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师,您为什么那么累?(共)
中国教师,您为什么那么累?
鸡鸣即起,一日开始。检查卫生,辅导自习; 哪个缺课,谁又晚起? 何人生病,身体不适? 仔细询问,调查清楚。三十分钟,早餐即毕。锅先不刷,碗亦不洗。急急忙忙,就上班去。先去打水,再来扫地。N摞作业,等你去批。对的打√,写上评语。还得表扬,以资鼓励。错的打×,误在哪里? 来龙去脉,一一指出。分析到位,讲清道理。一丝一毫,不能马虎。阅完作业,再出试题。单元过关,章节测试。
昨天月考,今日摸底。期末期中,不计其数。题量适中,难易有度。
查查网页,翻翻题库。今天出完,明日印出。抓紧考完,加班阅毕。
统计成绩,写出分析。谁的第二,哪个第一? 张三李四,王五赵七。
两次比较,名次何异? 课上讲评,面向全体。下课以后,单独找你。
排名后退,是何道理? 知识水平,心理因素? 思想根源,刻苦程度?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老师期盼,父母嘱咐!展望未来,充满荆棘。
事关前程,怎能儿戏? 张三痛哭,李四流涕。痛改前非,看我下次。
不听音乐,不看电视。刮风不管,下雨不顾。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多背单词,多做习题。下次月考,找回位置。老师听罢,始露笑意。
期中考试,就看你的!谈话已毕,铃声将起。拿起教案,奔向教室。
师生礼毕,一课即始。先评作业,昨天做的。普遍问题,大家注意。
别错误,单独处理。今天学习,中国历史。文革部分,不出考题。
这块内容,我们删去。半个课时,很快过去。现在来做,巩固练习。选择答案,A B C D。回答不错,学的可以。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复习巩固,课前预习。再找时间,做张卷子。两节课下,已近中午。
口干舌燥,四肢乏力。热点剩饭,了以充饥。床头一歪,权作休息。
刚入梦乡,铃声又起,抖起精神,再上班去!昨日开会,头发脾气。
要当教师,先做傻子。拼命干活,莫要索取。比上不足,比下 有余。
撑不着你,饿不死你。若不想干,可以退出。若干不好,我不聘你。博士难找,学士遍地!明天上课,观摩学习。校长也听,教师都去。
精心准备,小心应付。制作课件,打印练习。幻灯电脑,现代工具。
全体观摩,怎能缺一。上述各项,准备完毕。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政教主任,叫你快去。有位同学,是你班的。一夜未归,在网吧里。
找其谈话,通知父母。写出检查,等候处理。不知不觉,西山日暮。
吃罢晚饭,辅导自习。学法指导,疑难解释。有何疑问,尽管提出。
但对高考,必须有益。辅导完毕,正要离去。突然想起,还有一事。
有人反映,学生小纪。最近时间,不思学习。跟女同学,眉来眼去。
关键时期,这还了得? 叫上小纪,到没人处。把你找来,可知 何事?
从实招来,不得回避。学生小纪,支支吾吾: 我殊不知,老师明示。
青春少年,阳光沐浴。情窦初开,本不为奇。但要清楚,学习目的。
一切围绕,学习成绩。有碍升学,必须放弃。他日登榜,出人头地。男子丈夫,何患无妻? 学校规章,利害得失。一条一条,分析清楚。
小纪听罢,满面泪涕。痛改前非,回心转意。从今以后,专心学习。
若是再犯,我是白痴!转眼放学,学生离去。喝一口水,喘一口气。
十点过后,再查夜去。水管已关,廊灯已闭。夜深人静,呼噜声起。一天工作,终告结束。轻手轻脚,回到家里。两眼一合,已然梦里。不是上课,就是考试。和在醒时,并无二致。忽见眼前,众人攒聚。
通知栏中,贴一告示: 教师老吕,四十有七。疾病突发,撒手西去!明日医院,告别仪式。没有课者,务必前去。看罢唏嘘,悲哉老吕!
辛劳一生,英年早逝。房小无车,更无积蓄。妻儿无靠,父母无依。
高风亮节,名扬千里。今日一别,后会何期? 悲上心头,心痛如撕。蓦然惊醒,泪面如洗。天已微明,铃声又起。新的一天,又要开始。
教师是什么?
堆积如山的作业
教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
教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
教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
教师可以当清洁工:因为整天扫地、擦玻璃;
教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写黑板、布置教室; 教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
教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叫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音和厚脸皮。
教师是什么
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一)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人。
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活体。
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
在妈妈的眼中,女儿当教师,容易找一个好老公。
在未婚男人眼中,娶回一个教师,相当于娶回一个保姆,一个家教,和一个文秘。
教师是什么?
法律说,教师归属事业单位管理,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经济说,教师是“臭老九”。神圣一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纯真一点说,教师是孩子王。一个家长说,教师一天到晚在收钱。
又一个家长说,我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聪明。
还有一个家长说,我儿子成绩差,都是老师不会教。
应试教育说,都是教师惹的祸。素质教育说,明明白白我的心。
教师是什么?教师只是一条左右为难的可怜虫!
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二)教师的几种死法
上告教委整死你;得罪校长治死你;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死你;不涨工资穷死你;竞聘上岗玩死你;职称评定熬死你;考试排名压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假期培训忙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公务员待遇想死你。
一生操劳 教师的三六九等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的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累死讲台无人问。
累死讲台无人问
教师的生活现状:校长贵族化,领导多员化,教师奴隶化,学生祖宗化,家长上帝化,人际复杂化,加班日夜化,上班无偿化,检查严厉化,待遇民工化,翻身是神话。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
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
第一累:没有学管理学,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管理学是近一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它是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大多数的人把管理和统治混淆了起来)。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
班主任的津贴是多少呢?全国统一价:平均30。有的还拿不到。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长。就OK。全欧洲和美国,就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班主任。
教师工作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55,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是经验积累,35-45是成熟期,45-55是收获期。如果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几万元一个月,很正常,因为20岁的模特已经“老”了。如果一个行业是经验主导的,那么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主治医生主要凭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忙里忙外来工作。还有一种是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可是教师就不走运了。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让人不天天提心吊胆。
中国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三大原因:社会化过程被省略,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培养。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就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试,总部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的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通识教育。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的程序,从穿着的品位到说话的声音分贝的大小,从不同国籍的员工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何正确使用办公器材,从怎么接电话到遇到问题选择什么途径反映,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的前后顺序,等等。接着是直接领导的手把手培训。有的外企细致到头发的长度,发式,衣服的档次,和不同的人讲话的体态。第三是外企的文化的熏陶。比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等等等等。说到底,他在五年里,会被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经历和经验,更可以上猎头公司的名单。进入中学的那位,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的教,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被学生当作大哥哥,当作知心人,对他仰慕而佩服。他无休无止的重述中学的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他找学生谈话,没有人告诉他:你要考虑处理这个问题的成本和效果的比,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和你的目的相关性有多大,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在你的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排名,等等。
因为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答案,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对身体有害),骂学生(一般在处理了第100个相同的问题后),用好几个小时批评学生的一个习惯(习惯不是批评就能改的),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说不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毕业班当“骨干教师”,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着他。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
