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教师为什么这么累
中学教师为什么这么累!我喜欢第三个原因,累不可怕,只害怕累得没有任何意义
第一累:没有学管理学,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管理学是近一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它是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 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大多数的人把管理和统治混淆了起来)。在现代化的企
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
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
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
确的管理学指导?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
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
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
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长。就OK。全欧洲和美国,就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
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
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
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
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班主
任。
教师工作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
55,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是经验积累,35-45是成熟期,45-55是收获期。
如果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几万元
一个月,很正常,因为20岁的模特已经“老”了。如果一个行业是经验主导的,那么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主治医生主要凭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忙里
忙外来工作。
还有一种是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
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可是教师就不走运了。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
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
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
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让人不天天提
心吊胆。中国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三大原因:社会化过程被省略,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培养。
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
初五年。
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就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试,总部
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
它们的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通识教育。工
作的规范,要求,工作的程序,从穿着的品位到说话的声音分贝的大小,从不同国籍的员工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何正确使用办公器材,从怎么接电话到遇到问题选择什么途径
反映,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的前后顺序,等等。接着是直接领导的手把
手培训。有的外企细致到头发的长度,发式,衣服的档次,和不同的人讲话的体态。第三是外企的文化的熏陶。比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
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
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
等等等等。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会被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
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
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
经历和经验,更可以上猎头公司的名单。
进入中学的那位,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的教,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被学生当作大哥哥,当作知心人,对他仰慕而佩服。
他无休无止的重述中学的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
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
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
他找学生谈话,没有人告诉他:你要考虑处理这个问题的成本和效果的比,你要考
虑这件事情和你的目的相关性有多大,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在你的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
紧急性的排名,等等。因为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答案,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对身体有害),骂学生(一般在处理了第100个相同的问题后),用好几个小时批评学生的一个习惯(习惯不是批评就能改的),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
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
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
下去,说不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毕业班当“骨干教师”,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着他。
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
教师工作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
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象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
也很难理解一样。
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的接
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
出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这个中国特色,接受这个中国特色,学习
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
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事后回想,就明白了朱
自清说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
年不和“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因为在校内也
会有磕磕碰碰,但作为大部分的教师中的一员,他很容易得到平衡:教师们的基本氛围
就是互相安慰,指责领导(当然是背后的),让人觉得:我是没错的,错在领导。我是
有水平的,就是被误解了。于是,失去了“领悟,接受,学习”“"”中国特色“"”“"的机会。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一个
人,在过了相对轻松的22-28岁的几年后,现实就会扑面而来,一浪接一浪。这时,考
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
老师最大的人情,是学生(其实,本来应该是学校,但学校的”“"”情“"”“――说得夸张点――
就是在你得了绝症之后组织老师到家里看望你以及安排你做轻松的发报纸工作而已)。
学生在校时,对老师的尊重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过
去的老师有的讲错了,有的讲浅了,有的没有讲。”怪不得就是只能教小学,水平就那
样。“也有的学生,记得老师的好,但出到社会,自身难保,等有个一官半职,老师也
临近退休。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羞于向人开口的。
老师的面子,跟学校的档次,个人在社会的影响力,在学校的职务关系最大。但就
是国家重点学校的校长,最高的档次了,也没有多大的面子。因为学校是教育局领导的,中学的校长也就相当于科级干部。重点的相当于副处级。(北大的校长当然例外了,北大处级就有140多个,但就是北大,”教授不如管饭堂的“言论不是也上了中央电视台
吗。)校长如此,普通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教师的关系,基本谈不上。因为教师的工作
是封闭在校园里进行的,不用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除非是和家长交流
。但是,家长一般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才对老师“礼让三先”,孩子一离校,甚至一离班,关系就断。一来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建立关系的那个想法,二来家长(在孩子离开了学
校后)仍和老师建立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教师工作累不胜累的第五个原因:学生的折磨。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
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
是什么都敢试的。文革闹得最热的,就是中学生。上山下乡,罢课闹革命,“我年轻/旺 盛的精力象风在吼。/我热情/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
中学的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准备
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学生,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看不可
理喻的事情。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害老师的话和做
出伤害老师的行为,并且,认为老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任意挥霍。――这是从成人的角度看。任何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教师,都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必须换一种角度:看
出他们长大的身影里还非常幼稚的心,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的保留家庭小
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
教师累不胜累的第六个原因:领导管理上的无知和统治上的权力欲。
在上世纪出现
管理思想之前,政治是社会的权力的集中形式,行使政治权力的人所要学习的是权术,所要运用的是领导(追随者);统治(管辖者)和消灭(反对者)。所谓权术,就是领
导的艺术、统治的能力和消灭的方法的集合。
美国的三权分立为代表的社会架构,是对权力的深刻认识和自觉约束。但是在东方,在中国,自秦以来的的600多位皇帝,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夺权”“得权”“用权”。可
以说,25史,就是一部“夺权”“得权”“用权”的记录。在管理思想被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
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是必然冲突的。个人必须为了统治
者的权力而牺牲自由。这些话大家应该很熟悉:“个人和集体”,“为了祖国的利益,我甘愿。。”“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时刻准备着。。”“大我与小我”“公家的事情,再
