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汽车维权案例热析
2014汽车维权案例热析
成功案例一 长安CS35机油乳化
/案件回顾/
长安CS35是一款SUV车型,是长安汽车旗下首款SUV。它以年轻时尚的外观,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以及较为便宜的售价迅速吸引了一批用户。但是机油乳化问题,也让它“声名远扬”。就在某汽车论坛里听说了“机油乳化”的事情,急忙赶到4S店检查发现,机油盖、气缸罩盖上全部都是淡黄色的乳化物,防冻液少了一大半。车主才明白车辆动力不足、车内噪音加大、油耗增加的原因。迫于日益增加的各方压力,长安汽车召开媒体沟通会,终于改口承认了乳化物的存在,并称已经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正在按照召回程序实施主动召回。长安汽车负责人介绍,针对机油口盖乳化物的抱怨,公司目前已重新优化设计,增加发动机舱的保温能力,并向消费者做出服务承诺:将从北向南实施市场服务活动,本着客户自愿的原则,为CS35发动机机舱保温能力免费升级。同时,延长保修期。
/案件点评/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长安汽车的表述避重就轻,对于消费者关心的发动机是否受损以及根据原有方案处理后车辆出现的防冻液缺失严重、动力减弱、油耗增加等问题是否会得到相应解决也只字未提。
成功案例二 奥迪4S店维修涨价维权
/案件回顾/
武汉车主匡女士因无法接受理赔与维修间的高额差价,拨打省物价局价格举报热线维权。2014年1月1日起,武汉所有奥迪4S店统一将维修等车辆售后价格抬高两到三倍,而保险公司依旧按照以前的报价单定损,因保险理赔费用不及车辆维修费,导致全市400余辆报修奥迪停在4S店,无法正常维修。“奥迪公司态度较好,主动表示将立即把维修价格恢复到涨价前水平。”省物价局价格举报中心主任原华中说,因奥迪车主对奥迪单方面涨价行为反应强烈,省物价局迅速介入调查,就明码标价、价格诚信、公平竞争等问题逐一向奥迪汽车4S店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劝诫。
/案件点评/
“中央公务用车政策调整,奥迪官车地位不保,卖车促销的损失,只有靠提高维修保养费弥补。”有业内人士称,为保证企业在售后服务市场的垄断地位,整车企业会要求零部件厂商不得向4S店以外渠道出售零部件产品,不少厂商因担心取消配套资格只得遵从,给4S店营造了赚取垄断利润的空间。
成功案例三 速腾断轴门事件
/案件回顾/
2014年10月17日,质检总局网站发布公告称,针对新速腾后轴纵臂断裂问题,一汽大众将在全国召回56.36万辆新速腾和1.74万辆进口甲壳虫。至此,一汽大众“断轴门”事件在历经10个多月争吵以后终于有了最终结果。
/案件点评/
这场关于速腾断轴案从2013年开始闹到了2014年,才有了这个一汽大众口头承认的可更换独立悬挂。纵观一系列事件,从速腾断轴,到速腾车主各地维权事件陆续上演,乃至一汽大众面对这件事从头到尾的态度转变,从开始不承认设计缺陷到表示只是少数人存在断轴事件,后又承认设计缺陷,但是声称国内生产配套能力问题只能给予安装金属板并且为断轴车跟换耦合杆式后悬挂的解决措施,再到现在表示可以更换独立悬挂。一系列事情下来堪称一部年度大戏。即有断轴车展维权难的苦情戏,又有断轴车主坚持维权的励志剧,更有一汽大众与速腾车主来回斗智,剧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引人深思,总结两字,好戏!大众回应车主的态度着实伤了不少中国车主的心,缺失了对车主的真诚。
成功案例四 宝马车行驶中突然抱死
/案件回顾/
车主在合肥某4S店购买了一辆5系轿车,迄今已跑了一万三千公里。日前,车主在正常行驶时,车轮突然抱死,无法转向。而在故障发生的半个月前,4S店刚刚对这辆轿车做过安全检查。事后,车主找到宝利丰4S店,要求退车或原价抵用换别的车,4S店拒绝,几经交涉无果,车主在网上发帖曝光了这件事。随后,车主本人表示,目前双方已达成置换协议,他加钱置换了一辆更高档的宝马X5越野车。
/案件点评/
4S店拖车检查后,说是油泵不供油,更换了油泵,但4S店拒绝答复油泵发生故障的原因,也不承诺油泵没有质量问题和设计缺陷,不保证不再出现同样问题!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是拿消费者的生命做实验!