教师工作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象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的接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出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这个中国特色,接受这个中国特色,学习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事后回想,就明白了朱自清说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年不和“ 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因为在校内也会有磕磕碰碰,但作为大部分的教师中的一员,他很容易得到平衡:教师们的基本氛围就是互相安慰,指责领导(当然是背后的),让人觉得:我是没错的,错在领导。我是有水平的,就是被误解了。于是,失去了“领悟,接受,学习'中国特色'”的机会。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一个人,在过了相对轻松的22-28岁的几年后,现实就会扑面而来,一浪接一浪。这时,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老师最大的人情,是学生(其实,本来应该是学校,但学校的'情'――说得夸张点――就是在你得了绝症之后组织老师到家里看望你以及安排你做轻松的发报纸工作而已)。学生在校时,对老师的尊重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过去的老师有的讲错了,有的讲浅了,有的没有讲。“怪不得就是只能教小学,水平就那样。”也有的学生,记得老师的好,但出到社会,自身难保,等有个一官半职,老师也临近退休。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羞于向人开口的。
老师的面子,跟学校的档次,个人在社会的影响力,在学校的职务关系最大。但就是国家重点学校的校长,最高的档次了,也没有多大的面子。因为学校是教育局领导的,中学的校长也就相当于科级干部。重点的相当于副处级。(北大的校长当然例外了,北大处级就有140多个,但就是北大,“教授不如管饭堂的”言论不是也上了中央电视台吗。)校长如此,普通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教师的关系,基本谈不上。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封闭在校园里进行的,不用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除非是和家长交流。但是,家长一般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才对老师“礼让三先”,孩子一离校,甚至一离班,关系就断。一来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建立关系的那个想法,二来家长(在孩子离开了学校后)仍和老师建立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教师工作累不胜累的第五个原因:学生的折磨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是什么都敢试的。文革闹得最热的,就是中学生。上山下乡,罢课闹革命,“我年轻 / 旺盛的精力象风在吼。/ 我热情 / 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
中学的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准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学生,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看不可理喻的事情。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害老师的话和做出伤害老师的行为,并且,认为老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任意挥霍。―― 这是从成人的角度看。任何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教师,都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必须换一种角度:看出他们长大的身影里还非常幼稚的心,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的保留家庭小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
教师累不胜累的第六个原因:领导管理上的无知和统治上的权力欲
在上世纪出现管理思想之前,政治是社会的权力的集中形式,行使政治权力的人所要学习的是权术,所要运用的是领导(追随者);统治(管辖者)和消灭(反对者)。所谓权术,就是领导的艺术、统治的能力和消灭的方法的集合。美国的三权分立为代表的社会架构,是对权力的深刻认识和自觉约束。但是在东方,在中国,自秦以来的的600多位皇帝,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夺权”“得权”“用权”。可以说,25史,就是一部“夺权”“得权”“用权”的记录。
在管理思想被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是必然冲突的。个人必须为了统治者的权力而牺牲自由。这些话大家应该很熟悉:“个人和集体”,“为了祖国的利益,我甘愿……”“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时刻准备着……”“大我与小我”“公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复杂最细腻最丰富的“权术的艺术”和“权术的环境”。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会反复研究历史,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号称“管理”实为“统治”的行为能顺畅。中国的统治者,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法家型――以秦始皇为代表,儒家型――以汉文帝为代表,道家型――以明神宗为代表。(当然,最常用的是“外儒内法”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有其“理”“义”“用”三个方面。
说了半天,说到学校了。目前的学校的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如果说在专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但在“管理”上,很多是外行。最了不起的是在走马上任前接受为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聪明者,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从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内心的变化是明显的。苦尽甘来。他的教学经历和教育局的要求成了他领导的思想核心。注意:他不是以管理的规律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他的一切行为都被称作管理。在他的心目中,现实的正确的顺序是:教育局第一,以他为核心的“自己人”第二,社会关系户第三,中层第四,学生第五,教师第六。这是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的顺序。
从管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利益的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的领导心中,如果他不把教育局放在首位,他的位置必然不保。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如果他不顾及社会关心户,他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他不顾及学校的中层,他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学生和教师,哈哈,不是不考虑,而是很难顾得过来。祸不单行的是,学校的领导,往往不仅谈不上领导的艺术,就连领导的能力都成问题。因为他在最能学习的年龄,是学习怎么做一个教师。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了,他的领导总是变成两件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学生的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他的砝码:任何一个想和他作对的人,都会当作“修理”的对象。修理的方法因领导的修养而定。修养好的,让你在学校的主流之外,好处没有你,干活就是你。修养差的,干脆想办法开除你。
教师累不胜累之七:内耗成本出奇的大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一,数量相对少。古代的秀才是法定无需从事体力劳动而直接从政府部门或者宗庙祠堂领取生活必需品的群体,这也就导致数量上不去,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事劳作的群体不可能很大。二,地位中等。严格的说,古代知识分子批量出现应该是在隋唐有科举之后。之前的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中,之后,读圣贤书,替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替往世续绝学,替万世开太平,成了知识分子追求科举的精神归依。这种给知识附加“崇高”感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感激涕零”。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考不过科举而进不了官场)者,很多会选择开私塾,成为“先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也因此,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学校内的三大对立集团:教师阶层vs领导阶层,毕业班教师vs 非毕业班教师,老教师vs 年轻教师。学校内的次三大对立集团:文科教师vs理科教师,高中教师vs初中教师vs小学教师,班主任vs普通任课教师。学校内的末三大对立集团:教师vs后勤,主科教师vs“副科”教师,想出人头地的教师(有“野心”)vs 想平平安安的教师(“混日子”)。
一位教师因为在这九大集团中的身份不同而在学校有不同“地位”。“地位”之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举例说,新学年,一位教师,从初一到初二,是顺利。如果直接到初三,就可以接受祝贺(因为是毕业班,这是把关教师),如果是升入高一,就要请客(因为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当然,反过来就麻烦了。如果担任班主任,那就要看领导的目的:一,可能是整你。二,不可思议的是,可能是要扶持你。
一个学校,几十位教师,就这么无休无止的在蝇头小利中,用敏感而精确的心在争夺,排挤,拉拢。有人自愿回避而退出,有人乐此不彼而兴奋,有人无可奈何而应战,有人莫名其妙而陷入。有人身经百战而扬名,有人身败名裂而倒霉。有人长于谋划而成军师,有人长于调停而成“师爷”,有人风头强劲而被压上重码,有人已经过气而被同情。
