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5篇

时间:2019-05-15 06: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第一篇: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热映。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世界龙舟节,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一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 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

四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一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发展安康、宣传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创立了龙舟节。风雨龙舟节已走过了8届,并迎来第九届的启航之声,龙舟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节庆50强”、“十大博览赛事节庆”、“十大魅力节庆”、“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2006年,安康龙舟习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龙舟习俗是安康先民给后世安康的文化禀赋,是当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保护和弘扬、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 【2】罗先余,《安康龙舟习俗(文化)概览》,2010年12月07日 【3】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汉滨龙舟风俗的历史渊源,2007年

第二篇:安康龙舟民俗文化

安康龙舟文化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一、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

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

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

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

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

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

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安康龙舟的生活内涵

不倦的汉水日夜奔流,物资输出输入,客商南来北往,船舱满了空、空了又满,都离不得船工。由于船工的行船生活,又逐渐形成了安康独到特有的龙舟文化。

汉水行船,每遇险滩曲隈,乱石嵯峨,浪来汹涌,除了掌舵的“艄公”,还得另增“棹工”于船头搬棹“栏头”,协助舵手抢水道,避礁石,排险躲危。其间还要吆喝呐喊,前呼后应,以提示水情航道。他们目光不乱,反应机敏,全无惊慌,驾船本领尽现此时。所谓 “跑船得跑滩,跑不过滩莫驾船。”说的就是驾船人没有那“两棹水”的能耐是不行的。安康龙舟之独有,便是船尾有棹。因为汉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江面水流缓急差异极大,且航道曲直不定,船工便将大棹置于龙舟之尾,既做为舵来使用以主方向,又可以强迫船体转向,有驱船弄水早已熟悉的艄公掌棹,使得竞奔的龙舟抢先占据有利航道,比赛夺魁也就自在情理之中。民间所说的“抢水”、“占水”指的就是以棹抢水,占据有利航道。

汉江行船也会有曲湾激漱的“溅子”,每当遇到这种水浸湾环的水域,就有年轻的艄公把裤角高高挽起,衣服朝腰间一扎,手持一根长篙站立在船头舱中。逆水之时,稳插竹篙于

水涡,身子向后一仰,竹篙负力成一道弯弧,逆水之舟就被平安地送到前方,要是船行顺水,艄公又会把手中的长篙用来左撑右点,使奔波的船一转,避开卷来的飞湍激浪,在乱石碜嵯中安然而下。这竹篙被船工持于龙舟上,演绎为龙舟扰旗,谓之“耍扰子”,他们位于龙舟首尾舱中,挑战时向对方摇上几摇作圆圈状,口中“喂喂”呼唤;应战时自家晃上几晃作点头状,嘴里打着呼哨。比赛当中两舟船齐头并进,那扰旗又在对方的龙舟上空或点或绕,干扰对方以乱其心,得胜归来时,又把扰旗在自己的船上前后左右交叉摇摆,或者在空中盘旋挥舞,以渲染气氛,平添了龙舟的活力,更把船工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至尽。

汉江行船也会遇到水域开阔的江面,此时船工会根据船的大小轻重,水的深浅急缓,行的上下顺逆,当摇橹时则摇橹,该荡桨时则荡桨。船工深谙橹和桨的功能各异,放舟的作用也不相同。划龙舟不需要配置橹和桨,而统一使用桡。但船工把桡分类别,细划其用途,依次为分水桡、头把桡及众桡。这三种类别的桡,宽窄长短各不相同,掌握运用也不相同。划分水的相机行事,该出手时才出手;使头把桡的紧随其后,则以鼓点为号,率众桡手听鼓下桡,橹与桨的功能作用,全靠桡调节替代。

