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镇银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村镇银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摘要:村镇银行是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的重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本文通过对村镇银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村镇银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三方面措施,使其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但农村金融体系变革滞后,金融需求抑制问题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羁绊。
2006年12月22日,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在六省(区)试点新设了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即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和农村资金互助社。2007年3月1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截止到2012年3月,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740家,已开业665家,正在筹建75家。锦州地区共有村镇银行4家,其中3家由锦州银行作为住发起行。村镇银行的成立,充实了农村金融市场,打破了原来单一格局,形成并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对于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推动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大助推作用。
一、村镇银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村镇银行从政策设计上是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虽然五年来在数量上大幅增多,较好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但目前实践中仍存发展缓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为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银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比如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工作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但由于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受制于区域经济环境发展缓慢,整体竞争力不高,短时间难以实现盈利,因此,更需要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2.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额偏低,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不强。银监会制定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规定:村镇银行在县(市)设立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目前新成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通常在几千万元,虽然远高于银监会要求的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相比于城市商业银行,其注册资本规模明显偏低,不利于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3.村镇银行服务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较弱。村镇银行受限于自身的规模和农村经济环境,其在网点布局、产品创新、信贷服务、结算网络等方面均存在局限性,吸收存款能力不足,制约着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和金融服务广度,削弱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二、村镇银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措施
(一)加大村镇银行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镇银行发展潜力
1.当地政府要协调财税部门,加快出台对村镇银行相应的财税优惠扶持政策,给予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一定的补给支持,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政策环境。
2.延长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补偿和财政定向费用补贴期限,对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业务继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提高村镇银行增加涉农贷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对村镇银行信贷投放的杠杆撬动作用。
3.延伸金融基础设施服务领域。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标准,对村镇银行开发征信系统并将其客户数据纳入征信系统管理,使村镇银行享受国有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待遇。
(二)增加村镇银行资本金规模,提供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建设的发展动力
自2010年底以来,在持续收紧的货币政策下,金融市场的资金呈现缩减之势。但民间融资却汹涌澎湃,规模不断扩大。虽然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由于其融资利率高、风险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影响正常的金融市场运行,加剧农村社会不安定因素。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新型金融机构,是民间资本合规化投资的可行路径。因此,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一方面改变了民营资本投资的隐形壁垒,激发了民间资本所有者的投资积极性,使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扩大了村镇银行股本金规模,有利于村镇银行增强金融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增加涉农贷款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三)按照增量引机制、存量强服务的思路,大力推进村镇银行均等化服务 1.完善机构网点布局。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全面、疏密有度、竞争有序”原则,统筹网点增设,持续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对农村金融需求旺盛的行政村、自然村和中心社区优先增设机构网点,逐步扩大网点覆盖面,提高服务效能,稳步推进金融机构乡镇网点建设工作。
2.创新信贷产品。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行业特点、需求差异,细分客户群体,积极开发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消费习惯的金融产品。加强融资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科学运用微贷管理等先进技术,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农户、商户贷款产品,积极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覆盖面,探索与银行卡授信相结合的小额信贷产品;创新涉农科技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信贷支持;立足区域经济特点,围绕地方支柱行业、特色产业及其核心企业、产业集群开发产业链信贷产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信贷产品,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升级。
3.加大推广应用现代支付结算渠道。支持村镇银行推广应用现代支付结算渠道,积极接入大小额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提高农村客户资金结算效率,降低资金在途成本,从而有利于增加村镇银行吸收存款能力,提升金融市场竞争力。
4.担保方式创新。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创新开办多种担保方式的涉农贷款业务。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鼓励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各类资产作为贷款抵质押物;要因地制宜灵活创新抵押、共同担保、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应收账款质押、商铺承租权质押、信用、联保等贷款担保方式;积极鼓励以政府资金为主体设立的各类担保机构为涉农业务提供融资担保。在全面调查农户信用状况等“软信息”基础上,适当降低担保门槛和抵押贷款比重。
5.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打造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特点的商业模式,以全面满足“三农”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整合内外部金融服务资源,探索“信贷工厂”、“一乡一村”等不同形式的特色信贷营销模式,形成完整、高效、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可持续运营的运行系统,实现对农户、农企、小企业的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的营销、服务和管理。
6.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区域信用评价体系,创新农户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全面记录农户贷款还款情况,加强各类信用信息的收集管理工作,引导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为开展产品服务创新打造良好外部信用环境。
7.创新服务渠道。拓宽授信业务申请渠道,利用通讯、网络、自助终端等科技手段广泛受理客户申请。鼓励有条件的村镇银行推广农户贷款“一站式”服务,开办自助循环贷款业务。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灵活、便捷的服务方式,逐步扩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
第二篇: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的绿洲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的绿洲
2009-8-11 13:59:32中国经济导报(2009-8-11)秋林
银监会今年6月份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改制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监督管理要求。探索色彩浓郁和涉及领域重要,使《暂行规定》的出台和实施引发三点疑问。
首先,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有什么区别?