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世界最
复杂最细腻最丰富的“权术的艺术”和“权术的环境”。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会反复研
究历史,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号称“管理”实为“统治”的行为能顺畅。
中国的统治者,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法家型――以秦始皇为代表,儒家型――以
汉文帝为代表,道家型――以明神宗为代表。(当然,最常用的是“外儒内法”型。)无
论哪种类型,都有其“理”“义”“用”三个方面。
说了半天,说到学校了。目前的学校的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如果说在专
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但在“管理”上,很多是外行。最了不起的是在走马上任
前接受为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聪明者,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从关心
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内心的变化是明
显的。苦尽甘来。他的教学经历和教育局的要求成了他领导的思想核心。注意:他不是
以管理的规律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他的一切行为都被称作管理。在他的心目中,现实的正确的顺序是:教育局第一,以他为核心的“自己人”第二,社会关系户第三,中层第四,学生第五,教师第六。这是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的顺序。从管理学的角度,教
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利益的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的领导心中,如果他不把教育局放在首位,他的位置必然不保。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如果他不顾及社会关心户,他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他不顾及
学校的中层,他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学生和教师,哈哈,不是不考虑,而是很难顾得
过来。
祸不单行的是,学校的领导,往往不仅谈不上领导的艺术,就连领导的能力都成问
题。因为他在最能学习的年龄,是学习怎么做一个教师。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了,他的领
导总是变成两件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学生的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
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
他的砝码:任何一个想和他作对的人,都会当作“修理”的对象。修理的方法因领导的修
养而定。修养好的,让你在学校的主流之外,好处没有你,干活就是你。修养差的,干
脆想办法开除你。
教师累不胜累之七:内耗成本出奇的大。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
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
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
一,数量相对少。古代的秀才是法定无需从事体力劳动而直接从政府部门或者宗庙祠堂
领取生活必需品的群体,这也就导致数量上不去,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事劳作的群体不可能很大。二,地位中等。严格的说,古代知识分子批量出现应该是在隋唐有科
举之后。之前的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中,之后,读圣贤书,替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替往世续绝学,替万世开太平,成了知识分子追求科举的精神归依。这种给知识附加“ 崇高”感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
分子的“感激涕零”。
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考不过科举而进不了官场)者,很多会选择开私塾,成为“先
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
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
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也因此,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
学校内的三大对立集团:教师阶层vs领导阶层,毕业班教师vs 非毕业班教师,老
教师vs年轻教师。学校内的次三大对立集团:文科教师vs理科教师,高中教师vs初中教
师vs小学教师,班主任vs普通任课教师。学校内的末三大对立集团:教师vs后勤,主科
教师vs“副科”教师,想出人头地的教师(有“野心”)vs想平平安安的教师(“混日子”)。
一位教师因为在这九大集团中的身份不同而在学校有不同“地位”。“地位”之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举例说,新学年,一位教师,从初一到初二,是顺利。
如果直接到初三,就可以接受祝贺(因为是毕业班,这是把关教师),如果是升入高一,就要请客(因为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当然,反过来就麻烦了。如果担任班主任,那
就要看领导的目的:一,可能是整你。二,不可思议的是,可能是要扶持你。
一个学校,几十位教师,就这么无休无止的在蝇头小利中,用敏感而精确的心在争
夺,排挤,拉拢。有人自愿回避而退出,有人乐此不彼而兴奋,有人无可奈何而应战,有人莫名其妙而陷入。有人身经百战而扬名,有人身败名裂而倒霉。有人长于谋划而成军师,有人长于调停而成“师爷”,有人风头强劲而被压上重码,有人已经过气而被同情。
教师累不胜累之八:政府不重视,法规不科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 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
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按我们的周济部长的说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表面是上偏重西部,其实是偏
向东部(因为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出钱的。预算出的钱,西部政府往往出不了,东部往
往超过。)国家有一项对北大的专项投入,分5年给付,其数额相当于西部7000所中小
学一年的预算经费。为什么会给北大呢?因为北大的人说,给清华的钱是给北大的几倍,但让我们和清华一样质量,太不近人情了。于是就给个专项。到中小学的,还剩多少
?咱们的教育部部长也说: “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因为如此,各级政
府的教育(部,司,局)都不是肥水衙门。不吸引人(才)。看看工作安排就知道了,“老王啊,这一阵子风声紧,下面议论很多,上头又查得严,你不如先到教育口干干,税务的那摊子事情就交给别人好了。你看怎么样?”这是对有错误的干部的一个“处分”。
没有钱,当然就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看看教育部门的头:周济。24岁从清华的精
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32岁读机械系的研究生,34岁到美国,还是读的机械专业
。36岁回国进华中理工大。然后是15年的大学经历。52岁入湖北政坛。最有意思的是:
2002年1月当选武汉市市长(55岁),3个月后就突然任教育部部长,党组副书记。
周济部长的强项是什么呢?“长期致力于优化设计、CAD、数控和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程
应用,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并有显著的应用成效。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0余项。”请看,有没有“教育”二字?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管教育的人在教育研究上没有任何的成果,可以说,至少不是个内行。外行领导内行,你说教育会怎么样?
会怎么样呢?第一:有门路的就要换到肥水部门。第二,没门路的就和局长搞好关
系,这样可以搞一两个示范学校。第三,一杯茶,一份报,到退休。
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国家的要求,计划,精神,指示,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就只有
一件事――层层加码,下发到学校,最后变为教师的工作内容。这些要求,重复,矛盾,繁杂,碎屑,甚至是离谱,荒谬和违法(有一个学校要求教师备课必需用某一个型号的圆珠笔,因为这样好看。有一个学校为评省一级,过去3年的档案全部造假,校长说
:“不这样做的老师,立刻下岗,不要在学校混。”)法国人萨特在论述法国被占领时人
们的心理:“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白白牺牲。”套用在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管理上,一样正确。
拿备课来举例。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说,从教师的穿着到上课中的内容设计,都属于
备课的范围。但一般把“教案”当作最重要的一环。教案,分为详案,简案,微案。总的说来,一个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必须备详案。部分老资格的,有名望的才能备简案。
微案一般是领导的专利。一个标准的详案,包括:课题,目的,重点,难点,教具,教
时,设计,过程,教后9部分。一份参加比赛的详案,一个课时的量可能就达到几万字
。正常的一份详案,也不会少于800字。年轻教师可能平均达到1500字才能过关。
字数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判定一份教案达标的,还有:字迹(如果是给上级检查的更是
如此,教师的一个不好的名声就是“字都写不好怎么当老师”),版面,教学重难点对不
对,教学设计和不合理,过程的逻辑性强不强等等。
这么一份谁做过都叫苦的工作,最麻烦的还不是制作过程,而是检查。检查教案的人分别是:备课组长,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也有机会),教务主任,教研主任,校长,教育局的所有人。注意,这些人对教案的要求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一个教师的教案一
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查出问题。无论你多么的用心,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因为怎
么样的教案是合格的,优秀的,没有确实的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模糊的”,教育的一
个名言“教无定法”给了“模糊的”“标准”一个借口。最后,标准就变成了:你和检查的人
关系好不好。如果你的教案非常之完美,还有两个话在等着你:一句是:花里胡哨。一
句是:备得好不等于上得好。
如果你神奇的竟然按照教案顺利地上了课,更难听的话来了: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拘
泥于教案,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如果这一切你都可以忍耐,你心理装着的是学生,是课堂。你会发现,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你(常常是这样):好老师是不按教案上课的。你就糊涂了:千辛万苦备的课,不按教案上,备来干什么呢?为了检查!而检查,如果是你和检查的人关系不好,难度就会大八度。如果是教育局检查,就看你们校长和
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
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耗费你心机的事情,意义远远没有你听到的那么大。滑稽的是,事实上,你很可能为自己的上课另外再备了一个教案。这就是怪圈:你的努力没有任
何意义。你的有意义的努力,你甚至不能公开。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类似的行为非常多。你的人格不得不分裂为两部分:场面上的和私下的。你学会了把学生分为两种:懂的和不懂的。把说话分为两种:台上的和台下的。把工作分为两种:说的和做的。把知识也分为两种:课内的和课外的。把表情也分
为两种:给人看的和没有人看到的。一切都两种了。你变成了两个人。
当然会有年轻人不服气,我要过有尊严的生活,我要统一,我要真实,我要不屈服
。等待他的,就是磨难。磨,日子一天一天的磨他,困难一个一个的难他。先从教案开
始吧。“你要重备(教案)。这样的教案不合格,对不起人民教师的称号,辜负了党和
国家对你的期望,也辜负了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可是我完完全全
按照要求备的教案啊?”“你的问题在于你听不懂话。教案就反映出了你的教学思路和教
育局的要求不一致。”“你们不是说要素质教育吗?”“对啊。你以为你的那一套就是素质
教育,其他人的就不是?”