教师累不胜累之八:政府不重视,法规不科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按我们的周济部长的说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表面是上偏重西部,其实是偏向东部(因为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出钱的。预算出的钱,西部政府往往出不了,东部往往超过。)国家有一项对北大的专项投入,分5年给付,其数额相当于西部7000所中小学一年的预算经费。为什么会给北大呢?因为北大的人说,给清华的钱是给北大的几倍,但让我们和清华一样质量,太不近人情了。于是就给个专项。到中小学的,还剩多少?咱们的教育部部长也说:“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因为如此,各级政府的教育(部,司,局)都不是肥水衙门。不吸引人(才)。看看工作安排就知道了,“老王啊,这一阵子风声紧,下面议论很多,上头又查得严,你不如先到教育口干干,税务的那摊子事情就交给别人好了。你看怎么样?”这是对有错误的干部的一个“处分”。
没有钱,当然就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看看教育部门的头:周济。24岁从清华的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32岁读机械系的研究生,34岁到美国,还是读的机械专业。36岁回国进华中理工大。然后是15年的大学经历。52岁入湖北政坛。最有意思的是:2002年1月当选武汉市市长(55岁),3个月后就突然任教育部部长,党组副书记。周济部长的强项是什么呢?“长期致力于优化设计、CAD、数控和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并有显著的应用成效。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0余项。”请看,有没有“教育”二字?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管教育的人在教育研究上没有任何的成果,可以说,至少不是个内行。外行领导内行,你说教育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呢?第一:有门路的就要换到肥水部门。第二,没门路的就和局长搞好关系,这样可以搞一两个示范学校。第三,一杯茶,一份报,到退休。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国家的要求,计划,精神,指示,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就只有一件事――层层加码,下发到学校,最后变为教师的工作内容。这些要求,重复,矛盾,繁杂,碎屑,甚至是离谱,荒谬和违法(有一个学校要求教师备课必需用某一个型号的圆珠笔,因为这样好看。有一个学校为评省一级,过去3年的档案全部造假,校长说:“不这样做的老师,立刻下岗,不要在学校混。”)法国人萨特在论述法国被占领时人们的心理:“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白白牺牲。”套用在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管理上,一样正确。
拿备课来举例。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说,从教师的穿着到上课中的内容设计,都属于备课的范围。但一般把“教案”当作最重要的一环。教案,分为详案,简案,微案。总的说来,一个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必须备详案。部分老资格的,有名望的才能备简案。微案一般是领导的专利。
一个标准的详案,包括:课题,目的,重点,难点,教具,教时,设计,过程,教后9部分。一份参加比赛的详案,一个课时的量可能就达到几万字。正常的一份详案,也不会少于800字。年轻教师可能平均达到1500字才能过关。字数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判定一份教案达标的,还有:字迹(如果是给上级检查的更是如此,教师的一个不好的名声就是“字都写不好怎么当老师”),版面,教学重难点对不对,教学设计和不合理,过程的逻辑性强不强等等。这么一份谁做过都叫苦的工作,最麻烦的还不是制作过程,而是检查。检查教案的人分别是:备课组长,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也有机会),教务主任,教研主任,校长,教育局的所有人。注意,这些人对教案的要求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一个教师的教案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查出问题。无论你多么的用心,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因为怎么样的教案是合格的,优秀的,没有确实的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模糊的”,教育的一个名言“教无定法”给了“模糊的”“标准”一个借口。最后,标准就变成了:你和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如果你的教案非常之完美,还有两个话在等着你:一句是:花里胡哨。一句是:备得好不等于上得好。
如果你神奇的竟然按照教案顺利地上了课,更难听的话来了: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拘泥于教案,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如果这一切你都可以忍耐,你心理装着的是学生,是课堂。你会发现,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你(常常是这样):好老师是不按教案上课的。你就糊涂了:千辛万苦备的课,不按教案上,备来干什么呢?为了检查!而检查,如果是你和检查的人关系不好,难度就会大八度。如果是教育局检查,就看你们校长和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
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耗费你心机的事情,意义远远没有你听到的那么大。滑稽的是,事实上,你很可能为自己的上课另外再备了一个教案。这就是怪圈:你的努力没有任何意义。你的有意义的努力,你甚至不能公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类似的行为非常多。你的人格不得不分裂为两部分:场面上的和私下的。你学会了把学生分为两种:懂的和不懂的。把说话分为两种:台上的和台下的。把工作分为两种:说的和做的。把知识也分为两种:课内的和课外的。把表情也分为两种:给人看的和没有人看到的。一切都两种了。你变成了两个人。当然会有年轻人不服气,我要过有尊严的生活,我要统一,我要真实,我要不屈服。等待他的,就是磨难。磨,日子一天一天的磨他,困难一个一个的难他。先从教案开始吧。“你要重备(教案)。这样的教案不合格,对不起人民教师的称号,辜负了党和国家对你的期望,也辜负了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可是我完完全全按照要求备的教案啊?”“你的问题在于你听不懂话。教案就反映出了你的教学思路和教育局的要求不一致。”“你们不是说要素质教育吗?”“对啊。你以为你的那一套就是素质教育,其他人的就不是?”……
你为之努力的事业,竟然需要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来作封面。如果你把封面做得很好,你就感到你的人生是空的。如果你不做封面,你这本书也没有机会出版。你永远的告别了年少的轻狂,你永远的告别了简单得和水一样透明,你永远的不再对未来有敞开的希望。——如果你要在中国的教育界搞出点名堂。
你终于明白了,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九条:工作本身无聊透顶,学校和教育界有自己的潜规则。
全国有1200万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一起,负责一个民族的教育。我们的生存,却和我们的责任不符。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没有权,没有钱,更没有势。每年的6月,都有肌肉结实朝气蓬勃的毕业生心情激动的进入校园,和他擦肩而过的是曾经和他一样年轻过的现在已经满头银丝满脸苍茫一身是病的退休教师。我们的生存就这样的默默存在着,生命就这样无言的流逝。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没有自豪感。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从东到西,从 50年前到今天,我们就象土壤一样的养着这个民族的童年,少年。我们的沉默是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的。我们的命运不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也不可能改变。经济可以富国,版图可以大国,军事可以强国,但民族的体质却唯有教育。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个歌颂金钱的时代,这个见面就“恭喜发财”的时代,这个超女就是英雄的时代,不是我们教师快乐的时代。
写完累不胜累的九篇,我想到1200万人。1200万个被称作教师的人,肩上是13亿人的教育。每人100多个,每个肩膀50多个。你说累不累? 教 师 现 状
一人不慎落水,路人聚而欲救之。一人说,落水者是公务员,路人散去一半。另一人说,是公安局的,又散去一半。又有人说,看上去像城管,路人皆散去。猛然有人说,是证监会的,路人蜂拥而回,以石投之,让他活着上来那不是坑死人吗。突然有人惊呼,是老师,众人皆纷纷跳下将其捞起,此人正欲感谢,众人答:你悲惨地活着吧,这样我们才不会是最底层。
家长对老师说 我的宝贝还小 你要用心教他 因为你是老师 领导对老师说 学生成绩不好 你要用心提高 否则要你下岗 政府对老师说 你们先好好干
你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 法律规定的有望很快实现 学生对老师说 读书有什么用 像你没钱没势力 我就是不学
你又不能赶我回去 专家对老师说 要改善教学方法 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社会对老师说 你是园丁 你是蜡烛
教师是太阳系里最光辉的职业 老师说
我被家长责问得哑口无言 我被领导恐吓得噩梦连连 我被教师法骗得有冤难辩 我被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 我被专家羞辱得无地自容
我被社会捧上天后摔了个半死!
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青年教师赵鹏自杀
2012年4月27日晚,馆陶县一中一名高三班主任服毒身亡。闻此噩耗广大师生无不痛心疾首,前一中校长刘兰山也热泪盈眶!这名高三班主任,今年30多岁,男性。据一中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说,这名高三班主任服毒死亡的原因是不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遗书中,死者说自己的工作极其辛苦,早晨六点开始盯早自习,晚九点盯完晚自习一天工作才算结束。每节自习5元补助。一月1700工资。每月还房贷1300,家里三口老人一个孩子,全靠爱人几百元工资支撑。不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服毒自杀!就是给血汗资本家工厂打工,起要贪黑也不能给这点钱啊!!尊师重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 据说,该老师是从东北引进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死者服毒自杀原因,目前馆陶县还没有官方发布。据馆陶贴吧和馆陶一中贴吧发帖者说,目前该县正全力封闭高三班主任服毒身亡的消息,所发的所有相关帖子也正在及时删除
第二篇:【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和一些做品控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每每谈及工作,很多人的感慨就是一个字——累。当然,这个累并非劳动强度大体力难支撑,而是心力憔悴,令难行禁难止。究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老板授权不足;管理标准模糊;生产部门不支持(销售部是个两面派,平时希望你严加管教,确保质量百分百,市场短缺的时候恨不得都生产不把关);检查对象不理解。品控在一些企业成为(或者自认为)“人民公敌”,能不累吗?如何才能不那么累?