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区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机构性质不同。村镇银行是从事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是从事放贷业务的商业性机构,属于一般工商企业。二是监管部门不同。村镇银行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由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和管理。三是出资人不同。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四是业务范围不同。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村镇银行经行政许可可以开办各类银行业务;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其次,按照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时,为什么要坚持以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
这个问题,在《暂行规定》出台以后受到广泛关注。来自权威方面的解释是这样的:之所以坚持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基于3点考虑。一是考虑到县域及农村信用体系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在县城以下的广大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考虑到存款人的利益。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的本质区别在于村镇银行可吸收公众存款,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由只贷不存的专业贷款机构转制为既能贷款又能存款的村镇银行,需要通过引进银行业机构作为主发起人、最大股东,以确保其安全运营、健康发展,遵循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的客观规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从根本上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三是考虑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吸收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可以引进和利用银行的运营、管理经验和人才、技术、网络优势,使村镇银行从开始设立就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有效保证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暂行规定》的出台,可能对“三农”产生哪些影响?
这种影响的持续过程或将相当漫长。总体而言,《暂行规定》的出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经营和持续稳健发展,有助于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对“三农”的支持。稍加展开地说,《暂行规定》的出台,一是有利于降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负面影响;二是有利于留住农村资金,减少农村资金的外流;三是有利于通过有序竞争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三农”福祉。
第三篇:07-我国农村金融的新探索--村镇银行
我国农村金融的新探索—村镇银行
为什么要建立村镇银行:
理论前提
中国现状(“三农”贷款难与村镇银行的构建)
外国经验(中外资村镇银行比较分析,格莱珉模式与中国村镇银行的运营策略和风险控制研究)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模式的对比分析(村镇银行银行竞争力分析)
怎样建设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建设的试点分析(惠民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未来发展方向
建设村镇银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法律(村镇银行法律监管研究)
风险控制(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内外部制约因素(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研究)
政府在村镇银行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问题——村镇银行的生存之路探索)
过度干涉造成后果
不干涉造成的后果
得出结论(要适当干涉)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广泛,龙其是在工业现代化的今天。然而,农村金融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障碍,虽然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旄,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阔题。隧着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困扰我国农村金融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要看村镇银行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为农村金融服务,以及如何更好的为农村金融服务,如果这几点不能很好的解决的话,那么村镇银行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将会是本文讨论的重点。,1994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祝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存的格局,但现实中存在着相当的不稳定性。第一,真正能够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足,缺乏“组织基础”。我国的“三农”主要在县以下地区,但金融改革的特点是“重城市、轻农村”,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去一些农村基层网点,并且农业银行也撤销了大批营业所,就是农村信用社本身,在与农业银行脱钩后也处予“摇摆不定”的改革之中,“合作制”改革并来到位。第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不良资产占比过高。第三,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以及事实上存在的农村金融歧视,农村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缺乏,使金融创新产品供给匮乏,农民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的便利。然而,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最醒目的变化,无疑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扩大。2006年底,银监会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在四川、吉林等6省(区)试点允许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试点范围己扩至全国,己开业5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扩大,进一步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通过入股农村商业银行或设立新型农树金融机构布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汇丰银行已在湖北、重庆、福建等地设立或筹建村镇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开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然而,新生的村镇银行是否可以健康的发展,以及该如何发展,才能真的符合国建的预期目标,成为真正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尽量解决困扰农村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金融问题。
首先是分析了国外金融机构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各种做法,主要是对格莱珉银行,日本农村金融模式以及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其能为我国的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帮助,其中格莱珉银行的对穷人的定义突破我国商业银行以及合作银行对穷人的定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