你为之努力的事业,竟然需要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来作封面。如果你把封面做得很好,你就感到你的人生是空的。如果你不做封面,你这本书也没有机会出版。你永远的告别
了年少的轻狂,你永远的告别了简单得和水一样透明,你永远的不再对未来有敞开的希
望。―――如果你要在中国的教育界搞出点名堂。
你终于明白了,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九条:工作本身无聊透顶,学校和教育界有自己的潜规则。
因为就住在山的脚下,每次去学校的日子,我都看得到早晨的山。早晨的山,安静,神秘,柔和的绿色一层一层。然后,我就进入了正准备开始喧闹的都市的人流中。8 分20秒后,我就坐在了我的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全国有1200万(教育部2005.6月的数据)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一起,负责一个民
族的教育。我们的生存,却和我们的责任不符。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没有权,没有钱,更没有势。每年的6月,都有肌肉结实朝气蓬勃的毕业生心情激动的进入校园,和他擦肩而过的是曾经和他一样年轻过的现在已经满头银丝满脸苍茫一身是病的退休
教师。
我们的生存就这样的默默存在着,生命就这样无言的流逝。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学生,但
是,我们没有自豪感。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从东到西,从50年前到今天,我们就
象土壤一样的养着这个民族的童年,少年。
我们的沉默是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的。我们的命运不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也不可
能改变。经济可以富国,版图可以大国,军事可以强国,但民族的体质却唯有教育。这
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个歌颂金钱的时代,这个见面就“恭喜发财”的时代,这个超女就
是英雄的时代,不是我们教师快乐的时代。
写完累不胜累的九篇,我想到1200万人。1200万个被称作教师的人,肩上是13亿人 的教育。每人100多个,每个肩膀50多个。你说累不累?
第二篇:中国的教师为什么这么累
中国的教师为什么这么累?
教师为什么这么累?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有效劳动,应该做而且需要做好的工作。无效劳动,做了没有用却又不能不做的工作。
教师无效劳动有多少?大约占50%。
无效劳动有七多:常规项目多;重复工作多;作业批改多;编造材料多;参加会议多;应付检查多;重复培训多。其中“四多”和教师的教案有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年来,人们习惯了这样的歌颂或要求,或许已普遍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教师就应该讲奉献,吐尽最后一缕丝,燃干最后一滴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抑或有人认为,是激烈的竞争让教师心力交瘁,透支过度。然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最强烈的感受还是:是大量的、无止无休的、低效甚至根本无效的劳动,让教师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从而身心疲惫、疾患增加,生命的质量大打折扣。
重复劳动知多少
一位教师这样说:从教以来,我感到最厌恶、最痛恨、最无可奈何而不得已为之、灵魂为之受苦最多的,便是--造假材料。这些假材料名目繁多,惊人之至,被冠以“教学常规”的美名,但实则是一些浪费教师时间与精力、将老师们变得越来越愚蠢的不干不行、干了白干的任务„„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辛苦有目共睹。语文教师尤甚。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教案检评视为衡量教师敬业程度和业务水平的重型武器,每学期至少要例行检查三次,开学一周后、期中考试后、学期结束前,这还不包括各级领导的抽查、突查。教案在职称评定中更是起着论高低、定取舍的“一票否决”作用。教案不仅要详细,还要规范、符合套路,不仅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拓展、教学资料、教学用具、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等,而且还要备学生,如何引导、如何互动、提问哪位学生、答对了如何表扬、答错了如何激励等都要一应俱全。当然,最后还得有教后反思。
以语文为例,如果一个老师每节课都能按要求规范写教案,那么一个课时至少得写3000字,按高考作文速度每小时800字算,上一节课他就得花去近4个小时写教案。其实教师写教案是不同于学生写高考作文的,教师除了构思、书写,还得花大量时间去阅读课文、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加工整合。
毫无疑问,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教师不得不把最多的时间投入到教案书写这一庞大的工程之中。值得庆幸的是,不少商家揣透了教师的心思,他们组织专家编写教案投放市场,但即便如此,教师也只能省去构思的时间,为了应付检查,他们必须把买来的现成教案再抄到学校发给的教案本上,就这样,他们为了一本又一本反复抄写的教案,挤去了休息娱乐的时间,挤去了运动锻炼的时间,挤去了读书阅报的时间,挤去了接触社会的时间,挤去了关爱学生的时间„„就这样,他们在“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迷糊混沌中、在机械单调的重复劳动中,变得呆板、肤浅、冷淡,急躁、不满、哀怨,不仅失去了生活的质量,也失去了生命赖以支撑的体能。
我并非鼓励不写教案,也无意反对检评教案,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只承认统一模式的且必须写在统一本子上的教案,为什么批注在书上的文字、剪贴在书上的材料就不算是教案。
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除杂志上发表的教案和市场上出售的教案,还有网上教案,社会理应鼓励教师利用优势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从繁琐而又原始的手写劳动中解放出来,买一本教案做参考,再综合网上资料增减删补,如此捷径省时的事为什么不让去做?花时间抄教案难道比读书开阔视野更重要!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国家从未有过教案一票否决的规定,为什么一些人又想出这“一票否决”的点子呢!
表面文章何其多
一个教师每学期要写多少篇“官方文章”,这应该是个值得统计的数字,笔者粗略算来大概有如下种类:教学类的有,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研教改工作计划、研究性学习计划、分类指导工作计划、转化学困生工作计划、期中学情分析、期末学情分析、目标测试情况分析、单项教材分析、单项研究教案、期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教研教改经验总结、教学中渗透德育情况总结、研究性学习情况总结、转化学困生心得体会、学习教育教学论文论著心得体会等等;班主任类的有,班级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双走入”活动计划和总结、主题班会计划和总结、社区活动计划和总结,以及各类教育的计划和总结,如行为规范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意识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国防教育等等;论文类的相对不多,只要两篇,德育论文一篇,不少于3000字,教育教学论文一篇,不少于3000字„„如此“官方文章”,一般都有“红头文件”阐明其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不按时上交之大危害,不过,谁都心知肚明,这类文章只是写给领导看的,其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应付检查。对这类文章的性质、功用有了准确的定位,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小菜一碟了,实践中大家得到了真经:“拷贝”!也就是抄。少数“鼻祖”下载或摘录报章宣布成功之后,便立刻引来无数的预约者,就这样,一篇“处女作”以原子弹裂变般的速度被“克隆”“复制”。完成上级任务,大家如释重负,于是他们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泡杯浓茶,准备好好享受一下悠闲人生,然而,“红头文件”又飞到了案头„„
法定假日无宁日
有人说双休日、寒暑假已经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其实老师的节假日又何尝不是被克扣压缩呢?除了为学生补缺补差,还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不少学校为了体现教学中心的原则,都把耗时人众的“大会”或“活动”安排在假日,如学情分析会、经验交流会、课题研讨会、专项整治会、家访谈心活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不一而足。为确保重要会议不受干扰,有时还得去外地借会场,花时间不说,还得耗体力奔波。即使不开会、不活动,也还要为争取各类铜牌的“创建”、“验收”工作准备材料,还要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
我不知道这样的调查是否包括假日加班,是否包括夜伏案头,如果包括,那么我想现实远比调查要严重得多。辽宁一教师被累得由一米八的巨人变成了一米五不到的“小矮人”。北京一位英年早逝的女教师,其丈夫一句话把她的压力状况点得清清楚楚:“多年来,她晚上12点前从没休息过。”
教师压力过重及其带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平均寿命58岁,低于全国其他人群平均寿命10岁左右。《光明日报》报道,“高智能、低体能”是人们对教师及其他知识分子的描述。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内科副主任樊雨良说,许多教师的病死是猝发的,但病因却是积累的、渐成的,他因此向上海市人大提交了监控教师健康状况的议案。不过社会关注的多是竞争机制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却很少想到僵化的管理思维、冰冷的行政指令、铺天盖地的政治任务给教师带来的无尽烦恼。“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们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检查”的日子中作“困兽”般的搏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塑人塑心的工作艰巨神圣、任重道远,当我们要求教师发扬春蚕、蜡烛精神的时候,是否想过该怎样去呵护他们脆弱的生命,杜绝形式主义,把他们从务虚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我们能够为他们切切实实做到的,何不为之!