成功案例五 雪铁龙合格证事件
/案件回顾/
嘉兴两家雪铁龙4S店倒闭,导致很多新车车主不能上牌。“4S店要向厂家拿车,但是没有资金,为此他们通过武汉一家银行贷款向厂家拿车,用新车的合格证抵押。现在车主们的款项到了4S店,但4S店却没有将这笔钱还给银行,所以合格证自然也拿不回来了。”汽车商贸园联络站负责人姚军告诉记者,目前在汽车行业,类似这样将汽车合格证抵押给银行或者担保公司,以车价的六七成来换取贷款的做法,早已是很多4S店用来融资的“老伎俩”了,并不鲜见。消费维权站工作人员首先就联系了车管所,给这些车主延长临牌时间,然后抓紧时间联系公安、税务等相关机构,通过各方关系联系到武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4个半月后,绝大部分车主都已经拿到了合格证顺利上路了。
/案件点评/
在此次案件中,消费维权联络站起了很大作用,而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消费维权联络站是越来越多了。同行业解决起来比较方便。一来是身在行业内懂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消费者。二来是因为这些联络站跟企业的联系比较密切,有很多时候比较好做工作。
成功案例六 翼虎断轴事故维权
/案件回顾/
张女士提前把印有“翼虎断轴”四个字的白色T恤藏在自己的包里进入会场。当天上午,当长安福特销售公司总经理刘淳伟、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旭在展台上致辞时,张女士毅然冲上展台指责翼虎质量差,车轴意外断裂,4S店和厂家未曾给予过正面回应。此事一出,现场一片哗然。而据记者的了解,凌云之前发生断轴的那辆福特翼虎车,已与厂家达成协商,成功退车。
/案件点评/
翼虎断轴事件的意义,不仅在于呈现了中国车主最真实的维权状态,同时也让“羊角”这个汽车专业名词,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一波三折的翼虎“断轴门”事件似乎并未因此而结束。召回,也许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失败案例一 车展维权愈艰难
/案件回顾/
在第十二届广州国际车展上,雷诺展台发布会刚刚开始,几名男青年突然出现,亮出维权横幅--“漏油啸叫哪家强 雷诺坑爹没商量”,引来大批媒体和现场观众的围观,现场一片混乱。在拉扯间,这几名“维权男”被几个穿着制服的保安带离现场。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这一事件还没来得及发酵就被轰轰烈烈的速腾车展维权抢了“风头”,不了了之了。
/案件点评/
作为年度压轴大戏的广州国际车展,不仅是各大汽车品牌宣传的大好时机,也成为了消费者维权的平台。此次雷诺广州车展维权事件,也为汽车厂商敲醒了警钟,在追求销量最大化的同时,严把质量关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
失败案例二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案件回顾/
2014年8月5日,温州市区的玛莎拉蒂店门口,来了一辆挂着浙G(金华)牌照的大货车,货车上停着一辆黑色的玛莎拉蒂跑车,用绳子固定,一侧挂着一条约8米长的白色横幅,上面写着:“价值300万玛莎拉蒂,短短一年维修22次。发动机水管断裂,变速箱、后桥多次更换。生命无保障,强烈要求换车。”车主声称花了290多万元购买了这辆车,车型为总裁3.8TV8,保修期两年。自2013年5月以来,该车共修了22次。车主要求换车,却被告知更换一辆新车要再加100万,车主无法接受,投诉多次未果。
/案件点评/
近年来,中国的有钱新贵为了显示自身的财富和地位不惜花高价购买进口豪华车,但往往是买到了“面子”,失了“里子”。因此,豪华车主维权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而国际车企倚仗自身的“超豪华品牌”和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傲慢无礼,藐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2013年曾发生玛莎拉蒂车主砸车维权事件。希望车主应对此类维权事件时要力争到底,而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尽早弥补维权制度政策的缺失。
失败案例三 借媒体之力维权
/案件回顾/
2014北京车展再现丰田车主现场维权事件,据了解此次车展车主维权活动的组织者是丰田的老车主石某,石某先前所购买的的丰田汽车在4S店检测时被误诊,而丰田方面却提供虚假标准包庇袒护4S店,而该车又出现突然加速的问题后,丰田方面更是百般抵赖、矢口否认。石某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辛维权之后,依然毫无结果,最终迫使石先生在北京车展现场发出了“拒绝日货、拒绝丰田、购买精品国货、中华民族工业崛起”的时代呐喊。
/案件点评/
消费者相对车企来说势单力薄,趁着媒体云集之时,一些车主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每年的车展也会伴随很多维权活动出现。这样来看就不足为奇了,只是这维权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是有待进一步观察。
失败案例四 奔驰“毒气门”事件
/案件回顾/
奔驰“毒气门”维权事件上演一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一次的愈演愈烈。车内异味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尽管奔驰公司曾针对C级轿车的异味问题进行了处理,更换了地毯,并进行车内消毒,但异味仍然存在,并且已有多数车主感到身体不适。由于奔驰和车主在“毒气门”问题上的认识大相径庭,车主依旧无奈地忍受车内的臭味和活在艰难的维权路上。
/案件点评/
就现有证据来看,车主维权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起案件最大的问题就在证据。车主们反映的身体病况与使用车的因果关系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车内的异味会不会造成伤害,伤害有多大,这些现在没有权威机构进行检测。在司法实际当中,当事人个人陈述在司法实践当中是孤证,如果有共性的证据可以按照“高度概然性”的原则得到支持。所以,车主们可以互相证明,或者寻找他人去证明,并且将车主反映的病状等情况进行整理,发现有共同性的,就可以做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伤害的存在。相信届时奔驰也将再次面临中国车主信任危机。
