破”等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具备条件的民爆企业进行现场混装炸药车跨省作业等形式的一体化经营。要协调爆破作业管理部门、指导各省级民爆主管部门,积极解决不适应“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垄断,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是继续保持对大型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当前,要继续坚持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跨经营环节的重组整合政策不动摇:要继续坚持不断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和技术标准,对规模小、安全技术水平低企业的进行淘汰、重组:要继续坚持扶优扶强原则,对重组企业在能力许可、技术改造、产品出口等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其巩同、提高重组成果,不仅实现“做大”,还要“做强”:要继续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促进企业在生产、销售、服务环节的整合,促使其成长为较高科研水平、高效生产能力、网络连锁销售、专业爆破服务和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国际型企业集团。

二、坚持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在今年大连达沃斯论坛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企业出现困难甚至破产的,往往是那些缺乏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低的企业。胡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讲到,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们发展方式的冲击。也就是说,传统的靠耗费资源、能源,靠廉价的劳动力,靠价格竞争的发展方式是难以为继的。今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民爆企业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十一五”以来,民爆行业的科技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行业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部分骨干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有所增强,技术的研发、引进和转让活动日趋活跃。但从整体上看,民爆行业技术水平不高,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企业的专有技术、核心竞争能力不明显,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缺少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连续化、自动化工艺技术和优质爆破服务技术水平还需要进„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及时出台民爆行业技术进步指导意见,逐步提升技术标准和准入条件,制定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并事先公示。要综合运用经济、标准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引导企业投资和科研活动。既要坚持安全、环保、节能和职业健康等刚性要求,又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减少投资与资源浪费,平稳较快地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利用有限的科研资源,形成各有侧重的科研创新体系。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民爆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性研究优势和企业工艺技术创新优势,促进产学研联合,探索设立企业研究基金,在基础研究、工艺研究等共用技术领域,建立科研平台、实现成果共享,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要研究出一套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成果的有偿转让、使用的配套办法,使新工艺、新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三是加强技术转让和推广的指导跟踪。民爆新技术的转让和推广,不仅涉及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更直接关系生产安全。要严格把好民爆技术鉴定、转让关口,加强技术应用的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指导技术研发、转让和推广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技术研发机构的服务水平,保证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

四是大力提高民爆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要通过信息化,带动民爆企业的连续化、自动化,实现民爆产品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各环节的信息监控和跟踪管理。着力推广生产线视频监控系统,做到主要危险点运行状态的实时安全监控。全面完成民爆生产线主要危险工序的自动化,实现人机隔离和无人化操作。尽快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信息监控系统,准确监控民爆产品全程流向,为防止“四超”等违法行为提供技术保障。

三、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近一年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民爆行业开展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业雷管专项整治和质量专项整治,督导北京周边省区的全方位安全检查,确保了国庆六十周年期间的安全局面。但从本生产安全事故、“四超”和“三违法”行为、特别是非法买卖雷管案件等情况看,行业的安全监管和质量监管任务仍然艰巨,包括大型企业集团在内的企业内部管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下面,强调三个方面。

一是严格安全监管和质量监管。继续保持对违法企业严格处罚的高压态势,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法规和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打击“四超”和“三违法”行为,规范企业工艺纪律和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生产主体责任和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质量检查,建立科研、生产、检测和使用多环节质量监控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证爆破作业安全。

二是促进企业集团强化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的大企业集团战略的目标之一,是有效地减少政府的干预,逐步将政府的安全监管和企业集团内部的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今后,对于整合后的企业集团,无论是哪个生产场点、分公司、子公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出现违法行为的,仍要保持对整个企业集团进行处罚的做法,以加大企业违法成本,促进企业在集团发展的战略层面,对资金投入、能力布局、技术创新、安全改造、人才培养、产品结构等各个环节进一步统筹整合,实现安全生产的统一管理。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建设。中介组织,是以独立第三方身份受托,运用专业技术开展智力性有偿服务的机构。从事民爆行业安全评价、质量检测、规划设计、安全培训等环节的中介机构,是民爆行业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助手,是企业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的重要支持力量,是民爆行业市场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充分地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对企业开展长期的日常安全管理、质量控制和人才培训服务。要有效地将中介机构活动纳入安全监管、质量监管等专项治理活动,建立将中机构服务结果与安全检查、质量督查、事故调查处理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的联动管理机制,落实中介机构社会责任、提高服务水平。