汉江行船无论顺流逆水、起锚靠岸、扬帆落篷、摇橹拉纤、跑滩过街,船工自有行船走水时的对应号子。或平稳悠然,或舒展流畅,或紧张急切,或高亢激越。音韵悠长时,平和自然;声调急促时,扣人心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安康龙舟击鼓鸣锣时,最讲究这阴阳顿挫,快慢结合,如船工号子一般有张有弛,有声有势。一板一眼全凭鼓手审时夺势,劳逸结合。鼓松锣散击水悠然,鼓紧锣急冲波激烈。比赛领先夺锦,则打一通得胜鼓,旋律自如,优美婉转。

汉江行船,常见纤夫肩头披一特制粗布搭联,将系有铜钱的那一端紧扣在纤绳上,身体前倾,两手着地攀缘,双腿使劲蹬踏,负力匍匐前行。民间把纤绳叫做“千担”,即千斤重担之意。尽管龙舟不需要纤夫拉纤,但纤绳却自有用得着的地方,船工自然不会将其丢而弃之。龙舟窄而长,竞渡比赛又与日常行船走水不同,比赛当中水手在龙舟上压大棹、下桡片、舞桡旗、敲锣打鼓,动作繁杂,用力猛烈,震荡极大。加之在激流中抢水摆头,小有意外,极易损伤船体。有鉴于此,船工利用纤绳的柔韧性,把它回绕系置于龙舟首尾,再用木架两排支撑,谓之“標船”,使龙舟两端高翘,整条船身浑然一体。这样龙舟即无扭曲断裂之虞,又可置大鼓于纤绳之上,将军中的灵魂高高托起,以示勇挑千斤重担。

汉江行船若遇顺风,桅杆扯上满帆,帆以风向调节,借八面来风行船,船工最为惬意。风催竞奔之舟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犹可遥听震响秦巴山间的钲歌角鼓。龙舟原本无桅杆可以挂帆,然而这安康龙舟却独树一帜,在舱中竖起一面上书船队名号的大旗,如古时军队中统领三军的将帅军旗一般,威风八面,蔚为壮观。这是船工们在自己的生命中,竖起的一根无形的桅杆,让一种象征高扬,使自己的理想更高,让自己的目光更远,叫自己的船跑得更快。

三、安康龙舟的比赛形式

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又使得高檐厚壁的板门小店一溜排开成为河街。门对汉江,大小江舟泊岸卧波形成码头,继而又有了搬运工这个群体。

商家的货物要用船运,就不能少了运输的船老板。船老板搞运输,又离不了船工与搬运工。尽管在汉江上跑船时有危险,一但触石破舟,商家的货被打了要赊钱,甚至血本全无;船老板会丢了船,失去财产,甚至断了营生;唯有船工最不幸,失掉的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太公丢船客丢货,驾船的靠的是运气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而,他们不但爱汉江,还信奉江之神、水之仙的“泗王爷”(汉江之神)。故此,每当出船前,商家及船老板都会到临近大码头下游的东泗王庙,参拜“泗王爷”的神位,表保佑之殷勤,求平安之心愿,焚表敬香,九献之后才挂红放炮,起锚扬帆。东泗王庙也就成了商家们、船老板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同样,上游小码头附近的西泗王庙,则成为船工们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也有得汉江通津、支流贯涌,不需要船装舟载搞水运营生和专门经营竹木生意的。竹木行以竹木购销为主,辅之以客栈、伙食等服务业,起早贪黑,精打细算,财源广进自不必说。与竹木行的老板相比,那些放排工却又不同,他们远程近接常行水路,难免会与船工们一样,时时亦防缧绁之厄。他们禳灾避难的办法,便是去附近的镇江寺办一点诚心,以祈“龙王爷”保佑平安。