失败案例五 延迟交车订单引发车主维权
/案件回顾/
2014年4月14日,一封由23名特斯拉中国客户委托起草的律师函寄往了特斯拉(Tesla)中国。文件显示,律师函的收件人为拓速乐汽车销售(北京)有限公司(即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实体)和特斯拉CFO阿胡加(Deepak Ahuja)。律师函中指称,特斯拉在客户不知情情况下,违背承诺擅自单方面改变交车顺序,未履行交车义务,构成“虚假承诺”,涉嫌对消费者欺诈。多位维权客户曾致电特斯拉中国询问京沪外客户无法同时交车的原因,得到的答复是人手不足,没有时间在京沪外开辟更多的服务中心。曾经收取订金的销售人员亦让其与特斯拉后来成立的交车部门联系,不再回答相关问讯。消费者不满情绪高涨,以致于再次发生砸车维权事件。
/案件点评/
车主的维权呼声已经引起了特斯拉总部的关注,但这对于刚进入中国的特斯拉,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印象。尽管车主对特斯拉产品青睐有加,但部分车主对于电动汽车的概念并不清晰,对充电设施的复杂性以及潜在风险都欠缺考虑,对特斯拉的直销模式也不熟悉,以至于出现“砸车维权”的极端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是特斯拉在中国成长的隐患。
失败案例六 迈腾正时链条故障车主维权
/案件回顾/
在速腾后悬架断裂问题上的处理不力,在迈腾正时链条故障上的“视而不见”,使得大众的品牌形象正在遭遇史无前例的考验。针对迈腾车主们的投诉,近日,媒体刊发《一汽大众迈腾正时链条故障再现车主呼吁厂家召回》稿件,遗憾的是,截至目前,针对这一问题,一汽大众乃至大众中国并没有给出公开或私下的表态。目前,车主们纷纷希望一汽大众能够退还维修正时链条花费的上万元费用。据国内一家汽车质量网站的数据显示,涉及迈腾的产品质量问题投诉已经超过了1100条,多数问题均是正时链条故障。而进入11月份,投诉量更是直接上升。
/案件点评/
迈腾车主投诉不断增多,而一汽大众所能做的就是内部推诿。长期以往下去,只会有更多的车主日后不会再考虑购买大众的车了。在这里不得不提醒广大车企,作为一家有诚信的汽车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把召回方案进行详细的解读,最好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进来向车主解释,而不是自圆其说。
第二篇:未成年人维权典型案例精析
未成年人维权典型案例精析 【家庭类】
(一)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案件
未成年人异地追索抚养费 律师全权代理终获胜诉
嚣张父母无助孩子政府责任——从一起未成年人被遗弃在幼儿园案谈起
离异父亲不付抚养费 优秀学生险些辍学——记一起为离异家庭子女追索抚育费案
(二)未成年人继承权案件
未成年养女合法继承权不容侵犯
非婚生未成年人继承权实现路漫漫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调解化解非婚生未成年子女继承纠纷亿万富翁去世,因制度欠缺孩子继承权难保护
(三)父母虐待子女的案件
一起罕见的虐待未成年案带来的启示
(四)非婚生子女抚养案件
无悔追踪——记一起为非婚生子追索抚养费案
如何保护以“借腹生子”方式出生的婴幼儿的权益?
(五)未成年人应由国家监护的案件
父亡母残,10岁男孩谁来抚养?
养父母意外死亡,被捡拾的弃婴由谁抚养? 【学校类】
(一)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件
老师殴打学生引发的法律责任分析与预防研究 „„ 【社会类】
【司法类】
第三篇:维权案例
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一个视频:某日深夜0时许,被告人丁某驾驶汽车,沿一座拱桥下坡时,由于拱桥桥面的自然供起遮挡视线,加之天黑,丁某未发现醉倒在拱桥另一侧下坡桥面的被害人李某,将李某碾压于车下。事后,丁下车查看,发现有一人躺在汽车下,想将被害人从车下拉出,但没有拉动,被告人就用千斤顶将车顶起,将被害人从车底拉出来丢弃在路边,驾车逃离现场。被害人李某后来被他人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经法医鉴定,李某是由于内脏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交警大队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认定死者李某趴在桥下坡约5米(桥全长14米)处偏右位置,经开车试验,该位置在汽车上桥时是不能发现的,而在汽车从桥顶下坡,如果是夜里,就较难发现,即使发现也肯定来不及采取措施。
《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根据这一规定,所谓意外事件就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但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行为人无罪过且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丁某逃逸行为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
1、首先,基于第一点的判断,由于被告人丁某的撞人行为是意外事件,因此,可以排除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交通肇事罪与交通事故中意外事件的区别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失和客观方面是否违法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观上有过失,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则构成交通肇事罪;如行为人没有违法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是由于不能预见、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不能认定为犯罪。
《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被告人丁某的逃逸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