同志们,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推进民爆行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的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统一安排,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为实现全行业的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土资源部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在201X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议的讲话(完整版)

国土资源部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在201X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国土资源部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在201X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

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总结201X年工作,研判形势,全面部署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X-04-13 16:03)今天的会议邀请了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联动,大家共同努力持续深入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刚才,国家防办邱瑞田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周海涛总工程师、中国气象局许小峰副局长、铁道部卢春房副部长都作了重要的讲话,部署了相关领域相应的重要防范措施,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都非常赞成。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对以上各部门,还有民政部、住建部、三峡办、地震局、电监会等有关部门,多年来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受徐绍史部长委托,我讲四点意见。(201X-04-13 16:04)

一、201X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X-04-13 16:05)201X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共发生地质灾害10840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的有197起,共486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7.6亿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防灾形势严峻,分别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134起、205起。

二是西南山区是高发地区。重庆、四川和云南共发生地质灾害2217起,301人死亡和失踪,分别占全国的20%和62%。

三是在建工地因灾损失比较严重。四川省在建工地因灾死亡失踪106人,占全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的67.5%。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努力,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X-04-13 16:06)一是实现“两个下降”,201X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9起,避免人员伤亡1433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与201X-201X年全国平均数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31%和41.5%(不包括汶川地震的统计数据)。三峡库区已连续6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201X-04-13 16:06)二是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肯定。去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34次重要批示。其中,针对三峡库区,李克强副总理201X年11月9日批示:

三峡试验性蓄水以来,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方面就防治地质灾害做了大量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应将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地灾防治的重中之重,并做好退水期间对消落情况的严密监测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201X-04-13 16:07)针对全国工作,李克强副总理今年1月15日批示:

去年地质灾害多发,防治工作及时、有力、有效。今年的形势依然严峻,要始终不懈地做好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回良玉副总理201X年7月2日批示:

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很明显,国家防总在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和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201X-04-13 16:07)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抓好落实。(201X-04-13 16:08)三是社会群众媒体反映较好。特别是财政部和我部启动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后,众多群众反响强烈、社会高度关注,一批危害性大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陆续得到治理,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今年二月湖北黄石市万余名群众签名感谢我们对黄石市板岩山特大型地质灾害的治理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工作部署到位。201X年2月,我部召开工作思路会,明确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汛前及汛中,多次召开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大讨论、务虚会、研讨会,探讨近期和长远目标,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机制、新思路、新办法。各地共召开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69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精心安排。

(二)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制,明确分管责任,落实工作责任,抓实直接责任。

二是公开公示,我部建设完成了涵盖全国10多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信息的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

三是督促检查,分别于汛前和汛中,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14个工作组,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两轮专项督促检查。

(三)快速反应到位。

一是驻守指导,201X年汛期,专门抽调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驻守地震灾区,协助和指导工作。

二是会商指导,通过卫星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对重庆云阳凉水井滑坡、陕西略阳凤凰山滑坡进行现场研判和指导。

三是第一时间派工作组指导。201X年,我部直接派出63个工作组,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派出工作组740个,指导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机制到位。

一是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建设。编制印发《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中心。

二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聘请36名国内知名专家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各省(区、市)共明确1711名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

三是统筹部系统内各种应急资源。部系统19家单位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人员和设备统一调配。

四是在气象部门大力支持下,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推广至市、县。全国223个地(市、州)、1035个县(区、市)也在各自区域内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五)群测群防到位。

一是强化体系建设。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首批已达标的321个“十有县”已于201X年12月公布。

二是强化科技。全国共安装10万余套裂缝报警器和滑坡预警伸缩仪,监测效率和预警水平比以往明显提高。

三是强化宣传。汛期前印制下发100万张防灾避险宣传画和50万套宣传册。

四是强化演练。201X年,全国共计开展地质灾害演练586次。201X年,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艰险、连续奋战,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此,我代表徐绍史部长、代表国土资源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常年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201X-04-13 16:09)