幸福快乐地工作
参加过一些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在为老师们事迹感动的同时,也不免引起一些沉重地思考。一位长期在偏远学校任教的女教师,有时一个星期竟上28节课,累得患了难以治愈的咽炎,下肢静脉曲张,差点导致截肢。有一段时间,她一家三口同时病倒在床上。想起马上就要中考的学生,她挣扎着爬起来,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学生终以优异的中考成绩毕业,这位老师欣慰地哭了„„这个事迹报告,显然是想树立一位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典型,以此引导老师们弘扬师德,教书育人。但我以为,如此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违教师的身心需要,有违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有层次性的。只有满足了基本层次的需要,才能向更高层次需要扩展。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衣食无足,怎么能要求他们尽职尽责地工作?如果我们的老师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怎么要求他们全心全意地对待学生?如果我们的老师连起码的尊严都不能得到,怎么要求他们保持阳光般的心态?„„可是多年来,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上,一味把教师讲成“蜡烛”、“春蚕”、“人梯”,似乎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为奉献而诞生的,以致在很多人眼里,教育工作只有付出,教师职业可敬,但不可亲、不可近。
其实,在承认正当的个人追求和利益的现代社会,一味强调付出、奉献、牺牲,而不珍惜或者不能兼顾教师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很难引起广大教师共鸣,甚至会让不少老师反感。这种教育最终会有花无果,无疾而终。
诚然,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一个职业引不起从业者的自豪感,反而让大家身心疲惫,那么谁还会选择这种职业?我想:教师这个职业,应当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方面,都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另外,教师职业带来的内心丰盈感,也是其他任何职业也无法体验到的。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必需,也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
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既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力资源”,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大写的人。教育要向人还原,向人的生命还原,就应该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幸福起来。教师这一职业,不仅仅有付出、奉献,也伴生着职业的收获和工作的快乐。
老师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往往也在成就着自己的人生,实现着自我价值。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不应当仅是蜡烛,垂泪到天明,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教师在为孩子操劳的过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因此,教师应当是朝霞祥云,映红天空、照亮人间的同时又展示了自身的美丽与绚烂。虽然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一名好的教师,特别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又一次想到了一句话:什么是好学生?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优秀的教师无不在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我们的老师常常让学生生活在今天的痛苦之中,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今天就享受到幸福呢?教育应当是一种享受,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学习应当是一件乐事,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
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让我们首先从关注孩子们今天的幸福做起吧!我们应重塑理想,享受教育幸福,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个贵人!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老师和孩子都愿意生活的地方,一个幸福的生活场所。学校应当能够让老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学习是艰苦的,但不应是痛苦的;教师工作是忙碌的,但不应是盲目的。教师工作应该是快乐的--工作时,高效率地高高兴兴工作,下班了要轻轻松松的。如何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教育工作者永远要探讨和研究的话题。衷心希望学校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我们工作着快乐着,付出着成就着,在培育学生的同时,让教师也品尝着人生的甜美和家庭的和谐幸福„„难道这不也应当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吗?
第三篇: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
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李春华)
第一累:没有学管理学,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管理学是近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它针对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大多数的人把管理和统治混淆了起来)。在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
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长。就OK。全欧洲和美国,就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班主任。
教师工作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55,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是经验积累,35-45是成熟期,45-55是收获期。如果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如果是经验主导的,那么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可是教师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让人不天天提心吊胆。
中国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三大原因:社会化过程被省略,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培养。
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就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试,总部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的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通识教育。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的程序,从穿着的品位到说话的声音分贝的大小,从不同国
籍的员工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何正确使用办公器材,从怎么接电话到遇到问题选择什么途径反映,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的前后顺序,等等。接着是直接领导的手把手培训。有的外企细致到头发的长度,发式,衣服的档次,和不同的人讲话的体态。第三是外企的文化的熏陶。比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等等等等。说到底,他在五年里,会被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经历和经验,更可以上猎头公司的名单。
进入中学的那位,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的教,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被学生当作大哥哥,当作知心人,对他仰慕而佩服。他无休无止的重述中学的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他找学生谈话,没有人告诉他:你要考虑处理这个问题的成本和效果的比,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和你的目的相关性有多大,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在你的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排名,等等。
因为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答案,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对身体有害),骂学生(一般在处理了第100个相同的问题后),用好几个小时批评学生的一个习惯(习惯不是批评就能改的),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说不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毕业班当“骨干教师”,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着他。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