一、从银行取得贷款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二、穷人是值得信赖的三、格莱珉银行认为所有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自然也存在于穷人身上,不需要别人来教。而日本的农村金融模式和我国原先关闭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我国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最后落得倒闭关门的地步。这值得我们很大的反思,尤其是现在村镇银行还处于试点阶段,可以好好总结经验,为村镇银行可以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接着是比较分析了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关系。
其次对我国为什么会建立村镇银行进行分析,以及对村镇银行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其建立后的作用进行分析。
村镇银行之所以要建立,主要是在社会主义薪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瓶颈"。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并及贷款权限的上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村政策金融功能缺失,也缺乏对农业信贷投入的优惠政策。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由于体制上的弊端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和资金优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而民间金融迅速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金融输入了血液,但是民间金融一直没有得到中央的认可,此时建立村镇银行,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对资金的需求,而且也可以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虽然机遇和困难并存,但是受到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倒闭影响,使其在社会认知、辩标定位等方面受到很大疑惑。但是村镇银行的建立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的,可以加强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可以促进农村地区法制建设和信用环境的建设以及加快农村相关中介组织的发展。
再次是分析了政府的作用,先是分析了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过多干预的结果进行分析,由于政府过多的干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最后的结果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偏离为农村金融服务,而农村合作基金会则是倒闭关门,这可以为政府在作出决策的时候,三思而后行。
紧接着是分析如果在没有政府的引导下,过分的放纵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将会可能引起村镇银行走上偏离农村金融市场的道路,违背了国家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而分析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供需分析和博弈分析进行的。在供需理论分析中,村镇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同时为了满足国家的规定,可以通过移动供给曲线来尽量减少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把剩余资金用来追求高利润的地方。而在博弈分析中,最后求出的均衡是村镇银行的最优选择是不绘农户贷款,只有在有剩余资金没有办法追求高利润的情况下,才会贷给农民。种种的迹象都是说明了离开政府的合理引导,村镇银行可能会走上和商业、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一样的道路,即脱离农村金融市场。
最后,为了村镇银行健康的发展,从政府和村镇银行两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在政府方面,既要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配套政策,但是又要与村镇银行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多的影响到村镇银行的发展,导致悲剧的再次发生。而村镇银行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根据各地的不通市场需求,创新自己的产品,使其更好的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获得利润。从而达到双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彭城农商银行以农村金融服务转型提升行业竞争力
彭城农商银行:以农村金融服务转型提升行业竞争力
近日,在由江苏省银行业协会组织的“普惠金融文明规范服务星级营业网点评选”活动中,彭城农商银行参评的8家网点全部达到省“星级”乡镇网点起评标准,其中,6家网点获评“江苏省普惠金融文明规范服务五星级营业网点”荣誉称号,列徐州市同业第一。
破旧立新 闯出一条服务转型之路
年初,该行紧紧抓住创建省银行业协会普惠金融乡镇网点活动创建契机,将文明规范化服务列为董事长一把手工程,面对既没创建经验,更没创建示范先例的困境,该行领导班子根据地域特点,先后召开全行创建动员会、4次座谈会,邀请银行业同行3次到行里交叉检查,找问题、查漏洞、想对策、严落实,逐步探索形成星级网点“3+10+25”创建模式,即“创建3家带动10家覆盖全行25家”创建模式,通过日常引领、示范指导、定向纠偏等形式,推动规范服务在全行落地推广;制定创建考核办法,明确支行行长为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特别修订全行绩效考核办法,将服务考核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办法中,逐步丰富考核指标和任务,打破原有“不痛不痒”的服务考核办法,结合创建指标,细分出5大类共计300余条细则,重新修订《营业网点文明规范化服务标准手册》,优化柜面服务五步法,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结合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标准和6S管理理念,引入夕会制度,革新晨会模式,优化服务理念,极大提升创建效果。
理念转型 推动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彭城农商银行积极倡导星级网点“创造客户”的服务宗旨,要求员工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竞争力”、“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等思想意识,探索网点转型方式,以传统的物理网点为基础,延伸金融服务新内涵,逐步实现“业务分层、功能分区、客户分流”的三大目标,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以该行最为偏远且地处苏鲁两省乡镇交接的耿集支行为例。整洁明亮的营业室、规范整齐的窗口服务区、一尘不染的自助机具;在窗口设置上,耿集支行打破原有“对公窗口、对私窗口”习惯,采用“爱心窗口、残币兑换窗口、应急服务窗口”等符合乡镇客户金融需求的分类标准,并实行窗口“一站式”便民服务;客户等候区旁的书架,为常来的乡镇村民特意摆放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普知识书籍;耿集是远近闻名的大蒜种植、集散中心,耿集支行设置专栏每日更新大蒜市场行情、科学种植方法;作为60岁以上“新农保”的指定办理网点,耿集支行在便民服务区为老人贴心地常备了轮椅、老花镜等便民设施;扩宽电子银行体验区,增设公众教育区;在大堂专门设置的儿童休息等候区、定期更换并标注日期的饮用水、随时待命的医用箱、可借还的便民伞……这些便民、亲民、细心的“规定动作”,体现着彭城农商银行“用心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在赢得了新老客户信任和赞赏的同时,彰显了“服务是竞争力”的力量,该行的经营业绩成效显著,至8月底,耿集支行新增存款9698万元,较年初增长29.5%,创历年新高。
树立品牌 亮点频现增转型力量
彭城农商银行将网点服务转型作为践行普惠金融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启动星级网点创建活动、推进服务提升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契合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发展大局,打造了一批“服务强、客户富、员工美、业绩高”的优质营业网点,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徐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该行董事长也于今年获评徐州五四劳动模范。
服务就是竞争力。在服务品牌逐步建立,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的同时,彭城农商银行的经营业绩成效显著,自启动服务转型以来,至8月底,该行各项存款余额79.5亿元,较年初增加13.8亿元,增长21%,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在当地金融机构不断增加行业竞争不断激烈的背景下,始终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正如该行董事长李岩峰说的,服务转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标准,但是,服务的决心却可以是恒久不变的。如今,在彭城农商银行,全员同上阵、齐心谋发展的转型氛围已经形成,营业网点每天都在发生新的改变,彭城农商银行正以崭新的姿态和更加完善、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第五篇:农村金融服务答记者问