二、深刻认识201X防灾形势(201X-04-13 16:11)201X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极端天气增多带来新挑战。刚才许局长讲的两句话我印象很深,就是从气象形势分析看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比201X年严峻,任务比201X年艰巨。这两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南方地区,一方面,变化莫测的局地强降雨和强热带风暴导致的暴雨,使地质灾害的突发性越来越强、监测预警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遭遇数十年一遇旱灾的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岩土体松散开裂,山体紧固性发生变化,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突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在北方地区,近些年连续遭受低温雨雪和暴雪冰冻天气,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冰雪融化、冻胀等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西北黄土地区受长期干旱等影响,切坡建房和乱挖窑洞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雨水增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点多、面广的黄土崩塌灾害。黄土崩塌导致人员伤亡事件数量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灾情已从汛期扩展到全年各个时段。201X年11月云南楚雄发生群发性泥石流、201X年11月山西中阳和今年3月陕西榆林发生黄土崩塌事件,这都是汛期以外。所以,地质灾害防治不仅仅局限于汛期,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多雨湿润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应全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各地都要常抓不懈。

(二)三峡库区和汶川地震灾区任务艰巨。在三峡库区,受水库正常运行后水位的来回涨落影响,面临着一个较长时期的库岸再造过程,将会不断产生新的不稳定岸段,导致新滑坡、塌岸的发生,使部分前期采用搬迁避让或群测群防措施未进行治理的崩滑体的复活并产生涌浪灾害。目前,三峡库区共有538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89万多人。从历史看,201X年、201X年、201X年分期实施的135米蓄水、156米蓄水和175米试验性蓄水,每次蓄水运行均导致约二百处老滑坡发生变形。防灾形势十分严峻。在地震灾区,受局地强降雨、余震影响,使得地质灾害隐患成灾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剧,诱发、加剧或产生新的地质灾害的数量和频率也将进一步加大。受植被覆盖、地形差异所限,还有不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未被发现或未被判识尚处于隐蔽状态。四川省地震灾区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1384处。根据审计署近期反映的情况,四川、陕西省个别灾区县还存在地质灾害治理进度不快、隐患点防治措施未落实等现象。特别要指出的是,三峡库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工作又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旦出现重大事件,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大局,后果不堪设想。

(三)人为工程活动导致防灾压力剧增。这两年,各地上马了大量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果项目单位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勘查不充分、施工不规范、监测防范不落实,就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这两年,在这方面的教训特别突出。特别是众多位于深山峡谷中的在建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工程,由于原先都是无人区域,一般不属于地质灾害调查的范围,汛前排查和汛中巡查也经常忽视这些地区。因为我们调查巡查是人员密集的地方,没有人的地方就不去了,可是工程就是在这些地区,这是防治的弱点和薄弱环节。这些地方地质环境本来就脆弱,人为工程活动影响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之施工人员流动性强,对周围环境不熟,临灾避险经验不足,一旦灾害发生,极有可能是重大群死群伤事件。

(四)防灾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近些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基层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防灾经费和装备不足,部分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部分企业、施工单位防灾重视不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于形式;工作中还存在灾情险情分析判断不够准确、报告不及时等问题。特别是部分管理人员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能力不强,以至于酿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予以研究解决。总之,对于当前防灾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防灾的主动权。(201X-04-13 16:11)

三、准确把握防灾的关键环节(201X-04-13 16:16)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键在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正确对待、行动上狠抓落实。(201X-04-13 16:17)在思想上,一是要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我说的麻痹,准确的说是麻木,年年防、年年干,老一套,好象觉得这些东西差不多了,存在惯性思维,出了大事就后悔莫及。由于这种惯性思维、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就容易导致工作走过场、不扎实、不细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时刻保持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时刻绷紧防灾这根弦。正如徐绍史部长指出的:

地质灾害会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往往就在一念之差,稍有懈怠、疏忽、大意,就会酿成大灾。我有一年到一个地方去,两个村民组,同样的大雨,后面都有一个泥石流,一个组撤下来了,另一个组没有动,就是因为那个组想不至于,在晚上两三点的时候,在山区大家住的那么分散。这个组坚持以一户一户地叫,大家都撤出来了,可是另一个组21个人都进去了。