商家,船老板与船工之间,还有竹木行的老板与放排工之间,虽属雇佣关系,但相互间互利互惠是共同的,小有矛盾。则求大同存小异也就谁也离不开谁。在龙舟比赛时,商家与船老板捐资的东泗王庙(船),船工们支撑的西泗庙(船)便自觉不自觉地在一起展开较量。这种较量久而久之便固定为一对“冤家”。同样,下游中河街一带的码头工人,不以码头大而喜。上游水西门一带的码头工人,不以码头小而悲。下游的以自家门前的“火星殿”红船为伍,上游的以像征团结,义气当先的刘关张为榜样而自谦,以“关帝庙”的“小桃园”白船结伴,这两家年复一年也就成了竞争“对头”。“竹木行”自家出船,决非老板财大气粗,“镇江寺”由放排工扶助,更不是劳工就人穷志短。他们心中都明白:诚信是生财之道,合睦是安身之本。这两家的青龙(舟)与红龙(舟),自然而然地也就结为“对子”。这种结冤家、找对头的比赛方式形成后,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各龙船会之间也就约定俗成,他们或以行业归类,或以地域划分,无论打鱼的摆渡的,烧窑的卖瓦的,耕田的种地的,把日常生活中的纷争磕绊、生意上的争盈夺利,统统地发泄与释放在比赛当中。形成了诸如火星殿与小桃园之间,竹木行与镇江寺之间,以及东、西泗王庙之间等等。后来东泗王庙毁于火灾,中渡台接过龙舟并恪守旧俗陈规,继续与西泗王庙结对比赛。

这种“结冤家、找对头”的竞渡形式,充分反映了生活于秦巴汉水间的安康人,在不同于其他水系或流域的长期社会实践中,经历着不同的认识与经历的积累和筛选过程。它为建立有特色的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重视的“资源”体系。

四、安康龙舟文化的地方属性

龙舟竞渡在安康,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民间则把它俗称为“划龙船”或曰“玩龙船”,对观众而言则叫“看龙船”。它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深藏在能划出门道,玩出趣味,看起来极具观赏性。虽然也有“龙舟赛”、“赛龙舟”的说法,但这“赛”字的真正涵义决不是望文生义的那种认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方面讲,传统文化中的安康龙舟赛,划者,气势之较量;玩者,情感之释放;竞者,驾船之本领;看者,万千之景象 ;赛者,不仅是速度之争。其赛之内容,涵盖甚广,名堂极多。如锣鼓之势,下桡之势,挥桡之势,抢水之势,装扮之势。会馆、商号、龙船会所布彩船,亦有其势。而现代文明中的赛龙舟,赛的仅仅是速度。其实,这是两个概念,两种文化,不可混为一谈。起码在我们安康,龙舟竞渡是不可以单纯地与体育竞赛相提并论的。“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所出现的竞渡和龙舟竞渡,不仅是指划龙船的速度比赛,而且也包括不进行速度比赛的其他竞渡方式以及相关的礼仪等等。”(《中国的龙舟与竞渡》见《体育史料》1988年第15期《引言》)

从审美角度讲,安康龙舟有大棹,有桡子旗,有大纛旗,还有三角崇旗。龙头上襻花扎彩,龙尾上插旗挂锦,装扮华丽。竞渡之外可观而赏之的,还有竞渡场边的彩船。放目过去,帆樯逶迤旗幡招展,红灯高悬青幔半卷。各方彩船依次弟于河沿歇定,有如水军安营扎寨之态。党永庵先生所作《汉江龙舟歌》中那句“醉了码头,醉了帆樯”,就是对此场面的真实写照。

从娱乐方面讲,安康龙舟比赛的方式为固定对手,捉对挑逗。只要一方挑战,另一方就必须应战。即使还没有准备周到,也还得仓促出船,否则观众就要喝倒采,自已的面子也不好受。也有主动撵战的,只要是自己的“冤家对头”,无须对方挑战就可以赶去拼抢。比赛也没有一定的距离,完全是双方随心所欲的较量。此一对争下水,彼一对争上水,抢对岸的,抢长距的,只要龙舟下了水,就只可以换人不可以停泊。往往是输者不服,反复比试,争起来没完没了。只要不输掉气势,就是英雄好汉。比赛拼搏不是单靠气力硬拼,主要看驾船的本领,去“抢水”、“占水”。