一、老板授权的问题:
品控对于食品企业的意义毋须多言。即使一个规模很小作坊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置也有人履行着这样的职责。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产者的一些错误习惯和做法需要站在另一个角度的人去发现、指出和纠偏。此外,一些生产岗位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低,对一些理论无需理解,执行即可。操作经验也参差不齐。等等诸多原因决定了一个食品企业离不开品控这个角色。
一个没有品控的食品企业没有未来,这个道理我想每一个老板都明白,也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走得更远。但要走到明天,首先要走过今天,生存是发展的基础。企业倒闭了,没有了产品谈食品安全,那是扯淡。老板可以授予你无限的权利,这个企业你做主,那你也要像老板一样考虑企业的正常运转。
我们面临的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不仅消费者缺乏忠诚度,而且无序竞争缺乏有效地监管,甚至个别地区的个别部门把扰乱市场秩序的低价倾销误解为降低物价让利消费者。这样的市场氛围,很多企业被迫选择了“质量得过且过,成本至关重要”的生存哲学,作为品控你需要知道也应该知道。
除了考虑成本因素外,管理过程中还涉及到人员的问题。同样老板赋予你无限权限,而你处罚不当或者解释不清,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把人气跑了,生产同样难以正常进行。如上所说,这是一个缺乏诚信缺乏忠诚度的社会,消费者如此,员工也不例外。
老板们并非都是通过暴利而暴富,不是不想,而是他们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想通了这一点,你也许累得好一点。
品控通过对老板的理解减轻“心累”,那么老板们也应当考虑必要的授权使产品的质量状况得到有效地改善。“品控”与“品管”一字之差,看似工作接近,却传递着不同的理解。
品控如同足球场上的裁判,脑子里装着比赛规则(工艺操作规范),口袋里揣着黄(整改通知单)、红(罚款单)两张警示牌。有时候还手抓温度计等检测器具,算是裁判的录像回放或者说鹰眼吧。表面看裁判只有处罚没有奖励,最大的奖励也就是根据有利原则让比赛继续进行,其实不然,裁判是比赛最终结果的决定者。而品控只罚不奖,是个“魔鬼”。
习惯上我们自己和老板们都认为进入工作环境着装规范是天经地义的,按工艺规程操作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按章操作,产品质量百分之百合格)。有违反就可以处罚,造成损失更应该处罚。这是品控的工作职责。有没有人想过,遵守了有没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有奖励呢?有,体现在工资里,否则别人为什么按你要求的做?但这个奖励与品控无关了。假设付出劳动获得的报酬与遵守规范获得的报酬分开,那么品控这个“魔鬼”变成了“天使”。
另外,后一道工序发现前一道工序存在问题而及时纠正避免了损失,前面的该处罚,后面的其实行使了品控的职责,该由谁来奖励一目了然。如果品控太弱势,搞不好奖励的权利给了生产,品控始终是个魔鬼。(至于现场品控因为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被处罚另当别论)
所以,树立品控的威信,老板们要给予品控在奖励上更多话语权(自己更要争取)。
二、品控技巧
老板们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品控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雇员不可能左右。市场的选择会时刻影响他们,作为属下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但最终的结果不一定能完全如我们的意。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不会完全相同。
那么什么是我们能掌控的呢?自己的工作方法。为了更好地工作,从管理层争取一定的权利(如前面所说的奖励话语权)是一个方法,其它还有很多。
一个好的品控,除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工艺熟知对设备了解,工作方法也十分重要。一张罚单既可能教育一群人也可能激怒一片人。品控的工作是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而不是开罚单的,更不是跟生产过不去的。
下面,我就旁观的一个真实案例谈谈自己对品控工作方法的认识。(因为只是一个临时工,我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加之入行才几天,对产品缺乏了解,所以对事件的描述可能有偏颇之处。希望理解)案例
局部工艺:甲班手工操作把A+与A的混合物分离(需要说明3点:
1、从市场销售价A+的价格高于A。
2、A+与A的颜色和质感差异很大。
3、混合物中A+的比例远低于A),放入周转箱内,其中A交由乙班称重、包装、成品入库。
品控发现问题:品控(貌似个领导,带了个同样着品控服装的跟班)在乙班待包装的周转箱内发现,A中混有超标准比例的A+。
处理过程:品控发现问题后要求乙班停止包装,要甲班承担运输的人员做出情况说明(解读1)。由于生产全过程可追溯,运输人员表示品控认为哪一箱不合格可退货返工。经检查整车共10箱全部不符合要求。品控随半成品赴甲班,逐箱返给操作工,全班情绪激昂,品控舌战群儒,(解读2)未果,退出。我看局势已经失去控制,就私下问品控:是否因为A+与A价格差异而做出比较严格的要求。品控说不是,主要原因是订购A的客户有特别要求。我告诉品控:
1、全面不符合要求是生产管理问题,责任在班长,应当找他。
2、客户的特别要求需要让每个人清楚。此时,乙班停工待料。没多久,甲班再次运出一车半成品,同样存在问题,通过一番解释,品控同意放行。乙班开工,一片欢呼。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责任分析:就现场情况看,我个人认为操作工为了得到更高工作量,没有按工艺规程操作,负主要责任。生产组织者没有配备合适的工具负次要责任。(事后和工人们聊天,我提出分离是用刀进行,如果每个操作工再配一把不锈钢镊子能提高效率,对产品卫生指标和人身安全都有好处。大家哈哈一笑,没人当真。)
除了上述责任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案中有一个特殊点,那就是大范围的不符合工艺要求。要知道,工人来干活是想获得劳动报酬的,不是来给你罚款好玩的。百分之百不合格那是生产管理的问题,要么工艺要求宣讲不到位,要么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足。
案例描述完了,结合本案例我谈谈品控工作方法的个人理解,欢迎大家参与谈论。分析之前特别说明:拿出本案例和行业内朋友们一起讨论,旨在交流经验总结教训,共同提高。
1、我不知道当时在现场处理的两位品控朋友会不会看见这个帖子。如果看见并认为不妥,短信通知我,我会马上删除。
2、在现场交谈中,你们表现的真诚与友善令我十分感动。
3、我在现场私下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未作解释,完全是基于维护品控威严的考虑,相信你们能理解。至于那些建议没被采纳我也完全理解。
先从当时那个品控在现场对我私下说的一句经典名言开始说起吧——“好质量需要对全过程控制”。我很清楚,那位品控朋友是想给我灌输一种全过程控制质量的意识。其实你不说,我也一直信奉这个观点,这句话完全是真理,只是当时不便做解释了。但是谁来控制?怎么控制?这是个职责划分的问题。本来是生产部门管的事,你跨过去,他正好想躲,一拍即合。但问题是有些事不是品控能管好的,结果是好心没办成事。当时那种情况,全体违规而你们连违规者的名字都叫不全,根本无需在现场一个个纠缠,直接找生产组织者。
事不关己,积极参与。这不是纠偏,这是生产管理有缺陷。生产管理的事我不参与,要资料要方法我积极提供。我是宪兵纠察,不是你部队的排长连长。所以,方法之一:职责范围清晰。方法之二:认清敌我形势,战术得当。
品控的战场是别人的地盘。不要以为自己有尚方宝剑就可以驰骋全厂。老板希望的是“合格产品”——产品是主体,合格只是修饰产品的。所以,以智取胜,以巧取胜很重要。
1善于培养“汉奸”
小日本占领大中国多年,要不是其它战场失利,八年抗战后面还要加几年很难说。其中原因很多,但培养汉奸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品控工作同样需要培养“汉奸”。关键岗位关键人收买过来当“汉奸”。工作上多指导一点,理论上多介绍一点,虽不一定都是份内事,但建立工作感情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对所有人都是:能口头警告的不开整改通知书,能不罚款尽量不罚款。对这些“汉奸”应该还要多倾斜一点,多花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点心思帮他们把错误(或者失误)造成的产品损失降到最低。
有了“汉奸”的帮助,工作也会轻松很多,你不在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替你把关,协助你教育别人。管理中万一矛盾激化的时候,他们一句话可能得以化解。2出手要快。
人人都知道品控的最高境界是兵不血刃。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品控有威信,否则平时的劝告就没人听只有靠最下策——罚单了。不要把“罚款”挂在嘴上恐吓人,可以观察可以了解,一旦决定不要多纠缠。在本案例里就有几次纠缠,问题多了,有些不是品控管辖范围的,你如何给答复?人围多了,七嘴八舌你回答谁的?何况被处罚者感觉有支持了战斗力更强了或者更觉委屈。如果再因为生产停顿,前后工序来围观那就更糟糕。
存在问题;违反条例就完了,最多加一个导致后果,交战结束,凯旋而归。3打蛇七寸,擒贼擒王
说一千道一万,品控的管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人出轨了要把他揪回来,这就是打蛇七寸。万一没打准,那苦心经营的品控威信顿时损失不少,切记!