“一行三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
式创新答记者问
字号 大 中
小文章来源:金融市场司 2010-07-28 17:01:00
关闭窗口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下简称“一行三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8号)。“一行三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请简要介绍一下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背景情况。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一行三会”和各涉农金融机构围绕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个目标,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多方面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目前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然突出。
为了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选取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有基础的县、市,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试点一年多来,在试点九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行三会”和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努力,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总体上看,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第一,试点因地制宜,开发和推出了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目前试点九个省主抓的主导性试点创新产品有133个,试点县(市)有88个。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效
果有明显影响的试点创新产品包括: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等。试点创新产品大量涌现,有效拓宽了涉农资金的融资渠道,方便了农村和农民贷款,受到试点地农村和农民的广泛欢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第二,试点调动和激发了金融机构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了涉农信贷投放的明显增加。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试点九省涉农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3.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贷款和农户贷款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高19.4个和
7.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全国各项贷款增速7.9个和7.7个百分点。试点九省试点创新的金融产品直接带动的涉农信贷投放累计达559.5亿元,贷款余额264亿元,同比增长40%。涉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这是试点最突出的成效。
第三,试点推动建立了有效的农村金融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试点开展以来,九个试点省普遍建立了有效的农村金融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了试点的责任和进度要求,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河南、辽宁、湖北等省份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推进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扎实安排。在配套政策支持方面,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再贷款、差别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正向激励,并大力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中央财政和试点省的地方财政对扩大涉农信贷投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给予专项补贴,有些试点县市还通过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了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奖励基金或专项财政贴补资金;金融监管部门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网点布局调整上给予积极支持;保监部门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增加涉农保险品种,改进保险配套服务。这些工作,为加快推进试点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同时,也把政府多个部门高度凝聚在一起,进一步增进了跨部门政策的协调合作。
第四,试点进一步增进了多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共识,并促进了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向好发展,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10年1月,“一行三会”联合在河南省商丘市召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座谈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总结交流。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牵头有关部门分赴全国有代表性的省市对各地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总体来看,目前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仅具备了相当的基础,而且存在迫切的现实需求。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对金融系统实施强农惠农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国金融部门在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必须有新作为,这对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金融机构大力开发农村潜在市场也是一个“双赢”。因此,“一行三会”在认真系统总结一年多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从今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核心目的,就是紧紧抓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这个突破口,通过金融系统积极不懈的共同努力,在全国努力创新和普及、推广一些真正契合农村与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与时俱进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着力缓解农村和农民融资困难的基础上,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是集中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广普及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融产品。比如,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率和服务效率。这些金融产品,在目前已经普及的地区属于成熟类金融产品,但在全国不少地区,推广这类金融产品本身也属于一种金融创新。