教师工作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象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的接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出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这个中国特色,接受这个中国特色,学习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事后回想,就明白了朱自清说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年不和“ 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因为在校内也会有磕磕碰碰,但作为大部分的教师中的一员,他很容易得到平衡:教师们的基本氛围就是互相安慰,指责领导(当然是背后的),让人觉得:我是没错的,错在领导。我是有水平的,就是被误解了。于是,失去了“领悟,接受,学习'中国特色'”的机会。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一个人,在过了相对轻松的22-28岁的几年后,现实就会扑面而来,一浪接一浪。这时,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老师最大的人情,是学生(其实,本来应该是学校,但学校的'情'――说得夸张点――就是在你得了绝症之后组织老师到家里看望你以及安排你做轻松的发报纸工作而已)。学生在校时,对老师的尊重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过去的老师有的讲错了,有的讲浅了,有的没有讲。“怪不得就是只能教小学,水平就那样。”也有的学生,记得老师的好,但出到社会,自身难保,等有个一官半职,老师也临近退休。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羞于向人开口的。
老师的面子,跟学校的档次,个人在社会的影响力,在学校的职务关系最大。但就是国家重点学校的校长,最高的档次了,也没有多大的面子。因为学校是教育局领导的,中学的校长也就相当于科级干部。重点的相当于副处级。(北大的校长当然例外了,北大处级就有140多个,但就是北大,“教授不如管饭堂的”言论不是也上了中央电视台吗。)校长如此,普通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教师的关系,基本谈不上。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封闭在校园里进行的,不用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除非是和家长交流。但是,家长一般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才对老师“礼让三先”,孩子一离校,甚至一离班,关系就断。一来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建立关系的那个想法,二来家长(在孩子离开了学校后)仍和老师建立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教师工作累不胜累的第五个原因:学生的折磨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是什么都敢试的。文革闹得最热的,就是中学生。上山下乡,罢课闹革命,“我年轻 / 旺盛的精力象风在吼。/ 我热情 / 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
中学的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准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学生,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看不可理喻的事情。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害老师的话和做出伤害老师的行为,并且,认为老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任意挥霍。―― 这是从成人的角度看。任何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教师,都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必须换一种角度:看出他们长大的身影里还非常幼稚的心,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的保留家庭小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
教师累不胜累的第六个原因:领导管理上的无知和统治上的权力欲
在上世纪出现管理思想之前,政治是社会的权力的集中形式,行使政治权力的人所要学习的是权术,所要运用的是领导(追随者);统治(管辖者)和消灭(反对者)。所谓权术,就是领导的艺术、统治的能力和消灭的方法的集合。美国的三权分立为代表的社会架构,是对权力的深刻认识和自觉约束。但是在东方,在中国,自秦以来的的600多位皇帝,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夺权”“得权”“用权”。可以说,25史,就是一部“夺权”“得权”“用权”的记录。
在管理思想被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是必然冲突的。个人必须为了统治者的权力而牺牲自由。这些话大家应该很熟悉:“个人和集体”,“为了祖国的利益,我愿„„”“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时刻准备着„„”“大我与小我”“公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小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复杂最细腻最丰富的“权术的艺术”和“权术的环境”。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会反复研究历史,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号称“管理”实为“统治”的行为能顺畅。
中国的统治者,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法家型――以秦始皇为代表,儒家型――以汉文帝为代表,道家型――以明神宗为代表。(当然,最常用的是“外儒内法”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有其“理”“义”“用”三个方面。
说了半天,说到学校了。目前的学校的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如果说在专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但在“管理”上,很多是外行。最了不起的是在走马上任前接受为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聪明者,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从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内心的变化是明显的。苦尽甘来。他的教学经历和教育局的要求成了他领导的思想核心。注意:他不是以管理的规律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他的一切行为都被称作管理。在他的心目中,现实的正确的顺序是:教育局第一,以他为核心的“自己人”第二,社会关系户第三,中层第四,学生第五,教师第六。这是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的顺序。
从管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利益的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的领导心中,如果他不把教育局放在首位,他的位置必然不保。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如果他不顾及社会关心户,他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他不顾及学校的中层,他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学生和教师,哈哈,不是不考虑,而是很难顾得过来。祸不单行的是,学校的领导,往往不仅谈不上领导的艺术,就连领导的能力都成问题。因为他在最能学习的年龄,是学习怎么做一个教师。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了,他的领导总是变成两件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学生的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他的砝码:任何一个想和他作对的人,都会当作“修理”的对象。修理的方法因领导的修养而定。修养好的,让你在学校的主流之外,好处没有你,干活就是你。修养差的,干脆想办法开除你。
教师累不胜累之七:内耗成本出奇的大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
一、数量相对少。古代的秀才是法定无需从事体力劳动而直接从政府部门或者宗庙祠堂领取生活必需品的群体,这也就导致数量上不去,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事劳作的群体不可能很大。
二、地位中等。严格的说,古代知识分子批量出现应该是在隋唐有科举之后。之前的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中,之后,读圣贤书,替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替往世续绝学,替万世开太平,成了知识分子追求科举的精神归依。这种给知识附加“崇高”感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感激涕零”。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考不过科举而进不了官场)者,很多会选择开私塾,成为“先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也因此,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学校内的三大对立集团:教师阶层vs领导阶层,毕业班教师vs 非毕业班教师,老教师vs 年轻教师。学校内的次三大对立集团:文科教师vs理科教师,高中教师vs初中教师vs小学教师,班主任vs普通任课教师。学校内的末三大对立集团:教师vs后勤,主科教师vs“副科”教师,想出人头地的教师(有“野心”)vs 想平平安安的教师(“混日子”)。
一位教师因为在这九大集团中的身份不同而在学校有不同“地位”。“地位”之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举例说,新学年,一位教师,从初一到初二,是顺利。如果直接到初三,就可以接受祝贺(因为是毕业班,这是把关教师),如果是升入高一,就要请客(因为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当然,反过来就麻烦了。如果担任班主任,那就要看领导的目的:一,可能是整你。二,不可思议的是,可能是要扶持你。
一个学校,几十位教师,就这么无休无止的在蝇头小利中,用敏感而精确的心在争夺,排挤,拉拢。有人自愿回避而退出,有人乐此不彼而兴奋,有人无可奈何而应战,有人莫名其妙而陷入。有人身经百战而扬名,有人身败名裂而倒霉。有人长于谋划而成军师,有人长于调停而成“师爷”,有人风头强劲而被压上重码,有人已经过气而被同情。
教师累不胜累之八:政府不重视,法规不科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按周济部长的说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表面上是偏重西部,其实是偏向东部(因为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出钱的。预算出的钱,西部政府往往出不了,东部往往超过。)国家有一项对北大的专项投入,分5年给付,其数额相当于西部7000所中小学一年的预算经费。为什么会给北大呢?因为北大的人说,给清华的钱是给北大的几倍,但让我们和清华一样质量,太不近人情了。于是就给个专项。到中小学的,还剩多少?咱们的教育部部长也说:“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因为如此,各级政府的教育(部,司,局)都不是肥水衙门。不吸引人(才)。看看工作安排就知道了,“老王啊,这一阵子风声紧,下面议论很多,上头又查得严,你不如先到教育口干干,税务的那摊子事情就交给别人好了。你看怎么样?”这是对有错误的干部的一个“处分”。