都走错了,你不可能一个个揪,把车头拎一拎或者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因为车头能看得更高更远,这就是所谓擒贼擒王。
前面我也说了,在本案例中,品控应该直接找生产组织者,不管是班长还是车间主任,他们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也更能解决问题。
4防微杜渐避免积重难返
这其中既包括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又包括人员的行为。前面有朋友提出从原料开始,从前端延伸品控,解决小问题,避免大损失。对于人的行为管理也是如此,小随意可能演变成大违规,一个人可能带坏一群人,早警告能避免开罚单。
本案例中,如果现场品控能在甲班加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就不会导致大量返工,职工的情绪要平稳很多,更不会蔓延到乙班。问题解决起来也轻松很多。5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
(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方法,多说几句)
常言道:“好的产品质量需要全过程的控制”,作为一个品控更不要忘记:“好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要保证产品质量,单凭我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需要采购、生产、质量、技术和设备保障以及仓储和销售,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这里所说的借力不是广义的借助大家力量,而是品控的一种工作技巧。
首先是借助外部力量。诸如卫生、质检、检疫等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外我们是周旋,对内我们可以借助这股力量推动很多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借力的同时自己一定要发力,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还可能有副作用,为以后的管理留下后患。职能部门是搞运动的,我们不能随之潮起潮落,哪怕一项工作上台阶也是收获。很多时候,一次专项检查过去了,老板和其他部门发现:外面应付的不错,【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效果确实有,成本没增加多少。对这项工作认可并习惯了,以后相关的工作开展起来也就顺利了很多。此外,有些意外的质量事故也会导致客户给企业施加一些压力。这本不是什么好事,但既然发生了,还是应该好好利用,管理层此时比较容易支持,下面的推行阻力也会比较轻。
借外力切记一个借字,千万不要弄巧成拙,引狼入室,否则你可能四面楚歌——走人。其次,是巧妙借助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品控不可能时时刻刻监控这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即使在场也不是我们自己动手。在本案例中,品控完全有可能借助乙班去要求、制约甲班。二者属于同一个车间,生产协调、质量要求相对容易些,矛盾也会小很多。实际结果是品控帮了乙班产品验收,乙班不仅不领情,还认为品控影响了他们速度,推迟了下班时间,也站到了甲班一边对抗品控,化友为敌。当然,案例中还涉及一个现场品控巡检点的问题,虽然说早比晚好,但节点选择同样很重要,衔接点最容易给自己添麻烦,一方移交没移交?一方验收没验收?糊涂账里瞎搅和,无论什么结果对品控的威信都不好。
此外,参加各种生产调度会包括班前(后)会、协调会如果有发言机会也是借力发力的机会。相应级别的品控应事先准备好会上发言的重点,既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又能省去很多无谓的消耗。反之,不仅浪费了机会,结结巴巴乱七八糟的发言还会损害品控的威信。
A、这些会议相关人员比较集中,便于把情况说完整。
B、行政领导压阵,会场纪律比较好,即使人多也很少出现乱起哄现象。C、能体现各级行政领导对质量工作的重视。
D、生产、品控双方有良好的讨论氛围,容易达成共识。通常发言的内容包括:
A、表扬先进。对平时品控掌握的,在质量工作方面做得好的团体和个人的闪光点公开表扬。一方面激发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推广他们的做法和思想。B、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导致的危害。
C、如果必要,公布某个处罚决定。(这时候,对方不容易辩解,品控容易把事情说清楚,对其他人的教育效果也好)6执法尺度的松紧
对于这个问题,看法各不相同。我个人认为,一碗水端平固然很好,但要做到很难。工艺要求在变;操作人员在变;疲劳程度在变;注意力在变;环境在变;思想在变。总之,变数太多。品控不能用不变应万变。
品控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生产顺畅和产品质量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要牢记: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多提醒:关键控制点和容易出问题的位置要多露脸。早控制:无论是产品还是不规范行为,发现苗头尽早提醒。看动机:确系过失,适当从松。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看态度:积极悔改和屡教不改要区别对待。
严打:必要的时候,准备充分,严厉打击一个,教育一片。7品控人员的心理调整
品控人员在工作中承受着多方压力,既怕没有尽责出现质量事故又怕影响产量和成本,自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心理调整的主要方法有(1)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①首先要提高对品控工作的认识,端正动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严于律己,事事从企业整体考虑,才能达到“无私则无畏”的境界。②要培养良好的心境,要注重个人修养,丢掉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遇事心平气,多跑现场多了解案例尽快积累经验;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③学习理论,注重实践,熟悉各种规章、生产工艺和设备性能,减少不必要的争执,也缓解了压力。(2)工作时缓解不良心理变化的方法。①部门开准备会或者总结会。②自我暗示法。③冷处理法。④自我激励法。8细节决定成败
品控主要工作是一个检查别人执行规范情况,自身的细节更重要。我们一个人看很多人,其实那些人也在看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工作服的颜色,而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细节包括很多,不同企业也不尽相同,这里只能简单地说几个: 虽然,进入车间我们不是直接从事生产,但为了更能服人,要求操作工人的程序我们也要做到。工作衣帽鞋的洁净、穿戴顺序;手、鞋的清洗消毒程序;行走的通道及洁净度的流向等等。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模板。
除了上述这些细节,我们在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重视。比如,我们不仅要看产品,还要观察生产工人的操作过程以便发现问题或者分析原因。那么站在什么位置?决不能影响生产,又要能看得清楚,同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对该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有时候为了达到提醒的目的,你需要某个员工感到你在关注他,有时候为了减少干扰,你不需要那个员工感到你是看他)那么,站立位置就要考虑对物流、光线甚至风向的影响。再比如,我们在行进过程中,可能被周转箱或者半成品阻挡,王哪边挪一下更利于工人后面的操作还是走过去了再将其归位? 9向左?向右?
品控的目的是保证产品质量,工作内容是检查、指导别人的操作,对错误的行为提出批评并予以纠正,对严重的错误为了教育本人告诫他人可以进行处罚。简单地说,品控没有生产操作的工作职责,但如果遇到某些情况,是不是该小试身手呢?
我的观点是:言语加行动,既能提醒他人,又能减少矛盾。顺水推舟的事,一定要做;被请帮忙的时候,尽力去做;陷入其中的活,不能成为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巡检的时候发现被分割的半成品在速冻架上码放不符合要求,可能会延长降温时间,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对于这种错误的操作行为,一经发现,立刻指出并要求改正。此时,如果有必要,品控应该帮助操作人员一起调整。避免流水线因此而停顿,影响生产。不仅能减少操作者本人与品控的对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立,也会赢得整线对品控的尊重。当然,对操作者要求的手部消毒程序自己不能忘,此时做,不仅是防止被本人抓辫子也是用行动提醒他人。
此外,产品卡在输送带的边缘无法前行,顺手推到输送带中间或者下一步操作者的面前。或者生产线上某人有急事,请你顶替几分钟,如果你有把握操作,即使慢一点也没关系。
但是,有一点要牢记,做这些非本职工作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不能影响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因为陷在某一个位置而未能发现其它岗位应该发现却没能发现并制止的问题。
向左向右你自己把握,但一定要向前。
10、踏雪有痕
(一)开门看,闭门思。品控们,该出发了,你准备好了吗? 首先,熟知工艺文件。
我们将要去的每一个岗位的,无论是否是关键控制点,工艺要求和评判标准都需要熟知牢记,因为你事先是不可能知道哪里会出问题。当然,如果记不住或者模糊带上工艺文件也没关系。现场查阅文件与自己说错了有本质区别。一次错误可能会使他人对你以前和以后的评判产生怀疑。
在熟知工艺的基础上,要对巡检有个简单计划。线路上一般是从高洁净区往低走。哪里是重点,哪里要收集参数,哪里要想操纵人员询问情况等。其次,装束齐备。
检测工具、记录表格要齐备,比如温度计、比色卡、试纸、记录本(表)、处罚通知单、数码相机(一方面作为证据保全,更重要的是收集资料,积累经验和供讨论)等。此外,我们实施无水操作的车间,除了入口洗手、消毒可能不便,而巡检过程中我们可能跨越不同要求的岗位翻动检查成品或半成品,可以准备一些一次性手套。刀具可以根据需要,尽量借用操作现场的,如果确有需要,一定要妥善放置。
工作衣帽鞋符合所有巡检岗位要求。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极个别可能有空中坠物的巡检区域,操作工人要求带安全帽的,品控也应该携带或者存放在某一特定位置,便于工作时使用。
踏雪有痕(二)巡检的内容
巡检的内容根据企业的工艺、情况、要求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侧重点不同。下面是以生鲜屠宰企业为例,简单罗列: 预进间的卫生
上岗员工是否培训合格,操作动作是否规范 车间工作人员衣着
工作人员指甲及手上有无伤口 冷库存物、温度、卫生
【质量】品控,你为什么那么累?