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比较专业的业务,又是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事务,需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落实工作,需要有耐心和细心,更要有攻难破坚的勇气。对受威胁群众可能存在的侥幸和厌烦心理,应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要是真正为群众考虑,最终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认识上,一是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不确定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不能简单说加强监测预警,就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不是只要开展了调查,隐患就能全部查清。受工作精度、广度和深度等影响,仍然有众多的地质灾害未被发现;受科学认知程度和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复杂性所限,已发现的隐患点有可能随时加剧发展导致灾害。这些不确定性,我们心里一定要有数,就是要勤看、勤跑、加强监测。

二是要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我们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部分基层同志会有些担心,担心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被追究责任,甚至被问责的情况发生。这关键要看防治工作开展的到位与否,凡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全力以赴落实各项防灾措施,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将准确的情况向上级报告,这一点国务院有明确规定,徐绍史部长多次强调、要求,各地务必要做到。就是发生了灾害要紧急启动预案,紧急处置,同时要报告。同时,也要看到,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自然因素控制,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事件是大自然的永恒法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本职工作到位,不存在被追究责任的问题。宣传要到位,要介绍地质灾害怎么防治,普及知识,共同防御,出了问题,如果尽职尽责了,我们要承认这种自然灾害,但是如果没有尽职尽责,那就是另外一码事。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此问题上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努力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从行动上,要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更要细之又细、严之又严。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脑勤、口勤、腿勤。脑勤,就是勤于思考、想方设法、开拓创新,既要老套套、老办法,也要新思路、新举措;口勤,就是不厌其烦、不怕重复,反复宣传防灾常识,反复强调防灾的重要性;腿勤,就是多跑现场、多跑野外,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在工作部署上统筹全局、超前谋划,工作衔接流畅紧凑、应急准备充分到位、监测布控周密科学。在制度落实上,不断完善群测群防责任制、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汛前排查制度、汛期巡查制度、灾情速报日报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利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人、约束人、保护人,定人、定任务、定区域、定目标,使发生的灾险情“查询有详情、落实有根据、处置有依据”。在防治决策上,应考虑防治成本,更应该考虑防治效果,考虑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201X-04-13 16:17)

四、扎实做好201X年汛期防灾工作(201X-04-13 16:27)汛期即将来临,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201X年我国降水偏多的范围将大于201X年同期,主要多雨带位于长江中游沿江、江汉、江淮、黄淮、华北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部分地区将出现暴雨洪涝;登陆的热带气旋个数接近常年,夏季后期到秋季中期为热带气旋影响集中时期。全国23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部已于3月底下发《关于做好201X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全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在这里,我再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工作:

(201X-04-13 16:27)

(一)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201X年,部将继续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和乡镇国土所的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建设。“十有县”建设按照计划稳步推进。“五条线”建设重点抓“事业支撑”和“中介服务”两条线建设。在全面掌握部、省、市、县四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强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各级机构标准,用促达标活动推动事业支撑一条线建设;筹备组建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加强地灾甲级资质管理,加强中介服务一条线建设。“五到位”建设重点是开展全国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这项工作部里已发文做了部署。计划由部直接组织培训1千人,第三季度省以下培训1万人,并借助中组部农村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培训乡镇国土所干部和基层群测群防骨干人员10万人。(201X-04-13 16:31)

(二)加强地灾气象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提供信息服务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新的开创性、探索性工作。今年,要在去年县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尽快覆盖全国1640个山地丘陵区县(市、区)。一方面,各地要主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加密分析会商频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不断提高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度。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是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很好的窗口和平台,要予以充分利用,通过播放动画、漫画、视频等方式,普及各种避险知识、防灾小窍门和典型事例。(201X-04-13 16:32)

(三)加强重点地区工作。湖北、重庆两省(市)要充分认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按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的要求,做好库水位涨落期间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即将批准的后续规划。汶川地震灾区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要继续努力协调相关部门,在保质量、保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四川、陕西两省要抓紧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治理有关工作的函》(国土资电发〔201X〕20号),配合省政府就审计署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争取以此为契机,加大投入、加快进度,推动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西南干旱地区要进一步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针对干旱可能造成的麻痹大意,加强宣传,早做预案、早作安排,严防由于长期干旱,土壤松散、开裂,雨水下渗,局部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对此已有批示,指出大旱之年更要严防地质灾害发生。(201X-04-13 16:33)