没有钱,当然就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看看教育部门的头:周济。24岁从清华的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32岁读机械系的研究生,34岁到美国,还是读的机械专业。36岁回国进华中理工大。然后是15年的大学经历。52岁入湖北政坛。最有意思的是:2002年1月当选武汉市市长(55岁),3个月后就突然任教育部部长,党组副书记。周济部长的强项是什么呢?“长期致力于优化设计、CAD、数控和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并有显著的应用成效。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0余项。”请看,有没有“教育”二字?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管教育的人在教育研究上没有任何的成果,可以说,至少不是个内行。外行领导内行,你说教育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呢?第一:有门路的就要换到肥水部门。第二,没门路的就和局长搞好关系,这样可以搞一两个示范学校。第三,一杯茶,一份报,到退休。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国家的要求,计划,精神,指示,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就只有一件事――层层加码,下发到学校,最后变为教师的工作内容。这些要求,重复,矛盾,繁杂,碎屑,甚至是离谱,荒谬和违法(有一个学校要求教师备课必需用某一个型号的圆珠笔,因为这样好看。有一个学校为评省一级,过去3年的档案全部造假,校长说:“不这样做的老师,立刻下岗,不要在学校混。”)法国人萨特在论述法国被占领时人们的心理:“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白白牺牲。”套用在我们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管理上,一样正确。
拿备课来举例。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说,从教师的穿着到上课中的内容设计,都属于备课的范围。但一般把“教案”当作最重要的一环。教案,分为详案,简案,微案。总的说来,一个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必须备详案。部分老资格的,有名望的才能备简案。微案一般是领导的专利。一个标准的详案,包括:课题,目的,重点,难点,教具,教时,设计,过程,教后9部分。一份参加比赛的详案,一个课时的量可能就达到几万字。正常的一份详案,也不会少于800字。年轻教师可能平均达到1500字才能过关。字数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判定一份教案达标的,还有:字迹(如果是给上级检查的更是如此,教师的一个不好的名声就是“字都写不好怎么当老师”),版面,教学重难点对不对,教学设计和不合理,过程的逻辑性强不强等等。这么一份谁做过都叫苦的工作,最麻烦的还不是制作过程,而是检查。检查教案的人分别是:备课组长,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也有机会),教务主任,教研主任,校长,教育局的所有人。注意,这些人对教案的要求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一个教师的教案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查出问题。无论你多么的用心,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因为怎么样的教案是合格的,优秀的,没有确实的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模糊的”,教育的一个名言“教无定法”给了“模糊的”“标准”一个借口。最后,标准就变成了:你和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如果你的教案非常之完美,还有两个话在等着你:一句是:花里胡哨。一句是:备得好不等于上得好。
如果你神奇的竟然按照教案顺利地上了课,更难听的话来了: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拘泥于教案,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如果这一切你都可以忍耐,你心理装着的是学生,是课堂。你会发现,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你(常常是这样):好老师是不按教案上课的。你就糊涂了:千辛万苦备的课,不按教案上,备来干什么呢?为了检查!而检查,如果是你和检查的人关系不好,难度就会大八度。如果是教育局检查,就看你们校长和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
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耗费你心机的事情,意义远远没有你听到的那么大。滑稽的是,事实上,你很可能为自己的上课另外再备了一个教案。这就是怪圈:你的努力没有任何意义。你的有意义的努力,你甚至不能公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类似的行为非常多。你的人格不得不分裂为两部分:场面上的和私下的。你学会了把学生分为两种:懂的和不懂的。把说话分为两种:台上的和台下的。把工作分为两种:说的和做的。把知识也分为两种:课内的和课外的。把表情也分为两种:给人看的和没有人看到的。一切都两种了。你变成了两个人。
当然会有年轻人不服气,我要过有尊严的生活,我要统一,我要真实,我要不屈服。等待他的,就是磨难。磨,日子一天一天的磨他,困难一个一个的难他。先从教案开始吧。“你要重备(教案)。这样的教案不合格,对不起人民教师的称号,辜负了党和国家对你的期望,也辜负了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可是我完完全全按照要求备的教案啊?”“你的问题在于你听不懂话。教案就反映出了你的教学思路和教育局的要求不一致。”“你们不是说要素质教育吗?”“对啊。你以为你的那一套就是素质教育,其他人的就不是?”„„
你为之努力的事业,竟然需要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来作封面。如果你把封面做得很好,你就感到你的人生是空的。如果你不做封面,你这本书也没有机会出版。你永远的告别了年少的轻狂,你永远的告别了简单得和水一样透明,你永远的不再对未来有敞开的希望。——如果你要在中国的教育界搞出点名堂。
你终于明白了,教师累不胜累的第九条:工作本身无聊透顶,学校和教育界有自己的潜规则。
全国有1200万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一起,负责一个民族的教育。我们的生存,却和我们的责任不符。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没有权,没有钱,更没有势。每年的6月,都有肌肉结实朝气蓬勃的毕业生心情激动的进入校园,和他擦肩而过的是曾经和他一样年轻过的现在已经满头银丝满脸苍茫一身是病的退休教师。我们的生存就这样的默默存在着,生命就这样无言的流逝。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没有自豪感。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从东到西,从 50年前到今天,我们就象土壤一样的养着这个民族的童年,少年。我们的沉默是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的。我们的命运不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也不可能改变。经济可以富国,版图可以大国,军事可以强国,但民族的体质却唯有教育。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个歌颂金钱的时代,这个见面就“恭喜发财”的时代,这个超女就是英雄的时代,不是我们教师快乐的时代。
写完累不胜累的九篇,我想到1200万人。1200万个被称作教师的人,肩上是13亿人的教育。每人100多个,每个肩膀50多个。你说累不累?(作者为上海特级教师)
第四篇:建筑师规划师们为何这么累?
●此篇乃本博客“匠版厥词”专栏之开篇。“匠版厥词”顾名思义,说的是本行的事,而放的都是“厥词”,说些跟行业相关,但跟专业本身内容基本不相干的事情。希望能给诸位茶余饭后带来一些消遣。
【匠版厥词】建筑师规划师们为何这么累?
话说,前几日富士康“第十跳”又震撼了一下新闻媒体和列位看客。其实也没什么好震撼的,无非是跳一次,报导一次,列位看官茶余饭后讨论一次,然后得出若干结论,主要是:这企业一定有问题,员工体力不受压迫,精神一定受到压迫;再进而引发“深度思考”:当下公司职员的压力为何越来越大?云云……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经常听到的深圳某知名大公司,职员多为高学历白领,待遇甚高,而精神压力很大,公司据说没有多少人情味,于是集体辞职以及“第×跳”的事情也有发生。不过,这些公司工作压力大、员工精神状态差等等之情况,还只是导致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自主地”选择了一走了之(尽管这也是说起来蛮悲壮的事情)。可是,前几日一则关于24岁年轻建筑师加班回家后猝死的消息,让诸位年轻上班族——尤其是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单位工作的年轻同行们更为唏嘘不已。因为,压力之大没有让这位年轻的同行在心理上想到自杀,而是生理上实在是“扛不住”了。
新闻报道如是说:
“24岁的小袁是猝死的。
“24岁,刚从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毕业一年,在杭州一个建筑公司做建筑设计,这个时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学有小成,对工作事业爱情满心憧憬,刚走过缓慢的滑行准备期,正要起飞冲天翱翔……
“可是小袁却永远躺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了。”
新闻是在5月19日上网,当天不管是大学所在的各个QQ群,还是单位的QQ群,均一个不漏的转帖了这则“业内新闻”,小弟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同志居然调侃般的在群上说:“珍爱生命,远离设计”。同事们一片哗然……
杭州的小袁,我们的同行,更像是曾在一起上课的同班同学。因为年龄都相仿,都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满怀憧憬,信心满满地走进自己选择的设计单位——憧憬着若干年后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一位指点江山的城市规划师、一位洒脱的景观设计师……可是就像新闻稿里那段话一样“刚走过缓慢的滑行准备期”,就“再也起不来了”……
当然,这位同行兄弟的猝死只是个案。那么,广大奋战在规划、建筑设计等行业第一线的年轻同行们,工作和生活境况又是如何?和我一同来这边规划院上班的研究生同学,最近也是心情压抑,生出要辞职走人的念头来。我在他耳朵边唠叨了几日,劝解他才来几天,不要想太多,还是多坚持一阵,很可能情况会有变化的。最近两天算是情绪好转了些。这位哥们,已经连续一个半月没有休过一天完整的假了(期间包括五一劳动节);最近半个月之内,通宵两次,加班超过凌晨12点,不下七八
次。原因是,他所在的规划设计所,正在进行两个项目的竞标。其实,我自己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不是说晚上一定不能回家,不是说周末一定不能休假,可是那么多事情是你的,你不做,你可怎么办?
这位哥们跟我说,之所以觉得干不下去,是因为感觉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如果说,忙完这个项目,就可以休息一阵,那也罢了;如果说,刚来第一年这么累,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可是,一个项目还没忙完,下一个早已经接上来了;刚来一两年的新人天天在疯狂加班,来了三四年的规划师、建筑师们也在天天加班。不是说,老员工“欺负”新员工,而是老员工、新员工同时在“被欺负”。然而,“欺负”咱的还不能简单地说是单位领导,说实话,领导们没有刻意让咱们加班,有些领导自己也加班。那么,当今之时,中国的建筑师规划师们为何这么累?是谁在逼我们“自觉自愿”、“领导带头、群众拥护”地日日夜夜工作忙呢?