车间地面清洁(特别是产成品落地)
生产执行工艺文件号,每个工位都有标准的工艺文件,操作人员需熟知并按其操作(正式文件要是受控印刷件且为最新版本;临时作业指导书需有权限工程师签名)工作台不能放置与本工位无关或不同状态产品、物料。外形相同或者接近的产品不能在同一个工位包装。
车间现场是否有堆积,是否按规定摆放、标示
中间物和半成品质量,生产原料、半成品、成品是否按规定放置,是否标示清楚 不合格品是否标示并放置指定区域,不合格品处理是否有记录并按规定处理
原辅材料质量(生产原料是否标示清晰并经检验合格;规格、型号是否符合工艺规范)生产设备、工具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是否按规定保养 包装材料质量
班前(后)清洁卫生状况 周转箱的卫生状况
与生产有关的区域卫生状况 员工身体健康状况 生物性污染源受控状况 加工工艺执行情况 包装工艺 主原材料称量
成品数量(二者计算出品率)
要求记录的,按要求记录,防止漏记或者虚假记录。
意外事故及分析
结束语品控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技术还需要技巧;不仅与物打交道还有与人沟通。品控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压力并非都是坏事,在千辛万苦的品控工作中,只要你用心,定能学会很多!希望大家在做好工作的时候,好一点效果,多一份轻松!
第三篇: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
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李春华)
第一累:没有学管理学,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管理学是近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它针对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大多数的人把管理和统治混淆了起来)。在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
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长。就OK。全欧洲和美国,就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班主任。
教师工作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55,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是经验积累,35-45是成熟期,45-55是收获期。如果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如果是经验主导的,那么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可是教师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让人不天天提心吊胆。
中国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三大原因:社会化过程被省略,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培养。
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就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试,总部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的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通识教育。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的程序,从穿着的品位到说话的声音分贝的大小,从不同国
籍的员工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何正确使用办公器材,从怎么接电话到遇到问题选择什么途径反映,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的前后顺序,等等。接着是直接领导的手把手培训。有的外企细致到头发的长度,发式,衣服的档次,和不同的人讲话的体态。第三是外企的文化的熏陶。比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等等等等。说到底,他在五年里,会被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经历和经验,更可以上猎头公司的名单。
进入中学的那位,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的教,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被学生当作大哥哥,当作知心人,对他仰慕而佩服。他无休无止的重述中学的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他找学生谈话,没有人告诉他:你要考虑处理这个问题的成本和效果的比,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和你的目的相关性有多大,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在你的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排名,等等。
因为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答案,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对身体有害),骂学生(一般在处理了第100个相同的问题后),用好几个小时批评学生的一个习惯(习惯不是批评就能改的),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说不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毕业班当“骨干教师”,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着他。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
教师工作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象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的接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出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这个中国特色,接受这个中国特色,学习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事后回想,就明白了朱自清说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年不和“ 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因为在校内也会有磕磕碰碰,但作为大部分的教师中的一员,他很容易得到平衡:教师们的基本氛围就是互相安慰,指责领导(当然是背后的),让人觉得:我是没错的,错在领导。我是有水平的,就是被误解了。于是,失去了“领悟,接受,学习'中国特色'”的机会。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一个人,在过了相对轻松的22-28岁的几年后,现实就会扑面而来,一浪接一浪。这时,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老师最大的人情,是学生(其实,本来应该是学校,但学校的'情'――说得夸张点――就是在你得了绝症之后组织老师到家里看望你以及安排你做轻松的发报纸工作而已)。学生在校时,对老师的尊重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过去的老师有的讲错了,有的讲浅了,有的没有讲。“怪不得就是只能教小学,水平就那样。”也有的学生,记得老师的好,但出到社会,自身难保,等有个一官半职,老师也临近退休。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羞于向人开口的。
老师的面子,跟学校的档次,个人在社会的影响力,在学校的职务关系最大。但就是国家重点学校的校长,最高的档次了,也没有多大的面子。因为学校是教育局领导的,中学的校长也就相当于科级干部。重点的相当于副处级。(北大的校长当然例外了,北大处级就有140多个,但就是北大,“教授不如管饭堂的”言论不是也上了中央电视台吗。)校长如此,普通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教师的关系,基本谈不上。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封闭在校园里进行的,不用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除非是和家长交流。但是,家长一般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才对老师“礼让三先”,孩子一离校,甚至一离班,关系就断。一来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建立关系的那个想法,二来家长(在孩子离开了学校后)仍和老师建立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教师工作累不胜累的第五个原因:学生的折磨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是什么都敢试的。文革闹得最热的,就是中学生。上山下乡,罢课闹革命,“我年轻 / 旺盛的精力象风在吼。/ 我热情 / 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
中学的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准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学生,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看不可理喻的事情。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害老师的话和做出伤害老师的行为,并且,认为老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任意挥霍。―― 这是从成人的角度看。任何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教师,都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必须换一种角度:看出他们长大的身影里还非常幼稚的心,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的保留家庭小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
教师累不胜累的第六个原因:领导管理上的无知和统治上的权力欲
在上世纪出现管理思想之前,政治是社会的权力的集中形式,行使政治权力的人所要学习的是权术,所要运用的是领导(追随者);统治(管辖者)和消灭(反对者)。所谓权术,就是领导的艺术、统治的能力和消灭的方法的集合。美国的三权分立为代表的社会架构,是对权力的深刻认识和自觉约束。但是在东方,在中国,自秦以来的的600多位皇帝,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夺权”“得权”“用权”。可以说,25史,就是一部“夺权”“得权”“用权”的记录。
在管理思想被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是必然冲突的。个人必须为了统治者的权力而牺牲自由。这些话大家应该很熟悉:“个人和集体”,“为了祖国的利益,我愿„„”“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时刻准备着„„”“大我与小我”“公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小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复杂最细腻最丰富的“权术的艺术”和“权术的环境”。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会反复研究历史,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号称“管理”实为“统治”的行为能顺畅。
中国的统治者,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法家型――以秦始皇为代表,儒家型――以汉文帝为代表,道家型――以明神宗为代表。(当然,最常用的是“外儒内法”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有其“理”“义”“用”三个方面。
说了半天,说到学校了。目前的学校的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如果说在专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但在“管理”上,很多是外行。最了不起的是在走马上任前接受为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聪明者,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从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内心的变化是明显的。苦尽甘来。他的教学经历和教育局的要求成了他领导的思想核心。注意:他不是以管理的规律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他的一切行为都被称作管理。在他的心目中,现实的正确的顺序是:教育局第一,以他为核心的“自己人”第二,社会关系户第三,中层第四,学生第五,教师第六。这是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的顺序。