(四)加强黄土地区工作。陕西榆林黄土崩塌事件发生后,部里采取了下发通报、开展调研检查、召开研讨会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步看,要做好黄土崩塌灾害的防范工作,一是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隐患,不留死角,这是基础。

二是对排查出的隐患,可采用削坡减载、排水等简易处理的,及时指导受威胁群众进行处置,不易处置的应优先考虑搬迁避让措施,对确实难以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加强监测、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按照轻重缓急,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三是科学选址,从源头上控制灾害的发生。指导和监督基层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村镇整治,切实加强对于村民宅基地建房的选址管理,最大限度避开黄土崩滑危险地段。对新的建设项目、城市和集镇规划等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是加大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既要利用血淋淋的教训来教育,又要普及一些简单有效的防灾措施。(201X-04-13 16:33)

(五)加强在建工程防灾工作。重点是要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对建设方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要努力建立以下3项制度。

一是公示制度。将已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责任人等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业主单位落实防灾措施的责任感。

二是督查制度。严格对照评估报告中明确的防灾措施建议,逐点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问题突出的要求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责令其停工整顿。竭力扭转当前建设工程项目业主“重前期立项,轻后期防治”的局面。

三是告知制度。这方面,四川省有很好的经验。要求评估单位将评估意见以正式文件形式报建设单位,并要求对方相关人员签收,否则不予备案的法子,效果非常不错。(201X-04-13 16:34)

(六)加强部门联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仅靠国土资源部门是不够的,需要联合相关主管部门齐抓共管,要使“大家齐防灾,防灾为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刚才,相关部门就本部门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出了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指导和协助建设、交通、铁道、水利、电力企业等相关部门,落实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对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和江河流域、公路铁道干线、重要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排查,尤其要排查人群聚居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将形成的排查报告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报告。接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国土资源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调查,涉及相关部门业务的,要及时通告,共同努力做好地灾防范工作。(201X-04-13 16:35)

(七)加强督查检查。各地要坚持把督促检查作为落实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随机抽查、实地检查、明查暗访、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现场提问、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各项防灾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在督促检查中发现的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或违反各项制度的现象进行通报批评、公开曝光直至行政问责。201X年,各地开展检查时,要邀请相关部门参加,有针对性地对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和江河流域、公路铁道干线、重要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区等重点区域进行检查。部将于此次会后发出汛期工作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地对辖区内的工作开展大检查,5月派出以部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赴重点省份进行抽查。(201X-04-13 16:35)同志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务必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攻艰克难,坚决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201X-04-13 16:38)

下载汪民副部长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汪民副部长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汪书记三个代表讲话

    汪海洪同志在七套乡“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01年1月12日) 同志们: 根据中办发(2000)24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

    中共合肥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汪德满

    中共合肥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汪德满就合肥市公推竞选团市委副书记有关问题答媒体问问:近年来,合肥市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今年又拿出2个团市委副书记职......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主任述职报告

    本人2007年以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能够全力配合市委、政府领导工作,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个人的领导水平也得到一定程......

    汪县长讲话(精选五篇)

    在全县花岗石开采加工整治动员会上的讲话 县长 汪红蕾 (2012年5月3日)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花岗石开采加工整治动员会,主要目的是动员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花岗石开采......

    张民义讲话

    (2008年3月11日) 张 民 义 各位常委、同志们: 我们这次常委会议,进行了学习培训,审议了有关制度,通过了人事安排。会议时间虽短,但安排紧凑,开得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上午的大会......

    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2014年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上的讲话

    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2014年东盟地区论坛高官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缅甸仰光很高兴与各位同事再次见面,感谢主席国缅甸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冷战结束二十多年来,亚洲地区总......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七一表彰大会讲话

    在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 庆祝建党90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郭 树 人 (2011年6月24日) 同志们: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隆重表彰全省非公有......

    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下半年讲话

    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 周昌明 (2011年7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老干部局(处)长会议,是落实年度工作,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