以规划设计单位(包括事业单位性质、国有企业性质的规划院以及民企、外企性质的规划设计公司)为例。做每一个规划项目时,总是感觉时间催得非常紧,一件工作量差不多需要十来个人一个月做完的事情,往往要个把星期出成果。任务一来,设计单位自然忙作一团。本来需要一定时间和阶段来思考、考虑的规划设计,往往要一两天拿出成果,然后再经讨论,返回去修改,再立即出成果……如此往复。待上呈“甲方”过目,一通数落之后,打回来重改,又是新一轮短期高强度作战。无数个这样的“短期作战”构成了规划师们看似没有尽头的长期拼命工作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我就在想,当下全国各地做城市规划,为何就这么“急”呢?城市建设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快,可几乎每一项城市规划都做得那么急,而且同一地区的规划能连续做上好多遍,各种做,各种名堂,让人眼花缭乱。政府或相关建设部门要编制单位做规划,为什么要这么急?为什么要这么五花八门?我们成天忙于的规划编制,是为了城市建设而规划,还是为了规划而规划?
最近,单位隔三岔五地开会讨论某重大规划项目的城市设计方案,同样上级催得很急,咱们干得很辛苦。城市设计本应该起到引导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需要深入推敲整体、局部以及细部的空间关系。可是,也许上级领导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这些,规划编制单位的领导们也许早就把准了上级的关注点在哪里。因此,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图面要好看,怎么好看怎么弄”;“核心地段要精彩,越出彩越好”……说到底,往往是看热闹用的,不过看热闹也是要人来筹划一场热闹来,于是,年轻的规划师们,就有事干了。
我一位同事说:“我的要求不高:加班我接受,但别超过晚上十点;周末加班也可以,但至少给我一天假,而且这一天假可以是由两个半天组成的。”我很肯定的说,这个要求真不高,但这个要求真的不容易实现。
每天早晨,我的手机闹铃会准时叫醒我。我的闹铃设置的是五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在雄壮的歌声中,我能挣扎地爬起来,开始一天的奋战。歌中唱出工人兄弟的辛劳,但最后道出了工人兄弟辛劳的目的:“为什么?为了求解放——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我们大概也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吧,辛苦是非常辛苦,好歹能拿一份还算可以的辛苦钱,也算多少为咱国家做了一些贡献。
只不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诸位同行兄弟,保养身体、坚持锻炼,可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哪怕工作再忙。
第五篇:教师的九大累
李春华:中国教师的九种累
发布者:徐金奎 发布时间:2014-03-13 10:53:46
李春华:中国教师的九种累
管理学是近一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它是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大多数的人把管理和统治混淆了起来)。在现代化 的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 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
班主任的津贴是多少呢?全国统一价:平均30。有的还拿不到。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 长就OK。全欧洲和美国,都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 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 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做班主任。
教师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55岁,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是经验积累,35~45是成熟期,45~55是收获期。如果 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几万元一个月,很正常,因为20岁的模特已经“老”了。如果一个行业是经验主导的,那么 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主治医生主要凭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忙里忙外来工作。还有一种是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可是教师就不走运了。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 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 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不让人天天提心吊胆
教师第三累:社会化过程被省略,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系统的培养
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要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 试,总部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 的通识教育。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的程序,从穿着的品位到说话声音的分贝大小,从不同国籍员工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何正确使用办公器材,从怎么接电话到遇 到问题选择什么途径反映,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的前后顺序,等等。接着是直接领导的手把手培训。有的外企细致到头发的长度、发式、衣服的档 次、和不同的人讲话的体态。第三是外企文化的熏陶,比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 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等等等等。说到底,他在五年里,会被 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 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经历和经验,更可以上猎头公司的名单。
进入中学的那位,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的教,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被学生当作大哥哥,当作知心人,对他仰慕而佩 服。他无休无止的重述中学的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 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他找学生谈话,没有人告诉他:你要考虑处理这个问题的成本和效果的比重,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和你的目 的相关性有多大,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在你的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排名,等等。因为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答案,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对身体有害),骂学生(一般在处理了第100个相同的问题后),用好几个小时 批评学生的一个习惯(习惯不是批评就能改的),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 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说不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毕业班当“骨干教师”,一个更加辛苦的 五年在等着他。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
教师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象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 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的接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 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出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 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接受、学习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 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事后回想,就明白了朱自清说的”我那时真 是太聪明了”。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年不和“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因 为在校内也会有磕磕碰碰,但作为大部分的教师中的一员,他很容易得到平衡:教师们的基本氛围就是互相安慰、指责领导(当然是背后的)。让人觉得:我是没错 的,错在领导,我是有水平的,就是被误解了。于是,失去了领悟、接受、学习“中国特色”的机会。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 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一个人,在过了相对轻松的22~28岁的几年后,现实就会扑面而来,一浪接一浪。这时,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老 师最大的人情,是学生。学生在校时,对老师的尊重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过去的老师有的讲错了,有的讲浅了,有的没有讲。” 怪不得就是只能教小学,水平就那样。”也有的学生,记得老师的好,但初到社会,自身难保,等有个一官半职,老师也临近退休。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羞于向人开口的。
老师的面子,跟学校的档次、个人在社会的影响力、在学校的职务关系最大。但就是国家重点学校的校长,最高的档次了,也没有多大的面子。因为学校是教育局领导 的,中学的校长也就相当于科级干部。重点的相当于副处级。校长如此,普通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教师的关系,基本谈不上。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封闭在校园里进行 的,不用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除非是和家长交流。但是,家长一般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才对老师”礼让三先”,孩子一离校,甚至一离班,关 系就断。一来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建立关系的那个想法,二来家长(在孩子离开了学校后)仍和老师建立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教师第五累:学生的折磨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是什么都敢试的。