从管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利益的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的领导心中,如果他不把教育局放在首位,他的位置必然不保。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如果他不顾及社会关心户,他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他不顾及学校的中层,他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学生和教师,哈哈,不是不考虑,而是很难顾得过来。祸不单行的是,学校的领导,往往不仅谈不上领导的艺术,就连领导的能力都成问题。因为他在最能学习的年龄,是学习怎么做一个教师。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了,他的领导总是变成两件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学生的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他的砝码:任何一个想和他作对的人,都会当作“修理”的对象。修理的方法因领导的修养而定。修养好的,让你在学校的主流之外,好处没有你,干活就是你。修养差的,干脆想办法开除你。
教师累不胜累之七:内耗成本出奇的大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
一、数量相对少。古代的秀才是法定无需从事体力劳动而直接从政府部门或者宗庙祠堂领取生活必需品的群体,这也就导致数量上不去,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事劳作的群体不可能很大。
二、地位中等。严格的说,古代知识分子批量出现应该是在隋唐有科举之后。之前的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中,之后,读圣贤书,替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替往世续绝学,替万世开太平,成了知识分子追求科举的精神归依。这种给知识附加“崇高”感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感激涕零”。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考不过科举而进不了官场)者,很多会选择开私塾,成为“先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也因此,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学校内的三大对立集团:教师阶层vs领导阶层,毕业班教师vs 非毕业班教师,老教师vs 年轻教师。学校内的次三大对立集团:文科教师vs理科教师,高中教师vs初中教师vs小学教师,班主任vs普通任课教师。学校内的末三大对立集团:教师vs后勤,主科教师vs“副科”教师,想出人头地的教师(有“野心”)vs 想平平安安的教师(“混日子”)。
一位教师因为在这九大集团中的身份不同而在学校有不同“地位”。“地位”之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举例说,新学年,一位教师,从初一到初二,是顺利。如果直接到初三,就可以接受祝贺(因为是毕业班,这是把关教师),如果是升入高一,就要请客(因为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当然,反过来就麻烦了。如果担任班主任,那就要看领导的目的:一,可能是整你。二,不可思议的是,可能是要扶持你。
一个学校,几十位教师,就这么无休无止的在蝇头小利中,用敏感而精确的心在争夺,排挤,拉拢。有人自愿回避而退出,有人乐此不彼而兴奋,有人无可奈何而应战,有人莫名其妙而陷入。有人身经百战而扬名,有人身败名裂而倒霉。有人长于谋划而成军师,有人长于调停而成“师爷”,有人风头强劲而被压上重码,有人已经过气而被同情。
教师累不胜累之八:政府不重视,法规不科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按周济部长的说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表面上是偏重西部,其实是偏向东部(因为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出钱的。预算出的钱,西部政府往往出不了,东部往往超过。)国家有一项对北大的专项投入,分5年给付,其数额相当于西部7000所中小学一年的预算经费。为什么会给北大呢?因为北大的人说,给清华的钱是给北大的几倍,但让我们和清华一样质量,太不近人情了。于是就给个专项。到中小学的,还剩多少?咱们的教育部部长也说:“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因为如此,各级政府的教育(部,司,局)都不是肥水衙门。不吸引人(才)。看看工作安排就知道了,“老王啊,这一阵子风声紧,下面议论很多,上头又查得严,你不如先到教育口干干,税务的那摊子事情就交给别人好了。你看怎么样?”这是对有错误的干部的一个“处分”。
没有钱,当然就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看看教育部门的头:周济。24岁从清华的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32岁读机械系的研究生,34岁到美国,还是读的机械专业。36岁回国进华中理工大。然后是15年的大学经历。52岁入湖北政坛。最有意思的是:2002年1月当选武汉市市长(55岁),3个月后就突然任教育部部长,党组副书记。周济部长的强项是什么呢?“长期致力于优化设计、CAD、数控和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并有显著的应用成效。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0余项。”请看,有没有“教育”二字?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管教育的人在教育研究上没有任何的成果,可以说,至少不是个内行。外行领导内行,你说教育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呢?第一:有门路的就要换到肥水部门。第二,没门路的就和局长搞好关系,这样可以搞一两个示范学校。第三,一杯茶,一份报,到退休。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国家的要求,计划,精神,指示,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就只有一件事――层层加码,下发到学校,最后变为教师的工作内容。这些要求,重复,矛盾,繁杂,碎屑,甚至是离谱,荒谬和违法(有一个学校要求教师备课必需用某一个型号的圆珠笔,因为这样好看。有一个学校为评省一级,过去3年的档案全部造假,校长说:“不这样做的老师,立刻下岗,不要在学校混。”)法国人萨特在论述法国被占领时人们的心理:“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白白牺牲。”套用在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管理上,一样正确。
拿备课来举例。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说,从教师的穿着到上课中的内容设计,都属于备课的范围。但一般把“教案”当作最重要的一环。教案,分为详案,简案,微案。总的说来,一个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必须备详案。部分老资格的,有名望的才能备简案。微案一般是领导的专利。一个标准的详案,包括:课题,目的,重点,难点,教具,教时,设计,过程,教后9部分。一份参加比赛的详案,一个课时的量可能就达到几万字。正常的一份详案,也不会少于800字。年轻教师可能平均达到1500字才能过关。字数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判定一份教案达标的,还有:字迹(如果是给上级检查的更是如此,教师的一个不好的名声就是“字都写不好怎么当老师”),版面,教学重难点对不对,教学设计和不合理,过程的逻辑性强不强等等。这么一份谁做过都叫苦的工作,最麻烦的还不是制作过程,而是检查。检查教案的人分别是:备课组长,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也有机会),教务主任,教研主任,校长,教育局的所有人。注意,这些人对教案的要求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一个教师的教案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查出问题。无论你多么的用心,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因为怎么样的教案是合格的,优秀的,没有确实的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模糊的”,教育的一个名言“教无定法”给了“模糊的”“标准”一个借口。最后,标准就变成了:你和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如果你的教案非常之完美,还有两个话在等着你:一句是:花里胡哨。一句是:备得好不等于上得好。
如果你神奇的竟然按照教案顺利地上了课,更难听的话来了: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拘泥于教案,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如果这一切你都可以忍耐,你心理装着的是学生,是课堂。你会发现,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你(常常是这样):好老师是不按教案上课的。你就糊涂了:千辛万苦备的课,不按教案上,备来干什么呢?为了检查!而检查,如果是你和检查的人关系不好,难度就会大八度。如果是教育局检查,就看你们校长和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
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耗费你心机的事情,意义远远没有你听到的那么大。滑稽的是,事实上,你很可能为自己的上课另外再备了一个教案。这就是怪圈:你的努力没有任何意义。你的有意义的努力,你甚至不能公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类似的行为非常多。你的人格不得不分裂为两部分:场面上的和私下的。你学会了把学生分为两种:懂的和不懂的。把说话分为两种:台上的和台下的。把工作分为两种:说的和做的。把知识也分为两种:课内的和课外的。把表情也分为两种:给人看的和没有人看到的。一切都两种了。你变成了两个人。
当然会有年轻人不服气,我要过有尊严的生活,我要统一,我要真实,我要不屈服。等待他的,就是磨难。磨,日子一天一天的磨他,困难一个一个的难他。先从教案开始吧。“你要重备(教案)。这样的教案不合格,对不起人民教师的称号,辜负了党和国家对你的期望,也辜负了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可是我完完全全按照要求备的教案啊?”“你的问题在于你听不懂话。教案就反映出了你的教学思路和教育局的要求不一致。”“你们不是说要素质教育吗?”“对啊。你以为你的那一套就是素质教育,其他人的就不是?”„„
你为之努力的事业,竟然需要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来作封面。如果你把封面做得很好,你就感到你的人生是空的。如果你不做封面,你这本书也没有机会出版。你永远的告别了年少的轻狂,你永远的告别了简单得和水一样透明,你永远的不再对未来有敞开的希望。——如果你要在中国的教育界搞出点名堂。
你终于明白了,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九条:工作本身无聊透顶,学校和教育界有自己的潜规则。
全国有1200万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一起,负责一个民族的教育。我们的生存,却和我们的责任不符。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没有权,没有钱,更没有势。每年的6月,都有肌肉结实朝气蓬勃的毕业生心情激动的进入校园,和他擦肩而过的是曾经和他一样年轻过的现在已经满头银丝满脸苍茫一身是病的退休教师。我们的生存就这样的默默存在着,生命就这样无言的流逝。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没有自豪感。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从东到西,从 50年前到今天,我们就象土壤一样的养着这个民族的童年,少年。我们的沉默是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的。我们的命运不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也不可能改变。经济可以富国,版图可以大国,军事可以强国,但民族的体质却唯有教育。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个歌颂金钱的时代,这个见面就“恭喜发财”的时代,这个超女就是英雄的时代,不是我们教师快乐的时代。
写完累不胜累的九篇,我想到1200万人。1200万个被称作教师的人,肩上是13亿人的教育。每人100多个,每个肩膀50多个。你说累不累?(作者为上海特级教师)
第四篇:基层公务员那么累,为什么你还要考?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基层公务员那么累,为什么你还要考?