过失致人死亡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首先,前者对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是轻信可避免,并且希望死亡结果不要发生,也即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的,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后者则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听之任之,持放任态度。其次,前者对死亡结果认为可以避免,是有所依据的轻信;而后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时没有任何根据的。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其已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赵晶伦132224129
第四篇:汽车销售维权承诺书
我们本着对汽车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的规定,作出如下承诺:
一、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诚信经营,规范汽车销售服务行为,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二、严格执行索证索要制度,对购入的汽车配件,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商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和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等。
三、严格执行进货台账登记制度,如实记录汽车配件商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
四、严格按承诺公示的项目进行服务和收费。
五、确保维修服务符合合同的规定和要求,严格按维修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六、以质量和信誉为重,绝不使用假冒伪劣和“三无”配件,杜绝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以旧充新的欺瞒消费者现象。对更换的配件承担责任,由我公司更换的纯正配件提供两年不限公里的保养服务。(易损、易耗件除外)
七、对所有维修完工的车辆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不合格的绝不出厂。如有因维修质量造成的不良后果,我公司承担一切责任。
八、自觉接受行政部门的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每一起申诉。
汽车消费提示 广大消费者:
为使您在购车、办理汽车保险和按揭以及保养维修等环节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宁波市工商局余姚分局提醒您:
一、购车时:
1、买车要做到手续齐全,在挑选好适宜的车型后,最好不要因为价格便宜一点而到不正规的销售店购买。
2、买车时消费者应该收集好购车合同、购车发票、车辆合格证、售后保修卡、车辆使用说明书以及其它的文件或附件等。同时还要自己阅读,对有疑问或意思模糊的地方向经销商的有关人员咨询。特别是发现购车合同中有明显的“霸王条款”,应据理力争或向工商部门咨询。
3、提车时,要仔细检查车辆是否符合要求,有没有其它质量问题。要注意核对车型的排气量、出厂年月、车架号、发动机号等内容,以及合格证号码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遗漏和失误要立即提出来并要求销售店更正。
第五篇:大学生维权案例
大学生维权案例
(三)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前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出现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劳动合同而引起的法律纠纷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因而在签合同时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大学生在签合同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错误地认为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经笔者调查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有就业协议就不用签订劳动合同了,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就业协议是指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协商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毕业派遣的依据。而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上岗毕业生从事何工种劳动的依据。也就是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另外,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同意接受该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该毕业生,列入就业方案并纳入就业情况统计,它不涉及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所享有的权利义务。而劳动合同涉及到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更为明确。因此,毕业生只有弄明白这两个合同的含义,才能更好地通过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二)越过就业协议直接签劳动合同。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就业协议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很多毕业生就认为不用签就业协议而直接签劳动合同就可以了。专家认为,直接签劳动合同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就业协议需要经过学校签证,这有助于学校做好就业促进工作。毕业后,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协议书把学生的档案直接寄给用人单位的档案保管部门,减少了周转的时间,提高了新单位办理手续的效率。其次,劳动合同只规范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行为,假如有一方在毕业前反悔,另一方将无法利用就业协议的一些特别政策保护自己。比如,就业协议上往往有违约金规定,违反协议者应支付违约金,而劳动合同必须根据劳动法规定订立,对违约金的设立局限性很大,根本无法像就业协议一样广泛保护。