从社会功能讲,除比赛之外,气势的较量,财力的展现于彩船之上发挥的淋漓尽致。龙船会的彩船,一为竞渡屯集“粮草辎重”兼作“港驿码头”,二供替换桡手歇息养神,亦为“中军大帐”之用。而商家的彩船却是“观礼台”。既观赏竞渡,又考察搬棹掌舵人的驾船本领。商家的彩船同时又是“会客厅”,既招待生意场上的宾客,又与他们进行商贸洽谈,还当着客商的面,把染色的猪尿泡内装入铜钱,充气后抛入江面给竞渡手作赏钱,借以进行商贸宣传。如果说龙舟是动中的气势之争,那么这些彩船就是静中的气势较量。

从以上所述,安康龙舟文化的地方属性,应是多元化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纯体育性的活动。

五、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一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来源:陕西文史网

第三篇: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

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1.1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1.2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

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

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2.1龙舟竞渡的比赛办法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3.1安康龙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后面又没有3.2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

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

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

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

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4.1外界对龙舟文化节的认可这里非要弄出来一个二级标题,和大标题的意思并不符合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4.2与建设安康的关系这里非要弄出来一个二级标题,和大标题的意思并不符合

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 【2】罗先余,《安康龙舟习俗(文化)概览》,2010年12月07日

【3】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汉滨龙舟风俗的历史渊源,2007年

杨 静:你好!

1、你为什么每段开头都是空一个字?应该有两个空格。

2、一定要看学报,看人家是怎么弄得格式。恢复以前的,别用数学上的“1”、“2”、“3”。

3、你的文章改得不好,为什么非要用什么二级标题,文章只要有层次就行了。

第四篇:安康文化 建设

安康文化 建设

职工安全健康文化,就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健康工作的习俗和习惯、自我保全的理念,是职工价值观在安全健康方面的一种反映和体现。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企业职工的安康文化建设,明白搞企业安全工作必须重视职工安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会把企业“要我安全”的要求变为职工“我要安全”的意识,使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职工安全的行为成为习惯,安全的氛围处处时时体现,健康的环境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所以,企业生产过程中,加强职工安康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提升职工安康观念建设

我们时刻强调的“以人为本”其实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一切管理经营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经营的主题,又是管理经营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经营层面上,离开人就谈不上管理经营;其次是管理经营活动中,作为管理经营对象的要素和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来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心理的需求与动机,而且还取决于他所在群体的文化因素。由此可见,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使得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宿感,在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同时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单县化工就是把安康文化视为“以人为本”的主要价值观念,对这种激励性的安康文化机制极为重视。实施安康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帮助本企业职工树立安全观念、建立健康工作动机,从而调动积极性、预防不安全行为的过程,要求企业全体员工以安全行为准则作为自我激励标尺。同时,在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目标的强大精神感召下,相互激励,形成职工自觉、自信和自如实现安全生产和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

所以,加强企业安康文化观念建设过程中要以提升全体职工安全思想境界为前提基础和核心。职工安康文化的培养,则从思想观念转变着手。单县化工坚持把“以人为本,健康先行”的管理信念作为职工安康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把“众多危险源与岗位结合”形成责任体系,突出“打造单化安康文化”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提升和拓宽安康文化内涵,构建起具有单化特色的人人安康文化体系。为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康意识,充分利用安全活动日、政治学习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借助电视、网络、内刊、活动等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在全体职工中开展长期的安全生产大讨论,强力推进安全法律法规和预防职业病防护常识、自我保健常识的宣传活动,每年都全面开展“珍爱生命、确保安康、关注安全”的安康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多种多样的安康教育活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为安康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安康生产,生活观念深入每一位职工心中。

二、加强物态文化的安全建设

加强物态文化建设是创造职工良好安全环境的保证,革新技术装备则是营造良好的职工安全作业环境,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物态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指努力达到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它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其二是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所限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单县化工始终坚持科技兴企、安康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只要关乎职工安康,企业安全生产需要,都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投入。废气排放一直是制约职工健康、环境安全的“瓶径”,过去都是在多分散、慢排放上做文章,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的步伐。车间联合公司开发办组成科研攻关小组,采用了废气抽排、循环加转化利用三步联动系统,集资500多万配备了先进的克劳斯转化炉,使废气转废为宝,有效的降低了车间的废气残留率,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职工作业环境,确保了职工的身心安康,更是保证了扩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推行职工安全环境文化建设