十一放假回老家,免不了和老同学聚会。遇到在老家卫计委当公务员的老同学,这么爱岗敬业的小编我自然要抓住机会收集点素材,于是我们便聊起了他考上公务员后的工作和生活。
小编的这个同学算是标准的基层公务员了,深入到一线,负责扶贫工作。他告诉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去下面的乡镇走访,探访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和困难群众,将他们面临的困难等写成报告递交上去,再对这些困难群众进行帮扶。
我问他工作是不是很辛苦,他说有的时候确实感觉比较累,也时常会有加班的情况,可是每次看到那些困难群众得到帮扶露出笑容时,他的心里就会无比平静,所有的辛苦和累都值了。
我问他,再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还会考基层公务员吗?
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当然了,那还用问?累但快乐着啊!基层公务员职位总要有人干的,辛苦算什么,哪个工作不辛苦啊。再说了,在基层的工作中我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啊!”
我们还聊了很多,聊到了生活谈到了理想。小编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选择了基层公务员这个岗位,明知辛苦明知工资不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考?为什么他们能坚持得下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基层公务员”:
基层公务员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基层公务员指县级以下公务员。众所周知,基层公务员工作繁杂,经常会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在基层工作,晋升空间有限,而且工作收入普遍偏低,工资增长速度追不上日益飞涨的物价。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去考基层公务员呢? 小编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工作待遇稳定
相比企业,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不用担心下岗待业,而在福利方面,医疗、养老待遇也都有保障。
2、报考条件宽松
相比那些省级以上职位动辄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党员身份,很多基层公务员职位的报考条件更加宽松,可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刻意训练--如何从新手到高手的秘密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3、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相比热门职位几百比一的报录比,很多基层公务员职位报考人数不是很多,相对来说更容易上岸。毕竟,考公务员是为了考上,报的职位再有吸引力,考不上也没用。
4、向上流通渠道更顺畅
近些年,随着公务员遴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层公务员向上流通更加规范化、透明化,每年都有很多单位面向基层公务员遴选,只有你有能力,有才干,不会埋没你的。
况且,能否提拔,看的是你的能力和表现,如果你不努力,就算你在一个好单位,想要获得提拔也是很难的。
5、预期工资会上涨
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在工资方面有一个好消息。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计划要给7类人群涨工资,而这其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基层干部队伍增收行动”,指出“要完善基层干部队伍薪酬制度,实现对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差别化激励;充分调动基层干部队伍积极性”。
6、报考家乡基层公务员 好处多多
很多人报考基层公务员时,大都会选择家乡的职位,一方面离家比较近,方便照顾父母,另一方面,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不需要再花费精力去适应。除此之外,还可以亲身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小编看来,没有什么工作是不需要付出的,基层公务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我们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默默做着贡献,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好了,问题来了!
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国考中,你会考虑报考基层公务员的岗位吗?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刻意训练--如何从新手到高手的秘密
第五篇:读《不要把自己活得那么累》有感
读《不要把自己活得那么累》有感
杨兰鑫
在云南,9月的天气变化就像人的情绪波动阴晴不定,上一秒还大太阳,下一秒一场大雨说下就下。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生活,早上我照常来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开始一天新工作。闲暇时,我会登录微信公众号“全总职工书屋”,静静倒上一杯热水;如茶水慢品尝;透过眼睛细微观察去揣摩《不要把自己活得那么累》这本书带给我的快乐充实。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对自身以及这个世界了解不多,我们会以为世界变化太快,自己所掌握东西无法满足要求;在学校,想法简单,我们以为外面的世界比自己想象的出彩、出众,害怕自己一出场,就成为“跳梁小丑”。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如你想象那么复杂,只要你心静下来,用心去应对,一切自然可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冷静下来,刚开始很难,因为我总要担心想着今天干什么、该干嘛、岗位上的事做好了吗?试着抛弃坏脾气,克制情绪渐渐让目光移动到书本上。我开始犹豫了,到底看还是不看。心里两小人也开始一唱一和。小正人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不想落后于别人,你自己就得努力”,小反人说:“你学那么多,在工地上还不是一无用处,学校学出来的东西在你工作上的全部有用吗”。脑袋瞬间就炸开了,这种潜意识并非是莫须有,如果是我够努力,够自信,为什么不能自信地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呢?正如书中所说:“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是出于谦虚原因,客气原因,当别人在问到自己对某件事是否有把握时,我们常常笑着面露难色道:“这个,恐怕不行。”就像工作中,领导交我一件事,让我独立去完成。我犹豫了,这时候领导,或许看出了我不自信,我想委婉推辞一下时,他就给别人去做了。事后我才会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认识一下自己,改变自己。没有人天生是完美的。我可以选择活成自己想活的的方式,为自己找准人生定位。当时我只需勇敢的面对领导,自信地接下这个任务,结果也许并不完美。回想起来,我错过的不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而是没有静下心来,客观面对生活中需要判断并作出的重要决定。
现在的我们开始从一名学生转化成一名工地员工,离开父母保护,到工地上班,我们从心态、工作环境及生活都学会去经历了不同的磨练,学会控制情绪,遇到困难时学会放慢呼吸,情绪难以掌控时,试着感受自身。一路上我们怀揣着梦想,想在岗位上立足,但梦想和理想总是有一定差距,我们通常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想放弃,工作上犯错,受到领导的批评,接受不了委屈。缺点可以从中提炼出优点,即使我们努力了,也要逼自己做到最好。成长路上,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评价,有人说话,温暖自己,也有人暗地背着你说你的不是。就这当作曾经幼稚的自己,不与它较真。不被杂念而分心。多努力一把,让别人为将来优秀的自己而鼓掌。其实这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长跑。
这个世界很公平,上帝在给你关上这扇门的时候,也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我们很年轻,是一群朝气蓬勃的90后青年,不能迷失,什么都想要,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别急,我们想要的都还在后头,工地生活漫长而艰辛,有时候我们也会想要丢掉手中忙碌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往往被各种工作而羁绊。其实,何不曾想我们每一次去过的工地,在不同的城市、参与过的建设,也有发展在国外的。这些难道不算我们“免费旅游”了吗,没有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离开热闹繁华的城市、熟悉的家人、朋友、工地上的快乐很简单,因为我们共同建设;一起努力;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所以我们一直秉承着工地企业建设精神:“追求卓越、勇于跨越!”
时代在进步,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也不能落后,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遇见未知,全新的自己,去发现工地不一样的美,努力变成一名中铁的工匠青年人才。活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洱海项目部:杨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