(三)对自己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不了解。“就业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因此,有些大学生在被招聘单位录用后,就急于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生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认为签了劳动合同,自己的工作就会有保障,就会万无一失。而用人单位此时往往会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在合同上做一些手脚,企图签订对企业有利的“一边倒合同”,使合同里的内容偏向于用人单位这一方。
(四)大学生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条款敢怒不敢言。大学的普及,让很多学子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但同时,也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而这给一些企业提供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机会,他们利用自己在招聘时的诸多优势,随意在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使一些毕业生签订一些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例如,有的规定毕业生的试用期长达12个月,有的规定毕业生不得恋爱结婚,甚至还出现了“生死合同”。而现实是,一些大学生为了保住自己求之不易得来的工作,不得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合理的劳动合同。被社会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竟不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社会深思的问题。
(五)签订合同时出现的自身诚信问题。这里的诚信问题主要指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出现的违约现象。因为现在找工作提倡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但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不一定是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单位。于是,个别毕业生为了保底,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遇到比原单位好的企业,就毁约,另谋高就。然而,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与单位签协议的同时,就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因为毕业生的违约,导致现在一些企业不喜欢招聘应届毕业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仅仅指出问题的存在,而不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有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概括来说,大学生在签合同时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法律知识的欠缺我认为这是大学生为什么在签订合同时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对劳动法规缺乏了解,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用人单位有机可乘,使一些用人单位在规定劳动合同的内容时,只注重规定劳动者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很少规定用人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同时,还通过加长对毕业生的试用期,降低试用期的工资等等,来榨取毕业生的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妄图以与求职者约定“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逃避责任的“生死合同”。类似的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劳动者缺乏法律知识而与用人单位签订违法合同。
(二)就业的压力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思想从“先择业后就业”变为“先就业后择业”,这使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者是否合适,不管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只要选择了一个“好工作”,不管是否合适,都会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假如以后再遇上比原先好的单位,就会另谋高就,与原单位毁约,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同时,有的学生也因为“饥不择食”,而不得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一些不合法的劳动合同。
(三)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的要求