中学的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准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学生,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 看不可理喻的事情。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 害老师的话和做出伤害老师的行为,并且,认为老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任意挥霍——这 是从成人的角度看。任何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教师,都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必须换一种角度:看出他们长大的身影里还非常幼稚的心,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 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的保留家庭小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
教师第六累:领导管理上的无知和统治上的权力欲
在管理思想被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是必然冲突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复杂最细腻最丰富的” 权术的艺术”和”权术的环境”。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会反复研究历史,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号称”管理”实为”统治”的行为能顺畅。
中国的统治者,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法家型――以秦始皇为代表,儒家型――以汉文帝为代表,道家型――以明神宗为代表。(当然,最常用的是”外儒内法”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有其”理”、”义”、”用”三个方面。说到学校,目前的学校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如果说在专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但在”管理”上,很多是外行。最了不起的是在走马上任前接受为 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聪明者,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从 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内心的变化是明显的。苦尽甘来。他的教学经历和教育局的要求成了他领导的思想核心。注意:他不是以管理的规律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他的一切行为都被称作管理。在他的心目中,现实的正确的顺序是:教育局第一,以他为核心的”自己人”第二,社 会关系户第三,中层第四,学生第五,教师第六。这是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的顺序。
从管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利益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的领导心中,如果他不把教育局放在首位,他的位置必然不保。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如果他不顾及社会关系户,他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他不顾及学校的中层,他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学生和教 师,哈哈,不是不考虑,而是很难顾得过来。祸不单行的是,学校的领导,往往不仅谈不上领导的艺术,就连领导的能力都成问题。因为他在最能学习的年龄,是学习怎么做一个教师。学生的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他的砝码:任 何一个想和他作对的人,都会当作”修理”的对象。修理的方法因领导的修养而定。修养好的,让你在学校的主流之外,好处没有你,干活就是你。修养差的,干脆 想办法开除你。
教师第七累:内耗成本出奇的大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一,数量相对少。古代的秀才是法 定无需从事体力劳动而直接从政府部门或者宗庙祠堂领取生活必需品的群体,这也就导致数量上不去,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事劳作的群体不可能很大。二,地 位中等。严格的说,古代知识分子批量出现应该是在隋唐有科举之后。之前的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中,之后,读圣贤书,替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替往世续绝学,替万世开太平,成了知识分子追求科举的精神归依。这种给知识附加”崇高”感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 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感激涕零”。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考不过科举而进不了官场)者,很多会 选择开私塾,成为”先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 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 复杂。也因此,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学校内的三大对立集团:教师阶层vs领导阶层,毕业班教师vs非毕业班教师,老教师vs年轻教师。学校内的次三 大对立集团:文科教师vs理科教师,高中教师vs初中教师vs小学教师,班主任vs普通任课教师。学校内的末三大对立集团:教师vs后勤,主科教师vs” 副科”教师,想出人头地的教师(有”野心”)vs 想平平安安的教师(”混日子”)。
一位教师因为在这九大集团中的身份不同而在学校有不同”地位”。”地位”之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举例说,新学年,一位教师,从初一到初 二,是顺利。如果直接到初三,就可以接受祝贺(因为是毕业班,这是把关教师),如果是升入高一,就要请客(因为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当然,反过来就麻烦 了。如果担任班主任,那就要看领导的目的:一,可能是整你;二,不可思议的是,可能是要扶持你。
一个学校,几十位教师,就这么无休无止的在蝇头小利中,用敏感而精确的心在争夺、排挤、拉拢。有人自愿回避而退出,有人乐此不彼而兴奋,有人无可奈何而应 战,有人莫名其妙而陷入。有人身经百战而扬名,有人身败名裂而倒霉。有人长于谋划而成军师,有人长于调停而成”师爷”,有人风头强劲而被压上重码,有人已 经过气而被同情。
教师第八累:政府还不够重视,法规还不够科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 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国家有一项对北 大的专项投入,分5年给付,其数额相当于西部7000所中小学一年的预算经费。为什么会给北大呢?因为北大的人说,给清华的钱是给北大的几倍,但让我们和 清华一样质量,太不近人情了。于是就给个专项。到中小学的,还剩多少?咱们的教育部部长也说:”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因为如此,各级政府的 教育(部,司,局)都不是肥水衙门。不吸引人(才)。拿备课来举例。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严格说,从教师的穿着到上课中的内容设计,都属于备课的范围。但一般把”教案”当作最重要的一环。教案,分为详 案,简案,微案。总的说来,一个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必须备详案。部分老资格的,有名望的才能备简案。微案一般是领导的专利。
一个标准的详案,包括:课题,目的,重点,难点,教具,教时,设计,过程,教后9部分。一份参加比赛的详案,一个课时的量可能就达到几万字。正常的一份详 案,也不会少于800字。年轻教师可能平均达到1500字才能过关。字数是一个基本的标准。判定一份教案达标的,还有:字迹(如果是给上级检查的更是如 此,教师的一个不好的名声就是”字都写不好怎么当老师”),版面,教学重难点对不对,教学设计合不合理,过程的逻辑性强不强等等。这么一份谁做过都叫苦的 工作,最麻烦的还不是制作过程,而是检查。检查教案的人分别是:备课组长,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也有机会),教务主任,教研主任,校长,教育局的所有人。注 意,这些人对教案的要求是绝对不同的,所以一个教师的教案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查出问题。无论你多么的用心,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因为怎么样的教案是 合格的、优秀的,没有确实的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模糊的”,教育的一个名言”教无定法”给了”模糊的“标准”一个借口。最后,标准就变成了:你和检查的 人关系好不好。如果你的教案非常之完美,还有两个话在等着你:一句是:花里胡哨。一句是:备得好不等于上得好。
如果你神奇的竟然按照教案顺利地上了课,更难听的话来了:按部就班,没有创新,拘泥于教案,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如果这一切你都可以忍耐,你心理装着的 是学生,是课堂。你会发现,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你(常常是这样):好老师是不按教案上课的。你就糊涂了:千辛万苦备的课,不按教案上,备来干什么呢?为了 检查!而检查,如果是你和检查的人关系不好,难度就会大八度。如果是教育局检查,就看你们校长和检查的人关系好不好。
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耗费你心机的事情,意义远远没 有你听到的那么大。滑稽的是,事实上,你很可能为自己的上课另外再备了一个教案。这就是怪圈:你的努力没有任何意义。你的有意义的努力,你甚至不能公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类似的行为非常多。你的人格不得不分裂为两部分:场面上的和私下的。你学会了把学生分为两种:懂的和不懂的。把说话分为两种:台上的和 台下的。把工作分为两种:说的和做的。把知识也分为两种:课内的和课外的。把表情也分为两种:给人看的和没有人看到的。一切都两种了。你变成了两个人。
当然会有年轻人不服气,我要过有尊严的生活,我要统一,我要真实,我要不屈服。等待他的,就是磨难。磨,日子一天一天的磨他,困难一个一个的难他。先从教案 开始吧。”你要重备(教案)。这样的教案不合格,对不起人民教师的称号,辜负了党和国家对你的期望,也辜负了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可是我完完全全按照要 求备的教案啊?”你的问题在于你听不懂话。教案就反映出了你的教学思路和教育局的要求不一致。“你们不是说要素质教育吗?”“对啊。你以为你的那一套就是 素质教育,其他人的就不是?”„„
你为之努力的事业,竟然需要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来做封面。如果你把封面做得很好,你就感到你的人生是空的。如果你不做封面,你这本书也没有机会出版。你永远 的告别了年少的轻狂,你永远的告别了简单得和水一样透明,你永远的不再对未来有敞开的希望。——如果你要在中国的教育界搞出点名堂。
你终于明白了,教师累不累的第九条:工作本身无聊透顶,学校和教育界有自己的潜规则。
全国有1200万和我一样的教师。我们一起,负责一个民族的教育。我们的生存,却和我们的责任不符。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没有权,没有钱,更没有势。每年的6月,都有肌肉结实、朝气蓬勃的毕业生心情激动的进入校园,和他擦肩而过的是曾经和他一样年轻过的现在已经满头银丝满脸苍茫一身是病的退休教师。我 们的生存就这样的默默存在着,生命就这样无言的流逝。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没有自豪感。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从东到西,从50年前到今 天,我们就象土壤一样的养着这个民族的童年、少年。我们的沉默是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的。我们的命运不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也不可能改变。经济可以富国,版 图可以大国,军事可以强国,但民族的体质却唯有教育。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个歌颂金钱的时代,这个见面就”恭喜发财”的时代,这个超女就是英雄的时代,不是我们教师快乐的时代。
1200万个被称作教师的人,肩上是13亿人的教育。每人100多个,每个肩膀50多个。你说累不累?
推荐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