二是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一些适合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特点的纯创新类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以前没有过,现实中存在迫切需求。比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探索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涉农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等等。这有利于促进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比如,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推广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等。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流程,再造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三、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哪些基本要求?
第一,要正确把握全面推进创新的原则和方向,选准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务求实效。农村金融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与农民的重要纽带,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多的金融服务实惠。因此,农村金融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不顾政策规定和风险盲目创新,更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因地制宜,着眼于农村与农民最急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努力寻求新突破;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风险可控和财务可持续,重在实效和管用,务必抓实,务必见效,为农村和农民多干实事、好事。
第二,要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创新要坚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有机结合,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要通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发展富有竞争和活力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银行、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和谐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
第三,要注重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和政策合力。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要特别注重积极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特别注重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的有机协调配合,特别注重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推进和参与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积极性,特别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金融专业人才培育,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政策合力和发展可持续性。
第四,要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基础数据信息统计、政策宣传解释和政策效果评估。农村金融基础数据信息统计和政策宣传解释这些基础工作非常重要。金融管理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切实摸清底数,做实创新基础。要注重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学习,及时总结交流农村金融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和农村金融专题分析。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效果评估,督导和激励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要切实做好农村金融创新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正确引导政策预期。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过程中的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为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
环境,让农村金融创新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发展。
四、如何发挥好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在涉农金融服务领域的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既是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也具有重要的拉动、辐射和支撑保障作用。
从资本市场看,重点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到股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高收益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2009年至今,共有14家涉农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合计募集资金118.8亿元;共有8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合计募集资金54.7亿元。截至2010年6月末,共有31家涉农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604亿元,中期票据179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4.2亿元,合计募集资金787.2亿元。总的看,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并借力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过程中,证监会将大力加强与各金融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一如既往地积极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发挥好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积极作用;推动期货业经营机构积极开展涉农业务创新,稳步拓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2009年,全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成交量达到12.4亿手,成交额达到62.2万亿元。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具备了支持“三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保险市场看,重点是大力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与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服务品质,积极推进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建设。这些年,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两大类)和涉农保险(指除农业保险外,其它为农业服务业、农村、农民直接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33.8亿元,保险金额达3812亿元,保费规模已达全球第二位;包括农房保险、农机保险等在内的涉农保险保费收入25.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6万亿元,支付赔款16.4亿元。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保监会将继续落实“低保额、广
覆盖”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供给主体和服务网络发展完善,继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领域和试点品种,加快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和农村小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试点;同时,积极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加强合作,支持拓宽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增强农户贷款信用和扩大农户融资手段(如个人保单质押贷款等),促进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并注重加强保险业务监管和保险人才培训,努力促进城市保险市场与农村保险市场良性互动,形成城乡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