现在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就在毕业生身上大做文章,催促大学生在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以此来完成上级部门规定的就业率,并以就业率的提高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学校的逼“嫁”,使很多学生在并不清楚单位的具体情况下,只能无可奈何地“先进去再说”,“我们可不能因为个人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这也是大学生盲目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一个原因。
(四)学校以及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不重视 对于即将毕业的一些大学生,对其进行就业前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现今一些高校在做这一方面的工作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开的就业指导课仅仅在于走走形式,而没有深入到解决学生的切实问题上。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很少有学校会把就业指导课做为一个教学计划来进行,他们仅仅开一些专题讲座或者做一些就业形势报告来打发学生,而学生也会因为学校的不重视而对自己关于就业方面的疑惑不了了之。同时,学生不重视就业指导,也是一个方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思想上认识不足。2.学生认为大三上学期进行就业指导课太早。3.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
(五)学生对自己未来目标规划不清
“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就业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同时,也把大学生带进一个思想误区,认为现在自己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所以,就先凑合着干一些不适合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工作,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目标,遇见好的职位,不管对自己未来发展是否有利,就毁约、跳槽,另谋高就,以至于发生许多因“违约”而造成的合同纠纷。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于解决大学生在签订劳动合同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就目前而言,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学校对学生应加强就业前的指导
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教育,可以采取上就业指导课,开就业专题讲座,办就业宣传栏等方式,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1.做好毕业生的安全教育。针对目前就业过程中的用人陷阱和签订就业合同时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毕业生要注重诚信,对就业协议或就业合同要认真、仔细阅读后才能签订,并引导毕业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先择业后就业”的就业观念,并且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清楚,然后再有目标的找工作,这样可以预防毕业生频繁毁约现象的发生。3.帮助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使毕业生摆脱那种眼高手低、心高气盛的错误心理状态。另外,通过讲解现在就业形势以及毕业生就业个案经历教育,帮助毕业生对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
(二)学生应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学生在就业前,应通过学习《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文件,明确与用人单位关系,了解相互之间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在意识上不要将自己放在弱势地位,害怕用人单位不聘用或害怕麻烦,而在自身权益上妥协。应当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一旦确立劳动关系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就要争取,该属于对方的义务就应该要求对方履行,并在合同中明确。如果确实碰到劳动争议,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要求仲裁。
(三)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 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因用人单位情况多样而无统一示范性文本,但依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备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此外用工双方还可以就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等内容进行约定。学生在签合同时,一定要仔细研究其中的各项内容,不仅要注意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也应当注意自己与企业的约定条款,尽量把一切劳动权益的约定都落实到书面合同上,同时,也要妥善保存好合同文本,以便以后发生劳动纠纷,有据可查。另外,当遇到责任模糊不清或是不利于自身权益的条款,应该谨慎签约,如果可能的话,多向法律人士咨询一下,自己所签的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对自己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