职工安全环境并不再是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工作的场所,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管理者运用管理方面的因素为人创造一种安全、和谐、健康的环境,强调的是管理方面的因素。企业管理者以人为中心,对企业所拥有的职工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在企业安康文化建设中,单县化工加强职工行为文化建设看作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关键,因为人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单县化工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注重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康知识的系统培训。针对安全生产任务繁重人员紧张的实际,采取发放《职业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化工保健》等保健书籍,以会带训:半脱产和脱产相结合,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简单实用、灵活方便的培训形式进行安康教育。在培训内容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为强化职工健康意识,每年都进行三级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并组织职工进行全面体检,对女职工二次复检,大大降低了职业病的发生。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工种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提高职工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对特殊岗位职工、新分职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明确规定“培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对重点岗位人员更新了防毒、防尘等防护用品,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职工技术素质,打牢了安全生产的根基。总之,企业职工安康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民心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全员奋斗、全方位的通力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实现其核心目标——人、物、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安全管理机制,力保职工安全健康

做到人、物、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的管理,贯穿企业安康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加强抓好管理机制建设,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单县化工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安全风险绩效制,把安全管理和个人工资利益挂钩,增强了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二是安全检查拉网制,成立安全生产检查小组,加大安全监管的力度,使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得以真正落实。三是安全隐患排查制,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整改责任制,做到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效果“三落实”。四是安全信息公开制,严格安全信息管理,对当周无事故、无“三违”、无重大隐患的人和事提出表彰,对重大安全事故进行通报。五是安康防护监督制,充分发挥安监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对各生产岗位人员劳保使用、个人防护技能等内容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做到各类检查不间断,人人查安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人人管健康,人人守安康的安全氛围,构建成安全的天网,为职工安康、企业安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安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职工安康更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把安康文化建设作为化工企业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对职工的生命权的尊重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只有让安康文化形成理念,并成为企业全体职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时,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第五篇:龙舟文化解说词

龙舟竞渡,源远流长

——西乡塘区申报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电视汇报片解说词(初稿)

浆作蛟龙腿 旗是蛟龙头 刳木为舟飞水上 五月竞渡锣鼓鸣 锣鼓齐鸣 壮士齐心

英雄好汉勇争先 团结拼搏逆水行„„ 这是八桂大地的脉搏 这是壮乡儿女的精神 这是百越故地的遗风 这是千古流传的民俗 在邕江之滨跳动 在相思湖畔奏起 举世瞩目的盛宴 水击三千的豪情 一百多万龙的传人

在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铭记古训,伴水而生 世代演绎着历史 绵延承传着文明 广西首府绿城南宁的 西隅门户——西乡塘区 一块人文荟萃的宝地 一个与时俱进的地方 以龙舟凝聚人心 以竞渡表达友谊 诚邀五湖四海知己 携手同舟共济谱新曲!

1、水上狂欢

西乡塘区

是南宁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区 下辖10个街道、3个乡镇 这里不仅经济发达 而且人文底蕴丰厚 大学路上,高校林立 境内居民,热情好客

不仅是南宁市历史发展的缩影 更是绿城最具青春活力的地带 热情与汗水,勤劳与拼搏 滋养着这里的龙舟文化 每年农历端午节

各个街巷乡镇派出王牌龙舟队 为集体荣誉而战 为纪念祖先而搏

吸引方圆数十里群众前来观战 人们敲锣打鼓走出家门 人头攒动聚集水边 一条条彩色龙舟 在吆喝声中驶向江面 在鼓声中犁水飞驰 男队女队奋力追逐 两岸观众或是欢呼雀跃 或是鸣放鞭炮祈佑平安 只听见船头擂鼓声声 只看见扒桡前后摆动 龙舟像插翅之箭

在舵手的指挥下你追我赶

随着水面上“哟嘿、哟嘿”的整齐呐喊 一时间河流两岸万众沸腾 这是水上的狂欢 这是民族的节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西乡塘区的龙舟赛

再现了盛唐诗人笔下的激烈场面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由壮族龙舟赛演变而来的 南宁市国际龙舟赛

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

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许多龙舟队参与 已成为南宁市的一项品牌体育赛事 在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西乡塘区的龙舟队是其中最活跃的一支 在一幅幅被定格的比赛画面中

我们仿佛看到了百越铜鼓上生动的龙舟浮雕 看到了花山壁画上祖先的身影

2、古越遗风

西乡塘区的龙舟文化 植根民间,历史悠久

龙舟赛,俗称扒龙船、赛龙舟、划龙船 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竞技活动 是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与壮族先民的生存环境 及农耕稻作文化息息相关

她伴随着龙文化的发展而成长壮大 蕴藏着壮族人民对龙图腾的信仰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积淀 史载前14年至49年 东汉大将马援南征交趾时 “得骆越铜鼓”

深埋地下的壮乡铜鼓穿越数千年 于上世纪大量出土后

为我们清晰展现了当时的龙舟竞渡场面 而在西乡塘以西160公里

创作于2000多年前的花山壁画 也有不少众人划舟的生动作品

至1053年,北宋大将军狄青挥师南下平乱后驻扎南疆,与壮族人民和谐交融 如今西乡塘区平话人聚居区的大多居民 就是狄青平南军人的后裔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

人们相聚看龙舟赛,唱平话歌: “正月元宵妹不睇,留心五月睇龙船,五月龙船真好睇,龙船好睇满江边。” 歌声悠悠延续近千年

唱词见证西乡塘沿江两岸的沧海桑田 至今妇孺老幼仍耳熟能详

西乡塘区龙舟文化代代相传

习俗得以保护和弘扬

因为人们坚信“有龙就有水,有水就有食” “年年扒龙舟、年年大丰收” “不敬龙舟、旱涝天收”

龙舟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信仰 龙舟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感情和希望 至今,西乡塘一带民间制作龙舟 仍然依靠工匠手工完成,龙骨船身、船头船尾依次完成 最后是画龙点睛

赛龙舟的节日,要严格按照习俗 祭龙、点睛、摆头、翻身、下水 每一个步骤都是神圣的仪式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集体齐心协力完成 赛事结束,夺魁者不奖给金银 而是一个插了大红花的猪头及锦旗 胜利的队伍举着战利品走村游行 每条街巷都要走过一遍

勇士归来,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庆贺 人们就用这简单的礼仪 为健康勇敢的同胞嘉奖 人们就用这朴素的风俗 向伟大的祖先致敬

3、龙的传人

西乡塘区自1979年恢复组织参加龙舟赛以来 城区常年参加赛事的龙舟队有70多支 龙舟总数达60多条 龙舟队员多达数千人 他们参加南宁国际龙舟赛 东盟国际龙舟邀请赛 中国首届龙舟文化展演

中国水城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等等 连年披金戴银,获得200多个奖项 西乡塘人民用一个个佳绩

诠释着对龙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西乡塘区下楞村 一街八巷九码头 一巷一支龙舟队 每个巷口牌坊树立 牌坊碑文和码头建筑

留下许多文字和壁画 记录着有关龙舟的典故

处处流露出下楞人的龙舟情怀 数百年前龙舟比赛的盛况 仍然历历在目

如今,下楞村年年举办赛龙舟活动 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敢于“逆水行舟、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 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过去,人们为修造龙舟而苦恼

如今生活富裕,家家户户都自愿集资购置龙舟 民间龙舟文化香火越烧越旺 如“的哥”龙舟队的成员 由清一色出租车司机构成 人数达到200多人 金陵流江网箱鱼龙舟队 队员都是网箱养鱼的养殖户 每年临近龙舟节

他们就会出钱出力脱产自费参训 志在必得,豪气冲天

西乡塘区赛龙舟好手英才辈出

在2007年6月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上 坛洛镇仅仅派出下楞村的15支龙舟队 以一个村500人的“豪华阵容”

一举夺得4个冠军、5个亚军、8个季军 而该村女龙舟队更是所向披靡 囊括了比赛的前三名

西乡塘区龙舟文化的发展态势可见一斑 一支支满载荣誉的龙舟队

让西乡塘区获得了“龙舟之乡”美誉

雄厚的龙舟比赛实力 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

孕育了西乡塘区盛大的龙舟节庆 每逢佳节

家家户户包粽子、做糍粑、杀猪宰羊 喜迎八方宾客 笑谈龙舟故事 夜幕降临

人们用板凳架起福桥

燃起篝火、点鞭炮、放烟花 男女老少欢声雷动跨越福桥

祈求风调雨顺、福禄寿吉祥 然后到河边放龙灯祈愿好运连年

龙舟文化表达了西乡塘区群众美好心愿 中华龙文化在这里得到演绎流传

4、同舟共济

在过去的困难时期

西乡塘人民风雨同舟,共济时艰 在和平年代

农民龙舟队则成为团结宗族 联络村民感情的一种桥梁和纽带 民族结团、爱国爱乡

寓教于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是新世纪壮族龙舟文化的价值所在 西乡塘区的年轻人自幼耳濡目染

对划龙舟的热爱胜过当今世界的第一大运动——足球 通过这项运动,村民齐心协力、团结互助 民间陋习越来越少

在政府的主导下,西乡塘区龙舟运动 日益呈现出竞技化、大众化发展的趋势 为拉动招商引资和消费力度 促进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 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龙舟精神的驱动下

近年来西乡塘区经济建设迅猛腾飞 社会文化事业生机勃勃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区 全国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

自治区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区 全区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先进县区 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区 国家级生态乡镇

自治区和谐社区等许多荣誉称号

年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

财政收入超过33亿元

西乡塘区政府顺势而为

保护民间龙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建立龙舟文化传承教育和创新训练基地 加强龙舟精英式发展创新力度 大力推进龙舟文化产业

推行具有地域特色的龙舟文化战略 如今,建设“中国龙舟文化之乡” 已经是西乡塘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西乡塘区打造宜商宜居、科教文化强区 推动城区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5、南国新曲

绿城南宁,壮乡腹地 西乡塘区,龙舟文化 历久弥新,崇拜自然 尊重人文,谱写和谐

西乡塘区党委、政府 因势顺导,有所作为 注重培育,加大投入

积极推动文化事业跨越发展 瞄准龙舟文化创新篇近年来每年投入大量经费 完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

举办的文体活动受益群众达60多万人次 收到良好社会效益

龙舟文化活动传递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生活和美

在举国上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

西乡塘区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凝心聚力、赶超跨越 举全区之力,全民参与

以创建“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为契机 打造西乡塘区新的文化名片 进而推动城区多元文化融合 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让“逆水行舟、奋勇争先”的赛龙舟精神薪火相传 为南宁市在全区提升经济社会首位度 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

为壮乡的繁荣发展再谱新曲!

下载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端午龙舟文化

    端午龙舟文化 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李肖珍 我是广东人,端午节是一直都是我们的重视的节日,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

    l龙舟文化

    赣南客家民俗之龙舟文化研究 【摘要】分析赣南客家龙舟文化现象,叙述赣南龙舟赛事的分布和举办情况,指出龙舟文化的发展不足,发展龙舟文化对旅游业及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龙......

    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综述

    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综述 品牌再显魅力 作者:邓向红 汪金波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5日 点击数:759 【字体:小 大】 创新:赋予龙舟文化节新内涵 按照中国人......

    顺德龙舟文化探析

    顺德龙舟文化探析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3年改为佛山市辖区。顺德境内河网密布,......

    雷锋精神时代意义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毛主席曾说过:“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精神的......

    伏羲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提升

    伏羲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

    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系列谈之:现代文化建设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

    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